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第1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3―06[DOll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4

河北省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对教育却非常重视。2007年,阳原县教育局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开展了在“整体优化”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领,强化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改革试验,使全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阳原县教科局于2012年6月申报的“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审批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并被协会确定为总课题“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县”。

本课题研究正是探索在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 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课题组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对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使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同步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含民办学校)全部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通过该网络平台组建了阳原县教育城域网,并实现了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城域网建成后,整合了“人教数字校园”、河北远程教育网等教学资源,链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县各学校共享使用,扩大了优质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全县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2 创建信息化示范校,打造了贫困地区数字校园

2012年9月投入使用的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贫困地区按照数字校园标准建设的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园网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学校基本上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了以校园网为主干的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监控的多网融合。同时建设了全自动课程录播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数字影院。全校有36个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余教室全部配备了65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数字校园使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教数字校园”全面进入了课堂教学。数字校园也为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手段,校园网络及教育技术设备得到了高效率应用,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云教育平台提供的资源及教育、教学、教研功能开展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更多地变为自主获取,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借助信息化云教育平台得以逐步实现。

3 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有了更加开阔的教学视野、更加开放的教学意识,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加自觉的追求。

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在,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都通过教育城域网共享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优化了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 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范围内的培训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校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形成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网络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依托教育城域网,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功能实现了远程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之间校本资源(电子教案、课件)的共享交流。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为了科学地检验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组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课题研究确实对促进阳原县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1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对比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组曾经提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即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并依此确定了11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7项三级指标,形成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阳原县课题组分别以“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展前(即“十一五”末的2010年)和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2013年)为时间节点,以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为依据,详细填写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节省篇幅,在此只列出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曾经给出,当计算所得城乡均衡系数大于0.8时,即可以认为达到了均衡发展状态;在0.6~0.79之间可以认为达到基本均衡状态;在0.4至0.59之间呈不均衡状态;而在0.4以下则为非常不均衡状态。

根据表l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县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系数在2010年为0.8596,到2013年为0.9310,经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均衡系数提高了7.14个百分点,达到了高度均衡的状态;其中和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变化最大,从基本均衡提升到均衡状态。从数据的变化看到了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在高水平发展层次均衡和低水平发展层次均衡的问题。阳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在本县区域内的教育方面能够有此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正是阳原县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 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学与教”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影响其评价指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讨论,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为了量化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总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其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对应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育环境”要素;“教育资源建设”对应其“教育资源”要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应其“教育质量”要素。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具体数据加入到《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中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的状况,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现在,城乡学校顺利访问教育城域网的比例均为100%,均衡系数达到了1,利用教育城域网,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一样在教学中引进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均有明显变化。

但是,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班班通”的比例(初中0.4、小学0.3)、城乡学校教育资源校均保有量(初中0.64、小学0.59)、城乡小学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0.67)、城乡小学教师参加本县优质课的比例(0.5)、城乡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的比例(初中0.75、小学0.63)、城乡教师人均发表研究成果数(初中0.67、小学0.63)等方面,不仅处于基本均衡的层面,有待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

三 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的全面接入,教学资源的全县共享与教学应用,全县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上实现了同步与均衡,极大地促进了县域均衡发展。全县中小学全部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后,为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除硬件基础设施外,还包含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几年来,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以信息化为保障打造高效课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乡村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经过教育信息化的洗礼,使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

第2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更为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拉动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引擎,农村学校要实现均衡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如何抢占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先机,如何高起点、快节奏,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深入的思考与调研,我们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1.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

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信息渠道、设备配置、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城镇学校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作为教师特别需要通过学习实现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技术观、以及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学校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转变观念,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顺利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1.2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是保证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组织和安排全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在组织上为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保证。

1.3 广泛培训,提高能力是重点

学校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学校按照领导、教学骨干、学科教师实行分层培训。对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培训使他们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并掌握应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骨干教师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可以编制教学课件、负责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转的主要角色,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带头人;对一般学科教师主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培训方式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外派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使教师有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2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奠基石

