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一站式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夯实宽带基础
早在2011年3月18日,中国电信集团就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的“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协定在高效网络、产业提升、低碳发展、信息化普及、政务便民、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惠民等方面通力合作。近两年来,广东电信已经累计投入数百亿元,打造“宽带广东・光网城市”,与56个行业龙头企业、46个政府部门和8个国家级高新经济园区开展信息化战略合作。
这其中老百姓感受最为明显的应该就是宽带普及提速了。“今年我家电信宽带提速到百兆光纤宽带了,和过去的ADSL相比,速度真是太快了,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分钟,家里所有人同时在线看视频也不卡。”家住茂名的李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其实早在2009年,广东电信就开始大规模引入光纤到户(FTTH)技术,可最大提供100Mbps,甚至1000Mbps带宽。截至目前,全省企业客户与城市住宅小区都已经实现光网全覆盖,行政村100%通光纤;数据显示,广东电信的宽带用户从2002年的100万户到2007年500万户用了5年时间,但发展到2009年的1000万户只用了2年时间,而2009年至今,宽带用户再度实现翻番,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无疑和广东电信大力发展基础网络建设密切相关。
2012年,广东电信发起“粤进光时代”行动;2013年,进一步推出“100M光纤进家庭、1000M光纤进企业”计划,这使得广东省的宽带用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提速风暴。2015年5月,“互联网+”行动计划,重新定义50M为新宽带标准。
事实上,基于宽带网络的不断普及提速,广东电信也已经开始通过服务应用的创新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智慧”起来。在家庭和个人应用方面,广东电信的宽带服务涵盖休闲、娱乐、理财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iTV影视娱乐、翼支付、智慧家庭等;在行业企业应用方面,广东电信为企业提供翼机通、外勤助手、移动办公等成熟应用,为客户提供移动化公文处理、网络存储、外勤管理、店铺管理、定位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政府信息化应用方面,广东电信配合省政府承建的“网上办事大厅”,成为各级政府便民服务的标杆应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广东电信在农村区域建设的接入手段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涉农信息最全的专业信息化应用平台;配合各地公安、环保、消防等部门安装的“电子监控系统”遍布全省各个角落。
广州城中村“光网化”
广州市政府在“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提高城中村光纤覆盖率。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向城中村盘踞已久的杂乱缆线宣战。广州电信迎难而上,主动响应政府号召,不计成本加大投入,2016年计划光网投资9亿元,覆盖用户600万,城区实现全光覆盖目标,2017年中将完成全部区域光覆盖,力争实现“全光覆盖城市”目标。针对城中村三线整治,广州电信率先制定了整治建设方案,主要以FTTH(即光w到户)方式部署光纤资源,实现城中村光纤到户,同时配合三线整治要求完成铜缆剪线退出。光缆路由采用钢绞线吊挂方式,路由方案统一确认,统一建设,按需建设一条或多条钢绞线,多家运营商共建共享。光节点采用小微箱方式下移,每个节点覆盖4-6栋楼宇。各运营商严格按这一标准实施整治。
去年10月,在天河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一场“开天”之战在石牌村打响,广州电信正是该村三线整治的牵头施工单位。
“这下子终于见天了!”看着眼前三线整治剪下的缆线,连村民老董也惊呆了,缆线堆满了篮球场,足足有百吨重。据悉,石牌村历经7个月,三线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
面对整治后的石牌村,住了六年、从事IT业的来穗人员张先生说:“看着石牌村越整越靓,都不想走了。以前用的宽带那个慢呀,现在换了100M电信光纤,再也不用担心在家网络办公,尤其是打游戏、看高清电影,那叫一个爽!”
