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发展性咨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65-02

随着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各所高校都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相关课程,这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等等。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因此,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切实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重新建构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性咨询”这一概念和方法所蕴含的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一、发展性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发展性咨询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重要目标的一种咨询活动[1]。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中心,更关注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遵循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使个体发挥潜能,从而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完善。受这种理论启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帮助大学生强化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2]。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心理延缓偿付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已接近现实,开始考虑未来的生活道路,开始树立自我理想。但同时,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准备,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绪上的矛盾[3]。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定位不准,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的统一,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二)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大学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大学生在具体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及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著名心理学家赫青黎曾说:“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连年的战争,而是千万的人们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他们自身的未开发的巨大潜力。”这句话道出了人在现实压力下,因过于关注所面临的问题,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应对困境的潜力。心理韧性是个体在经历消极事件后能调整自己,并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对个体良好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可抵消或对抗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甚至对个体自杀行为也存在着风险缓冲效应。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有时这种能力是有待被发现、发掘的。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这对学生的毕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使其直面人生挫折,愈挫愈勇。

(三)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人格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A型性格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罹患紧张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B型性格[4];内倾的人得心理障碍的概率高于外倾;神经质可直接预测心理压力水平[5]。除此之外,人格还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相关,而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他们的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困难和考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二、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6]。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育”。但其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性咨询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参考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体验式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某种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整合和内化。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式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这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并且“做中学”的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授人际交往的课程中时,让三个学生一组进行“戴高帽”活动,每个学生说出另外两名组员的三个优点,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们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优点,甚至是自己不曾留意的优点。进而感受到被人赞美是幸福的,同时进行换位思考,体会到如果别人被赞美的时候也会很幸福,从而体会到赞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引申,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待人接物应不卑不亢。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精心选择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找出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选取案例时,要注意该案例要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能够发人深省,并具有教育意义,案例可以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件中选取,也可以从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中截取。比如,在讲授学生情绪管理课程时,可选择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案例。引导学生共感,体验案例主人公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探讨案例主人公对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善这种不良认知,从而调节消极情绪。进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若自己遇到某些挫折事件的时候,如何调节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从而改变心态。

(三)情景模拟法

模拟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模拟情境,参与活动,从而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的可能结局,从而改变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形成积极向上的认知,产生奋斗的动力。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时,针对目前某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盲目恋爱而忽视学习的现象,现场进行“爱情配对活动”。让学生身带不同筹码,进行一场挑选与被挑选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筹码比较多的同学往往成为大家竞相“追求”的对象,而筹码比较少的同学则被人“嫌弃”。这一活动不但让同学们意识到爱情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并且告诫了同学们应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提高在现实竞争中的真正“筹码”。同学们通过情景模拟亲身领悟到学业才是大学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课,爱情只是大学的选修课。

三、结语

在课堂上,同学们亲身经历和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所学到的知识的记忆内容多,这意味着在课堂上,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原有填鸭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上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烈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8]。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发展性咨询的原理,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完善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2]杨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3.

[3]赵迪.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7:14.

[4]孙菲,王生,吴咏今,余善法.人格特质与职业紧张及工人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36-438.

[5]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6]张红艳.从模式结构的角度探讨建构主义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07(2):13-15.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全面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入,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建设中缺乏道德、诚信,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欺诈行为充斥着市场;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在公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等。种种落后腐朽的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更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困难。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易使用极端的方式;心理年龄偏小;对社会的恐惧;责任感不强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很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

大学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此慢慢独立、成熟。心理学家认为,青年转变为成人的过程是非常艰巨、危险的。他们面临人生发展中很多重大的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与矛盾。此外,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都可能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严重的还影响社会的稳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都是惨痛的教训,给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他在陈述杀人理由时说到“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他的行为,大多因为是恐惧感,但是很多新闻报道忽略了一个细节:药家鑫的车上有一把刀,人出门带刀干什么?药家鑫的家庭条件不错,生活没有压力,那究竟是什么事会让他这么恐惧?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药家鑫在生活中有一种危机感,他的行为是极端的,是极端的“自卫”,他不是担心外界攻击,而是放大了对未知的恐惧。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在未知时很容易往坏处想,药家鑫已经恐惧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大学生本身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烦恼、困惑,这种错误的看法使大学生在遇到不良情绪、失衡心态、压力过大等情况时,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正遇到心理疾病的困扰。

