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云计算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108号文编制规定;其他直接费;工程实例
2005年6月8日,新疆水利厅新水建管[2005]08号文公布了《新疆水利水电工程概(估)预算编制规定》(以下简称108号文),108号文适用于新疆境内新建、扩建、改建、重建的地方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它是编制和审定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的依据,也是编制工程标底的指导性标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更加合理的确定水利工程投资,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概(估)预算的质量。
【2005】108号文与【2002】116号文相比,各项费用构成、标准、计算依据、计算基数、计算原理是一样的,116号文中其他直接费费率分地区给出了一个取值范围(西南、中南、华东区:0.5%~1.0%,该区按规定不计冬季施工增加费的地区取小值,反之取大值。华北区:1.0~2.5%,该区的内蒙古等较严寒的地区可取大值,其它地区取中值或小值。西北、东北区:2.5%~4.0%,该区的陕西、甘肃等地取小值,其它地区取中值或大值),108号文按工程规模及气温区域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在费率取值范围上,108号了较大的调整。
1. 其他直接费的构成及计算方法
在108号文中规定,其他直接费是指基本直接费以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和其他费用构成,它与直接费、现场经费一起构成直接工程费。它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生的辅措施费用以费率的形式体现在工程项目的分项子目,是目前水利工程采用定额法计算工程造价所采用的一种普遍的处理方法。
1.1 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指在冬季或雨季施工期间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所需增加的费用,包括增加的施工工序,增加防雨、保温、排水等设施增耗的动力、燃料、材料以及因人工、机械效率降低而增加的费用。根据不同地区按气温区划分,按直接费百分率计取。108号文中小(2)型工程的其他直接费费率标准为大中型、小(1)型工程其他直接费费率的10%。
1.2 夜间施工增加费。
指因夜间施工而增加的施工场地和施工道路的照明费用。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取,大、中、小及小(I)型工程按建筑工程0.5%,安装工程0.7%计取,而小(II)型工程则不计取此项费用。
1.3 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指在高海拔和原始森林、风沙、酷热、苦水等特殊地区施工而增加的费用。其中高海拔地区的高程增加费,按规定直接进入定额;其它特殊增加费(如酷热、风沙),按工程所在地区的标准计算,地方没有规定的不得计算此项费用。
1.4 其他。
包括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竣工场地清理、工程项目及设备仪表移交生产前的维护观察费等。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其中:建筑工程1.0 %,安装工程1.5%。
2. 工程实例比较
2.1 以新疆某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分别对坝体部分、砼护坡部分以及消力池加固(建筑物)部分的其他直接费进行分析。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从2002年开工建设,2005年完工,库容1.02亿立方米,属于大(2)型,坝线总长8.8公里,完成工程投资1.4亿,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11152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66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30.33万元,临时工程1935万元,独立费用758万元。其他直接费取费费率为5%,其中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为3.5%,夜间施工增加费0.5%,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0%,其他费用1%(见表1)。
本工程坝体土方共连续施工120天,7月中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土方工程避开了冬季施工,新疆北部下雨的次数和雨量较小,查工程资料得知土方工程因雨休共7天时间,其中两次对正在施工的坝体土方进行了翻晒处理。翻晒土方1.6万方,成本3.2万元 ,土场道路修整推土机8个台班,人工20个工日,成本1.5万元,成本合计4.7万元,不到定额量的6%。在夜间施工只是在坝体上安装有30盏1KW弧光灯,每日按9小时计,每度电2元,共计成本6.5万元,加上120个工日,计1.2万元,小计7.7万元,占定额量的63%。其他费用按照甲方与工地试验室签订的协议,最后土方工程试验费用为18.5万元。砼护坡施工为跨年度施工,冬季停工,开春复工,在冬雨季采取的措施为塑料布覆盖新浇筑的砼板,冬季派人看护搅拌设备,此部分费用发生的成本以12万元计,占定额量的10%。在夜间施工在边坡上安装有24盏1KW弧光灯,5个搅拌站共安装10盏灯,每日按9小时计,每度电2元,共计成本9.2万元,加上150个工日,计1.5万元,小计10.7万元,占定额量的63%。其他费用按照甲方与工地试验室签订的协议,最后土方工程试验费用为21.8万元。消力池加固完全在冬季施工,11月中旬开工,来年2月中旬完工,工期90天,按正常决算工程费用为133万元,施工单位工程成本高达180万元,其中搭设暖棚、烧煤加温、加热砂石料、施工人员劳保以及冬季劳动效率低下等因素造成工程费用增加近50%,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为定额量的15倍,夜间施工增加费为定额量的7倍。
2.2 以新疆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对坝体部分和放水涵闸(建筑物)部分的其它直接费进行分析。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8年10月完工,未进入冬季施工。库容103万立方米,工程属于小(1)型,总投资659万,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67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5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6.7万元,临时工程36.21万元,独立费用83万元。其他直接费取费费率为4.75%,其中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为3.25%,夜间施工增加费0.5%,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0%,其他费用1%(见表2)。
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筑坝材料为含有粘土的砂砾石,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当遇到雨季时基本不额外发生费用。土方工程工期60天,每晚平均4盏灯,成本为1.1万元,占定额量的85%。其他费用按照甲方与工地试验室签订的协议,最后土方工程试验费用为1.8万元。放水涵闸施工一般安排在白天,遇到雨天要采取措施进行覆盖,及费用0.2万元,其他费用按照试验费计0.4万元
管道设备安装部分其他直接费进行分析进行。此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工期3个月,工程规模为小(2)型,气温区为冬六区。工程总投资254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4万元,设备及安装178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0.5万元,临时工程2.37万元,独立费用37万元。其他直接费取费费率为1.95%,其中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为0.45%,夜间施工增加费0%,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0%,其他费用土建1%,安装1.5%(因土建量较少,按1.5%分析)(见表3)。
工程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在田地中间挖沟和安装玻璃钢管和UPVC管及管件。由于在农田里施工,地下水位较高,每逢下雨天,管沟内积水,要及时进行排水,道路泥泞、地质承载力差,造成材料运输车辆陷车,不能运输到指定地点的材料需进行二次倒运,对未填埋的管道除及时排水外还需对管道进行校核,甚至返工,费工费时。根据现场资料统计,由于雨季产生的增加费用高达2.8万元,约是定额量的4倍。
