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

第1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部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地,而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是人才质量上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数量上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仍然在传统的财务会计

人才的培养上,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财务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倾向于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类课程基本上都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没有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者之间是实质区别。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很少有设置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实训课程,即使是开设了此类实训课程,实训过程和结果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在课时安排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课时明显多于比管理会计课程的课时,由于课时较少,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只能简单粗略的讲解、甚至较难的地方不讲,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也不了解管理会计最前沿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在思想中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甚至是轻视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缺乏整体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与训练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因此,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以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才具有良好自学能力、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以创新拓展的思维方式,应对市场变化,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决策具有前瞻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管理会计在教学上是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并与之交叉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有很多相互重复和交叉的内容。所以很多院校选择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要或者即使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所讲内容也与其他课程重复,这样做既浪费了有限的课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没有突破、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学上创新力不足

现阶段,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各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但实质没有大的突破,甚至有些多媒体就是黑板的替代品。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微课、慕课等,但对于管理会计这种综合性较强课程,真正应用到教学中的较少。教师基本上按照预定教材内容讲解,主主要强调基础理论的讲授,基本上课模式是基础理论——例题演示分析——习题作业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该课程的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学生接受不到利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进行系统、综合的应用训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缺少应用性,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理论,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训环节的不足和对实训过程的忽略,无法给学生创造独立或团队完成的机会,学生也不能充分体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涵,当然也区分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到底有着怎样的实质区别,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潜力也就无法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当然满足不了实际企业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度我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这就需要从教学理念与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因此,对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上首先进行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准确。既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就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而进行培养计划和方案。如果高校所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无法完成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那么,人才的培养就是去了意义。管理会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更要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应用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管理会计教学理念的革新,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理念上区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教学上不同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差别,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方向指导教学工作的变革。其次整合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之相互交叉的课程进行完善整合,形成管理会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同时多种多样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存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综合能力。

2.明确和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交叉重复

一方面,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部分重叠和交叉的情况,统计重复的内容和交叉的内容,应根据相关学科的立足定、侧重点重新进行整合,依据各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对课时进行相应的安排和调整。规范管理会计教学上应有内容,既要避免每个课程都讲内容重复,也要避免每个课程都不讲,学生掌握不到相关知识点。同时突出管理会计的重点和难点,既要体现其特色,又要避免重复的讲授相同的内容。经过整合后,各课程内容互不交叉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此节约的课时开设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精选国内外典型的管理会计实际案例,这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分析及思考能力,增强学科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定位上的应用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将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时下学生比较喜爱微课,可以把把企业真实的案例采用微课的形式转化为与教学相关联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管理会计在真实企业中的作用与意义,积极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形成与学生的良好好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目前经济社会企业紧缺的人才之一,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型性本科院校,我们应顺其发展与需求,并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管理会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改革,并将对其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ERP 沙盘模拟 管理会计 实践教学

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管理体制、资金不足及学科历史等原因,很多高校对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实践还仅停留在“以理论讲解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辅助”的层面,这种教学形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很难将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其职业能力的需求。ERP沙盘模拟给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学生将置身企业经营场景,亲身体验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性,循序渐进锻炼实践能力,尽早具备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困境及引入ERP沙盘模拟的必要性

(一)当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困境

1.“以教师为中心”的“听讲模式”教学占主导地位。在很多高校,管理会计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解、演示,有时虽然会设置一些问题提问学生,但基本是各理论知识点的简单强化,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使学生思维和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怀疑自己学的理论性很强的这些知识在企业中有何用处,因而很难提高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学习也就为了应付考试。

2.案例教学难以摆脱抽象、枯燥的怪圈。目前管理会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一方面参照相关教材中的案例,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典型企业相关资料,然后编成案例,供学生将教材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分析,但不管是参考教材中的案例还是收集整理的案例,大都设置了一些假设条件,和企业实际的经营场景有很大偏离,并且设置的讨论问题基本是一些理论和方法的验证性分析,所以学生在分析讨论时仍觉得枯燥、抽象。以抽象的理论来分析抽象的企业场景,学生很难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学习兴趣也就很难提高,更难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3.企业顶岗实习平台短缺。企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地点非常分散,更没有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缺乏职业目标的盲目实践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即使有的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管理会计进行预测、决策、考核评价所依据的财务信息及相关信息属于企业商业秘密,并且这些管理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层的工作,这就使得“局外人”的学生难以深入触及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企业顶岗实习无法做到“货真价实”。

(二)ERP沙盘模拟引入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陈朝晖在其研究中阐述“阅读信息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亲身经历的知识能记住80%。”这说明,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认知效果的重要性。而让学生到企业中亲历各个职位的角色,又有着很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采取沙盘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

