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实践报告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作为我校的一门新开课程,为适应教学要求,我们在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启发下,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本专业已有的科研课题,邀请相关教师作为课程的科研指导教师,将相关的课题以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并将课堂实验与已有科研平台相接轨,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中。
2教学开展
2.1课堂教学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课程的主要讲授方式,为了克服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讲授方式需要加以探索、创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教学过程别注重备课、授课以及反思三个环节。(1)在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的滞后性,某些观点和数据都有待更新,盲目地按照教材编制教案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需要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全的、更新的知识和数据。丰富授课内容。将视频、音频和动画等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到教案中,让课堂学习不再枯燥。例如在讲述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专题中,结合南京的实际,将雾霾引入课堂,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治理、保卫我们的生活环境,并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此贴合实际的话题,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围绕少开或者不开车、关闭重污染工业、改造渣土车和严格治理工地扬尘等种种方法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充分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效果显著。(2)在授课环节,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同时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如穿插一些教师准备的专题讲座、学生进行的主题报告以及分组讨论等,在保证教学内容与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并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记入平时成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3)在课后反思环节,应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指导后续教学。同时,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展动向,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从多个渠道汲取最新的知识,及时更新教案内容。
2.2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一个重要但又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课外辅导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更加容易沟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课外辅导环节大胆尝试,不但每周固定时间地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且充分利用微信、QQ和邮箱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辅导,不但为学生解决教材上的疑问,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前沿课题的研究,帮助对新能源与节能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文献的查找、阅读与总结。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教师自身也在成长,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的友谊与尊敬。
2.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但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不完全适用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这门课程。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将成绩分为“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三部分。其中“课堂表现”占30%,是对学生资料查阅、出勤考查、参与讨论以及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的综合考核;“平时作业成绩”占30%,主要考核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两项考核都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考核重点,占总成绩的60%。本课程在“期末成绩”考核中,大胆地提出两种考核方式:专题报告和结课论文。选择专题报告方式的学生,三到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按照要求,选择一个能源专题进行30分钟的专题汇报,由组长负责分工;考核时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考核,学生的评分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分工、贡献对组员进行评价,该评价是教师评分的重要依据。该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余学生采用结课论文方式。作为专题报告方式的互补,该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也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种具体的发电技术、能源利用方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鼓励学生检索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前沿性的学习和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作铺垫。从结课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来看,学生的思考比较广泛和深入,许多学生贴近实际,提出了“由雾霾引发的对于新能源利用的思考”,“雾霾里的思考”,“核能的和平利用”,“太阳能与生物能”等论文报告,将课堂知识与身边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对于期末考核,我们给出详细的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同时还给出了论文的模板。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科研资料,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甚至就业和深造奠定基础。
3科研反哺
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是教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创新点多、精力充沛,但是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将科研课题与教学工作进行衔接。而科研课题与工程实践关系最密切,是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课程邀请相关教师作为课程的科研指导教师,邀请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了“风光储发电应用”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故障诊断”等专题讲座,将教材的知识延伸到工程实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同时课程还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电力系统动模与新能源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兴趣小组参与“基于电力系统脆性的风电入网后连锁故障预警方法研究”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实践环境,也为践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4结语
