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294-01

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阐释

1.薪酬管理的内涵。

薪酬管理是指组织在国家宏观控制分配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根据其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和制定的各种激励措施对员工进行分配的过程。薪酬管理包括对薪酬总额进行控制、核算人力成本、确定员工岗位的工作标准以及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价、建立和实施薪酬制度等内容。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原则。

(1)成本补偿性原则。这是制定薪酬政策的首要原则。这条原则要求组织给付给员工的报酬要能够补偿劳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消耗,以维持员工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也就是报酬要足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学习需求。一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形成是比较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简单劳动能力的形成还是复杂劳动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很多的经济投人。

(2)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原则。效率是指组织内员工的生产效率,它可以用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产品单位成本中的劳动费用等进行衡量,并通过业绩而表现出来。效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鼓励劳动者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加强劳动强度,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平是指员工在报酬取得上机会均等,以同一尺度进行操作,在薪资计算上尽可能剔除非劳动的因素,使自己所得的报酬能够满足家庭生活的支出,并与本人的社会地位相适应。报酬上的不公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挫伤其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在组织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准应适当拉开差距,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从每个经营者角度来说,薪酬分配应当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企业建立的各种奖惩制度,一般都力求使报酬更多地与刺激性的奖励联系起来,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利润和生产效率。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工资体系管理不完善。首先,在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工资体系不规范,透明度低。工资是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规定的报酬标准,以货币形式分配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它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也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手段。同时,它又是每个组织各种关系中最敏感、最细致的因素,维系着每个职工和家庭,因此须慎重对待。其次,员工的工资水平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误区之一就是员工工资没有很好地与绩效挂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个人的工资没有与其业绩挂钩,二是员工整体的工资水平没有与企业效益挂钩。再次,工资体系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资体系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是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项工作,薪酬系统一旦确定后就长期执行,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或者是等到暴露出大量问题后不得不进行调整。

2.针对企业员工的福利体系不健全。福利作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的独特手段,历来被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所重视。福利是企业通过增加福利和设施、建立各类补贴制度、举办文化体育活动,为员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员工生活负担、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等一系列事业的总称。它是个人消费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薪酬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福利项目中,有些可以量化为货币形式,如各种保险、补贴、培训、教育等;有些则不能够量化为货币,如休假、调休等。企业要与员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除工资报酬等硬手段外,还得有效地运用福利措施。薪金被看成是企业对员工付出劳动的报酬,而福利则表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员工的关心。福

3.企业人力资源薪酬设计不科学。薪酬调查范围狭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调查上只能粗线条地观察市场总体行情,收集的资料缺乏真实可靠性,使得薪资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另外,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一般情况而言,企业是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和工资等级。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主观设定职级职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由于收到“长官意志”的影响,有些岗位,管理者认为很重要,职级定得很高,事实却并非如此;有的岗位职级定得较低,但以该职级的薪酬在市场上根本无法招聘到合适人才。此外,一些企业只是运用简单的排序法排出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现不出员工薪酬的内在公平性。

三、新时期强化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出路

1.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十分重要。企业的薪酬设计和政策首先应与组织的战略发展及中长期经营目标相一致,组织的战略发展决定了要吸引优秀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因此薪酬政策必须符合这一根本要求。为了与不同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策略应该立足于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在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中,经营战略应该以保持利润与保护市场为目标,因此,薪酬策略应该是奖励管理技巧,平均报酬水平与中等程度的奖励以及标准福利水平相结合。处于衰退或向其他领域投资时期组织,薪酬策略则应该是标准福利与低于中等水平的工资相结合,并且保证适当的刺激和奖励直接与成本控制联系在一起。同时,除与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外,企业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人了解和认识员工的人性观和价值观,评价管理骨干及高级专业人才所起的作用。然后运用公平、竞争、激励、量力、合法等基本原则制定有关工资分配的政策与策略,使薪酬体系和政策充分体现出内部公平性。

