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一、农村规划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虽然基层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农村的规划工作,但是基层政府是倾听民意,征求民间建设性意见的关键机构。基层政府要为对农村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详细的咨询和记录村民的真实想法,并利用录影机等设备对村民的言论进行记录。还要为村民提供书写建议的信纸,使村民可以写下自己的建议。基层政府要对村民的建议进行指导,如果村民提出的建议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村民进行讲述,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便转变思维,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1】。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秉承一户一宅的原则,为一户村民设置一个宅基地,切实保证我国农村拥有足够的耕地。另外,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对美丽乡村规划征集意见,村民对政府的建议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提交自治委员会,再由自治委员会对基层政府进行统一转交,提高村民意见的表达效率,使政府更快的了解民意并参考民意。
二、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建设的水平,也包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村庄田园化工作的重视,争取将农村建设成景色宜人,适合生活的田园。首先,政府要对城乡的边界进行科学的设置,以便明确美丽乡村的规划范围。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政策支持,因此,农村的规划必须要严格避免城市面积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被侵吞的问题。另外,农村政府需要注意,村庄田园化并不同于村庄复古化,尤其是一些对民生工程有利的现代化科技设施,更是不能去除。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就要使用新型高科技设施,将农村的垃圾与污水科学的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水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2】。虽然我国的村庄田园化改造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村庄田园化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农村规划团队应该组织学习队伍前往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村规划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规划方案,使农村真正成为美丽的田园。
三、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新型建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的规划工作却没有跟上建筑建设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建立了美丽乡村的示范工程,但这些示范工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乡村规划程度的目的【3】。因此,农村的规划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方案。首先,在资金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规划中来,将思想认识的提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要加强对农村文物保护的重视。首先,要邀请文物专家对农村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建筑的实际建设年代和有无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并判断该建筑是否属于文物。有些农村地区的文物数量众多,在进行美丽乡村而对建设规划时,要对文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例如,我国连州是重要的文物地区,连州拥有四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2011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连州共申报了39项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连州的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还有些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取,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做好同当地公安以及文化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文物的人员,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农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美丽农村建设的重点。首先,要避免农村地区修建较为密集的大型建筑,避免开挖地基对乡村的土质造成影响。另外,要集中安置重工业企业,并做好工业垃圾的处理工作,避免工业污水对农村的河流造成污染。农村的规划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规划地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要加强保护,要规定大型树木周边不能进行地基开挖,避免大型树木的根基受到破坏。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春、王宏伟、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J],2014.11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8年,作为黄浦江源头的浙江省安吉县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处理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农村建设口号,并制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此时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以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模式,不仅是新农村发展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1 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合住建部2013年40号文提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广东省2011年决定创建宜居城乡、打造具有鲜明广东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以及近期广东省提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广东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
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1]。区域及其产业如何做到区域内外有效竞争与合作,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所在。“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这一战略理念,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不仅抓住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契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更为粤北地区进一步落实该省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环境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推进该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设“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乡村,就要从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入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从生活和生产2个方面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求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美丽中国”,既注重人们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也体现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社会”[2]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着手于规划、建设和发展基础生活单元――乡村,从源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广东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2 现有评价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建设实践研究[3]。其中,指标体系主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内涵挖掘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着手,基于地方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依从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当地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延伸,其评价模式既要继承以往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丽”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总结目前广东省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及其特点,是客观衡量和评价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步骤。
