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教学计划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计划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计划定义

第1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摘要: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一些高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业已渗透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新鲜血液,国内外各院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纷纷设立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国外对数字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层次、背景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掌握及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在产业方面,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成熟的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研究――产业”链条。如美国是最早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国家,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数字技术院系、数字艺术院系和数字应用院系三种形态[1]。国内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育虽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许多院校先后设立数字化艺术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

国内一般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分为几种类型:与影视艺术相关的院校、美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等,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技能培训的技工类学校。由于数字艺术的文理交叉性较强,一些计算机专业类院系纷纷尝试进行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如浙江大学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一些综合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前沿研究,如清华大学在2002年研发了包含33门课程的《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北京大学数字艺术托软件学院聘请Robin G..king,力图打造具有与北美及欧洲同等水平的数字艺术教育课程。

2现状

数字技术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意途径和创意理念,然而和其他新技术一样,数字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一些负面效应:首先对学科本身来讲,由于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所涉学科兼具文理交叉的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所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着实不易。从国内高校目前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高校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一些院校在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形成课程体系的同时,并没有针对自身专业定位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只希望培养技术、艺术、应用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过于追求全面,缺乏有机融合。实际上,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不一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好的分工合作更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2],所以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针对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特长。

另外,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较弱,对编程多数充满恐惧,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悟运用能力也多流于表面,认识不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自身限制,一些院校采取简化课程内容,弱化甚至取消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授方法,把一门课程变成一门软件的讲解,而教材则基本上使用软件培训手册。这种只针对工具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其发展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对日后的工作也缺乏适应性。

3教学体系的准确定位

数字艺术人才不同于专业的美术人才,应当更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而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准则,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总结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以培养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为例,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事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针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造型设计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数字技术的功能开发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这通常不是一类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的,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究竟是计算机技术还是设计艺术?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工科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差别极大,如果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一般工科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首先,不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与该学科的定位相符合。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侧重点。如对艺术专业可以设立一些必须的应用软件课程,对技术类专业可以是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包括动画、出版等,主要强调应用和实践。另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体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多样性。

最后,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如图形技术、艺术、色彩、传播等初步知识,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建立数字艺术设计的整体框架[2]。以上这些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

应当端正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认识。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电脑不仅仅是起到工具和对专业辅助的作用,而是一种具有信息时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独立学科文化载体[3]。数字化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排斥、恐惧计算机课程,或者极度依赖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功能。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课程体系上理论部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实质上的职业培训。因此,学生应具备适当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当然,在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内容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调整。另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其中既包括对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更应该包括对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的评估和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最后,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有利于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和先进性。

教育的原则和思想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数字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大学常规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应特别强调应用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从国外的例子看,以项目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5]。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开发过程。作为开发团队中的一员,不但要清楚自己专业的内容,还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对于综合训练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大力开发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学。

4结束语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发挥学科和自身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华. 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讨[J]. 文教资料,2005,(2).

[2] 郭建勇,黄鸣奋. 艺术原理新论-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原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8,4.

[3] 辜居一. 中国高校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新美术,1998,(3).

第2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一、从小处和基础着手,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1.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

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的基本内容教学。每一个学生实验都应该让学生明确此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所控制的条件、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及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实验结论分析等,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学生实验。

2.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具有条理性,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实验操作必须具有可行性和相对准确性。在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学生以后自己设计实验时纸上谈兵。在测量型实验中逐步让学生学会分析误差来源,认真讨论误差来源,分析如何减小误差。在讨论中活跃思路,在思考中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风格。

二、培养学生“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识与能力

1.放手,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要求探究者从操作的角度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为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作出规划。传统的物理教材和教学对物理知识和问题的处理多为呈现式和验证式。学生较少经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学生便会形成按图索骥、照搬程序、机械实验的习惯,学生的创造力无法萌芽。放手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已成当务之急。放手,让学生经历,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设计能力的一项基本策略。设计实验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这就像幼儿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担心其跌倒,不放手让其独立行走,那么,幼儿就很难学会走路。“经历”是幼儿学会走路的必然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学会设计的必然过程。

2.引导,让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研究物理问题,需要考虑影响问题的因素,以便确定观察、测量对象等事项。具体的物理学及其相关问题,有的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即一个因变量对应着多个自变量,要确认每个自变量的关系就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变化。这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教者来说其基本的策略是“引导”。

(1)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建立控制变量的意识

通过重现他人已进行过的探究案例,使学生得到启示。如伽利略在惯性原理发现之前做的斜槽小球实验,就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固定第一斜槽的角度,控制同质量的小球滚到斜槽底端时的速度相同,看小球在第二斜槽上运动的距离。改变第二斜槽的坡度使之不断减小,小球会运动得很远;使槽轨更光滑,小球将运动得很远、很远。再如,研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们猜想弹力的大小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和弹簧自身的一些条件(材料、形状)有关。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弹簧的弹力大小。设计实验时先控制一个量不变,用相同的弹簧,让其拉伸不同的长度,测量弹力与长度改变的关系;然后选用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弹簧,控制同样的拉伸长度做实验。弹簧被拉伸和被压缩相同长度时弹力一样吗?探究者还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

(2)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列举和归类的方法,寻找影响问题的因素

对表象异样、本质相同的因素进行归类合并,设计实验。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列举,提出各种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一些猜想:①含有水分的物体运动越快蒸发越快;②向水面吹风,水分蒸发加快;③水温越高水分蒸发越快;④敞口容器中水分蒸发得快;⑤水分暴露在空中的面积越大,水分蒸发越快。针对这些猜想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现象从本质上看有哪些是相同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归类为三项因素:水面空气流速(①②④);温度(③);水的表面积(④⑤),从而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三个实验,进行研究。

三、在筛选猜想中设计实验

第3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甲状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 R446.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071-02

Comparing of measurement of thyroid hormones by ECLIA and RIA

ZHANG Yuping

Depar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which one is superiority in result of reliability and methodology of convenience between ECLIA and RIA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thyroid hormones were measured by ECLIA and RIA.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of precisi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recovery, linear range and others. Results Precisi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recovery, linear range of ECLIA have had an advantage over RIA. Conclusion ECLIA is an outstanding method applied in clinical laboratory.

