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红色教育学习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教育学习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教育学习方案

第1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内函式 产学结合 特色学生 红色德育

现阶段中职学校特别是民办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失学问题,每年将有25%的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经济上,极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②认识上,个别学生或家长认为读中职只是为了找工作,一段时间后以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就不学了;③个人行为上,部分学生受不了学校制度的约束;④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可操作性差,实际训练少,学生不适应;⑤教师素质上,部分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加上从教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

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第2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第3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教师的培养必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前教育学课程须秉持实践取向,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创新“任务设计、提供资源、解决任务、反思提升”的3RD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考评方式,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加强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管控,巩固和扩展课程的实践能效。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取向;卓越教师培养

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针对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仍然存在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1]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改革理念。随后,2014年9月18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从而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诚然,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和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和解决实践问题,指向于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在遭遇“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上乏力”的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剖析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传统三学课程之一,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现实状况是教师老生常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欠佳,课程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陷入“学生厌学、教师懒教”的困境。形成当前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更新不够,没能及时反映出幼教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第二,教师教育观念老化,仍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三,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诸此种种使得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沦为“挂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枯燥理论复述。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依据卓越教师计划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秉持实践取向,“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在此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重新定位:(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2)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评价和引导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具备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3)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将“外在直接传递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了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由于二元认识论对人们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学前教育学课程始终被贴上与“实践”相对的“理论”课程标签,导致课程与实践脱离,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传统三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最难解的隐疾。事实上,实践课程中包含有理论的授习,理论课程也设计了实践内容与环节,实践与理论并非区别课程性质的标准指标。当前,应当结合改革背景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调整课程结构,改变以往用理论课和技能课区分课程的方式,将课程整体划分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1]当然依据惯例,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有些课程会偏重于技能培养,有些课程则会偏重于理论研习。但此处课程间只有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比重的区分,而不再是课程性质的区别。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改变传统的定位,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将实践内化为课程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置、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进行分解,将其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有效对接,形成模块化、任务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深度剖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中反映专业标准的理念和内容,逐条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具体见图1和表1。

