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德育实践报告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实践报告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实践报告总结

第1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刚到广州站下车,便遭遇了暴雨的侵袭,好在避的及时才没变的狼狈不堪,最终是走到了地铁里通过地下才走到了目的地。接下来便是找工作,找工作颇有戏剧性,一切好像是被安排好的一样,变故是如此的大!无论去哪个工厂人都已招满,只怪学校当初放假放的迟啊!一连三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真让人沮丧啊,只到此时我才知道找一份如意的工作是如此的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走了很多地方,通过看到的和听过的,我才发现:这次的打工之行是对的,及时的!无论这一个月能挣多少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又学到了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个社会,以及对毕业之后找工作的这个问题的思考。

最终,我转战来到从化,据说从化是广州市里最穷的一个市,不过这里比起贫困地区还是很好地的。我得到的工作是在门市部里看店,在这里跟我们北方石油很大差别的,比如在我们口里的门市在南方来说叫做档口。还有人们口里讲的粤语,听在耳朵里就是活生生的天书!还好我口里说的普通话人们都是听得懂的,当看到我的面貌特征的时候就知道我是北方来的“靓仔”,然后说着我能听得懂的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还有就是饭菜问题了,跟我们北方人的口味真是不一样,肉食都是比较生的,到我的嘴里都是咬不动的。饭桌少不了的米饭让习惯馒头稀饭的我吃的毫无精神。在慢慢适应了初时的生活之后,开始了我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个很无聊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是一样的等待。等待着顾客的到来,期待着能卖出去一点货,这锻炼了我的耐心,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容易。

总结如下:

此次打工之行,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

我发现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我庆幸我有两个无价之宝,他们是健康的身体和我的双手双脚,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便拥有了精力,还有当我身无分文时,可以用双手去创造我想要的一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脚天涯海角任我走!先前的那些来自于经济方面的自卑感全烟消云散了,我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经济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精神的富有才是欣慰的!没有什么困难是困难,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三年之后工作,房子,面包这些东西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现实的!

从第一天面试到最后一天辞工,我觉得做人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做个好人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无论一个人走到哪里,都不要去做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事做一个正直诚实守信的堂堂正正的人,与人交往时行为举止大方!

还让我明白了在以后工作的时候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

(2)对待上司同事等以和为贵

对待上司我只想说一点,上司因为是头头儿,架子是有的,平时总是因为一些事训斥员工,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大的委屈都要忍,千万别较劲,反思一下自己,上司生这么大气肯定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出来走社会这一点气儿都受不了,无疑你是一个庸人!有句话说“胸怀是冤枉撑大的”,现在的80后、90后大多没什么本事还受不了委屈,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真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要学会忍耐,明白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争!

第2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长阳职教中心创新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培育德育文化,着力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创新“四全”育人模式。一是全纳理念育人。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每个学生享有尊重;学生接纳同伴,理解、尊重老师,人人融入集体。通过“零辍学班级创建”等活动,教师变培养人为服务人,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全员服务育人。学校人人都有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和新生“职业素养·职教夏令营”等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三年规划,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全员轮训一次,由专业的“单面手”变为学校的“全职通”,了解专业技能,提高育人技巧。三是全程跟踪育人。从学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教师便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伴随其求学、就业全程。四是全面质量育人。创建“课前时事、案例引入、目标展示、讨论交流、师生小结”五段式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巧设德育渗透点。开设“德育大讲堂”,开好“四会”,即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团员思想报告会、学分制总结会。

创设德育收视课程。围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五大主题,在全校开设德育收视课程,即每天第一节晚自习,全校学生在教室里集体收看德育视频节目。通过对“生活案例”(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开发,实施“生活德育”;转播“职来职往”、开发“校友风采”和“走进职场”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开发宣扬高尚文化、推介职场名人等激励性内容和曝光丑恶现象、播放反面典型等警示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德育收视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纳入学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周期内的德育综合表现、德育收视课堂表现、德育收视笔记完成情况、参与德育收视课堂研讨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创建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运作流程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即当周开展德育实践的班级先接受教导处和团委的培训,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中,旗手训练组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办公文员组参与学校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接受待人处事教育;参观导引组负责校门迎宾和客人参观导引,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文明劝导组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的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校园保洁组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如长阳开发区、清江画廊、消防中队、城市福利院等地,活动形式由定岗实践拓展到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