助力横琴自贸区
自2015年4月23日横琴自贸区正式挂牌运作以来,中国电信珠海分公司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与横琴自贸区管委会就构建国际一流的信息通信环境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为自贸区建成了一整套先进、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过去一年中,珠海电信全力配合横琴自贸区构建政府服务信息化网络,在建设便捷高效信息网络、搭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和谐生态横琴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重点推进了下一代网络建设、IDC服务、数字校园等信息化项目,推动港珠澳通信一体化加速。通过建立世界级互联网数据中心、智慧云计算中心和云呼叫中心,为横琴创新型企业和物联网企业提供涵盖市场对接、基础技术设施、大数据精准分析、营销推广等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支撑横琴高端产业和人才集聚需求,服务横琴国家“互联网+”等创新基地发展。
珠海电信主动为自贸区企业提供先进安全的通信保障。一年来,已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环岛东路、环岛北路、港澳大道、横琴大道、长隆大道等主干道路的光缆建设,使自贸区有了大容量、可靠稳定的信息高速公路。目前,自贸区金融街、创业谷的每家企业都有中国电信的百兆光纤。
为解决此问题,学校参考国内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前列的高校,同时考察多家数字校园建设解决方案非常出众的公司,最终选择了教育信息化的技术领航者、已经为全国上百所大学提供了稳定高效服务的成都康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学校量身打造了一套“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案。
在本次建设中,由成都康赛公司提供的统一信息门户、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手机门户等平台的上线,以及原有人事系统、OA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网络计费、站群、邮件等系统的整合,结合手机移动门户的建设,解决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确定整体建设方案后,学校与康赛公司紧密配合,经过短短5个月的建设,云南中医学院信息化建设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
本次新建的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面向学校全体师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应用承载平台,是一个开放、高效、可定制、可扩展、安全可靠、提供信息和资源共享的信息门户及管理平台。由身份认证、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建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内部系统间沟通的桥梁,可以提供扩展的端到端的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消除了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实现了个性化需求。
移动门户崭露头角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更多的师生愿意采用移动的方式来访问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办公及教学。因此,移动智能终端化应用产品的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尤为重要的标志。
手机门户平台是云南中医学院在手机上的“官网”,任何人均可下载该手机APP,在该平台上可以随时查看学校新闻、校园概况、校园景色、校园通讯等对外公开信息,充分感受学校办学文化。同时,手机门户平台也是常用桌面应用业务的移动化,用户可在移动客户端随时获取校内各类网络信息服务,办理常见业务,方便交流沟通,为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数据平台消除孤岛
学校之前已建设的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基本上来自不同的厂商,拥有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业务系统分散,形成信息孤岛。各系统数据存在冗余甚至错误,导致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低下,同时应用衔接性不高,导致数据收集困难,无法及时、全面、完备地掌握相关信息。
而康赛公司提供的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各业务系统通过清洗与整合系统与共享数据中心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此服务同时包括信息资源访问权限控制功能,可完成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实时和完善的共享数据。并且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创新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决策和规范化管理,逐步达成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各大平台与系统的上线运行,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学校师生在使用了新产品后反响强烈、赞不绝口,均表示门户简便实用、数据完整有效,此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方便、丰富了师生校园工作与生活。实现了整合并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目标,创造了主动式、协同式、探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了师生互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在建立数字化校园之初,我校基于“夯实基础、统筹数据业务整合、教学管理服务并行”核心思路,以教师的校园教学工作为建设主线,通过建立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综合信息服务、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等完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深度整合资源,解决信息孤岛。同时通过顶层设计及规划建设实现学校统一、权威的数据标准,贯穿学校所有业务系统,将学校数据全局整合,实现所有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数据实时同步共享,提升学校办事效率、提高学校服务质量。在本期数字校园建设初见成果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校情,我校提出了数字校园后期建设规划。
在第二阶段的建设中,我们将秉承“应用为先”的理念,力求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接下来将基于“提供优质应用、推进学生管理应用、深化信息化服务内容”的核心思路,在完善电子校务建设基础上,创新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校园生活的服务模式,利用IT技术向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建立校园迎新离校一站式协作平台、宿舍管理系统等功能系统,以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为建设主线,从学生的招生迎新、在校的教学生活到最后的离校就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智慧服务;