3. 需要继续认识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三个工程实例的分析,可见108号文中对其他直接费费率的规定过于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工程项目的其他直接费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小(2)型的牧区水利试点项目,108号文中小(2)型工程的其他直接费费率标准为大中型、小(1)型工程其他直接费费率的10%,通过案例三分析可见,工程因地质条件、交通因素以及不同的施工工艺的影响,仅仅以工程规模的大小来进行其他直接费费率的确定,对一些工程规模较小,对气候、天气较为敏感的工程来讲,定额中的其他直接费费用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一些工程规模较大,对气候、天气不敏感的工程来讲,定额中其他直接费费用又承载相当一部分的结余;同一工程项目的不同施工内容其他直接费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他直接费取费费率建筑工程统一一个标准,安装工程统一一个标准,对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内部具体的工程项目没有进行细分,导致有的项目定额含量够用,甚至超出很多,有的不够用,又存在费用短缺。一般说来,造价较高的土方、砼边坡等定额含量较高,对于造价低的建筑物来讲,定额含量偏低;同一工程项目相同的施工内容,在不同的施工时间内其他直接费的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柳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消力池加固工程,如果不在冬季进行施工,建安工程费需要133万元,进行冬施以后,建安工程费达到了180万,工程投资超出约35%,在新疆严寒的冬季进行大型建筑物施工花费较大,由于砼对温度要求严格,保证一天24小时的施工温度需要花费大量保温措施费用,这不但增加了费用,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同一样的施工项目,所用工程材料不同其他直接费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坝体填筑,粘土、粉土和沙砾土以及堆石坝对天气和气候的敏感程度不一样。遇到雨、雪天气,粉土和沙砾土所增加的费用比粘土就要小得多,视天气情况,粘土需要翻晒2~3天,而沙砾土坝、堆石坝雨停就可复工,几乎不用增加费用。而编规中其他直接费费率没有因为填坝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4. 思考及建议
每一个工程都有它的独特性,【2005】108号文在其他直接费费率的确定上,以工程规模大小和不同的气温区为条件给出一个定值,统一了标准,简化了工程造价计算,对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带来了方便,统一了计算规则和结果,但是在具体的工程上,定额中其他直接费的含量与工程实际所发生的费用还是有些出入。为了使工程造价编制与工程实际更加接近,同时也照顾造价编制过程中标准的统一和计算的便利,就此提几点个人建议:
4.1 对小(2)型工程的其他直接费费率的取值可否与大、中、小和小(1)型工程保持同一费率标准甚至略高一些的一个费率标准,使该费用在各项工程中都能体现出其特性。
由于云计算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传统运营模式的变革,使得云计算的落地过程注定是长期的、困难的。比如,如何让云计算从理想变为现实,如何逐步靠近并最终达到“IT即服务”的境界,就是用户现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推动云计算的普及,本报于日前举办了“2010年云计算应用峰会暨数据中心大会”,大会汇集了厂商、用户和业内专家近千人,大家围绕云计算的各种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到目前为止,云计算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确切定义。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云计算并不是一种单一技术,而是众多技术的集大成者,这就使得每个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和需求来解释。
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解释是:以服务为基础的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形态,它以新的业务模式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而业内大多数专家更通俗一些的解释是,云计算是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放在网络上,同时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计算平台,以此能够为人们动态地提供资源和服务。
“我认为可以从云计算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来认识它,比如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是共享的,应用是共享的,另外必须实现自动化和规模化。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之上不同的厂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倾向性的解释。”Novell东亚区技术支持与服务总监李岩说。
IBM(中国)系统与科技事业部资深信息技术专家姜荣峰的看法更直接:“简单的理解,云计算就是IT资源和一些功能集合,用户通过互联网在一定安全措施保障之下能够访问到这些资源和功能。”他说。
作为存储设备供应商的代表,西部数据有限公司中国区行业客户首席总监王啸虎认为,云计算是集网格技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以及虚拟化等诸多技术建立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云存储为基础、实现强大的数据功能的一个平台。
王啸虎说,云计算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而是在早些年的大机计算模式和后来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以及前些年的网格计算、效用计算的基础上发展并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形成的。对此清华大学计算系副研究员武永卫博士也持相同意见。
“在我看来,与其说云计算是一项新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项在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这种业务模式的核心就是将IT资源和服务随时按需交付给用户。”武永卫博士说,“大多数数据中心计算机平均利用率只有30%。换句话说,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都被浪费了,而云计算以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大大减少了这种浪费,这与我们国家目前所倡导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非常一致。因此,不管对用户还是对社会,大力推进云计算这种模式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由于云计算有望给用户带来各种好处,因而云计算被认为将带动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并有可能引发一次新的洗牌。
“对于厂商而言,云计算将是一次新的市场洗牌过程,将引发IT产业一次全面变革,引发IT重组和市场格局变化,最终一批因循守旧的厂商将会在这一轮洗牌中面临被淘汰。”《计算机世界报》社副社长傅再军在发言中指出。
实际上,面对云计算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看到厂商们正在加紧准备。比如,微软总裁鲍尔默今年上半年在华盛顿大学发表的一次著名演讲中就曾表示微软在云计算“We are all in(我们将全力以赴)”,而IBM等众厂商在构建云平台的软件和服务方面也是同样不遗余力。
物联网腾飞的引擎
物联网是新兴的又一个市场热点,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也掀起了物联网建设的热潮。在本次云计算大会上,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云计算与物联网将相互促进,如果站在物联网的角度看,云计算其实就是物联网腾飞的一个引擎。”IBM的姜荣峰说。
因为物联网的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联网(通过有线的或者无线的网络),在此基础上采集信息并进行远程控制。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后台,这个后台一方面要把这些数据可靠地保存,而另一方面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而云计算就是这样一个后台。
“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平台保障。物联网所采集的数据被保存在云计算平台后端的云存储系统,然后通过云计算这个可伸缩的弹性计算环境进行处理,并按需把结果送出去。”武永卫博士说。
武永卫认为,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相互促进表现在,物联网的推进对加速云计算的部署能起到推动作用;而反过来,云计算的普及和推广也为物联网的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微软(中国)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资深市场经理董昕看来,云计算和物联网是殊途同归,其关系类似微软提出的“云+端”策略。“在云计算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种类、更丰富多彩的客户端,这些客户端相当于物联网的传感器和各种数据监控设备。这些单个客户端本身没有太多用处,它必须和云进行一个互动,从而把云和终端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给最终用户来提供一个完美的用户体验,这就是物联网和云计算以及“云+端”的共同点。”
虚拟化是第一步
