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用管理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征信产品;征信中介机构;征信技术;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7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20
征信机构主要从事为征信数据交易、征信数据库服务、各类资信调查报告和软件类征信产品的生产提供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咨询服务。其有如产品制造商,可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要开发出一些定型的个性化征信产品,一种征信产品向客户提供解决一种问题的决策参考。例如对于进行赊销的制造商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报告,或者向商业企业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所谓新产品开发,多指适合某一特定客户群的新型直接和间接征信信息类产品。新产品开发往往建立在信用管理咨询服务和征信数据服务的基础上,要求征信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特别要注意产品的本地化问题。[1]我国还没有征信数据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征信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常见的征信产品往往还沿袭了外国合作者的基本产品。
一、我国征信产品开发现状
(一)征信机构技术落后导致发展缓慢
征信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其征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模型评分技术和数据报告技术等等。就目前国内实情来看,征信技术非常落后,几乎没有自主技术。2002年上海资信推出了信用风险评分业务,为此上海资信与国外某资信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该协议让上海资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中包括:接受对方提出的排他性条件;承认对方提供的评分模型是一个黑匣子;每次使用都要向对方付费。[2]上海资信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凸显出我国征信技术落后的现实。
(二)征信产品服务供求双重不足
从供给方面看,目前我国征信机构业务范围较窄,征信产品开发显得较为迫切。如尽管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授信活动中都会查询全国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但产品仅限于该系统所提供的“统一”企业信用报告。其实,对于不同风险管理制度的授信机构,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受信主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授信活动,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信用报告。同样,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对企业信用报告的需求也会因各企业对信用报告的使用目的与商业对象不同而各异。
从需求方面看,征信活动的产生源于信用交易的产生、发展和发达。如果信用交易的领域很小且简单,交易双方很容易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便不会花费成本向征信机构购买信用服务。随着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交易双方要获得彼此的信息出现困难,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此才产生了对征信产品的需求。无论是法人机构的金融机构、商业企业和社会职能部门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还是自然人在求职、消费和进行个人投资或在银行开立账户时,都迫切需要社会化、多样性的征信产品。
(三)征信产品种类单一
目前我国征信产品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保理、商账追收、信用担保、信用保险、资信评级、消费者信用调查、企业信用调查、信用管理咨询等。与国外发达的征信市场相比,征信产品的使用范围非常小,严重缺少各种增值产品。
二、国外征信机构产品开发概况
(一)益百利(Experian)
益百利在美国和英国都是最大的个人信息产品供应商,在全球30多个国家雇用员工12500余人,拥有3亿自然人客户和3000万个企业客户,仅信用报告一项服务年产值就在20亿美元以上。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开发,目前,益百利公司形成了包括信用信息、信用解决方案、营销信息、营销方案、消费者与商家数据信息、直接与消费者的互动服务六大板块的产品体系。通过会员制形式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声望的客户提供征信服务,其信息主要来自于与之签订协议的会员,服务范围涵盖了从金融服务到电信、医疗、保险、零售、汽车、制造业、休闲产业、公用事业、房地产和政府部门。公司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支持产品,可在为消费者提供最适宜的消费和服务信息的同时,也为公司迅速、高效地寻找新消费者,如益百利旗下的PriceGrabber网能够为千百万消费者在线提供比较购物服务,使得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之前获得关于商品、商家和服务的公正、免费的信息。[3]
(二)艾克发(Equifax)
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艾克发公司始建于1899年,其总员工数超过14000人。艾克发公司的资料数据库庞大,拥有超过1.9亿美国人和1500万加拿大人的消费者个人资料档案,其客户群总数超过10万个企业,年产值在15亿美元以上。①它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包含消费者和各种商务信息的数据库,这些信息来自各类信贷、财政、公共记录、人口和市场营销资料。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信息数据库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决策和分析工具以及身份验证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和提高运营质量,为公司在信贷方面的决策行为提供服务,避免和消除欺诈,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和辅助建立良好客户关系,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它也方便消费者利用因特网和各种硬拷贝格式销售的组合产品来管理金融事务,此外该公司还提供了雇员和收入的核查以及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三)环联(Trans Union)
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环联公司创建于1968年,其拥有2.2亿消费者姓名和档案资料,向全世界6大洲30多个国家提品和服务。在数据采集方面,环联公司拥有7000个数据供应机构不断地向它提供数据更新,从而使公司有能力、有资源每个月对2.3亿的客户资料进行12次数据更新,每次更新涉及20亿条数据档案记录。环联公司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包括营销服务、欺诈和身份管理、风险管理、追账管理,其服务市场包括汽车、账款追收、通讯、金融服务、保健、保险、零售等;二是房地产服务,包括客户获取、住所信息、洪灾区域鉴定、抵押物评估、财产及房屋所有权等;三是全球服务,主要包括发展征信基础设施的咨询服务、技术专利使用权、国际账款追收、资产登记、直销、分析技术等;四是消费者服务,包括高级信用监测和身份盗用保护产品,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在线及离线信用管理解决方案、营销分析和响应管理等。
