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普遍超过50%,中间业务居于主要地位。而在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一直很低,近些年虽有所增长,但中间业务占比还未突破30%。这使得在面临金融科技的冲击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伴随存贷款规模的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为防患于未然,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找到对策,实现转型,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二、 金融科技的概念及发展
1. 金融科技的概念由来。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的概念来自美国,用来指利用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行业。金融科技被视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具体指的是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依靠软件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2015年下半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国开始被广泛提及,2016年这一提法就成为金融领域最热的概念。
2.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每年吸纳的资金增量整整增长了20倍。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每年资金投入量由2008年9.3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120亿美元,并在2015年再创新高,达到191亿美元,增速可谓迅猛。在美国,Lending Club等互联网公司正迅速抢夺在金融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在欧洲,2014年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投入达到15亿美元,交易量也快速上升。在亚太地区,资本对金融科技公司更是疯狂追捧。埃森哲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亚太地区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达35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8.8亿美元,足足飙升4倍,爆发力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步伐也十分迅速有力。互联网科技公司涉足金融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支付宝的诞生,包括之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支付平台,其主要作用都是为实物交易提供便利,降低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直到2013年余额宝诞生,支付宝凭借积累的大量用户和资金开始进入货币市场基金业务,预示着支付宝开始将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方向。随后,天天基金活期宝、百度的理财B和百赚、苏宁的零钱包、腾讯的理财通和?蚪鸨Α⒕┒?的小金库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更能说明互联网科技公司普遍开始通过向积累的消费群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正式进入金融业务领域。在存款市场领域,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P2P平台及众筹平台等正时时刻刻争夺着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在贷款市场领域,阿里小贷、腾讯微粒贷、百度小贷、京东的京保贝等都纷纷加入贷款抢夺大战中。2015年,淘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的推出,给予了消费者赊购的便利,这实际是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互联网公司正逐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正越来越快。
三、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从银行业务、银行信用职能、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竞争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受到冲击。商业银行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业务。负债业务是银行得以运营的基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则关系着银行的盈利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三大业务都产生了影响:(1)存款业务规模下降。正当金融科技如火如荼发展之时,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业存款总额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 500亿元,为1999年以来15年中首次出现下降。其中,16家上市银行环比下降1.5万亿元,跌幅达1.97%,其中13家银行存款总额下降。存款的大量迅速流失造成了“钱荒”,致使银行可放贷金额下降,直接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2014年3月,三大行联合抵制余额宝,许多银行设置了资金转出限额,足以看出金融科技发展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恐慌。(2)贷款业务受挫。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相比于存款业务,受金融科技的直接冲击较小,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现已发展的贷款业务种类不多、范围也不广。但是,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缩减必然会导致贷款规模的下调,故金融科技对贷款业务的间接冲击较大。(3)中间业务受到挤压。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较小,种类也不够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这种业务结构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科技冲击造成存款金额锐减的情况时,银行的盈利能力必然也受到影响。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支付结算平台,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易趣的PayPal、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99bill的快钱等,手机移动终端即可完成支付。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利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中。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低门槛、高收益为卖点推出理财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
2. 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正在弱化。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十分蓬勃,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基础,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强劲而迅猛。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过其平台上的数据推测顾客的信用,这是互联网公司得以开展金融业务的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入与扩展,顾客的金融行为也可以成为推测顾客信用的基础,购买行为与金融行为的结合使得推测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这又会促进互联网公司实体业务与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各互联网公司正追求实现这一闭合的正循环,因此各互联网公司会在自己的“领地”使用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金融业务,绕开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数据。自2013年余额宝诞生,金融科技经过三年的发展,一方面资金的供给方可以直接绕开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可贷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绕开商业银行直接与资金供给方对接,我国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的职能正在弱化。这一趋势的推延,将使得资金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配比时对信用中介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若互联网金融平台能进一步解决个人与项目的信用风险分析与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顾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任度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资金流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在各互联网公司与顾客之间流动从而形成闭环,商业银行便很难从中盈利,其经营状况将会堪忧。可见,金融科技依靠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顾客信用风险分析,从而脱离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职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带来了变化。第一,金融科技的推进正在改变金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与消费习惯,并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当今的金融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进入门槛的预期较低,对灵活性与便利性的预期则较高。许多银行不得不被动地下调理财产品的门槛,来抵御金融科技的冲击。第二,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由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传统竞争格局转变为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双重竞争的新型竞争格局。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将趋于激烈。认识竞争态势的转变,有助于商业银行在转型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性。
