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第1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生物种类;结构特点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微生物都是比较常规的种类。高中生物的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明确目标,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更新。教材中将微生物分为三大块来分别讲解,包括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病毒。本文主要对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子类别和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1.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指的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看见或看清的单细胞、多细胞的一类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

2.与身体健康和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微生物种类

(1)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常见菌种: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寄宿于大肠内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是动物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大肠杆菌也有不同的菌型分类,除了部分引发腹泻的菌型外,大部分的菌型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其具有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的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种类。大肠杆菌既有异养需氧型,也有兼性需氧型。

肺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的原核生物。也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寄居在鼻咽腔中的菌型,通常是无荚膜的;一类是会引起肺炎、中耳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的病原体,通常是有荚膜的。

(2)与生活过程相关的常见菌种:蘑菇。食用的蘑菇是真核生物的一大类,属于真菌界。蘑菇富含维生素D,种类众多,味道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酵母菌和乳酸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是酒精生产、面食烹饪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菌种。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pH4.5~pH5.0之间。乳酸菌则是泡菜、酸奶等生产过程中必要的青贮饲料,同时也跟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00多种乳酸菌中,大部分都是人体需要的生理功能的菌群,存在于肠道,有助于身体健康。

草履虫。以细菌为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核生物。

根瘤菌。杆状需氧型细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能在其根瘤内形成类菌体,用以固氮。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因为蓝藻本身含有叶绿素和蓝藻素,是最原始的藻类,属于自养型生物,繁殖很快,蓝藻暴发会引起水质恶变,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大面积鱼类死亡。尤其是蓝藻的部分菌型会产生霉素,从而导致鱼类和人畜受到毒害,甚至诱发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结构特点

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一类微小生物。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细胞没有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拟核,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类别有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和衣原体。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微生物,既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其多存在于湖泊等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引发“绿潮”。是生活中常见的菌种之一。

(2)细菌。细菌指的是一类形状细(直径一般在0.5~5μm之间)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大自然物质循环。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菌的分类也不同。按其对氧气的需求分,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类,也有兼氧性细菌。生活中常见的大肠杆菌、乳酸菌主要以厌氧为主,而根瘤菌、硝化细菌等则是需氧型的,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如大肠杆菌和乳酸菌都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而根瘤菌、硝化细菌则是自然界中植物固氮必不可少的部分。

按照细菌的生活方式分类,可将其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型的,如上面提到的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等,而硝化细菌则是自养型。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细菌,能将土壤中的铵盐及氨转化为硝酸盐,供给植物必需的氮素营养。

按照细菌的形状分类,可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3)放线菌。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的一种,但不属于细菌,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放线菌是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丝状微生物。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保证会萌发,长出牙管,形成营养菌丝,并分化出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放线菌具有产生抗生素的作用,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占已知抗生素种类的近70%。

(4)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指的是没有细胞壁的一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能形成细长分枝细丝,呈现丝状、环状、星状等多种不同形态。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也是革兰阴性菌,自身无法合成生物能量物质ATP,需要完全依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提供。

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的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同时具有细胞核和高度分化的各种细胞器。常见的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真菌。

(1)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在自然界中属于消费者。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原生生物包括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其中衣藻属于自养需氧型,草履虫和变形虫是异养需氧型。

(2)真菌。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霉菌的形状多为丝状,且具有繁殖方式多样、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霉菌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的繁殖方式相同,均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其特点在于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兼性厌氧。

(3)病毒。病毒指的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或只有蛋白质颗粒构成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与细菌间的最大区别是病毒形态更小,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以根据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物病毒中,我们熟知的有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致癌病毒、疯牛病病毒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的把握,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种类的区别,是学好微生物这一部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 妍,魏朝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微生物简介及分类[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75―176.

第2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

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

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第3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农业微生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与园艺各个专业必须要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农业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具有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难形成感性认识的特点,比如,它的种类繁多,具有微小的形态,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因此,我们结合电子备课的经验,从网络上搜索到了大量的资料,并下载了很多与微生物形态结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教室中就能看到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我们的课件也更加形象生动了。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教学的信息量扩大,而且消除了教材知识的乏味与枯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较多,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李阜棣、胡正嘉主编的《微生物学》(第6版),该教材共包括微生物细胞、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11章内容。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中规定的34学时理论课时间,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重组。讲授内容仍以所选教材体系为主线,只是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通过绪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激励学生愿意跟教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故绪论部分的内容选取十分重要,在这部分应该介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本科各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事件等)以及微生物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该教材这部分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介绍得不够系统、详细,故我们参考其他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实践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微生物的代谢”一章与生物化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因此以讲授微生物的特有代谢为主,将“微生物细胞”一章的内容分别放到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两章中讲述,对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作重点讲述。“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只作一般性介绍,删除传染与免疫一章。

