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思政课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课教育方案

第1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各地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体制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应对思政课的缺失方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可以从世界各地通行的通识教育获得启发,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践更多的应着眼于在目前思政课的框架基础上进行更新重建。

目前,2005年启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是继9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又一个重大改革。此一改革无疑将极大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此次的改革,总结和吸收了过去多年各地各高校人文素质课开展的一些成果,如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及明确把选修课列人本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此改革在基本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育体制等大局上都因袭了过去的体系,继承性要多于创新性。过去的一些痼疾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解决,反映了大家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仍然缺乏共识,我们觉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间,而此改革的方向,取决于目前实践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所提供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除了主渠道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之外,尚有这些年各高校自主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今后思政改革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总结后二者的实践得失。

人文素质教育是最近这些年各地高校自主开展的课程体系实践,它是在现有的思想政治课之外另起炉灶,增设一系列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规定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科目,或采取“人文论坛”等的形式,规定学生必须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参与其中。学生必须完成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毕业。此方式方法的采用,是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存在着只重视专才教育,学生视野狭隘,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综合素质上不能很好适应时代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之面临当代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学生普通出现的价值困惑而精神世界面临抉择,而高等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亟需重建,此外,学生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学会独立思考与发现,培养知性精神,以及在人际关系上培养建立良好沟通能力,健全人格感情,对家庭、社会与国家建立相应的责任感,对社会历史具有相应的理解能力,也成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为填补这方面无疑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目前,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程度不一,有的已经颇成系统,加之有些知名学者参与其问的教材写作,目前可以说颇有起色。这种做法在2005年之前的思政课大改革前夕,因为对改革的前景预期不同,曾经放慢脚步。其后,05方案出台之后不久,各地基于05方案的因袭多于创新,并没有将现有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体制化,制度化,因而各高校又陆续恢复人文素质教育。当然,各校的差异性很大。

人文素质教育的拓展,原来人们的预期,可望经过修改成为高校思政的替代方案。o5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此一设想不可取。这里面一方面有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时间短,尚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缺陷。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只能成为思政课的点缀与补充,而不能取代思政课。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本身即非政治的,这个定位使它不可能参与思政课体系本身的建设性改变上来,不可能与思政课体系一起进退,所以得不到思政课体系目前的资源与助力。单就课时量来讲,由于思政课占据了人文类大量的课时,很难再给其他人文类的课程留下空间。最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没有国家体制的支持,意味着没有财力与人力,除非得到相关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持续支持,否则很难得以支撑或持续。因而,思政课阵地与其资源的巨大是人文素质课所无可比拟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从思政课中分得一杯羹。因而,思政课的改革方向还是应该发挥其现有体制的主渠道作用,在现有体制范围内谋取其作用的最大化。在这方面,“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是下一步思政改革最可资取的资源。

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ral Eduacation),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目的在于培养健全公民,发展健全人格,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是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在西方,由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受到质疑,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转而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开始呈现出较稳定发展的态势。我国港台澳地区的通识教育在五、六十年代起步,至今已有较成熟的经验,这些成熟的经验,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过,现在我国教育学界内部对通识教育无论就理论与实践都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国内的“通识教育”的开展有限,其中以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和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最见系统,此外,还有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都有文科实验班等形式的本科教育改革。从2005年开始,复旦大学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以北大的元培学院为例,其做法就是把一部分学生单列出来,在小范围内和小规模地进行教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以修渎素质教育通选课和文、理科平台课为主要手段,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相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交叉性的学科知识。实行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和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低年级学习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一般在第三学期末确定专业。

不过,在大背景缺乏支持的情况下,二校的“通识教育”只能在双轨制的大背景下进行尝试性探索,不可避免的遇到体制性的障碍,比如北大元培计划中规定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大部分学生集中于少数热门专业,造成选择一些院系的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少数院系选择的人数太少,而个别院系无人选择。在此情形,引发国内一些学人对通识教育在国内实施的质疑。应该说,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从北大等几个教育部重点大学的实践来看,其做法与经验都难以普及。不过,通识教育的理念,却恰中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肯綮。高等教育除了应该负载专业教育的使命之外,还应该具备为当时代所需要的通识教育的基本职能。但达成通识教育应该本着我们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既有的资源出发,探索出一条为目前的高等院校所可接受的方式方法。而思政课是最佳的选择方案,如能对思政课加以适当改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师资与机构来快捷的建设成适合我国需要的通识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思政课有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只是目前的思政课程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今后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借鉴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如香港中文大学将课程体系分为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四类,更依据科目之内容划分为不同组别;台湾大学分为人文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台湾清华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核心通识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分为七大向度,包括思维方式、生命探索、美感情操、社会与文化脉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典及历史分析,各向度各设计有核心课程课程,学生须在七大向度中得任选五向度,每向度中得任选一门课,通识选修课程分类则依两项原则,一为依七大向度,二为依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等原始分类。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所谓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课程组织起来,构成共同必修课程或共同基础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订为十类一百多门,包括.夕国文化,历史A,历史B,文学与艺术A,文学与艺术B,文学与艺术c,伦理,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十类,每一大类包含10门以上的课程,有些多达加多门。