四、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
1.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特征分析。目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层面将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的效率将持续提高,金融科技仍然会成为金融界与科技界的最大关注热点。表1总结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在监管力度、经营成本、推广速度、顾客互动、应变能力、地域限制、信用基础、购买门槛方面八个不同点。金融科技公司在众多方面都更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灵活开放、社区化的优点,更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在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相同与相似金融业务上,商业银行往往遭受着金融科技的冲击。
目前,金融科技仅涉及金融服务的一部分领域,并没有渗透到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具有主动控制能力,因此商业银行仍具有一定优势。
2.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关系分析。基于对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不会完全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的判断。我国间接融资占比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重要地位,金融科技在整体金融市场中所占比例仍较低。即使在直接金融占比高的发达国家,金融科技占整体金融市场的比例也比较低。2015年通过Lending Club平台的融资额仅为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总额的1%。2016年5月,穆迪公司的报告《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中也阐述了这一论断。金融科技的线上金融服务不可能完全涵盖到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存在着线下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因此商业银行不会被金融科技取代。
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各自的优劣势,双方之间存在协作的可能性。金融科技具有超越时空、经济性、信息对称的特点,是传统商业银行依托大量区域网点的经营模式所不具?涞摹P矶嗔闵?、小额、碎片化的客户,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分析不会建设营业网点来吸纳这部分资金,而这一市场空白被互联网科技公司捕捉到,依靠低成本的优势便能照顾到这一积小成多的较为可观的市场需求。相比于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经验,平稳的增长模式也给予商业银行良好条件来控制风险,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学习风险管理的经验。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需制定应对策略以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1. 拥抱互联网,拓宽现有经营模式。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平台具有的门槛低、方便快捷的优势获得迅猛发展,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将不断向低门槛和便捷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应尽快认清竞争环境的变化,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公司抢夺金融消费者。在低门槛方面,2013年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推出后,在2014年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主动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由5万元下调至1万元。2015年,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打出了“1元理财”的招牌,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在便捷性方面,在各种“宝宝”们开启余额理财时代的帷幕时,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迅速纷纷推出在线直销银行,以顺应余额理财为特点的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设银行则自建电商平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中小银行搭建网上商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始积累交易数据。这些都是传统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拓宽了现有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的这些应对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对未来竞争态势判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经营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现获客功能,增强便捷性。还可以发展移动金融,由传统网上银行向手机银行转变,对实体网点进行智能升级,将适合线上开展的线下业务线上化等。
2. 建立竞争优势,做好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专注于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与庞大客户群体。商业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管理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风险在短时间内积聚会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科技冲击时,要着重凸显并扩大其比较优势,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使其成为核心竞争力,向金融消费者展现资金安全、风险控制良好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要凭借掌控的更多实名与账户信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环节注入更多资源,严格控制风险源头,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预警系统与监控系统以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尽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 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充分优势互补。金融科技公司的线上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的线下金融服务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还有互补之处。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融合金融服务、消费等功能的全能APP,构建金融生态。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易商,广发银行推出的月光宝盒等,都是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实例。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主动研究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种经营模式,挖掘这些经营模式中可能未满足的需求点,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将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服务好整体的顾客群体。商业银行可以开发基于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如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等。还可以自主开发或者与第三方合作来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如招商银行选择了自主开发,邮储银行选择了与1号店合作。
关键词:知识产权;科技创新;金融危机;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64-02
前言
本文试图以广东省抗击金融危机为例,作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策略。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大型玩具厂突然倒闭;10月17日是,宝安百灵达公司宣布停止经营;20日宝安宜进利工厂宣布破产;坪山创亿玩具深圳有限公司倒闭;此后龙岗港声电子厂、西丽西洋服装厂等众多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也相继停业……。金融危机对市场信心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让人们始料不及。
广东是一个外向型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进出口贸易量大省,出口地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而这次金融危机又对欧美影响最大,而且广东外贸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占了总出口的70%,在国际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出口受到了直接影响,致使广东外贸出口回落到10%,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也回落10%,影响到GDP增速也在回落。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知识产权显现的生命力
