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课程建设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建设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建设要求

第1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明确三大支撑体系

基于内训课程体系能力要求的内训师队伍建设的三大支撑体系分别为内训课程开发体系、内训师培养体系及内训师管理体系。其中,内训课程开发系统包括:内训课程教学研究、体系规划、体系开发、体系管理、课程组织实施及课程评价反馈等模块;内训师培养体系包括内训师成长培养、角色认知、能力素质模型、六大关键能力及相应工具箱等几大模块;内训师管理体系则包括人员甄选、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等几大模块。

系统设计思路

笔者认为,对于尚未建立内训师队伍的电力企业,应着手先建立内训师培养体系,进而完成基础课程开发,再逐步建立内训师管理体系。从时间上看,基于内训课程体系能力要求的内训师队伍建设以三年规划为宜。以金湾发电公司为例,系统设计流程如下:

内训师培养体系

(1)人员分类定义。根据分析,金湾内训师队伍的最初构成由两类人员组成,其一是中层管理者,其二是核心骨干员工。中层管理者不仅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团队成长的教练,企业员工培训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更是每个管理者的职责,每个中层管理者都应该从技术管理走向教练管理,从而提升内部“传、帮、带”的能力,发挥好教练作用,成为传播企业文化、传授专业技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桥梁。核心骨干员工是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掌握了丰富的操作技能和现场管理经验,通过系统培训,将这些技能和经验开发成课程并进行分享,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员工的整体操作水平,实现安全生产、节能增效的企业经营目的,同时,也保证了技能和经验的传承,对培养接班人意义重大。

(2)人员甄选。在尚未建立科学的能力素质模型评价前,我们定义了甄选规则,对于所有的中层管理者,要求必须纳入内训师培养体系中。除了前面人员分类定义中所讲到的中层管理者的定位,中层管理者还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此,领会上级意图及战略方向,清晰传递给下级执行,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内训师的培训增强了中层管理者对课程的开发认识,建立了体系概念,理顺了讲解流程,提高了表达能力,有效保证了上下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公司定义所有的中层管理者都必须成为内训师并开发自己工作领域内的业务课程。对于核心骨干员工,甄选的程序分为部门推荐及公开报名两种,前者对每个部门的推荐人数做了规定,保证了参培人数,后者虽然没有限制,但总人数由人力资源部进行总体控制,将内训师培训人员数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核心员工”的定义,如对工作年限、业绩等进行初步的限定。

课程开发体系

(1)基础课程开发。基础课程的开发伴着初期内训师队伍的培训同时开展。初期内训师队伍,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核心骨干员工,所开发的课程均为自己工作领域内最熟悉的,具有容易上手进行编写及演绎的特点,可以培养并建立内训师基本的自信心,稳定队伍初期成长建设。

(2)精品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开发是指内训师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开发能力后,根据企业最新需求,以团队开发的形式,重新开发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新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高――该课程的内容设计、讲师水平、效果评估在金湾公司乃至粤电集团内都是“有高度、领先性”,值得在全系统内推广;广――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应该覆盖于金湾公司或粤电集团在该领域内最广泛的员工,课程在该专业领域的通用性强,具有普及教育意义;专――该课程聚焦在解决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普遍性、反复性问题,理论扎实、知识点演绎能深入浅出,案例聚焦在本行业特性,案例素材来自于一线、展示手段视频化、角色扮演场景化、学习氛围生动化;不可复制性――该课程由于属于定制化开发,所以拥有独立知识版权,从法律意义上不可复制。

(3)课程e化。所有课程最终将通过内训师的不断演绎和修改,形成企业内部共同认可的精品课程,开发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对精品课程进行企业内部认证,做到一门精品课程配置多名专业讲师,最后进行e化后上传至公司教育培训网。

内训师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包括甄选、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激励等几大模块,是构筑企业科学培训管理系统的关键,该体系的建立包括网络平台的搭建,做到需求随时受理、课程及时开发、素材同步积累、课件同时更新。在考核与激励环节,注重的是内训师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在线评价,分析内训师潜在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进行后续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打造一支专业强、技能精、授业好的企业内训师队伍。

理念的应用

内部培训具有五大优势: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及时性;可以更快地满足企业内部培训需求;能够针对员工存在的普遍问题自主开发培训课程,授课内容和案例更贴近企业实际情况,更容易为员工接受;内训师有更多的时间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跟踪,从而提高培训质量;企业培训成本大大减少,经济效益显著。

