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

第1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绒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多年来医务工作者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她们生存期的生活质量了解并不多,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1 生活质量的定义 生活质量1975年作为主题词收入NIM,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是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内容的综合概念。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涉及的范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也包括性、精神、治疗满意和职业功能等。

2 生活质量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测量能够作为评价治疗结果的终点和治疗反应的预测;生活治疗的测量也能提供关于康复需要的信息和适当的三级干预,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况 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尿失禁、障碍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其中障碍是导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4 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

4.1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对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妇科癌症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自身满意度,而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经济水平较低的患者比经济水平高的患者生活质量差,社会地位高的患者比社会地位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高。

4.2 疾病和治疗相关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疾病的进展,生活质量会随之下降。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患者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最低,治疗后次之。治疗前的化疗患者稍好于放疗患者,但治疗后的放疗患者却好于化疗患者。原因是临床上化疗时间长、副作用大,而且初诊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复发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这是因为初诊者常使用一些副作用大的治疗方法,而复发者则使用温和的、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另外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复发者对许多可能的状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4.3 婚姻状况 研究表明,已婚患者比未婚或离异患者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完美的婚姻、和谐的夫妻生活可以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4.4 疼痛 疼痛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躯体(表现为疲乏、厌食、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心理(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无用感、注意力不集中、不愉悦等)、社会(表现为家庭抑郁、家庭支持、、就业、角色等)和精神(表现为不确定、、积极性的改变等)等领域。患者一般晚期都有疼痛,疼痛限制了患者的身体活动,降低了生活质量。

4.5 文化水平 在癌症患者中,文化程度较高者比文化程度低的生活质量差。因为文化程度高者更了解自身疾病,思想压力更大,心理状态一时难以到位。

4.6 其他因素 性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性格抑郁、内向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患者不能面对现实,不善于宣泄和摆脱负性情绪,不善于与外界交流获得支持,因而感到悲观无助,生活质量低。

5 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5.1 正确地估计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 目前,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调查不少,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对个体生活质量的评估。建议:(1)选用本国本民族现有的工具,尽可能减少跨文化差异;尽可能选用相应的评定工具而非心理评定工具来评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2)结合国外量表,编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来取代或补充现有的量表。

5.2 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对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如保留年轻妇女的卵巢,可以保持一定的激素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5.3 努力控制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为疼痛患者解除心理压力,支持其,可以减轻癌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晚期癌性疼痛建议用药治疗。当发生障碍时,激素替代治疗、阴道剂、阴道扩张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

5.4 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压抑,而且心理压抑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抑和改善生活质量。干预的措施有:(1)教给患者一些放松心情的方法。(2)提供疾病和治疗的信息。(3)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帮助其正确对待死亡。(4)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5)根据自身特征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多重因素交互影响,对它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务工作者应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第2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围生期 健康管理 产妇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围生期是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于此时期的孕产妇生理心理问题特别突出,如何提高围生期母婴生命质量并达到圆满结局,一直是产科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可以适当消除产妇围生期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新生儿的质量。本研究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名产妇进行不同方式的围生期教育指导,旨在探讨围生期健康管理对产妇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先将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50例,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及围生期常规护理外,并接受围生期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0例,产前于我院门诊接受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及围生期常规护理。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22-35岁;②孕期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正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③预测胎儿体重为(3500±250)g(根据产前末次超声检查提示的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进行计算)。[1]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组 除按常规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外,由一名护师进行综合健康管理教育。方案如下:①产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孕期科学饮食、营养搭配、活动及休息的指导,如孕早期应补充叶酸,餐后适度运动0.5h等,讲解各时期胎动的不同特点,建议孕妇注意监测胎动,避免出现胎儿窒息的现象。向孕妇进行孕期妊娠生理变化的讲解并向其详细介绍分娩过程,强调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影响孕产妇分娩的进展和结局,例如焦虑使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增加疼痛敏感性,加重产妇的恐惧和焦虑感,导致产程延长,孕妇产后出血和胎儿窘迫等。[2]减轻其分娩恐惧及心理压力。讲解孕期卫生与保健知识,避免出现尿路感染及肿块,强调定期产检的必要性。告知孕妇应密切观察有无双下肢水肿、阵发性头痛、腹痛、头晕、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谨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先兆早产等高危症状的发生,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来院就诊。孕晚期告知孕妇及家属提前准备好分娩所需物品,指导孕妇如何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生理反应,对见红、破水、规律性腹痛有一定的认知与正确的理解,及时入院待产。②待产时详细讲解各产程基本知识和不同特点,在不同产程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项。建议产妇进半流食,及时小便,排空大便,促进产程进展。规律宫缩后按摩子宫以减轻宫缩痛。③产时指导孕妇如何利用呼吸法镇痛以及保持体力,密切监测产妇的各项生理指标,关注心理变化,不断安慰鼓励孕妇,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对分娩的害怕焦虑等情绪,使其建立信心,顺利完成分娩。对于出现剖宫产指征的孕妇,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④产后及时告知新生儿健康状况,指导其进行母婴接触。医护人员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指导产妇应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营养丰富的饮食,服用铁剂和钙剂。指导母乳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出现异常如何处理,由护士协助母亲为新生儿吸吮,指导产妇自我护理与保健。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给予持续心理疏导,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⑤出院后向产妇进行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宣教。产妇应注意休息,及早下床,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清洁外阴,预防产褥期感染等疾病,合理安排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两年内注意避孕。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从哭声、大小便中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异常,如何逐步增加喂奶次数,每日给新生儿在38℃水温下沐浴1次,沐浴后用安尔碘棉签清洁脐部,保持脐带干燥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换尿布时用温水擦净臀部并用鞣酸软膏擦涂臀部,预防红臀等。建议产妇产后42天进行门诊产后回查,专业人员做好随访工作,提供24h热线电话,提醒产妇办理婴儿出生证明及婴儿预防接种手续,指导并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1.3.2 对照组 于我院门诊接受产前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入院后常规产程观察及护理,未进行围生期健康管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t检验及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负性情绪明显较少,生活质量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注: = 9.244, P < 0.05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注: = 9.208, P < 0.05