1 知识产权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武器。金融危机压顶,何为企业突围之道?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了一份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调查报告l引。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武器”。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于今年2月至3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这项调查,共向全省25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出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企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整体表现良好。大部分样本企业逆势而上,产值保持增长的占有出口创汇的样本企业的56.2%。但不同行业的“抗击打能力”不同,日用制品、玩具、家具等传统产业以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受影响较大,而对于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钢铁等企业的影响尚不明显。
2 知识产权为科技新领域创新带来发展新机遇。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风险面前,凡是能将知识产权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自身抵御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更加突出。如中兴通讯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0%,腾讯公司今年1--2月销售收入的增长甚至超过200%,华为公司2008年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737项,首次超过日本松下和荷兰飞利浦,位列全球企业第一,其年度合同销售金额也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即便是在金融危机重灾区――欧洲和北美市场,增长也分别达到42%和58%。
从整体上看对于一些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产业重大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则更应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引下,把调整和振兴结合起来兼顾解决当前困难和制约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强调结构调整对企业振兴的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既要增长又要淘汰落后产能、既要扶持困难产业渡过难关,又要促进产业、既要解决当前困难又要着眼危机后的发展。利用知识产权这一保护产业发展的有效武器,为科技新领域创新和为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个特殊背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应对措施是势在必行。
二、制定“保增长、扩内需、促销费”。努力构建提高综合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制
1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一些外向型产业处于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广东省整个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达到61%。而核心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则达到了93%以上。如加工贸易缺少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国际销售网络;(2)缺少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抵御经济危机;(3)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巨大,自身资源缺乏,抵御风险能力低;(4)广东人口密度是全国最高的,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源都非常短缺;(5)人口规模大。总体素质低,广东省9449万人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8.3年。反映出广东省的人口结构、创新水平和资源状况,决定了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不高。
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创汇。(1)善于转“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变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面对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迅速作出了相应经济宏观调控政策。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转向”措施;当机立断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内需保增长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五度降息,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国内经济环境日益宽松。所以,2009年是“危”与“机”同时并存的一年,因此,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把握好转“危”为“机”的时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外因,促使产业内部加快结构调整。(2)加速以往以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加工企业贸易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的转变;带动新一轮大规模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驱动一批加工出口型企业转移、转产、转型、开发新产品,瞄准国内市场。(3)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现代产业体系扶持和发展,拓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渠道,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通讯业等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以进一步拓宽新一轮出口创汇加工贸易,巩固、另辟国际市场。(4)增强对知识产权与科技新领域技术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的理念,不断开扩新的服务领域,保证现代产业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5)提高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电子、通讯等予政策倾斜,引导产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
3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培植消费力。以扩大内需的途径保增长最为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转变增长方式是相一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执动,而关键是加大消费增长的拉动力。
培植消费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而增加的收入要成为现实的消费最关键的是稳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稳定就有后顾之忧,因此保就业就是保内需;其次是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有保障,增加的收入就能成为现实的消费力,从而成为增加的收入就会被存起来,不会形成内需。经济的发展
需要有投资和积累,为了使很难平衡的消费和生产趋向平衡,就要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为了提高消费的拉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规划分配秩序,尽快建立和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享机制,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调整收入结构等,为提高居民消费创造条件。
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有效武器,确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发挥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由于规模快速扩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及体制、政策的弊端,中国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资源支撑,不少企业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粗放,生产工艺简陋,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组织不合理,重点生产装置不经济的问题长期存在,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本项目立项提出的对策:
1 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转换是产业结构调整强有力的核心的动力,在经济发展每个阶段都要有与之相应的主导产业,它能够率先应用新技术并且生产率高的前沿战略产业,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 摆脱以往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体系,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比重。