2.1 纵向模式:以行政体系为基础
2.1.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国家行政体系划分,从省级至村级存在各行政层面的评价模式。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从下到上宏观指导性越来越强;从上到下微观操作性越来越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例如:省级层面,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4];村级层面,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1.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目标明确,工作易于推动,行政操作特点强。但若上级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足,将导致建设目标脱离实际。同时,若基层政府对上级政策目标误读,将引起当地建设偏离中心路线问题。
2.2 横向模式:以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为基础
2.2.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事实,结合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如: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大;东翼地区村组织经济实力弱,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北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5]。评价方法上,仍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获得综合得分。
2.2.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充分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运作,有效结合地域差异性。既能客观反映各地现实发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借鉴;既紧跟区域发展现实,又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但受地方发展定向思维影响,人为指标选取及划分不可避免,评价结果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
2.3 点状模式:以县级及其以下行政区划为基础
2.3.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以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取不同建设目标,结合现实政策发展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某地可专门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为一级建设指标,通过二级建设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落实一级指标[6]。
2.3.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基于单个县(市、区)域范围,评价体系特殊性强。评价的最终结果单纯为落实上级建设要求提供服务,或借此契机为创新地方建设途径服务。该评价一般仅适用于当地,或与当地情况类似的周边县(市、区)。实践性、微观性、局限性强,更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性较差。
3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3.1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
由上文可知,3种常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虽各有特色,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选取和评价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纵向模式着重于行政指导性;横向模式着重于区域借鉴性;点状模式着重于可落实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即以村民群众为主体,以村民基层组织为议事决策平台,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为内容,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际生产中应该借鉴点状模式的特色性、纵向模式的行政性、横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通过点的发展、线的辐射及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局部发展,又考虑到整体关系,有利于区域统筹。
3.2 注意的问题
3.2.1 指导思想。首先,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第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省为适应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一直着力于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着力于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一体化。这些都突出了选择基于线状评价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选择线状评价模式成为必然。因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以交通干线沿线建设为核心,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主线开展评价工作。
3.2.2 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建设内容为选取范围,注重交通干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村庄及其内陆辐射地进行评价。同时,依据村庄离交通干线的区位距离,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农业建设区、保护建设区等4个区域,选取不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条件村庄有区别的建设目标。其中:优先建设区和主要建设区一般包括了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比较成熟、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农业建设区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经济水平在当地发展适中,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自然保护区一般包括开发较少、自然传统村落明显、区位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
3.2.3 评价方法。着重不同类型评价区域指标权重选择和标准划分上的界定。其中,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以工农业/商贸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农业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农业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保护建设区以旅游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者均需制定权重及标准。
3.2.4 综合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性模式,与其他评价模式评价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其特点就在于,结合了交通干道的线状辐射功能,对交通干道周边区域进行评价,是宏微观的结合。缺陷在于,因人为的划分,虽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却仍存在缺乏变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两面考虑,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线状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应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4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富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3] 许可杰,刘喜波,马鑫.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3):77-79.
[4] 李大胜,余建斌,范文正.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2):32-36.
一、认真学习,提升修养强素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我始终把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着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带头深入贯彻学习镇人代会决议、决定,提高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能力,增强当好人民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思考,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身体力行,履职尽责促推进。作为代表就应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民负责,为政府排忧,协助政府推行工作。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深入群众听取反映,密切联系广大选民,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会议期间,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对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都进行了认真讨论,积极发表意见、看法,明确表明了意愿、立场和态度。