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资金不足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学校领导方面主动争取上级投入,同时自筹经费增加装备配置,近5年来,学校自筹110多万元用于各类现代教育设施配套装备,为确保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到2012年年底,学校常规教育技术装备完全达标,配有一类标准成套设备理化生仪器保管室及实验室、多媒体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电子阅览室、语言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图书室藏书3.5万余册,报刊种类310多种,生均图书达47.5本;建标准学生计算机教室2个;学科教师实现计算机一人一机配备标准;校内体育运动场11 720平方米,建有400米的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4个乒乓球台,各类体育器材齐全;校园路面硬化100%,校园绿化覆盖率50%以上。“班班通”、校园网设备先进,运行快捷。全校17个教学班均配备“短焦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环保黑板+中控”模式的“班班通”设备和设施,建有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网络实现光纤宽带与互联网链接,校园中控室拥有8台交换机、5个集线器、4台专用服务器及监视器、机柜、路由器等设备设施;学校自建网站网页,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学校主页的主要栏目有学校概况、校园新闻、办公专区、教学教研、资源中心、学生天地、活动摄影、清新论坛等,已成为教学管理和学校宣传的主阵地,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初中校园网站50强”;软件资源建设基本到位。学校电脑配备了正版的Windows系统、Office等办公软件。同时购置了网络及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育教学应用软件系统“动易动态网络管理系统”“网络还原大师”“电子图书馆”“校际通——IT技能考试平台系统”,并独立开发了“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排课系统”等;有中央电教馆资源库、z+z数学平台等多媒体创作系统软件,中学生电脑课堂、优秀历史故事片、名著故事片、红色歌典等电子读物,学校教学资源库总量超过500 G;硬件完好率高。在装备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严格学科教师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正常运行。

积极做好设备运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设备的故障仍然时有发生,如果单纯依赖于商家和厂家,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做好日常维护,尽可能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同时,面对临时出现的故障,坚持多想办法,多学习提高,尽量自己解决,学校自己和商家都不能解决的设备问题就及时添置更换。保障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健康运行。

3 立足课堂,广泛应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从“十五”开始,学校以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契机,以开展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立足课堂,大胆探索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及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管理、师生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平台。2006年,经湖北省电教馆验收,学校被命名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后承担中央电教馆、湖北省电教馆主持的《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证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绩效研究》等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教科研成果奖,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技术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在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大胆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规律,让课题实验显示出较强的育人效益。如电影课题,将其分成观片欣赏课、电影知识课和学科整合课三种类型,始终把握住选片、观片、评片三大环节,认真研究选片的原则与方法,观片的导引与导看以及观片后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评价形式,从实验设计到实践操作,都做到步步相连,环环相扣,符合课题研究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如,信息技术整合课题,从媒体选择、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入手,认真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做到有过程、有方法、有角度、有重点,保证整个课题实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农远“班班通”工程和校园网建设工程实施后,我们以优质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共享为研究重点,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通过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出了多学科“新型教学结构”模式。

比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绩效研究》实验中利用下载刻录的光盘进行学科教学,可采用“设疑——播放——讲解”,或“播放——设疑——讲解”,或“边播放——边讲解”的模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实验中利用“班班通”资源进行学科教学可采用“教学目标——引入资源——开展活动——师生参与——发展评价”或“远教资源展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反馈评价总结”的模式;在新授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感知(运用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激活思维)——问题寻解(针对资源质疑探究,师生交流)——总体升华(对资源进行归纳,落实教学目标)——引伸拓展(对资源进行深入探究)的模式;在复习课教学中可采用“资源导学——自主梳理——分组探究——总结归纳——知能建构”模式等。

第3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我校从2010年起实行课题微型化,在做实、打响学校主课题的同时,确立一批市、校立项的辅微课题,形成一个学校主导课题覆盖下的“教学科研、德育科研和其他科研多线并进,人人参与又分工协作”的网格化研究格局,实现教育教学工作微课题化,使之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基石。为做实做优微课题,学校加强了过程管理和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一、大题小做,做实做细

根据以往课题研究只是少数人负责,多数人挂名情况,学校采取将主课题分解成许多个子课题,同时实行子课题单独申报独立课题,实现课题微型化、具体化、专题化,并对总课题核心成员根据各自的子课题、微课题实施与完成情况实行动态出入管理。学校对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管理采取“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过程即方法”“学习即提升”“改进即成果”五大策略。这样既给所有参与微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又让教师课题研究逐步走向真实、有效。