3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式在特定区域生产同类产品,以及为这些产品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通过专业化协作和分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由于解决了个别大企业的单打独斗和中小企业一盘散沙的挣扎,而在对应危机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企业获得长期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在结构调整中,调动产业集群中各自的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企业,即从事生产主导产品的企业,但是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系统,下游的批发、零售、、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基础设施的供应系统、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都是产业集群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结构调整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金融的形式逐渐渗入到传统的金融领域,新一轮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就此展开。有研究者指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在概念、模式等尚未统一标准,但是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已经严重冲击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格局,促使传统金融行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但如何进行创新转型以及对这些创新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尚未有成熟的应对思路。因此,通过理论上研究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路径,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动中各相关方之间的博弈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监管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1创新路径选择与监管问题的理论探讨
1.1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严重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目前有两种主要应对策略:一种是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通过自己构建电商平台,大力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消费需求转变的策略。传统商业银行构建的电商平台通过成熟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和良好的信誉优势,在某些领域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但是这种战略其实是将专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当做竞争对手,将其封闭在自己的创新战略之外,从而形成一种封闭的创新路径。与之相对应另一种策略是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软件系统,共同打造线上融资平台,共享相关信息,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创新模式。显然,两种创新路径实际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路径选择与决策的问题。
1.2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与监管
虽然通过互联网与金融业相结合,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业务转型从而更好地应对竞争,但也不能不看到这种金融创新也有很多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市场流动风险、技术操作风险等,显然如果没有有效监管这些风险将导致互联网金融创新难以达成良好效果,甚至出现停滞倒退。另一方面,根据Kane(1981),Finnerty(1993),Bhatt和Nanda(2000)等学者提出的“规避管制说”为政府监管作为一种隐性税收,增加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阻碍金融机构获得更多利润,为有效规避这种强制性的管制制度安排金融企业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即金融监管实际上也对金融创新有促进作用。从时间进程看,政府的监管和金融企业的规避不是静态的、一次完成的,当金融业者通过金融创新成功规避旧有监管时,监管机构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必定会推出新的监管措施,而这又会刺激金融企业进行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互动博弈,推动金融的发展与进步。
2动态演化博弈
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时主要涉及两组外部关系:一组是在进行创新路径选择时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关系,另一组是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在第一组关系下,由于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短视行为,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和其对手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策略反应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往往一开始不能找到最优策略,会在博弈中学习和借鉴同行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采用收益较低的策略者会改变自己的策略模仿高收益者策略。最终,群体间的合作博弈有可能达到某种均衡。同样,在第二组关系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也有类似的博弈过程。如果能准确分析这两组博弈均衡达成的过程、最终状态及影响因素就能从微观层面比较全面地揭示出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内在决策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2.1模型构建
假定在PPP模式下博弈主体为都为有限理性,即大部分人遵循惯例行为策略,选择按惯性采取行动,而不具有预测能力,忽略其他因素,构建两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讨论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和创新监管问题:(1)路径选择博弈模型在创新路径选择博弈中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两种纯策略: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开放合作策略T1,独立创建电商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封闭竞争策略T2;。互联网科技企业同样也有两种策略:开放的合作策略S1和封闭的竞争策略S2。本模型中双方博弈的策略和利益都是对称的。(2)创新监管博弈模型在创新监管博弈中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两种纯策略选择:进行原有监管可控范围内的常规金融创新M1和进行超出原有监管控制外的互联网金融创新M2,监管者的对应策略为加强监管N1和维持原有监管N2。在此博弈模型中假定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获知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行为是否超出其监管控制,双方博弈过程中的信息是非对称,非合作的。
2.2支付矩阵
(1)创新路径选择博弈支付矩阵在创新路径选择博弈中,为简化分析,假定某互联网金融创新项目需要投资为I可产生的市场价值为D,假设市场时只有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两类企业且双方地位实力平等。(2)创新监管博弈支付矩阵创新监管博弈中,当金融机构进行常规金融创新时,金融机构与监管者获得收益分别是Π1和Π*1,当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时金融机构与监管者获得收益分别是Π2和Π*2。监管者因加强监管而产生额外成本为C*,因维持原有监管而未能防止互联网金融创新发生风险给公众造成的公共损失为S,金融机构因互联网金融创新所承担的风险为K,强化监管措施下监管机构惩罚造成的损失为L。根据社会实际显然Π1<Π2,C*<L,K>L。当爆发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由于互联网创新而遭受惩罚应该远大于其得到的超额收益,即Π2-Π1L,其程度由社会环境、银行法规完善程度和金融机构创新成熟程度等外在环境决定,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
(1)从图1及表3可得,在创新路径选择博弈中,系统可能收敛于两种状态,一种是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创新,这一状态有助于产生合作效益增值,发挥各方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显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另一种收敛结果为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各自都选择封闭竞争式创新路径,大大增加创新成本,造成收益减少,即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行业整体提升和社会福利的整体增加,是一种劣势均衡,需要寻求优化创新选择路径,跳出劣势均衡状态。从博弈策略选择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策略选择与博弈对手的选择相关。
3.2政策建议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
影响金融科技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安全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淡薄。虽然管理者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执行力度小或者误操作等情况,导致一些重要的数据泄露和密码丢失等,让系统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第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低。因为系统漏洞的存在,给一些不法分子如黑客可乘之机,他们通过侵入系统盗取数据,甚至给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第三,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多第三方支付、P2P交易模式等新的交易平台出现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的监管审核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就出现了盗取客户资产而追讨无果的后果。安全是先行者,在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客户的信息和资产就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长远来说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业务人员和监管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种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会伴随着新的攻击手段的出现,所以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并不断寻找解决各种安全风险的方法。其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其操作行为,进而规避人为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防范的具体措施