实施情况

2012年底,公司针对中层管理者开展了初期内训师培训,培训从内训师角色认知、公众的表达魅力、培训实战技巧、灵活教学方法、PPT制作方法、课程开发技巧六大模块着手,分层分级地通过“培养―实践―辅导―修正―考核”几大阶段进行内训师培训。从反馈、跟踪及学员提交的课件质量来看,效果比较明显,学员普遍掌握了授课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课程开发能力。

2013年4月,针对进阶培训的工作顺利开展,此次进阶培训的重点定位是巩固与深化学习成果,增加实践训练机会,通过教练式辅导,开展专项课程开发、专项课程授课应用,让内训师能力指标在实践中应用与深化,使得“知行合一”,并产出集合“编导演”的“完整课件”,为公司的课程体系与内训师体系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

同时,拟定中层管理人员授课计划,开展授课水平演绎与初步鉴定。此次授课是内训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因此,根据课程内容,创造较为轻松的授课环境及确定培训人员对象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中层管理人员已授课20余场,从授课现场、学员评价及问卷调查统计来看,讲师的表现可圈可点,顺利完成了第一次上台的演绎,培养了自信。作为组织部门,第一时间把学员评价及建议反馈给讲师,这对提供课件修改意见及提高授课水平至关重要。

2013年6月,基于核心员工的内训师培养同时展开,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促进骨干员工的培训成果同步于中层管理者,建立企业第二支基于技能操作和基层管理的内训师队伍。在对核心员工进行定义后,采取的部门推荐和自愿报名方式显然是合适的,一方面保证了人员数量和质量,一方面又引入了积极主动的因素,激发了培训人员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计划,针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将分三阶段进行,6月完成核心员工内训师初级培训,接下来中级、高级内训师培训将相继开展,围绕的重点是根据专业组建团队开发精品课程。

第2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8.

[2]唐帼丽,张进明.精品课程:高度优化教育资源的载体[J].北京教育,2004,(10):33.

第3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第4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第5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济学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校企(所)合作视角。批准号:SDYY1405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1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推动文化建设内容的不断创新,也要求高校课程建设不断与社会形势相结合。高校课程建设最终培养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内容,因此高校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培养占据优势地位这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形势下,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于课程建设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一、校企合作与课程建设融为一体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变革与创新,课程改革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高投入之下高校课程建设依然问题突出。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人力物力浪费等问题困扰着广大学子。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虽然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但是会从长远角度指导学生提高综合技能,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仅仅凭借理论知识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无从下手,更加突出了岗位需求与所学知识相互分离的矛盾。因此以校企合作形式存进经济学课程建设无论对当时的课程学习还是对以后的工作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实践方面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以工学融合为立足点,培养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经济学人才会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更新发展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与社会的高度融合[1]。不难看出,校企合作形式对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是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

二、校企合作形势下经济学课程建设方法

(一)课程设置根据信息反馈不断调整

针对学生反映的社会工作岗位上难以发挥所学知识这一问题,调整课程设置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势在必行。岗位上更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如果课程设置忽视这一特点的话,就会造成闭门造成的现象,因此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中校企合作理念的体现应从具体的职业目标追求出发[2],通过多渠道积极掌握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技能要求,从而完善课程设置,并且结合职业经验这一模块内容,嵌入课程改革之中。使专业内容契合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同时要职业岗位中展现的新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价值。

(二)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走出专业理论与逻辑知识对课程体系的框架,从工学结合方面突出课程任务的应用性,结合实际岗位要求,重新规划经济学课程结构。课程改革需要以工作实际需求为立足点,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将实际案例、真实项目、职业规划、工作经验等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与学生的职业目标高度融合起来。其中关于逻辑关系的建立这一内容需要契合学习内容,不能如空中楼阁般单独存在,同时还要将课程建设视为标准化教学的重心。

(三)构建校企合作下的教师团队

经济学课程建设要想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可以充分抓住寒暑假时间,要求教师完成对应的企业项目或者工程谋划活动,不仅为企业建言献策,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结合项目活动丰满教学内容,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更加有利于高教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合理嫁接企业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企业课程资源若被很好的嫁接到教学环节中,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实践环节总结的知识技能,实现两者的充分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要积极引入更加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将企业课程资源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合二为一,从而充分展示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经济学课程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因此高校对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教学本身还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突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际性,从而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9-12+48.

[2]易伦.校企合作下的经济学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6.