3. 讨论

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应激反应,产妇缺乏分娩的相关知识,对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围生期对初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对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们改善相关行为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围生保健意识,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专业有效的健康管理对孕产妇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均有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生负性情绪的孕产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降低孕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率,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病率。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显著提高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心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在围生期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孕产妇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消除其对分娩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其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围生期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生期健康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孕产妇产生负性情绪比例较小,生活质量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围生期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可有效消除孕妇负性情绪,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展,张雪茹,于欣等.围生期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影响的研究[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20-322.

[2] Dunkel Schetter C,Tanner L.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in pregnancy: 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children,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 Opin Psychiatry,2012,25(2):141-148.

[3]张海红,产前产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健康教育:2012,50(26):121-122.

第3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评价体系;生活质量;客观指标;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城市是人类生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在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也使得环境受到污染、交通开始拥挤、住房紧张、精神紧张,带来了一系列城市居民生活的问题。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如意的情况。通过构建一个以客观指标为主的衡量广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体系,找出目前能够较好的反映或制约广东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提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计划,对促进广东城市和区域经济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其测量指标

我国学者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但是对于生活质量的理解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通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和主客观结合进行研究。客观指标主要是通过运用能够计量的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人们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客观指标主要运用社会、经济、环境和健康指标来表示。对于客观指标的选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补充,从传统的以国民经济账户模式,到引入更多环境、社会、生活、医疗等其他因素的用来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主观指标主要只是考虑个人的主观感受,比如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等方面来反映生活质量。主客观结合的指标主要的将生活质量定义为既包含客观人类需要的满足的客观指标,也包含个人和群体的主观福利和满足感的指标,在物质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安全、喜好上建立生活质量,是以经济指标衡量的社会质量指标和个人幸福满足感共同构成的,需要运用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主观感受一般是以客观作为其基础条件,而且主观感受具有较强的相对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客观指标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结合广东城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健康情况,生活设施、资源环境、就业与安全等6个子体系17个个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法在居民生活质量测量中的运用

1.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结果

我们从6个子体系,17项指标构建了测量广东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为了增加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降低指标体系的复杂程度、增强指标体系的效度,同时也能更有效地运用实证数据来描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以城市居民的数据作为基础,对构建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对不同维度的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对指标间相互关联的数据实施一系列运算,找出其中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起到重要决定作用的一些基础因子,得出一个能够比较完整的揭示各指标内部关系的因子载荷矩阵,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达到降维的目的;最后对提取出来的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其因子得分,合成一个综合的分支,来综合评价特定区域内某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依据上述6个子体系、17项指标收集了广东21个地级市2012年的截面数据,并根据上述程序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因子分析所得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见表2)。

以上五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4.502%,能够很好地反映和衡量广东2012年21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状况。整体上看,这六个公因子对生活质量影响力的区别较大,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在广东的城市发展中贡献的程度有较大的不同。具体来说,第一公因子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力占主要部分,其贡献率为42.558%,可见,当地经济环境、生活设施、健康情况对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第二公因子贡献率为17.302%,这表明教育环境对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公因子、第四公因子和第五公因子的影响力相当,其贡献率分别为9.612%、8.103%和6.928%,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表明资源环境和就业与安全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

2.广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及其差异

为了描述广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以及21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计算各城市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并将进行得分排序(结果见表3)。

在第一个公因子方面,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环境、社会设施和健康情况,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的公因子得分均在1.0以上,表明这4个城市在经济环境、社会设施和健康情况方面的优势明显。东莞和惠州在该方面的水平也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广州、深圳市广东省的两个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珠海邻近澳门,佛山、中山邻近广州,东莞邻近深圳,能够很好的接受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发展速度较快。

在第二个公因子方面,主要反映教育情况,广州依然是在第一位,主要因为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和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位置虽有后退,但然在较前位置,分别为第5、第9、第8、第10,而中山、珠海分别退后到第20、第21。在第一个公因子排名较后的湛江、茂名、揭阳、汕头和梅州在这方面排名较前,分别为第2、第3、第4、第6和第7。

在第三、四、五公因子方面,对总体得分的贡献率较小,主要反映资源环境和就业与安全的情况,中小城市在这两个方面的得分比较高。

三、提高广东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广东地区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同步,差异比较大。所以如何提高广东省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践性问题

1.提高广东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要尽力推动各个地区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从广东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地区之间相互合作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出核心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孕育一个适合的经济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使得各个地区健康快速均衡的发展经济,从而提高城市的生产总值和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居住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2.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

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广东省内的城乡和区域文化发展发展。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质量,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文化鉴赏、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3.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使义务教育能够均衡发展,积极扶持民办教育,进行师资建设,提高教育办学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钦普.数理统计方法在河南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区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21(3):268-274.