通过调整重组,从整体上看,内容更加紧凑、系统化,学生更容易实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思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思想表明:教学方法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保姆式”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及抽象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启发式、分析式、对比式、研讨式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或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式应尽量追求多样化,如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书及文献资料,将问题归纳整理。在下次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题目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多加鼓励,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解答。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让学生的实验技能有效提升

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与启发性等优良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与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加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对实验预习报告也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在写实验预习报告必须要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它的主要内容有: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疑难问题。通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非常熟悉整个实验,如果有些问题学生不是十分清楚,在实验课上,经过具体操作,学生就会逐渐弄明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大大地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时间,这样,教师节省出来的时间就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学生的实验技能由此而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让学生逐步提高专业水平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农业微生物学教学体系,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林稚兰,《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的商榷》[J],《微生物学通报》,1990

第4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第5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食品微生物学》是探讨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着食品各专业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将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具有长远影响。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知识点多而分散,内容抽象,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导致民族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

 

因此,为提高民族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外,针对学校地域和民族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根据笔者课程团队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对《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理论、实践及课程建设等体系进行优化,以供各位同仁交流讨论。

 

一、树立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与动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各民族同学由于信仰与观念不同,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理解也不同,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因此在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绪论章节时,就应该讲述清楚课程的实质,由浅入深地通过讲述新疆少数民族特色发酵的历史、发展大事和未来,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观念,消除对食品微生物课程的认识误区,激发对课程的热爱。

 

(一)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引入学生生活中一些《食品微生物学》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调查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微生物,去接近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针对学生身边自己所感兴趣的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现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每组寻找一种或几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然后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章节里面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都让每组学生找代表介绍自己所选择的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例如某个小组学生可以选择酸奶中的发酵微生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了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微生物的形态、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及其代谢产物、微生物的遗传等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该小组同学分享乳酸菌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更多鲜活实例进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说话,配合多媒体和板书教学,将食品微生物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迈入食品微生物的世界,共同探讨、研究。例如,在讲到发酵微生物的时候,举出有益及有害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去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中国的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存在数个香型,其口感也有较大差异,这就是因为在白酒发酵过程中所选用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新疆拜城酸奶远近闻名,它与市售酸奶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拉丝,这也是因为所选用的发酵微生物不同而使酸奶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胞外多糖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同时,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水果腐烂、粮食发霉等食品变质的情况,但是同一种食品可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质情况,例如享誉国内外的新疆红枣,其最常见的腐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受损处长霉,另一种就是果肉长黑斑,这两种腐烂现象是由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所引起的。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做法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整合改革《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学科,为优化教学内容,我们根据微生物基础知识、课程重点、难点和前沿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设置了微生物学操作技术、微生物形态和结构、微生物营养、生长与代谢四个单元,根据微生物与食品的作用关系,设置了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食品保藏、食源性病原感染三个教学单元,形成了七个体系相对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形象具体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任务等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读懂课堂教学的结构流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组针对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广泛研讨,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统一规划课程重点难点,改善了因不同授课教师导致讲解的知识点差别较大,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弊端。

 

三、结合企业生产状况,改革课堂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通常《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递和接受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产生了依赖心理。为了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培养要求,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构建开放式、一站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地位,为学生创设探索发现微生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企业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利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机会,进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亲自动手准备生产材料,增加动手锻炼机会,有利于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慕萨莱思是用维吾尔族特殊工艺生产的一种葡萄酒,老师带领民族班学生在慕萨莱思企业生产中进行的课程教学实践,采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加强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全面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考核体系,增强教学时效(一)采用网络平台,丰富教考内容

 

由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讲解及实践中往往会使用大量图片信息,因此便于网络单元测试、网络学习。经过实践,课程组采用网络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在完成每一模块教学后进行测试,通过教学平台公布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在网络平台上阅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质量来评定成绩,增强了教学时效。

 

(二)“一站到底”,考核形式新颖

 

“一站到底”原本是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全新益智类答题节目,它打破了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采用场上参与者分别单独厮杀,让不同职业、社会标签的参与者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PK,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引用该模式,将学生分组,组与组之间分别派人进行轮流竞答,让学生针对所学过的一部分内容(三到四章为宜)进行PK,可以将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作为竞答优胜者的奖励。这样既展现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本色,又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面对台下同学的勇气和自信心。这种竞赛式的习题课模式就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一份全面、有针对性、概括性强的试题库,并附上参考答案,在竞赛答题的同时带着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结语

 

通过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使民族班学生《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成绩明显提高,也受到了民族学生的普遍欢迎。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在民族聚居区还必须不断努力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第7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It was discuss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on the microbiology teaching, And it was also discuss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to the teachers′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 at last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several rel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Microbiology quality course.