(三)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基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学前教育学课程需“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其课程的建构不应遵循学科逻辑,不应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当遵循实践逻辑,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围绕实践问题来组织教师教育课程[2]。慎重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推陈出新。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1]课程教学内容尤其要反映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发展与评估、早期适宜性教育、师幼关系、幼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激活课程的时效性、生命力和持续增长点,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学术视野。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除了微观上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常规组织、管理程序及具体状况,更要主动关注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择园贵”“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误读”等。解读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分析教师的专业实践需求,围绕教师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将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充分融入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反思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精神,要达成课程的实践性目标,重在抛弃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要秉承“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的探究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学生思维和行动的解放营造宽容、共生的学习氛围,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实践改革,总结出3RD教学模式:即任务设计(Design)、提供资源(Resource)、解决任务(Resolve)、反思提升(Reflection)。1.任务设计(Design)课程设计的主体思路秉承“将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将理论原理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引入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任务。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设计形式:(1)思考讨论型任务。即对提出的任务对象进行专业性、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任务对象的认识,开阔专业视野,激发思维的延展面和纵深度,包括能引发辩论的争议问题,比如“幼儿学习英语利弊之争”“幼儿男女同厕与分厕之争”等;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学前教育发展的量与质”“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与专业成长”等;值得探讨的真实案例,比如“虎爸虎妈的教育之思”“幼师虐童案引发的思考”等。(2)分析解决型任务。即针对具体的任务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任务多与教育现实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当下学前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进公办园更难”等;学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比如“不愿喝水的豆豆”“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童年”“六一节的主题墙”等;还有针对幼儿园具体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案例进行的主题式切片分析。(3)模拟操练型任务。即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从而初步认识和掌握保教技能的任务,多涉及教育教学的微观领域,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布置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让学生模拟组织表演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模拟家园沟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完成某一领域的一次教学活动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既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多种类型任务的组合。2.提供资源(Resource)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撑,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起点。将多样化的资源呈现给学生,教师将思考视角从传统的“要教什么、能教什么”,变换成学生的“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度、状态、兴趣和境况,让学生依据所需自主选择、利用和组织资源。资源既包括教材、文献、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资料,也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还有诸如MOOC、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资源。事实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易事,教师要能敏感把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走向、清晰辨识信息的真伪、有效筛选优质精良的资源、科学选取资源的最有效呈现方式,还要考虑资源的深度利用率。3.解决任务(Resolve)每一项任务的解决就是一个完整的实践体验过程。以往的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具体情景,缩水成对抽象术语的记忆。”[3]现下将理论知识置于具体任务的分析解决中,将实践体验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去,提升实践能力。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变讲授者为指导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和机会,学生可选择自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教师依据任务的性质和内容运用问题解决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多元化地批判和反思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4.反思提升(Reflection)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虽然十分重要,但它只为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条件,而非实践能力的全部,比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像教师那样思考”[2]。课程必须提供学生消化和反思的时间、空间,为实践的审视和反思提供多重视角,引导学生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践。同时学生应对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或重建教育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反思是个体基于教学理论和理性分析,将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主要经验(primaryexperience)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4]。在每一项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任务解决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现象、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其与任务结果间有何联系及联系发生的机制,从而将教育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从中有意识地发展和提升实践智慧。以下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呈现3RD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教育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与技巧任务设计:(1)观看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2)观察和剖析活动实施中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3)分析和评价活动实施的效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4)剖析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的方法;(5)重新设计这项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在微格教室录制下来,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进行集体研讨。提供资源:(1)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视频;(2)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文献资料(略);(4)手机网络,多媒体设备,微格教室;(5)教师的指导;(6)三份需完成的表格,包括“活动观察表”“活动分析评价表”“活动设计方案表”。解决任务:本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先观看视频,然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和指导。最终各小组顺利完成了三份表格,并提交了一份自制的模拟教学活动视频。反思提升:(1)小组内交流分享本次课的收获;(2)提交一份课程心得体会。以下摘选的是学生的一段课程反思:教师通过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时,问题应该基于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设计,应该是幼儿通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幼儿不能顺利回答出问题,那教师必须反思问题是否设计的合适或是提问的技巧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视频中金老师想让幼儿明白各种色彩的脸谱有着不同的文化表征,金老师首先直接问幼儿红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回答出来了,可当她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时,大部分幼儿回答不出来,金老师补充问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谁,幼儿说有包公,金老师再次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就回答出来了。可接下来金老师又直接问白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有个幼儿起来回答说代表曹操,金老师再次强调问题,结果幼儿都很困惑地看着她,给不出答案。此后金老师好像反应过来了,接下来就调整了提问的顺序:先问脸谱的代表人物,再问这些人物的性格,最后问脸谱色彩代表的意思,幼儿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终于答出了这些问题。整个问答过程并不顺利流畅,在我看来问题有二:其一,金老师想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脸谱的文化表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非常难理解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否适合幼儿当下的身心发展水平,值得探讨;其二,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依据思维发展中先具体后抽象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先让幼儿了解每种色彩的代表人物有谁,然后再说出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从而引导出脸谱色彩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并且幼儿之所以能回答出红色和黑色脸谱的意义,应该是对关羽和包公两个人物比较熟悉。可是他们对曹操、窦二顿、典韦等人物不太熟悉,如果教师不引导,幼儿是无法顺利回答出问题的。

(五)转变考评方式,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式和形式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力求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调动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将学生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等纳入考核并成为重要指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关注学生的常态表现而非终期性考试成绩。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改革课程考核的形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再以突出理论记诵的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而是灵活采用口试、实操练习、模拟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从提高试卷成绩转向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4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一、前言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大都源自缜密的实验观察和详细的实验记录。同时,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对化学实验方法的设计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一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学生脑力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和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应起到推动和助力作用。

 

本文从钴(III)氨配合物的合成入手,介绍了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实践。钴(III)氨配合物主要包括三种:[Co(NH3)5Cl]Cl2、[Co(NH3)6]Cl3和[Co(NH3)5H2O]Cl3晶体,其内外界结构和光学性质对制备条件相当敏感,不仅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1-3],而且其合成和组成分析属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4-7]。该实验涉及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光谱化学序列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组成分析过程中还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贯穿实验的始终,在样品合成方案的设计、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和目标产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等方面均有体现。

