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桥梁工程毕业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有:(1)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2)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编写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践;(4)建立实习基地,对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学时少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1.构建课程平台,明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土木工程专业各个不同的方向,在基础力学、工程材料和结构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为了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单位对人才的合理配置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素质教育,在大学的前三学年,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公共教育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到第四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即专业方向课程),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企业﹑服务社会。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点。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上,应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如将力学类、结构类、施工管理类及工程材料、工程测量课程等分别采用精简归并重复性内容,剥离共性理论性内容,重新构建课程等办法,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在课程间反复协调的基础上,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科基础课实现“宽厚”,专业课实现门类多、内容新、学时精和信息量大。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真正方向,较容易地解决“专业口径宽、学时少”出现的各种矛盾,以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要求,满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改向、新项目研究或继续专业学习的要求,为将来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教师素质,建设特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在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有义务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特色教材的建设中。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载体和改革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内容应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要与教学计划要求吻合,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在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编写出版了《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高速公路》、《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毕业设计指导》等十几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是关键。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适当增加了法律、管理、工程经济和反映本专业新技术的选修课等,例如:《交通工程学》、《公路经济学》、《公路网规划》、《道路景观设计》、《公路测设新技术》、《地铁与轻轨》、《路面管理系统》、《路基处理技术》、《工程加固技术最新进展》、《道路桥梁检测新技术》、《midasCivil软件工程应用》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例如:道路工程专题讲座和桥梁工程专题讲座。为了把握最新道路与桥梁工程知识,定期邀请设计院﹑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目前道桥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方法、新颖的设计方案、成熟的施工经验、成功的工程案例和最新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我们有实验课、工地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确立工程结构意识。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体现专业内容的实验,在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同时,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内容对实验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考核,重点考核实验的步骤、环节,确保人人会做。实验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内容详细的实验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选择央企、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在6周时间。首先,邀请工地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工程概况,然后,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现场参观,技术人员讲解技术要求,最后,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向技术人员提问。实习期间,学生在工地现场由技术人员安排工作,专业教师协调管理。
实习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例如:《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均设置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教师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基础资料、认真讨论不同的方案。在结构计算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工程结构概念,再结合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结构构造问题,并按规范要求认真。设计后,学生要上交一本计算书和施工图。为了加深学生对桥梁结构的了解,熟悉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件构造特点及传力特点,给出要求,让学生采用最简单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做模型参加竞赛,使学生加深对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造的了解,让复杂的理论知识感性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同学间的感情。6.改革考核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学生成绩考核的本身,对教学改革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考核、实验考核、实习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及参加相关科技活动情况等部分。根据培养内容学分绩点的不同,在考核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综合测试、大作业、命题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理解重点知识、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这种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前学生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尴尬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要服务于社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以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赵青 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关键词】独立学院 桥梁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0-02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发展,交通土建行业还在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断扩大。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以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处于一二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专科和高职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发展空间受到两者的夹挤。因此,提高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市场的实践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建立了“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1],确立了“立足行业需求、面向地方经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对某一专业领域非常熟悉、学有所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的原则和目标,设计了“5+1+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并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希望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院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本文将介绍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
一、 “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部分是在教学计划中,用5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上开展课程实习,用2个学期的时间开展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