第4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网络游戏产业;理性上瘾理论;文化产业经济;生活质量

1.引言

本文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问卷,对理性上瘾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消费者理性上瘾理论提供实证依据。结合行为经济学消费理论、理性上瘾理论,从其使人有益上瘾的因素出发,进行实证分析,为网游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2.网络游戏概念、发展现状和理论解析

2.1 概念和发展现状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依托互联网,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达到交流娱乐的目的。最初在美国发展起来,之后韩国、日本将其作为支柱发展。中国的网游市场发展速度惊人。

作为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吸引追求刺激、社交欲强烈的青少年网民。文化产业发展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因此,要使网游高速发展同时,对消费者和社会负责任,就必须重视网游的属性。

2.2 行为经济理论及理性上瘾

理性上瘾理论基于行为经济学和行为消费理论的发展,Becker和Murphy提出理性上瘾理论,来解释上瘾消费行为。

理性上瘾理论观点有:一,其他条件一样,年长者比较不关心当前消费未来影响,更容易上瘾。二,区分有害上瘾和有益上瘾,前者是当前消费导向型,后者是未来消费导向型。三,对上瘾物品未来价格增加的预期会减少当前消费量,是区分理性上瘾和短视行为的主要方法。四,开始对有害上瘾或者有益上瘾的消费,通常是受成长带来的焦虑、紧张等影响。

3.网游消费者上瘾行为的研究综述

网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获得了快速成长,网游提供休闲娱乐的数字化方式,同时也由于其体验形态属性,吸引了自我约束力差的人不良上瘾。网游残害青少年的负面报道就从没停止过,甚至有人呼吁应该把网游从文化产业中剔除。究竟该如何对待网游的发展,急需理论和实证数据作参考。

网游产业在中国发展还较短暂,对网游上瘾行为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从社会学或心理学角度,对网游过度上瘾的消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但目前网游产业要赢得市场,罢黜社会对网游诟病急需要理论指导。本文对行为经济学和行为消费理论,理性上瘾理论,直到对理性上瘾理论进行修正的自我约束问题进行综述,通过区分有害和有益上瘾,来研究网游上瘾的实际影响。

4.网游消费者理性上瘾行为实证分析

运用已有上瘾测量问卷对调查对象上瘾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是理性的,过度上瘾的消费者占少数;通常引起过度上瘾的是那些以低俗的内容为题材的游戏。

本次调查主要是在网上采取随机调查方式进行。通过把电子问卷放在玩家常光顾的网站,比如BBS游戏版、QQ群等。获得100份有效数据,其中男性玩家80个,占80%,女性玩家20个,占20%。

问卷含二块,一是网游理性上瘾程度量表。二是生活状况量表。

4.1 关于网游消费者上瘾行为的调查

运用网游成瘾量表,根据专家对网络游戏成瘾标准的设定,专家的平均分为65.75%,界定分数为6.575,即标准为7,就是说10个项目中,有7个做肯定回答者即为网游成瘾消费者。结果表明虽然75%以上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网游,使网游不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其他25%由网游占去很多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减少睡眠时间,减少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影响身体健康。

4.2 理性上瘾程度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SPSS对网游成瘾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对网游消费者生活质量与理性上瘾程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观测每日游戏时间为自变量,生活质量各指标为因变量,来分析平均每天网游时间与消费者生活质量相关程度的相关性。

从数据结果得出,网游时间对生理、心理、教育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但是网游时间与玩家社会关系方面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时间越长,现实生活幸福感越会下降。超4小时,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超6小时,生理明显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等。超2小时,心理就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4小时内,教育质量差别并不明显,超4小时,教育质量会明显下降。综上,理性程度降低的网游玩家,他们现实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网游消费者理性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

5.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具两重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一是经济产业属性。在其发展中,政府扶持推动,能更好地引领其发展方向,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市场运作,则能够更好配置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

从以上分析,看出网游产业发展势不可挡,为使我国游戏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出本土化综合素质高的游戏专才,开发出更多高质量,启迪智慧,寓教于乐的优秀国产游戏软件,同时要有政府和社会支持和监督,使网游产业肩负起传承文化使命,健康发展。社会各方面应对玩家进行理性教育;同时适度提高游戏成本和税收有利于控制消费者理性上瘾程度。

6.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通过对网游消费者理性上瘾情况调查发现,结论如下: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2小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明显的负面反应;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4小时,教育的质量、总体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天网游时间超6小时,生理和教育质量就会出现明显下降;平均每天网游时间与消费者社会的生活质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本文在前人有关网游和消费者上瘾体验和生活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通过对网游玩家进行理性消费教育和加强游戏中理性上瘾因素,来提高玩家生活质量,进而提出促进网游产业集娱乐和文化、教育于一体,可以使消费者能够从内而外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凤良,周业安,陈彦斌,于泽.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扩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68-176.