[Key words] ECLI; RIA; Thyroid hormones

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成本低,但具有报告时间长、结果不稳定、同位素污染等缺点,渐趋于淘汰。近年来随着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电化学发光(ECLI)分析法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分别采用2种方法对甲状腺激素标准品、质控品和20份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对其评价,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份血清标本取自门诊患者,均为甲状腺疾病,血标本无脂血和溶血。标准品及质控品均为罗氏公司提供。

1.2 仪器与试剂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为美国罗氏公司生产的2010型;美国产全自动γ计数仪。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购于罗氏公司,放射免疫分析试剂购于天津九鼎公司。

1.3 方法

1.3.1 精密度 用两种方法分别对中、高值质控品进行测定,每份样品连测20次,计算批内CV值。每日测定1次,连续20次,计算批间CV值。

1.3.2 线性范围 将甲状腺激素标准品(FT3 40 pmol/L,FT4 45 pmol/L,TSH 100 mIU/L)及中、高值质控品按不同比例关系混合制成评价样品,重复测定5次。坐标图上预期值与实测值的直线所达的限值即为线性范围。

1.3.3 灵敏度 分别对空白零标准做批内20次检测,分别记录放射强度和发光强度并做统计,再计算检测低限(LLD)[1]。公式:LLD=均值BIK+2SBLK。

1.3.4 回收实验 将甲状腺激素标准品(FT3 40 pmol/L,FT4 45 pmol/L,TSH 100 mIU/L)作为基质,在其中分别加入中、高值质控品作为样品1和2 ,然后分别进行测定,计算均值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密度

观察两种方法测定甲状腺激素的批内和批间CV结果可见,两种方法均达到了临床检验的质量要求,但电化学发光法的精密度更高。见表1、2。

2.2 线性范围

2种方法检测FT3、FT4、TSH的可报告范围:电化学发光免疫法(0.26~115) pmol/L、(0.12~116) pmol/L、(0.08~90)mIU/L。放射免疫法为(1.14~65)pmol/L、(1.69~82) pmol/L、(0.23~58)m/L。

2.3 灵敏度

两种方法检测FT3、FT4、TSH的低限,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为0.12pmol/L、0.16pmol/L、0.09mIU/L;放射免疫法为1.11pmol/L、1.77pmol/L、0.24mIU/L。

2.4 回收实验

检测结果平均回收率见表。均有较好的回收率,比较后发现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优于放射免疫法(P < 0.05)。

3 讨论

放射免疫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敏感度、特异性均较好,发生交叉反应少,准确性好、重复性好、批内批间误差低,但容易发生放射性污染,不能形成自动化,不能快速地检测、出报告[1]。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技术,近年来在国内一部分临床实验室相继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不仅可用于检测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类,还可用于传染病、血药浓度的监测,预计将来临床应用会更加广泛。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自动化强,可以24小时开机,能够随时满足现代医院的节奏和病人对医院的更高要求,如一些急诊项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随时检测,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本组试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血清FT3、FT4、TSH的结果在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回收率等几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FT3、FT4、TSH时,被测抗原与抗体全部参与反应;而放射免疫法是竞争性反应,被测物和标准物都不能全部参与反应,最大结合时一般在50%左右,亦即抗体结合位点与标记抗原结合一半[3]。试验结果显示了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在可测定范围上要远胜于放射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可以最大程度消除样本底的干扰及对位量的散射,可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另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可以全自化,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系统和随机误差。而且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试剂有效期长,检测快速准确,且安全无毒,不会出现同位素辐射污染的问题[4]。

因此,电化学发光将会成为微量法检测的发展和普及方向,可以替代放免法,使实验室的服务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琴,杨骏,朱菩军. 电化学发光分析与酶联免疫分析用于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的评价[J]. 地方病通报,2007,22(6):32-34.

[2] 王国洪,赵理想,许瑞吉,等. 放射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血清胰岛素结果差异[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6):557-558.

[3] 吴婴. 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结果分析[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1):29-30.

第4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关键词】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法; 性能

Performance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by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an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FAN Chan,CHEN Shu,GONG Guo-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61-064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serum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by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CMIA) an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ECLINA).Method:Eight clinical samples was selected every day,including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exclusion of hemolysis,blood lipid and medication situation,continuous determination of 7 d and the test results was recorded.The outliers was removed,the ECLINA was used as the contrast method for X axis and the CMIA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Y axis,the linear equ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MIA and ECLINA were calculated for evaluation bias.Result:CMIA and ECLINA to determine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was Y=0.7863X+0.0632,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r2=0.9946,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wo methods.The two kinds of detection method of measured value were highly correlated (P

【Key words】 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s immune method; 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 Perform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Suining 6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18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由腺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类激素,是判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首选指标,是诊断甲状腺疾病重要的第一线指标[1-2]。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TSH已成为甲状腺功能检查的常规手段。然而不同的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是否一致,是实验室需要探讨的重点。因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至关重要,特别对于亚临床患者,主要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因此,本文对血清TSH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系统地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及偏移评估,从而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对同种测定项目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并为判断临床的可接受性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电化学发光法所用仪器为罗氏Cobas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所用试剂为德国罗氏试剂(批号:182942-01,规格:200测试/盒),质控品为德国罗氏免疫通用质控品(批号:177813-04),定标液为德国罗氏TSH定标液(批号:180413-01);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所用仪器为雅培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为美国雅培试剂(批号:44904U100,规格:4×500测试/盒);TSH校准品为雅培试剂(批号:45240u100),质控为美国伯乐免疫分析用质控液(批号:40271 40273)

