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体速写;结构;教学观念;写实;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50-01
一、人体速写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人体速写被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只有四十课时长短。先于本课程之前,已经安排了艺用人体解剖一课,本课程相当于是上述课程的延续与实践。经过解剖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大多对人体骨骼与肌肉结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接下来的速写课程里,对人体结构和表现手法进行非常深入研究的想法,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只能针对课时长短选择恰当的表现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其自身个性的表达,培养多维的思考方式与习惯,以期使得教学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2、人体速写课程采取的授课方式,通常以写生练习为主。练习采取短期速写、短期素描相结合的形式,较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人体结构的准确性。画幅为不超过四开大小的普通素描纸、速写纸。总体来讲,这一课程采取的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训练方式、作画工具与画材的选择,都与素描、速写等作业要求较为一致。
3、学生在此种教学方式下的获益度。经过短期人体写生练习,一般能够掌握人体素描与速写的基本要求,画面的整体效果基本可以控制,只是对于某些结构的把握还比较欠缺,绘画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此一来,对他们想深入探索的信心有一点冲击。此课程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某些方面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和个性的表达。
二、关于人体结构
人体课程采取的是模特写生,作业中最注重的是,通过训练掌握人体结构的准确性,其次,在准确性的基础上面,对人体做艺术的传神表现。对于“准确性”三个字来讲,依照目前学院派的观点,就是要透彻的了解人体的骨骼、肌肉形态,以及它们在静止与运动时的外观形态变化,并以较为娴熟的笔法表现出来。追求真实而准确的面貌,也就是“写实”的要求,在学院派教学体系中,占有强烈的主导地位。这样一种被移植的西方观念,在建立中式美术学院以后,成为评判艺术作品高下的唯一准则。
被誉为“画圣”的唐代画家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里,天王的形象高大魁梧,细看他的手指,却是像柳条一样呈现优美的弧线造型并列摆放在腿部。人物的神情、身份地位,通过画面人物的形态纤毫毕现的传达出来。线可以描绘物体的外观形态,也可以从单纯的描摹中脱离出来,成就“线条”本身独立的艺术价值。对于人体精密结构的放松,丝毫无损于他“画圣”的地位。再如,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老先生,几近抽象和夸张的造型,巧妙的传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状态。
绘画不同于科学,如果可以用单纯的解剖结构图示来完成一幅作品,那么绘画存在的意义就几乎接近于零,美术作品也不是机械制图。绘画是感性的,并以画面上传达出的这种深刻的情感打动有同样感受的观众。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马蒂斯的野兽主义等诸多流派,都以这样一种移情的方式感染了不同种族与文化背景的人群。
三、该持有何种教学观念
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在当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艺术的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如果仅仅受制于某种传统或者正统,就会限制非主流的、被正统所忽略的某种特质和现象,而这种特质有时候是艺术家个人特色的体现,也是其画作魅力所在的源泉。对于丰富多彩的个性,教育者只能去引导其发展,而不能让其归于一统之中,抹杀艺术鲜活、璀璨纷呈的面貌。这亦是艺术本身存在的内在需要。
四、人体速写课程教改计划
1、教学的侧重点。不仅仅以“画的像”作为最高与唯一的评判标准,“形状”的真实并不能完全代表内在本质或感情的真实。在绘画风格上提供多种参考与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个性特色并适度引导。内在感情与画面形态,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第一性。
2、工具材料的选择。鼓励大胆创新,使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完成人体速写作业。可以是二维的平面作业,也可以是三维的小型雕塑、装置作品,木工、焊接、缝纫,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与适合的媒介。
3、作业安排情况与课时划分。根据教学课时,分别完成短期、速写作业;根据材料的划分,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材质的表现,或者一种材质的多种不同表现方式。
希望藉此教学观念的拓展,能丰富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每个受教育者的特性,并将此特征传递到日常的作业训练中,培养多维的思考与观察习惯,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考试 现状 改革策略
新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沿。运动人体科学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1],其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组织实验考试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地建立完整的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2]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查阅了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考试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几所体育高校实验教学考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了意见,望能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的现状
1.1实验教学考试缺失
有些院校实验课不独立考试,不占学分,实验课考核仅以实验报告为准,而实验成绩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所占比例很低,甚至没有,仅看卷面成绩,致使不少学生将完成实验报告作为上实验课的目的,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
1.2考试内容单一
由于对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实验考试内容只是理论课的补充,有的甚至是基本知识的复述和再现,重复理论课的考核内容。这样的考核只是记忆型知识的积累,学生只要能顺利背出来,就能得高分,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实验教学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功能,既没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又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1.3缺乏考核标准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综合测试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及方法。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具有随意性,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可能不相同,这种混乱、不统一、不具有科学性的考核方法不能做到全面地统筹安排,导致考试缺乏全面性、公平性、合理性及科学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结果不能将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真实的水平表现出来。
1.4成绩评定不规范
有些院校评定实验成绩时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技能、实验报告、劳动卫生和设备维护情况等进行的,不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只会教条不会分析问题,只知道理论知识不会实际操作,出现了很多动手动脑能力差的高分低能学生,这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悖的。
1.5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验考核体系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操作性、科学性不够,实验教学缺乏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对实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功能都不足,不能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建立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大多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按课程设置依附于教研室。实验都是和课程配套设置,实验课一直都是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实验课的成绩没有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只是在理论课考试中包含一些实验内容,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相当多的学生做实验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照抄书本,做实验时看别人的,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抄同学的。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大部份只是“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地照老师说的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重视每次实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实验教学效果。[3]