过去的一两年,在厂商们的大力鼓动下,有不少大胆的用户开始尝试部署云计算。不过,总体而言,还缺乏很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现有的大多数云计算平台都是实验性的,或者只是充当测试平台,而真正承担核心业务的云计算平台却很少见。这一点也是与会代表的共识。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与美国有一些差距,目前国内以评测、调研为主,想建云平台并真正付诸行动的还很少,总体上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Novell的李岩表示。
李岩的观点也得到了江西省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IT所所长徐琦的认可,徐琦参与了包括江西电信云计算项目在内的众多电信企业的IT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他说:“目前国内真正大规模商用的云计算项目很难找,如果云计算没有在几大电信运营商真正商用,就很难说云计算已经进入落地阶段了。”
他认为目前阶段系统集成商、核心软件提供商的热情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而云计算要真正落地,他们的推动是最关键的。
不过,与大型云计算项目成功案例较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虚拟化项目却是做得有声有色。业内专家认为,作为迈向云计算的第一步,虚拟化项目的成功进行也将为云计算的全面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云计算就是在虚拟化的基础之上加上一些标准化、自动化的手段以及管理门户:虚拟化用来对资源池进行管理;自动化的管理工具让这些资源自动按照规定的策略去聚合、回收和利用;管理门户让用户能够选择所需要的资源,并接收后台的流程审批。”IBM的姜荣峰说,这其中虚拟化非常关键,因为虚拟化把物理资源和逻辑应用层剥离开,让应用和物理之间具有松耦合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虚拟化,后面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按需分配就无从谈起。
值得一提的是,云存储也是云计算项目的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亚马逊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中国也有些单位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工作,比如清华大学就成功地建立起来一个面向该校学生和老师的云存储系统。
“云存储是云计算平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西部数据的王啸虎表示,“云计算要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这就需要对现有存储方式进行变革,也就是要实现云存储。”
走向“IT即服务”
咨询和研究机构埃森哲公司曾就“CIO的使命”做过研究,总结出了不同层次CIO的不同关注点。调查发现:在较低层次上,CIO的关注重点是如何交付商业价值,也就是让信息系统去支撑业务的发展。而更高层次上,CIO是设法让IT去引领业务发展,引导创新与变革。
“未来,IT不仅仅是一个支撑业务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引领业务的手段。比如,网银首先是一个技术手段,它通过技术手段让大家方便地去转账,但是它其实还改变了大家对于银行业务的一种使用习惯,这就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创新。对于网银这样的业务如果没有IT的支撑,这种创新是不可能的。”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技术咨询部经理郭志涛解释说。
郭志涛认为,IT不管是支撑业务的发展还是引领业务的创新,都是基于以“IT即服务”为前提的。也就是说,IT的本质是提供服务,而且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用为业务的运行提供服务,而云计算正是实现“IT即服务”的最好手段。
实际上,将IT从提供IT服务逐步过渡到根据业务需求优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从而把IT彻底地从一个成本中心改变为一个提供IT服务和支持的战略价值中心,正是云计算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与之前的最大不同是,这个阶段着眼于运营效率、竞争力和快速响应等实际成果。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实现得到初步的验证。在本次大会上,Citrix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陶欣给我们展示了将桌面部署到云中(即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之后的一些场景。比如,通过实现用户终端的集中部署,人们可以实现终端软件的集中管理,既提高了对用户终端的管理效率,还提高了安全性。而尤为重要的是,用户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所持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是一个普通的智能手机,只要能上网就能开展工作(即使该设备是别人的),这对普通用户生产力的解放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要考察一个公司是否部署了云计算平台,一个考验指标就是看这个公司是不是能把自己IT的能力或者说已有的业务模式,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端延伸到云端来提供一个服务。”陶欣说。
在摸索中前进
到目前为止,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或者说新的IT运营模式,人们对它的了解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误区,这也注定了云计算落地还要在摸索中实践。
在徐琦看来,人们对云计算的最大误区就是把云计算理解为虚拟化。“现在很多客户认为只要数据中心实现了虚拟化这就是云计算中心了,这是最大的误区。”他说,这种对云计算的片面理解不利于云计算的推广。“其实,云计算除了虚拟化之外,还必须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同时还有一个能让用户自助服务的门户。”这一点也得到Novell的李岩的同意。
徐琦还提醒说,对云计算期望值不要过高。“我了解到一些客户非常积极,恨不得明天就把所有系统全部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去,为此甚至不惜血本。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先考虑投资值不值得、投资回报如何、能不能真的收到需要的效果。简单地说,云计算要根据需求来,而不是为了云而云。”
而微软董昕的建议是,大家都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往云的道路,要一步一步来,不要盲目追风。比如,可以先引入虚拟化提高设备利用率,初步实现云计算的价值,然后一步一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来决定要不要迈上“云”端。
第一个说法,是老有人嚷嚷思科快被SDN整趴下了;第二个说法,是老有人嚷嚷IBM在云计算时代完全落后了,要倒下了。
近日,就IBM在云计算时代所遇到的问题、IBM能否成功转型适应云时展的问题,计算机世界报社记者跟IBM新一代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及多位高管进行了深入沟通。在我们看来,这两家企业在未来依然是IT产业理念和技术上的领导者:
1.裁员是西方企业常用的战略调整方法,对个体也许冷酷,对企业却属常规;
2.这两个企业不但财务状况很strong,而且技术上的leadership短期内无法替代;
3.IBM也好,思科也好,的确面临困难,但是它们的转型方向明确清晰,即便为大企业病拖累动作稍显迟缓,管理层的执行决心可见;
4.这两个企业都肯投入巨大资金研究长线市场需求,也肯投入巨资进行基础领域的研究及创新,有长期发展战略;
5.这两个企业都有过痛彻心扉的低谷期,这是它们的宝贵财富;
6.先发制人有许多成功案例,后发制人也有许多成功案例。
尤其是IBM,这是一家曾经濒临死亡的企业,曾经深深陷入明天就会轰然倒塌的恐惧中,经历过背水一战的绝望和煎熬,体会过在全世界的质疑中摸索转型的艰难苦涩和孤独。从盛世怒放落到失败得一塌糊涂、体无完肤,再到九死一生的凤凰涅,直至重新冲上云霄俯瞰世界,有几个企业体味过这样的刻骨铭心?不可复制的失败教训和苦难历程,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沉淀后,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复制的、宝贵的生存本能渗透在IBM的基因中,成为它一次次成功变革的原始动力。这个世间没有永恒,所谓基业长青不过是美丽梦想。终究有一天,IBM也会消失。但是,一定不是在这个时代。
就在第一季度结束后的高层会议上,CEO罗睿兰发出了冷峻严厉的警告:“在那些我们转型速度不够快的领域,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这家庞大的技术公司需要加速向新的计算模式转型,以重振旗鼓。”
这跟外界认为IBM身处危险边缘却不自知完全不同,IBM不是柯达也不是诺基亚。变革正影响着IBM的方方面面,如构建公司的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方式都在经历彻底的变化,然而太过庞大的IBM显得有些迟缓且笨拙。对于IBM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是,纵观一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多少号称颠覆者的竞争对手都已不复存在,尘封在历史的感叹中,而IBM依然与我们在一起。从历史的观点看,在每一次变革型的挑战面前,IBM的应对办法都是成功的。这一次,在向新的计算模式的转型中,选择后发制人的IBM,会再次证明这点吗?