ERP沙盘模拟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及案例教学,是将学生学习与企业经营管理接轨,通过沙盘模拟市场运作,学生在一起组建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每小组代表不同的公司,模拟公司6年的全面经营管理活动,期间涉及企业整体战略制定、产品销售与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与资格认证、原材料供应、设备投资改造、资金需求计划、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合作与建设等多方面,每位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 将企业经营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模拟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由课堂向职场、由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平台。

二、管理会计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组织实施

在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模拟对抗中的“运动员”,教师变成幕后“教练员”,指导学生如何把已学知识运用于实战演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构建课程实践教学情境

1.介绍企业背景及运营规则。在开课前1周左右,发给学生一些介绍企业发展现状及运营规则方面的资料手册,让他们了解市场划分、市场开发及准入、参加订货会选取订单、厂房生产线购买及管理、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与ISO认证、产品生产、筹资方案设计、竞赛对抗规则等方面的规定。

2.布置好沙盘教学用具。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是以一套沙盘教具为载体。ERP沙盘教具主要包括:6张(或6张以上)代表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的沙盘盘面、若干桶代表现金的硬币模具、若干代表原材料的彩色模具、若干空桶、市场预测资料等。

3.人员岗位设置及职责分工。ERP 沙盘模拟课程开始时,教师将参加课程的学生分成6组(或6组以上),每组5-6人构成一个公司。每名学生具体分工为:总经理(CEO)、营销总监(CSO)、生产总监(CPO)、财务总监(CFO)、采购总监(CLO)组成一个经营公司,最终以每个经营公司的经营业绩及权益情况参考历年的经营走势决定成败。

(二)企业经营竞争模拟对抗

ERP沙盘模拟是学生首次接触管理会计实务的实践课程,学生没有任何实践基础,因此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块模拟到综合仿真的步骤来进行。

1.通过实习教材进行模块化模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别按照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完成专题性角色扮演模拟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情景体验,熟悉每个模块的分析方法和流程,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具体生产经营情境之中,不仅提高其学习兴致,而且提高其综合决策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预测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需要量。根据前述资料中介绍的产品以前年份市场需求情况,让扮演 CSO 角色的学生运用定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出各年市场产品需求量和价格分布情况,预测出市场未来销售额的增长趋势;让扮演 CPO 角色的学生根据销售预测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预测。让扮演 CFO 角色的学生根据销售预测和产品成本预测进行利润预测和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2)编制全面预算。在前面经营预测的基础上,让扮演CMO角色的学生根据销售预测编制计划年度的销售预算,让扮演CPO角色的学生根据销售预算编制生产预算和生产设备购置预算,让扮演采购总监的学生根据生产预算和存货管理策略编制材料采购预算,让扮演CFO角色的学生根据前面的经营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利润表预算和现金预算。

(3)经营绩效分析。模拟经营一年后,模拟公司要对整个经营年度的运营情况进行总结,采用杜邦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写出业绩分析报告,比较实际和预算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原因找出具体改进措施,为改善企业以后年度经营管理提供有利信息。

2.运用ERP沙盘进行仿真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地将模拟实验的内容运用于仿真企业。在这一阶段,各团队成员要模拟企业高层管理的各个角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司其职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仿真实训开始时每个企业的经营状态完全一样,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各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从企业整体战略制定到具体经营策略,从争取订单到采购原料、从投入生产到产品完工销售、从产品研发到设备投资改造,从成本控制到编制分析报表,均仿真企业实际业务流程。虽然各企业起始资金相同,面对的规则相同,但在模拟的6个连续会计年度里,通过采用不同的经营手段和策略,几个企业经营绩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如何能够持续地发展是每位员工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模拟经营结束后的总结和点评

为了便于评价各小组的成绩,在模拟经营6年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及时统计各小组结束时的经营业绩。例如盘面上展示的完成研发并已经销售的产品市场、目前资金状况、目前生产线状况及拥有的厂房等。然后是各小组CEO进行总结发言。各小组CEO要对6年中每年的经营战略、经营策略、资金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剖析,对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地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既学有所乐,又学有所成。最后是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经过6年的模拟经营,指导教师已对各组的经营战略和业绩很清楚,此时结合沙盘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可按经营年度顺序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各组广告投入、产品研发、生产线构建、资金投入及筹集、市场地位的确立和变迁、财务分析及团队合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如是否建立企业联盟、是采用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战略,各种策略的权衡使用等。

(四)对各组学生模拟实训成绩给出合理评价

ERP沙盘模拟实验侧重于操作实践、团队合作、思考领悟以及能力提高。学生的最后成绩应包括以下三点:

