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

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

第1篇: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

通常认为,欧美银行的金融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信息化支持金融到运作金融以及改造金融业务的几个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欧美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金融信息化是随着西方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同时又是在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目前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主流模式,信息化已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成为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立足根本。

1.信息化应用转向为客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金融信息化过程中日渐重要。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由于更适合于银行业务信息处理、银行产品开发以及多种业务的综合管理等,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直接面对银行客户的服务。主要有处理银行柜台业务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为客户服务系统提供支持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和处理银行主要业务数据和相关客户信息的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分析决策系统。这种客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发达国家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十分全面的客户信息分析功能,在实践中为银行的市场分析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大规模应用客户信息系统,使得银行能够对每个顾客进行一对一服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日益普遍。

2.银行信息技术外包范围日益扩大

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专注于核心业务而把金融信息技术开发业务承包给中介服务商的做法。主要趋势有:(1)信息技术业务外包。例如美国银行的信息技术开发经费高达65%支付给信息技术服务商。目前全美最主要的储蓄账户信息处理中心就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运作。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信息处理中心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车间。不过近年来美国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业务外包出现新的变化。由以往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转为聘请专业人员到本行开展工作的方式。(2)软件由自主开发转为以外购为主。当前美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直接外购软件包。一方面信息技术服务商已能提供较为标准的金融业务软件包,从而使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直接引入信息技术服务商开发的金融业务软件包,既快捷同时又减少了项目失败的潜在风险。

3.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大改变

美国银行业正在或已经实施对公业务管理结构改革,相应地银行的业务数据中心分布结构也随之变化。如美国20大银行之一的M&T BANK将其业务分成零售银行业务、商业业务以及国际贸易金融业务。M&T BANK的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两个业务数据中心是独立于其他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别设在巴尔的摩和布法罗,其中一个作为灾备中心。相似的,花旗银行将其信息系统分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银行数据中心、银行运营系统数据中心、桌面组市场交易系统以及网络呼叫中心。同时这些业务数据中心互为灾备中心,可以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一个数据中心发生业务,另外的数据中心同时备份。如果一个中心数据损坏或丢失,灾备中心会完好无损地保存该数据中心以前的信息。

4.银行信息中心建设日益强化

美国银行业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如银行运营中心、开发中心以及灾备中心,其建设和管理大多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更加注重信息备份恢复之类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对信息中心的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大,如供电、防火等设备均采用先进技术。当前美欧银行大规模信息系统运营都有较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有比较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并且有软硬件安全措施,如对信息中心主机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进行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近95%的金融创新都相当依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控制。

二、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的典范:ING Direct

ING Direct是199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直销银行,是荷兰ING的子公司,ING在大获成功后迅速向全球推广。通过分析ING Direct的发展历程,能为我国银行探索金融信息化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有益经验。

1.制定清晰的战略定位

在创建ING Direct前,ING在海外的企业业务和保险业务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尚无零售业务,ING Direct创办的目的就是意图拓展海外零售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直销银行,从而支持母公司业务发展。ING Direct建立初期,在网上只有储蓄账户等简单产品,直至最近几年才转向全功能银行。ING Direct精心经营海外市场,通常成为目标市场最大的直销银行,差不多三年就能实现盈利。ING Direct把其目标客户定位为:30岁至5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白领,接受或愿意通过电话、网络理财,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根据调研显示,ING Direct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指定的目标客户发展目标。

2.精心设计适销产品

ING Direct通过简化银行产品种类以及销售过程使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ING Direct在金融产品上的策略主要包括:(1)针对直销渠道提供相应的产品选择,使有限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储蓄产品以及部分贷款产品。由于客户易于尝试,通常会将ING Direct作为附加账户,而非取代客户现有账户;(2)通过关联可以即时从活期账户上提取资金,如果需要可通过快递将支票寄给银行客户;(3)专注发展简化的自助金融产品,可由客户独立管理,电子账单将会整合相关账户信息,同时提供9种不同的共同基金选择;(4)没有最低存款要求,减少客户对存款最低金额的忧虑。ING Direct的产品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并根据销售渠道特点加以定制。

3.积极进行品牌营销

ING Direct品牌建设注重与行业传统模式的脱离,同时以创新的方式呼吁公众储蓄。ING Direct营销侧重于技术、体验和情感上。其中在技术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利率高,开户非常便捷,5分钟即可设置;客户储蓄无最低存款金额要求,无须任何费用;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处理,通过与银行活期账户关联获取资金。在体验层面的实际主要有: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费率;可以快速访问相关信息和设置 ,操作简便。在情感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宣传聪明/明智的消费思维——赚取高额年化利率,同时可在有限产品范围内快速做出决定;强调现代/年轻的消费方式—远离传统银行模式;提供自信的操作模式—方便、快捷的界面;无须担心产品决策,容易理解产品内容。