2.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薪酬系统的弹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性质上的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要有一定的合理差距;二是具体某一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应随着员工本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而有所起伏。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并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就福利的激励作用分析,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的是福利的形态而不是福利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福利项目选择不好的话,即使企业花了较多的钱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员工本人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有的福利形态也就逐渐失去激励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结合员工新的需求重新制定福利制度。

3.实施团队薪酬,创新薪酬制度结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薪酬为核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四个环节同时入手,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团队。在保证团队成员流动性的同时,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给企业工作人员太多的负担,不能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组着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往往是员工绩效目标、薪酬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公司应采取新的工资奖金管理模式。新的薪酬方案在试行阶段,总能够听到很多的抱怨与反对的声音。通过实施团队的薪酬计划,不断创新薪酬制度结构,进而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史永川.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论坛,2006;(3).

第2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薪酬制度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含义

1.薪酬管理的本质含义。在符合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分配制度的范畴里,组织基于其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借助建立的诸多激励方法以及一系列的分配标准,分配企业员工的过程即为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涵盖了很多具体内容,如薪酬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人力成本的核算、控制薪酬总额、评估员工工作绩效、员工工作岗位政策的确立等等。

2.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激励性原则。为了表示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的认可和奖励,以促进其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使得工作成绩平平的员工能更加积极肯干, 在企业里,应该根据工作绩效的不同按照坡度的标准制定不一样的职工工资。而且,企业应该合理分析现实情况,实施科学的提高奖金或者降低奖金等方法。第二,成本补偿性原则。简而言之,成本补偿性原则即为在工作时,员工消耗的劳动能够在员工获得的工资中得到补偿,同时为了保证员工能继续努力工作,将更多利润带给企业,企业为员工工作的进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员工的劳动而言,具有较高的资本耗费以及较长的工作过程,因此只有当员工的劳动补偿得到满足,其才会继续努力工作,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第三,兼顾公平及效率优先原则。兼顾公平原则,即为使那些具有很低工作效率的员工增强其效率,企业应该保证全部企业员工提高工资具有平等的可能性,同时在付出相同劳动强度的基础上,应该保证员工具有相同的工资水平。效率优先原则,即为使企业员工工作更加积极,企业应该将比同水平更高的工资酬劳奖励给具有很高工作效率、为企业进步提供更多服务的员工。

二、酬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工资系统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第一,在企业内部,存在不合理的评定工作的标准,企业发放工资具有隐秘性,由此直接造成内部员工间出现纠纷。第二,员工的工作水平尚未合理关联其工作成绩,主要体现在:①尚未及时合理的整合工资系统方案;②尚未将员工的工资水平关联到企业效益中。

2.存在不健全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设计。存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和其工作绩效存在差距,一些员工只是具有关系职称,尚未达到企业现实的工作额现象,最主要原因为:第一,在企业横向调查市场的过程中,尚未大范围的调查数据,而且收集到的数据也不够科学,存在失真。第二,不会及时留住人才,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所以,这些员工获得较高的工资额,但是并没有合理的数据,这就造成不平等的工作划分,从而使得员工丧失工作积极性。

3.在员工福利体系中存在缺陷。为了解决企业和员工间的纠纷,为了增强员工的集体责任感,为了为员工选取企业提供更多数据帮助,企业特别设立了福利机构。企业福利具有多种模式,尽管其并非是直接的货币模式,然而作为薪酬管理的一部分,其也非常关键。

现在企业具有单一的福利模式,具有有限的福利额,尚且无法达到员工最基本的需求标准,加剧了员工的不满。

三、加强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措施

1.保证合理的薪酬体系弹性。合理的弹性即为:第一,在企业里,相同工作岗位的职工也要有不同的工资额,原因是相同工作岗位的员工具有不同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高的工人应该获得更高工资。第二,员工因为工作性质与工作部门的差别,应该获得不同的工资报酬。具体工资梯度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保证梯度合理性。