其二,建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通过成绩管理、日常安全预警、招生就业分析、历年教育数据统计等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服务,为学校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决策支持。基于积累的业务数据展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在完成了前两期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我校数字校园第三阶段的建设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将基于“扩展服务手段、推进学校资产资源管理、提升服务内涵”的核心思路,重点提升“财务、资产、资源”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从而全面实现学校教、学、研、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碎片化服务;企业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7,G20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11-0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开始起步,初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等领域,发展动力来源于IT技术厂商,属技术驱动型。随着信息化效益的初步显现,尤其是近10年来,组织的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信息化逐步向业务驱动转化,各高校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信息系统开始全面支撑学校业务,但是在总体业务架构与数据架构上尚处于无序状态,数据和流程问题依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两大核心难题,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对业务变化的快速支撑成为矛盾的焦点。
目前,不少高校在信息化的业务架构和数据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2]如2011年清华大学基于企业架构理论,提出由业务架构、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组成的高校信息化的大学架构理论;[1]复旦大学于2012年就以共享库的数据集成为基础,对数据根据使用目的建立主题,通过业务的集中和整合,对校园信息化新一轮发展中的一站式服务进行了规划和设计。[2]本研究借鉴各高校的探索经验,围绕碎片化服务的核心思路,在企业架构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新一代高校信息化架构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以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和流程两大难题。
一、高校信息化现状
近10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基于信息管理系统(MIS)模式进行了一至两轮的数字校园建设,出现问题如下:①师生不愿意用。由于系统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进行的设计,普通用户与管理者使用同一套系统,使用起来很困难,而很多师生迫切需要的常用服务却很少有系统支撑。②业务部门不满意。业务需求的多变是一种常态,但功能变更响应不及时,同时由于系统庞大、功能繁多,学习使用系统耗时耗力;③校领导对信息化无感知。信息中心无法给出信息化高投入所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师生乃至决策支持方面的实证。④信息中心压力大。管理效率的提升源自业务部门的流程变革,跨部门的服务应用来自于业务部间的流程整合,管理决策数据的积累来自于业务系统的使用,这些对大多数学校的信息中心来说似乎也无能为力,而信息中心却承担着各类业务系统安全运维与保障的压力,系统建得越多,信息中心的压力越大,根本无暇顾及普通师生普遍关注的个性化服务应用建设。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已有专家学者关注到。[2,3]如清华大学的蒋东兴指出,学校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已经给建设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没有一家IT公司能够提出一个高校数字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圆满地实施,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笔者认为,MIS系统的建设使学校业务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业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IT与业务的一致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数据共享、系统集成、重复投资、系统利用率、IT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等方面仍存在较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缺乏总体设计,因此,需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法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二、基于碎片化服务的高校信息化架构思路
由于当前高校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从学校整体业务出发全面梳理学校各类业务应用,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模型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行。笔者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碎片化服务”的建设思路,并以此为核心,在顶层设计上以企业架构为指导提出了高校信息化架构的实施框架。
1.碎片化服务
碎片化服务是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的全新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思路,百度百科中对“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解释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将学校信息化服务中最小颗粒度的业务应用称之为“碎片化服务”,这种碎片化服务以解决一个问题(做一件事)为边界,其基本要求为能够完整形成业务应用的逻辑闭环。碎片化服务之间在数据层面互相支撑,在业务逻辑上呈松耦合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可进一步整合完成更复杂的业务。
