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

第1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未来乡村是什么样子?如何正确理解“四好村”的丰富内涵?在创建“四好村”过程中政府和群众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

?未来的乡村:农民的家园 市民的乐园

记者:一度,《博士春节返乡记》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前景的热议。有人说,乡村没有未来;也有人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在您眼中,未来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董进智: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用实践来回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城乡差距在缩小。以收入为例,由3.3:1缩小到了2.5:1,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其次,区域特色在凸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各美其美。第三,美丽乡村越走越近。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来川调研后,对我省乡村建设的理念、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到:“隐隐感到这或许就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可能就是今后新村建设的一个‘理想模样’”。

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是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都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它的基础设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瞩目。返回来看,我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融入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走向未来。

记者:为什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还会继续发展呢?

董进智: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看到城市化加速,有人断定乡村终将被消灭。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乡村独特的价值。在生产上,农业直接或间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乡村充满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其乐无穷;在生活上,乡村宁静、诗意、浪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田园牧歌;在生态上,乡村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在文化上,乡村淳朴、互助、和谐,充满浓浓的乡愁。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高的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

因此,我们推测未来乡村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实际情况是,到2020年四川也还有近4000万人走不出乡村。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还有从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城市人;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式,我省创造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即“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

必须要注意,这里谈的乡村是城市化当中的乡村,不能脱离城市化轨道;这里描绘的乡村未来,不是所有村庄的未来,因为一些村庄不可避免会走向消亡。这符合强调的乡村演进发展规律。

?增强创建“四好村”的自省自觉

记者:“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我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以“四个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路,那么这一演进路径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体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怎样的工作思路?

董进智: 2005年10月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四川结合实际实践探索,谱写了三部曲,即破题(2006年―2007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开局(2008年―2012年)――科学规划,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升级(2013年至今)――注重生态文明,注重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衔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因此,“四个好”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目标,“四好村”创建活动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抓手;要通过 “四好村”创建活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四个好”目标。

现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可以概括为“44315”,即四大理念: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目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大任务:新村扶贫、“四好村”创建、示范县建设;一个典型模式:“小组微生”;五大行动:扶贫解困行动、产业提升行动、旧村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文化传承行动。

记者:2016年,全省创建省级“四好村”1481个,建设新r村的标杆意义何在?

董进智: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命名并授牌的1481个村是省级“四好村”。由于按照程序和标准公开、公平、公正申报,从严把关评定,因此首批省级“四好村”是有标杆意义的。

其标杆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这些村不只是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能够全面形象地展示幸福美丽新村是啥样。大家会发现,有不少村,他们的产业起来了,房子也新了,老百姓都富了,理所当然是“四好村”,可就是没有申报成功。为什么?因为这些村要么有党员干部违纪政纪受到处分的,要么有刑事案件发生的,要么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受到通报等情况。这些,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由此大家明白,“四个好”都“好”才是真的好。

记者:近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省委书记王东明又提出了“四个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目标,如何理解“四个好”?

董进智:最近,我们去内江、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四好村”创建活动走访,并在“农民夜校”做了两次面对面交流。总的来看,创建活动已经全面展开,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涨。同时也感到许多问题需要解答,特别是对“四好村”这四个“好”上还需要提高认识。“四个好”内涵丰富,应根据全面小康目标、脱贫攻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当前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在“住上好房子”方面: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权是基本权利,住上好房子有更高的追求。即应当住有所居,没有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人人有房可住;宜居宜业,不能有新村没产业,要产村相融。同时,既要防止新村建设把贫困户漏掉,又要防止农民因建房而债台高筑致贫。

在“过上好日子”方面:好日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省还有二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总体上,应当在住上好房子基础上,做到田间有产业,使之户户有家业,人人有活干;手中有票子,不仅个人有数的,集体也要有花的;生活有质量,衣、食、住、行的标准和质量,向城里人靠拢;服务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均等化,生老病死不担心。