1.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参与度及创新意识等,这部分大约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2.综合成绩,即每一组的成绩。以各组六年经营结束时的净资产、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等进行评分,这部分大约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3.总结报告成绩,模拟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写出一份针对性的实训报告,根据递交报告的及时性、报告的细致性和深刻性给出每个人的成绩,这部分大约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

三、管理会计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规则的说明和演示

模拟实验开始之前指导教师在学生预习资料手册的基础之上,要再向学生详细讲解一下整个规则体系。包括市场划分及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单规则,市场模块与订单处理规则,厂房购建、租赁及出售规则,生产线购买、使用及维护规则,材料采购与产品生产规则,产品研发与认证规则,融资规则以及成本费用的处理规则等。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各项规则,指导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动态演示一个经营年度,同时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模拟对抗。

(二)适当的点拨提醒

指导教师在ERP沙盘模拟开始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战略的眼光进行运营和决策,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比如,第一年投入广告时,可以提醒学生首先要思考经营策略,是先入为主的广告策略,还是产能领先胜出策略或其他策略。在第一次竞单时,要提醒学生能否确保按时交货,逾期交货时结算的货款只能是该份订单销售额的四分之三。在第二年,可以提醒学生考虑开拓新市场和研发新产品,但是不同级别的市场开拓成本和开发期间是不一样的,要考虑资金安排问题。另外可以提醒学生要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对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做一些记录。每年经营结束时,要提醒学生对本年的经营进行总结反思,分析企业成在何处,败在何处,竞争对手经营怎么样,要不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学生模拟经营对抗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来回到各组“视察”,根据各组整体情况,找出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结合案例当场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与管理实践对接。但指导教师要注意不要一开始就教学生具体的经营方法,不要指点学生要用什么样的经营策略,不要干涉各组的经营决策。自己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指导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轻松灵活地控制课程内容、进度和课程效果。

(三)注重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在课程进行期间,有些情况是可以灵活对待的。比如,模拟对抗三年后,曾有一小组净资产已为负,并且连续两年亏损,理应已经破产,但教师作为“银行”,根据其资源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判定他们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就没有让他们破产,并且继续给他们提供贷款,6年经营结束后,该小组经营业绩还真扭亏为盈了。这个典型事例不仅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不利情况如何调整战略,而且还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另外,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增加或改进一些规则或环节。比如,教师在沙盘模拟课程中除扮演规定的角色(采购商、供应商等)外,还担任第三方服务机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团队成员要同心协力进行经营,但是如果团队对市场规则不很清楚,或者是财务报表很难试算平衡,不得不请教教师,这时教师就是咨询机构,企业只有付费后,教师才提供相应服务。这种改革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四、总结

把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法引入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管理会计模拟实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切身感受到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决策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从而全面提高其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以提前适应实际工作单位的各种需要。J

参考文献:

1.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73-176.

2.李震.基于ERP沙盘模拟理念的财务管理实验教学创新[J].商业会计,2011,(8):74-76.

3.王尧.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的实训教学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6-98.

第3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组织体系的建设,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管理会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是能够将大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成分,同时也能够推动企事业单位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目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会计种类的转型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实施過程当中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阻力。新时代下,市场对管理会计的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管理会计人才稀缺的现象,而且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完善,管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等有待提高。所以,如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各大企事业单位着重探讨的话题。

一、“互联网+”时代研究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所要处理的相关数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如今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想要对相关财务数据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就需要在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的实行过程中不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到来,将管理会计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高效的处理能力促进管理会计效率的提升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就未来的发展情形而言,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所要面临的数据库以及数据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时代下相关管理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到新形势的影响,管理会计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部分范围仍然处于一个缺乏保护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有关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能够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致使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的管理会计人员会利用相应软件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自我约束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所以,新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技术水平的管理标准尚未统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会计综合实力水平的整体上升。

(2)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有待优化。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被引进到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当中,致使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转型尚处于起步期,市场内部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市场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相关培训模式都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多数管理会计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此外,相关部门对管理会计的培养还停留在表面,没能结合如今市场发展方向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对会计人员创新意识的激发。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大,所以相关部门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管理会计行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1)大数据和云服务为管理会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目前大数据和云服务的环境影响下,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对传统财务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还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把控,从而制定出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数据结果。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因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更具灵活性,能够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此外,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大的集团和公司,它们可以通过对云计算的辅助作用,进行后台数据模型整合,对相关资金上缴、下拨、投资、积分等做到合理控制,同时还可以建立在线的预算沟通平台,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数据做出实质性的分析,提高管理会计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