1.2 样本 采集遂宁市中心医院本部门诊及住院患者当日血清8份,连续采集7 d,共56份。

1.3 方法

1.3.1 实验前检测 两个检测系统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成绩均合格且每次实验前各分析系统均进行高低值质控测定且均在控。保证了所有对比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X),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Y)。通过相关分析、偏差分析及可接受性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能。

1.3.2 样本测定 每日选取适合的患者样本,包括正常值和异常值,排除高血脂、溶血等情况,保证检测系统不受干扰。在选取的对象中,有部分是结果异常也就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他们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检测各算一次单独的个体。因为在治疗前无药物对检测的影响,而治疗后药物是否影响检测和对哪种检测系统有影响暂不清楚。因此,测定时分别用两种检测系统按顺序标号进行随机测定,再按反向编号重复测定,且在2 h内两种检测系统对同批标本分别实验,这样重复记录7 d,供56份样本,计算每个样本的测定结果的均值。

1.4 观察指标 离群点的检查:记录检测结果,计算每个样本测定结果的均值(Xi)和Yi)、样本重复测定值间差值的绝对值(DXi和DYi)及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值间的差值(Xi-Yi)。计算样本重复测定值间差值(DXi和DYi)的平均数。计算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均值间差值(Xi-Yi)的平均数。判断:超出上述平均数4倍时,检验结果视为无效,查明原因剔除数据并作偏差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Office Excel 2003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作t’检验。

2 结果

2.1 以Yi对Xi作散点图 每份标本在每个检测系统中连续测定两次,记录结果计算其平均值,以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所测得的平均值Yi作为Y轴,而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所测得的平均值Xi作为X轴,两组数据做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r=0.7863,截距为0.0632。可见实验方法与对比方法之间有很好的线性模式,排除离群点后,计算两种方法测定患者血清样本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863X+0.0632,相关系数r2=0.9946,将方法比较的原始数据(X和Y值)求得的相关系数r及例数(n)带入t检验的统计学公式,求得tr>t0.01(v),P

2.2 以(Yi-Xi)对Xi作偏差图 以两检测系统测定所得的结果作差取其绝对值(|Yi-Xi|)作为Y轴,对比方法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Xi作为X轴,以上述同样方法作图,发现实验方法偏差较小,但随着结果的增高偏差增高。可见较低水平时,实验方法偏差较小,随着结果的增高实验方法出现的偏差也随之增大,见图2。

2.3 TSH的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计算在给定医学决定水平的相对偏差,根据不同医学决定水平与相对偏差判断各项目的预期偏差是否可以接受:由表1中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间对于不同水平的测定出现的相对偏差较小,均在1/2CLIA’88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同一实验室里两台检测系统均可作为单独的检测系统,并且对于结果的解释相同,临床评价为可接受,见表1。

3 讨论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一种糖蛋白由垂体前叶合成、释放激素,是机体甲状腺素发挥作用的中枢调节机构,同时也有刺激甲状腺素细胞增殖以及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效应[3-5]。促甲状腺激素由两种亚单位α、β组成,其中α亚单位与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α链上的某些氨基酸组成的肽段有一致性检测时易受此类激素的影响;而β亚单位携带TSH特异的免疫学和生物学信息。TSH检测是甲状腺功能的初筛实验。游离甲状腺浓度微小变化就会带来与生理功能相反方向的显著调整。特别在临床上,无典型临床症状时,如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减、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依靠TSH水平。因此TSH是判断甲状腺功能非常敏感的特异性参数,特别适合于甲状腺功能混乱的早期诊断及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环路的功能紊乱的检查[6-9]。因此对于TSH的检测系统要求比较高,实验室准确检测TSH的水平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但检测TSH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等,目前被公认较为灵敏可靠的是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0]。然而,当实验室具备两套或多套监测的系统时。往往不可能用两套系统同时检测,此时,患者的结果或复查时怎样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水平呢?因此,本文以电化学发光技术作为参考方法,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电化学发光法的检测性能,以方便实验室具备两套检测系统时做结果均一性利用于临床。

目前,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检测TSH项目采用两步法免疫检测,运用Chemiflex技术,即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CMIA)技术与灵活的检测模式的结合,测定人血清中是否含有TSH[11]。本研究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以链霉和素为固相载体,用lumi-hos503为发光底物,在碱性磷酸酶(apase)作用下磷酸酯基发生水解,脱去一个磷酸基面而得到一个中等稳定的中间体AMPD,在中间体分子内电子转移裂解为一个分子的金刚烷酮和一分子处于激发态的间期苯甲酸甲酯阴离子,当回到基态时产生470 nm