在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之后,三大征信机构分别利用自己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分等一系列的个人征信产品。虽然数据处理过程十分复杂,但模型的输出结果以及依据输出结果制作而成的征信产品却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金融机构等授信部门正是通过使用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分类,区分好与坏、利与弊,从而对信贷申请做出“接受”、“拒绝”或“进一步研究”的决定。三大征信机构除了提供个人信用调查报告、中间变量集、信用评分等产品和服务外,还提供许多其他的数据产品和咨询服务(见表1)。
三、发达国家征信产品开发经验
一是有很强的征信产品制造能力,并不断进行征信产品的创新。邓白氏公司在全球设立了37个数据库基地,3000多名员工专门从事数据库的加工,数据库基地是企业高度机密场所和核心部门。目前美国的大型信用服务公司都有自己强大的商业数据库,能提供几种到十几种评级或调查咨询报告满足不同的需求者。益百利目前在全球不仅拥有近3亿消费者和3000万家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而且采集了约6亿辆交通工具历史信息和3000万保单信息,以及1.1亿个家庭(2.15亿个消费者)分类购买习惯和消费者营销信息等。
二是培育成熟的征信市场需求。美国具有非常发达的消费者信用体系,形成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庞大的信用交易规模,正是市场对征信产品的巨大需求成为支撑征信机构生产、加工和销售征信产品的原动力和征信产品不断创新的原因。目前全球对征信产品的需求量特别大,仅穆迪公司就已经对全球110个国家、1200家银行、5000多家大企业进行了评级。企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同样旺盛,由邓白氏公司提供征信产品的企业已高达6500万户。对消费者的信用报告是需求量最大的征信产品,环联公司每天平均卖出信用报告100多万份,每年大约推销40多亿份信用报告;2001年环联公司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0亿美元,出售互联网上无纸质的信用报告至少达4亿美元。[4]
三是征信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征信机构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已经扩展至保险公司、金融租赁、信用卡公司等一切企业和个人。例如在CRIF的产品服务中既有面向银行等信贷机构的授信管理、客户拓展业务,也有面向保险公司的客户营销、资产评估和抵押评估服务,还有直接面向消费的信用报告查询、信用资质跟踪、警示和反欺诈等服务。同时,征信机构不断挖掘数据库的内涵,使征信产品不仅包括粗加工的信用信息,也包括从信用信息中提炼出来的众多商业信息和方案服务。例如益百利的业务不但包括基于数据信息的传统服务,而且也提供基于对强大信息库资源分析基础上的信用风险解决方案、营销方案和消费者消费方案等服务。
四是征信产品开发的手段趋于丰富。征信产品的服务方式由在线信用报告的查询逐步扩展到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方式,通过在线、离线、外包等手段广泛提供征信产品。例如在美国,商业银行不仅使用征信局提供的信用报告,而且更多地使用特征变量(attribute)、信用评分等产品的离线批量服务以及触发器(trigger)、警示(alert)、营销等实时征信增值产品。此外,征信机构还将大量的营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信息服务商,如艾克希姆(Acxiom)公司等,后者利用征信机构信息为商业银行提供便捷、多元化的营销服务。
四、我国征信产品开发及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需求
参照美国的做法,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立行规引导全社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创造信用需求的市场环境,首先是要创造法律条件使信用评定结果成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要加快信用创新,加快市场信用交易步伐,扩大征信产品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要对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并带头使用个人征信产品。在登记注册、行政事务审批、日常监督、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和评级评优等工作中逐步推广使用征信产品,银行和商业机构在与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信用消费、信用担保、商业赊销和租赁等业务时,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同时,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企业进行行政许可、评优奖励、资质认证等活动的,在依法、可行的前提下扩大征信市场的服务范围,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征信市场需求,形成征信产品开发的内在推动力。
(二)加快培育征信市场主体
要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型信用评级公司,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可以首先对这些企业开放,同时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商用数据库,提高信用评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抓紧建立消费者信用评级服务公司,由政府引导推动,委托公司经营,条件成熟后与政府完全分离,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加快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工商、税务、质检、海关、交通、贸易、公安、证券、保险、法院,药监、环保等方面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和数据。同时加快培育从事信用调查评级服务公司,条件成熟后有偿向公司转让数据库或数据资料。
(三)建立“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
有关政府部门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配合的管理措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个人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惩戒,增加其失信成本;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及金融、商业、社会服务机构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要在监管、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增加其守信受益。通过此种“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的建立,可以促使人们主动使用征信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优惠和便利,而同时不守信用者将不能获得所需要的服务。
