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

第1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0%,从各因子看,发现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7.7%,其次为恐怖倾向11.1%、过敏倾向10.7%、冲动倾向8.7%、对人焦虑7.4%、孤独倾向4.0%。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使用SPSS17.0求取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均达到极其显著性负相关。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为进一步检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效应,我们对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做出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水平对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对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做出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均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二、结论与讨论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个别维度得分偏高分析调查研究可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平均分为27.785,属于中等偏低的得分,而各分量表平均得分也都在8分以下,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处于良好状态,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不同的是,本次调查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7.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所显示的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仅选择了小学留守儿童,而其他研究则同时选择了初中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小学生与初中生相比,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还很不够,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父母的督促和辅导,而留守儿童多由其他人监护(尤其是爷爷奶奶),在学习上难以得到较好的辅导,进而导致学习上力不从心乃至焦虑的心理。如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力度,更要适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减轻他们的学习焦虑。此外,本次调查中,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还有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2.社会支持状况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的预测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诸多研究的支持。国外研究者也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可见,社会支持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于是,怎样建立一个健全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以更好地维护其心理健康,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了,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协调一致地解决。作为学校,不仅要随时注意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长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还应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其健康成长护航。作为家长,则不能一味用物质来补偿其精神上的需要,应该多与留守子女沟通,以更好地满足其情感需要。作为社会,则应该从宏观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研究者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优势,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当然,我们更需要发挥留守儿童个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升其建构支持的内在能力。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效应不同

第2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05-03

随着留守儿童人数的大量增长,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留守儿童教育引导策略主要是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方式调整留守儿童的认知或者行为,达到缓解、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从隔代监护问题来看,大多数长辈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加上长辈的观念和留守儿童相差较大,无形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也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有时非常想念父母,甚至一旦谈及其父母就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的行为。加之心理上的压力,留守儿童无形中就产生了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留守儿童因为不能享受到父母的正确教导,其中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会将烦心事或困难埋在心里,学习和心理发展也因此有了很多局限性。很多留守儿童因被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嬉戏,甚至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慢慢地便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 他们的监护人发生了变更, 原先双亲教育模式出现异化。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可以简单将留守儿童教育归纳为由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单亲教育和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寄养教育两种类型。寄养教育或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时间久了,留守儿童就会感到孤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缺乏说话的感彩,言语黯然;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娴熟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可能是单纯的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形成行为退缩――态度消极悲观,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自暴自弃,还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而一些偏远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观念老旧,无法有效地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关爱,致使留守儿童没有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导致他们不良习惯的逐渐累积。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的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基本群体,它既是每个人的诞生地,也是每个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但是父母长期外出导致家庭教育逐渐缺失,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失调、弱化,留守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比较极端的人格:情感空落、冷漠自私、霸道、孤僻、自卑无助,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骚动、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等严重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少知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常常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当成长过程中的欣喜、惶惑与委屈无处倾诉时,他们经常暗示自己无能为力,认定自己命运不好而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若要遇到父母必须亲自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就会越发受伤,他们常常会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加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 其人格就会表现为任性霸道、敏感多疑、情绪低落、固执己见,难以适应集体的生活。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学习弥补,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却很难弥补回来,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施加积极影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抗挫折、抗困难能力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及时关注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状态、叛逆个性和不良行为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制定心理干预活动计划,配合家长实施心理小组活动,为接受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地,并长期、持久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进行到底。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应采取正确的干预评估方法,认真思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可行性、干预材料的完备性和干预中的突发问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配合参加心理干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信息反馈做好相应的心理评价,更多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活动提供良好的教案。当然,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延伸。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页设立“悄悄话”栏目,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关于留守儿童悄悄话的“知心信箱”,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点私密空间,让孩子用笔抒写自己的苦闷和烦心事。而管理人员则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相关栏目内容整理出来召开专题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研究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 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第3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甘肃礼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据调查分析,青少年发展需求中,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得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例如在遇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青春期问题时)”,大约占11.8%。①随着近年来各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凸显,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和心理专家们的重视。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更是如此。据资料显示,全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超过三成都存在心理问题。②据此,我们小组对甘肃礼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与一般正常家庭儿童的比较分析,对调查结果予以概括总结,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礼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1.1 礼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全县总人口51.78万人,常住人口为49.75万人。礼县是劳务大县,每年输出劳动力在12万人左右,共有留守儿童3.97万人。因此,当地政府在很多乡镇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和“留守儿童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力图集大家之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但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不容乐观。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小组深入礼县近八个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式,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