 

二、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传统实验教材中以CoCl2晶体作为制备钴氨配合物的钴源,在氨水环境中,加入H2O2作为Co(II)的氧化剂、使用浓HCl以促进含氯离子配合物的结晶,实验操作环境比较恶劣[6]。由于实验教学面对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理论课程中学习的Nernst方程,考虑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和操作环境等因素,计算了Co(NH3)63+/Co(NH3)62+、NO3-/NO2-、O2/OH-等相关电对的电极电势,设计了新的样品合成方案。具体如下:将7.276gCo(NO3)2·6H2O和一定量的NH4Cl固体置于三口烧瓶中,加入7mL水,在65℃恒温水浴中搅拌回流20分钟,混液由淡紫红色逐渐转变为深蓝色。

 

向混合溶液中持续通入高纯氮气20分钟后,分多次加入一定量的浓氨水,溶液的温度维持在65℃左右,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深蓝变为深紫红色。氮气保护下继续搅拌、回流40分钟,即产生大量紫红色沉淀。过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案以Co(NO3)2·6H2O代替CoCl2和H2O2,利用Co(NO3)2自身的氧化能力氧化Co(II),避免使用额外的氧化剂,减少了浓盐酸的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组分分析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有意义学习的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9]。化学实验教学是在概念和命题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概念和命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已经习得了各种滴定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不同的滴定方法,深刻理解滴定技术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生创造性的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认为,试图通过短期训练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完全可以随着教师结合学科内容运用的一系列策略来进行训练、发展和提高。

 

当学生想知道自己所合成的样品的组成时,所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不同于以往的实验操作练习,他需要在大脑中对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各种滴定技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找出测定钴氨配合物中Co、NH3和Cl的含量所适用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转化为实验数据。样品的测试结果与[Co(NH3)5Cl]Cl2的理论组成几乎完全一致,表明改进的实验方案能够成功制得目标产物。

 

此时,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因为他们看到了滴定技术将看不到、摸不着的配合物真实地展示在眼前,他们意识到了化学基本理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意义,他们也会将这些正向、积极的情绪反馈到后续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任,学生从理论课堂上得到的大多是间接经验,它们是前人发现或总结的、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首创性的成果。

 

教育学理论家吉尔福特认为,“真创造”和“类创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不仅局限于少数天才,还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因此,创造性并不神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创造性的行为。总之,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涉及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沉淀滴定,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优秀范例。

 

四、目标产物形成机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1.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应用。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的现代测试技术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够为我们提供可重现的、精确的实验数据。基于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逻辑缜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巨大裨益。

 

在钴氨配合物的合成实验中,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与文献[8]制备的样品和JCPDS标准卡片No.74-0344进行比对,说明以Co(NO3)2·6H2O晶体为原料、在NH3-NH4Cl体系中,不必添加诸如O2、H2O2等其他氧化剂,利用硝酸盐的自身氧化能力即可得到纯净、结晶良好的配合物[Co(NH3)5Cl]Cl2晶体。

 

2.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可以跟踪反应过程,使原本看不到的反应过程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我们分别测试了原料、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原料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反应机理。学生们清晰地观察到了Cl-离子和NH3分子依次进入钴配合物内界所带来的电子吸收光谱的红移和蓝移,并推导出了晶体场理论教学中学习的光谱化学序列NH3>H2O>Cl。

 

3.晶体场理论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钴氨配合物[Co(NH3)5Cl]Cl2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和配体置换两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Co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入手,利用晶体场理论,计算了Co(II)和Co(III)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化能,分析了它们稳定性的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的数据,得出弱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5dγ2),经过强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6dγ1),最终转化为强场中的Co(III)(电子构型为dε6)是能量最低的途径。

 

五、结论

 

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孤立进行,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培养的既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也不是照方抓药的操作工。实验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理论教学成果去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客观规律。

第5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到探究性教学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传统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他形成一套理论,他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推理法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倡: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智慧,主张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辩论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答案。前苏联的赞科夫提倡:教育应当在发展上下功夫,学生只有具有发展的能力,才能顺利地掌握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新知识。所以,传统教学也不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他注重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出新的知识,他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我在讲高二化学醛类时,按如下设计:学生回忆乙醛的性质归纳醛类的性质推知丙醛的性质。