通过实施“5+1+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得到了强化,实践教学时间超过教学计划的40%,学生毕业之前参加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加强了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施“5+1+2”模式过程中,做到“三强化、三结合” [1]。“三强化”即强化工程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三结合”即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二、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点
学院桥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确定,以“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为总体要求,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建设要求制定的专业规范,实行模块化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中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专业覆盖面宽,适应性强;重视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教学;跟随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精炼、适用”为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
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成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形式,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设置三个平台,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必修课三个平台为:
1.第一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2.第二平台:即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大类平台内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
3.第三平台:即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砼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
(二)学时、学分分布
总学分:专业四年至少修满16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总学分118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50学分。理论教学总学分:在118学分中,必修课占83.5学分,选修课占34.5学分。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强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案时,应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制定。在不同层次的具体环节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选修“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工作趋向选修。实践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具体内容:
1.基础实践,共约4学分,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大学物理实验、英语应用能力实习等。
2.专业实践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等,共约31学分。
3.专业综合实践,共约15学分,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不少于5周,毕业设计10周。
整个框架在考虑桥梁工程专业基本教学的同时,系统考虑了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结构设计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3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与桥梁工程专业方向的特点结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理论教学的调整:首先调整了必修课和理论课,增加选修课,确保实践教学要求。A、将必修课时间压缩,如 “高等数学”由160学时改为136学时。B、将必修课内容整合,如“画法几何”(34学时)、“土木工程制图”(60学时)合并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4学时)。C、将专业课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整,教学内容由设计理论为主线改为以设计方法为主线。然后调整了选修课内容,增加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道路、隧道、建筑)等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便于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的内容进行相关调整。增加一些提高土木工程师素养的选修课程,如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课程。
2 实践教学的调整:A、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集中到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B、工程实践时间延长到1年,实习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
通过对桥梁工程方向培养计划具体的修改,可以看到,课内教学时间明显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明显增加,几乎占在校时间的40%,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超过了70周。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由原来单一的重视设计转变为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综合平衡,突出了“应用”,与学生的基础素质更好地协调。
(4)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
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原来校内外课程实习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学期,实习效率较低,有时受气候环境影响大,为改变这种情况,新的然才培养方案将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集中在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进行。
(2)工程实践周期延长到1年,其中包括2个春秋学期和2个夏季假期,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期和假期的界限。学生从三年级第二期末开始工程实践,学校联系在建重大工程项目和学生自主联系相对分散的实习项目相结合开展实习,结合在建高速公路、技术复杂的长大桥梁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实践,加强实践锻炼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通过不同项目的工程技术特色实现桥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培养和专长培养。
(3)为保证程实践期间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学院采取了工程实践指导学校(指导教师)和社会(生产一线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工程实践的效果,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语
目前,“5+1+2”模式已在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实施了4年。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城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下,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走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制订并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独立学院自身教育质量,突出了办学特色保持了自身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袁剑波.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02)
[2] 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2)
进入土和木的世界
土木系的大一充满各种公共课和基础课,其中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学习工程制图了,而且任课的老师一再强调,这是重中之重的科目,我们的课余时间基本就花在了学习画图上面。但我们在大一下学期上CAD制图的第一节课时,任课的老师带着“诡异”的笑容跟我们说:“你们肯定听说手工画工程图是很重要的吧?但其实,在工作中基本都是用电脑来画图。只是做人不能忘本,只有学会如何画图,才能真正懂图。如果不能够快速地看懂一张图,就别谈设计一栋楼了。”
大一是烦琐的课程,大二则是不断的奔跑。在这一年,为了学习放线测量,我们经常扛着测量杆到处跑,而且风雨无阻。但这同样也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一部分的“同学”正式升级成兄弟。无论是校园还是高山或是马路边,只要是老师分配的测量任务,我们都必须按时按量地去完成。
专业的分水岭
大三一开学,学校就将一道选择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学校分专业方向的时间不同,有的学校刚进去就分了)。我们学校的土木系有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房屋建筑方向主要是培养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工程监理、工程预算和管理工作的人才。道路桥梁方向主要培养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经营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同的专业方向意味着学习不同类型建筑的建造知识,毕业后进入不同类型的工地工作。分专业方向的时候会重新分班,学习更具专业性的知识。
实习与毕业设计“齐头并进”