三、立足本职,注重实效促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完成活动广场、婚宴大厅的建设,以及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工作,村内主要街道重新罩面,焕然一新。抓好疫情防止工作。两委干部与全村群众团结一心,成立100余人的志愿队,对全村各个路口进行全天候的巡逻、巡查,在此基础上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排查、以及居家隔离任务,确保疫情期间xxx的平安稳定。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关键词:晏阳初;晏阳初研究会;平民教育;智库型学会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国际影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王副会长,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晏阳初先生的个人事迹。
王小丁:晏阳初先生(1890-1990年)走过了百年的辉煌人生历程,从四川巴中迈出了人生最具选择性的一步,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他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在保宁西学堂学习、香港求学、美国耶鲁大学刻苦攻读的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比较中逐渐成长。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与基督教的博爱情怀在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告别耶鲁大学、远赴欧洲战场,以及在法国与华工的相处则激发了晏阳初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理想。晏阳初的一生和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晏阳初带领数百名学者奔赴农村,进行科学调查,不断实验和探索,谱写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篇章。他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教育模式――“定县实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团队发现农村和农民中存在“愚、贫、弱、私”四大弊病。因此,他们以扫盲教育为中心,开发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手段,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方式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世界新民”。1940年,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建立证明了晏阳初平民教育实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平民教育的实验区不断在全国扩展,衡山试验区、新都试验区、华西实验区等续写了造福民族的伟大创举。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成为专门为农村培养从事实际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6年,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创办象征着中国平民教育走向世界。它成为全球乡村改造工作的中心,为亚、非、拉美三大洲40多个国家培训了一大批乡村建设工作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晏阳初协助推进“基本教育计划”,彰显了中国推进平民教育的世界价值。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建了“新实验中心”,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
晏阳初及其所领导的平民教育事业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王小丁:第一,晏阳初长达70年的平民教育实践很好地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到民间去,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之路,脚踏实地探索并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不负重托、不辱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呼唤更多晏阳初式的知识分子。
第二,平民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追求公平的教育,即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就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公益事业。追求教育公益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信念,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而且做教育公益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公益就是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的整合,晏阳初就是整合二者的典范。
第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构建了一种农村大教育模式,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晏阳初分析当时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坚持本土,扫除文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运用适当、简单、经济的方法,科学种田,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模式仍然是今天中国农村教育需要坚持和学习的。
三、晏研会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的实践
《世界教育信息》:晏研会在促进地方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王小丁:晏研会成立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实践的宣传与普及,并为四川的区域教育做了许多工作。
晏研会和全省35所中小学合作,将这些学校命名为晏阳初实验学校,成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实验基地,实践晏阳初的理论,让晏阳初的思想发扬光大,对宣传和普及晏阳初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如进行一年一度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学术年会,聚焦四川的教育问题进行研讨。涉及的主题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践行晏阳初的思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等,现已出版了6部关于晏阳初研究的学术专著,完成了5份研究报告,即将出版《晏阳初年谱长编》,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借鉴晏阳初的思想,解决四川教育的实际问题。2012-2014年,晏研会先后组织团队到四川巴中南江县,开办暑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该县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排忧解难。晏研会还组织团队到都江堰晏阳初工程学校、重庆晏阳初中学、巴中恩阳实验学校、雅安荥经中学、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考察,以平民教育理念为引领,对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2013年11月,在成都举办“阳初讲堂”,旨在弘扬晏阳初思想,传承中国文化,受到了社区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好评;2014年5月,晏研会和《中国教育手机报》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了主题为“未来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研讨会;2015年1月,晏研会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合作,主办新农村建设论坛,借鉴华西试验区和定县实验经验,为巴中美丽新村建设出谋划策。
四、晏研会积极加强海外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晏研会在海外的影响。
王小丁:2010年9月25日,由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诞辰120周年暨平民教育研讨会”在成都锦江宾馆隆重举行,来自菲律宾、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加拿大、西班牙、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17个国家的60余位嘉宾和8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隆重纪念晏阳初先生诞辰120周年。晏研会参与了这次大会的策划和联络工作,搭建了海内外深化晏阳初研究的桥梁。
晏阳初教育思想实验基地光亚学校兴办的西部乡村教师培训学院,借助海外的英语教育力量,精心组织,在连续10年免费培训乡村中学教师的基础上,2014年度又为全省免费培训了93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这一举措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5年5月19日,光亚学校零岁亲子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国内外的幼儿教育专家学者将为中心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授课。
晏研会在晏阳初思想研究中,将集中国内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晏阳初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和美国耶鲁大学、菲律宾等国的教育机构交流学术研究成果,联合攻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正在筹划之中。
五、晏研会力争打造智库型学会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晏研会的智库作用?