4.大力创新盈利与运营模式

IND Direct的业务仅通过网络和电话,所以有较低的获得成本以及账户维护成本,由此获得的储蓄前期通过重新投资资本市场获利,业务后期致力于开展网络个人贷款,通过内部循环获得高利息收入。此外,ING Direct的运营独立于母公司,有利于ING Direct更加独立快速地对利差进行管理。而在品牌推广上由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可以完全专注于ING Direct的需要,并可以渠道进行调整。在企业文化上,ING Direct鼓励对话,引导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服务,并使员工相信:加入并留在ING Direct将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在ING Direct强大的商业模式下、在这种非银行文化氛围中工作,更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通过各个运营中心相互竞争,促进实现服务和销售目标。

三、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银行在客户管理、金融产品交易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高效的理财需求。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银行服务流程,是制约当前我国私人银行服务水平提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内银行应积极引进国外应用先进金融信息化技术及系统,结合自身优点及特点进行适应化处理,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平台更新,同时借助信息化网络的强大处理功能及普遍使用,缩减业务流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提升银行客户的满意度。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目前欧美银行在金融信息化的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和金融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对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水平。例如ING Direct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清晰的经营策略,通过联系账户以便捷的金融服务在银行产品十分丰富的北美金融市场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ING Direct以其同质性的客户群体,通过提供简单有限的金融产品,使其能以较为标准的方式实施运营管理,从而减少营业成本,这实际上是更为系统性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推行多样化发展和多功能服务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某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可以达到的。未来国内银行信息化发展可能更多朝差异化发展,通过进一步细分银行的目标客户,使有特殊平台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银行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各大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及信息设备投入上的差距将日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管理和相关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的重点,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银行应逐步重视对客户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大力培养真正面向客户的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人才。

2.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银行信息化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ING Direct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高收益率的敏感性,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至大幅高于银行活期储蓄账户利率水平,从而吸引传统银行客户群体转向ING Direct。但是当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商业银行是以上浮存款利率为主要手段竞争储蓄客户。实行信息化以后,各家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关注如何给活期储蓄提供更多使用便利,通过理财产品、各类存款产品等灵活设计金融产品,使得客户资金在闲置时能提供更高收益回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标准化与否,还与银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传统银行内部部门存在,传统银行早已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银行信息化更多地将体现为销售渠道的价值,可以为其提供更多银行产品及服务;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存在,出于成本控制目的,会更多地往金融信息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否则一旦利率市场化后同质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在价格战中最终两败俱伤。

3.金融信息化要合理利用社会分工和协作

在欧美国家,信息化行业和金融服务中介行业都高度发达。例如美国银行同CSC公司,JP MORGAN同FDC公司都进行了外包合作;美国约有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及约10%的ATM处理均是由外部信息服务商承担的。另外也有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商向银行业提供着金融市场数据以及各种信用评级服务。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完全符合社会分工协作趋势,它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减少了风险,同时使银行能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系统,多数由银行自主设计、开发的,只有个别银行整体引进了国外信息系统,银行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应用软件系统等主要是定制的。这必然造成银行信息化投入高、系统开发周期长、软件运行维护难等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标准化工作无法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金融标准化等信息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力量认真总结金融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加大投入协同攻关,切实解决好相关基础性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金融信息化要贴近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无疑是金融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手段。例如在欧美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所有企业信贷的评估、审核以及放款等完全依靠网络平台实现,同时通过后台系统进行管理。银行的金融超市和精品市场更是集中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于一体,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管理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对西方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监管、管理、经营以及服务模式的改变。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金融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银行从产品创新的创意到客户群体需求收集,再到产品设计与开发、测试,直至市场推出,都必须在“快”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银行主动贴近市场,积极挖掘客户需求形成创意,通过优化创新流程,以加快创意形 成产品的效率,此外还需紧密跟踪市场消费动态,及时完善银行新产品的创新功能点。银行还要重视产品创新的后评估,吸收经验和教训,及时研究替代产品或者升级产品。每个商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在成熟期利润达到顶点后通常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下降,利润也大幅度滑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市场消费动态,建立并完善合理的金融产品退出机制。

5.重视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监管

第2篇: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

摘要:印度是世界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承接大国,具有人才、基础设施、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产生了挤压。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应抓住当前时机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学习印度的经验,从政策支持、总体战略、比较优势、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来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第3篇:金融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反洗钱工作;了解你的客户;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2-0028-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06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数据系统规模的空前庞大与数据库服务运作功能的渐次完善。金融领域之内各种数据在数量、规模、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全面剧增,便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移动通讯、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各种现代技术设备的合力辅助,更是成就了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中不可撼动的至上地位[1]。不论是对客户的金融服务,抑或是对企业的交易,特别是在反洗钱工作的进展方面,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技术手段,在反洗钱工作“了解你的客户”过程中,对于提升其有效性而言,具有非比寻常的防范效果和控制作用。