第2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相对更为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的制定,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其次,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训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很难落实到位,大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过后向学校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仅仅只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上交应付,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生。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来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

第3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4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思政课 青年教师 专业融合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水平。近年来,我院思政青年教师主动调整思路、深入分析了所处的环境条件,依托学院搭建的各种合作平台,与专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与专业院系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新道路。这一模式日渐成熟,对于其他工科兄弟院校来说,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一、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背景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人选择到工科院校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工科院校比以往更关注专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强调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而学院对于专业建设极其重视、投入较高,专业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明确,就是双师型,但承担基础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尤其是思政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令人担忧。他们日渐面临窘境:学生对课程极其不重视、专业课教师时时排挤、地位逐渐边缘化。在许多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面临着选择:要么改变自己,与专业融合,成为专业建设中的组成部分;要么保持现状,发展空间越来越紧缩。

我院思政教师以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科背景广阔,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法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背景;二是学缘背景多样,有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三是个人素养良好,均接受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均承担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科研任务。这些思政青年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程,其发展空间实在有限。因而,必须走与专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二、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许多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受重视、屡受排挤等问题,也在各种场合探讨、思考、呼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些院校也想到了专业发展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办法,并不断尝试和探索。我院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初步尝试。

首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各专业院系结对子。我院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思政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的。各专业院系有合作的意愿,思政青年教师们有合作的需求,因而“结对子”,迅速得到双方的认同,并很快付诸实际行动。下一步,“结对子”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使我院思政青年教师,包括专职和行政兼职教师,均与各二级院系形成固定合作关系。一是承担班主任工作,参与到二级学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深入了解专业、了解学生特点,了解专业管理工作。二是进入专业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队伍中,进入到品牌专业建设中,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份子。三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的融合点,进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其次,广泛参与学院各部门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我院组织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组织实践活动已形成传统,均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其中。组织部特聘思政教师作为学生业余党校专职教师;宣传部经常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邀请思政教师共同策划、撰写方案、组织实施;学工处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各种评估活动;团委邀请思政教师担任各种活动评委;各二级学院邀请思政教师参与“三下乡”学生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所有重大活动中,都有思政教师,尤其是思政青年教师的身影。

第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都由各专业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其重点审核的是专业课程如何设置、实施,如何令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今年以来,我院基础课程教师包括思政教师,就自己的课程如何服务于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集体探讨。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应有所不同,至少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思政教师要与专业深度融合,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步,经常与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交流,了解专业文件、专业术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便于思政教师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院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建设融合已初见成效。在教学上,由于深入了解专业,熟知专业需求,因而教学内容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上,由于担任班主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在科研上,参与专业科研课题,为科学研究拓宽了路径。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的融合引导了专业的正确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思政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稳定了思政教师队伍。

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走与专业相融合的道路,是我院在改革发展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我院思政课建设的亮点。思政青年教师依托我们已构建好的合作平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专业。在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工科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差、政治觉悟相对低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排斥心理重,思政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情形下,思政青年教师尤其要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信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要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与专业的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作为思政青年教师,必须对自我进行科学定位,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形成科学认识。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一些思政青年教师曾一度非常消极,认为在工科院校,无人重视思政课,思政被专业院系孤立和边缘化了,因而思政青年教师普遍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其结果就是思政效果越来越糟糕,于是越来越被质疑,形成恶性 循环。我院在思政教学改革中,倡导教师转变观念。

第5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对培养高职生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今后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讲授,一般每学期48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课时的实践学时,但总的来说,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然而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过程大都在教室内完成,这都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教学,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向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不仅能接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思政课开辟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场所,这样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校企合作的意义

2.1 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学,资源共享,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共同编写特色教材。使得学生能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做到“零距离”对接,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有效办学机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为社会、企业培养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或有丰富经验老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能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开设专业,制定课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可以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2.3 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推动教师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4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普遍。同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创新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推动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2.5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创新学生的培养模式。

3 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校企合作的探索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对接的一条“直通专列”,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职场氛围,树立职业道德,培养竞争、合作的团队意识,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工作中,从中获取企业经验和能力,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如何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3.1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思政课”真实的实践教学职业场景,通过合作教育,对有实际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保证,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使高职“思政课”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思政课”教

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以提高,利于队伍建设和发展。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校企合作的作用下,能提高高职学生职场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做到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对接。因此,各高职院校的社科部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安排,将社科部的“思政课”与学院内党务、行政、团委、辅导员等相关部门的思想政治理论人员整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校内实习与校外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结合当前时期的社会思想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思辨、应变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

3.3 “思政课”教师带着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与专业教师一同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真实的社会、教育、工作环境收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职业认知,撰写论文与调研报告,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3.4 注重过程,改革考核办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将对学生的考核融入过程,注重实践,以综合考核的方式给学生判定成绩,实行“过程+实践论文”的考核方式,过程以课堂考核、平时表现为主,实践论文以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将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形成文字材料,这样能起到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的考核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因此,思政课通过校企合作既让学生学到和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为祖国培养了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英平等.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4.