教师可根据学校课题分解的任务选定研究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选取迫切需要解决且可行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如学校所有普通教室内安装多媒体电子白板系统后,每年10多位教师参与电子白板课堂应用项目的专项研究;结合学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几批导学案应用改进课堂教学的专项课题;思维导图应用、学科化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是许多教师愿意做的专题。通过统筹安排研究内容,确定专题,为教师指明研究方向。为避免选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倡导教师自主选题的同时进行专项指导,确保每位教师选择研究行之有效的问题作为微课题,并能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小题大做,做出精彩

微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并对各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对价值大又较难开展工作的课题相关部门通过营造氛围、加强辅助,实行小题大做。如我校8年前为55个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系统后,因种种因素只靠3位教师兼职协助维护管理,没有配备专职电教或管理人员,也没引入社会化管理力量,班级电教管理力量十分薄弱,这直接影响教师课堂运用效果和使用的热情。为此选取针对性强,并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否有效的“班级电教设备自主管理”课题作为电教工作突破口。通过课题实施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管理维护力量,确保每个班级内的电教设备天天可用、天天在用。这不仅确保了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在8年中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维护费用,更大的收获是培养并锻炼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孩子。

三、一题多做,做出干劲

1.一题多人做。微课题研究对象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或难题,所以研究内容很真实。但有些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不同的层面,但教育实际必须直接面对。如班级电教设备自主管理课题的“自主管理”不是放任学生自由管理,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指导就可实现的自主管理。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学生自主管理只能定位在辅助管理。学生不可能完成全部管理维护工作,因此,学校应加强配备必要的管理维护人员。从客观情况看,设备管理维护不仅很繁琐,又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经验,需要管理维护人员不断学习钻研,才能排除多种故障。所以很少教师愿承担此任务,这是学校电教工作最困难之处。为此在学校层面的课题下提倡每位兼职电教老师根据分工年级特点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实行一题多做。负责初三年级的电教老师根据毕业班的特点实施“小先生制引入初三电教设备自主管理的研究”,负责初一年级的电教老师针对初一起始年级特点开展研究,负责初二年级的电教老师也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共同目标都是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小先生,并参与班级电教自主管理工作,协助老师管理维护本班设备。这样,学校电教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课题指导的形式督促兼职电教老师主动工作,突出他们主持人的角色而淡化“兼职”角色,并让他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做出干劲来。

2.一题多次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学校多年来课题研究的一条主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尝试了“综合素质发展评估”“学生学习习惯目标化管理”等项目的研究;为提高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实施了“信息化进程中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培养”的研究;为培养初中学生学科化自主学习策略,先后进行“导学案应用”“思维导图应用”“小先生制”等项目研究,努力将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习过程学科化、具体化、自主化;目前为深化自主学习策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源动力,引入“活动单导学”的研究。同一主题反复做,努力做得次次有深入、年年有创新。

四、多题合做,提升含金量

微课题研究重视个体探索,也需要同伴互助。课题间相互交流协作可拓展研究视野,摸索更多更好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学校提倡在个人独立研究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将校内相近课题建立课题协作组或互为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这样,既使教师及时把握改革的动向,发挥专题合作研究的优势,为学校总课题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研究积累直接的素材,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较高平台上持续发展。

第4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尝试应用云空间的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空间作文、网上阅读、师生互动,家校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等空间教育实践活动。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云平台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常用等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

一方面利用好本校教育资源库和县教体局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云空间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大学城个人云平台和学校云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县、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 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大学城云平台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第5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近年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管理与使用,尤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是走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计算机、演播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电教专用室。四至六年级班级安装多媒体,一到三年级配小推车,教室装修美观大方,内部设施到位、学校教学走上网络化平台。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校园网站,初步建立了樱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目前学校从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开展“网络作文”实验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各年级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各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学校行政管理、教务工作、档案、图书、财务、教科研等工作均采取信息化管理。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管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教研组(室)的分层管理网络。校长亲自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具体体现在规划制定、发展方向确立、资金投入、课程开设、研究开发等方面;中心主任具体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使用、维修、更新,以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为各学科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并做好服务工作;各教研组(室)抓落实,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高效使用,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定期检查、考核,实施全程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避免设备的人为损坏与流失,保证教学使用,除了定人定责,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制定了各专用教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设备借用制度、维修申报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学校为了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制定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并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制定奖惩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我们做到充分使用,提高使用率,让它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常规的“二机一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学校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能制作课件,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为了使教学正常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除了保证设备无故障外,还耐心协调、认真安排好教师使用的次数及时间。为了抓住整合、推进课改,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导处经常组织年级组开设教研课,校际之间对流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以及老教师示范课等活动。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科教学已成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研究又促进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学校先后构建了语、数、外所有年级的教学资源库。学校鼓励教师资源共享,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作为教师适应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业务考核内容之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首先,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研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教师的研究课题方案、课题指南、研究过程记录、科研考核等工作,均使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利用网络搜集教科研资料,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最新的信息。