(2)“互联网+”时代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管理会计相比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优点就是在于它能够根据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对企业的未来规划做出合理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以往的管理会计工作模式由于受到记录、存储以及相关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的预算大部分都局限于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无法与同行业以及一些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无法发挥管理会计的潜在功效。与此同时,由于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导致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使得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管理会计对相关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做到对相关工作的合理分工。此外,它也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发挥了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推动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四、“互联网+”时代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萌芽期,相关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流程不规范,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下文从三个角度,分析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手段。

(1)夯实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能力。想要将管理会计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首要任务就是要打好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虽然管理会计更倾向于功能型会计人才,但是一定需要一些知识基础作为保障,相关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水准,诸如要对会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及税收学等相关基本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此外,除了要打好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同时也要激发管理会计自主学习热情,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增加对管理会计的培训力度,启发和引导管理会计梳理完整且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管理会计的道德素质,防止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过程中,因个人利益而做出的违法乱纪的事情,提升管理会计行业整体的道德素质。

(2)提升管理会计的专业技能。管理会计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学术知识以外,还要求能够在相关财务记录的基础之上,对财务报告做出合理分析。因此,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并精通“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管理软件,能够对相关信息系统做到合理利用,对相关业务做到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相关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云数据的培训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会计实训,不仅可以对实训和模拟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计算,同时也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管理会计培训环境,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率,推动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向国际化水平迈进。

(3)激发管理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相关财务问题上具有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在“互联网+”时代,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就是鼓励管理会计人员参加竞赛以及相关考核,管理会计在通过参加一些国际性权威的管理会计比赛之后,能够丰富自身的阅历,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习处理财务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相关云技术以及云计算方法的作用创新,全面完善管理会计认知系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会计人才。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改革与创新,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上升。但是,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研究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且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相关单位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提出能够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通过夯实管理会计人才的基础能力,提升管理会计的专业素质;激发管理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為我国打造一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推动我国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婧.“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革[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 

第4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治理结构;管理会计;对策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质疑,主要包括在专业设置与办学质量、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院校管理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2015年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和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和语文教育也是上届的红牌专业,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笔者从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评估中也发现,专业设置和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够,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课程体系比较僵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实训设备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些说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诸多缺陷,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完善院校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院校治理是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其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是关于权力配置和权力行使的制度安排,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意思是引导、操纵和控制,后转变为“共治”“共同管理”。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了“治理”定义:它是一个使得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一般认为,治理结构包含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院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问题;内部治理结构是四大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力)关系的平衡与重新构建问题。如果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展迟缓,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科学化的目标就面临困难,深化教育创新的任务就难以完成。

(一)外部因素:经济转型和教育创新改革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形成配套的创新模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教育顺应改革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培养的模式,以优质服务驱动经济发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已刻不容缓。

(二)内部因素:转型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压力的推动。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教育结构也需顺应变化的需要。教育为突出服务经济的特点,应当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转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转型升级,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企业必然会考虑运用管理会计问题,加快转型升级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使用,将有助于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有助于夯实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转型的需求必将促进和推动院校教育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中加院校治理体系对比分析

加拿大是全球最富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从英属自治殖民地到北美经济强国的变化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体制健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系。

(一)政府与学院之间的权利边界清晰,具有政府推动和间接参与的特点。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教育事务由各省管理。在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中,政府拨款占到60%,远远超过综合性大学只占50%的比例。对产学合作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界对教育进行投资捐助,并为捐助者提供税收优惠。出台实施带薪实习项目(即CO-OP项目)政策,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学校规定的时间进入企业学习,通过实习增强学生实习技能。鼓励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工作三个月,并且承担部分实习费用。政府重视责任制考核,雇主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学生毕业率五项指标涵盖了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其中前三项考核结果和政府的资助紧密挂钩,以此引导院校改进教学管理水平。

(二)学院内部权利职责明确,具有广泛参与和运行透明的特点。加拿大职业院校管理由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作为协调治理过程中政府与院校自身权利的关键机构,其成员一般由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学院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代表等组成。按照校董会法案,校董会的构成人员必须是偶数,成员人数最低不得少于12人,最高不得超过20人;校长原则上为董事会成员,但不具备投票权,董事会具有明确的权利和职责。院校治理结构设计中,注重吸收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科学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密切了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使董事会行使权力与承担职责的过程更加民主透明。