1.2 礼县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分析反映出的问题

从数据分析来看,调查问卷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尽管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但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占到近70%。他们自己认为是平时努力不够造成的,究其深层原因,一是父母长期在外,学习上无人监管、督促,本身自控力较差;二是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解决,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三是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数据显示:在生活中,他们遇到问题时,有近60%以上的孩子都愿意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解决。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但由于与父母不能长久地近距离地进行沟通交流,加之监护人年龄较大,很少顾及孩子心理,家庭温暖的缺失使他们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一般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多寄希望于朋友、同学,亦渴望能得到老师的悉心关爱;在行为上,他们比一般儿童更任性,由于正常的家庭环境缺失、农村周边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自我特征和行为缺陷。在学校常常出现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的局面。

综上,无论是从学习、生活、还是行为上,都隐隐透着他们因缺乏悉心照顾和情感交流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2 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悉心照顾,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直接的是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成长中缺乏指导、在遭遇伤害时缺乏庇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亦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压力。根据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数千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③

2.2 心理障碍多,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他们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老人和孩子的思想观念有极大的差异,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老人无法顾及孩子的情感变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在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长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自我封闭、思想极端等,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有的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给孩子增加零花钱,提供过度的消费条件,养成孩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毛病。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亲情交流,心理障碍比较多。再加之礼县多为山区,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对外交流少,农村校园文化又很单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为普遍。

2.3 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难以监管,祖辈又对孩子很溺爱,很少对孩子进行严格约束。留守儿童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正确引导,辨别能力降低,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影响。加之他们自控力差,多数时候难以自我约束,更不清楚哪些事情为法律所禁止,很多儿童在这种缺乏或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很多农村学校的不详细统计表明,留守儿童常有违规、违纪现象,甚至有违法行为,而非留守儿童学生中,发生此类情况的机率就低。④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脱了贫穷,但误了后代,绝非幸事;对一个社会而言,放任一个缺乏管教的孩子不仅会毁了一个家庭,而且在贻害社会。⑤

3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此,可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的“四位一体”长效机制。

3.1 家庭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亲子交流关系

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在一起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⑥

首先,父母应改变务工方式,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到务工所在地就读;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其次,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的教育经验和指导,并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孩子的倾诉,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⑦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⑧

3.2 学校参与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度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所以,应以此为据,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首先,应建立文明校园。寄宿生的“家”在学校,为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环境的优美、生活的快乐,应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每一幅标语都能激励人奋进,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建设“会说话的墙壁”;其次,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课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⑨再次,在方法上,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压力进行疏导,排除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同时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最后,农村学校应狠抓硬件建设,搞好农村学校寄宿生管理,要以改善校舍条件作保证,建设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及辅助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生活服务用房,为寄宿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⑩但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所以,必须坚持分级办学、分级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理念,来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校舍条件。

3.3 学校、社会配合实施帮扶、赞助活动

一方面,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政府可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协会”,直接负责本地区留守儿童工作,协会应加大宣传、试拉赞助,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基金,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固定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避免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突出。而在学校内部可组成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其动态信息,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可与留守儿童开展谈心活动,也可定期与监护人见面交流,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沟通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同时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传授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宣传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指导监护人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进行具有社会覆盖效应的帮扶活动。首先,教师、志愿者等都可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帮助活动,主要进行心理开导、生活赞助,真诚地走进孩子内心,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积压的内心阴影。其次可以充分发挥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动员和组织村委会和学校成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健全校外辅导网络,做好社会关爱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再次,可开展“写一封亲情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读一本好书”等活动,动员和吸引留守儿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共同提高,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架起连心桥,凝聚亲情,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最后,还可利用寒暑假及重大节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走访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到有很多人关爱他们,他们并不孤独。

3.4 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留守儿童防护能力较弱,法制意识淡薄,易受外在侵害。学校可组织教师,或者聘请资深人士定期开展讲座,对于留守儿童易遇到的侵害、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心理障碍进行细致分析,给予针对意见,让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留守儿童之家也可聘请法制辅导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以发生在他们身边以及校园内外的鲜明案例为例,深入介绍如何有效克服不良心理、预防犯罪、自我保护合法权益等内容,特别强调留守儿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做。讲座还可宣传国家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落实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联系网络的危害、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青少年犯法等实际事例,讲述青少年违法的特点,使学生知道从小就应远离网吧、不跟陌生人走、怎样安全过马路等跟自身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制知识。