第二,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或发表科研成果。

第三,“十五”课题子课题《大量阅读、以读促写、电脑作文》相结合的实验开展已七年时间,现有九个实验班。实验班学生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上电脑作文课,学生不仅能较熟练的操作电脑,而且能自如的上网浏览、下载资料,进行网上作文交流等。仅一年多时间,借助于小学生作文网平台,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三千余篇,编写有《电脑作文》共十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诸多优势,使得课题研究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学校先后被确立为省小语教学现代化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实验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等。先后十多次接待过省内外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并作为市“十五”推广应用课题与浦口沿江小学接成《电脑作文》实验互助学校。月申报了省级电教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短短一年多时间,三个实验班老师潜心研究,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摸索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04日接受市区电教课题组专家评审,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一到六年级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两节课作为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有教学计划和辅助教材,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常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学期结束还评选优秀学员。从98年起学校确立了小学毕业生“三证”制度,凡樱小毕业生需获得小学毕业证、军校合格证和计算机合格证书。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支撑水平。

比如我校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操作与使用电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问题的能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课改的进程。、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的生成,有利于特色的构建。

我们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课题实验,是由最初的“大量阅读、以读促写、快速作文”到《电脑作文》,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作文》的研究,我们借助于市电教馆提供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和功能,让学生自主作文。

《网络作文》课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交流、表达情感,自主评价、积极反馈,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三千多篇作文,汇编有《学生作文集》十集。《电脑作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作为市“十五”应用推广课题在全市推广。又如我校少科院小研究生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他们在网上查找心理教育信息,开展心理小调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设计心育活动方案、设计心理电子小报,开展自主心理教育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育研究,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研讨会上,我校小研究生自制课件,展示了《男生爱哭还是女生爱哭》的心育研究成果,并将其研究成果汇编成《小研究生探索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我校形成“电脑作文”和“心理教育”研究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采取重点建设,分段实施方法,加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适当超前。要求全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程管理有效考核,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面向市、区主办了《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调研、《抓住整合,走进课改》研讨会、《陶行知科技教育思想》研讨活动等,充分展示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成果。

五、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形成三个意识。、教学先行的意识。

学科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凡各学科教学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我们尽力满足。鉴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快,学校发展变化的实际,我校采取“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原则,加强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98年,让“多机一幕”进课堂,建设第一电脑室,配备了各学科配套的电教材料,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自制大量的投影片,同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2000年建设第二计算机室,引进宽带网,配合多媒体设备,在各学科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开展网上搜集、下载信息,课件制作等培训。2002年建设校园网,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以“网络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适应课改、推动课改。、适用高效的意识。

第6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第7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

2.数字校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及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数字校园的组成

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校园基础化信息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建设、数字教室的建设。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二、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和理念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都曾实施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浙江省曾前后共开展了三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施工作,杭州市共有1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6所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实验工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物联网、泛在网络、微视频教学、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学习力等新概念、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这是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我们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基本的理念为:通过实施《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来普遍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来实施“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让新技术、新理念在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验研究,促进实验示范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三、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总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快杭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总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建成8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力争建成25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的重大探索与创新。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小学适用的《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依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创建,分类指导。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根据省市两级有关数字校园创建指导意见,制定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2.突出应用,强化特色

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注重对学校核心和特色工作的支撑与引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优化整合,适度超前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适度超前。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努力实现对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授权的共享与交流,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成立“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组织力量制定《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筹备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2年:根据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创建的进度,启动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筹备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3年:做好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启动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4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二批示范学校的建设。

2015年:完成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的总结工作。

六、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遴选程序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遴选采取学校申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杭州市评审立项、学校实施、经市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的方式进行。