写出丙醛与H2、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醛加氧氧化的特点讨论甲醛的氧化反应:1。甲醛催化氧化的产物;2。1mol甲醛最多能生成多少mol的Ag。

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缺乏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趣味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传统教学到探究性教学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的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其关键一环便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探究型课程是近年教育部修订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一经提出便引起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势必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

三、探究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学习内容拓展成开放的、社会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原有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抓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大胆的融探究性学习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探究型课程的开设,可以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探究型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需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了解决问题,师生、生生间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这一教学模式可概括为:设置情境─引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主动探索─探讨启发─交流共赏─点评升华。即: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探讨。当然讨论必须是建立在实验事实基础之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成果汇报,使不同成果在全班得以交流和共赏,最后师生共同点评。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讲授者、评判者转变为服务者、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1.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化学教学采取以“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为手段,以“实验、推理”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的策略。教师在探究型教学的初期需埋下伏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题目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需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逐渐地由“有疑必问”过渡到“自疑自解”。

例如:我在讲高一教材第一章碘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我接着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了,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我追问道。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设想实验现象结论

加入适量氯水

(1)碘离子(I-)NaCl溶液───CCl4层无紫红色出现食盐中无

加CCl4溶液、振荡碘离子

加少量KI溶液,滴入适量稀H2SO4

(2)碘酸根离子(IO3-)NaCl溶液───CCl4层有紫红色出现食盐中

加CCl4溶液,振荡有IO3-

(说明:①假设1中若存在I-,Cl2+2I-2Cl-+I2,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

②假设2中若存在IO3-,IO3-+5I-+6H+I2+3H2O,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

此时,会有一个小代表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外加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实验演示。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气派。这一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讲,绝不亚于化学家的新发现,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此时我再给以适当地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2.探究型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对学生来说,创新更多地是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和非常规想象等。所以“探索性”是探究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平时就注重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说“不”,且“允许尝试”、“允许错误”、“允许改正”,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多给他们时间,让学生在反复尝试探索中充分施展其智慧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敢于突破原有的“定势”,这也正是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比如在讲高一化学第一章氯化氢溶解性时,涉及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实验——喷泉实验,学生们看完演示实验以后忽然有人问:“是不是只有象HCL一样,在水中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呢?”我反问学生们“你们谁有高见呀?”“是吧”“不见得”……大家议论纷纷。

经过讨论与实验,似乎否定了CO2、Cl2等气体,其中有的学生感叹“CO2、Cl2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了。”我立刻抓住他们那句话的定语“在水中”,“那在什么中可使它们的溶解度增大呢?”一句话提醒了几个反应快的学生,于是学生们重新设计、实验。最后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结果。只要将原来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浓NaOH溶液,CO2、Cl2便可实现“喷泉实验”了。(说明:NaOH能与烧瓶中的CO2、Cl2反应,从而增加了气体溶解度,同样可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又如:在讲授酸碱和中滴定之前,我给学生设置了一道思考题:如何测定一瓶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经过思考后,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已见,方案更是异彩纷呈:分别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①加热蒸干,称量所得NaOH固体的质量,换算成其物质的量,再根据公式C=n/v进行计算,便可知NaOH溶液的浓度。②加入过量的CUSO4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知沉淀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推知NaOH质量及溶液浓度。③加入过量的金属铝,充分反应,测定产生氢气的量,再推算NaOH的量,近而求其浓度。④用已知浓度的HCl进行中和滴定至中性,根据耗酸量推知NaOH的浓度……

听完他们的发言,我并没有立刻肯定或否定某种方案,而是让方案相同的学生结合成组,帮助他们对一瓶NaOH溶液进行实验测定。经过实践与比较,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更方便可行,而且误差更小。最后,通过讲评我将学生的思路回归到“酸碱中和滴定”上,点出课题。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调动了他们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在学生们的思考、探索中很自然、轻松的完成了教学。

探究性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教学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应试教育中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了今天的主动学习。这一转变让学生既生动地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又体会到学习与乐趣同行。