大四下半学期开始就没有再安排课程,这是实习的阶段,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阶段。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老师便安排我们去参加毕设抽签,很幸运,我抽到了一栋6层城市便捷酒店楼的设计,大到外观,细到一条水管一根钢筋都要我自己去计算,去设计。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努力,我得以进入省设计院实习,这样我就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去学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毕业设计上,现学现用。
一、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对顶岗实习的启示
工作本位学习理念是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种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在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机会的大学课程计划[1]。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关注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到与真实工作的同一;工作本位学习过程中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者与指导者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运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以学生实践活动的产品评价学习效果。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基于工作岗位的、真实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训练,学习场地从教室变为工作现场,学习内容从教材转换为工作任务,与课堂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对高职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1.课程目标设置。依据社会需求、学生身心发展和技术知识体系,应在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2.课程内容重构。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经验、实践性知识为学习内容,重构知识与行动的产生式结构的过程,并将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逻辑和职业成长逻辑规律重新排序,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3],合理排序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编制物质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最紧密的学习能力。3.教学过程组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期望学生彻底、完整地运用手、心、脑等各种器官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专注于认知过程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弊端[4]。4.课程考核设计。积极探索教学目标过程考核方式,按照教学任务进程分段进行考核,实现对每个教学任务进行目标过程控制。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等级要求,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基础,贴近生产实际,进行工作结果考核[5]。
二、工作本位学习理念导向的顶岗实习课程设计
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依据定向化的培养目标,兼顾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教育需求,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将有利于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促进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1.顶岗实习课程目标设置与企业深度合作成立校企专家委员会,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格,调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例如,与多家道桥施工企业深度合作,采用访谈提纲、调研表格等调研方法,了解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历程,总结出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具体如表1。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3个要素入手,分析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如表2),设置其课程目标。全面分析社会需求、学生身心发展、入职资格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协调顶岗实习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目标的关系,确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1)掌握路桥施工识图、施工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试验质检、计量等基本理论和工作技能;(2)了解企业文化和工区、班组职责及管理方法,掌握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与管理过程,熟练编写施工组织实施性方案与作业文件,能够依据作业文件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指导现场施工;(3)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等职业态度;(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5)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学生对企业施工工艺、生产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顶岗实习课程内容设计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重新选择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重新排序,体现技术领域变化且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例如,根据路桥施工企业的制度规范、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校企共同确定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认知”“岗位业务操练”“项目操作”3个学习情境,安全教育、岗位认知、施工图纸会审与绘制、分项工程现场施工放样、分项工程现场施工与质检、生产管理与技术支持、毕业设计等7个学习任务,形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课程结构,具体如表3。在实习训练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全面健全的人格。3.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强调“做中学、做中教”,根据学习任务、教学内容与要求,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在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编制实践工作页,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上,通过真实企业项目的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工作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无缝对接,使隐性知识通过做学一体工作体验升华为策略性知识。4.顶岗实习课程评价设计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评价方案,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共同评价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工作中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根据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立基于岗位能力本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养5个二级指标和岗位契合度、岗位分工、接受任务、操作规范、实习作品、产品产量、产品合格率、工作态度、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10个三级指标。顶岗实习课程评价考核标准如表4和表5。
作者:杨平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学生在中国建设学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荣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省建设厅组织的施工员、技术员等“员”职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实现“双证书”获得率100%;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超群被企业直接录用。
4结语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体会
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学生必修的三门专业基础课,常被称为“三大力学”。是学生普遍反应较难学的课程,而《结构力学》是难中之最。《结构力学》以先学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学习好该课程,不但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而且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的力学知识储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有关土木工程下属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方向都以结构力学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目。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结构力学知识,除学生自身努力以外,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对课程教学方法做不断探索、尝试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有着重大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结构力学课程内容庞杂,要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全部教学内容,不切实际,而且会造成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一般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基本教学内容,是“大土木”专业(岩土工程方向、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建筑工程方向的建筑经济管理方向等)课程中必学内容,包括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静定结构的影响线、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矩阵位移法和结构动力计算(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等内容。另一部分叫选学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包括无剪力分配法、剪力分配法、分层法、反弯点法、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超静定结构影响线和结构的极限荷载等内容。选学内容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基本教学内容是选学内容学习的基础。