[2]李菁.中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3]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5.

[4]谢勇.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导向及服务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第5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工作生活质量 差异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工作生活质量的四个基本维度,即员工维度、工作维度、组织维度和社会维度为基础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了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等内容。问卷第二部分即为员工、工作、组织和社会这四大维度内容的具体对应题项,每个题项都有确定与之对应的某个维度。要求回答者选择自己最主观同意的选项。选项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为衡量的标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基本同意”,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5个程度反映了被调查者对于其工作生活质量四个维度的看法差异。

2.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江浙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实时反馈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618份,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本次研究运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

二、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1.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1数据可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工作生活质量的四个维度上的P值都大于0.05,即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看法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别并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显著因素。但从各维度的均值可以看出,女性对于工作生活质量各方面的认可程度在每一个维度之上均要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的平均工作生活质量认可程度大于男性,笔者认为这与现实中的分工以及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男性对于工作承受更大的压力,需要负担更大的家庭责任,因此男性的总体工作生活质量水平较低也是很好理解的。

2.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年龄差异分析

由表2数据可知,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在工作生活质量的四个维度上的P值都大于0.05,即新生代农民工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认可程度在年龄方面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年龄并不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但从表中我们可以见得,16-2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组织维度的工作生活质量认可程度都略大于其工作维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也证实了上一个因素分析结论的有效性,即较为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以及组织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都相对高一些,更愿意投入组织的各方面。

3.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由表3中数据可知,首先在员工维度方面,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员工维度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的标准差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大致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由此可以见得,学历越高的人,对于关于自己本身的认识更为的统一且清晰,相同学历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偏差也更加的小。其次,随着学历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员工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不断的上升,这反应出学历的上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的认可程度也逐渐上升。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维度和社会维度方面,P值小于0.05,即学历对于工作维度和社会维度两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作维度上,随着学历的上升,个体在工作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逐渐增加。而在社会维度上,依旧是随着学历大致逐渐上升的情况,与工作维度的分析,以及年龄方面的分析相同,学历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关注社会政策,帮助条款,并且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的认可,因此对于社会维度的认可度更高,与之相反,学历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政策无法了解和理解,也更有可能认为社会对其没有帮助,因此产生更低水平的工作生活质量。最后,组织维度方面,也存在着学历较高者工作生活质量水平更高的趋势。

4.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由表4数据可知,除了组织维度,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其他三个维度上的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婚姻情况不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员工,工作,以及社会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而在组织维度上,P值小于0.05,说明在组织方面,婚姻状况对工作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此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原因可能是当一个人组建家庭之后,更加注重其家庭方面的因素,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组织方面的关心以及组织中人际关系投入就变得相应的较少了。与此相反,未婚的较为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们更多的在组织中进行社交,表达情绪,因此也更依赖于组织,与组织中的人进行交往联系更多,对组织的认可程度也就更高,因此组织维度上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就越高。

5.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外出务工时间差异分析

由表5中的数据可得,外出务工时间在工作生活质量的员工,工作,组织三个维度上的P值都大于0.05,即外出务工时间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社会维度上,P值小于0.05,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对工作生活质量中的社会维度有着显著的差异。由表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越短,社会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就越高。这可能源于当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由农业转向非农业,或者说刚进入社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工作性质的改变,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角色有所改变,因此对社会角色方面更加的认可,并且外出务工时间不长,对于提高自己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的提升都有着较为美好的愿望。而随着外出务工时间的增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可能已经拥有城市户口,或者衣锦还乡,而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是原地踏步,长久以来,对自身工作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满可能会使他们不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保持一个较低的工作生活质量。

6.新生代农民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现企业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由表6数据可得,在员工维度和工作维度以及社会维度三个维度中,P值都小于0.05,这表明在现企业工作年限的差异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看法产生显著的差异。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员工维度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在前期(1-10年)之间都较为平稳,即员工对于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的认识保持在一个相对合适且平稳的情况下,但在10年之上,员工关于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激增,这可能是因为当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在一个相同的企业工作高达十年以上之久,那么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就是明确的,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期待,对自己的能力,未来都认识的比较深刻,即使对生活不满也不会促使他们去改变现状,因此他们关于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认可度会更高。在工作维度上,随着在现企业年限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关于工作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出现明显差异,并且随着在现企业年限的增加,工作生活质量水平逐渐增加的情况,这与现实情况不谋而合。在现实工作当中,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个企业的年限越长,相应的也就越认可其工作和组织,从而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就越高。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在现企业年限的增长,员工对于社会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是逐渐增加,不过在10年以上出现了一个反复,但注意到在10年及以上这一部分数据中的标准差值突然变大,这也可能是某些数据在这里出现了偏差。总的来看,在现企业年限越长的员工,其在社会维度方面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就越高。

三、几点建议

1.政府与企业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人群制定不同的关怀政策

根据调查,未婚的,年纪相对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政府,社会政治政策更加的关注,因此对于他们的帮助和教育培训将会更加的有效果和易于被接受。对于年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家庭因素对于他们更为重要,因此政府应当发展一些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方面有利的相关政策,例如之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业问题的落实,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只是其中个例,这些问题都是年龄偏大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的问题。