在“养成好习惯”方面: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后患无穷。当前应当强调――讲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有的地方还得大力倡导洗脸、洗手、洗脚、洗澡“四洗”;讲礼貌,从饮食起居到衣食住行,事事处处体现尊重、宽容、谦让、善良;讲节俭,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这样的小事做起;讲勤劳,只要长有一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形成好风气”方面:好风气是正能量,建设小康社会、美丽乡村离不开它;坏风气是负能量,会造成伤害。当前,一些不良风气在农村盛行,必改变,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比如应改变赌博之风,“出门找钱、回家赌钱,年没过完、钱已输光”现象已经带来问题;改变迷信之风,有的村不光太婆大爷求神拜佛,有的年轻人甚至相信,因此应当引导他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改变不孝之风,弘扬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总之,“四个好”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既有鲜明价值取向,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既针对贫困地区,又适合整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创建工作要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

记者:省委明确,到2020年,在全省普遍建成市级或县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在创建过程中,党委政府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

董进智:党委政府的努力,在于配置好公共资源,营造好环境,搞好服务。因此应当把握好这几点:

尊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己去做主。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是衡量“四好村”创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愿望再美好,只要群众不理解,就该缓一缓,要有“历史的耐心”。

支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省上每年专门拿出二三十亿元支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收到了成效。但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区域之间很不平衡。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整体安排,有序推进。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创建活动。

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首要的、最重要的是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维护,维护农民权益,特别是三项基本权利。农民是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越来越重要。应当及时发现伤害农民的苗头和现象,研究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引导农民学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创建工作要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中国二十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持续推进“四好村”的创建进程中,乡亲们该如何做?

董进智:“四好村”创建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群众不参与就没有意义。乡亲们应做好三件事:

听党的话,真心相信党,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心中随时装着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他对农业农村发展有很多重要指示。省委书记王东明经常在贫困地区奔走。党的政策好,乡亲们一定要听党的话,依法、依政策办好自己的事,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勤劳致富,不等不靠不要,用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我们走过的“四好村”,村民都吃苦耐劳。这是很好的作风,应当发扬。

第2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第3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清洁田园;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7-02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凸显。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全国农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20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至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2010年完成的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被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据测算,田东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0万t以上,其中用作农村生活燃料、能源、食用菌基料、还田、编织等只占少数,大部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道路和河沟两侧或在田间直接焚烧。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另外,农业生产垃圾难以有效处理。如地膜使用越来越多,其残留率也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问题。

2 原因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理念的公众化程度不高。生态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而目前大部分农民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念较深。这种价值观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不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的价值,否认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仅仅把自然界视为资源库和垃圾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掠夺,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谐。同时,传统道德观念中人情世故的思想,使得发展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小农意识导致农民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缺乏全局观念,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低,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产品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不少农民群众在使用农药、化肥后,随地乱扔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和秧盘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污染农田和水体,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开展清洁田园活动的意义

清洁田园活动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在广阔田野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是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丰富和扩充,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它将全面改变农民群众陈旧的生活习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迂腐的生态理念,转变传统生产中不符合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群众评价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尺,成为当前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大事。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破除陈规陋习,推广秸秆、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秧盘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农村卫生工程,也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而是一项重民生、顺民意、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一项巩固治理成果、永葆乡村美丽的工程。清洁美化家园,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自然提高。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绿色、生态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群众是民心工程,对发展是环境工程,对干部是作风工程,也是一项培养干部作风、磨练干部意志、提升队伍素质的作风工程。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

4 推进清洁田园的对策

4.1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清洁田园活动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和“田间地头顺手捡”的自觉行动,自觉拒绝乱丢生产废弃物的行为。坚持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1-2]。

4.2 提高人口素质

人是清洁田园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现清洁田园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清洁田园活动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技、法律人才,为建设清洁田园提供智力支持。农业部门应向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发放或张贴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料,定期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培训,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4]。