2.建立科学的薪酬原则与薪酬策略。企业人力薪酬原则即为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企业要根据经营规模与发展时期的不同,制定不同薪酬管理制度。当企业困境时,企业要实施标准福利,发放低水平的工作,从而节约企业成本与资金,利于企业进步。

3.改革薪酬制度构造,开展团队薪酬。为了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该建立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应该专业知识深厚,熟知企业文化与发展历程,同时可以针对企业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方法,而且要不断创新与改革薪酬制度。

总之,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薪酬管理至关重要,科学的薪酬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帮助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所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薪酬管理工作,提高薪酬管理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雪,江华, 高参参.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

第3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国家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3)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在这里,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是指以追求信息管理的增值服务为目标,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为社会各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服务网络。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广泛收集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深加工,并根据信息市场的需求变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功能。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急需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级信息服务网络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它可以根据市场上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动态的、灵活和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因此,企业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还能够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第4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效益审计 审计标准 评价指标 政府信息管理

[分类号]D630 F239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是指运用效益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性审计。在该活动中,效益审计者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按照授权和规定的程序通过收集、分析、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其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审计证据,对其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简称为“3E”)等进行审查,发现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将审计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帮助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在这项活动中,标准是关键,因为审计工作是在判断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所有的判断工作又都是建立在一定标准之上的。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含义

1.1 效益审计标准

什么是效益审计标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弄清楚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审计标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解释,标准是“衡量事务的准则”,而“准则”是指“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相应地,审计标准就可以理解为在审计工作中为了便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并根据审计对象而制定的一些判断准则或原则。同理,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效益审计来讲,其标准就可以理解为衡量被评价对象效益状况的准则或原则,它是用来考察和评价被审计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业绩标准。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的解释,这些标准应当反映待检查事项所应具备的规范化控制模式,应当代表良好的实践行为――即一个理性、有知识的人所认为的“应当是什么”。

1.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属于效益审计,其审计标准相应地为效益审计标准。结合上述效益审计标准的理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就可以界定为用来判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的基准或原则,也即是用来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业绩标准。其中,经济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资源消耗方面的标准。效率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其产出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标准。效果性标准是用来评价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标准。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与效果性标准共同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履行节约、是否实现高效、是否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等。效益审计标准是评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高低的尺度和参照物,一方面它可以为效益审计工作提供测评基准,减少人为主观性,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引导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向既定的目标迈进,更好地履行职能。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构成

2.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层次构成

从衡量的结构层次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以划分为微观层次标准、中观层次标准和宏观层次标准。微观层次标准主要是从某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或机构的角度来考察该部门或该机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益状况,如在经济性方面其成本是否低于财政预算、效率性方面是否比以往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中观层次标准主要是从某一区域范围的角度来考察该政府信息资源部门工作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有效益,如是否实现了信息共享、共享是否有效、共享成本是否经济等。宏观层次标准主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益状况,如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等。

2.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内容构成

从衡量的内容范围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划分为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和效果性标准。经济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或机构是否以最低的成本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信息服务等;效率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否以一定的投入实现了最大的产出,如在不增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费用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将纳税人的钱是否“钱尽其用”等;效果性标准主要用来测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是否为政府决策带来了明显的好处,是否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是否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等。

2.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性质构成

从衡量的效益性质上来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可划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主要着眼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量化的效益指标,是评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效益程度的重要依据或准则。如考查资金运用是否符合经济性要求时,其标准就应该以定量标准为宜;定性标准主要着眼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结论判断或难以量化的内容。在考察、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时,应注意标准的运用,因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而这种社会效益具有难以量化、滞后性、模糊性和“心理价值”等特点,定量标准难以测度。

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选择的要求

作为具体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来讲,选择什么样的标准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