企业方面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政府政策,企业也应当注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年龄段方面不同的差异情况作出针对性的福利对策,比如针对25岁以下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员工团建活动,给年龄稍大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亲子活动等,这不仅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自身其他福利费用成本,增加福利费用效益。总而言之,政府机关,劳动部门以及各企业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制定不同的政策策略才会更加的有效果。

2.政府与企业应当加强对于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程度

研究表明,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在本企业时间越短,则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其工作生活质量的认可程度也就越低。因此政府应当针对这个现象,对归属于本地的新生代农民工推出更加合适的优惠福利政策,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本地进行就业的概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能够稳定的生活,拥有更高水平的工作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分担大城市外来人员过多的城市压力。另外企业也应当敏感的察觉到这个问题,对于长期在本企业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性的进行特殊的照顾扶持,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在本企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减少企业招聘培训成本。

3.政府与企业应当制定更完善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由调查显示出,学历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劳动部门应当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更多的,更专业的相关职业技术培训,就业培训,发展出一套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广泛接受的培训服务体系。另外可以减轻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教育,考取资格证书的成本,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变成更加优秀人才的可能性,这些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另外企业也应该有适当适合的培训机制,或者说利用培训合同的签订,在日后逐步收回培训成本的形式来提供员工培训政策,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效率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最终提高企业的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惠青山,何花.基于工作生活质量(QWL)结构的激励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7):176-177

[2]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52-59

[3]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2-23

第6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肺康复;训练;肺疾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1】,其患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20年将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居我国疾病负担首位。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而肺康复治疗(PRP),可增强呼吸肌和外周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对126例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通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门诊随诊和出院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76岁,80岁以上占15%,病史6-31年,吸烟史占60%,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生活质量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于2008年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COPD稳定期病人。(3)意识清楚。

1.2 方法

患者均予常规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肺康复训练指导,6个月后给予问卷调查。

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措施包括(1)最适当的药物维持治疗。(2)戒烟:讲解吸烟危害,介绍成功戒烟的方法,给患者树立自信心。(3)长期氧疗:坚持家庭化氧疗,流量1-2升,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4)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等,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因、发病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卡片、处方、宣传册,发给患者及家属,指导患者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平和心态。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坚持定期门诊复诊。(5)呼吸锻炼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等。(6)体能训练包括: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等,而运动锻炼最为推荐下肢运动【3】。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患者经过6个月肺康复训练后,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呼吸科护士进行测试,测试中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当场收回问卷。测试方法:根据表1.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进行测试,包括8个问题,涵盖了症状、活动能力、心理、睡眠和社会影响各个方面,每道问题从0到5分,总分0至40分,分数越高则疾病越严重,而且CAT评估测试大于等于2分的差异/改变量,即可以提高临床意义[4],影响程度:0分为正常;小于10分轻微;10-20分为中等;大于20分为严重;大于30分为非常严重。统计学方法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比较见表3

表2示 在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

表3示 训练组影响生活质量36例占57.1%,对照组影响生活质量53例占84.1%,两组影响生活质量比较经X2检验,(P

3. 讨论

生活质量是个人处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对本身生活的一种自我感受,是人们处于生活文化和价格体系中的自我感觉,与生活目的、期望标准及其关注问题有关,COPD患者长期受疾病和缺氧的折磨,肺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免疫力达到严重破坏的程度,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显示,COPD稳定期患者,经过6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后,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中,训练组明显改善,感受呼吸功能障碍减轻32例占50.8%;在生活质量方面,不能从事任何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即非常严重者仅占4%,比对照组12%明显减少,呼吸锻炼在增加肺通气,减少病理无效腔,提高通气/血流比例的同时,可以锻炼膈肌和腹肌,增大呼吸时胸腔容积的变化,提高通气量,可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增强,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而骑车、步行及力量训练能提高病人的有氧代谢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

4.小结

肺康复训练是以循征医学为基础,结合多学科,为有症状的慢性肺损害病人设计个体化综合方案,慢阻肺全球倡议(GOID)中指出,肺康复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教育、营养建议、社会和行为干预等,本研究主要是呼吸锻炼、体能训练及教育。经过肺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呼吸困难症状,提高静息时SaO2, 随着运动耐力的增加日常自理能力得以改善。因此,医院、社区联合开展针对性的COPD疾病知识教育、肺康复训练等活动,可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8):206

[2] 陈琴,姜小鹰,房晓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顾认知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34-238

第7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肝硬化;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本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肝硬化112例,对其中56例患者治疗前后实行积极地护理干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思想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12例,其中男80例,女32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5.5)岁,病程5~35年。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硬化诊断标准,行给氧、抗感染及应用保肝和利尿剂等治疗后,患者处于稳定期。排除理解能力太差,语言障碍及并存在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

1.2.1 提供医护咨询服务 建立健康咨询档案,将健康教育内容编制成册,发给患者和家属;由专职护士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患者和家属每周随访1次,内容包括:休息及适量运动、自我情绪调节、是否戒烟酒、饮食调节、负面心理、治疗效果。出院后患者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后改为每月1次。定期上门访诊。访诊时给其带一些关于肝硬化护理技巧的小册子或光盘,再对其在照顾患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一给予解答。每个月把照顾者组织在一起,请专家讲解肝硬化的最新知识、护理技巧。