3.5 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其次,应着力制定保障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在农民工输入地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降低入学门槛,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户政策,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再次,政府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培训。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吸引更多教师走进留守儿童之家。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第一,可以借鉴其他地方有效的措施,省级专管部门可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每年安排专款,组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指定高校免费集中培训。以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培训。第二,可针对性地进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培训等专项培训,着重解决农村师资培训队伍薄弱的问题,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矛盾。第三,创新教师交流机制。可实施 “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一是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送教下乡;二是每年组织名师及其所在学校对口支援一个农村县(市)教育工作;三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四是实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

最后,地方政府应努力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游戏室、网吧等营业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 董小苹,华桦.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发展问题新思考[J].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刊,2012.2.

②③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首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2010-05-26.

④ 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共青团湖南省委,2006.4.

⑤ 于林才.留守在安徽的孩子们[J].法律与生活,2007.7.

⑥ 潘华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教育,2011(5).

⑦ 兰兴妞,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⑧ 罗利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零陵区委党校.

⑨ 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第4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从情绪改变开始的,当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生活发生不良变化时,就会通过情绪的发泄来表现对外界的不满。儿童时期身心发展变化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情绪的稳定性差。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最佳交流倾诉对象,缺少亲情温暖和安全感,也缺乏周全的监护和良好的家教,情绪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恐怖感、沉默寡言、喜怒无常、脾气不好、自暴自弃等。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脾气不好’‘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占68%,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发生争执并次数大于三次的占了27%。”[1]

(二)行为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3]这些不良性格都将是他们未来成长的障碍。

(四)学习问题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监护人往往比较注意留守儿童的吃穿,注意身体成长,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介入过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不好、抄袭作业,甚至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理睬。有人对留守儿童“学习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完成日常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遇到学习困难时有36%的儿童选择“直接抄袭”“跳过不管”或“没想过”,在日常完成课外作业时有35%的人会选择先“玩一下再写”,近五分之一的选择“有人管再写”。[4]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缺失

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是儿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儿童获取其他外部支持的基础,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资源,也是他们深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构建自我的来源。然而留守儿童却因为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关注与支持而丧失或部分丧失了这一重要支持来源。”[5]使孩子在心理上缺乏最温馨的亲情依恋,缺乏最安全畅通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沟通,也缺乏行为与性格塑造的榜样与监督。因此,缺失家庭支持和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监护人管理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隔代监护主要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监护人往往年龄老化、身体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代沟巨大,对孩子一是无力教育管理,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最大的问题是放纵、溺爱。单亲监护指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里独自承担家务农活及养育子女。单亲监护总体上优于隔代监护,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齐全的问题。由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没有父亲在身边,在成长中就缺乏理性、规则、勇气、刚强等男性阳刚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则缺乏温情、细腻、隐忍、委婉等女性阴柔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佳的性格特质是双性性格特质,既有男性阳刚的一面,又有女性阴柔的一面。所以,单亲监护主要的问题是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的弱点。另外,单亲监护者往往一个人在家承担起全部家务与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忙碌劳累,容易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亲朋监护往往使孩子到一个自己相对陌生的环境,不但基本缺失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而且难于适应,更别说融入新环境、新家庭,让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亲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区别对待,有歧视、不公平公正,甚至虐待等态度和行为,这显然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年来随着留守儿童问题被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支持与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而且农村学校,特别是基点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数量、水平与事业心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缺少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没有起到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主导作用。

(四)社会支持不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都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采取了不少关爱、帮扶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雷沃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春雷计划、春苗营养计划等,重庆市涪陵团区委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青商会争取政府购买资金,通过聘用在读心理学研究生志愿者逐一走访摸排后确定受助者,再聘用本地具有心理咨询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志愿者对受助者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节日家访慰问、电话访谈、互动作业等方式与受助者建立帮扶关系,为受助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评估报告并总结项目成效。[6]但目前许多团体的关爱帮扶措施往往是任务性、一时性、小范围的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更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支持。(五)政府治理不够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改革和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为解决偏远地区儿童上学和流动儿童救护不力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城乡差异依然较大。首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率,特别是隐性辍学率仍然偏高,高中入学率偏低的现象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其次,政府对学校周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黑心商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网吧、歌厅、游戏厅、垃圾食品等仍然像毒瘤一样在学校周边蔓延。再次,政府也为解决在父母身边的流动儿童入学难正在努力。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依然存在,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改革的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7]不少地方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在父母身边的适龄流动儿童为了上学不得不无奈地选择办学条件十分差的“打工子女学校”或回到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满足亲情关爱