4.3 集中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推动清捡垃圾向综合循环利用转变

可采用“户捡、组收、村运、县(乡)处理”等为基本模式。从重到轻、由点及面,从人口密度大区域向人口稀少区域推进,从规模生产地带向分散生产地带推进,从村庄周边地块向远离村庄地块推进。提倡人人动手、村村推动,捡出一片净土,捡出一片净地,捡出干部为民服务的好作风、联系群众的好感情,捡出清洁优美、生态文明的好民风[5]。边远乡村,根据条件状况可自建简易生产垃圾填埋场,就地处理;城区附近的村庄,可将生产垃圾直接运输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每个乡村选择1~2个村庄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试点村至少招聘1名生产垃圾清运员,常年清运生产垃圾;根据农田的面积和种植农作物情况配置适当数量的生产垃圾箱,由县政府统一招标定制、发放到位,实现生产垃圾袋装化,并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根据农田面积和种植农作物实际情况,每3.33 hm2水田建1个堆沤池,规格为每口池容积6 m3;生产垃圾清运方式可采取委托代运或乡镇统一安排清运。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以及标准示范园、重点区域田间地头等要做到没有遗留农药、化肥等包装物,非用膜季节不存在可随手清捡的塑料薄膜。

4.4 坚持和谐美丽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一是做足生态文章。通过挖掘和保护生态、经营生态,多方培育生态理念,把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必须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员、帮扶员、协调员、管理员的作用,主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干群矛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提升“造血”能力。通过清洁田园、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抓好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6]。

4.5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等工作

从源头抓起,从田间地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7]。

4.6 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大力推广产业链条加环、田间生态种养、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互利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重点推广以“三诱”(诱虫灯、黄虫板、性诱剂)技术为核心,配套以螨治螨、天敌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流失。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努力覆盖主要农作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和流失。四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扩大应用范围,尤其要覆盖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

4.7 建立督查、激励和经费保障等制度

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工商、质监、公安配合开展农业生产污染源头大整治,加强对重点区域农资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建立清洁田园激励机制,对清洁田园做得好的乡镇、村屯,通过以奖代补和项目安排优先等方式给予支持;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主要用于保洁员工资等长效机制建设(具体收费标准和方式,各村屯可因地制宜自行商定);县财政建立引导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以保证清洁田园活动的顺利实施;清洁田园的建设成效纳入县(乡)镇、村的年度考评内容[8-9]。

5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2.

[2] 广西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深入推进“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的思考[EB/OL].(2013-05-17)[2014-01-07].http:///web/2013-05/380632.htm.

[3] 郭会平,李艳芳,张素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石家庄生态文化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41-7642.

[4] 郭会平,杨新燕,郭惠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0(12):56-57.

[5] 李伟华,吴慧.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9-101.

[6] 罗贵文,腾燕媚.百色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3,28(1):81-83.

[7] 徐玉莲.青海省湟中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67-71.

第4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蓬莱美丽乡村;农民;主体性

今年起我市开展了“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作为美丽乡村的主体?---农民,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和受益者,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整个活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分析出这种缺失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一、农民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自主性的缺失

笔者在与部分农民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不知道“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更有的农民认为“什么创建美丽乡村,那是政府的事儿,是村干部的事儿”,多数农民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自己缺乏独立的思考。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眼里,也是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干不成什么事,因而,无论是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的确定,还是建设方案的实施等几乎都由基层政府官员“包办",使得农民根本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二)农民能动性的缺失

能动性不仅表现为“要做”,更表现为“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缺乏这种自觉性、积极性,他们感觉按照自己的意愿种点庄稼、果树,经营点小生意,比创建什么美丽乡村来的更实际、更实惠些,在他们眼里创建美丽乡村只是政府此起彼伏的种种活动而已,他们从没想过自己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能做点什么,这是农民能动性缺失的表现。

(三)农民创造性的缺失

从目前来看,农民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好,活动也罢,多数都是被动的执行与接受,当问及一些农民对“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有什么想法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都是“没什么想法,就是越变越好就行”。一个人对一些行为连想都没想过,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有巨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在农民缺乏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理念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那是很难的。