1.2.2 沟通交流 肝硬化患者一般病程长,症状不易改善,预后差。患者与家属常有悲观失望情绪。家庭访诊时,护士应理解和同情患者及家属,应给予关心、支持和安慰,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患者心情愉快,运用医学知识耐心解答问题。指导照顾者多与患者沟通,并依靠非语言行为与其进行交流,如微笑、握手等,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同时指导照顾者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培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承受能力。告知照顾者对患者的照顾技巧,用理解、宽容、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1.2.3 健康宣教 对患者家属同步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和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方面的指导,定期进行重复强化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明白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会造成肝脏损害。只有严格遵守医护人员与之共同制定的饮食计划和矫正不良习惯,才能使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主管护师以上的专业人员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参考文献采用生活质量问卷,问卷为自评式多维度评定。采用评分法对结果进行评分,再进行转换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四大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有显著差异。所以,护理干预对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

3 讨论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

生活质量是一个人社会生命和日常生活的机能动力和主观感受,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集合概念,也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总体健康状况的一个综合体。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职能、焦虑各个因子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具体来说,肝硬化患者主观满意度较差,在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患者对自己健康和身体状况评价最低,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给日常生活和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心理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以致主观满意度较差。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肝硬化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饮食、活动、用药等各方面给予干预和指导,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肝功能的反复异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肝硬化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从而使患者及时就诊、定期复诊、增强保健意识和治病信心,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建议对不同的照顾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照顾者,访诊时多给他们带一些关于肝硬化的书籍、光盘,每隔1~2个月集中讲解肝硬化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差的照顾者,每周进行1次或2次单独指导,如有需要适当增加次数,随时电话咨询指导。辅导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让其他照顾者多向其传授护理技巧。本文资料显示,经过护理干预的肝硬化照顾者反映良好,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肖顺贞.护理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

第8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整体护理干预;乳腺癌;生活质量;影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71

临床医学中, 乳腺癌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属于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 不仅具有极强的发病率, 同时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是女性非常重要的器官, 在对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从女性出发确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主要探讨了对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2月~ 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60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 实验组年龄在38~59岁, 平均年龄(39.7±13.1)岁, 参照组年龄在39~61岁, 平均年龄(40.1±12.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参照组 对参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护理, 主要有饮食护理、术前准备等。

1. 2. 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患者手术治疗开始之前, 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的术前评估, 拟定有针对性护理计划;②观察患者心理状态, 对其情绪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做好心理疏导, 向患者阐述乳腺癌疾病的相关知识, 促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并对治疗方法有清楚的认知;③立足患者社会角色, 从而降低患者不良情绪, 使其可以正确面对化疗, 时刻关注患者不良反应,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④做好相应的健康宣传教育, 让患者做好面对疾病给其自身带来的缺陷, 做好预后工作[2]。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使用VAS疼痛评分作为评定标准, 0~3分:轻微疼痛, 可以忍受, 但是不影响休息。4~6分:疼痛影响休息, 给予相应处理方案。7~10分:疼痛难以忍受, 影响睡眠与食欲。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VAS评分比较 参照组VAS评分为(7.4±1.9)分, 实验组VAS评分为(3.7±1.7)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89, P

2. 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8.8±

19.9)分,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88.6±10.1)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96, P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 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患者予以手术治疗, 从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提升治疗效果。但是由于乳腺癌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美观,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患者心理困扰, 护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借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

乳腺癌手术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施以乳腺根治术, 或是给予改良根治术,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美观度, 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失去女性曲线让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阴影, 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从而降低患者免疫功能, 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拟定相对应的护理对策, 提升护理效果。

乳腺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还需对患者给予社会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身体的缺陷导致社会对其产生歧视, 这就体现出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4]。护理人员在乳腺癌手术治疗过程中还需给予相应健康教育宣传, 主要涵盖乳腺癌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整体护理干预是从患者的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干预, 让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本次研究中获得了相对较好的临床研究成果, 且这一研究成果与李海霞[5]观点保持一致, 这说明本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今后的临床中可以积极扩大应用范围。

综上所述, 乳腺癌作为临床中的恶性肿瘤已经引起医学上高度关注, 根据患者具体患病情况拟定有针对性治疗对策, 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尤其是患者的缺失, 所以必须对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在临床中积极推广这一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孙燕.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2, 9(50):112-113.

[2] 王敏, 黄春红, 雷艳.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11(10):132-133.

[3] 刘爱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全科护理, 2015, 34(13):3479-3481.

[4] 张志霞.整体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6(12):358.