输了?没那么夸张
2010年云计算被确定为IBM的四大增长领域之一,CEO罗睿兰提出了到2015年IBM云计算收入达到70亿美元的目标。
IBM开始加快对于云交付模式的理解。一方面实现IBM产品的云化,例如PureSystem、PowerCloud,另一方面加快理解在云端交付软件和服务的体系。在接下来的一年,IBM推出云计算平台SCE和SCE+。前者是以x86技术为主,后者则融合了IBM的Power技术,以及WebSphere等更多软件能力。
在IBM看来,AWS等市面上流行的云平台是标准化的,比较少有定制的能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定制能力的需求,因为企业环境里有各种不同的工作负载,在优化性能、以何种规模进行扩张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当前市场上很流行模块化商品云,但是IBM希望交付给市场的是高价值、具有定制能力的云。” IBM新一代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 Sabbah说。
这个价值观似乎与市场不怎么合拍,所以IBM一直被诟病在云计算领域颇少建树。Gartner甚至把IBM列为最不受欢迎的IaaS供应商。这种声音在IBM丢了一个大单后更加甚嚣尘上。
2013年的6月,一场“云端豪门大战”上演,IBM和亚马逊争夺一个价值高达6亿美元的云计算豪单——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云计算项目,官司都打到了美国审计署,惊动了整个业界。
竞标该项目的还包括微软、AT&T等几家供应商,初步结果,胜出的却是被认为模块化商品云的提供者亚马逊。实际上,无关最终结局,这一纷争代表着互联网公司对传统IT企业的冲击已经由商品市场蔓延到企业级市场了。
相对于整个业界对于IBM此次丢单的夸张反应,Sabbah却很淡定。“亚马逊的确打了很漂亮的一仗。但是,没有一个企业会永远赢单,这个单子我们的确丢了,但仅仅是一个单子而已。当然,我们从中也学习到了一些东西。这个市场刚刚开始,这个新时代刚刚开始,有非常广阔的天地。大家都需要有一个时间去学习。”在他看来,IBM已经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有信心在云这件事情上做到更多,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的口吻淡然却坚定。
IBM与亚马逊的竞争是因为CIA的大单才备受瞩目的,但实际上这两家企业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单从资源看,IBM拥有25个大型数据中心和37000名云计算专家,这一数量超出了市场中其他厂商云计算专家人数的总合,更不要说亚马逊一家公司了。IBM知道大多数企业需要一个整合了云与本地数据中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与亚马逊专利解决方案和60个AP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BM提供的是一个开源解决方案和2200个API。IBM具有深厚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众多的顾问,帮行业客户进行转型并处理行业的具体挑战,亚马逊只有零售行业的经验。“想想蓝色巨人曾经的竞争对手,比如Digital、NEC、富士通、康柏、AT&T等,与亚马逊相比这些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Enderle集团总裁兼首席分析师Rob Enderle毫不掩饰对于IBM战胜亚马迅的坚信。
就在CIA大单之后几天,IBM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商SoftLayer。
有外媒评价IBM的这一举措对亚马逊销售额造成的影响就“如同用热刀子切黄油一样”。
这是IBM在云计算之旅的一个重大拐点,意味着IBM在云计算领域的学习、适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IBM具备了业界最完善的跨越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企业级云计算平台。IBM原有的公有云计算平台SCE将被深度整合到SoftLayer平台上,把IBM所擅长的私有云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与公共云的经济性和速度结合起来,把企业级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管理性带到公有云平台上。“IBM将抓住这次机遇,建立高价值的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产品组合服务和SaaS业务解决方案”,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高级副总裁Erich Clementi说。
2012年,IBM云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2013前三个季度,IBM云业务获得了70%的增长,单季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在未来18个月内,IBM的云收入预计将达到每年70亿美元;IBM全球拥有超过5000个私有云项目。“稍微计算一下,你就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与其他云玩家相比所具有的领先程度。”IBM的一位高层丝毫不掩饰自豪与骄傲。收购SoftLayer,IBM开始加速换挡,确定了私有云、公有云和解决方案“三管齐下”的云方法。
许多人不相信IBM的这份云成绩单。甚至美国证交会专门派人来审核这份成绩单。IBM提交了证交会要求的所有资料,并发表了自己经得起检查的声明。在中国,因为云计算架构还扯出了“去IOE”这个事情,被认为是IBM在云时代衰落的标志性事件。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此付之一笑。云这个东西,真的令世界颠三倒四了。
当然,云计算作为大趋势毋庸置疑。然而,云竞赛不过刚刚开始。在IBM看来云计算还处于早期拐点位置,作为业务创新工具的价值几乎尚未被开发。在未来几年,云计算的焦点将是行业和业务实现转型,云计算尚未被市场认可的高价值将在未来成为主流。
云对世界的影响刚刚开始
丢了单,被炒得沸沸扬扬;赢了单,却引不起关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样吧。中情局6亿美元大单事件刚刚尘埃落定,另一个更大的超级单浮出水面,IBM成为美国内政部首要云服务供应商,在未来10年内要获得约10亿美元收益。据说,IBM所描述的SCE+SoftLayer的特性打动了内政部。美内政部希望通过云计算在2016~2021年间,每年为基础设施和IT管理节约1亿美元的费用,这也是美国政府热衷云计算的原因。
实际上,这是目前云计算市场的现实写照。云计算的概念虽然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对于整个IT世界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目前的云计算重点大多集中在改造数据中心以降低IT成本。但是市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云计算是推动业务创新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IT资源购买方式的变化,但当前这方面的潜力几乎尚未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少有人十分清楚地认识到Web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是IBM亲历的阶段,当它向整个世界打出“电子商务”四个大字时,周围笑声一片。今天,电子商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在IBM看来,目前云计算也处于早期拐点位置,作为业务创新工具的价值几乎尚未被开发。
同时,云计算是“盘活”社交业务、移动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纽带。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开放性。作为云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开放架构——OpenStack正在迅速获得巨大认可。2012年4月,当IBM宣布加入OpenStack组织并成为白金会员时,远在中国上海的OpenStack中国社区负责人杜玉杰非常兴奋地在微博上写道:IBM的加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个云开源代码项目的发展。
“IBM支持开放标准,我们汲取了经验教训,这一次,我们再次发挥领导作用,与众多机构携手为云解决方案制定标准,让云计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容易与现有的东西配合。这就是云计算的黄金标准。”IBM云计算实验室副总裁Angel Diaz说。作为第一步,IBM正在基于OpenStack 和其他云标准提供新的私有云产品,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将这些产品扩大至IBM公有云。
除了推动开放标准的建立,IBM还在推动云计算在推动业务创新方面的高价值挖掘,认为下一阶段云计算将有两大发展趋势:
前线业务部门成为企业云计算消费的主流,包括CMO、CFO、CHRO等,他们对于IT的消费将远远大于CIO。
企业级云计算的未来不在公有或者专有,而是两者兼顾且必须开放:客户希望拥有私有云的隐私性、保护力和可靠性,且拥有公共云的经济性和速度。
而这两点也是IBM高价值云的定位所在。“IBM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做业务上的判断,不断摸索和到市场上去看,哪些事情是在逐渐低价值化,哪些是新出现的一些高价值的东西。高价值的表现形态都应该是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可以表现成人脑海里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表现成一些技术的形态,比如说一些全面的自动化分析技术或者是一种认知方面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等。你去做判断,什么是转向了低价值的,什么又是高价值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难以理解。”Sabbsh说。
根据Gartner预测,云收入到2015年将突破2500亿美元。相比之下,企业的整体IT支出在2013年预计将达到3.7万亿美元,云计算仅占总体 IT投入的6.8%。而IBM研究发现,2013年只有60%的企业预计将采用某种形式的云计算,且实现范围有限。所以,云计算才处于早期拐点,市场很广阔,要做的事情很多,三五年后谁在号令云天下,需拭目以待。
比云更广阔的未来
在我们的认知中,IBM现任CEO罗睿兰在“守业”,并刻意讨好华尔街。尤其是在今年6月启动全球8000人规模的裁员后,被一些离职员工认为她将IBM从一个人性化企业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追逐利润的短视功利企业。但是,接近她的那些高管们却觉得,比起上一任CEO帕米萨诺,罗睿兰更加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她要求整个高管团队去理解各种各样的市场,然后针对这些市场做技术和业务上的创新,并持之以恒地在整个公司推动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利润还不错的百岁企业,推动持续创新这件事情的难度可想而知。她只有采用平衡策略:即需要为短期利益负责,也需要更快转型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很多时候,妥协是前进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去看,罗睿兰的确睿智。