第3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一、 培训学习方面。

(一) 自学调研知识。十一期间,理论部布置了一份读研书籍的观后感的作业。通过该次自主学习,我对社会调研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调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 参加周志荣老师“我们如何做调研”培训活动。我对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流程等有了系统的了解。

(三) 参加社会调查协会的培训活动“我们如何选题和如何写调研报告” 。王宇丰老师慷慨分享其选题和写调研报告的经验,使我对社会调研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掌握了选题和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技巧。

二、 实践工作方面。

(一) 校通讯社的值班工作。本学期能良好地完成值班工作,认真完成老师下发的任务。同时习悉了办公室礼仪。

(二) 参与“百年校庆”的校友部分的采访工作。在校庆当天采访了各年龄段的校友,所属院系有林学、公管、经管、工程、理学院等。采访之后进行了采访问答整理,并交由靳如茹师姐汇总。

(三) 参与关于德育在线的改版调研(思想政治进网络)。本次调研工作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流程大致为:找资料、设计问卷、问卷调查、输入数据、分析问卷数据、得出论文报告。我主要参与了分析各大高校思政在线的特点,从中对比分析了我校德育在线的状况,为问卷的设计提供部分资料;协助完成问卷排版;对spss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写出调研报告。

(四) 额外完成了一期关于我班学习情况及学期期望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只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但使我对问卷调查有了初步的实践认识,为我之后参加关于德育在线的改版调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4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意义 开展形式

新标准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非常明确地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形式方面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是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不可能只靠课堂教学就能实现。尽管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大量的社会实际,使学生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特别是学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也不是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说说就完全能够解决的。通过反思这些年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我们非常认同“德育回归生活”这句话。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时展自己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发展的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看问题,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

从目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看,虽然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大,但是由于受到一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开展比较多的形式为以下三种。

1.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所以把它作为基本形式是因为开展这方面活动的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可以经常开展。参观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去接触社会有关单位,可供参观的地方非常多,如企业、街道、村镇、军营、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场馆及许多地方建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都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参观访问是在校外开展活动,政治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有三个环节要考虑周到。一是活动前的准备,即参观地点和访问对象的确定、联系,有什么要求,要注意的事项,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二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即要指导学生干什么,不要把它作为外出旅游;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加强组织纪律性。三是活动后的总结,既要总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又要总结收获,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教学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有些不同,参观访问主要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人和物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包括参观访问的对象)在进行感性认识这个基础,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获得许多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调查还能解决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确定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目的、要求、调查题目和范围、调查对象和地点、调查的类型、方式和步骤;调查提纲主要是调查的内容、范围、问题等。第二,组织准备工作,主要是与调查对象取得联系,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划分调查小组,交代调查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知识,等等。

(2)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接触调查对象,了解情况,占有材料。了解情况和占有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座谈会等。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做到“腿勤、嘴勤、手勤、脑勤”,总之就是要求“人勤”,否则就会觉得没有么可调查的,更掌握不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3)分析总结阶段,在调查阶段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就可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总结。调查报告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由于中学生个人活动能力有限,加之进行调查活动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可以要求以小组集体完成调查报告,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智慧,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交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宣读、汇编成册、墙报等,有些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调查报告可以提交或推荐给相关部门参考。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中学使用较多的又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社会服务可以使中学生增强公共责任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第5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这就指明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和语文课上的事,数学教学中也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转播数学知识的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责任;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现的和隐性的德育素材,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中“德育”,限定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其中:

1.“.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爱祖国爱科学———在初中数学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2.“集体主义”主要表现在: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

1.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

2.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数学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展示);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解答)。

据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5月--7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

第二阶段:7月--10月31日,收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内容,指定调查问卷及调查,教学案例的实践和评价,论文材料收集,形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8月1日--XX年元月底,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

1.主件:

结题报告;

2.附件:

(1)搜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的材料,制定调查问卷材料,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第6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7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一)理论假设