(三)办学对接需求,因“市”施教,具有减少失业风险的特点。加拿大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及考核方面非常注重对接市场,应“市”教育的特点极其显著。注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市场和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培训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使职业教育更加凸显职业性的特点和对接市场变化的要求。我国与加拿大职业教育相比,在外部治理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政府管理方式在程序上和实质上存在直接管理甚至过度干预的问题。在内部治理方面,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校领导成员大多由内部产生,治理结构的开放性、决策的科学性,过程的透明性受到限制。具体到专业设置和产学融合方面,由于公办院校由政府举办,国家对学校具有所有权和管理权,受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师评聘、实训基地建设等,政府在其中不同程度地起着决定作用。院校办学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利益相关者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办学效益和质量不高,就业渠道受限,致使企业和学生满意率大打折扣。

三、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加快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笔者认为应当从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加强管理会计专业建设、合格师资的培养与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完善院校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院校、党委与行政、院校与系所的关系是治理结构优化的关键,内部结构优化涉及到院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能否相互制衡和相互协调。根据现代大学制度和我国实际情况,应当在以院校党委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前提下,开展完善和优化院校治理结构工作,体现独立性、开放性、专业性,通过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进一步完善院校治理结构,调整院校组织机构,理顺党政关系,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决策制度,明确政府出资举办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边界及其职责。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赋予院校依照需求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其次,吸纳利益相关者进入院校管理,鼓励社会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治理,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对院校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搭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产学融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必要内容,也是学生实际产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更是教育从质与量上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协同促进、双赢互惠的必要形式。再次,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信息公开、师生参与、审计问责等形式,监督各项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强化民主监督的作用。最后,坚持从管理到治理的观念转变,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服务经济为宗旨,开展校企合作;特别是加大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加强管理会计专业建设。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10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型组织需要向知识型组织发展,以往拼劳力、拼资源、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式。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及其匮乏,需求空间很大。为解决管理会计人才不足和质量不高问题,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专业动态调整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升按照市场经济需求教学专业动态调整的能力。明确管理会计专业发展定位,广泛开展管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论证,找到专业发展的具体特色和发展方向,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开展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使应用型管理会计专业学生既能掌握传统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够较好地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服务,如提供经营预测、决策分析、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和作业成本法方面的专业服务等,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加快专业师资培养步伐。合格师资的培养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果传授技术方法的师资水平不高,就难以保证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一方面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组合优势学科,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利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优势,尤其是企业参与的优势,安排师资到实践企业一线实训,增加操作经历,积累管理会计运用实践经验;二是利用协作单位优势,采用挂职的方法培养师资,选拔管理类优秀教师挂职助理等职务,派往管理会计应用效果比较突出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参与经营分析、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的实操,提升管理会计的运用实践能力;三是鼓励会计类或相关专业教师参加管理会计专业学会协会的交流,安排教师参加管理会计理论与培训与交流。也可聘请资深教授和专家定期讲座或报告会,传授管理会计学科前沿知识,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对管理会计各种技术方法、工具进行系统学习实践,熟悉不同方法工具应用的环境条件、具体操作的要求和选择使用的利弊,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将更有助于增加标准的可选择性,有助于指导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法、新途径。面对经济转型,企业从竞争战略出发,急需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从传统核算型财务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型,通过向管理和创新要效益来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优化。因此,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空间很大,加大管理会计知识培训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

1.坚持需求导向,以企业需求引领教学活动

明确问题与需求,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结合需求开展管理会计教学及培训工作,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打好基础。一要明确不同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的阻力和瓶颈在哪里。了解管理会计不同方法工具应用的环境条件,具体操作的要求和选择使用的利弊,使方法的选择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二要编制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指导每一环节落实到位,实现业务财务有效联动,达到为企业破解难题的效果。三要结合中长期战略,使管理会计的运用能够支持企业的战略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价值提升。

2.注重本土化的理论教学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转化

现有管理会计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仅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需要提高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企业选择管理会计的方法工具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由于企业情况差别较大,存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选择方面需求具有差别性。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推荐选择不同的方法,加强成功案例教学的交流和推广,不断创新丰富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成本管控制度、责任会计制度、决策分析等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制度、信息标准规范制度、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注重建立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受控的制度体系,确保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多渠道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

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队伍,一是可以筹备开设管理会计专业,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在会计学科中增设管理会计专业,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可以整合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三是根据企业人员的差别,制定管理会计知识初级、中级、高级培训教材,按照不同的培养对象,开设具有会计学基础的管理会计培训班、具有管理学基础的管理会计培训班,或开设成本分析、责任会计、全面预算、作业成本法等单项培训班,增强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能力。四是借助财政部门的推动优势,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最新进展和最新实践成就,为企业持续发展和管理会计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教育存在的供给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的就是“实用”的特色,满足行业企业对职业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应当积极利用完善院校治理结构的契机,发挥应用型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就业引导、专业设置灵活的优势,积极发现和研判应用型人才缺口,尽快补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短板。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企业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教育界应当适应、服务和引领新常态,应该着眼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高素质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作者:乌婷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何万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分析[J].职教论坛,2013,(13).