每一次革新都要求每一个企业以新的姿态和方式重新思考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如何展现核心价值以及背后的技术变革。对此,已经在IBM工作了近40年的Sabbah格外有感触,他说:“成功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不断调整,中间充满很多挫折。在我参与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中,我们都经历了这种曲折的发展模式,最终我们都取得了进步。每个企业都经历过起起伏伏,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并最终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发挥到市场中的新领域。IBM一直是这样做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过这么多次的变革和转型,是因为我们最终学会了如何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新的市场和技术变革需求做匹配。”
2012年4月,惠普正式了惠普融合云(HP Converged Cloud)解决方案。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史蒂夫・吉尔(Steve Gill)介绍说:“惠普融合云是业内率先以通用架构跨越传统IT、私有云、公有云和托管云的混合交付方式与解决方案的组合。”惠普融合云方案的是惠普让云落地的一个良好开端。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惠普云计算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不是混合云
融合云(Converged Cloud)与混合云(Hybrid Cloud)这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云计算模式。不过,混合云比较单纯,仅指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在内的一种架构。惠普融合云则代表了一种云的构建和交付方式,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组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惠普亚太及日本区战略与规划副总裁Suparno Banerjee进一步解释说:“惠普融合云是一个包括多个层次的立体架构,比如最底层是IaaS,它可以管理不同的Hypervisor,其上还有信息共享层、安全管理层等。惠普融合云包括混合云。”
其实,惠普融合云可以理解为一种构建云基础架构的方法论,其核心是以一种统一的方式部署和管理传统IT以及公有云、私有云和托管云等。Suparno Banerjee反复强调了“统一架构”的重要性,这也是惠普云计算方案区别于其他厂商云计算方案的独特价值所在。
传统的IT架构通常是专用的、物理的和同构化的。这种架构不仅构建成本高昂,而且不够灵活。目前,人们正从传统的IT架构向云计算架构过渡。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传统架构、私有云、公有云、托管云共存,但相互独立。这种异构的环境让用户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惠普描绘的云愿景是,由统一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支撑传统架构、私有云、公有云和托管云。这里所说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是开放的,不仅可以支持惠普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支持第三方的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同时还需要融合的管理解决方案和融合的安全解决方案作为保障。
针对异构环境
构建云计算系统有多种方式,比如企业既可以通过内部整合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云架构,也可以采用单一厂商提供的同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还可以与系统集成商合作,以服务主导的整合方式构建自己的云体系。惠普融合云倡导的是从底层设计开始就采用标准化的、通用的和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异构IT基础设施的整合。
Suparno Banerjee将惠普融合云的特色归纳为三点,即自由选择、高可信度和一致性。惠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20年,在中国的IT市场上,传统IT的市场占有率为61%,私有云的占有率为21%,而公有云的占有率为18%。虽然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大力投资于云计算(惠普调查显示,90%的用户每年用于云计算的投入为10万~100万美元),但是传统IT仍然保持较高的占有率。因此,一个融合性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够同时支持各种云模式和传统IT架构是十分必要的。
惠普融合云方案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用户无论是仅拥有物理基础设施,还是初步建立了私有云或公有云,都可以借助惠普融合云方案实现云的优化与整合,从而将传统基础设施、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等搭建在开放的、基于标准化架构的底层平台上。Suparno Banerjee介绍说:“惠普融合云针对的是异构环境,可以支持多种虚拟化平台、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惠普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了一个广泛的云生态系统。”
企业采用不同厂商的云计算方案构建的不同模式的云计算系统会不会成为云孤岛呢?若想让数据、应用在不同的云之间自由迁移,就必须解决云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IEEE目前正致力于制定云间互操作性技术标准。Suparno Banerjee表示:“惠普融合云的精髓就是实现了不同云之间的互操作。比如,用户一开始在自己的私有云上进行计算,因为资源不足,所以希望从公有云中临时租用一些资源。惠普融合云方案就可以满足用户的此种需要,在不同的云之间自由调配资源。惠普融合云方案还可以实现对x86和Unix设备的统一管理。”
惠普融合云可以实现基于策略的服务交付,并提供覆盖信息、应用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安全解决方案,因此提高了云方案的可信度。惠普融合云基于覆盖所有交付模式的通用架构,可以保证访问的一致性。
CI战略的深化
惠普融合云也可以看作是惠普融合基础设施(CI)战略的深化。惠普融合云集合了惠普融合基础设施、惠普融合管理与安全软件以及来自Openstack的开源技术。2012年4月,惠普了许多新的产品及服务,以充实其融合云方案,比如用于构建、管理和保护云的云地图(Cloud Maps)和惠普虚拟应用网络,以及用于托管云的IT绩效管理解决方案――服务虚拟化2.0,还有用于公有云的惠普对象存储、云块存储、针对MySQL的关系数据库(RDB)等。
目前采用的云计算模式有公共云模式,私有云模式以及两种模式共存的混合模式。公有云模式下,任何人通过互联网,都可以按需购买或者按固定费用租用服务。私有云是某个组织拥有并使用。它提供了与公有云一样的很多便利,同时使所有者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力。
云计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云计算实施中的安全性问题也必须重视。采用云计算方式而忽略安全性无疑会使整个IT设施暴露于风险之下。云计算导致了新一个层面的风险。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使得保证数据真实性和隐私性,数据和服务的可靠性,以及保证合规性方面变得更加困难。尽管IT服务已经转移到云端,用户依然需要保证合规性以及数据安全。因此,用户必须与他们的云计算合作伙伴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理解公共云或者私有云环境带来的风险。
云计算带来的安全挑战
云计算安全与传统IT安全最重要的不同之一来自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共享。来自于不同公司,不同安全信任水平的人员长期共享同一套计算资源。对于公有云服务由一大批服务商所提供,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在外部环境中完成。
就算在云内部,也很难具体定位数据的存储位置。传统的可见安全过程被抽象层所屏蔽。这种不可见性会导致数据安全,服务可靠性,合规性,SLA保障以及整体安全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安全过程的可见性对于合规要求尤其重要,无论是萨班斯法案,美国的医疗保险责任法案(HIPAA)欧盟关于隐私方面的法律,以及其他很多国家的法律都对系统的可审计性提出要求。而很多公共云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黑盒子,这样的话,用户很难证明自身系统的合规性。(私有云和混合云模式通过一定程度的配置,可以满足这类合规性的要求)。
此外,云服务商会被要求提供第三方审计功能,或者提供对电子取证的支持。这样就使的安全的可见性变得尤其重要。如果数据没有被正确的隔离,那么对某个用户的数据取证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这就意味着,一些敏感数据不适合存放在云环境中。
考虑采用云服务的组织必须理解云服务相关的风险以及保持安全可见性的重要。对于云安全的实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安全程序◦保护数据安全◦强化访问与鉴权◦应用的配置与解除◦审计管理◦漏洞管理◦测试与验证由于云服务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对应了不同级别的安全管理。引入可信的第三方可能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根据他们的商业要求,采用适合他们的最好的云安全方案。
制订云安全战略
在云安全方面,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因为不同的企业或组织有不同的业务需要转型云服务或者通过云提供服务,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安全管理的需求。在云计算战略规划时,需要认真评估云计算模式的风险。
以下是第三方安全服务所采用的云计算风险评估的框架:
定义商业和IT战略
进行云计算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商业和IT战略。通过云进行存储,访问和传输的数据的价值有多大?是不是商业的敏感或者保密数据?有没有合规性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数据的可用性的要求。通过对商业IT战略以及数据的分析,才能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采用何种云计算模式。
分析风险
每一种云计算模式(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模式)都有不同级别的IT安全风险。需要针对不同的模式,分析漏洞和威胁的风险。设计安全机制来控制风险,并且要设计维护和测试的过程来保证系统运行后的风险控制。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互动目的;互动方法
1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突出的主要瓶颈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普遍是英语专业老师或者计算机专业老师。英语老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容易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授为普通英语课程;而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英语口语能力普遍不强,又易导致该课程沦为计算机英语资料阅读课。计算机专业英语到底应该怎样上,是讲成计算机导论延伸课?还是大学英语的延伸课?这是每一个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都面临过的困惑。