父母的亲情关爱是孩子的精神乐园。外出打工父母为了家庭经济、为了孩子无奈选择了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成长,即使找到了钱也得不偿失、后悔莫及。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显著低于一方在外的,隔代监护的显著低于亲朋监护的儿童。[8]因此,外出打工人员若有可能最好把子女带在身边,或留一人在家,有亲朋可以委托监护的最好不要选择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父母再苦再累再忙也不要忘了加强与孩子沟通联系,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里通过电话、QQ、视频、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全面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烦恼与快乐、担心与期盼;最好是增加回家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次数。还应该加强与孩子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履行监护责任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孩子家长的委托,就应该担负起监护的责任,了解自己监护的不足,改进监护方式方法,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辈,首先要有教育管理好孩子的信心,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沟通方式,要防止溺爱、放纵孩子,要多与孩子父母、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商量请教孩子的教育管理;单亲监护要尽量减少一些家务和农活,多给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一些时间和精力,要了解并尽力改进或弥补自己监护的不足,努力使孩子个性健康成长;亲朋监护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努力使孩子融入到自己家里,不要让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更不能对孩子有偏见、不公、虐待等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态度或行为。

(三)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关心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他们应对各种具体困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健康阳光地成长。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跟踪留守儿童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沟通联系、引导、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会各界教育自愿热心人士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家校联系中指导、培养、协调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如培训指导监护人如何监护好留守儿童;建立并利用好“校讯通”,不要局限于布置作业,要通过校讯通及时与孩子的父母、监护人沟通交流,反应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协调好家庭教育;设置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时与父母沟通等等。

(四)增强社会教育

提倡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各方力量协助,更加系统、全面、长期地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协调统一组织发动全社会各种爱心组织、团体、志愿者的行动。首先,要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完善关爱体系、建立长效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戚电话、家长等。要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健身场所、文化长廊、图书室等,加强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管理,减少不良文化入侵。其次,要联动大型慈善活动机构,计划与当地爱心人士、志愿者、高校团学组织协调统一帮扶留守儿童,尽力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全覆盖,对每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帮扶、长期帮扶,直至义务教育结束或父母返乡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五)加强政府治理

首先,要从制度管理、经费投入、教师配备与管理上保障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重视。要给打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机会,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要保障农村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生活教师的编制。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清扫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场所,严格管理社区等其他地方的这些场所,使青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检查督导,强化落实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法律责任,杜绝适龄儿童辍学与隐形辍学等现象的发生。要尽力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二元户籍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打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真正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补贴,发展地方各类产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置业,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作者:代艳君 刘宗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2]罗天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陈淑莹,等.留守儿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2):29-31.

[4]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第5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21―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 学校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不良因素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 自身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

二、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第6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误区特征;教育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在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想得到家长的帮助,家长却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给学校教育带来难度,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下隐患。为此,笔者结合初中思品课教育实践,针对留守儿童因心理误区导致的特殊心理浅谈其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因心理误区导致的几种特殊心理特征

1.自卑型。这类留守儿童觉得父母外出了,就失去了依靠,自己像孤儿,胆小,沉默寡言。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怕别人讥笑。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2.自傲型。这类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了,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一切是自己说了算。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心目中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缺乏爱心,不关心集体,不遵守校规班纪;以自我为中心,无是非观念,想怎样就怎样。

3.孤僻型。这类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缺乏关怀,离群,不大方,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小组学习中,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4.逆反型。这类留守儿童因不同意父母外出但又未如愿,导致逆反心理严重。对社会仇视,对他人产生一种厌恶感。不愿跟其他同学交友,喜欢跟人对着干。对这类留守儿童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身边的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性,造成不良后果。

二、因留守儿童心理误区导致“三难”

(一)教师管理难:因父母不在身边,有的爷爷奶奶也不在家;即使爷爷奶奶在家,也不敢大胆管,怕管出问题,不好给儿、儿媳交代;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抚养他们。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迷恋玩手机、打游戏……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师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二)家庭教育难: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隔代抚养,一是老人怕事,怕孩子跑了,无法向其父母交代;二是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三是因思想观念不同形成代沟,孩子嫌弃他们。因而对于家庭教育他们也是力不从心,孩子有什么错误、缺点,监护人寄希望于学校来纠正;而学校的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的支撑,又苍白无力。如此循环,造成家庭教育难。