2.1改革考试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分析问题,学会把知识应用于运动实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项目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实验项目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类别的比例,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其实验考试应当同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如果在考试过程中体现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真正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入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内容的考核。学生就会主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实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其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实验效果。因此,实验考试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4]
2.2改革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成绩较好而文化基础较差,所以要求直观、形象、生动,并充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有时会将实验课延伸到运动场所,营造自主、直观学习的良好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设计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培养了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学素质。
3.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改革策略及建议
3.1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
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各院校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由于部分学校实验考试缺失,建议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在理论课的总成绩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合理设计权重。[5]据了解,有部分学校实验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如此大的权重,必然呈现出教师对待实验教学思想上的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的学校甚至严格规定实验考试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本学科的理论考试。有的学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单独设立实验课程,不隶属于任何一门理论课,并单独排列实验教学成绩,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3.2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实验考试内容
3.2.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应从实验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重新设计。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减少单纯的验证实验,增加按系统、按方法有机组合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由简到繁依次合理安排,即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6]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并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对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2加强预习报告的考核
每次实验前的预习至关重要,主要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学生在实验前一周将预习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评阅考核,并预约实验。指导教师根据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未同意进行实验的学生要进一步完善预习报告直到达到要求,并补做实验。每次实验要求学生提前15分钟进实验室,根据预习报告进行实验仪器的准备和清点工作,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3.2.3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实验考试增加了对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考试成分,主要考查其独立工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样使考试由传统的对知识点的考核向新的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
3.2.4拓宽考试渠道
为了改变仅靠实验课培养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缺陷,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出一批拔高的实验题目,或是实验课题中扩展的项目,广泛征集最佳方案,将实验场地延伸至实验室外,密切地和运动实践相结合。还可以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讨论和经验交流,把一些较有新意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具体做法如下:在学生完成设计后,将其组织起来进行答辩。通常在一学期基本实验做完后进行,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我们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较明显的成绩奖励。[7]
3.2.5更新实验考试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教学各环节已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针对考试这一环节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展开。[8]利用多媒体进行考试,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仿真和网络技术开发实验平台,放映显微结构图片及各器官图片,用电脑动画模拟体育动作等,加强新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实验成为可以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9]
3.3构建合理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实验教学的各个阶段实现规范化的量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使量化的内容和考核的措施逐步达到完善、更趋合理,将考试评价变为更准确、公正、合理的过程,具体分为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的表现、实验分析的深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采用合理、科学的考试方法,全面把握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为评估学生自我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提供客观的参考。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并且加强学生信息反馈制度,有利于使课程改革更具针对性。
4.小结
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激励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4:41.
[1]周学兰,张新定,吴华.高师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5):75-77.
[3]蔡丽玲,葛志刚.建立实验成绩评定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6):62-64.
[4]宋卫红,张劲松,邹秋英.运动解剖学实验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2011,11:80-81.
[5]赵彩霞.体育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2):139-142.
[6]姜涛,黄海,高新友,马艳.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16-119.
[7]张双德.改革电子实验考试方法推进电子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5):106-107.