的光子,并可持续数十分钟的发光反应[12]。而电化学发光法(ECLINA)采用了钌标记抗原或抗体,再引入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经电场作用,发光剂三联吡啶钌[Ru(bpy)3]2+标记Ab,通过Ag-Ab反应和磁珠分离技术,根据三联吡啶钌在电极上发出的光强度对待测的Ag或Ab进行定量测定,此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从本文的实验结果来看,实验方法与对比方法均有较好的检测性能,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参照方法,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时,结果表现为实验方法与对比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r=0.7863,符合实验室结果均一性要求,可根据参照方法判断实验方法的性能,降低同一系统不同时间检测数值不同现象的发生,符合临床对TSH异常的甲状腺疾病诊疗的的要求;另一方面,评价两仪器的稳定性,从偏差分析来看,在低水平时实验法偏差较小,这与低水平状态下,由于标本本身水平的低值,仪器没法反映出来有关,随着结果增高实验方法偏差也跟着增大。但对于电化学发光法也即参照方法来说不管测定水平如何,其偏差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的小。因此可以理解为,电化学发光技术稍优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试剂性能较稳定有关,但两种方法测定效果均能满足临床要求[13-14]。从表1结果来看,在评价TSH临床可接受性时,计算给定医学决定水平的相对偏差时,根据不同医学决定水平与相对偏差判断项目的预期偏差是否可以接受,发现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同时检测TSH时,两种检测系统相对偏差在低水平时较小,但是,当水平升高时,也是随着结果的增高,相对偏差也跟着增大,这可能与检测系统或试剂性能有关,此观点与雷荔荔等[14]的电化学方法报道较一致,虽然两种检测方法检测TSH水平时,化学发光微粒子法表现出随着水平增高,其结果偏差变大,但均在1/2CLIA’88允许的范围内,故其检测结果均能被临床所接受。因此,从实验比较来看,两种方法无明显的差异。在同一实验室具备两种检测系统时,不用担心患者复查时不是同一检测系统所导致结果不一致而误导临床的现象。另外,鉴于TSH作为甲状腺功能的敏感指标,临床诊疗对检测要求高。在选取的检测标本中,有意的选取了部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标本来检测,通过实验发现,两种检测系统并没有因为患者用了药之后出现结果明显的偏差,这与赵静峰等[15]的报道基本一致。

因此,CMIA法和ECLINA法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均符合临床要求,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两种方法呈高度相关,结果没有太大偏差,可以建立相关方程,在某一方法不能满足实验室,而参考值又不能变换时可以用另一方法代替。特别对于复查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时,虽然检测系统不相同,但亦不会因为检测系统的性能差和使用药物后影响实验数据而对患者自身的病情反映出现差异。

参考文献

[1]丁金国,姚冬明,房玉珠.促甲状腺激素在不同化学发光系统间的对比分析和偏移评估[J].海南医学,2010,21(4):102-104.

[2] Pfannenstiel P,Saller B.Schilddrusenkrankheiten diagnose und therapie[J].Berliner Medizinische Verlagsanstalt Gmbh,1995,27(2):43-54.

[3] Surks M I,Chopra I J,Mariash C N.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use of laboratory tests in thyroid disorders[J].JAMA,1990,263(11):1529-1532.

[4] Keffer J H.Pre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esting thyroid function[J].Clinical Chemistry,1996,42(1):125-134.

[5] Ladenson P W.Optimal laboratory testing for diagnosis and monitioring for thyroid nodules,goiter and thyroid cancer[J].Clin chem,1996,42(1):183-187.

[6] Nicoloff J T,Spencer C A.Clinical review 12:The use and misuse of the sensitive thyrotropin assays[J].JClin Endor Metab,1990,71(3):553-558.

[7]李振甲,陈素娟,王录焕,等.试管固相RIA和IRMA技术的实验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3,9(4):223-225.

[8]李自身,倪鹏,余友清.ECLIA法和RIA法测定血清T3、T4方法学比较[J].安徽医学,2009,30(1):82-84.

[9]冯学民,刘尧娟.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的临床价值[J].天津医药,2012,40(8):817-818.

[10]杨联福.雅培I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评估分析[J].大家健康,2014,8(6):63.

[11]余小华,骆磊,朱郧鹤.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甲状腺球蛋白的结果对比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54-56.

[12]王焰,黄晓雪,马莉,等.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6):652-653.

[13]杨宗桥,付敏,付善书.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5):101-102.

[14]雷荔荔,马兴璇.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4(5):426-427.

第5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目标导向;问题空间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根据当时的情况,实施了以扩充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策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也就是说,我国已经从一个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变成了高等教育大国。然而,无论是“钱学森之间”,还是高校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都表明高等教育的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努力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基础的专业教育,要面向未来,着力体现本科教育的基本属性,强调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突出专业教育的科学性追求其有效性与效率,促进不同定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考虑到课程体系是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讨论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问题。

一、关注学科与社会发展

学科和社会发展是专业的基础和成长土壤。专业要想持续发展,一要背靠学科,二要面向社会。所以,在国家的专业说明中,都给出了专业对应的主干学科,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更明确地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

1.专业设置。学科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例如,计算(机)学科在近2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发展。1996年前,我国有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及应用两种计算机专业,1996年合并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由于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美国同行的说法,它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原来曾试图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成一个关于计算教育的统一体的做法也许是合理的,但今天计算已经蕴含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就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面对这一发展,我国也计划设置一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等,以应对学科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从单一的计算机系统研制生产、科学计算、基本数据处理扩展到各个方面应用需求的局面。

2.专业教育内容的更新。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出现了新的要求。首先,计算(机)学科从一般的技术学科变成了基础技术学科;其次,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已经无所不在;再次,互联网的出现,将“计算”泛化和平民化,使计算机专业学生丧失独有的“会计算机”的天然优势。这些都使得计算机专业教育内容在定位、面向、知识体系甚至教育观念上必须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学科内涵的宽泛化、分支学科的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专业规模的巨大化以及计算机教育的大众化。

3.需要关注来自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计算技术的泛化、平民化以及计算思维(Comptional Thinking)的丰富,必将导致其他专业教育内容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有效的手段,成为与理论、实验同等的科学研究形态,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使得数学、物理、计算机成为现代高等(理工科)教育的三大基础的趋势逐渐明朗。而这种基础的变化,必将推动专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4.学科和社会发展影响着专业人才结构的变化。按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分析,我国的计算机专业需要培养3种类型的人才:第一,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为建立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培养研究型人才;第二,面向国内的信息技术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培养产品研发的工程型人才;第三,为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培养应用型人才。三种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呈金字塔结构:研究型的最少,应用型的最多。