第9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生活质量;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69-03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Henan Province/ GUO Yu-q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life(QOL) about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QOL.Methods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to do psychological tests among 363high school teachers from urban and rural. ResultsThe male teachers were more adaptation than the female, and the female had more mental stresses, the teacher who had a sound body also can bear more pressures, the married high school teachers had a more colorful spiritual life than the single's, but they felt more pressure than the single's in the material life, teachers of suburban had a significant better material life than the rural teachers, the key high school teachers had much better material life and subjective feeling than the teachers not from key high schools. Teacher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ConclusionThe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marriage or not, from suburban or rural and discipline all had influences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status of life and enhanc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Quality of life;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sutdy;Students health services

【作者简介】 郭玉琴(1955- ),女,河南鹤壁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 450001。

近年来,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表明,中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教师承载了更多的压力,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1-3]。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教育者不仅要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还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策略,方能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高中教师不但面临这样的挑战,而且背负着学生升学择业的压力。事实上高中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依然是以高考升学率为主,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普通高中的生源,也就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及教师的生存[4]。本研究对高中教师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通过高中教师对自身生活

质量的自评,探索其生活状况及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部门提高高中教师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参加河南省内继续教育培训的高中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89.35%。其中男性186人,女性152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法,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5]对被试进行测查。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被我国学者多次使用。量表包括4个维度16个因子,即物质生活状况(住房、经济、社区服务、生活环境)、躯体功能(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社会功能(社交与支持、业余娱乐、学习与工作、婚姻与家庭)。采用集中答卷的方法,在1周内完成取样工作。测试结果统一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由表1可见,男、女教师在生活质量的诸多因子上差异不大,其中在工作学习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男教师的工作学习状况好于女教师;在精神紧张度因子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表明在生活中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易感到紧张和压力。自感身体健康的教师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方面强于身体不健康者,但自感身体健康的教师却比自感身体不健康的教师有着更强烈的身体不适感。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在心理功能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婚教师心理功能总体上高于未婚教师,主要表现在2个因子上:精神紧张度较未婚教师高,认知功能方面较未婚教师的主观感觉好。已婚与未婚教师在物质生活维度上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住房上的差异尤其显著,表明已婚教师的住房条件明显不如未婚教师;已婚教师的身体不适感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而未婚教师的满足方面明显低于已婚教师;在业余娱乐生活和婚姻家庭2个因子上,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之间差异达到统计学水平,表明已婚教师在这2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未婚教师。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相比,在物质生活上尤其是住房和社区服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城市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好于农村教师。重点高中教师在社区服务、正性情绪、自尊、物质生活方面均明显好于非重点高中的教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河南省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高中教师生活质量得分比较(x±s)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统计值住房经济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

性别 男 18613.80±2.8112.57±2.0713.61±3.9213.57±3.6112.12±1.6713.17±2.5816.72±3.9715.98±4.98

女 15213.09±3.7312.15±2.1212.98±2.6312.71±4.1411.87±1.2313.68±2.8415.81±4.3714.72±6.21

t值1.9881.8321.6892.0321.532-1.7221.9982.063

P值0.05>0.050.05>0.05

是否健康 是 24813.72±3.7212.42±1.6713.52±4.5913.49±4.1612.72±8.2113.67±1.1116.71±5.7215.57±2.15

否 9012.82±4.2212.27±1.7212.79±4.0512.34±5.0310.04±8.2912.65±1.7714.14±5.2214.98±2.65

t值1.8891.7221.3282.1132.6384.7913.7282.085

P值>0.05>0.05>0.05

婚姻状况 已婚17712.36±3.5712.06±4.8113.49±2.1113.48±3.1612.17±1.5113.57±1.9716.82±3.1814.19±7.13

未婚16114.71±4.0213.52±5.8213.15±2.2112.86±3.1211.83±1.5613.21±1.3115.75±3.6416.76±8.24

t值-5.678-2.5011.4661.8072.0321.9522.877-3.065

P值0.050.05

城乡 城市20614.41±6.7211.67±4.5914.72±6.5113.69±3.1712.96±8.0113.50±1.3216.81±5.6115.46±1.17

农村13212.03±6.0113.49±5.3611.15±6.0812.39±3.9710.52±9.4013.24±1.2715.53±5.9915.37±1.23

t值3.301-3.3195.0303.3162.5461.7891.9860.687

P值

是否重点学校 是 15414.69±6.2312.71±3.1613.61±2.1713.21±5.9112.97±8.2513.49±1.9716.65±7.1215.58±2.17

否 18412.47±5.9512.10±2.0513.09±2.4611.52±5.2011.20±8.4713.32±1.4016.02±7.6115.27±1.73

t值3.3332.1302.0362.7881.9360.9220.7781.455

P值0.05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统计值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绪认知功能自尊社交与支持业余娱乐学习与工作婚姻与家庭

性别 男 18613.89±3.3415.72±3.2616.72±2.1318.42±2.3614.52±2.1315.78±5.3714.21±2.0913.69±3.62

女 15214.65±3.2615.13±2.4716.59±1.3017.68±2.3114.17±1.3214.02±5.0513.51±2.0712.97±3.53

t值-2.2031.8350.6572.8871.7623.0683.0691.834

P值0.05>0.050.05

是否健康 是 24813.69±7.9415.49±1.3716.87±2.1618.13±1.4214.59±5.1215.32±6.6114.09±7.9813.51±3.17

否 9015.72±8.5015.36±2.0516.09±2.6317.97±1.5913.74±5.8114.08±6.4013.36±8.5112.85±3.30

t值-2.0320.6662.7560.8631.9781.5330.7281.669

P值0.050.050.05>0.05>0.05

婚姻状况 已婚17714.67±3.1715.71±3.5116.92±2.3118.43±8.1315.17±5.3915.92±4.9114.18±3.0614.02±2.08