报告立足建材企业特色,系统阐述了中国建材集团的责任理念,回顾了其按照低碳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引领水泥和玻璃产业走高效益、低排放的集约化、减量化发展道路所取得的经验,并总结了中国建材集团2009年履行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报告显示,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2009年,中国建材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6亿元,上缴税金43亿元,利润总额39亿元,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继2008年首次成为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企业后,2009年再次被评为A级,同时在2007-2009第二任期考核中进入A级行列,并获得“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集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艺升级。同时,不断优化产业链,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延伸产业价值链的内涵式发展,并致力于发挥科研优势,为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努力探索高载能企业与环境和社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集团热心社会公益,大力支持定点扶贫工作,支援和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发展过程践行社会责任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指出,此次集团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以来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总结,也是全面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期待的一个新起点。“回顾中国建材集团这些年走过的道路,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都紧紧围绕着履行社会责任这条主线,我们的发展过程就是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绿色成长的历程。”
他将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总结为:大力推进水泥、玻璃行业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以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走出一条用存量联合扩大规模,用增量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用管理协同创造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路子,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全力追求绿色成长,促进建材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微电网;概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163-0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已向世界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计划,为此,加快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比例接入电网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微电网(micro-grid)被提出用于解决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管理问题。
1 微电网概述
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舳缘缒苤柿亢凸┑绨踩方面的需求。当微电网与主网因为故障突然解列时,微电网还能够维持对自身内部的电能供应,直到故障排除。
微电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独立性
微电网是一个由多元件组成的小型独立系统,能很好的操控,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单独正常自控运行。
1.2 互动性
微电网运行控制在采集分布式单元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了配电网、微电网、控制器间的互动通信。
1.3 多元性
微电源构成多元化,有热电联产燃气轮机、柴油机等高效低污染电源及风力、光伏发电单元。负荷类型多元化,有敏感型、非敏感型,可控型、非可控型等。
2 国外微电网发展现状
美国在世界微电网的研究和实践中居于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多的微电网示范工程,数量超过200个,占全球微电网数量的50%左右。美国权威机构C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最早提出微电网概念,CERTS在其微电网概念报告中,对微电网的主要思想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引入了使用电力电子技术的控制方法并形成了特色的对等控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2001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蒂逊分校微电网示范工程,2005年北部电力微电网第一示范工程等。
日本是亚洲研究和建设微电网较早的国家,日本拥有全球最多的海岛独立电网,因此发展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海岛微电网,替代成本高昂、污染严重的内燃机发电是日本微店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特点。
欧洲1998年就开始对微电网开展系统的研发活动。目前欧盟在微电网分布式电源模型建立、本地黑启动、基于的控制、孤岛互联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继建设了一批微电网示范工程,例如希腊基斯诺斯岛微电网示范工程、英国埃格岛微电网示范工程。
3 我国微电网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在发展微电网方面起步较晚,但由于微电网正好能解决我国规模大电网规模过大、新能源整合效率低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国家相继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精力。许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陆续加入研究分布式发电以及微电网技术的行列,其中含风力、光伏发电、储能元件的多能源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973”、“863”等国家科技项目开始大规模的推动微电网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浙江南麂岛微电网工程想要解决海岛电力供给难的问题,使得海岛在能源方面规划的更加合理,使其居民能够放心安全的用电,吐鲁番运用新能源来进行发电的这一微电网项目在我国已经正式开始进行了。
4 我国微电网发展展望
微电网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下鼓励新能源发展、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新业态。
2015年7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微电网的主要发展方向。
(1)《意见》强调,新能源微电网代表了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推进能源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微电网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创造巨大发展空间。
(2)《意见》明确,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可依托已有配电网建设,也可结合新建配电网建设;可以是单个新能源微电网,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多个新能源微电网构成的微电网群。鼓励在新能源微电网建设中,按照能源互联网的理念,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以新业态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形成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志勇.微电网建模仿真研究及平台开发[D].湖南大学,2010.
[2]王成山,周越.微电网示范工程综述[J].供用电,2015,01:16-21.
[3]关于微电网你应该了解的几个小知识[J].供用电,2015,01:12-13.
[4]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23.