二、明确描述问题空间

强化“目标导向”的教育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效率的基本策略。从上一节可以看出,学科和社会发展很可能会提出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他们未来将求解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如果说在精英教育阶段可以通过厚基础和宽知识面来应对不同要求的话,大众教育阶段的各种因素则要求更具针对性的教育(非定制式本科人才培养)。为此需要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明确毕业生未来从事工作的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

虽然一个毕业生未来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确定专业(分支学科)定位的问题空间可以聚焦在相应毕业生的一类典型工作上。可参考ACM、IEEE/CS专家采用的描述形式(见图1),该图比较清楚地将整个计算学科所包含的典型工作展现出来(可视化)。显然,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从理论、原理、(原始)创新到开发、应用的不同问题,这构成横坐标,而纵向的划分则因学科而异。问题空间不仅使得我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科的整体情况,还有利于我们根据自身专业的师资、生源、社会需求,结合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划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将处理的问题子空间,引导我们较快地摆脱培养目标趋同的问题。例如,对计算机专业来说,那些希望在实验室发现新事务,或者在大学里发展新原理的人将在左部子空间工作;相反,那些打算帮助人们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技术,或者集成一些现有产品解决组织方面问题的人,将在右部子空间工作。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问题空间分别如图2、图3所示。

根据选定的问题空间,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教”与“学”中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关注相应学科形态的内容。例如,理论虽然作为本科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而成为各个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但不同类型毕业生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要进一步研究理论,有的则是研究工程相关的理论及实现,有的则追求在理论指导下理性应用,这就是所谓的“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关注”

的不同,也决定了教与学的不同。

三、科学规划知识体系

人们通常是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沉淀下来的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这可称为经验型做法。经验的惯性有时候会使人忘记“科学规划”的需要而产生问题。例如,1986年,我国共有88个学校开办计算机专业,到了2005年,专业点数增加到771个(2010年更达到904个)。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教学计划的经验型制订促使甚至导致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趋同和课程体系的同质,使毕业生失去了应有的特色,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水平与质量。

科学组织课程体系的基础是科学规划和描述专业知识体系。作者曾经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中这样评价过由ACM与IEEE/CS的专家率先给出的计算学科的知识体系描述:采用知识领域(Knowledge Area)、知识单元(Knowledge Unit)、知识点(Topic)来描述计算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引导人们去考虑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将更多的科学成分引入计算学科的教学计划设计中,从而改变了人们习惯的、具有明显经验特征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描述方式,使得人们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能够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上,按照学科的特点,根据知识结构的要求去设计课程、建立适当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全局优化。这种描述的基本架构如图4所示。

通常需要根据学科的基本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一个学科分成若干分支学科,每个分支学科由若干个知识领域组成,每个知识领域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知识单元由一系列的知识点组成,这些知识点可以是必须学习的核心知识点,也可以是选修的。如果是核心的,则指出建议的最少学时数。根据我国的教学习惯,面向一个专业教育,核心小时数的总和可以控制在500以内,这样可以给实际教学计划的制订留有适当余地。

按照能力导向教育的要求,除给出相应知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明确给出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这在以课程为基础构建教学计划时很少被考虑,而是由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处理。当教师体会不深时,这些重要内容不是被忽略,就是被一带而过,多依靠学生自己体会和积累。这是“照本宣科”的根源之一。现在把学科方法学的内容明确地列出来,并且由于这些内容不是“干讲”的,就会引导人们考虑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本专业典型思想和方法,来实现对学科方法学内容的传授。从而实现除了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教育功能。

另外,专业知识体系的科学描述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同学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策略构建适当的课程体系。

四、系统归纳专业能力

“能力导向”是现代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实现“能力导向”教育的基础是要厘清专业能力的构成,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描述对这些能力培养的要求。

例如,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建立计算意识,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形成计算能力。系统能力要求强化学生的系统意识,促使其形成系统能力:一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站在不同的高度上(虚拟机),实现对相当规模系统的把握;二是将计算的观念从“实例”提升到“类”,以实现高水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4大能力被细化成82个能力点,具体请读者参考《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0期)。

五、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1.首先必须指出,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几门课程,培养方案不是课程的集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关联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集合的定义,其元素之间的序被忽略掉了。但是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课程,不仅存在前导后续、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都拥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忘记了这一点,就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每个教师都有较深的体会,如果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被放在不恰当的位置,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一般都要求写明前导课。目前,不少人在理解前导课的意义时,考虑到的仅是知识基础。实际上,除了知识基础,还有更重要的意识、思想、方法、能力基础。例如: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本身的难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当它作为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时,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计算思维的基础,没有重要的算法意识,缺乏计算机问题求解,特别是对求解进行描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这门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这门课程的难度主要产生于此,这也表明该课程并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高级语言”,而是要教会学生“程序设计”,启迪学生的计算思维。

2.课程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必须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密切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课程体系设计者的期望,更应该是课程教授者和学习者的目标和行动。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关联关系按照如下过程进行描述,以促进“教”与“学”双方开展更有意识、更理性的教学活动。

(1)培养目标要与毕业生能力(培养规格)匹配。其中各个目标项是在培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如: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公民道德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等。毕业生能力通常是以“培养规格”的形式提出的培养要求。当然这些要求必须首先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例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10条要求。

(2)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要保障毕业生能力的培养。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规定的能力培养要求,达到从初步“认知”到“使用”的某个阶段,需要有一个在时间轴上展开的培养过程,逐渐深化。对应于教学中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这种关系,可以更具体地用I(Introduction)、T(Teaching)、U(Using)进行标注。少数能力的培养过程可能主要在一门课的教学中展开;许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独立的一门课完成,而是需要一个系列课程构成更有效的培养体系,通过不断积淀,循序渐进完成。另外,一门课程也不能承担“过重的”能力培养任务,特别是不要把找不到其他课程支撑的能力的培养任务一股脑地都加在“毕业设计(论文)”上。