[3]谢冬.加拿大产学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4]王鹏飞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及与政府间关系[J].成人教育,2008,(11).

[5]乌婷.基于组织、技术和制度视角的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5,(14).

第5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传统会计;管理会计;融合路径

经济发展对传统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原有的会计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完善管理体系。企业为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通过会计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来源。传统会计职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需要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而管理会计正符合了这一特点。

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应对市场变化,防范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要求较高。在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模式下,会计业务基于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監督,具有事后监督的性质,即只有当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时,传统会计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会计核算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延后性,这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提前预测的需要。如果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模式就能很好地补充传统会计中的不足。管理会计具有比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更大的灵活性,取得和掌握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能够通过对各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和控制,这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发展机遇。

对于企业而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单独运行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二者必要进行有融合:一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转变。传统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而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传统会计的基础信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对企业的经济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目标。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提供外部信息向加强内部控制转变。传统的会计业务需要对外提供各项会计资料,会计信息处于公开状态,可能受到外界模仿威胁;而管理会计属于内部控制范畴,能够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核心武器。因此,将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一)会计基础信息来源的统一性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会计体系中,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属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范畴,它们的基础对象、经济实质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目标任务就是做好会计核算和实现会计监督企业。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管理而言,其核算对象是企业已经实现的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结果运用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提供给各级使用者。因此,以会计核算为代表的传统的会计,无论在传统企业还是现代企业,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作用无法替代。然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又需要传统会计能够跳出传统管理局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这就为管理会计职能实现提供了契机。管理会计借助传统会计基础核算信息,着眼于内部控制管理,盯着发展目标,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性、合理化地指导,目标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二者间多重一致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科技发展为传统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原先传统会计管理依靠手工方式处理会计核算业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工作量大,没有能力和精力思考企业发展问题。如今,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信息和目标方案,通过手工方式是无法实现的。现在,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手段十分发达,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各方条件较为成熟。首先,电脑硬件和上网条件在许多企业已经普及,这为企业推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会计软件运用与开发在一些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这为会计系统平台搭建提供了保证。随着信息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根据流程设计自动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有时间做好数据信息分析,提供具有应用价值资源。最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现在的会计人员会计政策、业务相对熟悉,有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基础,通过平台实行人机互动,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相对充分的依据。

三、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必须对企业基本情况充分掌握,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本文为此提出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做好会计制度设计,健全财务管理,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做好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传统会计以核算为中心,必须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根据企业目标,制订管理会计相关规定,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完整。特别是要界定管理会计的性质与内容,使之与传统会计做到无缝对接,充分融合。二是合理进行会计岗位布局。由于传统会计侧重会计核算方面设置,因此,在实行两类会计融合过程中,企业在进行会计岗位设计上要进行合理布局,结合会计管理软件流程做好岗位优化,使传统会计岗位与管理会计岗位间保持协调,做好匹配。三是做好会计人员岗位培训。要根据岗位设计做好会计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提高会计人员适应多个岗位能力。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有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综合性素质要求更高,只有优秀全能的会计人才,才能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中发挥独特作用,满足企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搭建统一财务系统,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对接平台。为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传统融合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做好二者的有效对接。一是对现有财务流程体系进行梳理,完善管理体系。要充分梳理企业现有管理体系,重点做好管理会计预测指标体系设计,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通过管理会计方法得以实现。二是做好财务系统设计。分二类进行:一类为没有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做好财务软件开发,并做好人员培训;另一类是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分析现有财务软件功能,对企业现状进行梳理,检查现有财务管理系统能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从而决定对体统升级或者开发,以期使之与企业要求相符。