金融与计算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金融业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为金融服务,为金融产品保驾护航,必须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尽量避免人为操作和技术缺陷带来的风险。
(一)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
可靠的软件系统是用户交易安全的保障,安全的密码策略、短信验证码、指纹、人脸识别技术和成熟的实名认证技术等在软件中应用提高了交易的安全系数,可以进一步保障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的资金安全以及相应的信息数据。所以,金融机构在对软件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使用全面的计算机软件安全管理手段来规避历史问题。在计算机软件安全管理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保障软件安全问题。首先,在软件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都要确保软件质量,使用更安全的登录技术、加密技术、角色权限管理策略和密码策略等手段来保障用户安全的使用软件;其次,在数据库方面,配置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设置严格的分级查询修改权限,必要时建立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再次,在软件的运行维护方面,将开发权限、运行和维护权限分开管理,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对软件进行维护,防止因操作权限分配问题导致的操作系统被一些非法用户闯入,泄露一些重要的信息数据;最后,我们还要定时更新病毒库,并且积极升级更新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完善病毒检测和杀毒措施,避免因计算机中存在病毒导致系统出现崩溃的现象。安装防火墙并定期检查系统漏洞,更新并安装系统补丁,关闭一些不安全的端口等,力保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管理
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极大地加快了业务发展,同时也对运行环境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避开高温高湿和强磁环境,还需要相关的专业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定期的维护,对一些出现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进行及时的更换和维修,以免出现一些较大的安全事故。
金融电子化概述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 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 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 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网络为重点,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成熟,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揭示商业银行需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防范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再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比较之下的优、劣势;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人才发掘与培养、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等四个方面策略,从多方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网络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日渐成熟,人们开始步入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2012年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其业务的发展的确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冲击,也可能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一种“鲶鱼效应”,即刺激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邱峰(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发的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正逐渐将银行中介功能边缘化,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业务萎缩的危险,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业银行还无法被互联网金融取代。商业银行需要和互联网金融加强合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重视客户体验、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不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将来还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态势,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简单表述为,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起初,互联网企业是为应付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各家银行合作,提供网关接口。但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日积月累了诸多的用户数据,熟悉并掌握这些客户的各种需求和偏好,还包括各种对金融服务有用的讯息。
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只提供支付这单一的金融服务,继而开展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开始趋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互联网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转账、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人们在网上购物中使用的网银就是此类型的代表,这是一种的虚拟银行柜台,在使用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网上银行享受各种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优势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工具,得到各种有用的大数据资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这类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拥有的电商平台,创造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
(三)P2P模式,即互联网担当中介的角色,两端分别连接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至今已经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类: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
(四)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结合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原有的“产品主义”转变为“客户中心主义”。两者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此类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
随着近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发迅猛,银行监管部门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金融牌照更夯实了此类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互联网企业正借助自有的强大的数据力量,逐渐侵占传统银行业领域,这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显而易见。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固然迅猛,但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法超越的。
1.资产实力更加雄厚。依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同比增长31.2%。从银监会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而互联网企业在交易规模和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方面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2.客户资源更为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客户资源已相当丰富,尤其是在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后,客户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在2012年上市银行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一共提供了7 家银行的企业网银和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的相关数据。经统计,该7家银行的企业网银用户总量达到532万,9家银行的个人网银用户总量接近 3亿,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增加。