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超越,其标志是制造并使用工具。伴随着这种创造,“人的意识”不断增强,选择和改进是“意识”烙在工具制作上的人的痕迹。从第一把石斧开始,在经过无数次的打制和使用试验后,人必定能选择最适合的动作方向和动作力度,能选择最坚硬的石头作为打制的材料和工具,并不断改进打制的程序,这是最原始状态的“工艺”。而脑神经元已经相当发达的猩猩,即使它也可能偶而拣起地上的石头来敲坚硬的干果,但它的动作完全没有“工艺”意义。如果说动物的这种生存本能也可以称为“生产”,那么,“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包括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工艺”,工艺凝结着预前、优化、能动等“人的意识”。人类进行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选择(即使是最早的石斧),使“人的本质”一方面对象化为人工自然,一方面积淀为工艺文化。后者给社会的多层面、多领域以深刻的影响。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精神生产部门,工艺的推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工艺的进步带来产品的优化甚至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科技界、企业界的共识。这一认识很快也移植到教育界,本世纪60年代末,教学技术依托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教育工艺学诞生了。

中小学德育工艺属于广义的教育工艺学范畴,和后者有着共同的理论依托:工艺进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德育的工具、手段方面借助于现代科技,改进施教技术手段,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效度,是有正向作用的”这一表述应该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说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乃是因为以上分析的仅是“德育工具系统”,仅是“技术性考察”。由于德育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德育工艺要研究人的“产出”(表现为人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物的产出;不是完成一个工件的制作,而是完善一代灵魂的塑造,因此,如果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只作工具性、技术性思考,不仅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偏颇的。

任何凝结了先进科技的教学工具(媒介)都代替不了教师的讲授地位。整个德育以至某一德育教程的实施和完成,都离不开施教者教学语言传递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即便是教学技术媒介的设计与运用,也反映了施教者的匠心和情意倾向。施教者的素质(尤其是道德、审美、心理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德育的效度。

无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还是德育实际工作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规律:要打通受教者接受德育信息的心理通道,往往需要情意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技术手段(不是心理技术)无论其科学性如何严密,在情意领域却常常会一筹莫展。何况,德育对象在自我教育层面同时是德育主体,其主体选择、适应和享用功能往往受主体情意的强烈支配。因此,德育工艺不能简单称作德育技术,它是在现代科技介入德育领域的同时仍然不失去教育机智、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感应的德育方法系统。工业技术领域的工艺学理论,一旦给予德育工艺假说以技术论、工具论的影响,就必须同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改造,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从工程与心理的结合上、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上规定德育工艺的理论构架和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来表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在中小学德育目标被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如果运用先进的德育工具和技术辅助德育施教,并运用情意手段打通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通道,努力提高德育施教技艺水平,设计完善的德育工艺,改善传统的德育方法,以形成最优化的德育操作系统,就能大大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度。(二)操作定义

中小学德育工艺,可以概括为“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施教过程中,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乃是现代社会德育的必然要求,它既包括工具的现代化,也包括用现代思维及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来指导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现代中小学德育问题。

作为操作应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艺关注德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德育效度的参与要素。教育工艺学把其研究对象划定为“教材与教具的构成与功能”、“教授者的构成与功能”、“学习者的构成与功能”三项[2]。其操作模型大致如下图:

(附图{图})

这一模型图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学(教育)流程的大致面貌,揭示了教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它已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操作定义中最重要的变量都描述了出来,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解析得非常正确。但是,它还没有能涵容教学(教育)操作流程中参与作用的所有要素。我们的研究认为,德育施教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的变量,除了施教者、德育媒体、受教者以外,还有德育情境和德育程序。

德育情境是德育实践赖以发生、运作的物质基础(时空)和德育施、受双方在德育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情感与意志乃至人格互相感应的结合。无论何种德育活动,特定的时空因素、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绪,都会影响德育效度,或使其得到强化,或使其受到削弱。特定的德育情境会使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受到影响。研究情境对德育的影响,既可从硬环境的作用,亦须从软环境的作用来考察,考察人际的相互作用,施受双方的情意互动。总之,在德育施教过程中,德育情境这一操作要素从开始到终结,即作为背景,又作为工艺环节,发挥着“场”和“力”的双重作用。