在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事业的改革,不仅要求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性素养,同时也应该实现人本化的制度管理,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保证。与此同时,通过人本性教学理念的建立,可以逐渐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整个本科院校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科院校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核心性目标,从而保证整个教育内容的建立。
一、本科院校中人本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一)人本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念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通过人本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及教师在学习及工作中,调动原本的积极性,将基本目标的转化通过环境的建立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对他们的激励及启发,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在制度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尊重教师及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基本需求,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逐渐实现人本性教学管理的核心目的。
(二)人本化管理制度建立的基本现状
在人本化教学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制度管理内容的建立存在着一定缺陷性。通过学生角度的分析,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以及刚性化的管理内容有所缺失,会过分强调教学中集体性活动内容的控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为人本化教育理念的建立带来了制约。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管理目标建立的同时,学校的行政性制度管理存在滞后性。与此同时,对于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主体而言,他们是学校运行过程中的核心主角。因此,在内容策划的过程中教研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从而为整个制度内容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制度研究策略
(一)建立教学管理中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内容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核心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建立的过程中,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服务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主体性管理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主体性发展,发现学生的主体能力,形成社会性的主体素质,从而使学生可以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在教学理念建立的同时,应该调动师生教学的主体性工作内容。在建立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基本计划、指挥作用以及核心性的教育理念,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建立提供保障。
(二)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在本科院校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教学理念,改善大学课程教学的管理体系,从而为整个制度内容的创新提供保证。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的同时,很多教育内容的建立会更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为传统性课程教学内容提供科学性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教育内容建立的同时,也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学性教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将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评价体系建立的同时,体现多样化教学目标建立的目的,从而保障整个制度内容的建立。
(三)建立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内容
在建立本科院校制度时,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核心主体之一,通过制度内容的建立逐渐强化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强化专业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从而为专业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奠定基础。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是一项科学性制度内容,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形式,它要求教学管理者具备专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道德,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定期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从根本上实现人本性教学目标建立的核心意义。
一、成人研究维度
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和成人教学论等。似乎只要教育学中有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都应该有,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学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研究主体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来充满了成人字眼,但却对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规律、学习特征、内在发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独特性的研究。”追本溯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研究活动严重缺乏“成人”意识,更是远离了充满生机的“成人世界”。脱开“成人”与“成人世界”而空谈“教育”,往往失却了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深入演绎的逻辑空间。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学科研究维度
职 务:教师
任教学科:数学
任教年级: 六年级
研究的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6月
研究目的:
1、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高质量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3、使学生既学会学习,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引导学生:1、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2、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3、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4、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光盘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光盘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熟悉光盘资源内容,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改进教与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工作安排
二 月份:
1、 制定个人工作计划。
2、 上好一节课题研究课。
3、 做好光盘的下载和教学研究工作。
三月份:
1、 丰富博客内容,利用向课题组教师学习。
2、 上好课题研究课。
3、 讨论课题组教师上课中存在的优缺点,找出不足。
四月份:
1、 认真学习和钻研《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2、 写好课题研究论文。
3、阅读教师的教案和说课稿,做好听课记录。
五月份:
1、 继续开展课题活动。
2、 上传课题组教师评课内容到自己博客上。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正。
六月份
1、 听课题组工作总结汇报。
[关键词]科研育人;创新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45-02
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面对全球化的新技术革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课堂的教学,还应强化科研实践的训练,即将科研育人融入教学过程。[1]
大学生通过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等。同时,科研育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包括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和对大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作用。[2]
一、科研育人概念提出的背景
早在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的第二个职能是科学研究,大学人才培养应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科研育人概念的起源,其对我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如同“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的思辨,赋予其教学创造性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最新知识,并激发大学生的灵感。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实现。[3]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在科研育人的功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的大学在教学育人的同时,就很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并付诸实践。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大学生的科研被纳入教学计划中。在伯克利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必须有5门以上的研究型课程,伯克利的大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为120,其中1/6以上的学分是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后参加课程考核所取得的。