(三)加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实践。企业实现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需要有一个融合的时间过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把握好融合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将复杂的会计核算过程交给系统处理,使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数据采集上保持同步,并使计算结果得以简化,数据更为全面,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通过系统联接实现信息共享,完成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对接,并在实践上做好沟通、协调,使之充分融合,必将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6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第7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发展趋势,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推行并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型”、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还是日本的“企业教育”,均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案例。做好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1]。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时以政府、企业、学校一方牵头多方协同及校企“双元”培养模式为主。财会类专业难以找到特定的服务行业,各企业财会类人员岗位占比较少、人员需求量不高,导致专业就业相对分散[2]。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导,面向行业和企业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中的一大困境是尚未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共合作、共育人、共管理”全面合作机制。1.校企共合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研判,与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专项项目。为有效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产出成果促进企业发展,校企双方应整合资源、挖掘共赢点、搭建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3]。一是整合资源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购入所需平台、设备等,建设现代化企业办公区域;企业师资和“师傅”入驻,进行工作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员工在学校办公学习、学生在工作中实践学习。二是搭建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高职财会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员工培训等方面。2.校企共育人。校企“双元”育人应体现教育性和职业性。构建“工学贯通”“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进行教育保障。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能力。聚焦新技术新要求,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师资技能培训、社会培训、技术应用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撑新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校企共管理。在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通过签订专项协议、三方协议、师徒协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中,以学校为主导单位,企业全力配合各项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划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彼此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效率。学校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在以企业的生产实际引领教学的“双元”育人模式中,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激发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一)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应性

数字经济下,会计职能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技术由传统财务向智能财务转型[5],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学校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业务流程、教学内容对接工作任务,形成“行业企业—岗位—业务—教育”四链闭环衔接,通过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思政育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内容,打造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财会行业企业全面升级转型,企业财务呈现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财务自动化体现为利用设备和机器,预先编制好流程及程序,在人工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财务操作。财务实时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共享所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财务数据及时、动态、对称同步。财务数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进阶,业务转化为数字,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财务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延伸应用,包括可视化、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等技术。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很多的岗位选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首岗面向传统会计核算和大数据业务财务技术人员,向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维护、销售岗位迁移。未来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展,其中目标岗位包含会计信息主管、会计主管和ERP工程师,发展岗位包含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总监和财务经理。数字经济下,企业财务业务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四个环节。第一,基于企业内外部会计业务和经济业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源通道,通过业务分析、会计核算等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通过数据清洗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业务发展与数据情况建立业务数据算法和模型。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并呈现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第四,撰写如企业投资分析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控、预算编制、纳税规划等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业务、擅分析、能设计、助管理的人才。首先,要熟悉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与发展过程,并能厘清业务与数据的关系,搭建数据分析框架。其次,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展开分析,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要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和数据可视化设计的思维,使信息的传达明确、有效。最终,要服务管理决策,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如下三个层面的支持[6]。1.会计学课程。会计信息管理不能脱离财务会计,要熟悉企业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流程及处理,能够完成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生成和企业纳税申报等业务工作。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财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智慧化税费申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出纳业务操作、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2.数据管理技术课程。对数据的管理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使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二是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与信息安全管理。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统计基础、数据库基础、财务大数据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财一体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决策管理能力课程。面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升级转型,会计信息管理人员更多的要向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此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基础等,核心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ERP管理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等。

(四)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及教材,企业挖掘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教师编写课程讲义、开发相关配套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数智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增强实践教育应用。

(五)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打造

校企共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增强师资建设的产教契合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商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制,明确职责和培养任务,规范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办法。有计划引聘校外行业名师、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依托双师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教师双向交流培养,综合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为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和管理,校企共同组建学工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分阶段实施教学[7],实现教学现场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签订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人才培养和招工招生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会计基础等职业基本能力课程,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综合素养能力和技能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制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企业师傅入驻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参观、个人发展规划等途径,帮助学生体验核算处理、财务分析等岗位工作要求,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和产业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于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活动作为课程核心,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授工作技能指导课程。以企业师傅入校或学生入企业的形式,积极探索校企轮换弹性学习模式,由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企业财务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由企业师傅主要承担智能出纳业务实操、云财务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等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学生半工半读,学练结合,为过渡到工作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徒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培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由企业考核,双向选择就业。校企共同落实好实训工资、津贴、学费、社保、安保等工作,打通用工、就业渠道,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良性机制。学徒期结束时,学生应修满毕业规定的最低总学分,并取得如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结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受到高度关注与认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对会计信息管理等财会类专业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双元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适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管理机制,职业资格证书互通认证,科学合理设置学校修读、校企交替与企业轮岗等课程的学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学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全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永胜.破解现代学徒制开展困境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19(04):60–66.

[2]于晓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7):109–110.

[3]王玉龙,郭福春.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21(02):40–45.

[4]张函.校企合作不合伙——“单主导”模式破解现代学徒制“两冷”难题[J].科技视界,2020(23):76–78.

[5]区永亮.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1(35):74–76.

[6]赵彩霞,吴杜,雷国琼.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4–36.