教师对基本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应讲透、讲精,同时要突出重点,有所取舍,不断总结归纳解题技巧。比如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一定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内力图的两种方法,截面法和叠加法,截面法在材料力学学习中有所介绍,应简略讲解说明,把更多时间放在叠加法的介绍上,这部分是最让学生迷惑的地方,他们容易在纵坐标的叠加和几何图形叠加上混淆,应下大力气给学生讲细、讲清,归纳绘制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达到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在学习静定结构位移的计算、力学这部分内容时才不感觉到吃力,否则,前面的基础未打好,后面就听不懂,势必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又如,静定桁架内力计算的三种方法是:结点法、截面法和结点法与截面法的联合应用,这部分内容已在理论力学学习中涉及到,不必再浪费大量学时对重复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只要简要回顾复习就行,着重是从几何分析角度讲解桁架的组成、分类和不同类型桁架内力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也不会因为熟悉而轻视这部分内容学习。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内容,不能只顾赶进度,而不管学生学习效果。只有学生基础打好了,后续内容的学习才会感觉轻松。
专业方向不同,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无铰拱、两铰拱和对称无铰拱内力计算方法、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影响线是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桥梁工程中拱桥的设计和计算的基础。但对于建筑工程方向来说,其就没有如此重要,只需简要介绍。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方向开设的结构力学,就必须介绍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剪力分配法,分层法和反弯点法、结构的极限荷载中塑性铰的概念,以便与后续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相衔接,对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就不需要过多介绍。
二、完善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制作适合本校学生和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已广泛用于结构力学课堂中。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多媒体授课的课堂上,学生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是一个个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它能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在讲授结构的计算简图时,就可以通过课件引入大量的工程实际结构图片,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缩短认识时间,加深理解和记忆过程。同时教师不需要大量板书,能节约很多课堂时间,为其它重点内容的讲授留出充裕时间。
关键词:课程 识图与绘图 改革
“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是《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CAD》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必须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研究。
一、“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课程以及相关的内容
“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国家标准逐年更新,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范围广,采用一体化教学进行集中训练,能够使繁琐冗长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项目内容。其内容涉及道路桥梁工程、铁路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等各方面图纸的识读与绘制。一方面学生要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学会识读,指导工程施工;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根据现场需要,能够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施工图及节点的绘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绘图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手绘图,成为当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通过走访各大企业及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得出结论:我院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施工一线,大部分集中在工程建设及施工等单位的技术员、工程设计单位的绘图员和各大铁路局工务段线路工等工作。在各工种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工程图纸识读绘制的知识。用人单位把高职毕业生的识图及抄绘图纸的能力列为比较重视的专业技能之一,同时也建议加强学生识绘图纸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背景
道路桥梁、铁路、建筑等各种工程图的构建,在随着高职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变得重要,这就促使该课程中要突出识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的增加,也使学习的难度大大加深,因此,必须保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发散思维的深想,努力打破传统教学中“图学教育”为主题的不良学科体系,要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要基础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二次开发,打破在过去的教学当中存在的从几何作图开始,强调作图原理再到专业制图的完整的图学内容体系,改变原有体系当中重绘图知识轻识图能力的显现,力争做到学科与行业接轨。近些年,高职教育已经开始在逐步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于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如何找到一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三、简述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及方法
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它蕴含了工程建设者对一项建筑的先前构思、联想、与团队的合作构成、修改以及最后建筑的完成。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学生在学习工程识图与绘图训练的过程不应枯燥乏味。1.讲练结合。与企业合作,会同企业技术人员,按照职业岗位的识绘图能力要求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教学手册,开展项目法教学,强调把所有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学校通过教学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2.项目教学。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融“教、学、想,做”为一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学生相互辩论各方的绘图对错,相互提出改革的意见等,将课程中的理论要点用实际图纸的识读与绘图检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开放性思考题和学习自测表,启发学生观察周边建筑物来思考建筑形体的各种表达方法,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主动探索,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来完成。3.教考分离,单人单考,一人一机,以考带教。建立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并与制图员职业资格考证衔接,进行理论和上机绘图的技能测试改革,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计划――过程――考核”的系统性和科学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4.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课程教学方式综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教学团队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识图和绘图学习的兴趣,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反映出较全面的知识基础。5.反馈教学法。学生之间相互补充不足,共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并加以完成,动手做成模型相互考量其质量是否与建筑制图相一致,并加以修改。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打分,进入竞赛。
参考文献
[1]孙春凌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95。
[2]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
0.引言