二、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

现在很多基层组织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对农民还是一味地强调“管”,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没有抓住发展农民主体这个根本,仍然存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意愿的现象,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重物轻人,势必会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长期的对政府的“等、要、靠”思想又束缚着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这就影响到农民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也直接导致他们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参与率不高。

(三)基层组织能力弱化

目前,很多的村干部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这就造成了村干部们对于上级的文件、活动精神吃不透,习惯于过去那种“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那一套,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当前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还很多,这里只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但不容忽视的结论是,只有切实解决“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使农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动建设主体,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任何有关农村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农民,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在“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的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应以“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为原则,在思想认识上消除误区,把农民当作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活动目的、意义以及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入人心,从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能使“蓬莱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永恒的动力。

(二)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民现在不愿主动花钱接受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应适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以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三)创新机制,强化基层建设

第5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第6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7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朝阳沟》 乡村 伦理

诞生于1958年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无疑已经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一个经典。《朝阳沟》作为经典文本的重要表现在于,它历时近半个世纪,一直在舞台上常演不衰,深受中原乃至京城等各地观众的广泛热爱,从而在学界不断理性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将诸如“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多种崇高荣誉尽收囊中。作为“”期间“跃进”的典型产物,《朝阳沟》烙印荒谬时代的特殊徽章,却不像同时期产生的大量其它戏剧作品一样灰飞烟灭于岁月的尘埃,反而投合了不同现实语境中人们的真切喜好,这不能不算是戏剧史上一个有待深究的谜。文本的细读使我们发现,《朝阳沟》内部的话语表述复杂而非单一。正是文本意义丛生的实质成就《朝阳沟》戏曲现代戏接受史上令人惊叹的现象。本文试图从三个部分对这一奇异现象做出一种解释。

一、伦理与政治的合奏

文本的政治寓意不辩自明。《朝阳沟》创作其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火热展开。《朝阳沟》的剧作者杨兰春捕捉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这一重大主题,让到城市上学的农民栓保毕业后“回乡”生产,让银环和李桂兰等城市青年“下乡”劳动。文本歌颂了青年们对意识形态指令的热情响应,同时显然也美化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张扬了支撑这场运动、并为这场运动推波助澜的价值理念。“总路线光芒万丈”、“一日千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语言在文本中俯拾即是,强烈的意识形态气息不断扑面而来。

偕同文本的政治叙事前行的是伦理叙事,概言之,是婚恋叙事。银环下乡到朝阳沟,“一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二来和栓保家又有这样的亲戚,一举两得”。戏剧首场中的那一张照片是重要的舞台道具,照片的被“撕”、被“扔”等都说明银环与栓保俩人的爱情婚姻与政治理想合而为一。坚持爱情婚姻意味着坚持政治理想,而放弃政治理想则意味着放弃爱情婚姻。于是,“下乡”,不仅是银环实现政治理想的唯一途径,也是银环追求爱情婚姻的必要做法,银环因此紧随栓保奔向朝阳沟。

“翻过一架山来,走过一道洼”,朝阳沟里等候着迎接银环的栓保家质朴、温暖,洋溢着勃勃朝气。展现在银环面前的是一派生动活泼的乡村家庭日常人伦图景:栓保爹勤勉能干、栓保娘善良可亲、小妹巧真天真可爱、二大娘等邻里乡亲友好和气。栓保一家盼媳妇的热切情景,银环妈与众人的矛盾冲突等等诸多情节、场面都充满着家庭伦理的盎然意趣。可以说,银环的背叛城市家庭,同栓保赶往朝阳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富家小姐定情贫贱公子并私奔的况味,从而契合了长期浸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观众的伦理诉求。同时,银环的“离家出走”,追求政治理想自主和爱情婚姻自由,又必然与启蒙话语熏陶下观众的理性与情感期许不谋而合 。