3.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囊括了多个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的问题,并在长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有效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管理控制各类风险。
(二)商业银行较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1.操作欠缺灵活性。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严谨,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流程,而互联网企业刚好与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简便。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首先需要借款人进行贷款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贷前调查、风险评价、逐级审批、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整个程序较复杂。而网络借贷将繁杂的流程简化,使贷款审批流程更简单、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缩短了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周期。
2.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由于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因此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遇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解决此类问题。而互联网企业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强大功能,如融资贷款搜索平台360等,能有效解决融资、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贷服务中耗费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与劣势,从自身角度和整体角度,制定一系列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整合网上业务和传统业务,建立客户开放交互式网络平台
互联网企业迅速突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拥有开放的金融平台、有效的营销手段、良好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了相当数量的客户资源。面对这种威胁,商业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户的实际需求,将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相关信息充分整合,结合银行自身优势,帮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二要增加与客户之间接触的机会,可通过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各种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将原来的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复杂过程进行简化,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合作,开发网络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并非是纯粹的竞争,彼此是能够互相合作的。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不能忽视其发展的迅猛态势,逃避竞争,也不能像对抗普通竞争对手一般,排挤打压,而应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户与客户资源,共享资源。商业银行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与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务上相互帮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二是双方联合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一方面,挖掘新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与科技属性,提高了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要求。通常商业银行的员工不是出身于纯经济金融专业就是纯计算机专业,因此十分缺乏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管理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注重招聘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二是重视对员工的科技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工具运用的综合素养,让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时,熟练地将互联网工具运用到网络营销中,使其业务蓬勃发展。
(四)提升网络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商业银行愈发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为银行数据处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决策制定等提供动力,科研能力等决定着业务经营成果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而互联网企业的先天优势源于科技,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系统,推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二要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保密机制与信息安全处理机制,提升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从最大限度减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风险,保障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已逐渐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提醒商业银行不可轻视互联网的力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户资源;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永葆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竞争优势。争取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使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4):14—16
[3]马蔚华,互联网金融不是商业银行的终结者,IT时代周刊,2013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开放度的扩大,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他们凭着先进的管理经验、敏锐的市场触觉、灵活的营销手段在我国各大城市开展金融业务,对我国股份制银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国内外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规模经营已不适合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银行业务交易量的规模不能代表所获利润的多少,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银行业60% 的利润来自于10% 的顾客,高端、优质客户市场是银行利润最重要的来源。可以肯定,竞争结果将是对客户市场重新分割。因此,对21 世纪的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产概念,而是客户概念,谁可以掌握客户,就可以掌握市场,掌握了财富的源泉。
一、我国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的现状
我国股份制银行的营销工作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科技论文。目前,市场营销已进入了我国股份制银行的日常管理范畴,其管理效果表现为:
1.股份制银行开始注重塑造自身形象,鲜明的CI标志,设置VIP室。
2.各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增设了分支机构,竞争市场份额。
3.电子银行迅速发展,作为物理网点的补充, 成为与物理网点齐驱并进的重要营销渠道。
4.业务种类多样化,股份制银行先后推出了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等措施,对高端客户实行特别服务。如中信实业银行的“理财宝”,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业务形式满足了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
5.大力开展业务宣传。将传统手段和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手段加以整合,频频发动全方位的宣传攻势。
二、我国股份制银行客户营销的发展策略
1.实行差异化服务,牢牢抓住现有优质客户。目前,银行业普遍认同“二八定律”,意思就是说银行80% 的利润是来源于20%的客户。而我国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之一就表现在如何寻找这20%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国外银行普遍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模拟和预测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贡献度、客户忠诚度,并且大都建立了数据仓库。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很容易地找出这20%的优质客户。科技论文。