作者简介:

第6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计算机程序设计

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因此,搞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保证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正是以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指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二、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和利用团队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反映时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一流的教材”是指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方法的“导演”,又是教学方法的“演员”。能否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课程建设要求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定式,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主导纸质教材和其它多种形式介质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

五、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条件的保证等。

通过课程的建设,要形成一批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课程,使其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代表着本课程、学科的前沿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应带动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带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目前已建设了四个省级精品课程,十几个院精品课程,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精品课程建设,如:一个《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ACSESS》等多门院精品课程建设。但是要注意到精品课程建设只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一种手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搞好每门课的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先进性”是课程质量和水平的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进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寻找信息、怎样延伸阅读、怎样分析归纳和怎样找出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精品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了解课程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如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布置既有针对性,又能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导向性为一体的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作业题,能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逐渐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效果。

(2)先进的课程体系

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必须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

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其课程体系建设要整体考虑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刻理解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在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应关注大学课程的综合化、系列化、实践化等主流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既要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又要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3)先进的网络平台

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信息技术的依托,又推动着高校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教师建设精品课程还是学生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都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如我们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精品课程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在建设中我们认为,第一,精品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而建。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一系列常规的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另外还要针对学习者,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来进行建设,不仅仅是内容和素材的堆积,应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基本工具,满足不同要求的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还应有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等等。第二,精品课程是为各个高校的教师建。建设的内容要让同行教师接受和认可,课程的基本素材,内容的基本单元,以及丰富多彩的参考资料等等,一方面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便于教师利用资源再次开发,以形成适合与于教师自己教授风格和特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将方便教师的使用和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为相关的技术人员建。建设的内容要有利于他们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和最新的应用成果。因此,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最新的知识考虑到课程的建设中。

(4)先进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我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全部增加了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近几年,我校学生参与教师科教研开发的人数在大幅度的增加。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类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冯聚和,李运刚,艾立群,《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刘海生,付正飞.《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机械管理开发, 2008,10

第7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应用;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83-02

作为学生知识、能力跟素质培养载体的课程来讲,其中精品课程建设水平质量的高低足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由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后,全国各大院校都已着重加大了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不得不说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培育出实用、创新型发展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跟创业能力。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中着重培养的是应用高技能人才,相关精品课程同样也应带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所以本文结合我校工商管理系《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门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手段,这正是大范围地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营造一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学空间,使教学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即时学习,随时问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广大师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探讨,在促进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必将有力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总之,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在建设《船舶实务》精品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颇有感触。

1.重申报、轻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目标模糊,只要求量的,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把精品课程的申报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范围模糊不清,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无法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因而不能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紧密结合。这必将导致学校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匮缺,间接导致了对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阻碍。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高,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这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只有课程负责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大多数课程组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人员不稳定,后续师资培养不够,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因而精品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给课程建设带来很大麻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整个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精品课程实际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往往误认为谁申报谁负责。这使得大部分工作只是由课程负责人一个人完成。其结果是工作目标不清晰、责任不明确,课程负责人任务量过大,怨言颇多;其他教师(尤其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依赖心理较重,觉得事不关己,从而带来团队不合,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宗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的创新思想和方法。

4.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靠课程组教师的自愿奉献,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其结果就是教师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达不到预计的建设目标,种种问题均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船舶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正努力通过以下各种途径,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

1.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制定长远的课程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准确定位、科学定位,制定长远规划,优化课程整合。例如,我校国际航运业务与管理专业《船舶实务》精品课程以船舶活动为主线,同时将《报关报检》与《国际航运管理》等课程内容研究的新成果补充进精品课程中,重新组合成新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船舶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2.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办公室、精品课程建设督导组三级管理机制,各尽其职,进而更好地实现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利措施激励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推广奖励和表彰的形式激励对精品课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并以此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基本条件。另外还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校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尽可能地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接轨,很好地突出产学结合的特色。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中兼顾综合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对高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

4.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实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团队。高职高专院校能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现已开始加大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为客座教师,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教授、企业专家、校友等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准备了力量。

6.特色鲜明,编写适应高职高专教学需要的项目导入式教材。“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是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项目导入式教学恰巧满足了这一需求,项目导入式教材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适合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为此,我们自己编写了《船舶实务》教材,共分成6个教学情境,运用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同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注重电子教材的建设,进一步将多媒体元素融入到电子教材中,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延展性、灵活性等特色。

第8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建设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能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认真研究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课程建设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某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施,主要包括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门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教学等三部分内容。在上述三部分内容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教学内容整体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要求,又影响着每一门课教学内容的具体结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得到认真贯彻,则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为能否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现,是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其中缺一不可。

根据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科、课程设置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这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都应遵循的共同规律之一。但在贯彻这一教学规律时,普通教育与高职教育是有区别的,普通教育着重于理论方面的口径宽、基础厚;高职院校则是着重于实践方面的口径宽、基础厚,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地适应岗位的要求,能够独挡一面,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为成为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打好基础。