(四)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本着有多少种信用交易就有多少征信产品的原则,提供更加本地化、专业化、深层次的征信产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内涵,紧贴国内征信市场需求,可以开发出国外征信市场常见的信用评分、防欺诈软件、身份识别、信用状况跟踪等产品,丰富征信产品种类。另外,促使企业从成本和质量的角度出发,主动将其信用信息征集的业务交由专业的征信机构,从而使征信机构拥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展其规模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征信业务的开展要有征信数据库的有力支持,应尽快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征信数据库,通过国家立法给予政策保护并规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2]乔海曙,黄小锋.引入境外商业个人征信机构:一个双赢均衡的构建[J].求索,2007(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2-03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新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1.来自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这对企业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及银行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的能力均提出巨大的挑战。
2.来源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产业进入时间晚,其本身仍有许多不利于融资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中国中小企业 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3.来自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客观公正,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4.来自于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说, 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信贷、质押货物的选择和保管以及内部操作运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客户资信风险。客户的业务能力、 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 对仓库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 有坏货风险, 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 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 但目前仓库所开的仓单还不够规范, 如有的仓库甚至以入库单作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提货凭证。(3)质押商品选择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 因为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和质量都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会有一定程度的风险。(4)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 由于仓库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 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5.来自于供应链各企业信息传递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的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误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对产品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1.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因为我国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必须靠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的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由于银行间及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而对核心企业信用过分放大的风险自然减少,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2.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行业与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帮助银行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同时,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 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一种方法。要强化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 首先要搞好“三道防线”建设, 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 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4.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规避仓单质押风险。首先, 物流企业要加强信用的建立和整合。如上所述, 客户资信风险、仓单风险、商品的监管风险都与信用有着联系。所以, 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就需要仓库建立和整合这些信用。其次,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第三, 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这样使物流企业能把握市场行情的脉搏, 掌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 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 以利于质押货物的正确评估和选择,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质押物的评估失真。第四, 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物流企业自己设计的, 形式很不统一, 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 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规定方式印刷 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5.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增加透明度, 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 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能带来“共赢”效果,但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因此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化解供应链金融潜在的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对核心企业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控制能力;银行贷款制度创新并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加强信用整合并建立灵活的市场商品和反馈体系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达到减少和防范风险, 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方立.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2] 张华,俞梦曦,陈丹. 面向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中国市场,2007,(41).