1.申报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由学校根据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及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申报。申报学校根据学校类别,依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和自评,自评达到合格方可申报,填写《杭州市数字校示范校园建设申报表》和示范建设方案,并附自评报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2.推荐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建设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分配的市级示范名额,推荐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3.评审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申报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经审核初选、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市教育局公布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4.验收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建设期满后,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根据学校示范建设方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七、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是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确保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顺利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加强对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研究落实本地区的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方案,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领导,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2.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效益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和应用工作,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和考核评估等形式促进数字校园的应用,重大活动要求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工作台账、宣传报道等工作。

(1)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落实项目,每年6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度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教育主管部门。

(2)建立督查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督查制度,督促学校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按计划实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示范建设,或者成效不显著的,责令其整改,延期一年后仍未能完成整改、通过验收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资格。

(3)建立验收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期满,市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时,将根据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申报的实施方案,重点检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所发挥的效益,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市级示范学校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4)建立帮带制度。每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2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每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1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推广经验,帮助牵手(结对)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第8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第9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08-05

[作者简介]李克明(1960―),男,北京人,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张丽娟(1977―),女,北京人,本科,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学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在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管理、应用水平,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层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昌平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构想,制定了“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教育教学应用、教科研探索、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培训、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信息化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和效能,促进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为打造学校信息化特色品牌奠定了基础。

一、抓好 “三个建设”,软硬兼施,实现管理信息化

(一)环境建设

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继续完善”的原则,学校多次进行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网络畅通,电子交互白板使用正常,资源平台、点播系统、校长评估系统实时应用,1-3年级各教学班还配备了互动反馈系统,支持课堂决策和调控,实现课堂学习即时评价、反馈,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校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调整完善数字化校园网,将校园系统分为四层结构。第一层,数据基础层,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服务、协同工作环境组成基础架构服务;第二层,数据互通层,实现各类应用程序的数据互通;第三层,软件应用层,是众多建立在数据互通平台之上的应用程序组成的应用系统层;第四层,交互展示层,通过门户技术和单点登录技术建立横跨所有应用系统之上的校园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强调统一管理和安全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安全服务。

(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导向引领和机制激励同步,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教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提高了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建为所用,立足应用是校园互动网络平台建设的根本。因此,学校资源建设的原则是:1.应用性,能够直接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2.综合性,这是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反思乃至开展课题研究的综合平台;3.互动性,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解决生成性问题;4.连续性,能够显示教师、学生的成长轨迹。根据以上的建设原则和标准,依托教材,遵循课标,学校设计、制定了平台的框架结构,教师可在线修改、直接运行,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使用、交流,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为了使教师的备课、上课、检测、教研、反思等形成系列,学校在资源库中设立了以下栏目:教学设计、同步资源、试题集锦、主题资源、教学积累、学生作品等。在教学设计中,学校收集整理了一至六年级各单元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例如,原来英语教师在备课时,由于资源没有一个较好的归类,搜索相关主题资源非常耗时。现在,学校的资源库内设立了多个主题资源的类别,如服装、食品、节日、运动、天气等,教师可以便捷地找到很多相关的素材。在同步教学资源中,设立了一至六年级同步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提取资源为教学服务;在试题集锦中同样建立了一至六年级的试题集,有单元检测试卷、月测试卷、专项测试试卷等,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课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放到教学积累中,以供自己和其他老师学习。学生可将自己课上、课后的作品放到学生作品文件中,作为个性化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备课、上课、查找资源、制作资源、练习等,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资源平台支持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各教研组要求本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明确训练重点和三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合理利用现在网络资源,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三)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又一关键。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必然举措。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引导教师进一步学习、领会相关课程改革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新课程标准》,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并恰当地运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习,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中,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为保证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首先,对各教研组中具备较高信息水平的、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人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这些教师又能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本教研组内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这就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得以普及。其次,学校对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划,层次分明,按需开展,注重实效。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实践证明,对教师进行有层次的、以点带面式的培训,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全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一线教师都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的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中获奖,其中多人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管理与指导,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

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以满足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欲望。学校可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评课讲座、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步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从而由观念的转化带动工作的发展,强有力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积累经验,从培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了很多优质的培训教程和典型案例。对于这些教程、案例,我校进行统一整理,形成了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教程和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案例集。这些教程和案例集被全部放在了学校资源平台上,供教师随时学习,并辅以相应的专题板块供教师深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落实“两个提高”,研用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研究与应用。学校通过落实“两个提高”――提高管理效能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提高管理效能