王小丁:我认为晏研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智库的作用。
第一,要对四川各类教育发挥影响力,组织致力于晏阳初思想研究的学者,组成攻关团队,开展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申报,承担省内的相关项目和晏研会自主选题的项目研究,对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发展战略、教育政策等建言献策。
第二,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和年会,坚持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等论坛。和国内高校、学术研究机构联合组织晏阳初思想专题讨论会,尽最大努力组织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要形成会议报告和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借鉴这些成果解决四川区域教育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
第三,吸引晏阳初思想研究的各路精英,特别是要把那些关注晏阳初以及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研究者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学习精神好、研究气氛浓、创新意识强、理论成果新的团体。晏研会将联络一些敬仰晏阳初的企业家进入到团队中,这对于凝聚晏阳初研究的力量、整合晏阳初研究的资源、构建晏阳初研究的大格局、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晏阳初研究会形成强有力的“智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加强与国内同类研究会之间的协同,主动联系研究陶行知、卢作孚、梁漱溟等思想的专家学者一起推动智库的建设。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组织研究的机制,实现横向联合、资源互补,形成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各学科的研究资源,推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晏研会代表着国内晏阳初研究的较高水平,在晏阳初研究智库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课题、调研、论坛、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动晏研会成为晏阳初研究领军人才的孵化平台。
关键词:南京市;农村环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06-0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也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1]。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的十号召,正在开启建设美丽中国的序幕。南京市也正着力建设“美丽南京”,争取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市”的副省级城市。经过3~5a努力,逐步建成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美丽乡村示范区,使五大都市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展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区、示范区[2]。
由于南京市农村区域面积5 798km2(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占南京市市域总面积(6 587km2)近90%,因此可以说,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南京”。为此南京市政府提出积极建设南京“都市美丽乡村”的口号,并且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生态优先,强力推进污染整治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改善农村环境[2]。
然而,长期以来,与全国各大城市相似,南京市农村地区承担着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压力,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使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市“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南京市环保主管部门于2013年初组织力量对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1 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得不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依靠项目推动,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没有像工业项目那样,有“环评”、“三同时”制度,只要农民愿意,可以随意喷施农药和化肥,只要有水面出租,可以任意养殖水产品;农村污水处理费用还无法像城市污水处理那样,从自来水价格中提取,村庄污水处理费用由村集体和地方政府支付,没有形成“谁污染、谁治理”的费用承担机制;农村垃圾管理没有像城区那样,建立有效的环卫保障体系。农村污染面广量大,区级以下的政府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大片空白,执法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环保秩序相当混乱。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管理费用基本上依靠项目经费,管理机构也基本上是由“工程指挥部”代替。
1.2 农村环保投入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农产品、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初级产品,但“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始终没有突破,农村地区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农村镇街的污水设施没有落实收费渠道,镇街污水处理厂“有钱建设、无钱营运”。全市农村除江宁部分镇街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外,多数镇级、村级污水处理设置不能正常运行,“晒太阳”污水厂并不鲜见。
据初步测算,全市农村区域仅垃圾和污水处理两项约需10亿的运行费用。而目前市环保主管部门每年支持农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经费仅约2 000万,主要用于农村区域污水管网建设补贴。南京市对农村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与“多予、少取、放活”中央三农政策要求,相差极大。
1.3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观念有待破除,农村环保立法、环境管理规范和环保考核制度滞后 我国初步形成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规制重点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农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体系框架,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要的生产环节还缺乏明确的规定,甚至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在环境污染补偿方面,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补偿措施不到位,无法阻止城市工业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环境利益,也不能有效激励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同时,由于现行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使法律所赋予的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难以在管辖区域内真正得到履行和不打折扣地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环保重视不足,如:市政府组织的全市镇街分类考核办法,将全市镇街分三类进行100分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基层镇街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评价的依据。农村环保仅有一项考核指标,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占2.5分,太低。环保部门本身也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方面。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技术规范、治理技术等方面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
1.4 农村执法力量薄弱,与管理任务不匹配 区级环保机构人员偏少,许多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疲于应付。监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环保投诉案件。监测能力十分有限,环保投入太低,急需加强。据本次调查,全市农村地区(原三区两县)区级环保机构共有310个在岗人员,监测人员89人,监理执法人员81个,每个镇街只有1位兼职环保员。而2011年原三区两县共有3 491件环保投诉,且2012年原三区两县环保投诉案件均有上升趋势。区级环保机构强烈要求政府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