我国的一些名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也体现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让他们在科研训练中学习和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4]浙江大学从1993年起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DMB(登攀节),旨在检验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评选出优秀学术标兵。华南理工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和解决实际难题。中国科技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制订了详细的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计划,一些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甚至有的大学生还能进入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科学研究。
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看,科研育人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组织管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科研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5]
二、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科研育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但科研与教学可以有效结合,体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科研。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将科研融入教学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应成为人才质量培养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2.科研育人可以反哺教学育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大学的育人水平,要落实在研究型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力度上。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的内涵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果,以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效地实现科研育人反哺教学。
3.科研育人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目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点和难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能得到激发,攻克科研难题的能力能得到加强,而这些训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可见,重视科研育人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研育人工作实施途径及能达到的目标
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申报三小课题、综合性实验设计、毕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科研思想融入教育理念、将科研方法演变成教学内容、把科研平台延伸为教学平台、以科研成果强化教学深度、把科学研究型实验导入实验教学等[6][7],这些都是科研育人工作实施的途径。
目前,大学生科研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正确进行文献检索。一些大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不熟悉本专业学科的国内外的重要期刊,对文献检索系统没有实践的机会。第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能力较差。面对众多的文献资料,文献归纳和综述能力差。第三,学术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把自己或他人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达清楚,用词不严谨、图表不规范、结构不完整,等等。这些问题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科研育人可以取到如下效果。
1.通过科研育人,可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必一丝不苟,认真地对待,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能唤起大学生的原始创新冲动。
2.科研育人能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科研成果来自于团结协作,大学生应谦虚谨慎,尊重别人的劳动价值,明白科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奋斗的结果。
综上所述,科研育人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延伸。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认知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所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实干精神、探索新知的钻研精神、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这正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所应要达到的目标。[8][9]
四、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
首先,要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科研能力真实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科研的需求状况,对南昌航空大学能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的平台资源进行调研(包括实验室、科研项目及数目的调研),学生的科研需求与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应达到一个最佳配比。
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这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检查,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教学的传递模式,其实质是从书本到书本。当科研融入教学[10],教学方式可描述为: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研究―知识创新―信息反馈―发现下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把书本、实验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断在纵深方向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循循善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交流研讨平台。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科研育人的工作创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项目的情况,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的情况,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进行科研的情况,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以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等。
2.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对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发明创造、科研获奖折算一定的学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保送就读研究生。
3.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对经过答辩评审后有价值的课题予以资金支持,获得项目的学生应尽快融入教师课题组从事科研活动。
4.举办科技文化节,评选优秀学生论文,举办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为学生学术和科研成果交流提供平台。
总之,科研育人理念的提出,有助于高校对目前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反思和改进。科研育人融入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丰富和完善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教育技术学与21世纪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5(8):38-41.
[2] 张军华,李振春.传承与创新结合 教学与科研并举 立德与育人并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3-44.
[3] 王建民,李明姝.发挥科研创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理论研究,2015(4):116-117.
[4]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130-134.
[5] 王晖慧,朱洪.构建大学生科研活动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0-11.
[6] 蒋群,何丽明,王莲芸.强化实验教学育人职能 培养科研型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53-156.
[7] 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8] 邵辉,葛秀坤,毕海普.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7.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1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把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农远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教室的利用率,让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
2、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总结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盘教学环境下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利用随机出现的音、视频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方案。
2、依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协助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好子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参加课题实验课听课评课,并写好感受上传到博客中。
三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丰富博客内容。
(4)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局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四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5)认真准备课题实验课。
五月份:
(1)做好课题组的学习交流活动。