碎片化服务是校园信息化服务的最小服务单元(轻量级应用),是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难点(数据、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构建开放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生态的重要手段。由于业务应用的颗粒度较小,流程、角色、权限变得清晰,在实现服务应用的定点定时定人推送方面变得容易,可以真正做到个性化的服务推送,而较小的业务应用的业务表单数据字段总量必然不大,对逐步理清数据源头、规范校内业务数据标准、保持数据一致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建设方法。由于业务应用的碎片化,每个业务需求都可以独立进行设计开发,因此建设周期和建设难度大大降低,但是每个服务应用的开发与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2.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 简称EA)借助信息技术, 用工业化、标准化和工程化的思路来研究如何将业务需求映射到IT 系统, 能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4]EA从各个层面反映业务、服务、技术和产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辅以其管控和演进的规则,因而近年来被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目前,国际上主要的EA框架与方法论包括开放组架构框架(TOGAF)、美国联邦体系架构(FEA)和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DoDAF),TOGAF是目前认知度与接受度最高的架构框架。2011年,在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下,相关研究机构推出了中国本土化的EA框架,即信息化体系架构框架(IEAF)。
企业架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业务架构,二是IT架构。业务架构是把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由业务战略决定,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IT架构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蓝图,包括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对比其他主要关注于实现的规程,企业架构领域原则上的关注点是企业范围内的业务需求的识别、规范及优先级划分。企业架构如同战略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执行业务战略规划及IT战略规划,是承接企业业务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桥梁与标准接口,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
3.碎片化服务架构
如图1所示,在高校信息化架构实施框架的顶层设计上,借鉴了企业架构的业务流程、应用、信息及基础设施四大框架的构建方法并落地实施。在业务架构上,采用“碎片化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方式;在应用架构上,建立了与“碎片化服务”业务架构相匹配的高校信息化开放平台;在信息架构上,结合国家及各学校的信息标准模型重新建设信息标准以及综合服务数据库,并以应用服务的建设为牵引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在技术架构上,则以“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模式进行建设。
三、实证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期也是基于MIS系统模式进行的建设。2014年,面对信息化发展瓶颈,开始寻求突破,在企业架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了基于碎片化服务的新一代高校信息化应用开放平台架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应用架构(开放平台)的关键技术做简单介绍。
1.信息应用开放平台的架构
如图2所示,信息应用开放平台为碎片化服务提供了接入与运行的基础环境,由应用管理中心、流程中心、服务总线、公共组件、数据(标准)库五大核心功能中心组成,与信息安全、运维及运营体系共同形成校园信息应用的开放环境,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多方参与提供了可能。
(1)应用服务层
应用,即碎片化服务,位于开放平台架构的最上层,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在校内进行安装部署的(存放于校内私有云,包括校内师生自主开发及委托第三方企业开发的各类应用),另一类是校外开放的各种互联网应用(运行于校外公有云),这些校内外应用共同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资源池向学校提供信息化服务。
(2)应用管理中心
由应用接入、应用管理、应用展现组成,应用接入主要负责各类应用接入校园的方式方法管理,如本地化部署方案、数据接口的提供、身份认证及安全管理等;应用管理则重在应用接入学校后的基本属性的配置,如业务域分配、应用管理员分配、开放及推荐策略、权限及用户组的配置、流程及任务中心的连接、展现方式的设置等;应用展现是指此类应用内的用户使用何种终端(手机端/PC)的页面展现形式。
(3)基于服务的柔性流程编排
也称为流程中心、任务中心,很多业务应用内的流程是动态的,需要流程具有柔性,即允许流程实例所依赖的流程定义中的部分流程片段为抽象的,并随着流程实例的执行,逐步实例化这部分抽象的内容。在流程实例运行过程中,可以动态地对流程实例所依赖的流程定义进行修改,包括增添、删除、修改流程中的活动节点或更改业务逻辑,重新验证发生变化的流程定义的正确性、合法性等。动态流程柔性编排相对灵活,具有足够的弹性和良好的扩展性,能很好地满足上层接入应用的二次开发,快速适应学校个性化需求。
(4)校园服务总线(ESB)
是向应用管理平台提供各类服务能力的核心组件,主要负责各类API接口的定义、服务治理(服务的注册、启停、集成与管理)等,通过服务集成工具和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为底层各类服务的接入提供接口定义、格式转换及版本管理等能力。
(5)公共应用组件及数据库支撑
如IDS、支付、打印、统一通讯、消息、数据标准及数据库等,这些公共服务组件以标准接口(如API)形式在校园服务总线上注册并被服务总线所管理,通过总线对外暴露各类能力接口供最上层应用(碎片化服务)所调用或复用。
安全及运维、运营体系位于架构的左侧,是开放平台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此不再赘述。
2.实际应用及成效
201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基于碎片化服务的高校信息化架构的建设实践。首先基于碎片化服务的理论,探索总结出服务分析的七步方法论,以此指导完成了82个高校信息应用服务的需求调研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目前已完成新生报到、学生心理测评、师生查询、教师个人数据中心等63个服务应用的开发并已上线试运行,其中本校师生自主开发的师生课表查询、体检报告等应用服务7个,委托第三方企业开发的业务应用57个。(见图3)应用管理中心配置业务域11个,用户群组66类。应用效果显示,架构的开放性让高校信息化的“人人参与、多方参与、共同建设”成为可能,其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被合作企业所采纳并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实施,深得各高校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蒋东兴,袁徐磊,刘启新,袁芳,付小龙.大学信息化架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7-11.
