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开题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

第1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1)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工程类课程的教学。2011年,本专业以《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为基础,结合长沙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

1)增加了“工程图学”的教学课时和内容。较强的识图能力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针对学生看不懂专业图纸的问题,新教学计划将“工程图学”的教学课时由4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土木工程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

2)增加了“环境工程CAD”的教学课时和内容。较强的绘图能力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二,针对学生不会绘制立体图和绘图效率低的问题,新教学计划将“环境工程CAD”的教学课时由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新增三维制图教学内容并增加了上机操作时间。

3)新增了“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课时为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工程设计资料、处理系统及其选择、工程方案的比较、污水处理厂设计、工程验收及运行、工程设计基本知识及设计示例等。通过上述调整,深化了工程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绘图技能。

(2)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1)对于实验教学,改变原教学计划实验项目偏多的情况,精选几个专业理论性较强和与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项目作为必做实验,其他实验项目作为选做实验,节约出来的课时用于能够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教学环节。

2)对于课程设计,将“环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课时由一周增加至两周,新增“环境工程制图实训”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程设计流程以及主体构筑物和设备的设计方法,同时能够规范制图。

3)对于实习,针对原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采取“精”、“泛”结合的方式保障实习效果。所谓“精”是指选择一个单位蹲点实习,时间为4周,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要看现场还要跟班操作,既要阅读图纸还要临摹图纸,既要接受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还要相互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深度了解实习基地的平面布置、工艺流程、构筑物结构和参数、设备型号和参数以及运行管理方式等内容。所谓“泛”是指带领学生到2~3个单位参观实习,时间为两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实习成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为毕业设计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

2.提高教师水平,使之达到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

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本专业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长沙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主要包括:动员教师报考注册环保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师,储备全面而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鼓励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深入生产第一线实地锻炼,丰富自己的工程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对外承接工程项目,通过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积累经验;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人员和退休教授来校讲学或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实现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建立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有机整合教师资源,通过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3.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1)规范毕业设计的选题。一方面,选题要结合学生的就业领域。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小型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站的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应与此相关。另一方面,选题要紧密联系实际。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工程项目和毕业生在工作中积累的项目资料,坚持以真实工程实例作为毕业设计的训练课题,使学生毕业设计与未来工作有机衔接。另外,为了保证选题的新颖,本专业要求毕业设计选题三年内不能重复。

(2)突出毕业设计指导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其他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保证毕业设计指导时间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开题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工艺流程选择的合理性,计算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参数选择的正确性,绘图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图纸表达的规范性。教师要预先判断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并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能让难点问题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

(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长沙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然而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表中的评分细则并未规定具体内容,导致教师对评分细则的理解不一。因此,长沙学院对评分细则进一步细化。“选题与文献综述”主要评价开题报告的合理性;“创新性”主要评价工艺、设备和方法的新颖性;“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评价计算过程和参数选择的正确性以及图纸的规范性;“写作表达能力”主要评价格式的规范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评分细则还新增了“平时成绩”项目,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同时,对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分差值较大的设计另请教师进行评阅,从而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

(4)严控答辩后的管理。对于答辩未通过的学生要责令整改,直至符合二次答辩要求为止。对于答辩通过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每位教师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力度,还建立了毕业设计的抽样检查制度,抽样比例不少于学生人数的20%,首先由专业教师交叉检查,然后聘请校内外专家评估,进一步发现和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认真总结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取得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结语

第2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生的培养目标及现状近年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依托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石市环境工程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省级优势科研平台和持有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等资质,按照培养“面向环保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注重工程实践”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将环境工程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努力建立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我校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及武汉工程大学等省属地方高校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3月,我校已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人,其中已毕业4人,在读3人,硕士毕业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分为2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硕士研究生第1年在招生单位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此阶段将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本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第2阶段为硕士研究生到我校开展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此阶段实行双导师制,以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为主,双方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通过2个阶段的学习,既发挥了招生单位理论教育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我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地方需求为依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第2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和项目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多渠道协同创新。这一阶段将突出项目案例剖析和实践研究,灵活运用团队指导、现场调研、室内实验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带科研、科研促工程、工程促培养”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通过参与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殷斌结合黄石市磁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开展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底泥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该课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湖北省水利科研重点项目资助。

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科研团队,从而解决了学院教授—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项目开展、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3个层次学生培养和高中低年级“传帮带”中的难题。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背景下,青年教师校级创新团队带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专科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此外,通过聘请“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与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外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玮玲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根据当前黄石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率先开展了黄石地区大气微细颗粒物中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研究,为下一步黄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较分散、规模较小,且我校又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管理培养体系,导致出现培养方式单一、学术氛围淡化、学术社团活动缺失、专业导师队伍偏少、项目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3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如下:

1)科学合理定位,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除了制定符合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和学分之外,更应该使科研实践环节目标考核机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环节的实施,可通过提前进合培养导师课题组、到重点科研院所短期交流、到相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全程化、多层次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弥补课程学习中科研实践环节的不足。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