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善于综合运用、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回归工程科学实践性、实用性,在加强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工程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工程综合创造方法的掌握。工科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科院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的社会型人才[1]。
1.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介绍
1.1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研究所,创一个品牌”。为了贯彻学院办学理念,工程造价专业开办了东亚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主要有工程部、产学结合部、培训部等部门。会计核算由学院会计专业承担,会计专业的学生根据公司的业务从事会计工作,把所学用到实践之中。工程部主要承担工程项目,造价专业的学生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具体计算工程量,然后做预算。形成学习、生产一体化。通过实际参与工程项目的训练,学生不但具备了识图能力、而且具备了预算员的基本素质。产学结合部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学校基本建设的一些工作。另外,建筑系道桥专业也在积极探索与公路局开办研究所事宜,主要是公路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除雪机械等一系列与公路有关的项目。通过研究所这个平台,一方面,老师的科研可以真正的解决公路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的课题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学生真刀真枪的做毕业设计
这里仅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08级学生为例,2008级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毕业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路桥公司,学生有六个月的实习时间,在这六个月的实习当中,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术,也根据所做的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由于不同的单位对于施工安排的不同性,所以学生所作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内容上,施工安排上有所不同。学生真刀真枪的做毕业设计,主要是一方面防止了学生照搬招操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也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1.3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
今年建筑工程系接到学校5号教学区甲方供给材料工程量的任务。首先,针对5号楼的实际工程在计算供给材料的工程量时应该计算的一些具体内容,例如:算地面砖、踢脚线、石材、墙面砖、地板、门窗、室外踏步、腰线、楼梯等等,专业教师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实际的图纸,在专业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材料的工程量。这次“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活动,使工程造价的学生们都感觉收获颇丰。以上仅仅是几个典型的案例,说明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学以致用,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1.4第三学期教学实践活动
“第三学期”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一个特色,2003年经全体师生共同决定,学院取消了暑假,将原来每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每年的6-8月独立设置为一个社会实践学期,学生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岗位上进行三个月的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称“第三学期”。建筑系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把第三学期的教学期进行调整,从5月初一直到10月末,都为第三学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完整的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三学期的学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就业容易了。单位普遍反应建筑系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例如08级道桥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做工长了,可以单独带队放线。这足以说明三学期的实践教学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产学研一体的经验已经说明产学研一体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操作如下:根据“专业+公司”模式,把公司的经营模式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仅在教室学习知识,而且要在专业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是伴随着教学任务而实施的。通过这样一些列生产经营活动,学生不仅仅学会了专业知识,而且有效的应用了专业的知识。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2]。
2.2继续进行第三学期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三学期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效途径。通过三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由于教学期的调整,学生能够完整的参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这样的学生基本上上手比较快,可以快速的融入到施工环境中去,达到校园人和职业人的无缝对接。
2.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是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工程意识。建筑系应该经常开办一些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使得教师了解现代建筑业的一些新的发展,在理论上实际应用上有什么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等。第二,教师参加科研、走进施工企业,鼓励教师与施工企业合作。这个可以通过第三学期来解决。教师在第三学期(5月初-10月末)参与到实际工程的实践中去,与企业一起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使教师获得实际工程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产一线,重视应用型和工程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入实际,力求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参与重大工程和技改项目。通过这些途径,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第三,从路桥单位聘请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一方面在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时对学生工程实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在第三学期学生实际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3.结语
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文章只是根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简单介绍了几种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希望可以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项目化教学;教学模式;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84-03
作者简介:王潇洲,男,硕士,教授,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技术及项目管理;刘伟明,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及项目管理;许秀凤,女,本科,高级实验师,土木实训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实验实训及管理。
工程承发包是在建筑市场上通过招投标完成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能力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核心竞争能力。《工程招投标实务》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等土建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一门训练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求全面掌握工程招投标的程序流程,接受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组织开标和评标等实际工作的训练,为后续的毕业综合训练课程和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一、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工程招投标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本课程设计坚持以下理念:①以招投标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②围绕施工员、造价员岗位标准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在招投标的各阶段中,用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③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④在任务的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营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⑤根据市场动态,及时与行业企业研讨,调整、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二、基于项目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基于项目化教学选定课程内容。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高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以“三个导向”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以工程招投标应用及合同管理能力培养为导向,确定知识内容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现场教学和实训为导向,确定知识内容教学的“序”;以应用为导向,确定知识内容教学的“度”。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本课程的学习领域是“建筑工程任务承揽”。以工程招投标程序流程为线索,进一步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5个学习性项目:项目01 建筑市场的认知,项目02施工招标实务,项目03施工投标业务,项目04开标和评标,项目05 合同签订与管理。