[2]赵泽宇,张凯,宓.高校一站式信息化服务[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3):52-59.
关键词: SDN;NFV;分析;应用
效率提升一直是技术革命的主旋律,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是近期通过软件化、通用化提升效率的新兴手段,在网络的各个方向经历过多角度尝试之后,逐步在各领域生根发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开始了面向实际的应用。
当通用的硬件能力足够强大,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时,软件化生产方式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代表着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这个就是NFV的方法;当应用的需求继续飞速增长,远远超出通用计算能力时,专业优化的硬件需要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人们还希望其更加灵活,如将控制面拿出来,使其具备柔性扩展的能力,这个就是SDN的方法。SDN和NFV的有机结合可以构建面向未来的丰富多彩的网络。
基于SDN和NFV的核心技术,中国电信CTNet2025给出了未来网络的新技术要求[1],中国移动直接牵头Open-O的开源研发[2],AT&T则提出了网络设施向软件化转型的Domain 2.0倡议[3]。
1 SDN/NFV应用技术的实现与发展
未来10年,由于4K以上视频、虚拟现实、5G等应用的推动,网络带宽增长的需求非常旺盛,IP网络和光网络仍然要不断提升网络带宽能力,这种发展速度超出了通用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在网络汇聚层和核心层需要专用的转发设备来支撑。同时,为了解决方案总体柔性的要求,优化的专业设备应更具灵活性,接受SDN控制器的管控。另外,考虑到与现有网络的对接,以及SDN控制器失效情况下的保护,需要采取平滑演进的策略,在传统技术基础上,逐步加载SDN集中控制平面,实现网络控制的集中化和软件化,从而使网络能力向上层应用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对IP层的控制和对光层的控制可采用类似的技术,实现IP层和光层的协同,创造更多的实用价值。
IP和光层广域大网提供了一个连接的基础,而连接只有与业务节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可销售的解决方案。当前,业务节点已逐渐标准化,就是数据中心(DC)。DC的基础元素是大量的通用处理器、存储和安全单元,这些基础元素通过大容量交换机扁平化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资源。这个资源可用来支持各类云业务、信息技术(IT)业务,也可以用来支持电信层面的各类业务。为了在统一、通用的环境下有效地支撑各类业务,需要对资源进行虚拟化,划分出无数个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的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可以支撑独立的业务。多个小系统上支撑的业务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业务支持集合。在这样的一个数据中心中,SDN控制器再次发挥作用,集中实现对所有网络节点的转发控制,使计算、存储、安全资源被有效地串接起来。同时将一个物理的网络虚拟成多个逻辑小网络,经过这样的虚拟化处理,DC内形成许多可调配伸缩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直接租给客户使用,提供基础服务;也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类IT应用,提供IT增值服务;还可作为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给NFV的各类电信服务提供支撑;同时,如果构建了NFV和IT应用的基本组件,则可以提供平台给第三方进行开发,进一步提升使用率和增值能力,其可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通过上述SDN化大网和虚拟化DC可以构建面向未来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其衍生出的业务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基于这种新技术,基础网络领域原来比较难做的业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比如政企客户服务方面,可以在原来专线业务基础上,增加更灵活的带宽调整能力,增加各类IT和通信技术(CT)应用套餐选项,改善企业客户应用感受。
基于SDN和NFV在大网、DC和业务应用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兴通讯开展了持续的实践。实践的基础是多层次构建平台。首先,未来仍需长期提供强大带宽的刚性网元,包括路由器、DC交换机、光传送网(OTN)及分组传送网(PTN)设备等,在进行带宽提升改造,保证带宽能力领先的同时,全面进行SDN化改造,使其可以接受SDN控制器的有效控制;第二,与OpenDaylight、OpenStack等开源组织深度合作,以开源平台为基础构建ZENIC广域网、DC控制器体系,以及TECS云平台体系;第三,以电信和政企行业多年的积累为基础,构建ICT平台即服务(PaaS)NFV组件平台,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多类NFV系统;第四,遵循ETSI框架,参与Open-O建设,构建ICT软件即服务(SaaS)业务管理平台。