从学生方面看,由于对课程的定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学生抱着拿学分的目的,课前不预习课文,上课被动式阅读,有的甚至“人到心不到”。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课堂互动设计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互动设计内容及重点
互动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重点、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计算机专业英语这一课程来说,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资料的阅读、翻译、写作和听说能力,为后续自行阅读专业资料、写作、交流等打下一定的词汇、术语和表达方法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既不是单纯的大学英语课,也不是普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将语言应用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很明显,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类似自我介绍等互动设计是不适用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互动内容必须围绕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难点一般是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点,重点是这些知识点的词汇和表达法。
举例来说,在讲述“cloud computing”(云计算)这门课时,课文内容主要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云计算的设计目标等。由于云计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新,直接按照课本内容逐一翻译,很难让学生理解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因此,这堂课的课程难点就是要讲清楚云计算相关概念和知识,而重点则是要求学生在理解云计算的概念后,掌握与云计算的相关技术词汇和表达。考虑到上述重点难点,笔者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围绕What does sottware-as-a-serive(Saas)mean?(什么是软件即服务)What does Platform-as.a-serive(Paas)mean?(什么是平台即服务)What does Infrastructure-as-a-serive(Iaas)mean?(什么是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等互动设计,启发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查找、积极思考,学生普遍反映这堂课对云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所收获。
为了提高学生互动兴趣,除了课本内容外,还可以适当的补充计算机听力材料、视频等课外资源作为互动内容。但选用时,仍要以教材重点难点为纲,所选内容要以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为宜。特别是,课外资源比例不能过高,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教材与课外资源的互动设计一般按7:3或8:2的比例进行较好。
此外,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互动,一般要求用英语来提问和回答。由于多数学生用英语口语来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还较弱,往往会造成互动时间不好把握的情况,因此,要求教师在围绕课程重点难点进行互动时,对课堂节奏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在互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该单元教学计划学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如果仅仅为了互动而不能完成教材原定的教学内容,也是舍本求末不可取的。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时所限,建议互动时间不能过长。
3 计算机专业英语互动方式及方法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互动方法有很多,我们提出阅读式互动、提问式互动和讨论式互动三种方式,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3.3.1 阅读式互动
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是该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要真正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课文,很难达到该目标。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尝试通过阅读互动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增加阅读量。主要是通过课内适当补充短小段落进行课堂实时阅读,通过布置预习和阅读作业来扩大课外阅读,通过课堂检查提问来督促课外阅读。
仍以上述“cloud computing”一课为例。在课内,笔者在网络上查找了两段不同于课本的关于云计算的典型英文定义,在课堂上让学生实时阅读。限于篇幅,仅以其中一段为例,Cloud computing is a model for enabling ubiquitous.convenient,On-demand network access to ashared pool of configurable computing resources(e.g.,networks,servers,storage,applications,and services)that can be rapidly provisioned andreleased with minimal management effort or serviceprovider interaction.(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云计算是仅需投入少量管理或与服务提供商进行少量交互,就能迅速获取或释放共享计算资源的一种模型。该模型使得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的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能够通过随处可用、便捷、按需的方式被访问到。)
在初步解释了课本中提到的云计算的概念后,引出这个定义。由于该定义是一个长句,理解和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讲解其中的生词,如ubiquitous,convenient,configurable等。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留出三分钟时间自行阅读。阅读后随机选择学生对该句进行翻译。接着根据学生翻译效果,重点解释该概念所涉及的云计算内涵和外延。
课外阅读主要通过布置预习下节课要讲解的文章。由于所使用教材每个单位(unit)有三个部分(section)。作者在讲解时,Section A作为精解,Section B作为略解,Section C作为课外扩大阅读。为了督促学生阅读,检查阅读效果,课上针对section B的内容,会以抽查的方式提问学生课文大意;针对section c会在课堂上检查课后练习。
3.3.2 讨论式互动
关于讨论互动的方式,很多教师和文章都有探讨。在吸取其他教师的讨论互动经验基础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方法进行。
具体做法:将学生按5人一组分组。每个单元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围绕该题目查找相关资料,一组做一个PPT,一个人负责汇报PPT。教师根据该组学生汇报的内容,临时提问该组的其他同学。每组负责一个单元,PPT汇报和问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以computer network(计算机网络)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布置的题目为“The latest technologyof computer network”。学生在汇报PPT时,有的以未来的一天的视频开头,讲述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robot(机器人),thing of network(物联网)等内容。虽然讲述过程英语不够流利,而且主要以念PPT文稿为主,但学生普遍反映在课下搜索资料时,有很多资料需要自行翻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通过这种任务引导、课下查找、课上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英文资料的能力。由学生演讲的方式较新奇,这种讨论式互动方式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教师给予及时的总结和肯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很大促进。
3.3.3 提问式互动
提问互动方式是教师最常用的方式,该方式的效果好坏主要由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和督促学生回答的技巧有关。例如,以Software process models(软件过程模型)一文为例。在讲waterfallmodel(瀑布模型)时,如果仅按照课文内容逐一解释瀑布模型的requirement analysis anddefinition(需求分析和定义)、system and softwaredesign(系统和软件设计)等5大块,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介绍瀑布模型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过软件工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果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系统进行设计开发会怎么做?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往往很难由一个同学完全回答全面。所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连环”问答的方法,即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由老师随机指定,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可由他来指定后面第二个回答的同学,依次类推。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总结和概念解释。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通过讲述课文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活跃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船舶原理;静水力性能计算与分析;信息化;云班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72-02