2.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优质客户。在深化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我国股份制银行还应该积极主动开发挖掘新的优质客户。要深入研究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明确长期的合作群体和服务群体目标,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合作关系巩固起来。随着市场的变化,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将成为我国股份制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群。从现状来看,这三类客户的成长性都非常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GDP 的贡献度越来越高。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加快和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三大类客户都将有更快的发展。
三、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客户建立的合作关系中非市场因素比较多,这种关系的持久性较差,有可能经不起客观经济利益的考验。构建新型的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股份制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股份制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与普通客户比较,优质客户在服务效率、服务品种、服务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有时还有利率、费率上的优惠要求。在服务上质量上,优质客户的要求。往往要比一般企业高。除了要求银行提供上门服务,流动银行服务外,常常会提出相对股份制银行目前科技支撑能力而言较为超前的金融需求,如大型优质公司客户要求利用银行的电子平台随时查询下属企业现金余额和流量等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科技论文。
四、改革银行内部管理体制,适应优质客户需求
争取优质客户市场不能简单地从满足外部需求来考虑,还要从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以优质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1.加强上下级行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捕捉企业和项目信息。
3.要对新兴客户研究制订分类的信用评价体系、贷款政策和策略
4.完善客户经理制和产品经理制。
5.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股份制银行经营管理需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广泛引进市场研发、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广告传播等营销专业人才,改变原来单一的人才结构。
总之,巩固现有优质客户、挖掘潜在优质客户是股份制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对外要积极组织对优质客户的营销,满足其金融需求,对内要改革组织机制、管理体制,从信息、产品开发和管理机制、上下级行联动机制、客户评价和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营销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昌声.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J] . 广西金融研究,2004,(4)
[2] 任宣.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J]. 现代企业,2005,(8)
[3] 肖崎,庄铁丽.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5)
[4]许少英: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其对策[J].内江科技 2006 年第8 期,P17~P23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控制
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我国企业面临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自身在产品、投资策略、公司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虽然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已经逐渐消退,但我国企业仍应以此为戒,居安思危,从内部制度到外部策略上进行综合的管理和规划,以便更好的抓住市场机遇,抵御外部风险,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广泛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影响,其财务风险来源不断增多,风险等级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商品流动性和行业依赖程度的加强,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会在多方面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受产量和价格的影响。在经济相对平稳的时期,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产量则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销售体系和市场需求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盈利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8年,我国有些企业当年的盈利较2007年下降了31.3%,在广东沿海等地,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
(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由于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吸引了大量国外企业入华投资,企业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海外投资。这部分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得很多企业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部分海外基于对后势的悲观预期,纷纷从华撤资,这就使得企业陷入资金困境,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一旦撤资,项目则难以继续下去,最终导致前期投入成本都难以回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在金融危机下各大银行通常都会采取缩紧银根的策略,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国不少企业因此破产倒闭。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调整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企业在融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缺陷。据此,我国企业应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成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表明,公司制能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类资源,对于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企业由于受到旧有体制影响,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家和企业自身应共同努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全新的委托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发挥企业管理体系的最大效能。我国企业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从企业内外部选取最为恰当最有才能的人士充实到公司架构中,以便确保整个体系的协调运转,实现各个部分直接的有效制衡,最终全面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在金融危机之下,低成本则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前文我们提到过,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企业原材料成本投入巨大,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价格很可能低于成本,从而使企业面临亏损,陷入经营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企业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工艺改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企业始终在业内保持显著的成本竞争优势。加强成本管理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各项业务和流程的具体特点,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成本。由于我国企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国企业要加大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第三,要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限制人力方面的开支,降低人力成本。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机构合并重组和人员精简等手段来实现。
(三)建立系统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在于其风险管理能力如何,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否有效。2008年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破产倒闭,一个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其难以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调整,从而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我国企业要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建立起适合行业特点的高效效率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备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系统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个系统要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无论是哪个环境出现了问题,系统都能及时准确的将问题反馈到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第二,这个系统应对行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高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当某一风险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能及时的作出反应,从源头上遏制风险扩散。第三,这个系统要在企业内外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负责人和在外部寻求相关支持,以便将风险从容化解,避免风险蔓延到企业内部,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生存。