[3]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国际比较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作用早已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所反复证实。在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在产值、税收以及容纳就业人数等的比重上也逐年增长,地位日趋重要。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不但在贷款融资的比重上不占大头,而且面临诸多困难,制约了发展,影响着中小企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及融资中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34.6万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销售收入的57%,出口总额的60%,对GDP增长的贡献接近60%。在全国2,377万个体工商户中,私营企业达243万户,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万亿元,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70%以上。
在就业方面,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更为明显。我国工业部门1.5亿就业人口中,在中小企业中就业的就有1.1亿人以上。从1990年到2000年间,城镇个体和私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口分别从614万人和57万人增加到2,136万人和1.268万人,分别增长3.48倍和22.25倍。可以说,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压力仍将十分巨大。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约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虽然很大,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金融系统贷款融资所占的比重却很低,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据2005年年中银监会的统计,银行贷款向大客户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全国十七家最大银行中,贷款余额亿元以上的大客户数量比重不足0.5%,贷款余额比重却超过50%。而创造全国近60%GDP的中小企业,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仅有16%。
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上也远未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使在天津这样的沿海大城市,也有近8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承担过任何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或没有得到过政府资助,近40%的企业未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过科技创新合作。超过50%的企业不了解政府的科技资助政策。企业主要以自有资金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经营活动。虽然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如国家经贸委于2000年7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2年6月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家计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若干意见》,2005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各部门都在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而且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不少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并未解决,“国民待遇”并未落实,在贷款融资过程中常受“信贷配给”的影响,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空间
目前,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我国2003年7月颁布的标准,列出了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仅以职工人数为例,工业企业少于2,000人、批发零售业少于500人、住宿餐饮业少于800人的,就都属于中小企业范畴。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数量巨大,涉及的行业也十分广泛。在提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经济规模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必然性。
首先,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产品个性化要求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物质基础。浙江成千上万家小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就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协作配套与产品个性化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内部管理层次简单,用人少,管理扁平化,管理费用低,因而成本低,效率高。第三,中小企业大都机动灵活,“船小好调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所谓“新经济”中的知名企业原先大都产生于小企业。第四,吸纳就业作用显著。在当前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是一条可行的政策选择。这是因为大工业的特点决定了资金利润率的递减和工资报酬的长期上升,企业必须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扩大资本的规模,相对和绝对缩小所用劳动力的规模。2006年我国城镇需安排就业2,500万人,而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800万个,加上退休等因素,最多也只能安排1,100万个,供大于求1,400万人。加上2006年度新增下岗人员460万人,高校毕业生413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但在实践中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而且也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看,可以说“小的是最优的”。从需求波动灵活性上看,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对需求波动具有相当的灵敏度以及经营战略上的灵活性。从交易费用理论看,企业以专业化的、较小的规模进行生产是最优选择,这比纵向整合“合算”得多。当然,如汽车制造业等大规模定制的企业不适用此理论,而是应当具备一定规模的。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结构、产业布局、需求结构等正发生着较大变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可以在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协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企改制、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环保、旅游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大显身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比较重视,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更是经常被引为借鉴、加以运用。国际上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在探索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有效方式。如泛美开发银行就提出了三种模式,较有启发意义。第一种模式是风险资本模式,
即通过多边投资基金努力寻找绩效良好的高增长部门进行风险投资。第二种模式是开发性资本模式。该模式不以追求高回报率为条件,而是为每家公司投资5万~25万美元,多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旨在获得开发性或者环境性收益。第三种模式是“动手做”资本模式,也是一种最为值得推广的模式。“动手做”资本与大批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后者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较为广泛的商业支持,如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帮助中小企业与其他资金提供方洽谈等。这种模式旨在寻找损失较小的平稳投资组合,而不是那种少量企业高回报、大量企业破产的投资组合。
目前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的主要做法有:
1、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中小企业”成为美国经济界和理论界开始对中小企业特殊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认识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中小企业是我们自由经济制度的心脏和灵魂”。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英国,由于古典经济学强调企业规模的观点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造成中小企业的地位岌岌可危。然而1971年“波尔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英国中小企业的命运。该报告从实证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状况尤其是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近几年英国又进一步提出了“优先考虑小企业”、“理解小企业”等口号,认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小企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和就业机会,而且还孕育着新思想。”
2、健全法律规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制度保障。日本于5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6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70年代又修改和推出了《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些法律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证了中小企业的顺畅发展。韩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1961年,韩国颁布了《中小企业协同组合法》,规定了中小企业协同组合中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途径及其作用。同年,又通过了《中小企业事业调整法》和《中小企业银行法》。1966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成为其它中小企业相关法律的基础。1978年颁布了《中小企业振兴法》,1981年通过了《中小企业产品购买促进法》,1986年颁布了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中小企业支援法》。