以这些平台为基础,回到实际需求层面,构建各个层次的应用系统。首先,大网是运营商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大网的SDN化是重要的一环。大网由于其涉及地域广泛、厂家众多、新老交错,多运营商对接和进度不一致,SDN化改造的难度最大,方法也不能过于激进。从实施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需要采取演进的策略,在保持原有设备能力的基础上,增加SDN的能力,在局部或者一个新建的网络中先实施SDN化,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全网的SDN化。目前我们在骨干、城域和移动回传多个层次以IP和光传送两个维度都进行了SDN化的尝试,取得了许多一手的经验。从实际的发展动力上看,随着DC的广泛部署,特别是众多边缘DC的部署,DC之间通过SDN化的网络进行互联是非常有必要的。DC之间的互联(DCI)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流量有时段突发性,并且有局部快速增长的特点,非常适合一个基于SDN的大网来支撑。组成这个大网的元素仍然是路由器和OTN设备,路由器在保留原有的域内和域间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与SDN控制器之间收集拓扑状态和计算路径执行等的扩展接口,并增加了流量状态采集接口,这样控制器基于这些全局信息就可以实现DC之间的最佳连接,并在流量需求和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后进行有效的调度。如果这个DCI网络底层有OTN的支撑,则可以在路由器网络和光网络层面同时部署控制器,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从而提升承载效率,带来更加稳定、可靠的收益。比如,路由层面的带宽调整常常牵涉到不相关路径的全局调整,有可能造成路由的调整期动荡。基于IP和光的协同,可以通过光层来调整IP接口的带宽能力,满足实际流量增长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光层先给IP层提供基本的带宽,当某个IP接口需要追加时,光层将预留的带宽追加给IP层,保证IP层得到增加,无需调整不相关路由,避免调整期动荡。同时,光层的调整可以是渐进式的,无需进行全局调整。
通过ZENIC系列广域网控制器及上层应用(APP),中兴通讯在广域网的各个位置,包括骨干、城域和接入都进行了相关的试点,实现了基于单槽位400G路由器和路径计算单元(PCE)统一计算的DCI骨干网和城域网解决方案,并开展了IP和光协同的尝试,这些解决方案已开始逐步服务于现网。
如果说大网是连接的基础,那么DC就是业务的基础,也是电信级网元NFV化的实现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行业的认识逐步清晰。针对低带宽要求的IT应用,需要建设大型DC,数目不用很多,走集约化的道路;针对高带宽低时延的CT应用,DC位置不宜过高,这时候需要建设大量的边缘DC,支撑电信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本地化的IT应用;还有一些应用,如客户云上多业务分类和加速,放在边缘DC也不合适,需要放到客户出口位置,这时候就需要在设备级实现虚拟化。
在技术实现上,集中的、IT化要求的虚拟化数据中心(VDC)是基础。边缘DC的基础实际上是NFVI,本质上是一个VDC,针对电信级的需求进行各类功能扩充,就形成了中心机房(CO)重构的概念,分布式虚拟化则是一个简化的实现。
对于一个VDC体系来说,大量的通用服务器,存储被扁平化的DC交换机连成一体,外加安全设备和对大网的网关设备,最后各网络节点被VDC控制器在逻辑上统一管理起来。然后所有这些资源被OpenStack云平台统一分配,形成一个业务整体,对外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综合服务。当把这些技术应用于CT边缘DC的时候,所有的技术能力得以保留,但是要针对CT业务做一些相应的提升。
第一个提升就是要提供一个网关把广大的接入网、城域网和数据中心连接起来,这个网关的原型是宽带接入服务器/业务路由器(BRAS/SR)的合一体多业务边缘路由器(MSE)。如今,在新的技术要求下,这个网关的路由器功能需要保留以便连接核心路由器(CR),而BRAS的功能要进行虚拟化,保留转发面来终结客户拨号,同时需要新增连接数据中心的功能,提供业务链的起点。这个网关的超强转发能力是未来4K大视频等性能得到保证的基础,是CO重构图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网元。
第二个提升是设法保证DC内的网元性能,在保证通用性的前提下有更好的能耗比。在功能虚拟化完成之后,各类加速方法将会在CT要求的DC中出现和标准化。
中兴通讯是VDC早期主要的实践厂商之一,已经基于整套技术开通了商用局。目前,中兴通讯已开始了基于VDC技术的CO重构工作的试点,积极倡导并率先采用C-U分离加软硬分离技术,开创了CO重构的全新思路。同时,中兴通讯也积极探讨分布式虚拟化技术,并将以上相关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大网和DC都是基础,最终的价值要通过业务来展现。基于CO重构建设的NFVI可以开展各类电信级业务。基于NFV的业务组件平台ICT PaaS和服务组件平台ICT SaaS提供了庞大的NFV能力。
回到网络本身可提供的业务来看,目前针对政企客户的随选网络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随选网络是在原有大客户专线的基础上,通过SDN和NFV技术实现提升和扩展的一种新型业务。原有的专线局限于同类网络,开通牵涉部门多,带宽调整也不灵活。通过SDN Overlay技术,可以实现跨异类网络的专线,按时间段提供按需带宽服务(BOD),实现更快速的自助开通,使专线提供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通过NFV技术和IT能力集成技术,可以给客户提供应用层面的一站式套餐服务,或者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在云化越来越重要的未来,这些应用层面的服务并非可有可无。比如,当企业更多的业务迁到云上,从客户到云之间的连接本身将成为影响应用体验的瓶颈。如果不对多个应用和用户进行有效的分类疏导和加速,即使这条专线的带宽相对较大,应用体验也会随着业务间竞争而迅速恶化。此时在客户出口部署分类、疏导和加速应用,将会使用户感觉带宽像是提升了许多倍。
从发展进程来看,连接随选将可快速部署,应用随选的优势也将会被逐步认识到,最终会形成连接随选加应用随选综合部署的模式,这将是SDN和NFV紧密结合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中兴通讯采用多年积累的SDN和NFV技术,积极推动完整的随选网络方案的实现和落地,并坚信这个方案将会切切实实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SDN和NFV作为新技术,正成为ICT融合趋势下的一种基本方法和能力。中兴通讯在网络的SDN化、VDC和CO重构建设,以及相关新业务中,坚持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在注重网元的硬转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全方位采用SDN和NFV技术,使网络刚柔相济,为客户提供面向未来的优质网络服务。