一、 “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概述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曾经宣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大数据”或大数据技术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传统的金融和财会部门造成了空前的冲击,它促使人们进行深度的反思,金融机构及其相关服务部门的职能是否依旧需要存在,抑或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由于各种智能产品与软件更新在以飞快的速度实现着更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金融应用速率也在夜以继日的加快,于是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信息量或信息群。而具体表现在金融工作中,便是这些数据量与处理数据量的技术同时出现且并驾齐驱的崭新时代。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于大型数据的分析能力,其为竞争能力的关键基础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生产力、行业成长和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石。

二、当前反洗钱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反洗钱基本义务认识的不全面

反洗钱工作作为当前保障金融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金融操作及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反洗钱三大基本之一的客户尽职调查(Customer Due Diligence,CDD)与可疑交易报告二者之间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客户尽职调查是可疑交易监控和判别的基础,可疑交易的分析调查反过来又影响客户尽职调查中的客户风险等级评估、持续的CDD以及客户重新识别等工作。但目前在很多商业银行中,工作人员对于这一概念的核心掌握仍不足,以至于除了五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对于反洗钱的理论认知普遍存在着致命的认知和理解短板,而且严重缺乏重视的程度。不论是对《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的主要规定,还是针对《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中的反洗钱要求,金融机构的主要态度,大多仅仅将其视为是履行程序而已,缺乏作为义务主体清醒的认识[3]。但在现实层面的隐忧则体现在,绝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仍停留在准备阶段,执行能力严重滞后,且存在着失去大批量客户的潜在风险,以至于金融市场中的反洗钱工作的全面开展步履维艰。

(二)反洗钱工作监管技术的不足

传统数据技术的应用,在反洗钱工作的过程中,渐次显露出疲软的迹象。如在反洗钱的监测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自动的可疑支付交易电子识别系统的管理滞后性。少数融资能力不足的银行为求成本的减免而索性不设置这种识别系统,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或村镇信用社中则缺乏全面的业务综合系统,因此在无法实现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数据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提取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只能依靠人工提取和手工上报,以至于反洗钱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也很低。未能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研究应用战略带来的金融机构“了解你的客户”能力显著提升的优势,从而忽略了在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更优质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在客户尽职调查、可疑交易识别等反洗钱义务方面带来履职能力的提升空间。

(三)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素质偏低

洗钱犯罪对于金融市场,无疑具有非比寻常的破坏功能。但与一般的金融犯罪不同,洗钱犯罪是一种智力型、知识型、隐蔽性的犯罪,防范和遏制洗钱行为,不仅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反洗钱立法,还要求具有懂法律、熟悉业务、有反洗钱经验、经过专门训练的银行从业人员[5]。但令人悲观的是,人为层面对洗钱活动的抵制,早已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这种态势具体表现在,银行工作人员在反洗钱执行过程中能力普遍偏低,除了洗钱理论知识的相对匮乏外,更有甚者还对于洗钱法规也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也难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律进行整体而有效的把握,这样便不足以落实反洗钱的措施策略,洗钱犯罪在人为层面的孱弱前提下,便更加肆无忌惮。

三、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反洗钱工作进展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大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制度保障

对于上述反洗钱工作在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中所表现出的劣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为其问题的解决提供难得的技术机遇。在这种国际性趋势的推进和演变的背景下,治理洗钱活动的技术路径,便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普及。在我国的五大国有银行和一些颇具融资能力和服务广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完全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的海量搜集和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在增强决策科学性指数的同时,有效将洗钱犯罪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在大数据体制的助推下,完全能够在市场范畴内建立有关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机制,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商业银行在促进信息数据公开的同时,政府也应当随之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层面的信息法,为大数据开放共享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的共享和开放,离不开商业银行机制的创新,也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协调。

(二)不断健全国家级数据仓库和网络

数据合并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有专门部门对不同数据源进行整合、转化,形成可以检索、汇总等,而只有建立国家级这样的数据仓库,才能为相关部门所用[6]。在反洗钱工作中,只有不断健全国家级数据仓库和网络,才能从根本上遏止洗钱犯罪行为的潜在发生。国家级数据网络的构件要求,需要遍布全国的金融市场,而且在各个服务和运作环节中,都需要相互联系,消除所有的信息孤岛,保障大数据流动空间的顺畅与流通。只有在确保大数据能在各机构间得到有效的使用的情况下,才可为大数据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逐步积累经验。金融机构可以在某一领域内进行尝试,共同构建甄别系统,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就能加大防止恐怖融资和网上洗钱力度。