2.从高校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及相关课程。仅仅做一些宣传,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还不完善,没有权威的教材;缺少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发展的持久力不足。

3.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重视度不够,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部门隶属学生处、党委宣传部、校医院等,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4.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仅限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半路出家,知识落后,没有专业知识。仅认为通过咨询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凭自己的经验、热情判断,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既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发展,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统一。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原则,排除伪科学、封建思想、唯心主义,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进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助的能力。

2.实行普及式教育、针对式教育、自助教育三者的结合。普及式教育适用于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针对式教育适用于解决部分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自助教育是大学生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把三者统一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地记录其心理状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4.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网络上搜集并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搜索国内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因为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感到难以启齿,所以要在互联网上开设匿名咨询,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在网上为大学生解答困惑,同时,网络的使用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高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培养一批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负责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2.积极发挥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为教师、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加强自主创新

1.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增强预见性,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2.加强模式的自主创新,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的心理健康模式,不教条地照抄西方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模式”。

(五)高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高校可以采取观看影视资料、讲座、交流会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性格内向的学生活跃起来,使心胸狭窄者变得宽容起来,在情绪上不大起大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问题随之增多且复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所学。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会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6).

[2]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3.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P键词:新媒体;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日益被社会所关注,所以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学生工作的难题。独立学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在新媒体视野下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做出阐述,并对如何进行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一种的新的媒体动态,它被称为除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针对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影响,较多的文献认为会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忽视学习质量、影响价值观、导致情感淡漠、弱化思考能力。然而大学生本身的自我意识以及主观辨别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些积极性的影响。

1.新媒体促进大学生与心理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适应性问题、人际沟通问题和情感问题已然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新媒体的渲染,其沟通方式与以往不同。传统沟通大多是面对面的咨询交流,而新媒体让人际沟通突破时空的局限,即使处于不同地区都能够实时便捷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关注学生,互相沟通了解,随时掌握学生的内心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新媒体的出现为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帮助。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的教学资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导向者,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中心,学生只负责听讲,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新媒体的运用,学生能够借之进行更多的信息检索,这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3.新媒体的应用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社会支持。独立学院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入学后的情绪问题较多,新媒体的出现使学生能够通过朋友圈向身边的好友传递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和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朋友圈实时,让身边的小伙伴都能够知道此时此刻学生的想法。微信独特的互联网语音功能也让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许多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新媒体的实效传递下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心理观念。班级辅导员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对新媒体的传递内容进行筛选,注意那些不健康的、低俗的、带有扭曲性价值观的内容,防止其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关注一些正能量内容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2.教学互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课程,仅依靠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力不从心。不同专业领域课程也有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应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这是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跨学科互补,同样也能提高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学学科的认识。

新媒体大数据背景下,在QQ、微信社交平台上,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文字、图片表情、小视频等工具表达个人的情感。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对其行为数据进行持续跟踪预测,制定及时有效的干预方案,防患于未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教育目标不仅是简单地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而是要预防类似问题的出现。可见,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和预测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14(22):245.

[2]刘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5(20):75-80.

[3]高明,夏毅.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4-36.

[4]张小悦,方鸿志.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183-185.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每位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考试、考研、就业等压力都伴随着他们,所以本文就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做了部分研究,通过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对前辈关于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体育运动的作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对当前大学生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促进 心理健康 综述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以及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亚于于对物质方面。校园体育运动不只限于强身健体更能影响大学生心理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例如,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悬的竞技比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现场观看比赛,随着比赛进行的同时,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一次成功的射门,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的一种、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

一、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育运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逐渐形成发展、走向成熟,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等各种心理矛盾冲突交错,当遇到学习、生活、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病、自杀和犯罪。北京市1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2005年底,浙江省四所高校3564名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19.6%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6.2%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4.3%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者高达20.04%。在对全国1.4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统计结果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情绪,由于心理问题导致退学的比例约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健康心理学知识需求比例占50.63,高于对他各类伦理知识的需求比例[1]。上述学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几所高校2000名在校学生的研究,当前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还是比较多,所以应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把一切隐患消灭在源头。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许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严重。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其生理健康。综合各种症状及特征,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环境改变造成心理不适及适应障碍。②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③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⑤情感困惑和危机。⑥就业压力。