政治叙事与伦理叙事就这样两相交织在《朝阳沟》文本中。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后者,鼓荡起观众对《朝阳沟》的高涨热情。众所周知,杨兰春创作的主要资源是他1957年在河南省登封县大冶乡曹村的生活。与那里的农民朝夕相处,农村、农民给杨兰春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人物深切认识的基础上,杨兰春又联系到当时“上山下乡”的社会热潮,完成了《朝阳沟》。创作的这种实际情况正也说明,文本能够取胜的是建基于作者熟识的生活和人物的伦理叙事,而绝非政治叙事。

二、乡村意象的双重性

与银环所由来的城市相对应,朝阳沟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这个乡村在银环妈的描绘中与城市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朝阳沟,路不平,山又高,沟又深,多见石头少见人,在那里出气也不匀。男女老少不讲理,个个都是楞头青”。在银环妈看来,朝阳沟,作为地理空间的乡村,贫穷、落后;作为人文空间的乡村,又蛮横、狭隘。总之,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尤其不适合于安家落户,“住下,我怕狼吃了我咧”。作为剧中最应该接受思想观念改造的顽固人物,银环妈对朝阳沟面貌的传达显然被宣告为无效,甚至是对朝阳沟面貌的极端扭曲。文本极力呈现出另一个真实的乡村形象,它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充满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这个诗情画意的乡村并没有像在同时期其它文本里那样虚夸地繁荣,从而透支人们对乡村的可能期望和祝福,而是入情入理,毫不夸张。有意思的在于,这个充分诗化了的乡村一方面迎合了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学里获取的对乡村的一种固执的美好想象,一方面也代表了现代化的主导话语许给乡村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也就是说,朝阳沟,作为乡村意象,同时承载了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意义。

文本一再通过舞台布景、人物唱词等各种不同的手段展现了乡村的优美风光。“沟套沟来山连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这架山好象狮子滚绣球,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通到跌水岩,好象珍珠倒卷帘。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山腰缠。小野兔东蹦西跑穿山跳涧,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花红梨果像蒜辫把树枝压弯,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毡。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诸如此类的唱段脍炙人口,早已传唱于大江南北。文本同时当然也展现了乡村民风淳朴的文化景观。

这种物质和文化双重层面上的乡村对我们来说绝不陌生。作为农耕文明重要的表述产物,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浩如烟海的田园山水诗早已为我们构设了这样的乡村形象。譬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样的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了无比和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朝阳沟这个乡村意象是非常传统的。然而,正是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同时构成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与主流意识形态据有的庙堂相对应,作为“独善其身”的地理的和精神的坚实场域,乡村这一次却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划范畴,架构起现代化的乌托邦。主流意识形态为乡村描绘的现代化蓝图在《朝阳沟》里也已经内化为朝阳沟乡民对未来“美丽新世界”的信心,以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信念。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意义就这样在朝阳沟这个乡村意象上神奇遇合。

然而,事实上,自从现代化的理论系统从西方旅行到中国来后,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这两组二元对立话语便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关系,从而乡村作为传统庞大的发源地,与现代两相抗衡。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已经彻底沦落为“他者”,成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沉重负累。田园山水的乡村掩藏不住自身贫瘠、困苦的经济基础的虚弱性,以及愚昧、落后的价值观念的虚伪性。我们可以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里看到他对这种乡村中国深刻、犀利、无情又绝望的批判。而在《朝阳沟》里,乡村意象却揉合起传统与现代的两种意义。传统与现代在当其时的文学世界里,及至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开始了中国百年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蜜月。

《朝阳沟》写作其时,主流意识形态对乡村现代化的构想也许只是为了掩饰城市不堪猛增的劳动力重负的严重危机。主流意识形态有必要描绘一个乌托邦来推行“上山下乡”策略,从而缓解城市,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困境。总之,这个乌托邦很快轰然倒塌,留给许多人的是被激情燃烧而伤痕累累的青春记忆。