所以,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问题,要想设计好课程体系,需要下工夫研究专业对应(分支)学科的根本问题、知识体系、问题空间、学科特点,还要研究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将要强调的学科形态、能力构成、知识取向、学科方法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六、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

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教育的基础性与探索和创造的未来性,决定了教师高水平引导的重要性。这种高水平在于切合实际,在于高效,在于扬长。培养目标的引导起着航标导向的作用,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口号,需要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支持,反映特色、努力追求,并最终在毕业生身上达成。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能够反映该专业一定时期内毕业生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才能扬长,才有利于追求卓越。因此,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制订培养方案和开展课程教学。

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制订培养方案。要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是虚拟的,更不是炒作出来的),要面向社会的未来、学科的未来、学生的未来,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摆脱计划制定者本身专业知识的束缚和对专业教育认识的束缚;摆脱专业本身的束缚,适当引进跨专业元素,防止培养“工具”和“半边人”;摆脱条件的束缚,杜绝因设备设课,因人设课,努力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持度。

第6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验;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99-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和外部世界交往的不断加深,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们越来越重要,英语作为学生和外界交流的桥梁的作用不断的凸显出来。此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留学生出口地,所以高校本科生出国留学学习硕士课程的学生在不断地增加,于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是指一个人能够对非母语语言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熟练掌握,并拥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学生专业课上讲授时,采用非母语语言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非母语的语言知识。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这个非母语进行教学(本文主要通过英语来举例),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一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下,还能够了解国外专业的发展情况,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具有全面性。在学术建立世界观时,由于接触的国内外文化较多,能够形成更具有开放性的世界观,更加能够易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在不同学科的发展方向,了解其他国家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双语教学是具有极大的好处。

二、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国际视角,于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双语教学的发展,并认为双语教学能够对培养国际交往的高端人才做出基础性的贡献。我国经过十多年双语教学的发展,已经在教学理念、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双语教学的模式。随着双语教学在高校中不断地发展,高校领导层对于双语教学的了解不断加深,更加对其投入了力度,为了提高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引入优秀的双语人才和外国教师来高校进行专业课的双语讲授,可见双语教学在我国普通高校从上到下都是被认可的。

虽然我国高校已经非常重视高校的双语课堂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高校为了开设双语课程而开设,并没有准确住双语教学的内涵,总体而言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弱,所以双语教学时需要注意难度;二是,专业课程的教师能力有待于提高,即双语教学能力不足;三是,课堂内学生英语能力的差别较大;四是,专业课中英文教材具有差别,在选择教材时需要认真挑选。

三、香港大学双语教学的经验借鉴

香港是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回归之前是英国殖民地,故普遍而言该地区居民英语能力较强,学生普遍而言英语能力也较强,教师的英语能力也非常突出,所以本文想从香港高校身上学习国内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具体总结这些经验如下。

第一,香港的大学对于双语教学成立专门管理的机构,把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专业的教学大纲、办学理念与双语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香港各高校均对双语教学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划定双语教学的范围后,进行双语教学和知道,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学习英语,在课堂外也会注重英语语言的学习,在教师划定的大纲下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不同的课程双语教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来制定不同双语课程讲授的原则,可以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引入世界各国在专业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两方面都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第四,注重教师的双语能力,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自由港,所以香港大学聘任的教师均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也为香港大学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教师的双语能力是双语教学的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的英语能力较弱,那么是很难能够将专业融会贯通的教授给学生的。

四、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许多高校将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等同起来,错误的将双语教学看做是简单地用外语上课,因此,双语课堂往往会变成英汉互译课程,学生看起来是在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实则是听了一堂翻译课。学生的学习重点很容易变成对专业术语的记忆课和翻译课,而不是学习专业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学习就容易演化成单纯的外语语言学习。这种情况是对双语教学的概念定义不清楚而造成的。外语教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而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主要用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以非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经验。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才是外语”。

(二)双语师资不足

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双语不同于简单的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为媒介进行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双语师资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完全兼顾到外语和专业两方面的内容。此外,我国的师范类院校也没有设立过任何的双语师资的培养专业,现有的双语教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比较少,造成了双语师资严重不足。

(三)教材不统一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各大高校都是选择外文原版的教材,或者选择自编教材,但是市面上可以选择的双语教材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外文教材的结构,教材的体系之类的问题,使得双语教学的推行受到制约。

五、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从前文看出,随着我国不断纳入到世界体系,英语对于培养具有世界视角的本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香港的双语教学经验能够为国内普通高校探索双语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思路,但是内地和香港毕竟具有很多差别,例如国内本科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双语能力有限以及缺少国际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导致国内高校展开双语教学模式会存在这一些困难,于是作者针对这些问题,认为国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双语教学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定位和目标。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努力确定双语教学课程、课时、方法,明确双语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高校的双语课程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在决定哪门课程成为双语课程前进行明确,作者认为制定双语教学目标不过有三: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让学生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观;二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方面最新的知识;三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学生面对外部世界具有沟通的能力。高校在制定人才方案时,应该考虑到这几个问题。

第二,确定适合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高校采取恰当的双语教学模式才能够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我国高校总是认为只要将课堂教学用英语教授出来就实现了双语教学,或者使用英文教材,老师用英文读一遍后用中文解释了就是双语教学,这些观念都没有正确界定双语教学内涵产生的。双语教学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不能机械的进行双语教学,应该从教材的选用上、学生思维的培养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选择适合高校本校特质的双语教学模式。

第三,通过实验班级等方式,对于少数班级进行双语试点教学,通过几轮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成熟之后可以推而广之。在课程选择上应该采取起源于西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发展比较好的学科,通过这种双语模式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

第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执行,注意书写教案,尤其是问题和改进措施方面,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障碍,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接受程度,教师可以调整作业、考试等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第7篇:教学计划定义范文