3.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有生命力。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能力所及的与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探索情境,让学生们亲自参与设计、探索,使书本中的知识在不断地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创新。在应用中去发现问题,去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起来,思路也开阔了。

例如:一位学生在给家人做鱼时,想到了加入一些食醋和酒可使鱼的味道特别香醇、鲜美。她的做法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菜谱来的,而是从醋化反应(酸+醇水+酯,酯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中得到的启示。他们还曾应用化学知识,自制发酵粉,做土豆(蕃茄)电池,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测定农田里土壤的PH值,建议家长如何去合理使用化肥……另外学生还和我一起多次改进课堂演示实验,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更方便,现象更明显,对环境污染更少。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采用探究型课堂教学,着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会自然而然地领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科学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实践中,使我们的教育达到“行虽微,而旨甚远”的目的。

四、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点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其主要是获得知识,所以我们要及时点评,并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要只为探究而探究。

例如:我在讲高一化学钠的性质时,问:钠与硫酸铜溶液怎样反应?学生齐声回答:生成硫酸钠和铜。然后请学生用实验验证,并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总结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通过小组讨论和我的点评,有些学生说:为什么有黑色固体?又通过小组讨论和我的点评后,学生哦的一声,原来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反应就迎刃而解了。接着我又接着问:钠与氯化铵溶液怎样反应?这样知识在学生探究中被发现,在归纳总结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探究型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他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使学生既能尽量多地获得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讲高二化学甲酸的性质时,按如下设计:学生回忆乙酸的性质归纳甲酸的性质。学生马上回答:酸性和甲酸的酯化反应。我接着问:甲酸会不会发生银镜反应?请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实验后,学生奇怪地说:甲酸怎么会发生银镜反应。我接着请学生分析甲酸的结构式,要求标出官能团,并问甲酸有没有醛基?学生兴奋地回答:“有”。接着请学生讨论归纳甲酸的性质,说出甲酸的氧化产物。比较甲酸形成的酯与一般的酯的性质的异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积极參与,兴趣高效果好。

当然,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去灵活地运用。总的一条就是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去主动探索、求知。做到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①《教学管理》“农村中小学如何开设探究型课程”赵徽

第6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课堂教学;传承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1-02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文化精髓,对各民族的发展和领域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学阶段抓起,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应注重小学美术教育,并设置可行教学方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这些课题都应当引起写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科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流入我国过程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甚至有些定力不强的人开始崇洋,忽视本国民族文化,觉得西方文化符合时代潮流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对于这种意识应当杜绝并进行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也有一部分责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缺乏相应意识,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到民族文化,更无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对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指导作用,相应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在成长道路上歪曲变形。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很多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征。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淀,融合了民族中长期生活经验和人类智慧,对一个民族有着象征意义和集体标示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教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感知民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国民学生的素质不只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还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具有高素质的表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民族文化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包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新意识。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仅仅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很大,还由于其能够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爱上美术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3.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不同,优秀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同时,还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对在课堂理论上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除了美术画画还有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剪纸、叠纸和手工等动手课程,使美术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产生美术作品,发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带表的意义深远,常常用来代表中国的喜庆和丰收,有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红"。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红色的应用也非常多,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和红蜡烛等等,教师还可以以红为基准点,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剪纸和手工作品等。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依靠各种措施来实现。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静. 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第7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中,通过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

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

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创新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史,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敢闯、敢冒险、敢质疑和批判,积极追求真理的创新意识。例

如,讲授电解质这一课时,可以介绍著名化学家及其电离学说的艰难形成过程。当时化学界认为电解质只

有在通入电流的情况下才发生离解。而他却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就离解成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两部分,而

不是因为通电才离解,他的电离学说观点遭到他的导师及许多著名化学家的强烈反对,但他并不气馁,把

论文寄给国外著名化学家寻求支持,终于创立了以电离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物理化学学说,并获得了诺贝尔

化学奖。由此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大胆的质疑,不断地求索、探讨,提出自己独

创性的见解的创新理念来。可见,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

新实践,创新意识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1、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思维的园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有趣、诱人、直观且易于接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堂

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做白磷自燃的实验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鬼火