关键词: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Key words: General Microbiology;quality course;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8-01

0 引言

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类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微生物是研究生命科学基础理论问题时的主要“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发现、利用、改造以及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造福于人类。做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应对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手段、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教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师资队伍的优劣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主持,通过该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对参加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多参加听课和说课,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让他们积极听取相关的学术报告,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2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关的网站(或页),把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讲稿、参考文献、课后思考题、教学录像等上网并对学生免费开放,建立学习自测系统,使学生能随时在网络上做题,并检测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强化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

1.3 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目前我们的普通微生物学已经采用了国家级规划教材。

1.4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教师的自我评价机制,比如设立教学反馈表,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让学生当堂回答本节的重难点知识,通过检测,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合理、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另外,还要建立学生的评教机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并及时做好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1.5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模拟的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让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业单位协作,把理论知识搬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酸奶的制作、啤酒的生产等均可让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2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1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实施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能够促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时、全面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带动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不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外,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还可以促进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改善知识结构。

2.2 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新的教学手段再加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网站,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浏览网站,在建设网站时,应首先立足于学生利用网站自主学习这一特点,将知识的引导、传授与复习蕴涵网站之中。例如:提供教学大纲和学习重点,使学生事先了解所学内容;设置电子教材、电子讲稿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安排期末复习和在线测试以强化对知识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教学方式,对各知识点提供重点解析并设置引导性问题。并使学生在网站上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对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3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已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在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微生物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消极对待课堂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现代教学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多媒体的强大教学功能,教师变成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三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微生物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普通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于一身的整体建设,要想把它建设的相当完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艺芳.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第8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高等院校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留学深造,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广大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留学生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对医学教育的对外交流产生着直接影响。本文根据我院首届留学生的教学情况,从分析留学生以及学科特点入手,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1 南亚留学生的特点分析

我院首届留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在本国以英语为教育语言和官方语言,英语的阅读及写作水平较高,口语熟练,但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与标准的英语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留学生医学专业词汇的掌握量也相当有限,对许多医学专业名词需进行解释才能使他们明白其确切含义。另外,由于国内外教育水平的差异,某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影响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留学生又有许多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提问,所提问题往往会超出章节之外,甚至学科之外,喜欢互动式教学,重视课堂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较高,这些特点都为授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2 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特点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就其特点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相对枯燥,且许多知识点易混淆,难记忆,教学难度大。各论中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特性以及防治原则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同时,该学科又涉及学生尚未接触过的临床问题。另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也不断加快,这些都给留学生学好医学微生物学带来困难。

3 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

留学生教学需要授课教师采用全英语的授课形式,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尽管绝大多数都能熟练掌握英语,但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专业术语,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另外,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关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致病涉及到皮肤软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大量有关组织脏器的名称和相关症状与病征的专业名词,对这些医学专业名词的正确阐述与理解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授课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能够用流利而准确的英语表达知识信息,并自如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其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为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语言是授课过程中传递知识信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所以,正确与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是决定留学生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3.1 合理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

英文原版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内容作为科技文体其语言是典型的书面语形式,语句工整、严密、规范,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带有多个从句及短语的长句和复杂句,较多地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逻辑连接词等,经常使用虚拟语气和“it”引导的句式等,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准确地阐述事实、描述现象、表达原理、概括结论等。授课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地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一般来说,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彩之处,阐述原理、法则,都需要使用书面语言,因为书面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而在进行分析、诠释、注脚、补充、过渡等处,则宜多用口头语言,以达到清晰、晓畅、通俗易懂的效果[3]。所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中的语句应该使用书面语形式来对概念与定义、原理与机制进行阐述,但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论述时则不能全盘照搬书面语语句,因为某些书面语语句听起来呆板、生硬、冗长,并不适合作为听觉信息用语言来传输。因此,授课教师应在了解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换,以口头语言为主,书面语言为辅,化繁为简,避长就短,多用简单句,少用从句,多使用主动、陈述句形式,少用被动形式、“it”引导的结构等,多使用一般化的普通词汇,少用正式但冷僻的词汇。

3.2 对专业词汇进行准确的英文释义

医学微生物学在总论和各论中都涉及到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尤其在各论部分有许多描述临床症状的名词及疾病的名称。这些名词有一些是由来自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素组合而成的医学英语派生词,例如在葡萄球菌一节中有osteomyelitis(骨髓炎)、endocarditis (心内膜炎)等;有一些则直接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例如在痢疾志贺菌一节中有tenesmus(里急后重),在破伤风梭菌一节中有risus sardonicus(痉笑)[4]。由于留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临床课程,也没有接触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因而对这些专业词汇感到非常陌生,这样就妨碍了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对于医学英语派生词,应给学生分析其构词成分即词根与词缀的意义,并对词汇进行准确地英文发音与释义,而对于直接来自拉丁语或希腊语的专业词汇应以关键词的形式在相关章节学习之前介绍给学生,给出其详细的英文解释,使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词汇,这样留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时就不会因不理解某个词汇而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非常熟悉医学英语中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素及其英文意义,拥有扎实的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知识。