(三)反洗钱大数据系统的积极构建

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充分的用武之地,务必要站在反洗钱的立场上,实现对大数据系统的积极构建,方可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整顿洗钱犯罪。要实现这种系统的构建和健全,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数据来源在反洗钱领域中的不断拓展,鉴于当前的数据级别已经由TB级升级为PB级,且这种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仍然在继续运行,因此金融机构务必要建立有效的反洗钱数据平台,打破传统的数据界限,注意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客户身份的识别和市场资料的分析,在洗钱风险的探查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数据准备。二是软件技术的革新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在业务信息系统集成的前提下,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载体。三是硬件方面的构建,要重视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力求超越传统时期普通计算机的能力限度,在计算机集群构成与云计算的技术辅佐下,积极打造反洗钱和其他金融犯罪的环境[7]。

(四)大数据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大数据技术在市场分析过程中,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于各种金融信息的识别和判断上。具体反映在反洗钱的活动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干预,商业银行便能够很快洞悉客户身份、交易背景、目的性质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这无疑为反洗钱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也在不经意间便完善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了风险管理的“大数据化”[8]。大数据技术在反洗钱中的应用,客观上为金融领域创建了崭新的管理策略,并且在银行人力资源中,促成了良性的鲶鱼效应,推动金融风险控制能力的自发性增强。由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在金融行业中进行统一化的监控,因此洗钱犯罪行为滋长的难度自然就会增加。

四、大数据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一)与金融业自身的数据优势进一步结合

我国的金融业能够与时俱进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并具备挑战风险的勇气,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反洗钱以及其他金融风险应对工作中,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挖掘价值和应用前景,因而在多年体制发展和经验积累的运作下,国内金融机构的数据数量已经超越了100TB以上的级别,其中以更快的速率增长的,还是最为先进的非结构化数据量[9]。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金融机构在反洗钱的用途上能够实现革新,无非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于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技术的操控下,可在最快时间内索引出客户身份、资产负债对比以及收付交易等各种信息,这些数据经过专业技术的分析和挖掘,便能够形成商业价值的源泉,与此同时将市场风险拒之门外,洗钱活动在这种数据运作下,便很快销声匿迹。因此数据优势和金融体制的结合,是反洗钱工作能够得到进步的制度根本。

(二)增加金融机构软硬件平台的应用功能

在反洗钱工作中,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操作,有助于实现对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而实现这种维护功能的,则是金融业务中与之配套的先进硬件平台。也就是说,通过软硬件平台在金融活动中的功能多元化体制构建,也是应对反洗钱活动滋生与蔓延的技术法宝。大数据技术有足够的能力将金融业务实践的软硬件系统实现迅速的升级、改造与换代,促成服务价值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因此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平台当中,对于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能够在时间和效率上得以双重的成本节约,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体制的飞跃,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提升反洗钱工作中的整体效率及质量

在反洗钱的工作整体中,客户身份的甄别是过程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客户来历与社会背景的定位,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记录和保存,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提交交易可疑性的报告资料,这便在索引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处,实现了对洗钱活动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作用,因此能够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10]。在反洗钱工作中,由于风险往往集客户身份识别与异常资金交易等监测对象于一身,而金融机构在经过业务操作所形成的数据载体中,又往往包含了客户及交易中的共享信息资源,因此借助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搜查,不但可以利用传统的名单监控、资金模型检测等技术,促成反洗钱监督的阳光运作,更有助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客户的真实身份以及目的行为,实现对其交易的全面监控和搜索,也可以省去人为层面在甄别、分析和判定过程中的重复脑力劳动。在推动反洗钱内控体系的作用下,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

五、结语

为了维系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稳定,反洗钱工作仍然是各大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之一。但反洗钱工作所需要的除了金融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来自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外,更为关键的便是通过现代科技的融合与汲取,实现管理机制的革新与飞跃,并从根本上将洗钱犯罪活动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限度。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先进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特征,在促进反洗钱工作的进步方面,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蕴含着无限的挖掘潜力。

参考文献:

[1]孙莹莹,姚文辉.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系统中的应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4):81-83.

[2]Shengmei Luo,Zhikun Wang,Zhiping Wang. Big-Data Analytics:Challenges,Key Technologies and Prospects[J]. ZTE Communications,2013(2):11-17.

[3]马晓丽.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深化应用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91-92.

[4]张有木.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8-9+17.

[5]邹浩.大数据技术在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3):76-77.

[6]李海枫.数据挖掘技术在反洗钱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0(21):31.

[7]李晓欧.日本反洗钱机制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4(4):10-20.

[8]谢坤.大数据时代给反洗钱调查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华北金融,2014(10):49-50+65.

[9]吴朝平.反洗钱对银行卡反欺诈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信用卡,2011(11):33-35.

[10]李新安.大数据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4(20):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