三、戏曲美学元素的多样化

1958年3月20日,《朝阳沟》由河南豫剧三团首演于郑州,此后近半个世纪间,多次赴京晋演,均引起轰动。《朝阳沟》已然被视为豫剧甚至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重要丰碑,在一定程度上启示和指导着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方向。与小说、诗歌等其它文学作品不同,作为戏曲艺术,《朝阳沟》是在杨兰春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综合表演、音乐、舞美等多种成分共同创作完成。艺术本体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艺术欣赏的独特性。《朝阳沟》多样化的美学元素为它的被接受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中国戏曲欣赏方式的特殊性昭示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叙事艺术的认识角度出发去理解、探究戏曲的接受现象。唱念做打的艺术美学光辉甚至常常会掩盖文本思想、内容上的缺憾。也正因此,从建国开始,传统剧目的禁、演之争一直还未尘埃落定。某些思想、内容上不入主流意识形态法眼的传统剧目,却可能凝聚着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承载巨大的承传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理解样板戏等所谓红色经典重新流行的文化现象。甘阳分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现的歌唱《红太阳》等革命歌曲的“热”时说,在歌者“漫不经心”的演唱过程中,“原有意义秩序由于无法粘着于特定表达符号而被不断‘空洞化’、无意义化,而歌词符号由于不再指示原有意义秩序也就成了无所依附的‘虚衍物’”,“正是在这意义秩序不断空洞化、意指符号不断虚衍化的过程中,唱者和听者的感觉方式和表达结构从意义形态的重负下解放了出来,变得日益‘轻松化’、‘愉悦化’,无拘无束化”。因此,“对于那些听见几首歌会联想到‘老毛阴魂不散’、‘民主意识太差’,甚至‘中国文化传统’的高明评论家,大陆喜欢‘唱唱、玩玩’的民众多半会哄堂大笑,答曰:‘甭再跟我玩深沉!’”同样,今天,样板戏的爱好者,也往往剥离了文本的意义负载,更多的是在娱乐追求中对样板戏的音乐等艺术层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戴锦华就记述过一段她和学生同时被样板戏无比“现代”的音乐等艺术表现所震撼的经历。

五十年,只是经典所必将穿行而过的时光隧道的小小一截。作为屈指可数的“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之一,被称为“是供不断深入开掘的文化宝藏”,《朝阳沟》的确值得研究探讨。不管是要理性认识“戏曲现代戏”,还是要充分理解“戏曲现代戏”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朝阳沟》都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言说文本。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朝阳沟》引发的戏曲接受史上“特异存在”的分析,还仅仅是关注“戏曲现代戏”,探究其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的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何孝充:《重视磨砺优秀保留剧目,推动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中国戏剧》2004年6期。

[2]王晓明:《L县见闻》,《天涯》2004年6期,第4―14页。

[3]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2005年1期,第95―105页。

第8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乡村审美空间;元素

引言:乡村审美景观的设计,需规划整体的布局,把布局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功能,且乡村景观布局的优化,也会让乡村整体的建设和谐统一,带给人美的享受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展示出良好的人地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

1.生态景观中构建乡村审美空间的因素

1.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客观环境中文明的发展,比如自然村落的形成、知识的取得与丰富、人们审美的提高等,并且,自然审美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整个乡村生态景观中,空间是建设的基础,而文化则是建设的软件,传承景观脉络。文化不是一个实体,但在这个空间内,却可以随处发现,形成地域景观的特色,是空间建设的动力,并影响着空间格局的变化[1]。

乡村实体景观建设中,整个实体空间是它的硬件,文化传统是软件,而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形态,会从整个空间中体现出来,形成历史遗迹,并且,文化一直是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作用于整个景观,而文化习俗的变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体现出当地的文化观念。

1.2乡村审美空间建设的轨迹

作为一个可以提高人们审美的场所,其尺度可大、可小,形成一个三维空间,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会变成四维空间。实际存在的乡村空间中,审美场景主要有村落、树木等,给人们留下美学印象,而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发现乡村审美的起源,即对自然的崇拜,利用自然景观划分出多个空间,并发现空间轨迹的变化,而把空间轨迹作为审美空间建设的一个因素,可优化空间内景观的建设,提高人们的审美。