2 对策建议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远景,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会城市,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和进行农村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的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建议市委、市政府重点出台以下相关政策:
2.1 在农村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集中” 农民向集中居住点聚集,推进城镇化;土地向大户集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村工业园区化。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及日本的“并村运动”经验看,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有利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工业发展的治污设施才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提升。
2.2 在政府层面上,把镇街环境整治纳入镇街政绩考核范围 要加大农村地区环保工作分值的比重,镇街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环境改善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
2.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区、市两级政府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从城乡一体、环境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高度,加大生态补偿的总额,将现行按稻田和林地面积大小的生态补偿机制改为按生态功能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大小进行补偿。并且建议在全市原有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划定不少于国土面积20%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并严格执法保护,守住生态红线。
2.4 组织开展南京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法规调研工作 目前,国家的环境保护法涉及农村环境的内容极少,因此南京市应着手研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制,把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如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农村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环境污染者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研究制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办法》,具体规定农业废物的处置方法、利用途径和管理措施等。制定相应的生产责任制度,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定期教育宣传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市场准入、运行管理制度等[3]。
2.5 南京市政府应大力增加农村环保的财力和人力投入 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能够从政府层面上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出台排污权交易的操作办法,使农村的环保资金在投入机制上得到保证。按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宏观政策,从环保系统内部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办法,允许地方环保部门从工业排污收费中提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保工作。增加农村地区环保机构工作人员,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人员3~5人)。
2.6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环保主管部门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建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提高监测能力。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量化测定,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种植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号)“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在南京市农村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排查出需要进行功能调整和需要进行污染修复的重点区域,以利于尽快开展土壤功能区调整和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作。
(2)控制和划定畜禽集中养殖区域,落实养殖项目“环评”和“三同时”要求。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划定畜禽禁养区,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郊结合部的畜禽养殖场。禁止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500m以内建设养殖基地。建议对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非禁养区都有明确划定,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相关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已有规模化养殖场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农村地区重点针对集中养殖开展因地制宜的生态型养殖引导和管理。
(3)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持续强化农村地区“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杜绝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江南地区禁止发展化工项目的政策,强化农村地区“十五小”行业的治理,将各个镇级工业集中区撤并到市区级工业区,解决农村突出的工业污染问题,消除环境污染的“问题村”。
(4)研究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和适合农村地区采用的污染防治及污水处理技术,为农村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化学品对环境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8.
民进山东省直属机关总支部,由原民进山东省直属机关支部改组而来,2006年6月,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总支委员会。总支下辖经济一支部、经济二支部、文教支部、科技支部、法律支部、新闻支部、沃尔德集团支部和神墨教育集团支部,现有会员263人。总支2013年获“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所属文教支部获“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民进山东省直属机关总支部自成立以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会员活动,在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山东民进最具特色的基层组织之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支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三个善于”的工作方法。
第一,善于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由于会员身份的多元化,各支部搭建了多种平台供大家交流学习。如经济一、二支部采取了会员间相互走访的交流模式,即每次活动由支部内一位会员发起,组织大家到其所在单位进行参观考察,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经营方式和业务内容。新闻支部会员采取集体参观考察的方法开展活动,先后赴沂水县夏蔚镇《大众日报》创刊地和大众报业集团考察。