未婚16113.75±2.3015.17±3.2116.38±1.7217.71±9.0513.47±6.4113.96±5.6713.58±2.0713.17±2.38

t值3.0231.4662.4090.7682.6393.3962.0853.419

P值0.050.05

城乡 城市20614.29±0.6715.61±2.1617.01±4.2118.71±8.1215.12±7.7216.18±8.7114.32±3.5213.72±7.91

农村13214.14±0.9915.21±1.5716.11±3.7217.12±7.5213.18±7.8513.13±9.5813.23±3.7712.81±8.59

t值1.6551.8331.9991.6882.2333.0112.6920.982

P值>0.05>0.050.05

是否重点学校 是 15414.56±2.7115.89±3.0916.77±1.4618.90±5.6915.30±6.3915.10±2.1614.21±4.1213.96±5.97

否 18413.95±2.8815.09±3.6716.57±1.4517.41±6.5013.58±8.2814.90±1.9313.63±3.8412.87±6.95

t值1.9882.1371.2552.1242.0990.8961.3331.529

P值0.05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男教师的工作学习状况好于女教师,更能够适应高中的工作学习状态;而女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常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表明男教师在工作学习中有较多的积极体验,女教师则容易感到紧张焦虑。这与性别差异不无关系,一般来说,男性对事业投入的精力较多,对工作较为专注,对工作绩效的期望也较高,容易在工作中体现出积极的状态,获得成就感;而女性参加工作之后,面临恋爱、婚姻、家庭、子女等问题时,常要比男性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上的投入和积极体验就相对少一些,加之高中教师工作量大,责任重,女性在身心承受能力上均不如男教师,故容易体验到较大的心理压力[6]。提示教育部门或学校给予女教师以更多的关心和鼓励,适当减轻她们的工作量,提高她们的福利待遇,以使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工作学习的满意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健康状况上看,自感身体健康的教师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和心理功能上均好于自感身体不健康的教师,表明身体健康者比身体不健康者更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生活之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自感身体健康的教师却比自感身体不健康的教师有着更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健康者经常处在身体不适的状态之中,对身体不适已缺乏敏感性;而身体健康者则会对由工作、生活压力带来的身体不适较为敏感。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完善的教师医疗保健制度,为高中教师尤其是农村高中教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采取积极的身心保健措施,及时缓解高中教师的身心压力,使其以健康的身体和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

已婚教师的业余娱乐生活和婚姻家庭状况明显好于未婚教师,其心理功能和认知功能也好于未婚教师,这表明已婚教师生活的稳定感较强,在家庭生活和业余生活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生活状态较为积极、放松[7]。但与未婚教师相比,已婚教师却面临着较大的物质生活压力,最突出的是住房问题,许多教师结婚生子以后是三代人住在一起,家庭内部的活动空间较小,甚至影响到夫妻生活的质量,而房价的攀升使改变住房条件成为一个大难题,许多教师因此而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结婚以后,家庭、工作都要照顾,无形中耗费了较多的体力和精力,已婚教师比未婚教师更容易感到身体不适[8]。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的住房问题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减轻教师的家庭负担。同时关心未婚教师的生活,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同龄人交流的场所和机会,以满足其精神需求。

在住房、社区服务、物质生活3个方面,城市教师显著优于农村教师。明显地看出农村高中教师的生活条件较差,生活很艰苦。事实上不仅是高中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均有着较大的差距[9]。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农村教师承受了比城市教师更大的心理压力。有调查表明,教师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3.3%,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7%,高于全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20%)[10]。有些教师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争取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通过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脱离农村的工作[11]。建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安心于农村的教育工作。

从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比较来看,重点高中教师在社区服务、正性情绪、自尊、物质生活方面明显好于非重点高中教师。我国普通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升学,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重点高中升学率高于非重点高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是经过中招选的高分学生,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也高于普通中学,教学设备条件也较好);加之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缴纳高额择校费进入重点高中的,其自主掌握的经费也比一般中学多。由于升学率较高,学生、家长、社会都对重点高中寄予期望。相对于非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的教师物质条件高,自我感觉好,自尊并受到社会尊重是自然的事。笔者呼吁,应从改进人才选拔制度、完善素质教育方案入手,从根本上缩小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差距,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有良好的感受[12]。

4 参考文献

[1] 刘电之,马前广.新课程改革背景中教师心理压力及其缓解.教育科学论坛,2005,6(8):10-12.

[2] ROBERT AC, DENISE M. Stress and strain from family roles and work-role expectations. J Appl Psychol, 1984,69(2):252-260.

[3] YANG X, GE C, HU B,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ers. Public Health, 2009,123(11):750-755.

[4]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2):50-54.

[5] 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6] 吴绍琪,陈千.高级知识女性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初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56-59.

[7] 孙钰华.工作生活质量:追求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8,4(3):83-87.

[8] 贾海薇,王文生,朱正威,等.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34-139.

[9] MALACHY B, EMILY M. Teachers' knowledge about epilepsy and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epilepsy: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Epilepsy Behav, 2006,8(2):397-405.

[10]李向阳.农村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4(3):64-65.

[11]韩文根.改善教师生存状态-从“工作体”向“生命体”回归.教育探索,2006,7(3):89-91.

[12]石学斌.师德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