3、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关键性内容大都集中在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上。主要做法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短缺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大多由私人资本投资设立,规模小,资金缺乏,造成资金供应的“先天不足”,而且商业银行通常也不愿意为经营风险大、贷款成本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这又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供应严重短缺的“后天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政府“有形的手”对行政、经济手段的运用一般又较为谨慎,有时虽然意识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也要尽力避免对市场进行过多的、直接的干预。而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进行弥补,通常就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行为对市场效率的破坏程度,同时又能较好地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当干预,体现政府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的作用。
4、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管理机构。美国参众两院于1940年和1941年分别设立了中小企业委员会,并在商务部和司法部附设了中小企业管理协调机构。二次战后,商务部成立了小企业办公室,并于1953年出台了《中小企业法》,同年成立了作为联邦政府永久性机构的中小企业署,其基本职能定位于负责制定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管理中小企业、指导分设在美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开展工作等。美国已建立起以中小企业署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中小企业署是美国目前最大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技术和管理支持的金融机构,其提供的主要贷款项目包括快速贷款、SBA特种贷款、“短文件”贷款、7(m)微型贷款、504贷款、国防贷款和技术援助、出口运营资本、Y2K行动贷款、国际贸易贷款、污染控制贷款等。在英国,政府根据1971年11月发表的“波尔顿报告”的建议,任命了中小企业大臣,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多种服务。
5、建立信用担保机制。信用担保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较为明显,因此美、英、日、韩等国都相当重视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目前美国中小企业署所提供的主要信用担保项目包括7(a)贷款信用、保证债券担保、妇女前期论证贷款和少数民族前期论证贷款、雇员信用贷款、短期周转资本贷款担保等。英国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更加注重信用担保,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英国贸工部于1981年设立的“贷款保证计划”对中小企业融资予以扶持。韩国还引入“信用保证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韩国的信用担保基金和技术信用担保基金,虽然都以“基金”命名,但其主要职能也是提供信用担保。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在尝试建立并运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具备资格的企业可以加入到体系中来,在贷款担保上也就具备了相当的便利条件,而一旦被发现有违规行为,则被排除在担保体系之外。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担保金额仍比较小,运作的范围也有限,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6、建立投资基金。政府出面设立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业过程中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政策性基金是英国政府使用较多的另一个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项目,其中主要包括1999年9月英国贸工部建立的用于对英国欠发达地区企业进行资助的总额为3,000万英镑的凤凰基金,用于支持银行和风险资本为满足成长型中小企业对债务和股本融资的需要而设立的担保企业基金:为年龄为14~30岁之间的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的王子青年企业信托基金。印度政府则设立了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的“技术开发和现代化基金”。除此之外,不少国家还通过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建立高技术工业园和企业孵化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取消对中小企业限制性与歧视性的规定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选择
1、认清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按照格雷纳分类方法,企业发展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即创新成长期、指导成长期、授权成长期、协调成长期和合作成长期。在企业
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也随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简要地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短、规模越小,其家族性或“亲友性”特征越鲜明,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就越低,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一般很难借助风险投资、中短期货款、投资基金等中间类型的外部融资获取资金,而只能依赖初始内部人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所以,解决融资难题,实际上主要是相对于处在这一时期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讲中小企业融资难,而是要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仍处在初创或资金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和透明、信用状况不理想等状态下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制定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才能有效。
2、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而且其90%以上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一些中小型银行还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资金融通办法,逐年大幅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对那些前景良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低息和优先支持措施,并且进行技术、经营等多方面的指导,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有的还制定出中小企业特别支持政策和创立中小企业振兴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等活动。目前来看,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要,使其在发展中得到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大型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借贷”的情况下,鼓励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个好办法。
3、逐步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规范轨道,承认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解了许多燃眉之急,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正从“地下”走向“半地下”。在中央银行2005年度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对民间融资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资本调查报告》课题组的估计,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是正规金融规模的1/3,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大约在7,400亿元到8,300亿元之间。央行对这一数值的估算则达到9,500亿元,约占GDP的6.96%。实际上,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民间互质的借贷活动也比较活跃,其特点是运作灵活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因此需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民间信用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予以正确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建立起相应的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4、通过“小股市”的发展,积极椎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早在1931年,英国麦克米伦报告就指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缺乏长期性资金来源这一难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长期资金缺乏的“麦克米伦缺口”。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为生存状态好但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不但是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一个巨大推动和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将国务院“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因为与间接融资相比,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所具有的风险相对较高、缺乏足够的经营信息以及“麦克米伦缺口”等缺陷,直接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借鉴世界各国开辟面向中小企业新兴股票市场的成功经验,如美国NASDAQ市场、英国未上市股票市场(USM)和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的成长型企业服务的另类投资市场(AIM)。在当前国有银行对向中小企业贷款“不屑一顾”或怕产生风险的情况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使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买壳上市、科技型企业利用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等,都是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