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启示
一、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成果述评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胡鞍钢(2003)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模式的发展思路。
付允(2008)等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中期发展模式和晚期发展模式。初期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上而下调整发展模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发展几个方面;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几个方面。
林伯强(2009)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中国的能耗方式问题。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绿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庄贵阳(2008)对于我国低碳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碳汇潜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
裘苏(2009)在借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任力(2009)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总结,并得到有益的启示。李友华(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
孟赤兵(2009)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进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政策工具应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杜明军(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变量,提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以保证低碳经济的转型成功。
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概念,对于具体如何保证模式获得成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宏观性较强,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分产业的研究,比如农业、工业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区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在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归结如下:
理论方面,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也称为《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斯特恩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气温上升2℃的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主要观点是:第一,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GDP的1%左右;第二,在2050年以前,要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10-20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25%,即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60%-80%,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25%。
斯特尔(2006)把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辩论转移到气候变化的经济规律层面上来,他认为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要比现在增长3-4倍,但是温室气体排放要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同时认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即确立碳的定价机制;技术政策的确立;建立一个全世界的碳市场。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兰德斯(2007)指出,挪威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目标是到2050年减排2/3,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资碳捕捉和储存;四是减少森林砍伐。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政治和体制上的,而不仅是技术和经济方面。多德维尔(2007)强调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责任。
实践方面的成果,英国政府承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CO220%,2050年减排60%。英国政府通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达到预期目的。日本政府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在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50年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量比2008年减少60%;二是加大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国政府除了提出本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外,侧重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大了对环保、航天和纳米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韩国政府2008年提出并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重新找到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瑞典政府侧重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几点启示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国外专家估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今后几十年,我国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面临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艰巨任务,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必须结合国情进行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用占世界11%能源消耗量生产出只占世界GDP的3%。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气、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大气污染中的仅仅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等,减少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政府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发展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三)我国低碳经济模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进行
要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60%左右,发展农村沼气技术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2200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1350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中国还可以利用核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优势,加大核能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核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因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含量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只有30%左右,农业节水灌溉系数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的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应该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2008(2).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4、林伯强.低碳经济模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中小企业,2009(9).
5、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6、石洋.绿色+资本+网络――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国际融资,2009(11).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8、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开放导报,2009(12).
9、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0、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6).
12、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3、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6).
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15、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会议概要[Z].内部材料,2007(5).