(2)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六月份:
(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关键词] 义乌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科学化水平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55
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电商换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摆脱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束缚的“利器”。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伴随不断涌现的新型经济体,逐步跨界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多种新的经营业态,引发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同年6月,义乌市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迅速开展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训30万人次电子商务人才。
1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已经不仅是一种技术或者商业模式,而且是一场变革,一场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义乌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依托实体市场和发达的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在有形无形市场双向融合转型的先行先试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日益显现,逐步呈现“井喷式”态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义乌外贸出口实现逆势快速增长,这其中,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交易模式功不可没。从实际情况来看,义乌电子商务正逐步趋向专业化、高端化,但科学规划电子商务发展仍将是当前乃至未来义乌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1.1 强化电商培训是破除固化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保障
目前,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使是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个体或中小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和自觉应用电子商务,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的坐等上门客、依靠老客户赢得“回头客”、参加产品交易会、让业务员面对面推销等传统营销方式。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把建立网店同电子商务画等号,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上网,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借以宣传企业形象,并未根本上认识到电子商务会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是赶时髦,实际意义并不大。为促使电子商务发展驶上快车道,解放思想“总开关”非常重要,而培训不仅可以给广大企业主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商业资讯,更可以思想上解雇认识问题,让广大中小企业家跟上时代变化和电子商务发展。
1.2 强化电商培训是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门人员。不少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特别是营销手段会带来革命性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想从外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而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电商知识充电。目前,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加上电商领域涉及面广、细分化程度高等因素影响,造成电商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导致企业缺乏相关经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同程度上限制着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3 强化电商培训是解决信心不足、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路径
义乌市80%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由于电商创业在软硬件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一定能立马产生效益,尤其是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所以,在面对电商发展的新机会时,部分中小企业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主在发展初始阶段,在资金、设施等基础保障上都比不过大企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很容易被挤压。所以,在电商发展中长期的思考和规划,缺乏发展后劲,这些也给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障碍。通过电商培训,可以给全市各中小企业带去人员、经验和技术,增加发展的机会,减少探索的弯路,增强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在面上营造电商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探索实践
探索电商人才培训是助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一个创新之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烙有显著的义乌特征。这项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照搬照抄的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摸索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2.1 创设网络化组织体系,凝聚培训力量
围绕电子商务发展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加强正面引导,拓宽工作渠道,在氛围营造和区域辐射等方面做文章。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培训大会,进行电商培训总动员。成立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电商培训工作。各镇街、机关单位成立相应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安排落实联络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培训工作由市财政予以全额经费保障。
2.2 构建分层化教学模式,激活培训功能
确立“分阶段、按层次、立体式、广覆盖”的培训思路,有序开展工作。培训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一是电子商务理念普及培训,主要对象为工业企业、市场和专业街商户业主以及全市干部群众。二是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培训,按“启蒙班”“基础班”“初级提升班”分类授课,开设综合技能提高班培训,按“白班”和“晚班”分时段教学。三是电子商务能力提升培训,不定期举行运营、视觉、数据、客服等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电子商务总裁班等形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化电子商务高级管理和应用人才。
2.3 建立多元化运作机制,提高培训效率
举办中国(义乌)世界电子商务大会和全国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论坛等国际高端电子商务论坛,开展全省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示范培训班、青年电子商务夜校、电商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全社会学习氛围。吸纳引进包括8所高校在内的22家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教学,邀请16名本地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家现身说法。组织189名大学生村官、320名商位管理员分别进驻企业和市场商位,开展电子商务操作技能“一对一”培训。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空中课堂”,组建电子商务培训专家顾问团,成立教学评审小组,负责对各培训机构教学进行指导评审。设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建议箱”,开通热线电话,征求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3 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问题反思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电商理念得到普及,电商人才不断增加,广大企业参与电商的激情被点燃,电商在助推义乌转型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调查和走访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3.1 电商人才培训范围仍留有盲区
电商人才培训在市民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但调查发现,知晓度的高低与群体的年龄、身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培训总体方案,市场商户、工业企业是电商培训的重点,因此面向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力度较大,培训参与度也较高。而商城集团之外的商业服务业、各行业自由职业者群体并未纳入培训工作重点,尽管有关部门适时推出市民公益培训作为补充,但对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覆盖面仍十分有限。
3.2 电商人才培训模式仍不够精细
从职业技能培训层次来看,先期培训主要以初、中等级低层次的技能培训为主,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进入基础操作技能培训以后,学员满意度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逐步转入专业提升培训阶段后,“小班化”的培训方式以及培训的需求调研,就成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石。但由于受平台规则差异、专业工种多样、学员基础不均、培训师资匮乏、培训教材滞后等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3 电商人才培训内容仍有待充实
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电商理念普及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在技术层面帮助电商从业人员掌握开店流程、产品、网店经营等专业技能。但对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与学员需求契合度不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法规还不完善,在从事电商的人员中普及度较低。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初涉电商人员的网络违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义乌市作为电商发展全国示范城市,应不断强化电商涉法教育培训,确保电商行业在规范、有序轨道健康发展。