商务传播学是一个古老却又年轻的学科。称其古老,原因在于人类的第一次商业交换,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就离不开沟通与交流。有学者还指出,人类最早的媒介工具文字是由于交易记账的商务需要而产生的。在古今中外的商务实践中,传播一直伴随其间。称其年轻,是指由于商务活动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推动下,呈现出全新的业态与格局,改变着传统的商业传播环境。美国商务传播学有着七十多年的历史,相对于我国有较为成熟的系统。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商务传播学发展概况及趋势进行的研究,为我国商务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性组织

美国商务传播学的建立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成立之初,商务传播学的主要内容是商业写作。例如,1936年正式成立的学会组织被命名为“商业写作大学教师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TeachersofBusinessWriting,ACTBW),以伊利诺伊州大学为大本营,共有会员七十二名,除了一位来自加拿大,其他全部是美国人。次年改称为“美国商业写作协会”(AmericanBusinessWritingAssociation,ABWA)。随着时代变化与知识更新,商务传播的研究性组织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是1969年更名为“美国商务传播协会”(AmericanBusinessCommunicationAssociation,ABCA),其原因是60年代之后,人们对商务传播学的研究兴趣迅速扩大,超出了单纯的商业写作的范围,朝着口头演讲、商业谈判、非语言传播等方面发展。第二次是1985年确定为“商务传播协会”(AssociationforBusinessCommunication,简称ABC),其原因是协会成员越来越国际化,并且随着跨文化传播与跨国商业活动的兴起,协会原有的“美国”不再适合商务传播研究的趋势。现如今,ABC演变成为致力于推进商务传播的研究、教育与实践的国际性组织。据1995年的统计,ABC的会员达到一千三百个,遍布世界各地。会员构成在ABC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68年,此时的会员平均年龄四十八岁,主要是有英语教育背景的写作人员,和擅长于英语写作的商务咨询人员、商务工作人员。第二阶段始于1985年,经过约二十年的发展,会员成员中来自实践领域的商务工作人员人数激剧下降,取而代之是受过学术训练的高校教学人员,他们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与研究能力,并且定期发表学术类论文。ABC会把这两个阶段的交替称为“业者向学者的转变”(fromapractitioner/consultant/instructormodelintotheacademicmainstream)。第三阶段始于1993年,ABC越来越倾向于吸收具有博士学位的会员,希望借助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商务传播学的学术地位与学科价值。可以说,ABC追求学术性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第四阶段即进入2008年后,虽然美国商务传播学80%设在商学院,但具有博士学位的会员98%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传播学、大众传播、新闻,传播学对商务传播学学科建设影响力上升。现在商务传播协会下面有两个学术期刊《商务传播季刊》(BusinessCommunicationQuarterly,BCQ)与《商务传播》(JournalofBusinessCommunication,JBC)。

BCQ创办于1937年。早期BCQ作为ABCA的新闻公告(Bulletin)出现,直到1994年才更名为BCQ。BCQ的宗旨是“致力于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商务传播学的教学工作”,主要讨论课程设置、课时计划、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经验总结、教材编写等。JBC创办于1963年,其初衷是对BCQ的补充,将研究的视野扩充到商业写作、写作技巧之外,提高商务传播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水平。正如ABC网站上对JBC的定位所言,“JBC将通过行政学、管理学、人文艺术学与社会学等路径促进商务传播学变成一种独立的、有特色的、多层次的学科。”ABC作为一个学会组织,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商务传播学的实际水平与整体状况。它是美国商务传播学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与保护者,是美国商务传播学生存与壮大的核心阵地。具体而言,ABC主要在七个方面发挥其影响力:培训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以及申报博士学位;推动商务传播学的国际交流;提供商务传播的实践机会;发出本行业的专业声音;一个学术研究的家园;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ABC通过学术会议、会员网络、专业期刊、出版物等多种形式使商务传播学获得学科身份,并保持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与此同时,ABC作为研究性组织长期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提高商务传播学学科的研究能力,因为自从正式确定为ABC之后历任学会会长达成共识:研究是学科成熟的关键之路(Researchisthekeytomaturingasadiscipline)。

二、大学课程设置

商务传播学作为一门正规的大学课程诞生于美国,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形成高效灵活的传播与沟通能力。商务传播学早期的形成根植于商业信函、备忘录、报告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的训练之中,重点强调商业领域中各种文书的语言、文字、格式等问题,所开设的课程一般隶属于英语学系。美国商务传播学界一般称这个时间段为“规范期”(formativeperiod)。随着商业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仅局限于商务英语写作的商务传播学课程显得过于单薄狭窄。为了适应新兴的商务实践,商务传播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伦理、法律、传播、媒体技术等各个相关的领域。现在美国商务传播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通过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定位,教授学生适应日益复杂多元与全球化的商业交流环境,主要包括学会使用新技术与新媒体,此外是学会与不同语言、文化与情境的人进行互动。目前,商务传播学所开课程与教师的60%在商学院,16%在英语系,11%在传播系。虽然美国院校对于商务传播学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各有重点,但课程内容大致可由五个部分组成。#p#分页标题#e#

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该部分对传播进行定义,将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商务活动之中,指出商务传播的模型、特点、层面与流向。

第二部分,传统商务传播。语言与文字是人类使用最为悠久的媒介工具。该部分主要分析如何在商务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强调团队沟通、商务演讲、商务信函、报告写作、面试求职等,保证商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第三部分,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商务传播。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运用到了商务活动之中。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多媒体演示等在商务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第四部分,大众媒体与商务传播。该部分主要是分析如何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商务营销、广告、市场推广、公关活动、客户维护等,属于一种劝服式的、组织外部的传播。第五部分,多样化、跨文化与商务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务传播面临着来自全球化、跨文化、法律、伦理等各种领域的挑战,商务人员将在更为开放、多样、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与传播。美国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University)商学院传播学专业的拉斯(TravisL.Russ)副教授在2008年对商务传播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课程内容是书面传播(writtencommunication),包括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写作、商务文件的格式、语法与句式结构;其次是公共演讲,包括个人演示、设计与使用视频文件、团队演示。这些被称作为商务传播的核心课程内容。劝服式传播与传播中的伦理也是较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还有电子邮件、简历的写作等。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内容是传播学理论、商务谈判。