德育程序是施教者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德育对象、内容、要求,整合参与施教的所有要素,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设计并实施的德育活动的方式与步骤。德育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能对德育过程进行有力的制导和有效的调控。它的运行在施教者德育机智的辅助与补充下,使德育活动既“顺其轨”又“畅其流”。因此,德育程序必然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视野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操作定义概括为:中小学德育工艺,就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以后,从追求德育效益出发,研究施教者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德育媒体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受教者的构成与功能,创设使德育信息达到最大可纳量的德育情境,设计并实践能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德育程序,通过整体的、全程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形成能达到最大德育效度的方法、工具系统和教育技艺流程。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课题在进行了调查研究、培训教师、组织研究队伍、设定子课题项目等一系列准备以后,于1991年底正式开题。我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将课题建设向前推进。

(一)理论研究

1.广泛借鉴,完善理论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虽然可以从教育工艺学中汲取理论营养,但由于教育工艺学本身十分年轻,其理论建设尚需不断补充、丰富,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中挖掘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德育方法,从国外道德教育家的实验和研究中考察操作模型,梳理若干德育施教中的工艺范例,加以分析、提炼,结合中国特点,形成我们自己的工艺理论素材。另外,我们尤其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改革探索,分析他们的成功做法,归纳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探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建构我们自己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理论框架。在借鉴考察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和西方哲学一样,西方道德教育崇尚理性,注重分析,强调科学精神,其德育操作研究的实证色彩浓烈;现在,国外德育工具、设施、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水平较高。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效率原则、最优化原则和预前性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崇尚感性,注重整体,强调人文意趣,其德育操作的审美色彩、情感色彩浓烈,在创设德育情境方面有独到、深刻之处。国外德育工艺中的情境,往往是“问题情境”,即向儿童提供道德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借此训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中国传统的德育情境,则是浸染着施、受双方情意,负载着德育信息的“德育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施教主体的资质、修养,强调“身教”。中国传统道德还极其重视情感与人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它既体现为一种道德教育思路,道德教育理念,又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3]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整体性原则及用人文精神改造工艺,避免单纯技术化倾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应该汲取中西方德育技艺中的各自长处,其德育工艺研究既注重科学实证意义,又注重人文精神取向,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这一理论认识,对于形成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与操作定义(如前所述)是有指导意义的。

2.确立工艺原则,规范控制实验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多数属于行动研究。由于这项研究的特殊性质,其变量控制不可能在严格的“实验室”状态下进行,基于此,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组采取“准则控制”方式,研究设定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

(1)可操作原则

德育工艺研究特别关注操作性、应用性,更多地在德育具体、微观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行动上、做法上进行设计、选择与实施研究,而不作经院式思辩。中小学德育工艺遵循可操作原则,一方面规范课题研究始终在操作层面展开,避免研究范围的宽泛;另一方面,要求在工艺设计中,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从中小学现有的德育工作基础出发,在开发德育的硬、软件,完善一系列德育基础设施、工具等建设时,做到因地、因校制宜,土洋结合,追求操作效果,既不能等条件尽善尽美才有所作为,也不能不顾条件限制好高鹜远。

(2)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忽略德育的任何一个要素和任何一个环节。系统论的“木桶原理”在中小学德育工艺中同样适用:德育工作的效度,往往受那些“短板”——相对消极的、有缺陷的甚至产生负效应的因素影响。只有所有参与德育过程的各工作要素整体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成效。整体性原则体现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育人机制、全课程领域,还体现于中小学德育的施教区域范围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即在经常、普遍的联系中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

(3)预前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着中小学德育工艺的能动性。讲求“工艺”的德育,必定十分讲究设计,尤其是可以有所准备的、较为规范的德育施教过程更是如此。即便是随机出现立即需要进行德育施教的问题,预前性原则也要求施教者运用教育机智,调动平时积累的德育施教经验,立即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处理意向和调适机制来解决突发、偶发事件或问题。是不是有预前意识,也就表现了是不是真正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体现了人的自主自觉的意识活动。