3.1 符合效益审计标准的一般性要求

根据《亚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第3章22款规定,合适的效益审计标准应具有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可比性、可接受性等特点。理所当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也应符合这些要求。其中,可靠性要求是指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审计工作者运用同样的标准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客观性是指审计标准能最大限度地不受审计人员或管理部门偏见的影响;有用性是指通过这些判断标准,能够得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审计发现和结论;易懂性是指这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内容清晰,不会产生误解,方便理解;可比性,指运用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中的标准能与其他类似活动中的审计标准相比,并且还能进行同期比较等;可接受性是指这些审计标准能够被审计单位、立法机构、媒体和一般社会公众所理解,并且愿意认可。

3.2 标准必须围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目标来选择

效益审计标准实际上是对审计对象目标的注解、转化和展开,使之变成可以进行取证与计量的各项质

量数量指标体系。在信息时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方面:①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知识支持;②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③做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升自身工作效益。在确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时,必须考虑这些职能目标,围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效益审计工作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3.3 选择标准的来源应是广泛的

《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指出,规范性的效益审计标准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管辖被审计单位运作的法律和规定;立法机构或者行政部门采取的决策、政策和程序;与最佳实务的比较;与历史材料的比较;专业标准、经验和价值;独立专家建议和专长;新的或既定的科学知识以及其他可靠信息;以前在类似审计中用过的标准或者其他最高审计机关用过的标准;开展类似活动或项目的机构;效益准则或者立法机构以前开展的问询活动;关于一般管理和被审计事项的文字等。作为效益审计工作范畴之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其标准来源于也应是多渠道的,它既可以来源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来源于部门制定的计划、预算和定额,既可以是其历史业绩水平、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还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依据或科学计算数据。在选择相关标准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要拓宽眼界,注意标准来源的广泛性。

3.4 标准的选择必须与环境相一致

效益审计工作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选择必须与环境相一致。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标准选择要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相适应,如当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浪费较严重时,经济性标准必然处于该项目审计的核心地位;②与社会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如公众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公平的信息服务时,效果性标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③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协调,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是其工作开展的基础人文环境,在开展效益审计时必须考虑这一环境因素。

4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系的构建

一个科学合理且实用的评价标准体系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经过综合考虑,本文采取对审计标准进行具体转化(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给各指标赋予权重的思路来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标准的含义、构成和选择要求,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的三大业绩标准――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讨论、筛选,设计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4.2 给各个指标赋予合适的权重

权重的赋值是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对于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由专家小组根据经验或一些专门的方法来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由于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为了求出最低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在此采用逐层计算的方法,从最高层开始,由高向低逐层进行计算。具体到某一层,其操作方法是:对于某一层次准则c,假如有元素D1和D2,其中哪一个更重要,重要的程度如何,通常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对于准则c,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ijnxn其中aaij,就是元素Di和Daj相对于c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且aaij>0,aji=1/aij,aij=1。再对该矩阵进行运算,求得特征向量,并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入、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将符合一致性检验的特征向量作为指标的权重。现以效果性方面的“用户满意情况”为例进行分析。经过专家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判断矩阵(见表2),经过运算,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0.078,0.487,0.435)T,最大特行征值λ=3.013,cI=0.006,CR=0.010

同理,计算出其他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对这三层级的指标权重进行合并运算,就可以得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见表3。

有了这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评价工作。当然,这些标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审计活动的深入,有时因工作的要求也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审计工作。

第5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 档案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 设想 客观评价 优化选择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有赖于共建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各成员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而达到共享,这就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问题。

1.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设想

(1)集中型模式。所谓集中型模式是指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某系统或某类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不同层次之间组织协作来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方式。它需要设立一个中心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有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与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相衔接,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势。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而构建的。根据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按照上下级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集中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中枢机构,形成网络化档案信息空间的骨干结构,而其他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之相连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职能档案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条形网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骨干信息结构大致平衡。在此信息空间中,档案信息的交流基本上与权利流的要求保持一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权利流的约束。

(2)水平型模式。水平型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专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然后与其他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相连,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之间的相似性。处于同级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并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就其工作内容与业务程序而言,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促进业务沟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益可达到“双赢”。根据这种组织结构形态,按照同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此空间中,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对等交流,不受严格程序限制,而且可以做到交流的及时、便捷、准确。