4 选取适合留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与我国的医学生不同,学成归国后主要的就业渠道是做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他们不仅想要获得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学位,更重要的是想要通过本国的医生资格执照考试而成为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这就决定了留学生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达到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选取适合留学生学习的原版教材。在比较了几本教材后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由KENNETH J.RYAN等编写的原版《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该教材内容翔实,从病原生物学总论,到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完整地反映了病原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合留学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现状与趋势特别感兴趣,喜欢与教师探讨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信息,所以在教学过程别从网上搜索最新的流行、诊治信息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中相关知识的不足,例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流行历史和致病形势,在学习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时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肉毒毒素在美容业及某些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其知识视野。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也尽量多开展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实验课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课堂气氛热烈,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采用适合他们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他们更适合教师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例如在研究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时提出如下问题:表皮破损和钉子扎破污染了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哪个更易患破伤风?人和动物肠道中都有破伤风梭菌,为什么没有被致病?从而引出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及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理化特性等知识点。另外,由于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性状多样,尽管每一种病原体都按“三性一法一原则”(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来研究,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很多知识容易混淆,但包括总论和各论中的许多知识又条理清晰,对比鲜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利用原版书籍中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对比、破伤风梭菌与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比较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强化记忆,又可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留学生,以达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医学留学生教育集医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为一体[5],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医学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这对授课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和自身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医学微生物学作为留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其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对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钟启平. 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留学生教学中的优势[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6(2):115116.

[2]李昱,赵涌.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开展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准备[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 (3):269270.

[3]范全林.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教师语言[J]. 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5,10:102103.

第9篇: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CAI 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今后学习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测、酶制剂生产与应用等专业课的基础[1]。该课程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庞杂,具有学时少、内容广的特点。因此,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借助计算机进行CAI教学。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2]。CAI教学生动、形式新颖,多媒体授课课件利用幻灯、投影媒体的优势,强调教学调控过程与教学的纵横联系,能突破静态图片的限制,给学生提供色彩鲜明的文字、符号及动态图。下面我谈谈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应用CAI的体会和思考。

1.CAI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关于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部分的概念多,内容抽象、包括复杂的变化过程和细微的抽象结构等内容,学生难理解,如微生物的定义、培养特性等。在传授学生菌体结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章节内容时,仅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生硬地介绍概念,或者绘制简单的图,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样大大影响教学效果。CAI教学形式是集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教学形式,教师可通过播放模拟动画、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解决,使知识更具体、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对其产生较强的感官刺激,从而不仅达到传递知识的作用,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国内外原版教材和微生物网站中的微生物精美照片、示意图,将其制成一个图片丰富的微生物学图库;也可自行拍摄教学科研和实验过程中的宝贵照片和录像,授课时可将这些内容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些生动的画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可以通过动画讲解病毒的增殖,通过图片展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等。

2.丰富的CAI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学生要学的知识日益增多,而使得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不断减少,那么要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时使用CAI。一堂课上使用CAI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比只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可能要多到一倍,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是因为教师使用已准备好的课件,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有充足的时间阐述本堂课所需讲授的重点、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CAI的课件可由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构成,代替传统教学中大量的文字叙述,使授课更直观生动,教学节奏快,教学效率高。而且CAI课件可以反复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机械、繁琐的重复劳动,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完善内容。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所编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营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量知识在有限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教学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3.CAI课件的制作充分利用网络,把握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沿

《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除了讲授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讲授微生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控制等知识,这就需要把握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沿。所以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报刊、电视等现代媒体中涉及的微生物方面的食品行业动态,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报道。在课堂上讲授到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与这些新闻报道和新近发现联系起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了教师的工作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应鼓励学生在课前去图书馆、通过期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培养出团队精神。例如有关“乳酸菌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肉制品中有害产毒微生物的控制”等内容,讲授相关章节时可实行以上所述的方法,这样既可使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紧密联系,又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AI教学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以上所述的优点外,在使用时还需注意一些问题:(1)在教学中应将CAI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不能一味使用一种教学形式,应重视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把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知识难点,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模拟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对于不能充分体现CAI特点和优势的课程和内容就不能用CAI。(2)课件制作应遵循内容适宜、布局合理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讲课时学会提出问题,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在教学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食品微生物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科特点,选择适合发挥CAI特性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15.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