(三)“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有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促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形成“5加2等于0”效应。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越来越困难。

三、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误区所采取的教育策略

(一)对留守儿童进行“三心”教育。

1.“爱心”教育,因“爱”而容。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心”教育,因“爱”而容,让他们从老师处得到关怀,感悟亲情,从而容纳老师、同学、长辈。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留守儿童雨霏霏的心境转为艳阳高照的心境;以此让留守儿童心中充满爱,培养他们有爱人之心、宽容之心。2.“孝心”教育,因“孝”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一些民族英雄孝亲敬老的故事,利用征文形式、演讲形式、主题班会、教室黑板报等,培养留守儿童孝敬父母之心,感恩长辈养育之恩。学会与父母、长辈沟通,学会站在父母、长辈的处境感受父母、长辈的难处。让留守儿童知道: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是孝敬父母的表现。3.“责任心”教育,因责促行。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把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锻造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有社会责任感是留守儿童今后能否立足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品质。只有拥有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他们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人生价值。

(二)培养留守儿童“三会”。

1.会生活。最起码的是要告别依赖,学会自立、自强。当他们长大后,社会竞争可能会更激烈,没有人会退让于你,更不会有人刻意的给你成才就业的机会。所以,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学会自己抓住机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只有学会独立生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只要学会了自主,会生活,他们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2.会学习。首先,培养留守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会学习的内动力。要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只有调动起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自觉的学习,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其次,辅导留守儿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留守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维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批叛地吸收别人的好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些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第三,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留守儿童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7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主题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形成心理问题原因剖析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地区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随之而来地形成了一批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和温暖,更难面对面地聆听父母的教育。由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的疏忽,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如何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心理焦虑

焦虑是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多表现在和同伴交往中。比如在众人面前觉得不安,被老师或者同学批评了总想不开,在群体生活中常常无所适从,人云亦云,缺少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焦虑是衡量其在群体中是否感到安全的重要指标。

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主要针对所执教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同时心理焦虑存在着年级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焦虑状况高于五、六年级,六年级又高于五年级。

(二)孤独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莫名其妙地封闭自己,他们不愿加入集体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封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孤独感还会伴随着焦虑情绪出现而出现。孤独感体验同样反映了他们在同伴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安,长期的孤独体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另一所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了街头访问式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4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单,具体情况如下:

表2 某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基本情况

孤独感存在年级的差异:四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五年级,五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六年级,可见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最强烈。

(三)胆小、自卑

自卑是主体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胆怯的一种情绪状态。胆小、自卑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紧张感。在对上文中提到所调查的三个不同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中,3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面对众人发言时会特别紧张,调查情况如下:

在年级差异的比较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众发言时的紧张感有所减少。情况如下:

据观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会出现胆小自卑的情况。笔者观察到:一些孩子的话不多,也不常和人交谈,在和同伴交流中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是正常的。心理卫生专家认为:这种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

(四)情绪控制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情绪发展是阶段性的过程。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内敛化,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其能力弱表现在其外显行为上:不管哪个年级段的留守儿童都十分好动,常常无节制玩闹,精力旺盛;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容易持久,组织纪律性较差等等。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常被外界影响控制,学生之间常因为小的摩擦而引起言语或肢体的冲突。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现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学生自身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无人帮助等挫折时难以正确对待,由于自身存在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期望值较高与学习压力大的矛盾,渴望与人交往同心理闭锁的矛盾,导致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只要适时、适当地帮助和指导,都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在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只想到外出打工来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却未曾想到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呵护。有的家长对子女生活无心照看,而留守孩子爷爷奶奶又照顾过度,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虽然提倡智育德育并抓,但实际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对他们进行社会矫正,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政府,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比如,班主任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学生临时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交流感情,与班主任联系孩子在校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求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求父母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为孩子合理定位。从自己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教育实际水平出发,从孩子的智力、性格等方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性,这样既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实施。

3.“严中有度,严爱结合”,爱与管相结合。爱孩子是长辈的天性,但要使孩子成才,就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与管理。真爱孩子,就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希望,给予及时地和适当地满足,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爱孩子要适度,过分地溺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是娇生惯养。过分溺爱会使家长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这不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适度,过分严格,会使儿童自卑与胆怯,影响其智力发展及创造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吧!