1.促进学校管理精细化

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从常规管理、质量监控、校本教研和科研活动入手,促进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网上办公环境为校长提供了面向全校管理层面的决策支持服务,校长可以适时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整体部署、落实检查和效果反馈,以利于学校透明化管理的实现,形成和谐校园。学校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凡是通知、讨论、交流等内容均发在网上,形成教学管理的完整数据包。学校重视利用论坛、博客等促进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沟通。例如:为强化电子白板理论的学习,学校在行政通知栏里设置了白板学习主帖,提供学习资料,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学习反思和感悟,分享交流经验。

2.促进教研形式及时化

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抓手,建立学科组教研平台,促进教研形式及时化。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模式的校本研修活动,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地应用能力。针对中心校和分校并存、受时间限制而集中教研时间短且缺乏及时性的问题,学校重点加强了教研组博客的建设,并形成了三级研讨的规模。一是教师间问题解决式的研讨,将工作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下得到解决;二是教研组层面的研讨,就教学的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三是学校层面的研讨,由教导处人员收集整理各学科组博客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组织学校层面的研讨。学校每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召开研讨会,有各学科典型整合课例研讨、资源建设经验介绍、个人研究成长案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丰富内容,并请市区专家点评、开展讲座,全面引领工作的开展。通过校园网、博客平台等媒介,教师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整合经验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学习型团队。

(二)课题引领,提高教学有效性

技术的革新必将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兴技术并非都能为教育带来预期的效益。这就需要引入者的智慧,既要对学校应用的新技术有一定的敏感性,又要理性思考新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

学校在如何应用技术促进师生发展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反馈系统等多种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课题引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积极参与了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并根据学校实际确定了子课题“建设学校个性化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校总结了资源库建设的经验:以管促建,通过科学管理形成有效机制,加快了资源库的建设进程;以用促建,支持教学的方便使用,激发了教师建设的热情;建用结合,保证了资源与教学的密切相关,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特色,教师全员参与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员参与使用,提高信息素养。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学校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规划办“十一五”青年专项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为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展示各组研究成果,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课评优活动和电子白板说课活动,引导教师重视对于资源、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反思,强化思考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白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和研究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学校将教学模式大致分为课堂互动探究模式、课堂互动协作模式、课堂动态展示学习内容模式三种类型。通过研究课堂上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与学模式,学校建立了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方法,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新鲜的学科营养。同时,研究如何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首先应该提高课堂互动的水平和质量。2011年,学校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级课题“互动反馈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绩效提高的研究”顺利开题,通过反馈、白板、交互软件等互动技术改进教学媒体,加强课堂教学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能在课堂上又能够在互联网上充分发挥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具有实效作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11年7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互动反馈教学应用大赛”中,我校两位教师分获现场课和说课比赛一等奖。

三、夯实“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没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让网络数字技术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

智能电脑机器人的教学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在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习目的,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五六年级开设“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力求渗透程序教学编程语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课程以任务型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理清程序设计思路,编写程序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在教学中以开放式的习题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各种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重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教学中事先设疑,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动手实践。一旦出现问题,再组织学生集思广益加以解决,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给学生广阔的施展舞台,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一般情况下,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特定的任务就是最佳方案。在同学互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等全国、市、区各级比赛,获奖达90余项,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特长搭建了平台。随着机器人的更新换代,学校开始组织人员进一步整理完善机器人校本教材,补充多种比赛类型的机器人编程技巧的内容,并增设机器人比赛项目,如机器人擂台、机器人相扑、机器人舞蹈、工程机器人等,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提升教材质量。

(二)“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推陈出新

艺术形式的创新从来就是每个时代审美追求的一面旗帜。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意义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感受电脑美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发展和新软件的版本升级,学校组织教师对原有电脑美术教材进行第二次改版,使教材质量更上一层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师跨学科整合,利用兴趣小组开展“电脑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反复推敲验证后逐步进行推广。更多的学生走进了机房,用电脑展现自己无尽的想象与灵感,电脑美术作品成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金钥匙。

总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在引入研究拓展型学习课堂、拓展新型育人途径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并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探究过程中,学校激励教师做新课程的构建者、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教师积极思考、自我超越,以实现教师课程理念的深刻创新和能力技术上的跨越发展,锤炼出了一支具有科研精神、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学校也逐渐形成了“探究新理念、理念促创新、创新求发展”的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城南中心小学正以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全新姿态,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