(4)最优化原则

追求最优化是工艺最基本的精神。换一种表述,德育工艺完全可以称作“德育最优化操作”。最优化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操作设计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设计会有所“损耗”,最优化设计与操作损耗成反比,即设计的优化程度越高,则损耗率越低。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德育施教过程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复现过程,更是艺术性的创造工作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整个操作是一个精心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相机调控的过程,要求特别重视反馈、即时评价和适时矫正。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自觉总结上,按照工艺精神组织的德育活动,应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逐步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断筛选,不断积累,再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形成较为稳定的工艺模式。以上所列四条主要的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和其他教育原则,如序列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反馈—矫正原则等一起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各子课题实证研究以指导与规范。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也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证研究

1.中小学德育工艺是实际操作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实证。在实证研究方面,5年多来,我们10余个子课题研究项目承担学校(或单位),在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同时推开,坚持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创造、积累了大量德育实际操作经验,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这一应用研究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撑。

下面是子课题研究项目一览表:

(附图{图})

2.把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与德育整体改革紧密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既从德育实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事实之源,又为德育改革注入科研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是德育队伍的优化。

开题之初,我们即通过报告会、科研读书班、小型交流研讨等活动,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德育工作任务和课题规定目标的实现。

许多子课题学校,将校内德育队伍重新调整:班主任、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等多条德育工作“线”,统一由新成立的德育处管理,形成了德育主体的工作合力。

我们注重社区教育中德育主体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总参离休干部王遐方,多次接受我们邀请,到子课题承担学校做报告数十场。“南海守礁王”、某部参谋长龚允冲,将在祖国南疆飘扬过的五星红旗赠给家乡教育部门,我们组织千名中小学生在1996年10月1日举行广场升旗仪式。平时,我们请法院、检察院干部到学校做法纪报告,请宣传部领导到学校做形势报告。通过一系列活动,使社区德育力量整合进学校德育队伍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主体,在新形势下同时又是受教者(通过教育父母来教育学生)。许多学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数年,课程建设完备;另外,家校结合,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形成特色,成效显著。

第二是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主导性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一方面抓教材建设,编撰《南通德育人文景观》作为地方乡土教材,还补充若干思想政治课、交往课教材等。另一方面抓教法改革,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总结出实事求是说真话、理直气壮讲真理、师生互动融真情、务求实效显真功等原则与方法。

加强辅助型、濡染型课程的德育结合与渗透,各学科均坚持“双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求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所有子课题承担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的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德育格外讲究知行统一,因此加强活动课程是我们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各校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活动形式。总课题组则抓综合型大型活动。如组织1995年度优秀中小学生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活动。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在国旗护卫队军营一日生活、拜访老孙毅、参观圆明园遗址和芦沟桥等,使学生在短短几天里受到深刻教育。再通过他们回来后的辐射作用,造成更大范围的教育影响面,可以说是一次大投入(财力、精力)换来大回报(受教面大、受教效果强)的成功尝试。

第三是德育媒体、工具和基地建设。

除了上面说到的印刷媒体(教材)外,声像媒体、计算机媒体在各校得到普遍的开发与利用。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市电教馆,将南通地方德育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大型德育活动制作成专题教学片,供学校使用;各中小学在德育教学与活动中大量使用投影仪、电视、录像设备和计算机。特别要报告的是我们的德育基地建设。海安县中学的校办农场、江苏省南通中学与军垦系统东方红农场联办基地,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都体现了自主性、主体性特征。海安县中学的农场,被列为江苏省德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学校自办的德育基地。通过个案和行动研究,德育基地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工艺系统。第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受教者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德育信息通道的畅通,又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对象。我们多数子课题承担学校都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考核,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引进和改制适合本校使用的计算机心理教育软件,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工作格局,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第五是德育方法的改进研究。

改进德育方法,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讲的德育方法,既指微观意义的操作技艺层面,又指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还指带有宏观决策意义的改革举措。开题以后,课题组发动广大教师从成功的德育工作经验中筛选、总结,撰写了大量德育工艺案例,其中不乏方法得当、技艺精湛的施教实录,再反馈到广大教师中,使技艺层面的德育方法成为全体德育施教者共同的工作财富。而“德育性态研究”、“少先队操作工艺”等则属于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在决策层面上,总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核的现状与要求出发,提出1995年南通市中考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建议,经教委论证后被采纳。这一做法实施后反应良好,省内有的兄弟市也采用了我们的做法。在评价研究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博采众长,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编制出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考评系列,该工具经试用,得到不少德育工作者的肯定。