应用型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在通过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吸引和巩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同时,应与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要求保持一致,逐步完善校内兼职导师遴选制度,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合理并拥有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导师队伍。只有建立完善、规范的遴选机制和相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量和质的双重飞跃。例如,我校在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引进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访问学习和交流,并定期开展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相互交流。

3)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开放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除利用自身已有的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之外,还可组建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内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实践平台。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牵引合作,在生产实际中解决急需的技术难关,既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又能加强各单位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培养模式。例如,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王振根据磁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用曝气生物滤池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实现水体脱氮,其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监管机制。

地方高校长期以教学为主导,学术监管机制不完善。作为地方高校,应建立与招生单位的长期沟通机制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双方学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来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招生单位和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相互配合,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品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将其贯穿于联合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及实践效果的监督、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的考核、学位论文的检查、毕业答辩的预评审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御学术不端行为。

4结束语

第3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0-02

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工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较薄弱,适应能力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升入大学,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项紧迫任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是围绕国家环保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围绕高等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围绕课程理论教学有特点地开展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构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了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有是理论教学的应用和目标[1]。因此,在教学中各环节相互协调,有机结合,避免出现脱节和重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视角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坚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基础上,较好地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重点强化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建立演示验证(必修)、综合设计(必修)、研究探索(选修)的“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坚持以“创新与工程设计两个能力”培养目标为中心,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

二、“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支撑、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原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水、气、固、声的专业实验整合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共48学时,集中在第七学期末的两周内进行,其中水方面专业实验25学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训练分析、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强化演示验证的实验内容。专业实验中演示验证实验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相关的实验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验证实验中设置了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颗粒自由沉降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等内容,同时注意专业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不重复设置。

2.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实验。设置了混凝+过滤(吸附)实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设备进行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设研究探索型实验。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开设了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和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型实验。在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路线,设计诸多影响因素对生物转盘生化处理生活污水的各指标的去除效率,自行选择1~2个影响因素和1~2个指标的去除效率完成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文献阅读训练,迫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合理性,分析生物转盘后续四个生化池溶解氧,回流比等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实验中是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每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研究工作。通过科研经历养成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学会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两个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更好推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多渠道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家典型水处理运行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场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有一定环境工程设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全方位的提高。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每2~3人一组,在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设定进、出水水质工艺方案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计算,绘制图纸、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完成一个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使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包括对企业生产和典型工艺的感知、对职业的成就感,主要以查阅资料结合实地参观为主。生产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熟悉典型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工艺、单元处理技术与设备、处理效率,加深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生产实习选择企业运行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各工段跟班生产,掌握企业概况,工艺技术和运行参数,主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原理、结构和运行指标,自动控制和能源状况。提高学生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七学期末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严格做到一人一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第八学期开学提交开题报告进行答辩。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到相关企业再次进行实习,依据任务书内容资料收集;选择毕业论文的同学按照任务内容要求进行大型仪器的操作学习、主要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完成实验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工程实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两个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达到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建设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

第4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9-02

Problems of Full Time M Eng Culti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 Case Study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Donghua University

Zhu Lihua Li Dengx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Donghua University,analyzes issues of their cultivation o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hen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Full Time M Eng;Curriculum Setting;Practical Ability

2009年,教育部下达文件,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以培养方向从学术型人才转变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变革,[1]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开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2012年,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超过1∶1,对其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以提高将来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议题。2012年6月份,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针对在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组织了调研,本文将调研情况做总结,并依此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项研究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实践为个案,研究目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为主,通过现实的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策以及措施。

1.2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采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导师,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入学动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基地选择和教学效果、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就业等。发放学生问卷48份,教师问卷3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的回收率符合调查的有效范围,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本文主要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情况

(1)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89.8%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认为其主体课程应与相近专业工学硕士生课程相同,只需增加部分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4.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其课程应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完全不同。这说明,学校确定的“在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契合了当前在读研究生的需求,也符合了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思路与指导思想,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但是,6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课程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有较大作用”,20%的研究生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有20%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培养实践能力“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来说,还是没有将实践能力落实到根本,大多数课程仍然没有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工作的中心任务来讲授,对于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中,需要重点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

公共必修课中,59.3%研究生认为英语重要,33.3%认为信息检索重要,29.6%认为工程数学重要,22.3%认为知识产权重要。对工程数学重要性认可度较低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学生对工程课程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思维,对工程数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认识不足,也可能是由于工程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科结合紧密程度不好,仍需改进。

从表1选修课选修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水处理工程及其相关课程感兴趣,而这些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的也比较多。学生对特色课程印染废水处理、环境综合试验、和环境评价方法与案例分析等课程选择比较少,可能与课程介绍有关,也可能与这些课程教改不到位有关,仍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不断改进。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表2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达7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完全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因此,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仍需逐渐调整。

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教师逐渐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诸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而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认可目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方式。

2.2 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就目前的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人才培养作用而言,只有28.6%已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高达44.9%的研究生对实践基地在培养自己实践能力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另有26.5%的研究生认为实践基地对培养实践能力而言“效果不理想”。当前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上不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为实习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少;不为实习生安排接触企业核心技术的机会;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高水平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指导;把实习生只是当作劳动力对待等。