(二)体育运动作用的研究

体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健身体。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开发智力,能力。所以体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参与者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开放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2]。积极有效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具有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作用[3]。上述学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比赛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向着有益于心理健康方面发展,控制好量与强度使大学生心理向着有益的方面发展。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道德品质,而且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体育运动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通过竞争可以使自身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特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医疗监督、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运动对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独到之处的。相比之下它更直接、更现实、更积极,而且不用任何药物。更不用担心有任何负作用。是其它手段都不能代替的。把体育运动作为改善心理环境、消除心理疾病的手段,使参与者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外身体锻炼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大、中运动量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既学生对体育课越喜爱,心理健康水平越高[4]。袁老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身体素质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对此国家教育部发表了《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材的意义,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人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体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健身,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健心,克服多种心理问题。

二、结论

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的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加强心理咨询的同时更多的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防卫心理问题的方法,把体育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运用好高校的体育资源和心理健康资源,并使其相融合,产生更大的效益,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守钧.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理论需求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0(2):236-240.

[2] 刘晓莉.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2):76-80.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异常心理;成因;防治对策

大学时代是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同时也是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关键期。在心理断奶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或无法很好适应,难免会导致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若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急需有效的调节。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例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率达20.23%。北京某高校对12级新生心理调查表明:8.77%的人经常失眠,5.33%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26.19%的人承认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只有20.73%的人觉得自己心理方面没有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表现

1.逆反

大学生的逆反情绪是客观环境和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他是大学生受到群体、社会或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等,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的不满和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反应,是其为寻求自立、自我肯定、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对其产生压榨的外在力量反抗的情绪。

2.抑郁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异常情况,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里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情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的症状包括:自责、悲观厌食、注意力涣散,最常见的反应是情绪低落、遇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对生活等兴趣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交流思想,谈及前途时心情黯淡,对生活没有信心,思维抑制,反应迟缓,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常常走神。

3.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异常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大学生自卑情绪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遇事容易过分自责,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自卑心理可以源于很多原因,如刚进入大学适应困难,思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有随着学生自我认识的加深,重新评价自己时以偏概全等。

4.自负

自负刚好是与自卑相反的一种心理,它表现为过度的自我肯定,常常表现为无视他人、唯我独尊等。自负情绪主要表现在言行上,对于别人的行为总爱吹毛求疵,多度评价自我,自我意识膨胀,目中无人。长此以往,在人交往中就会遇到诸多不便,形成恶性循环,自负情绪通常会在那些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好、个人经历较多构成某方面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中产生,也有一些是因为盲目的自我评价过高产生的。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自负情绪会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处事方式,从而破坏人际关系。

5.冲动

冲动是一种强烈的,不顾后果的心理体验,极易导致震怒或者行为失常,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严格约束,缺乏社会经验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易出现冲动情绪,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最容易冲动,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大学生富有激情,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学生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大多是因小事引起的,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比赛的胜负表现的非常狂热,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的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还不能很好的约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所致。

6.焦虑

焦虑是指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所感受到的过度紧张或担忧,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为苦恼的心理情况之一。有焦虑情况的同学往往会出现粗心害怕、心神不定。甚至会出现失眠多梦、头昏脑涨等反应,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为适应性焦虑、考试焦虑、选择焦虑等。

适应性焦虑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学生的身上,刚进入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和远离家乡的孤独都易引起学生的情绪焦虑。

考试焦虑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但又对于学习成绩有较高期待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选择性焦虑也是大学生心里异常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主要是来自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对很多机会和大量信息而产生的迷茫,只是他们无法出于明确做出选择,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三、造成大学生心里异常的成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

主要是指在妊娠过程中父母将全部遗传基因转移给下一代,其中包括正常的遗传基因,也包括父母异常心理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部分男大学生因遗传原因造成过多拥有女性特征,或女大学生发育不良等都会造成其情绪低落,表现出自卑心理和神经症的症状,甚至会因同学的不良看法而产生行为。

2.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素质性因素和诱发性因素。素质性因素又包括结构因素和生理因素。结构因素,如身体重量、比例和外表特征等,如果严重偏离常态都可能对心理的正常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因素,如内分泌活性过强或不足,自主反应性过量或缺乏、体质缺陷等,都可能引起变态行为。诱发性因素是指对身体有害的毒物和生物系剥夺。大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如果接触这些因素,都会对个体身体和心理产生结构性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异常。