(3)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受地区、系统、专业的限制,可直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对等交流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特定区域性。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一个社会单体,都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其次,根据全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收集、保管的范围及权限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相互连接、共同协作,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目的。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客观评价

对于上述几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设想中,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目前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因为只有上下级机构,不可能包容我国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因而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实行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水平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则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但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统,各自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投入力度不等,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一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因此而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共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无法达到应有的整体推进要求;网络型档案信息资源管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初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似乎彼此之间可以自由利用网络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情况、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情况不同,尚未具备进行全面联网的条件。

3.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化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坚持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即东西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网络机制。

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应采用初级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作网,然后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网上建立协作网;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其次,实现地区性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目前,上海等地正在加紧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再次,地区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即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依托网络体系建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

当然,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技术手段的提高不断地革新和改变,这一点尤其要引起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省泉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第6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1.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完前面的信息获取、加工、集成与交流之后,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为我们所用,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

2.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技能。

三个层次遵循了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这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更加深刻地使学生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3)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类组织和标准化思想;(4)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5)了解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思想;(6)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和高效检索数据的优势;(7)能够把数据库的一些常见操作技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8)能够公正地评价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从学生身边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以图书馆藏图书管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调查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2)以“ISBN”引入分类与标准化思想;(3)能够利用恰当的工具,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4)体验、认识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资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2)养成信息资源管理的良好习惯;(3)养成奉献精神及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精神;(4)正确评价标准化对实现社会生产、管理规范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分类组织及标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高效检索的优势;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今后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管理本地计算机信息资源;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为什么有优势。

四、课时安排

节 次 参考课时数

第一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0.5课时

第二节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 0.5-1.5课时

第三节 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 约2课时

五、教学建议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名词,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建议先让学生参与一些(或一项)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或者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调查(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或让学生留心身边的有关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这样便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教师才能“有的放矢”。

图书馆藏书管理是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很具代表性的实例,当然也可以以学生整理自己的“小书屋”来说明,也可以以实践“探究分类搜索的分类方法”来探究网上图书、信息等资源是如何管理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三节《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在介绍完一般的信息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去比较、发现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管理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分类组织与标准的教学,可以从商品的条形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刊号(ISSN)等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要分类、如果不分类组织会有什么后果、如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标准化思想的形成。

2.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一是手工管理方式,二是计算机管理方式(又分文件管理方式和数据库管理方式)。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即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管理缩小到仅仅讲计算机管理方式。 计算机管理方式实例比较多,教材给出了五例。如:“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可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紧接着的实践中体验如何管理财务和树立对金钱的正确态度;“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用 Blog管理网上学习资源”是对该实例相关知识或理念的说明;再如“用收藏夹分类管理喜爱的网站”或“文曲星的使用”等也是相关示例。通过本章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习惯,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用Blog管理网上学习资源既能体现个人信息管理又能兼顾集体交流。

3.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

本节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实践对促进学生理解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教师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尽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

“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比较”部分可以逐步推进,或让学生总结、发现、比较三种方式的适用场合,每种方式的管理效率、管理功能等等。

第7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第8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工作模块

1教学型高校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教学型高校的发展要求不同于科研型大学,它是以培养专门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规划的定位目标,以教学工作为重心,以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它离不开信息资源的管理。

教学型高校也是知识的殿堂,教学型高校的信息资源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类资源,既像物资和人力资源一样具有其基本价值,并且通过加工处理可增加价值,它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是非常必要的。[1]

目前教学型高校基本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 Internet服务也日趋完善,主要系、部门一般以拥有一套或多套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要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管理。

再者,随着教学型高校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充分地了解用户需求,收到用户的反馈并及时开展事务处理,双向互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必然需求。