除了上述的五类分法设置课程之外,美国商学院学生促进协会AACSB(AssociationtoAdvance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提出一个基于学科背景的三分类,即商学、英语语言、传播学,以此开设商务传播学的课程,具体课程内容可参见表1。从课表上看,传播学的课程在美国商务传播学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中占据着最高随着Web2.0,Web3.0时代网络媒体新应用的出现,美国商务传播学课程也在不断地创新,甚至提出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LearnfromStudents),促进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比如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MichaelJ.Meredith教授正在为MBA学生开设一门新课程“战略传播与社交媒体”,以课堂讨论与问题导向为授课形式,带领学生以商务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企业与市场建立有效沟通的全媒体渠道,与网络消费者保持动态联系与积极互动,构建企业管理战略实施的新平台,并且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职业名称:社交媒体经理(socialmediadirector)。

三、学科合法性

美国商务传播学为了应对新技术、新经济做出了积极主动的调整,广泛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为商务传播学注入丰厚的养分。正如美国商务传播协会在官方网站上所述的———商务传播学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涉及管理学、修辞学、组织行为学、写作、演讲、大众传播、心理学、语言学、倾听技巧、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然而,在一派繁荣的背后,有学者频频对商务传播学的学科合法性提出质疑,其认为商务传播学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套用一句话,“如果传播学无所不包,那么它将什么都不是”(Ifcommunicationiseverything,thenitisnothing.)。所谓学科合法性,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身份的认同。根据经典心理学的定义,所谓“身份认同”是一种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并以强烈归属感的自信与乐观的姿态赢得同行的认可与审视。有学者如DaleCyphert教授认为商务传播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准确地说是一个“青春期问题”(adolescence),而不是一个“中年危机”(mid-lifecrisis),而青春期问题似乎比中年危机听上去更让人愉快,说明商务传播学正在活力充沛地成长,而不是到了失去方向的迷茫中年期。之所以造成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过于平行发展,缺乏一个学科的核心主干部分(corestrengths)进行强势聚焦,从而导致商务传播学研究者处于一个多元性的人格失序状态之中(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

为了回应学科合法性的质疑,首先需要对“商务传播”这个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例如,JBC主编Reinsch先后给出了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从人类符号学的角度认为,商业传播学专门研究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在提供物品与服务并以获利为目的的商业过程中,如何对语言、符号、标识进行使用、编改与创作;第二个定义则从刺激-反应的传播学理论出发,认为商务传播学研究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对于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反应。Wikipedia(维基百科)给出了一个较为通俗简易的定义:商务传播学是指通过使用传播的手段促进生产、服务与组织;在法律范围内传播各种商务信息,沟通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由商业(business)和传播(communication)两个领域所合成,事实上很难给商务传播划定清晰的边线。因此,最后JBC主编Reinsch先生无奈地认为商务传播的确有一种在商业与传播两个领域来回游摆的学术境地,即没有主次,又缺乏边界(boundaries)。但他又指出,虽然商务传播学边界模糊,却不能放弃商务传播学七十余年来已经开创出的专业地位,更不能简单地与其他有关联学科等同起来,而是强调本学科的差异性与核心专业,坚定地树起一面旗帜(Banners),呐喊飘扬,吸引更多的学者投身到商务传播学的研究之中。化解学科合法性质疑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商务传播(businesscommunication)、组织传播(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管理传播(managementcommunication)的区分与辨析,从而确保商务传播占有一席之地。三者之间有一定重叠,都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展开,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商务传播强调传播的技巧性、操作性与实务性,旨在完成商业目标,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组织传播强调传播的理论性、抽象性与规律性,旨在宏观地调整、完善、修复组织架构,利于组织的高效健康的运转;管理传播强调传播的信息性、参考性与决策性,旨在保障管理者各项决策的科学准确。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将商务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细致区分是应对学科合法性质疑的有效措施,但也有学者指出商务传播学的非排它性与可杂交性,认为强制性区分没有必要,只有开放式的姿态才能更有助于学科合法性的建立。#p#分页标题#e#

四、未来趋势

美国商务传播学一直随着时代脉搏而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商务传播学诞生之初,美国商务传播学主要从传统书面沟通的角度,训练学生的商务信函、文件的写作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50年代之后,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建立,为商务传播学提供了系统的传播学理论基础。60年代,符号学、语意学成为传播学关注的新领域,同样影响到商务传播学的知识内容,强调商业符号的创意性、可读性。70年代,美国商务传播学主要关注商务传播如何解决经营管理问题,训练口头表达、视觉演示、人际传播、非语言交流的应用。80—90年代,危机传播、企业文化、国际传播、团队合作等成为商务传播学研究的新课题。现在,传播学理论、新媒体技术、全球化进程,这些使得商务传播学这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时刻处于一种更新、补充、转变的状态之中。美国商务传播学在未来将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介技术与商务传播新媒体技术对商务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组织内传播”是指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内部行政管理水平、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语音信箱、短信、内部定期出版物等,为组织传播、团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带来新的内容。“组织外传播”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新的媒介手段进行商业营销活动、公关活动、客户管理等,开拓新的赢利模式与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E-mail营销、手机短信营销等。在媒体技术、用户需求和企业商业利益诉求三方面因素推动下,商务传播关注新的传播形态与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