(二)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正尽量与社会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可喜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则要求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领域与加强知识的深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目标。

首先,必须走出填鸭式教学方法的误区。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指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强制输灌课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角度上说,要对一些专业课课时相对压缩,要提高每一门课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从教师授课角度上说,要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阐述,对一般性内容,应指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学,并作适当的检查。并且鼓励学生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优势,通过辩论、做读书报告、新知识传播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

其次,必须摆脱保姆式教学模式的困扰。保姆式教学模式是指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严密控制,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必须符合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这种保姆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大障碍。要走出这个误区,一是要求教学的管理者不断改善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真正地体现教师的各方面水平,从而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要给教师一个“吃透”教材的备课时间,允许教师在旧教案的基础上不断地添加新内容,这样可以压缩教师抄教案的时间。另外,一门课程不一定要一位教师独立完成,也可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大家各施所长,经常切磋,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既包括动手能力,也应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行业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些专业则偏重于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有些专业偏重于动手能力,但无论何种专业,这二者不可偏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建设也应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高职教育中,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应用生物技术、园林与绿化工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等,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实习的份量;对于那些思维性较强的专业,如法律、经济、管理等,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大逻辑思维的份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现由于一些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这方面的缺陷,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思维方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给那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各种培训提供了借口。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四)课程建设要有利节约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率

节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在课程建设中避免各科教学工作中教师资源浪费、教学设备浪费和教学时间的浪费。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应有统一的规划,不应各专业自行其是。不同专业相同课程设置在内容上,学时上应基本一致,不仅公共课程要打破专业界限,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打破专业界限,以保证教师教学设备课和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量,提供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要达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尽量避免各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应剔除那些与高等教育阶段不相符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低下,与课程设置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加强课程建设的措施

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必须通过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长时间探索才能实现。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动员一切相关人员参与,除此,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

课程建设,归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的水平。实行教师课程责任制,即安排固定的一至两门课程作为一个教师的主攻方向,使其负责这一至两门课程的全过程教学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一个教师在一个专业内,一般也只能在某些领域内有所见长,不可能精通所有课程,实行教师课程责任制,可提高教师对所承担课程的熟练程度,有利于教师开展专业理论和实践研究。一个教师的课程安排,如果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加重教师负担,而且更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另外,应清醒地看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复杂,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较小,大量的专业教师来自于非师范类学校,这些教师,对教学规律、教育理论等往往没作认真研究。因而,一方面可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师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再则,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适宜的教材,是制订适宜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水平也代表了某一院校的专业业务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在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学校建设的重大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没有高职统编教材的课程,应大力鼓励教师使用自编教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本科、大专的教材。

(三)课程建设的新武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比起传统的黑板,其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加强学生的感知度方面,更是黑板所不能比的。因此,加强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软、硬件是非常必要的。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运用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来制作课件,硬件方面则是使用操作与实现软件相关的仪器、设备,如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机等。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真正能使用地得心应手,使其在课程建设中立功,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并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会,还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课程建设的外延──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专升格上来,或是新建的院校,在一些新开专业的学科,教师普遍年轻,缺乏对教学规律把握,专业熟练程度也较低。因此,把课程建设的外延扩大到专业以外、校际之间、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新的尝试。主要措施有:一是在各学科自行设计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和大纲初稿的基础上请外部专家论证;二是在院校内建立由各专业中的权威部门、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把脉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使其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打破闭门造车的弊端。三是加强横向交流、比较,充分吸取各高职院校中相近、相同专业中课程设置的长处。四是充分了解各有关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努力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各种对口岗位证书的培训、考试创造机会,使课程建设能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三、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理顺两方面关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是其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其他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处理不好,必然会制约着这项工作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第9篇:课程建设要求范文

摘 要: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并且对其他课程起辐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的建设,其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 要点 意义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点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建设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呼应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要齐全,使之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指标。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 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负责人应是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他应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学术组织者,对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是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方便了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五)考核评估是保障

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精品课程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必然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优质课程和资源的丰富。而且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团队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不但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而且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广大师生想要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一些评判标准也是对参评学校的网络建设、网络连通率等间接地起到了强制性改进作用,一旦有问题暴露,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尽可能去拓展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扩大对外影响,让更多的人可利用这种资源来学习,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前者是开发利用资源,后者则是校际间的共享,这种共享只有在精品课程建设框架下方可实现。精品课程汇聚了最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减小资源浪费。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中,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精品课程建设中,从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有利于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建设

面对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突出的现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它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着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品课程是相对基础的,同时又能使多数人从中受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搞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高职课程有示范性和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重在过程和发展,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杨东铭.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5-58.

[2]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