3.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选择目标或决定方向时,常常会因为外界事物的作用而产生动机冲突,如或为全面考虑,或为结果着想,或为自己利益,或顾忌他人看法,或考虑父母期望,或实现自我梦想,都会使大学生左右为难或举棋不定,最终导致目标实现受阻,产生挫折和焦虑心理,并沉淀心理,久而久之引起种种异常心理。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行为所受到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紊乱,这里分析的便是这种压力境遇。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也是深远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个体幼时的生活经验和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家庭的育儿方式,包括父母对儿童行为的过分放任或溺爱;父母关系,包括争吵、分居、离婚等,家庭成员,包括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情绪的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行为障碍或行为;以及家庭经济拮据、缺少地位、声誉低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2)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在我国各级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尤其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重的学习竞争和严格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焦虑反应,胜者可能产生自傲自负,负者可能产生自怜或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异常心理。

(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心理失调者或心理异常者,其原因深植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城乡文化差异的加大,敌对势力的颠覆宣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诱导,都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压力,其行为模式也会在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和模仿中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异常心理的产生。包括正常的遗传基因,也包括父母异常心理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新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又可以把学生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二是把心理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三是建立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

第二,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全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二是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人员协调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作用,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第三,注重培育人文精神,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注重校园景观建设中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多元化和个性化共存的校园环境。二是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净化思想,洗涤心灵:通过文体比赛、科技比赛和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和协作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能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从而更好地面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韩璎、李思思 【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和调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5.

[2]慕向斌、王奕 【西方社会思潮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与职业 2013-8.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冲动伤人和自我伤害等)的个案不断增多,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趋势,大学生群体当中有15~31%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心理健康问题[1,2]。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莘莘学子的心里承受着不同层面压力的冲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发现,当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其个性、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压力-健康”之间起着缓冲作用[4,5]。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定位,使他们承受着学业与运动竞赛双重压力。有人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也有人研究发现,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6]。基于目前对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因素的现状,本文致力于探讨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与运动员大学生和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本研究假设:1)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2)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异;3)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A组:某高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龄(21.05±2.12)岁,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10.22±3.42)a;B组:同一高校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龄(20.80±1.08)岁。两组学生都来自1~3年级。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06年开学初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发放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回收的有效问卷A组为98份、B组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1.3.2大学生压力问卷用以评价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所承受到的压力状况。根据编制者报道,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由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因子组成,分别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情况。

1.3.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8]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用以评价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程度。问卷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问卷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

1.3.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其中的“精神质(P)”、“内外向性(E)”及“情绪稳定性(N)”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两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与常摸结果比较,运动员大学生只在“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则在“总分”、“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为两组大学生在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从表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个人压力”、“积极应对”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则在“消极事件”、“主观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其余诸测试指标两组大学生得分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2.2相关分析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 “消极应对”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新闻专业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消极应对” 及“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2.3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校园压力事件总分及三个因子分、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因子、EPQ三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组大学生为统计样本,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运动员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新闻专业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比较,无论运动员大学生还是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某些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大学生不但在“强迫”等五个心理症状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说明在这几个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而且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常模值,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员大学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躯体化”等三种症状内容有明显表现,总体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没有什么显著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优于非运动员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较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看法:两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水平都相差无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校园压力是常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压力总分和“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两组学生都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呈现出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面临或感受到的压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来,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程度似乎稍低,甚至与有些因子相关水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比较两组大学生在压力问卷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运动员大学生,在“消极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其中“个人压力”、“消极事件”两因子得分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似乎说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较多的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而运动员大学生则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运动员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项技术训练,为大赛做准备,因此,有可能遭受诸如受伤、比赛失利等等负面事情,所以会感受到较多的消极生活事件。作为文科学生,可能对于来自校园内外的各种激烈竞争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细致,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诠释竞争态势,所以可能会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压力。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比大学生运动员(一般为非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繁重得多,能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可能更为明显。众多研究表明,在个体面临压力时,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个性特征都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在本文研究中,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评价指标(SCL-90)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会下降,心理症状越会明显。在社会支持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两组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人群的关爱和支持。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两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及多个因子)都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 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精神质倾向愈明显、情绪愈倾向于不稳定或情绪状态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比后者在个性上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质”。多元逐步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自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之逐步回归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在诸多测试指标中,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4小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运动员大学生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 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3)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存在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谢正,代娟,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90-392.

[2]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725.

[3]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6.

[6] 孙永泰,乔友健.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热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迟冯刚.关于做好高校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2]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解[J].心理科学,2012.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10).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07-02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入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谐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转贴于

(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