2 基于SDN/NFV的云化数据中心案例
某大学数据中心IT资源部署方式是按照每个应用进行物理的划分,主要业务包含校园网运维系统、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网考试系统、选课系统等。这种按应用独立部署专用设施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
(2)运维成本高;
(3)业务部署缓慢;
(4)管理策略分散。
为解决这些问题,支撑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统一校园云平台的建设需求。如图1所示,校园云平台由中兴通讯建设,计算虚拟化底层采用KVM平台,网络虚拟化采用SDN方案并实现NFV,云管理平台为基于OpenStack架构的中兴iROS系统。
关于校园云平台方案的具体说明如下:
(1)组网采用SDN方案,SDN控制器集中进行网络控制;
[关键词]Web2.0;大学生;影响
[作者简介]杨克平,武汉工程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207-03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依靠不断创新获得持续成长的。第一代互联网(Web1.0)应用方兴未艾,以Web2.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又风生水起。因此,当博客(Blog)、站点摘要(RSS)、维客(Wiki)、标签(Tag)、对等联网(P2P)等服务出现后,迅速得到用户的热情回应。在这些开放性技术所提供的环境下,网络用户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在信息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方面拥有更多主动权。这种“不仅全民上网,而且是全民织网”的新时代被称为Web2.0时代。需要特别说明的两点是:第一,当代大学生是Web2.0的最大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其中大学生拥有博客的比例达到了81.4%。第二,大学生群体因其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时期,具有明显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在校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生活体验比较单一,所以,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Web2.0的负面影响。
一、Web2.0概述
Web2.0这个术语是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ay和Mediah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一次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头脑风暴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给Web2.0的定义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客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国内研究机构认为: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可以说Web 2.0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web2.0与web1.0的区别
Web2.0是在Web1.0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与特征等方面和传统的Web1.0有着明显的区别,详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Web1.0是静态超文本格式加万维网,它是单纯通过浏览器浏览超文本网页这样一个“超级报纸”的模式。这一阶段上,虽然网民也可以通过点击及在BBS上留言等表达自己的喜爱和意见,但Web1.0赋予网民的技术手段很少,网络媒体与网民的关系是传受角色划分鲜明的传统关系。Web2.0是对Web1.0的集成与发展,是一系列新思维在网络中的应用,形成了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带来了更强的社会交互性和受众参与性。其总的思想是:开放分享,用户参与。从Web1.0到Web2.0的转变,可以归纳为:从互动模式上看,由单纯的“读”向“写”发展,从单纯的网站使用向“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看,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信息平台向交互场所转变;从工具上看,由单一的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社会性软件(包括网络游戏、博客、维客、即时通讯和其他的拥有多对多社群系统)”发展;从运行机制上看,由“客户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
三、Web2.0的特色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由于Web2.0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使得Web2.0一出现就成为了善于捕捉网络新技术的大学生竟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和许多新兴事物的诞生一样,Web2.0理念及其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