“船舶原理”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和分析船舶航行性能中有关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方法。此课程理论性强,而学生数学、力学知识基础薄弱,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厌学。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内河船舶设计软件的使用,借助适当的信息化手段,探索“船舶原理”课程中的重要项目“基于软件的船舶静水力性能计算与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整合
本次教学任务选取企业船体送审设计工作内容中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船舶静水力性能计算,加之船舶原理是船舶工程技g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学生能分析船舶航行性能相关问题的基本原理,因此该任务名为“船舶静水力性能计算与分析”。此项任务设计符合课程性质的同时又紧扣工作需要,满足岗位实操技能。
首先,选用笔者自编的校本教材《船舶原理》之项目三的任务三――“基于软件的船舶静水力性能计算与分析”,其特点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弱化表格计算的内容,加入内河船舶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实例,适应高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其次,选用“船舶静力学计算与稳性衡准系统V4.2”软件,该软件是武汉规范研究所专门针对内河船舶设计、规范设计、船舶审图和海事分析的需要而开发的。软件功能包括静水力性能计算、舱容曲线计算、自由液面修正计算、完整稳性计算、破舱稳性计算等内容,是提供船舶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关于浮性、稳性和抗沉性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办法的实践性应用软件。实训室机房已注册安装此软件,学生本次任务的学习安排在实训室完成。
最后,课程开始前,教师在移动终端上创建“船舶原理”云班课,学生通过手机下载云班课APP并使用邀请码加入云班课;同时为本课程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为本课程制作相应的导学案、PPT课件和视频,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梳理和巩固。
二、课前探索
课前教师在云班课资源库上传课程资源,如导学案、课件、图纸资料、软件使用说明书、视频录像、预习测试题等。上传的导学案中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任务描述和任务实施过程、评价方案和分组名单及要求等内容;课件内容主要是之前学习的有关“船舶浮性和稳性”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内河船舶软件功能和操作步骤介绍;图纸资料包括教学过程中实船的相关技术资料;软件说明书包含软件的操作步骤、数据填写说明和应用举例,方便学生查找和理解软件的使用;视频录像是指教师将软件完成实船静水力性能计算的整个操作过程录制下来,方便学生熟悉操作步骤,模拟完成任务;预习测试题主要包括对软件功能的了解、操作步骤、数据填写的意义以及计算结果的分析。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进行课前分组学习、协作完成小组任务,自主学习和测试以及了解任务评价内容等,并可以利用微信或QQ群适时进行专题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云班课课前测试和专题讨论的反馈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本任务的困难所在。
同时,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定时推送有关“船舶静水力计算软件”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以及和船舶性能相关的新闻、事例等消息,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训机房空余的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操练习和讨论,将课堂学习前移。
三、课中学习
课中以线下学习为主,通过学生前置学习,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交流、反馈及预习测试结果中梳理出问题,通过制作PPT、微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有重点地给学生讲解、演示,同时穿插一些线上测试、投票和讨论等课堂活动,从而突破“常规型值数据填写”“数据检查”和“结果分析”这些重难点。
教师在教授完以上重难点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练习,完成任务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答疑。
四、成果展示
本任务的完成是在教师给予相应视频录像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软件操作中填写的数据已经给出,为了进一步跟踪检测学生对数据填写的理解以及静水力性能的分析能力,本任务设计了另外一条实船的静水力性能计算与分析内容作为最后的成果展示,让学生在上一条船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迁移,有效形成岗位能力。该任务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方式,最终要求将计算好的“静水力性能计算书”和自动生成的“静水力相关图”上传至云班课,进行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反馈评价
说概念:前景俨然十分美好
云制造并非很容易让人接受的一个词。作为一个概念,它显得虚幻而不可捉摸,而目前可供参考的实践也并不多。
该如何理解云制造?首先看其定义。所谓云制造,就是利用网络、互联网平台,按用户需求组织网上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制造云),为用户提供各类制造服务的一种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它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进行统一、集中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一系列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务。
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云制造的本质,那就是——云制造就是“制造即服务”理念的体现。这与云计算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云计算面向的是计算资源,而云制造面向的则是制造资源,是不同的领域和分支。理想情况下,云制造将实现对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资源的整合,提供标准,规范,可共享的制造服务的制造模式。这种制造模式可以使制造业用户像使用水、电,煤气一样便捷地使用各种制造服务。
业界认为云制造来源于并超于云计算。周平处长曾多次强调,云制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新名词,而是在借鉴了云计算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云制造作为云计算在制造业应用的分支,其出现恰恰证明了云计算行业化的发展脉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周平对云制造核心内涵的概括,而这恰恰也正是云计算的基本思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进行了更具体的解释:“云制造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新兴物联网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产品,是制造即服务理念的体现。”他认为,云制造是希望采取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当代信息技术前沿理念,把“软件印服务”的理念拓展至“制造即服务”,支持我国制造业在广泛的网络资源环境下,为产品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和全球化制造的服务。
因为云计算的作用,很多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云制造能造就一个美好前景,他们认为云制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从最微观的角度来看,云制造可帮助企业破解一些管理难题。相较其他行业而言,制造业涉及用于生产制造的资源非常密集,而且目前制造业的产业链越来越长,其路径也日益广泛,因此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王健认为,制造业的复杂性和服务化趋势使得云计算这一理念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此外,与制造资源密切相关的物流技术,包含GPS、RFID、条码等在内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交叉融合都为云制造奠定了基础。
云制造能盘活企业资源,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数控机床制造商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建文认为,云制造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很多企业购买了昂贵的制造设备,但是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一定的浪费,如果能通过云制造的方式向其他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将有效盘活这些资源,企业也可提高经济效益。
宏观上云制造能抑制行业产能过剩。每个行业、每种产品都存在市场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如果每个企业都按照波峰需求安排生产就会造成浪费,而按照波谷需求安排生产又会供给不足。黄建文先生认为,如果借助云制造平台则可以按需定产,“波动状况下利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适应市场周期波动,控制制造成本”。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王田苗赞同此观点,他甚至认为,有效匹配市场需求与生产的关系,减少盲目预测所造成的需求与生产的不匹配,从而抑制产能过剩,可能是在云制造应用初期最容易实现的切实好处。
谈落地:“想说爱你不容易”
但是云制造的落地是否就能非常顺利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概念到实现、研究到应用、成果到产业化,往往总是存在距离。正如黄建文所说:“云制造从概念上讲是好的,但存在问题。现在还不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在业界看来,目前云制造的推广至少有以下4个难点无法避免。
制造资源整合难度大,成本高。云制造的首要目的是要整合制造资源,然而,制造资源/制造能力涵盖内容广泛,包括计算资源、设计资源、加工资源、协作资源、设备资源、物流资源、人力资源等,涉及到制造服务的方方面面,制造资源本身的流动性很差,如何去组织和协调?王田苗认为这种整合的难度非常大。云制造的推广必须要有低成本的良好的物流配送作为保障。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进行如此大的资源的整合虚拟化成一种可以云端化应用的服务,并通过云服务平台提供服务,这肯定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那成本问题又怎么解决?