三、成果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善

1.从子课题研究报告中看,各中小学学生的道德风貌均呈现可喜的变化,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市、省级三好生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研究的全部子课题学校都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有5所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2.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参与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德育实际操作技艺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伴随着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得到同步增强与提高。他们从科研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推动了教育效益的提高。再由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就会形成育人效果不断增大的“链式反应”。

3.实证研究一方面为理论建设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另一方面也通过筛选、试验、再筛选、再试验,形成了相当一批德育实际操作的工艺范式。如德育基地活动模式,心理咨询技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社会化、活动化形式,等等。

4.经过5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获得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一批有创见的于教育报刊;体现课题研究集成性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艺论稿》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总课题与子课题全部15个研究报告完成并结集;许多子课题学校编印了自己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补充教材。

(二)研究工作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表现出一定特色

1.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实际工作、教育行政工作三方面结合,发挥合力作用,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决策、操作的科学性。

2.参加研究工作的子课题承担学校,有重点中学、实验小学,也有一般中小学;有城市中小学,也有乡镇中小学。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为课题理论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支持,课题也因此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扩大了成果的适用领域。

3.如前所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致力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探索及二者的结合。德育情境的提出和创设研究,应该是对教育工艺学和德育学的贡献。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建设方面看,作为教育工艺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为这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增添新的研究内容,并以情感性、审美化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对特别注重科学性、技术化的教育工艺学进行丰富和补充。作为德育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注重通过汲取德育基础理论营养,建构应用理论体系,在操作性、应用性上下功夫,为德育学增强可操作色彩。

2.从德育实际操作方面看,该项研究作为解决德育现实难题的对策性研究,对德育方法系统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的实践意义已被许多中小学德育施教者所认识,他们自觉地将德育工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用显著的工作成绩证实该项研究的实际价值。

该项研究从开题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德育媒体工具的优化开发,特别是计算机德育软件的制作与使用方面,研究成果还不理想。这一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努力弥补。而德育工艺学的理论体系,则更需要从幼稚走向成熟。

注: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2]参阅[日]坂元昂编,钟启泉译:《教育工艺学简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2页。

第8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教学;慕课;教学实践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校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以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德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一直以来,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不明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教育主客体的变化、教育载体的更新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化等都在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以新媒w为背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困境。

1.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冲击着传统德育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迎来了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话语权式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首先,网络开拓了教育新领域,使得网络课程开展成为可能,微课、慕课等新一批教学模式兴起,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新颖的教学手段等优势博得广大学生青睐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提前预习课本、教师讲解课本、课后学生练习以期实现教育目标,但事实上,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凭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课堂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因此也很难做到外化于行,以至于出现在实践中“言行不一”的现象。传统德育课堂确实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甚至网络化语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种新颖的网上在线授课学生方式受到学生青睐。另一方面,这也冲击了传统的德育课堂,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课堂上“低头族”现象盛行。

其次,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性,降低了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网络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平等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是一种虚拟的、在线的交流,双方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不好意思”,交流的语言就会更加诙谐幽默,内容也会是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以网络为中介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必然会超越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显得更加和谐。由于资源共享,随手触动鼠标,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信息,并且,新一代尤其是“90后”学生,对网络上的新内容比较敏感,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了解到的时事新闻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要多于教师(特别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教师),一些固守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俨然已经成为新媒体浪潮下的“牺牲者”,尤其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的同时也不被学生理解,甚至被嘲笑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正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降低了传统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掌握上的权威性和优越性。

最后,网络的超时空性,使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和社会思潮的涌入和渗透成为可能,对我国主流价值观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让传统德育教学有效开展“雪上加霜”。此外,新媒体还宣扬形式自由、个性奔放,并且呈现出网络各种资源鱼龙混杂的态势,传播的价值观念也是泥沙俱下,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即跟风的矛盾心理,盲目从众进而陷入心理机制错乱、文化取向紊乱和选择混乱的困局。因此,网络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高校德育教学新路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此外,网络文化发展和网络思潮泛起,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政治立场也产生了无法预测的影响。