第二,善于发挥界别优势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法律支部先后就《婚姻法》司法解释、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等内容举办大型公益讲座,受众达两千余人;组织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进乡村、进社区,为基层群众就涉诉涉法问题,提供法律援助。科技支部先后多次组织专家赴乡村,就经济作物种植和牲畜家禽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民群众解疑释惑。经济一、二支部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爱心助学和扶危济困公益活动。文教支部组织会内书画家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为基层送去书画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善于围绕中心建言献策。总支积极组织会员开展议政调研活动,就事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系列意见建议,并被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采纳。如经济支部会员就中小企业融资难、创业难、生存难多次召开座谈会和论坛,先后提交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以政策扶持创设良好营商环境》等多项建议。法律支部开展基层群众涉诉涉法问题大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后经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文成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以“811”生态环保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三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为抓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经监测表明,全县农村地表水水质90%以上达到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Ⅱ类功能区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土壤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43%,辖区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全县384个村全部列入生活垃圾处理考核,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规范化运行,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整治成果难以巩固。农民群众长年的生活习惯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普遍存在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未形成“农村环境人人有责,清爽环境人人共享”的共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二)资金缺口过大造成农村环境整治成果难以巩固。文成的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环境整治方面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尽管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和资金都在逐步加大,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整治的需要。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效难以巩固。农村的生活垃圾清理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一直普遍存在“我扔你捡”的局面,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达100%,但每次上级来检查时临时抱佛脚,检查完成之后马上恢复原样的现象还是存在,洁化成效难以巩固,工作压力十分繁重。
(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有待加强。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发现部分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容量过大,造成服务区管网相应拉长,以致接污管网不畅;部分村设施表面现象比较普遍,或有覆土种植农作物和道路水泥硬化没有留厌氧池和生物滤池井盖,对今后清池维修有难度;部分村缺乏及时维修,少数设施过去曾经使用过,有的因为周围其他项目施工而损坏管网,有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管网自然损坏没有及时维修,现处于停废状态等,未能让生活污水处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宣传教育为引导。一是加强新闻舆论宣传。突出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舆论导向作用,强化每月20日“县环境卫生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参加环境整治活动,自已动手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大家的文明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反复宣传,利用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及时对整治行动中涌现出的新做法、新经验、新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注意教育系统宣传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学生带动家长,以家长带动邻里,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提高宣传效果。三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为载体,通过发放志愿者宣传手册,讲解“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政策法规,参与义务清扫等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宣传环保知识,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筹措建设资金为抓手。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集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同时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五水共治等工程。二是财政倾斜。提高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小五化”(硬化、亮化、绿化、洁化、净化)建设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扩面提升。三是部门挂联。结合县管干部驻企联村、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工作机制,联系的部门领导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尽自身所能在资金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帮助,切实解决所联系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这些改变源自于北京教育新地图的精心打造。近两年,北京市教委持续发力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统筹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绘制了一幅“公平、优质、均衡”的北京教育新地图,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绽放精彩。
沿着北京教育新地图,北京教育杂志社的编辑们走进了京郊美丽乡村的美丽学校,探寻新地图上的“教育密码”。第一站,我们走进了平谷。
平谷区位于北京的最东边,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以花果著名于京城。22万亩桃林,每到4月,桃花烂漫成无边无际的花海,如霞似锦,美不胜收,引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2016年3月,正是桃花待放之时,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摘下原来的校牌,正式挂上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牌子,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之一。
从3月到7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的变化悄然发生。
行为改变:孩子们有礼貌了
李烈校长第一次来上课,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有的低下头,有的腼腆地笑,却没有人开口回应校长的问候。在那节课上,李烈校长告诉孩子们,当别人向你问好时,你要呼应。
现在的平谷分校,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呼应,还学会了主动向陌生人问好。
杜同学的妈妈不是第一次到学校来,但是这次一进校园,她就感觉到了不一样。“不少孩子看到我,都喊‘老师好’!”她很意外,“他们也不认识我,还主动跟我问好,太有礼貌了!”
除了主动打招呼,孩子们的变化还有不少呢。
以前,孩子们会一边吃饭一边大声说话,声音能传出很远。吃完饭,孩子们把盘子一推就走了,剩下一片狼藉给食堂师傅收拾。现在,孩子们吃完饭都会自己收拾整齐,不给师傅们添麻烦。因为学校教育过他们:“师傅关爱你,你也要关爱师傅。”
以前,孩子们放学都是一窝蜂似的往外跑,现在,他们会自觉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边走还一边背古诗,摇头晃脑地,可神气了!”说起孩子们的样子,周玉江校长的神态和语气也很“神气”。