现有信息技术是否可支撑云制造的需求?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亚洲IT总监马方遒认为,云制造落地需技术支持。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胥军博士则担忧现有的信息技术是否足够支撑如此庞大的、复杂的制造服务需求?再者,云制造与其他技术同样面临着信用体系、物流配送、数据安全、资金安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相关标准系统能否配套跟进?黄建文认为,标准问题是云制造的一个落地难点,制造装备这样的硬件平台就存在一个标准化的问题,如果标准不统一,要融入到一个大的制造平台里可能会存在困难。而且在云制造实施过程中还会牵扯到企业的投入,生产的调整,服务价格的设定,参与各方利益的分配等等,内容要更多更复杂。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刘宇凌也认为,云制造模式的实现要先解决游戏规则的完善问题,否则这些资源虽然存在而且也能获取,但却不一定能真正用好。
能否实现产业和市场化?胥军博士提出疑问:作为云制造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和市场化运作路在何方?如何生存和发展?再者,在这种新的技术模式、应用模式、商业模式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介、专家(专业人员)、云服务提供者、云服务需求者又该如何互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对于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的在未来云制造的推广上可能存在的障碍,周平处长并不感到意外,“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炒作云制造,不要将云制造形而上,理解为深不可测的概念,其实云制造是借用‘云’的形象,它是一个很朴实的概念,不是前卫名词,它的核心就是如何盘活制造资源的存量。” 他特别强调。
观点交锋
云计算是跨国公司“洗脑术”
云计算的实质在很早之前就提出来过,现在只不过是几个IT行业垄断者把游戏规则制定得更好罢了。云计算、虚拟化,是为其卖下一代的产品奠定基础。我不是反对云技术。未来我们只能买几家国外垄断者的产品,而且你不得不买。虚拟化 、云计算都是国外创造的,然后给我们洗脑,让我们付钱。
不得盲目推崇云计算
云计算被过分热炒了。云计算是新技术理念,但其本质就是虚拟化的问题,它的标准很重要。对云的选择应考虑公司的信息化程度、CIO与IT团队的能力。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企业上了云计算后的效果,否则时机不对或条件不合适,对云计算的盲目崇拜对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词:云计算:资源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1 云计算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到由大量服务器构成的资源池上,从而使用户能够根 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这种资源池称为“云”。“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 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等。它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延续, 或者说是这些计算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l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在云计算的定义上,许多学者与机构各执一词,下文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云计算定义方式:
Ian Foster等人[1]认为云计算是一个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范式,在云计算之中有一个抽 象的、虚拟化的、动态伸缩的、计算能力得到管理的,且存储、平台和服务通过互联网被按需提供给外部 用户的资源池。
IBM在其技术白皮书[2]中指出:云计算一词描述了一个系统平台或一类应用程序;该平台可以根据用 户的需求动态部署、配置等;云计算是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可以扩展的应用程序。
Michael Armbrust[3]等人认为云计算既是指通过Intemet作为服务的应用程序,也指提供这些服务 的数据中心中的软硬件资源,这些服务通常被称为SaaS。数据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合在一起便是我们所称的 “云”。当这些软硬件资源以即用即付(pay as you go)方式提供给公众时,称其为公有云(public cloud),其所提供的服务就是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与之相对的是私有云(private cloud),其描述的是一个商业或其他机构对外不可用的内部数据中心,因此云计算即为SaaS和效用计算的融合。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给出的云计算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普适的、便捷的、通过网络按需介入到一组配置好的计算资源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 应用程序以及服务等)的模型,该模型能够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快速地准备及。
中国云计算网将云计算定义为[4]: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根据部署模式的不同,云计算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公用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资源管理是云计算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主要包括资源的描述、动态组织、发现匹配、优化配置和即时监控等活动。与传统的分布式环境和网格环境下的资源管理所不同的是,云计算环境下资源管理是通过虚拟化技术的运用来屏蔽底层资源的异构性和复杂性,把分散的各种资源管理起来,使得分布式资源能够被当作单一资源处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巨型资源池而不是分散的资源库,以此确保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分配和使用,并且云计算环境下资源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资源的描述、组织、发现与匹配、
配置和监控是彼此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系统要素,它们之间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资源的描述和表示形式将影响到它的动态组织方式,而资源的发现与匹配机制又会因上述两者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实现高效资源提取;同样的,在制定资源调度策略时,也会考虑底层资源的组织形式、发现与匹配机制;最后,资源动态监控将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检测和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2 云计算资源管理框架构建
1.资源信息的表示和描述针对云环境下资源信息的表示和描述方法具有服务化、语义化和用户化等特点,该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①由于目前分布式计算及网格计算环境中资源信息的表现形式各异,描述语言多样且杂乱,会使得在 此环境下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因此云计算环境下资源信息描述方法应在现有的资源信息表示格式、方法及框架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描述转换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描述,克服资源描述方式的多样性, 资源的异构性和分布性等障碍,以此来支持云计算服务系统的开放性,降低系统构造复杂度,也为云资源发现与匹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②在对云计算资源进行统一描述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语义化描述问题,使其更贴近用户的自然理解,更加准确反映资源的实际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资源发现和匹配及支持面向用户的智能化资源管理的目的。
③在对资源进行统一描述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问题,以期进一步增强表述用户信息的能力,加入如满足SLA、QoS等需求的用户个性化偏好信息,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资源。因而,在云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研究适用于云计算环境的、面向资源管理的服务语义描述框架,进而研究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资源定制需求的扩展服务语义描述框架。
2.资源的发现与匹配机制针对云计算资源的分布性和异构性特点,以及从资源发现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云环境下资源发现与匹配机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①基于分布式环境下的资源发现机制。云环境作为一种广域的大规模分布式环境,资源存储在异构平台上,并且由不同的管理策略控制,研究不依赖集中控制的、迅速的、分布式、可扩展、能适应资源动态变化,并且定位性能好的资源发现机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基于语义匹配的资源发现方法与技术。由于语义化资源描述可以使机器精确地理解、采集和组合信息,并且基于语义的信息很容易加入如SLA,QoS等个性化需求,从而研究云环境下基于语义匹配的资源发现方法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针对云计算环境中的海量资源,该领域应主要研究具有自适应特征的资源发现机制,建立基于服务语义描述和迭代反馈调整机制的资源匹配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求解方法。
3.资源的动态管理云计算资源的动态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在云环境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广,类型丰富和数量巨大,而且要求一定程度的协同工作: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包括资源属性的变化,以及在云环境中的复制和迁移等;资源工作在异构平台上,并且由不同的管理策略控制;在跨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协调过程中,资源为不同的组织拥有,这些组织具有不同的使用规则、计费模型、负荷能力和使用模型。
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需要研究一种实时性强、扩展性能优异且适应资源动态变化的资源动态管理机制, 从而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法向应致力于协调用户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分配,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资源推荐模型及算法,研究获取跨组织、跨管理域的资源服 务协议,建立资源的动态优化分配机制,最终为云用户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
3 小结
在动态的云计算环境下对资源实现有效的管理是保证云计算系统高效运行、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即时提供的保障。本文在总结云计算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资源管理框架。
参考文献
[1]Foster I,et a1.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C].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IEEE,2008:1-10.
[2]智慧的地球一IBM动态基础架构白皮书.http///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7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09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