2.新生代大学生对传统德育课的积极性不高

在湖南师范大学三百多份抽样调查中,有76%的学生表示对本校开展的思想道德课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仅有20%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深思。原因分析中,学生普遍反映对德育课内容不感兴趣,认为高校德育普遍存在政治化和理想主义化倾向,更多的是强调道德规范教育、理想信念培养,而忽视了道德的生活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局限于抽象推导和理论灌输的教学内容,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是很难让学生内化于心的。此外,新生代大学生多指“90后”,与上一代人比,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更发达的时代,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更具有吸引力,动动手指,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信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投入虚拟空间中。因此,了解当今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网络实现德育课堂内容搬家,这是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教师专业素养制约了传统德育课堂的发展

由于学生科层结构的原因,学校各个学院是相互独立的,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部门之间缺乏紧密协作,而学生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任务就落在了任课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据了解,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很多是跨专业转过来的,并没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并且,人们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没有过高的专业技能要求,任何其他学科的教师,只要熟读课本都能胜任,于是就出现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现象。然而,在调查研究中被问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大吗?”时,319份调查报告中,有89%的学生回答影响很大。试想,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学生又如何会对德育课感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德育课的实效性。在调查报告中还反映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319份抽样调查中,只有34位学生在回答“在学校里,老师是否会经常主动找你谈心”这一问题时给出了肯定答案;在问及“你认为辅导员对你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时,仅有40位学生说“很多”,而有186位学生回答“一点也不了解”。究其原因,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普遍关注自己的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学生。难道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吗?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也只是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了解老师的德行与人格,而这种了解也将在下次课到来这段“漫长”的时间等待中逐渐褪去,德育课老师也变成了他们“熟悉的陌生人”。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学方法创新

1.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增强德育授课吸引力

先进的理论是要从外部灌输进去的,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理论灌输形式对于高校德育来说无疑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是影响带动整个课堂的灵魂人物,对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格魅力。

首先,德育教师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德育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通过及时和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确保占领知识的高地,只有让自己疏通知识脉络,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才能不断地造血,让思想保持新鲜,进而让授课变得生动。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容自信地面对各种教学困难,才能不断提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潮人”思维的培育。“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新媒体视域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营造对话平台,拥有“共在”的场所,这需要教师在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去反思、去了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提高媒介素养。

其次,德育教师要注重授课技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虽然我们强调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德育课就是教师进行枯燥无味的宣教。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应由“能教”向“会教”转变,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认真熟读教材,明确知识框架,区分重难点,在把握教材整体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实现“两个转换”,即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换、教材体系向授课体系转换。要实现这两个转换,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设计教学,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微观上则细化知识点,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该以什么图片呈现、以什么案例分析、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等。体现在课堂组织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课堂教学如同一场演出,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完美收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授课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最后,德育课教师要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性格特点、言谈举止、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对学生以及授课效果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新生代大学生,他们逆反心理要比上一代人强,“吃软不吃硬”,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以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品德素养去感化学生、塑造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是以取悦学生为目的而教,也不能人云亦云、信口雌黄甚至哗众取宠,内在的知识素养和文明修身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才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长久吸引力的方法。

2.合理运用慕课平台,着力改进德育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优质资源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教学也不再受时空限制,慕课、微课、翻转式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兴起,受到师生们的青睐。慕课主要是以15~20分钟的微课的形式在线介绍知识点,与传统授课形式不同,它不是完整地讲解一章或一内容,而是将每章节知识点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在线讲解核心知识点。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学习,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可以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德育教学领域提高教育水平是有益的尝试。

由于慕课、微课的出现,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式教学”,这是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慕课平台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自学为主,可以在家提前预习,完成基本知识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碰撞出知识火花的同时,也联络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教学可以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德育课堂的翻转式教学,同时也可以探索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网络―实践”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受到很多学科教师的青睐。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