''的故事么?''鬼火''是鬼变出来的火吗?"学生一听,议论纷纷,十分好奇。紧接着,做一个白磷自燃的实

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提示:"人往往在夏天的夜晚看到鬼火,且鬼火常在坟地或掩埋物体的地方

出现。这是为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回忆人的骨头中含有磷的成分,当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

火点时便发生自燃现象,此反应如发生在白天则不易察觉,如果发生在夜晚便可明显地观察到此现象。教

师的巧问,挖掘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决

生活疑难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具有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从

传统的"维持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提倡多变、

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将新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

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例如,在讲分子一节时,可设问"100+100是否一定等于200?"学生做了

肯定的回答,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100毫升的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的实验,学生惊讶地观察到总体积小于

200毫升,便都觉得奇怪,急于想揭开谜团,教师提示:"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同学们展开联想,

大胆回答,有的同学回答:"1升黄豆和一升小米的混合。"有的回答:"1升花生米和1升芝麻的混合。"教

师问:"这个现象用分子的哪一条基本性质来解释?"很快,学生联系课本便可找到答案,即分子不断地运

动,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这一系列的回答,使学生树立起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一定间

隔的想象和推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产生了质的飞跃。这样每节

课结合具体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察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时,可提问:"你们见过水中倒长的树吗?"

学生纷纷摇头,接着教师将弯曲的、银白色的铁丝深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水

中倒长地红色的树。"教师问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还有类似的反应和现象吗?

"学生思考后,设计出好几种实验方案:如①铝丝可代替铁丝参加反应?②硝酸铜或氯化铜可代替硫酸铜

参加反应?③将红色的铜丝插入无色的氯化汞溶液中可看到倒长的银白色的树。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通过探究性实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了化学研究方法,有效

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视野,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操作技能。例如,教师可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化学晚会、化学竞赛、化学展览

、化学讲座、家庭小实验、仪器小制作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做趣味小实验,如"水中花园"、"火山喷发"、

"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进火出"、"捉迷藏"等,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纸盒、纸箱、废铁片、医用

药瓶等材料来制作标本、模型、简单的小仪器。例如:一名学生在校晚会上,表演了"扇风点火"的化学魔

术,即将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表演时偷偷将溶液洒在小纸扇上(由滤纸制成),再做扇风的动

作,不一会便看到扇子冒烟了,很快便剧烈燃烧起来。类似这样的小实验,趣味性强,具有创新意识,受

到众人的好评。此外,开放实验室,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就一定能提高和发展学生

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只要教师把握创新素质

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

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欢庆,《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第8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1.爱国守法、明德敬业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注重培养个人师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红色主题的教育活动;能够关心院集体、与同事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举止端庄、礼貌待人;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能够承担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申报课题,做好科研和教学;能够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编写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从不迟到早退,并以身作则,引导、教育、关心和爱护学生。

2.崇教爱生、严谨治学方面

本人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钻研课程、实事求是、关爱和尊重学生,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疫情当前,本人积极响应学校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严格按照课表要求进行了上半年的在线授课和辅导。在线课堂上能够循循善诱、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爱护学生。严谨治学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我深知只有教学合一,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授课中,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和心态,首先我会刻苦学习、寻求新知识,勇于探求新理论、寻找新方法,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其次我会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

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方面

第9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

一、注重管理精细化,探索发展新路径

全县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措施、理顺管理体制三种途径,破解制约全县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首先是严格执行教育局领导和机关股室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分片包干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管理机制。其次是按照政策精通、业务精准、指导精细的“三精要求”,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业务不强、指导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教育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第三是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功能,所有学校实行挂牌督学,县教育局专门组建4个明察暗访督查组,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随机督查,有效推进全县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聚焦课堂主阵地,实现课堂高效率

县教育局全面实施了“局领导走进课堂,相关股室管理课堂,校长研究课堂,教师守住课堂,学生乐在课堂”的聚焦“五个课堂”活动,从五个层级分别切入,全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大力开展校长读书、听课、评课活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教育素养和教学领导力。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重要抓手,认真解读新课标,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县涌现出了以威信一中“三环六流程”课堂模式和水田镇中心学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一批新课改示范学校,受到冯恩洪教授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的肯定和赞誉,称之为“大山深处的课改红旗”。威信县课堂教学改革已处于昭通市领先水平,吸引了昭通其他县区以及四川宜宾等地同行前来学习交流。2014年底,长安中学、水田小学、双河小学被评为昭通市内涵发展“先进项目学校”,水田小学荣获全市学校内涵发展“特别奖”,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田小学还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40所“身边的好学校”之一。