参考文献:

(1)欧阳莉妮.扫除心理障碍 发展小学生的交往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2)杨兵.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70―71.

(3)高四季.试谈小学生自卑感的消除和自我意识的培养【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

第8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41-01

留守儿童正值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心思敏感、思维活跃,正是需要家庭温暖和父母呵护的关键期。由于不少家长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管教,而部分祖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品行方面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问题生进行教育,是农村学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这项建设工程对公民,特别是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败得失。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对他们进行教育,是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

(2)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近些年来,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个群体由于年龄尚小,思想不够成熟,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再加上缺少合理、正确的监护和引导,所以产生各种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也是国家新一代的建设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他们采取教育转变策略,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3)改善留守儿童自身状况的迫切需要。对留守儿童问题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可以逐渐改变和消除他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起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逐渐走出暴躁任性、自闭孤独的心灵桎梏,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转变的策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转变教育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研究。

(1)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首先,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这些留守儿童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并有一定的教育经费做保证。学校还应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为他们提供特色服务。还要增加娱乐设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免费向留守儿童开放,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乐趣和精神上的慰藉,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其次,班主任应保持与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做到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及心理上的困惑。比如,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严加管束,对缺乏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加关爱,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让他们了解父母之所以外出的原因,学会体谅父母,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次,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或者社区的方式,对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提醒,督促其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外出的父母可以常回家看看或者在寒暑假时将孩子接到身边。在沟通内容上,家长不能只谈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要询问,对孩子要表现出更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打电话外,书信交流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孩子通常通过日记的方式抒写自己内心的秘密和情感。如果父母经常以书信和孩子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个可倾诉的对象,并能够更周密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3)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也是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会成员和社区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和性格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可以建立儿童活动中心,让孩子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场所中增加了解,相互支持。妇联、团组织等可以开展一些替代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给予帮助,让孩子们在社区中也能找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4)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十分关心。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教育力量,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辅导员、校外网吧监督员,并促使他们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带领孩子参观文化站、民俗馆,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道德。

三、结束语

总之,比起城市中的儿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的发展状况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变得干涸。所以,学校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联合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共同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生的改变,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辅导留守儿童心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0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迫不得已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儿童,这些儿童大多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还比较小,需要其他亲人照顾或自己照顾自己。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并且整体规模在逐渐扩大,这就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再加上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引导和关爱,很可能造成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发生偏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下面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全面的思想政治观念

我国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那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教育体制不健全,义务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也不够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基本思想政治问题,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和重要的实事政治,学校在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荣辱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导致儿童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法律观念,再加上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良好的自制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观念很可能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1.2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错位

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再加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越加复杂,导致儿童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部分儿童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导致这些儿童不愿意学习,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而这部分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对他们的监督教育不太严格,而服务又常选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自己的孩子,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热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更没有养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学校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非常容易造成儿童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母,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要么放纵不管,对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父母忙于工作也忽视了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心,这容易造成儿童在心理方面出现被遗弃的感觉,出现严重的自卑或抑郁的心理,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 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还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明确奋斗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引导为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

2.2 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学习的内容,是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既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之,还能够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所接触的事物和思想也比较落后,不利于儿童思想和身心的成熟发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帮助儿童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儿童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3 有利于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很可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国家的关爱,使留儿童的温情渴望得到满足,并引导他们对父母多一些理解。还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儿童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信心,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3.1 宏观方面

3.1.1 政府要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

要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发挥作用,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造平等的入学机会,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这样就可以使部分留守儿童可以留在父母的身边,享有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这样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更加高效地开展。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第三,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力度强化农村社会治安,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3.1.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要想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作为保障。首先,国家要调整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切实帮助农村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受教育问题。其次,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完善留守儿童的发展、教育问题的相关制度政策,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3.2 微观方面

3.2.1 学校方面

农村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基地,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质量。第一,学校可以建立师生之间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引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减少孤独感。第二,农村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教师来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第三,完善农村学校儿童寄宿制。针对那些无人照料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可以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为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环境,寄宿学校的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儿童的关心和照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3.2.2 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要做到经常关心和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加强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及时察觉到孩子心理和思想方面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儿童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工作模式,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最终通过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从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建设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李海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沧桑,2011(01):151-152+154.

[3]杨迎凤.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问题的探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18):100.

[4]张海东.浅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J].吕梁学院学报,2012(05):52-54.

[5]刘国新,谭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田,2013(12):31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