(一)便捷化的阅读浏览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但也容易导致主流弱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搜索引擎满足了人们从这个“大杂烩”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内容的需求。但传统的搜索引擎多以网站编辑选择的或者事先建立好的专业数据为主要数据,无法处理大众产生的海量知识;仅对客观的、基于事实的检索有很好的检索结果,而对于主观的、基于个人观点的检索,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搜索变得更为快捷。其中尤以RSS搜索引擎的应用最为突出。RSS是某站点和其他站点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它能够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将来源不同的内容“聚合”到一个界面中,为它们提供多来源信息“一站式”服务,并且使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被“推”到客户端的阅读器中。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现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他们不再满足于做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渴望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知识结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RSS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条件,大学生认知自主化的趋势越来越显化。RS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虽然满足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却也可能会使大学生获得的信息窄化。由于信息可选,大学生可能利用RSS技术为自己定制娱乐、游戏等资讯,却把理论学习、党史教育等内容屏蔽了,甚至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有可能充斥着各种西方的主义、思潮、话语与主导的意识形态。这对正面的、积极的声音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展示自我。但也容易导致张扬无度。在Web2.0中,“人”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工具(如博客、维基百科)内容,用最简便的手段(如网摘、标签)组织内容,用最快捷的方式(如RSS订阅)获取内容。也就是说在Web2.0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组织者、传播者、修改者。博客是Web2.0应用最典型的代表,是继E-mail、BBS、Q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由于具有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博客已经成为追求个性展示、表达自身意愿的一种新渠道。但大学生普遍涉世未深,缺乏坚固的道德观念
支撑,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心理防线脆弱。一些博客的写作者如“木子美”、“芙蓉姐姐”等博客名人的自我标榜和张扬无度的“个性”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有的大学生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以寻求成名的“捷径”。据《新华网》报道,2008年4月25日,某网站举办的“艺校女生博客大赛”拉开帷幕。一位网名为“许晓”的云南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女生,因在自己的参赛博客中曝光自己的经历,迅速走红。其文风大胆、用词露骨,有网友戏称她是“艺校木子美”。博客的开放和自由、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迎合了思想多变的大学生,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三)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但也容易导致行为失范。Web2.0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Web2.0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格兰姆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的,社会性软件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这些软件通过不同参与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使参与者达成告知和被告知、说服和被说服。由此,传统的人际交互关系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得以巩固和延伸。比如IM(即时通讯)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人对话”。用户上网不再是简单的让计算机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而更多的是为了与网络中的人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人脉、形成关系、构建纽带。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也缺乏通畅的渠道了解社会。而通过网上交际,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展自己的人脉,构建社会关系。但另一方面,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也很容易混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以一种体验和游戏性的心态对待它,使网络交往变得轻率随意,淡化了像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活动那样的严肃性和责任感。少数大学生“歪用”即时通讯技术,产生了“”等畸形现象,已经成为干扰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不利因素。有的大学生因“”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有的则走上犯罪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