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流程主要由信息开发、信息、信息反馈及事务处理等构成。

2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2.1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型高校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的普及,对硬件、软件设施要求就更高了,然而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2.1.1 信息资源开发认识不够。在教学型高校进行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单纯的把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建设。对投资大,而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投资小,使得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服务难度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教学型高校,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投资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软件资源(如网上教学平台、学校业务管理系统、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数据库等)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更少,造成软件资源的严重缺乏。

2.1.2 信息资源管理滞后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是信息管理的静态方面,它关心的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大学管理重要事项之一,大部分教学型高校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但是文献信息多而且杂,甚至重复购买现象严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结果。

2.1.3 信息资源开发缺乏规划。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教学型高校各部门或院系都有各自的登录接口、界面以及登录用户名和密码,繁多的应用系统,使得用户寻觅所需的难度系数增大,组织和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譬如独立的系统、分开管理,对于管理员或用户来说,维护成本不断增加,不利于教学型高校软硬件资源的合理分配,安全防护等也存在问题。

2.2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型高校不断扩招,多校区管理对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目前诸多教学型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高校网站的一项主要功能是信息,其传达内容和流程都存在相应的问题。

2.2.1 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内容上的缺陷。21世纪初,虽然教学型高校对信息管理方面作了改进,其信息的内容方面大多是限于“报喜”、“通知”、“校园新闻”方面的信息,其它的信息很少。我们可以访问一下广东的各高校网站,可以发现其信息量很大,其涉及的信息种类也是比较广。

据相关调查,2010年以来,部分教学型高校对校园网主页又进行了改版工作,院信息系统扩大其信息含量,增加参与的部门,但仍然信息流通量较少,读者阅读不多,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各高校的信息内容,部分大学或学院都有新闻网来支撑信息。如人大新闻网、武汉理工经纬网、华北电力新闻网、中南大学新闻网、北交大新闻网、西交大新闻网、电子科大新闻网、广大新闻网、同济大学新闻网、吉大新闻、华师新闻网等。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应用起来,服务学校,服务老师,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等等。

2.2.2 信息的单项传递。由于教学型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信息只能单项传递,并且网站的使用效率不高,消息后没能及时反馈,从而导致重要信息需要进行二次传达或,使得上级指示或条文达到基层的滞后。

2.3教学型高校信息反馈及事务处理上的不合理

教学型高校信息反馈及事务的处理大多还停留在线下处理,这也使得人事的臃肿。而实现网上事务处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3.1 双向互动不充分。教学型高校各职能机构、教学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政,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缺乏统一标准和接口,形成信息孤岛。显然,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没法充分共享,即使是对相同信息的需要,也得分别收集统计编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2.3.2 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的查询不便捷。现阶段,教学型高校相应信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纸质化和非电子化。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决定了彼此之间需要一个更加透明的了解。譬如想进入某校工作或学习的应聘人员必然要了解该校的人才结构、仪器设备建设情况,甚至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等,需要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某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该生所在专业的发展情况、就业情况等亦需有一个透明的了解,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且必须保存完整,并能在及时更新的学校档案信息资源中获得。

再者,教学型高校学校决策者很难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系统了解本单位的科研水平及科研实力,学校科研总体发展规划未能适时调整;学校管理部门未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系统来认知学校的人才结构,并做相应的发展计划。

3针对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

归纳现阶段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源、信息、信息反馈及事务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深思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教学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信息资源管理理念;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创新;开发新的工作模块等,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1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

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知识管理理念能为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拓展新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另外,知识管理体现的是知识和服务的价值,信息资源管理应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将用户需求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连续地提供服务。

所以,知识服务更注意信息开发相关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于现有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服务于用户。[2]知识管理强调重视信息资源开发深度和用户教育在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3.2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

各类纷繁复杂的电子信息汹涌而至, 建立以校园网综合平台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其在信息建设方面的优势,构建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3.2.1 推动信息资源内部管理机构的整合。教学型高校对信息实施整合后集成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譬如树立信息资源的系统意识,统筹图书馆以及院(系)资料室、档案馆、部门专门网站等信息机构,全面协调、合理调配各种信息资源。