3.4 电商人才培训机制仍需要健全
电商人才培训为期两年,培训达30万人次,经过理念普及、技能培训等环节,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电商人才培训依旧由政府主导,属于“填鸭式”的初期培训,由市场主导的,由企业自发的培训机制没有形成,私人定制的培训需求不大,高端专业的机构也不多,电商实战培训氛围还可以更加浓厚。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培育体系作保障,专业人才匮乏仍将会是我市电商发展的最大制约。因此,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培训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上。
4 提升电商人才培训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电商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畅通生源渠道、搭建培训平台、强化培训管理、促进机制创新,又要充分开发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的组织形式和交易形式。客观地说,电商人才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这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提升阶段,与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和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的要求对照,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电商人才培训的下阶段工作应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模式,加强培训行业政策体系建设,推进培训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训供需平台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推动培训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机构品牌化、规模化、个性化发展;注重培训需求导向,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推动紧缺人才培训产业发展;通过展会、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氛围。
4.1 以“三个转移”为方向,调整培训重心,积极寻找培训增长点
实际效果是衡量培训成败的硬杠杆。下一阶段培训工作既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也不是原有培训内容、重新架构培训形式的“冒进”,而应当根据电商业界的发展水平和我市商贸基础的实际需求,适度调整,逐步完善。一是培训重点向高管转移。调研发现,90后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人员,大多都属于一线操作人员。然而,企业的整体经营和发展则被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握,因此这部分群体的电商理念亟待根植。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项目制”培训,重点突出电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设定项目标准后,拟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二是培训形式向一线转移。菜单式的传统培训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培训需求,要及时梳理汇总企业发展应用电商存在的问题,不定时开展企业和机构对接活动,探索组建电商顾问团,组团入驻有需要的企业开展把脉、问诊培训服务。依托国内著名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知名企业建立的培训基地,以板块培训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公司领导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员工回炉轮训机制。三是培训内容向多元化个性化转移。打破单一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束缚,设置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内容,直面实际操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继续创办好电商网络学院、电商大讲堂和电商论坛等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抽调市场监管、科技、人社、司法等部门法律业务科室骨干及电商业内资深人士,组建电商应用法律宣讲团,组织企业主、市场商户开展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学习。打破院校与企业的围墙,发挥院校人力资源优势,以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联合电商应用企业建立见习培养基地,强化学员实习实训和定向培养。
4.2 以“三个体系”为举措,强化激励引导,不断提高培训实效性
激励机制的缺失或缺位,是影响和掣肘培训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性问题。因此,不断规范、适度激励、持续营造,应成为下一阶段工作创新有效举措的关键词。一是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资质管理体系。建立培训机构资质管理机制,严把“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环节,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与项目招投标、政府拨款等挂钩。每年度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审查,出现问题的立即予以整改,情节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销注册。二是探索建立电商人才评价体系。随着电商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电商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与科技创新人才相比,电商人才的评价界定难度较大,一批业绩明显、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还享受不到现有人才优惠政策。要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权重的电子商务实用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对达到一定层次的电商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健全完善电商荣誉体系。要通过评选电子商务示范单位和企业,表彰优秀的蓝领电商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标杆和榜样的引领作用。要加强项目招商宣传推介,开展义乌电子商务城市形象策划,强化“城市、市场、会展、电子商务”四位一体宣传引导,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影响力。
4.3 以“三个机制”为基点,推进培训市场化,不断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初期通过引进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以政府统揽培训学员、费用的模式,从实效来看较为合理。但随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模式显然将难以为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培训新体系已是迫在眉睫。一是形成常态化培训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继续强化电商办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考绩作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功能,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形成培训市场化竞争机制。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鼓励电商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做好面向社会的“市场化”培训转型。结合招商办展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电商应用发展理念的大型培训机构和行业精英。适当改变政府补贴发放的对象和流程,探索以考促学机制,强化过程监督,提高职业培训效能。通过项目招标、委托等方式,选择优秀的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及机构作为“职业培训包”项目的承担单位。三是形成电商培训合力推进机制。整合工团妇、科协、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训力量,对全市各类人员开展电子商务公益培训。建议成立一批活跃的电商行业协会,与培训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平台开发商开办如淘宝大学等培训机构,帮助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优先解决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电商人才白皮书》,包含电商紧缺人才需求导向目录和电商行业薪酬指导价等内容。拓展就业空间,畅通就业渠道,让培训的电商人才以企业招聘或人才网推荐等形式实现直接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1]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2]胡新煌.谈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J].电子商务,2006(11).
【关键词】合作学习;特征;构成要素;优点;方法;教师;学生
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理论。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某个任务课题,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互、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合作学习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1)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
3.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再有,合作学习作为主体教育的策略之一,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教师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任务分工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选择性的、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
2.教师指导
(1)启发活动。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核心。
(2)组间调控。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的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等,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考虑的。
(3)调节矛盾。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不断加强、巩固。教师在巡视、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控学生、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协调矛盾,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
(4)参与讨论。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3.引导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