2.课程内容按“三个阶段”组织安排。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行“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的理论学习、“1”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训、“1”学期的顶岗实习,最终具备职业顶岗能力。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招投标实务》课程以工程招投标业务流程中的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完成课程教学阶段的单项技能训练(5个项目)的基础上,内容组织与安排还要实现课程团队设计的“三个阶段”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下表。
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三个阶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实施“三个阶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单项技能训练、现场综合实践训练“三个模块”。按“三个阶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和单项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项基本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5个单项技能训练。①项目01:通过对建筑市场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②项目02:通过对招标方工作的训练,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或投标最高控制价;③项目03 :通过投标方工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签订合同;④项目04 :组织开标、评标和定标,评标后发出中标通知书,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⑤项目05:通过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训练,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2)第二阶段。1周的课程设计,模拟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提高专业综合实务能力。
(3)第三阶段。“411三阶段”培养模式中“1”的毕业综合实训。从事造价管理及招投标方向的毕业生,通过技术标(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商务标(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报价)的编制,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取得职业资格,最终形成全面就业适应能力。
2.“三阶段”模式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提前开设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并安排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提交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成果。
(2)授课的过程中,将工程造价知识与招投标知识有机结合。
(3)同时开设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软件,帮助学生掌握工程计价、工程计量、工程项目管理等软件实际操作,使学生能用软件完成模拟招投标文件的编制。
(4)在教学过程和毕业设计环节中,组织学生参观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观摩某个工程招投标现场的开标活动,完成较高水平的工程招投标调研报告。
(5)课程结束后设置“招投标模拟”教学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全真模拟,让学生“真题假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团队建设
1.“三位一体”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提升教学队伍的建设。特别聘请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2名行业专家作为课程兼职教师,分阶段介入课程项目训练教学过程,以行业培训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招投标见证人员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招投标理念和实战技能。“双师”专职教师“+”行业培训师“+”企业工程师,三方联手组建师资队伍,打造出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团队:①“双师”专职教师:本教学团队有3名专职教师,他们10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企业锻炼经历;有2名为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评标专家;②行业培训师:2名广州工程交易中心管理专家,以行业培训师的身份进行招投标见证人员培训;③企业工程师:2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课程团队与造价咨询公司合作成立招投标工作室,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文件的编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2.运用综合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团队编写了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课程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及课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两个方面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有效保证。
(1)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工程招投标实务》是院级精品课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学习指南、网络课堂、互动平台、习题测试、拓展资源、教学录像、案例分析、实例讲评。学生可随时登录网站(http:///skills/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43327)学习。
(2)适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角色模拟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PPT课件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表述,所有主要内容以框图化、表格化、图片化的形式重新整合,不仅表述准确又简约,而且信息量大且图文并茂。
(3)综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理论考试(应知考核)与技能实操考核(应会考核)并举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过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素质、技能、知识” 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五、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招投标模拟实训
工程招投标模拟是综合实训环节,其过程设计如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招标公司和不同的投标人,投标人之间竞标。招标人、投标人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训练,展现招标、投标、评标全过程的工作细节,小组成员在任务中分别赋予不同的角色,通过亲自完成不同的角色的工作,亲身体验招标、投标、评标全过程的实际场景,掌握招、投、评标的业务流程与操作技巧。
以工程招投标实训中心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实训模拟,使学生熟悉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采用广泛应用的招投标软件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采用最新的电子评标系统和评标方法,对学生编制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全过程,掌握招投标的业务流程与操作技巧。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构建以任务驱动、规范化招投标程序流程为主线的模拟实训模式。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与实际工程相同的真实招标、投标、评标全过程的环境和职业氛围,又为学生在毕业顶岗锻炼期间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
《工程招投标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三个阶段”教学模式,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岗位标准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计,从单项技能训练入手,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将实践内容有序展开,实践内容由浅入深,与课堂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并实现与相关课程(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践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以工程招投标程序流程为主线的模拟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招投标理念和实战技能,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剑波,陈扬.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