乡村空间最初的划分是以人们日常农业劳作为前提,规划整体的布局,演绎空间的变化,展示出空间变化的表象。而乡村审美最初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崇拜自然,给空间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其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展示出自然环境与社会空间的相互性,审美观的展示也能够表明人地之间的关系。地域人文景观的创立,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自然和人文耦合而成,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自然景观也会随之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都会展示出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理念, 并且景观格局的变动,也会展示出当地的审美意象。

某个区域审美理念的转变,可以展示出景观的品质与功能,以及人、地变化的轨迹,所以,探究数千年来人、地关系的变化,可以为自然景观的研究提供理论,让其可以持续发展,探寻发展的轨迹。

1.3加入景观哲学立意

生态用地的建设,会在规划空间的基础上,保证空间的实用功能。且在历史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审美一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根据地理景观的自然划分,规划乡村景观的格局。古时候人们生活的理念是,注重地理的“风水”,不论如何建设或是找到最佳的房屋建设区域,“风水”永远高于利益,如果破坏“风水”,对于人们来说即为严重的毁灭。

乡村审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会把使用功能作为建设的前提,并且,l村审美空间的规划,会展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中国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提出乡村景观的建设要体现出清新、淡泊的特点,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所以,乡村审美空间构建时,要加入景观哲学的立意,构建出美丽的田园景观,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美学。

2.乡村审美空间的构建

2.1大范围景观的构建

乡村大范围景观的构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景观包括山区、河流、平原等,而每个乡村因位于区域的不同,周围的地理景观也各不相同,形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关系。同时,乡村是在某个地理空间内,人文历史发展留下的产物,其对生态的作用是:特定地域下乡村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生产、劳作的基石,并逐渐形成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大范围审美空间的构建,必须保留原有的景观特色,继承传统文化,明确空间构建的本质意义。

同时,大范围空间对视域有很高的要求,即让景观建设划分出多个层次,呈现出山环水抱的特点,展示它的“平远”和“深远”。

2.2中尺度景观构建

中尺度景观构建是以小镇区域为主,这个区域内有独有的景观,且周围有镇区、村庄等。其景观构建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传统场地内可设计人们居住的景观,比如乡村的祠堂、庙宇等,或是乡村田园的保护区,以增加设计的乡土特色,增加景观的审美价值。其次,农田景观是,原始的村落多以自然生态群为主,而经过一段时候后,有的生态群渐渐演化为现代村落,专有的绿化用地变少,对此,乡村可以仿照城市绿化的建设,选择区域作为绿化的场地,有绿化空间,以提高“绿地率”[2]。而这两方面的建设,要以乡村结构机理为参考,建设乡村的生态景观,让整个审美空间变成一个“画境”,具有趣味性,并建立了空间的网络结构,控制整个审美空间。

2.3小尺度景观建设

小尺度的景观建设,是使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完善整个审美空间的构图,其具体体现在乡村各区域的建设。

首先,乡村建筑格局需使用自然审美的观念,内部与外部空间都要注重与田园风格相统一,继承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成与生态地理融合的审美文化。其次,艺术景点多用于村口、古迹等处,会根据周围的树木、山石等景物,巧妙布局,构建精美的景观,体现出审美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用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需考虑审美空间建设需加入哪些因素,并把空间内景观的建设分为三个尺度,分析了如何构建乡村审美空间,使空间建设更具意境美,体现出多个层次。

参考文献:

[1]姚亦锋. 江苏省地理景观与美丽乡村建构研究[J]. 人文地理,2015,04:108-115.

[2]陈政全,王舢舢,沈骏. 水网乡村景观空间调查与生态格局构建研究――以苏州为例[J]. 现代园艺,2013,15:78-80.

第9篇:美丽乡村意义和价值范文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