三、完善奖励新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从2013年起,威信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运行教育奖励机制,开设了“园丁育才奖”资金专户。县财政每年将200万元教师奖励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筹措资金滚动用于高考和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励。目前,“园丁育才奖”已累计兑现到教师手中的奖励资金达788.78万元(其中2012年153万元,2013年143万元,2014年192.78万元,2015年300万元)。通过表彰奖励,有效提高了全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荣誉感和幸福指数。为继续体现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心和态度,县委、县政府还将从2016年开始,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教育奖励。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助力教师职业成长,对边远贫困山区学校教师给予补贴,让广大山区教师潜心教学、安心从教。

四、落实课改新要求,探索课改新模式

全县教育系统坚持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磨课”为主要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高效课堂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视导和教学工作随机督查,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认真研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健全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搞好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搭建课堂教学展示平台。全县各学校坚持以“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学研究制度化管理、教学科研常态化管理、教学视导督导科学化管理”的“四轮驱动”教学工作思路,深化课程改革,推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师课程意识,积极开展“一校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按时保质完成“晒课”目标任务,注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对照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增效、提升能力”的总体要求,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加强高中教学视导,指导两所完中有效复习备考,加快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的衔接与研究,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五、执行评价新体系,质量提升攀新高

县教育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狠抓质量提升工程,把育人高质量、育人高效益的追求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进一步健全了全县高考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奖励方案,形成长效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测网络,做好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涵盖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学业负担等主要方面和若干关键性指标的多元综合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督促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小学优生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中考成绩多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高考连创佳绩,2013年威信籍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2014年又有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2015年一本上线171人,比上年净增55人,二本上线545人,比上年净增25人,三本上线668人,比上年净增88人,本科总上线人数1 384人。

六、优化办学大环境,形成教育新格局

今年,威信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兴崇学重教之风,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教育职责,提出了“建城先建校”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大环境。县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高中教育发展问题。县教育局结合县城发展规划,重点优化高中布局调整,拟新建县一中平桥校区和迁建升格县民族中学。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加大对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设施设备不断补充完善,学校音体美教学设备、信息技术装备、理化生实验器材等不断充实,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等先进设备全面进入课堂,各学校在培训、管理、建设、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供了坚强保障。截至目前,全县15所中学和110所小学教学仪器实现了全学科配备。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全县食堂覆盖率已达80%以上,学生就餐条件全面改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威信县教育局通过精细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全县教育正朝着均衡、内涵、优质的方向不断迈进。

七、谋划教育新蓝图,谱写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将是威信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全县教育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把握新机遇,精心谋划、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务实进取,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发展,提高威信教育综合排名竞争力,力争成为昭通市教育领头羊、领跑者。

一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全县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生活需要。加强与省、市的工作对接,积极汇报、努力争取,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着力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县一中平桥校区和迁建升格县民族中学,在城区布局4所高完中。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形成“布局合理、资源优质、体系完整、质量满意”的发展格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是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在城区布局6所公办幼儿园,全县实现村村办有1所公办幼儿园目标,公办幼儿园总数达到85所。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达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四是着力巩固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要抓住国家“全面改薄”项目机遇,确保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贫困学生救助机制、边远贫困山区教师补助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关心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提高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五是着力拓展职业教育。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幅提升普职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合作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六是着力发展特殊教育。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力度,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学校设施设备,强化学校管理,加大特教师资培训力度,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全县视、听、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七是着力加强民族教育。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加大对1个民族乡和14个民族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优先实施民族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迁建县民族中学和改善民族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生升入高中的比例。

八是着力扶持民办教育。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严格民办教育机构准入制度,引导民办学校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扩大规模、规范管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九是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勤于学习、善于管理、精于教学、敢于担当的校长队伍;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结构合理、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爱学生、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即:师德师风建设行动、教师技能提升行动、骨干教师培养行动、教师队伍管理行动、山区教师关爱行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