在建设实践基地使,一方面要考虑到增加基地的数量问题,而且还要继续开拓基地的建设,扩大总量,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不仅要提高基地的质量,还要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所在。而且,从调查结果上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人情关系”目前仍是基地建立的关键因素,这一比例超过了一半。这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两者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化,这也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离职或者调动导致基地难以存续的局面。因而,如何建设更加稳定的实践基地,探索基地建设的规范化模式,是强化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2)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主要核心在于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家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重点。然而,就调查数据来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然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混在一起”的做法。调查数据显示,35.3%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学习“对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52.4%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接近70%的研究生参与的是“理论性的研究项目”,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课题”。

3 对策与建议

透过调查数据,发现东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基本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同时研究生和导师也对课程教学、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对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强化适宜工程化教育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方法工具、交叉前沿模块[2]。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工程为主线,从大而全改为系统工程,以工程案例或工程经验为主线组织教学。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材建设,或到学校上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任课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联系与合作,把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知识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把教室搬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把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教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同时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堂讲学[3],多采取一些研究型、自学型、总结型、考察型、演讲和辩论型教学方法。

3.2 管理制度建设和优化

建立和健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制度,成立教学质量指导与监督委员会、工程实践质量监督委员会、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参与管理,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对学位论文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论文质量调查制,论文结束后,由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评价,作为导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跟踪,建立开题制度、实习日志制度、教学互动痕迹检查制度、实习中期阶段汇报制度、实习结束论文答辩和实习报告制度[4]。

3.3 多渠道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内外导师间的联系与合作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基地建设的渠道。实践基地在构成上可以有校级层面的大型公共基地,也可以有院系级层面的中小型公共基地,还可以有导师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小型基地,同时可以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建立国际型实习基地,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同时,在保证实践基地数量的前提下,要逐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让实践基地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3.4 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众所周知,评价是导向,有了明确的导向,大家做事才有依据和目标。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其差异是在于类型而非学术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标准肯定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再用工学硕士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尽快建立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完善,建立相配套的全过程监督机制,是我国当前有效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评价标准除对论文的工程特质评价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工程素质、企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制定评价标准。

4 结语

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总结现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及经验,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仍需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对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

[2] 林军,邓艳,王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56-57.

第5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6]蒋复量,王淑云,李向阳,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38-40.

第6篇: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一、制定和完善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管理制度

一是学部主任和专业主任教授直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使制度完整规范,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二是学部主任和教学副主任直接负责管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建设,并指定学部实验中心负责人参与管理团队实践项目的实施工作。三是由团总支、学生会和社团牵头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协会,定期考核接纳一些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加入到团队当中。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配备指导教师。四是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为创新教育科技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各专业间建立设备共享机制,满叉学科之间项目实施的要求。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借助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实现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积极申报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建立校企双赢互利的机制,在满足企业研发项目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应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三原则、四层次、五阶段”项目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实践内容必须符合“新颖,实用,高效”的原则,即团队在申报项目时,要本着创新的思维,注重项目的新颖性,为后续的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开端。

“四层次”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逐层上升,每个学生可以自带题目或到创新教育实践指导团队选题目进行系统培训,团队将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技活动实践经验安排相应难度的项目,进行分层次培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确定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其次,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创新素质。

“基础型”是指大一期间, 对学生边上基础文化课,边进行科研理论的训练,其内容包括资料的查阅、收集与整理,试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疑难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应用型”是指大二期间,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协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自愿参加,并以“科技讲座”“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为辅助,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其创新素质和能力。“综合型”是指大三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某方面发展的潜力,通过科技立项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组建稳定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比较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型”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同学全程参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各项成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项目申请――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成果申报――成果应用”五阶段项目带教学的培养方式开展创新教育创新实践活动。

一是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的申请工作。二是借助创新项目这一平台,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对团队学生成员进行集中系统培训。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广泛的吸收采纳学生的创意和见解,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研究方案。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参与不同项目研究的团队成员集体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同时设置中期考核环节,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学生)进行汇报,由学部主管领导和主任教授牵头对项目实施进行考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四是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带领项目组成员总结成果,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以及专利的申报工作。学部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汇报总结,对获奖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五是重视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于能够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要求在学部各专业之间交流推广。对于来源于企业的创新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进行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指导团队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部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负责创新项目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指导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专业知识的互补和共享。定期召开研讨会,交叉学科间进行交流,总结经验,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相互联系,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急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开拓思路,为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建立指导教师团队考核评价制度,将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到班主任工作和年终述职考评实施方案中。设置加分政策,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制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是开放学部实验室,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教育实践项目的实验要求。各专业实现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资源共享,为项目实施提供方便条件。二是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每个项目配备一名专业对口的主要负责教师,其他团队成员同样承担指导任务,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实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三是依托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点,充分利用联合乳品学院的“双导师”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指导教师将创新教育实践项目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吸纳学生参与自已科研课题的应用研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分担了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五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乳品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企业横向课题,申请企业研发项目资金,拓展项目来源。六是依托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部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加大对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