来听课的老师们也说,学校挂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分校的牌子,孩子们好像一下子就变了,变得大气,懂礼貌了。
孩子们的变化得益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遗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根据“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别聚焦为“思维品质”和“德行品质”,借助汉字“人”一撇一捺的结构来寓意这两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左撇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右捺为学生德行品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尤其捺的支撑作用,更是寓意着“德行品质”的重要性。平谷分校继承了总校的“全人”教育的基因,提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培养“全人”。
成为实验二小的分校后,学校按照总校的标准,从一点一滴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成立红领巾先锋岗,监督学生的礼仪、路队行走,校园内追跑打闹现象少了,见人不打招呼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成立了校园志愿者队伍。文明志愿者行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监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树立了以文明为荣的观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课堂习惯培养。出台了新的课堂评价方案,把良好的课堂习惯纳入课堂评价。
除此之外,学校还更加重视阅读。实施早晨随到随读制度,增加学生读书时间;在门厅和楼道增设多个读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得。现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间,图书角被学生充分利用起来,自觉读书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习惯加书香的熏陶,让孩子们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课程改变:美丽乡村课程建设起来了
一个蔬菜大棚内,孩子们淌着汗水的笑脸,映在乳白的菜花、通红的水萝卜、碧绿的小白菜中间,随着老师一声“茄子”,这景象定格在相机里……
这次活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美丽乡村课程的一个环节。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课程体系参照了总校“以参与求体验”的课程文化,基于对小学生思维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分析,通过有趣、有价值的参与式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或核心知识。据周玉江校长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引领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国家必设的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拓展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游学课程、美丽乡村课程、一日品质提升课程;引领课程包括单学科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课、多学科实践活动课。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构成了学校的“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美丽乡村课程包括四个类型。
一是实践基地的农事课程。学校租了一处8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学生能定期走进大棚,听农业技师给他们讲农业知识,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还亲手种植和移栽蔬菜。等蔬菜成熟时,学生们到大棚里采摘,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品尝。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搜集资料,精心设计了形式美观、内容丰富的基地宣传板报,内容有二十四节气的农业知识,有种植、撒种的正确方法,有自己品尝有机蔬菜的喜悦,有劳动中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是花鸟鱼虫课程。花鸟鱼虫课程教学生养花、观鸟、养鱼、养蚕和蝈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还能养成细心、专注的好习惯。
三是游学课程。选派分校学生到总校同学家里生活一星期,让他们回来后谈谈在城市生活的体会,认识到自己生活中不一样的美。
四是传统民间游戏课程。学校重拾北京民间的传统游戏,如陀螺、滚铁环等,让现在的孩子认识并学会玩这些多年不见的民间游戏,了解这些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
除了上面这些充满乡土气的课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还有一些“高大上”的课程,如足球、武术、竖笛、羽毛球等,让学校的孩子和家长们格外兴奋的是,教足球课的教练还是外国人呢。而软式棒球这种“非常洋气”的运动,也落户到了这所美丽的乡村学校。
美丽乡村学校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是开心又羡慕。家长李女士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出去上学,看到城里来的孩子会各种才艺,我什么都没学过,心里就有点自卑。现在我儿子在学校学到了很多才艺,回家还要教我踢足球呢。”“可不是,我闺女在学校学了竖笛……”“我闺女学了书法……”李女士的一席话打开了别的家长的话匣子。可是,孩子们学这些才艺,会不会给家长增加负担呢?王女士抢着说:“家长没有负担,足球、篮球,啥都是学校买的。上书法和绘画课,纸也是学校买的,我闺女说,上课之前老师都把纸裁好了。我们家长一点也不用操心。”“我们当家长的就是特别羡慕孩子,我小时候啥也没学,啥才艺也没有。他们想学啥都能学,还不用出去,在学校就能学到了。
教师改变:培训方便了,专业成长了
“2016年5月12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在小会议室利用云服务平台观看了北京教科院小学教科室主任张立军做的一节《只有一个地球》市级示范研究课。并与总校老师交流、研讨、互动。”
这个信息来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微信公众号。张立军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大咖”,能够听到“大咖”们的课,还跟他们对话,对于过去的平谷区教师来说,机会真是不多。不过现在,这完全不是问题了。自从成为名校分校后,学校有了云服务平台,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和总校老师同步观看名师和专家们的讲座、授课等,并与名师、专家们交流互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非常重视且强调“教师”在办学中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总校办学思想,一手抓学生习惯养成,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在很短时间内,让教师看到成长的希望,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学校先后聘请陶礼光、崔增亮、李春旺、程舟、季苹、乔敬敏、柴福善等名师为学校名誉校长,定期开展名师送课进校园活动,在专家的引领和熏陶下,快速提高课堂实效。
这让老师们非常满足。有过几年工作经历的教师都深切体会过,身为平谷区的老师去城里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是多么难:“我们一般都是早晨五六点从平谷出发,到城里学校一般是9点。听课、活动结束往回返,通常会赶上堵车,每次回家基本都是晚上七八点。”“我有一次的经历才尴尬。那天去城里听课,路上堵得厉害,9点的课,我到的时候将近10点,那节课已经结束了,我只听到了一节录像课。”
成为名校分校不只让老师们免除了奔波之苦,老师们还有更多的受益之处呢。
分校有机会共享总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校教师可以参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大爱杯”教学评优,和总校优秀教师一起做课、研讨;分校领导可以参加集团对全国35所分校的视导,更好地向兄弟学校学习;分校希望得到总校在专业方面的支持,比如,想请某位名师来分校指导教学,只需打个报告上去,总校就会安排相应的名师过来指导。
分校教师有了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挂上分校的牌子两个星期,名师就进来了。跟名师交流增多以后,我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对于这一点,刘红芳老师的体会特别深。
刘红芳老师参加工作也近20年了,之前的那些年,她也一直很努力,但是因为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没有那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成为名校分校之后,区里和学校都格外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她请了特级教师做师傅,每个星期都有一天时间在学校跟踪指导她,这让她的专业成长特别快。拜师两个多月之后,她就上了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紧接着又上了一节示范课。“这都是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感觉特别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刘老师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呢。