3.2.2 科学整合内部信息资源。教学型高校内各系、部类信息应用系统的适当连接,有效共享数据。建设实行统一技术整合,制作各种接口,建立各种链接,构建一个涵盖教学、管理、科研等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异构数据信息的访问、接入、共享和交流,[3]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3.2.3 重组外部信息资源,使之内部化。教学型高校可借助网络化体系、电子化技术等,发挥校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与交互功能,化外为内。把校内各种信息与从外部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配置,向师生提供各种载体的信息服务,可放大信息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3.3工作模块和功能的开发

根据前面的阐述可知,实现网上事务处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工作模块则可以有效独立地完成网上事务处理,因此开发、拓展工作模块至关重要。

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开发设计的《团务管理系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类推下来,教学型高校可以借鉴并拓展证书管理模块。

首先,证书管理模块是专门针对获奖证书的管理而设计的,该系统设计有证书录入、证书查询、证书删除、证书修改等功能的系统。证书可以在经过核实之后录入数据库,这样就逐步建立起整个学校完整的获奖证书数据库。这一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档案管理,并方便了证书的分校区统一管理。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部门进行证书查询或用人单位通过远程登陆的方式进行证书查询,增加高校学生证书的可信度。而且证书不仅局限于类型可以进行拓展,可以拓展到教师或行政人员的证书及其它。

另外,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个典型的以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仓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功能系统 [5],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决策权向下转移,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4总结

教学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型高效信息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滞后一个缺乏上面;教学型高校的信息主要体现在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及信息传递的单项性;由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学型高校的信息反馈及事务处理还存在严重不足,存在大量的互动水平低、查询难的现象。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借用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并开发新工作模块和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化技术等,研发出全新的、实时的、信息互动平台,打造出适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教学型高校进一步向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邓克武.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运作机理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95-97.

[2] 张燕.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04(1):153-156.

[3] 尹锋.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及科学体系研究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9(6):201-204.

[4] 张炜.团务管理系统――团员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6-10.

第9篇: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范文

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价格战、广告展等营销手段已经失去作用,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其价值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尽管如此,人们对于知识管理对于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价值和具体方式仍然存在着疑虑。有很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现实企业太过空洞,虽然明白这是未来的方向,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入手。有些企业直接放弃,沿用旧有的信息管理方法;有些企业则迷信技术,跟风上马ERP,结果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黄冠云,柳宏志.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2002.5:87-89]。可以说,如何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这对于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霍国庆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信息管理模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信息资源流为媒介、电子商务活动为主体,自下而上构建了企业战略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杜栋和蒋亚东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从企业管理角度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改变了过去侧重“管理信息系统”,转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秦铁辉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述了信息资源与企业竞争的关系,并分别介绍了企业运营中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信息资源等四种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管理方法,讨论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流失渠道和保护措施,就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首席知识官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刘平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入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的方法。在知识管理方面,王彩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文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区分了知识与信息、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介绍了一种通行的知识管理应用体系——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可用于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指导。

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归纳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提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对策措施。刘广主编的《基于组织知识结构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以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为基础,对组织知识及组织共享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行数理表征,研究组织共享知识影响组织绩效的路径,并从案例组织中深入分析某些组织因素对组织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的作用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已有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宏观的、政策性的概念,在应用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时还显得比较生硬,相关理论不完善,与实际结合得不紧密。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研究侧重信息技术和硬件构建较多,对于文化、机制、组织结构等软性因素讨论较少。第三,知识管理作为新兴概念,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等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如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当中也就缺乏说服力。

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将信息管理升华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进行知识管理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现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分析并不多,因此这类研究可以对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第二,企业的运营是物质流、现金流、信息流汇集的结果,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特点,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向知识成果沉淀的过程,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有一定的重合,关注此类研究可以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所助益。2.现实意义。第一,为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战略决策。第三,以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为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企业扁平化、智能化,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