[2]郑晓云.准确把握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关系[J].职教论坛,2009,2.

第6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形势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从积极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等五个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遵守以“教”为中心的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以知识的简单记忆为主。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实效性不强;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教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法,而是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就是抓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并使教学方法的参与主体由单向性走向多向性”,注重挖掘以主体性发挥为特征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2)教师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与高尚人格,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既是业师,更是人师。思政课教师要站稳讲台,自身首先要自信,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

(3)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而言,教学是根本,必须围绕教学搞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给学生的印象是思政课假、大、空,不接地气。第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你说你的,我的。第三,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读懂学生,要研究学情,搞清楚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于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直面问题,以破解问题为牵引。在教学中,可采用“从问题切入讲理论的思路”,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也可采用“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的思路”,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抓住学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自身教学特点而定。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情景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多媒体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灵活选择使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好课程,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标准是大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

三、探索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国信息化进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工作;不喔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应用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下,慕课、微课程、Blackbaord、“易班”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自觉顺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四、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又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五、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依托;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前提,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从以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改为全过程的多样化多角度考核,最后评出综合成绩。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取消以往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如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纪律等组成,期末成绩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等组成。考试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全面改革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唯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2]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顾钰民.理念与方法:贯彻实施“05方案”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6]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第7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核方法 素质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思政课,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

考试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式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不改革,老师讲课就永远脱离不了课本。只能照本宣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如: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理想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考试的知识点。

考试考查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而以往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往往是期终一次考试定全盘。它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不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状况。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转变,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核采取辨析、材料分析、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和热点问题研讨等办法进行。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核向期末书面考核与平时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转变,重点把课内院内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等纳入学生考核内容之中,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促进学生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动性。

一、思政课考核方式现状

教学评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在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着重检查知识的组织、传递和再现情况;在方法上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结果,忽视师生双方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着重检查师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是将整个教学工作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教学评价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不能检验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效。其次,这种教学评价不仅没能有效地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功能,反而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倾向。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上课不听讲,考前一两周挑灯夜战,死记硬背笔记或复习思考题,考完之后脑子里空空。可就算记住了又怎么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当然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理论或者政策的背诵,但是采取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课分数的高低,却是我国目前很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较为通行做法。现行的考试方式更多是以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记忆考核为主,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情况尚未完全纳入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考核和评价方式的重知识记忆轻实践能力,造成了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看重学习成绩,轻视行为践履的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知行脱节以及高学历、低品行的矛盾。

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

1.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尤其是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相挂钩。高校的考试也在方方面面左右着学生,成为影响他们评先进、入党、当选班干部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政治课可能就由此丧失存在的意义了。

2.以往种种考试模式陈旧,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被教材束缚的试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容易助长其惰性,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在考前“临阵抱佛脚”,突击背一下,就万事OK了。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性又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从而保证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的参与意识。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更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1、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矛盾。(1)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现在,在很多高校中形成了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局面。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又各有特殊性,具体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政课考核的题目要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用性,使专业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目标能够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明确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

2、思政课新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1)开闭卷相结合。开卷、闭卷作为考试的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将二者相结合,必将趋利避害,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即在考核的试卷中注重考察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性的试题可以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另外,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事实热点问题的分析,可以用开卷。二者的成绩最终合成为最终的成绩,及这门课的成绩。

(2)民主评议。具体操作时,可以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各组成员按照听课情况、课下表现互相综合评分。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老师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课下的表现如何,同学之间是最清楚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目的,不是为了背一些知识,而是要把书本中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小组先评,让评分充分体现全面考察的目的,体现学生参与,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小组评分后由教师总评,教师可根据自己日常观察情况,向辅导员或其他科任教师了解情况,结合小组评分,适当调整分数,避免学生之间的“人情分”。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开始就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变化,同时还要及时与其他老师沟通,以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才能使分数真实而有说服力。设计出的加减分项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公平性,这样的加减分项目至关重要,能够避免评分时的随意性。

(3)综合评分。一门课程掌握情况如何是由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考核也应该全方面。试卷考不到的东西应该有其他措施来加以弥补。笔者建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案时,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出若干环节,根据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分别评分,最后再算总得分。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课题,需要群策群力,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导向,积极探索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方式,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带有探讨性质的热点、难点分析题,为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使考试服从并服务于教学。

第8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1.制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以下简称《国标》)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师范类专业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统一,按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工科专业融入新工科建设理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启动专业规范建设计划:印发《关于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举措和激励措施,全面统筹学校专业认证工作。初步确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车辆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6个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有师范专业参加师范专业认证,其中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英语数学专业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其余师范专业参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2个,支持教师就如何“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效、能力养成的关注和引导”开展研究。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天津市级“课程思政”精品建设课程为引领,立项建设20门校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集控录播系统、泛在学习中心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录播教室使用与管理办法》,鼓励开展校本慕课建设工作,基本建成《电路分析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等6门校本慕课。所有教室安装雨课堂软件。雨课堂使用人数在天津市排名前5。

第9篇:思政课教育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群;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