(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在研发领域和技术领域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未来我国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要适当的提高企业用于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将研发资金集中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五)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缺乏体系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从而难以充分其资源优势。针对这一现状,我国企业有必要对核心技术优势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技术涉及的领域、种类、层次对其进行重新划分。具体的可以在科技攻关方面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组建涵盖多学科涉及多种技术和人才的项目组,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姝.金融危机中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管理观察,2009(12)
[2]宋昌英.金融危机下应对财务风险措施研究[J].中国经贸,2010(24)
关键词:俄语金融术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一、译前准备
翻译《Денежно-кредитная политика》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
1.有目的地通览了《Денежно-кредитная политика》,了解其内容,弄清金融俄语的语言特点及文本特点,标出专业词汇。
2.针对文本查找相关中文书籍和学术文献,其中包括俄语、英语金融类学术文献,收集有关翻译理论的书籍和文献。利用网络搜集金融专业词典和相关金融网站。例如英汉高盛金融词典、俄语金融专业词典等,或可登陆央行官网、美联储官网、MBA智库百科、维基百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搜集金融术语。同时还应学会使用灵格斯,北极光-俄语词霸,千亿词霸,Словарь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 на Академике,Бизнес-словарь等在线词典。
3.反复阅读查找到的中文书籍,了解相关金融知识,理解货币政策,掌握金融术语用语规范,并标出相应术语,为接下来的翻译工作提供方便。
二、术语翻译策略
俄语金融术语特性:专业词汇词义具有单一性,普通词汇词义具有多义性,词汇形式具有简约性,词汇具有对义性(即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矛盾或关联),词汇具有类义性(即词的意义同属某一概念),词汇具有历史性,词汇具有与时俱进性。这对这些特性,可采取增译、减译、换译等方法进行翻译。
1.增译:例如стоимость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валюты 翻译为本币币值,стоимость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валюты即为本币值,字面译为“本国货币值”。本国货币”汉语简称为“本币”,因汉语中四字格较多,易于上口,形成对仗,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术语译为“本币币值”,重复增译“币”,表达更简洁、流畅。
2.减译:例如объем денежной массы в обращении翻译为货币流通量,其字面意思是“在流通中货币量的数量”,在这个术语中объем与масса语义重复,状语в обращении “在流通中”可省去前置词,直接简化为“流通”做定语,再调整词序译为“货币流通量”,简洁且朗朗上口。
3.换译:俄语金融术语中有大量的名词二格串用现象,即修饰语在后,中心语在前的现象,因此为符合现代汉语逻辑和语法规律,须对原文词语的顺序进行变换和调整。例如степень износа основного капитала 翻译为固定资本磨损率,основной капитал为中心语износ的定语,износ为中心语степень的定语,汉语中定语位于中心语前,译为“汇率传导渠道”。
金融领域有着健全的理论,并且随着国际间不断交流与合作,很多金融专业词汇的翻译已经固定化,这需要我们根据权威文献和词典对它们进行查对。对于不能在专业词典中找到其翻译的专业词汇,译后需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验证。
三、句子翻译策略
1.调序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长难语句翻译的问题。由于俄语属于屈折语,俄语中的定语、状语可前可后,定语从句可后置,原因、结果、条件等状语从句句序也很灵活,而汉语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习惯把时间、地点、条件、原因状语以及从句放在句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调整语序,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Кривая D0 смещается вправо в положение D1 при неизмен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предложения S0.这句,应将状语при неизмен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предложения S0译到句首,译为“在供应曲线S0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曲线D0向右推移到D1位置。”这样更符合汉语语序。又如,Внешние источники финансирования формировали дестабилизирующий потенциал, поскольку в условиях кризиса, как это произошло в 2008 г., финансовые ресурсы выводились с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рынка. 这句,翻译时应将поскольку引导的原因从句移至句首,译为“因为发生危机时,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资源撤出了俄罗斯市场,所以外部融资来源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性。”只有这样译文也会更地道。
2.分译策略
俄汉句子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俄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在翻译金融俄语复杂化的简单句和长句时,可采取分译策略,将原文拆分成若干片段,使其中的词、短语或小句分译成相应的译语单位。采用分译策略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分了形却丢了义,一定要有根据地进行分译,并且译后要重审校对,以防内容遗漏。例如В-третьих, недостаточная зрелость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посредничества кредитных организаций на фоне активизации склонности граждан к удовлетворению потребности в банковских услугах по всему их современному спектру мешает эффективному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ю трансмиссионного механизма денежно-кредитной политики.中,на фоне引导的内容在句中做状语,但由于状语过长,就需要将其分译出来。根据句意可知,状语на фоне引导的内容与句子主语内容表达的是一种矛盾关系,而且主语недостаточная зрелость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посредничества кредитных организаций较长,照译有欧化味道,为表意明确,将主语分译成句。原句一分为三,显豁原文的逻辑含义。可译为:第三,国民对各种现代化银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信贷金融中介机构还不够成熟,这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运作。
3.合译法
与分译对应的还有合译法,合译即融合式全译,指译文在语表形式上发生整合,原文的几个语言单位整合为一个语言单位。翻译时可将内容重新组合,使信息紧凑,结构简洁。例如Конпенсировать влияние немонетарных инфляционных факторов можно ужесточением денежно-кредит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что и делает ЦБ.中что и делает ЦБ为接续从句,译为“中央银行还可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弥补非货币通货膨胀因素产生的影响。”将其与主句融合,原句为复句,合译后变为单句,全句形式简单,信息紧凑。
综上所述译,翻译专业文献绝无捷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练习和积累。除了译前准备辅助字典、词典等工具外,还要充充分利用网络,还要灵活运用增译、减译、换译、分译、合译等翻译策略。对于专业领域不懂的地方要有足够的耐心,虚心向业内人士请教。培养金融语言的语感,熟悉大量的规范性用法,最后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将原语的实质信息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中外金融信息交流搭好语言桥梁。
参考文献:
[1] Нелюбин Л. Л. Наука о переводе. [M].М., Флинта, МПСИ, 2006.
[2]蔡毅,孙桂芬.俄译汉翻译教程(上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陈仕彬.金融翻译技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2.
[4]丁树德.论科技术语的概念定位与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0(2).
[5]方虹.货币银行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