第8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第9篇:管理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问题;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对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能否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从全国各类人才招聘会信息资料显示,会计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已达饱和状态,而近几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下降态势,也凸显了会计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招聘信息也表明,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每年都呈增长态势,只不过这种“旺”的需求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因此,为了解决会计人才的“供需两旺”态势,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一、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存在交叉重复设置的现象,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会计专业中并列的专业主干课程,这三门课程存在边界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首先,三门课程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借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管理会计在成本性态、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生产经营预算中的成本预算、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与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类、成本计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内容相互重复;管理会计在短期经营决策、存货计划和控制、资本支出决策与财务管理中的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部分内容重复。还有税法与税务会计、企业会计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在培养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如公文写作、社交礼仪、行政管理等很少开设。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会计职业应有的专业技能特色,具体表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安排较多,实验、实训和实习的学时安排较少。

2.教学方法、手段与教材方面

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还未脱离传统的“传递—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参与其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真实的案例很少,学生对经济交易与事项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难尽人意。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材、黑板、粉笔还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手段,虽有一些教师辅以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将黑板和讲义换成了投影。老师在讲解会计中的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内容时,感觉抽象、枯燥而难以理解。

教材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工具。由于会计专业方面的教材内容陈旧、滞后、可读性不强等特点,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改革成果无法及时纳入教材,即使教师将新的知识融入,也很难掌握融入的“度”,补充的内容会给人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教师应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数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会计工作的实际流程缺乏感性认识,靠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想象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及实习,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虽然高校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不过是参加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而已,是应试型的“双师”,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4.实践方面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是其中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涉及会计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和实习课程及学时安排较少,人为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在会计实验、实训教学方面的资源投入不足,实验、实训室建设,设备的更新等不能和现代企业中实际相对接,也是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不高和开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所在。再次,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一个实习单位安排实习学生有限,导致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匮乏,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多流于形式。

5.职业道德方面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频频发生。虽说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从业的基础,但会计职业道德才是其根本所在。近些年来,我国的财务造假案件层出不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是其原因之一。如“绿大地”、“银广夏”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中,会计人员在机会主义和利益的诱惑下,违背职业道德,借助良好的职业技能为非法行为披上华丽的外衣,使社会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较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少涉及对学生诚信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诚信缺失,进而影响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突出会计职业技能,优化课程设置

为突出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税法与税务会计,企业会计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课程中交叉和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归并,将节约的学时分配到专业主干课程与实践训练中,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为突出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开设公文写作、社交礼仪、行政管理与办公等课程,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沟通与表达、团队协作与管理等综合素质,适应经济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教材内容

只有将外在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将会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应采用仿真性、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便捷的途径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现场教学法。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工厂、会计师事务所、办税大厅等实地参观,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会计教学也应将网络、多媒体课件、电视、投影仪、传统板书等有机结合,以延伸、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增强授课容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弥补教材内容陈旧及滞后性,组织会计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分专题研讨,结合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编写补充教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会计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前沿动态。

3.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

“走出去”主要针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匮乏。首先,将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引导教师深入到会计工作一线,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其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支持、鼓励青年会计教师做兼职会计工作,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练,借以丰富实践工作能力与经验,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引进来”是借鉴校外资深会计工作者实践能力与经验。首先,聘请企业中有丰富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校兼职,专门解决学生实验、实训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这样既可以解决师资短缺,也可以弥补教师实践能力之不足。其次,经常聘请一些长期奋斗在财务战线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一些会计热点问题和新出台会计政策的专题报告或讲座。

4.推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工作。首先,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原始凭证,从自身的感受理解会计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交易,如商场购物、接受餐饮服务后可以索要发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性的理解原始凭证及相关知识,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纳税人偷逃税款行为的发生。其次,增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如按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实验、实训,适当增加实验、实训的学时,使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再次,加强实验(训)室的建设。高校应对实验室进行大量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同时注重软件的开发建设,可对会计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进行高度模拟,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与社会进行有效对接。最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建立合作平台,这些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实践操作知识。

5.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会计人员的执业精神

因为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也因为会计信息产生于法律、商业伦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种种限制之下,所以,严守会计职业道德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精神。为此会计教学中不仅应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应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专题讨论并培养学生的会计执业精神。首先,教育会计专业学生要热爱会计职业和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思想和行为去影响他人,赢得企业、社会和同行对我们的尊重,即爱岗敬业精神;其次,谨慎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会计人员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中很多交易或事项,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没有谨慎稳重的精神为依托,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再次,会计工作是在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在由方方面面构成的关系网中完成的。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的关系的正确处理,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协作沟通精神;最后,为适应环境,应对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变革,还应具备不断进取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

总之,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旨在探索培养符合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高校的教学改革只是一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曼利.本科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

[2]王玉翠,薛晓芬.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0(32).

[3]汪小华,李托,顾美君.高校会计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

[4]刘向.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