理念改变:打造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到石景山区考察近期在石景山区调研时说:“目前北京推进教育深综改,无论是举办城乡一体化学校,还是名校办分校,其‘捆绑’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松绑’,是为了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不是永远变成名校影子下的子校。”
秉承这样的理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吸收名校的办学理念,学习名校的课程思想,借助名校的优质资源,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经验上起步,目标却不是办成另一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而是办成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农村优质校,用周玉江校长的话讲,是要打造一所“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经过学习、研究、论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总校“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
如今,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面镌刻一个大大的“爱”字。周玉江校长介绍,这个“爱”字,昭示着分校一切以爱为核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爱”字,用博大的爱心,培养有爱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实现“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让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除了在课程系统设置、干部教师队伍成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还在校园建设和家校合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打造了廉政园、启航园、静泊园、憩谐园,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故事,有氛围,富有教育意义;成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倾听家长的呼声和诉求,共同研究学生成长的好办法。
如今,在平谷老百姓眼里,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教师家长眼里,“我们学校确实能让城里人羡慕了!”这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继续努力的方向。
主任访谈
平谷教育:提升教育供给能力 助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去采访美丽乡村学校的时候,“顺道”采访了平谷区教委主任李学东。近年来,平谷区教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优质与均衡并重,坚持借力提升与做强内功并行,坚持开放办教育的工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
:今天我们采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成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以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学校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像这样的学校平谷区近两年引进了哪些?
: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我们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举措之一。2016年3月,区教委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资源,将原平谷区第九小学改建并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纳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教育集团。
2015年6月,平谷区教委与海淀区教委合作,将原平谷六中、平谷二中、平谷四小、平谷七园注册成为北京实验学校、北京实验学校附属中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委托北京实验学校(原海淀区立新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共同组成北京实验学校平谷教育集团。
2016年3月,平谷区教委与东城区教委合作,成立以平谷中学、平谷三中、平谷一小、平谷三小为成员的平谷中学教育集团,将该集团纳入广渠门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双方合作期限为六年。
:北京市教育深综改背景下,郊区建设了很多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平谷区这样的学校有哪些?目前看效果如何?
:目前我们建成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有两所,还有一所待建。
一是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2012年9月,区教委与东交民巷小学签署为期10年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合作协议,将原马坊第一学区建设成为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分校校长由北京东交民巷小学校长担任,与本校实行“一长两校、一体化管理” 的办学模式,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端和输入端的高效连接。
二是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2013年9月,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办的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正式开学。该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办学模式,法人代表和执行校长由北京师大附中选派。
正在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学校是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教委与北京一师附小合作,将把平谷第十小学建设成为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部分干部教师已到北京一师附小进行脱产培训,计划2016年9月开学招生。
已经建成的两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不但步入平谷区小学优质学校行列,而且成为区本教研和干部、教师培训基地以及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现在正努力向北京市郊区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建校短短三年间,学校就已荣获北京市科学实践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近百名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2014年,分校作为北京市优质高中学校面向平谷区和西城区招生,2015年,学校成为首批进入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招生计划的学校,面向全市各区县招生。
:在专家资源的引进方面,平谷区有哪些举措?
:这方面我们平谷有一张极具特色的教育名片――北京市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2010年,区教委引入著名艺术家小香玉到平谷办学,建成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全区艺术教育基地和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全区艺术教育协调发展。
此外,平谷区成立了高中学科中心备课组,在全市范围内选聘9名教科研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各学科中心备课组长,备课组,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高了全区高中教学教研整体水平;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借助北京教科院人才和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全区教科研水平;与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将建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外国语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校区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培训中心,并通过二外的外语优势开展英语师资培训,拉动全区各学段英语学科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