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比,实践教学具有气氛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广泛参与等特点,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让“高大上”的德育课“接地气”。调查报告显示,在问到“你喜欢何种授课方式”时,有61.7%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有62.3%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实践活动,可见,学生们普遍愿意教受这种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分两种形式,即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德育课实践教学则以课内为主,因为教学组织起来更方便,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专业、课程内容,结合时政话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时政热点大家谈、两会PPT 案例大赛、红色诗文赏析等,这些以德育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教学内容,比如“中国梦我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等,如果以纯理论灌输的形式开展教育,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更不用提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思考。课外教学实践着重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精品文化活动为主,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并且通过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影响范围,渲染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学目标,并且增强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实践教学对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有明显的效果,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重与教学内容配 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教学服务的,因此要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好。二是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的记录和总结,尤其是做好关于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存在问题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就要分析新形势下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教育主客体、教学环境、教学载体的变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同时我们不能轻视德育教学内容而一味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德育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04

高中政治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科目,而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德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和行为,把政治理论知识自觉转化为现实行动,提高思想觉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德育方法,结合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其德育意识和能力。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最常见的德育方法,也是最基本和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又被称为说理教育方法,就是教师通过陈述事实,借助于言语说明道理,使学生分辨是非,明确道理,增强其品德认知能力,提高品德判嗔Φ姆椒āD敲唇淌θ绾吻惺翟诮萄е锌展说服教育法呢?

(一)教师的说服要明确目的,具有针对性

说服教育法是一种见效快,使用方便的德育方法,但是也是容易不被学生接受,使学生产生厌烦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对此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目的明确,一针见血,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说理指导,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或者价值评判存在偏差,一定要及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立刻使用具有说服的语言,把学生的不良思想扼杀在摇篮里,防患于未然。

(二)说服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就要注意方法的使用,如果总是采用一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接受,还会降低说服的力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知识讲解、和学生进行谈话、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举办报告会更形式,通过语言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认知和情感以及行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形式里面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自觉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或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调查,在自己和他人的言语互动中得到有效的说服。

(三)语言的艺术性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依靠语言的一种德育方法,因此语言的使用和选择以及转化都需要教师用心加以建构和组织,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语言要做到含蓄简练,内含丰富,蕴藉深厚,耐人寻味,只有这样富于艺术性的表达才能真正具备说服力,深入人心,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震动,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都认可教师的言语。例如:政治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组织对学生说服教育的语言,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把它们写下来进行演练,不断完善、自觉评价,或者请其他教师予以评鉴,都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四)注意时机

教师的说服教育方法想要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育时机,挑选正确的时机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是如果错过好的时机或者在不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说服,只会产生负面效应。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说服教育。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好动,大大咧咧,但是又存在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教师要对这样的学生立即采取说服教育,避免学生后面继续采取错误的行为,或者不良思想产生坏的后果;但是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慎重选择教育时机,一般不能立即对其进行教育,而是要观察学生的态度变化,在他们情绪稳定,态度良好的时候委婉的提出建议,更能被他们接受。

(五)教师自身的行为

想要增强政治教学中教师说服教育的效果,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教师就是校园里面最经典的模范,如果教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都难以达到,那么在学生的心中的说服力就会骤减,学生自然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身的行为。尤其是政治教师教书育人,就要积极践行教材里面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原则,在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反省,做到“慎独”。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采取德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经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政治教材里面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四有新人的道德理念,学生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的重要意义,才能意识到建构健康道德品质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一)参加各种实际活动

实践锻炼法自然需要学生投身实践,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思想,增强才干,培养积极的思想品质。例如:开展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开展社会活动、组织生产劳动、开展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因素,都可以促进其道德发展,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

(二)注意检查,坚持不懈

实践锻炼法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的演练方法,是德育方法中最切合实际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及时检查学生的实践结果,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提出指导意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例如: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的时候,不少学生从小在家中娇生惯养,没有合作意识,也很难学会为他人着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在面对利益抉择的时候,只是想到自身的利益,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循循善诱,坚持通过一些小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会集体生活规范和意识,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实现质的飞跃。

(三)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初步成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锻炼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反思自身的进步和不足,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这样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更加自觉,调动主体性,不断发展自身实践能力。例如:在社会义务劳动结束之后,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活动报告或者感悟,结合学习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增强对政治教材的深入理解。

(四)鼓励学生成立小组,自主设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