为进一步落实好作战安全训练专项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11·27”会议精神,经开特勤站第一时间召指战员大会对作战训练安全相关要求进行传达,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严格落实议训议战议安全等制度,对作战训练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不足之处进行制定和完善。以作战训练安全排查整治推进表作为标准排查问题,我站存在问题如下:
一、安全责任落实方面
存在的问题:1、队站议训议战议安全、质量不高、深度不够、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议训议战议安全制度流于形式,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找准问题短板、精准制定措施。2、抓作战训练安全站位不高、合力不强,落实安全责任降标准、打折扣,造成安全风险累积。3、对专职消防员培训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时间较短,其业务能力素质提升较慢,应当引起重视。
整改措施:规范每月议训议战议安全制度,广泛征集指战员意见切实找准存在的问题;主抓日常,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增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从严,从细入手,认真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扎实专研业务知识,增强作战训练安全意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对专职消防员加强关爱、多与专职消防员谈心沟通。
二、安全基础工作方面
存在的问题:1、针对本地灾害风险和规律特点研究不够,对各类非传统灾害事故处置缺乏研究。2、业务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安全学习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指战员对作战训练安全应知应会内容掌握不熟。
整改措施:积极组织指战员学习各种灾害事故处置;扎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熟悉演练,坚持每战一评,打牢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基础;坚持实战化思想,开展实战化训练,针对性对每名指战员的弱项进行强化;开展作战训练安全理论授课。
三、安全分析检查制度方面
存在的下问题:1、作战训练安全形势分析会、车辆器材装备安全检查和安全性能测试等制度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补台账、迎考核、写总结等情况。2、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在灭火救援中不遵守规定规程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现场安全管控不到位。
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加强指战员思想意识,坚持每天交接班及车场日对车辆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发现损坏的及时更换;加在灭火救援中严格按各号员的职责分工进行作战,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开展想定作业,提升指战员能力。
四、作战训练安全养成方面
存在的下问题:1、有的指战员虽然知道安全规程要求,但是在救援中一旦受到群众干扰,盲目求快、违规操作等行为时有发生,为作战安全埋下隐患。3、部分指战员在灭火救援现场个人安全防护装备穿戴不到位,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操作程序不规范,现场安全管控力度不够。4、宣传、摄像、通信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有的未按规定要求防护并进入一线,安全风险极大。
整改措施:坚持把作战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正视每一场火警,加强指战员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要求每名指战员在出警途中,按照灭火行动操作规程,操作标准,操作方法进行救援;设立安全员,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宣传、摄像、通信人员作战现场的个人防护装备检查。
五、初战指挥能力方面
存在的问题:1、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存在出警率低、灾害种类形式多样,实战锻炼机会较少,指挥员欠缺实战经验,在救援现场存在不会指挥、职责不够清晰等问题。2、指战员对作战对象建筑结构、内部布局、工艺流程、潜在危险等情况掌握不准,不能预判灾害发展态势,火场侦察不够仔细,战斗展开比较盲目,科学施救和安全第一的作战理念还未贯穿到灭火救援全过程。
整改措施:加强理论学习并多参加各种灾害事故培训;组织专题授课,开展想定作业,规范战斗流程,组织六熟悉实战演练活动,加强指战员避险能力,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六、对新型灾害事故处置研究不深方面
存在的问题:1、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光伏、锂电、储能、氢能、特高压电网、LNG以及油电气复合充装站等新兴业态事故特点和处置对策缺乏研究,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估措施不到位,未制定针对性预案和应对措施,盲从、侥幸和“无知者无畏”的思想仍然存在。2、队站对辖区情况熟悉演练仅限于重点单位,未将高风险场所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技术企业纳入其中。
整改措施:排查辖区内新兴业态事故,组织指战员专项学习处置对策,制定针对性预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技术企业相关单位进行评估重新归纳,加强实战演练。
七、对识险避险处险训练和能力不足方面
关键词:中国海油;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2013年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出资151亿美元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自此,中国海油上游油气业务板块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壮大和提升。经过30余年发展,中国海油已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化肥及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并通过积极的股权投资和兼并收购,逐步涉足煤层气、页岩气和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
纵观国际一流的石油能源企业,同样具备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该一体化战略,石油能源巨头深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资源的深度利用和综合利用效率。本文通过笔者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中国海油一体化产业协调发展做了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浅显观点和建议。
一、中国海油产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中国海油是国有控股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总部设在北京。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2012年,公司在《石油情报周刊》杂志“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中位列第33位,比2011年上升1位;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列第101位,比2011年上升61位。公司继续享有标普和穆迪授予的AA-和Aa3级国家级资信评级,为国内企业最高评级。
中国海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根据中国海油最新公布的201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据 ,2012年中国海油营业收入达5266亿元,总资产为8217亿元,取得营业利润1052亿元;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原油加工量超过3000万吨,原油贸易量达3518万吨。近5年,中国海油主要经营数据如下图1、图2:
2.中国海油的产业一体化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流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包括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自1982年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在中国海油公布的2011年公司年报中,中国海油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的产业结构 ,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国海油此次对尼克森收购为典型的横向一体化,体现了突出发展上游油气核心业务的产业发展方针;中国海油围绕上游油气产业,延伸发展炼油化工、销售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等业务板块发展体现了纵向一体化发展。
(1)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中国海油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由其控股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负责。2001年2月,中海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中海油在中国海上拥有四个主要产油地区:渤海湾、南海西部、南海东部和东海。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同时,中海油还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拥有上游资产。公司突出主业、合理控制作业成本、强化基础管理,积极履行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油气保障责任。
(2)天然气及发电: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气电集团”)是中国海油的全资子公司,以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为基础实施全产业链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贡献。通过战略布局、资源采购、市场开拓、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制定LNG技术标准、风险管控等多方面的努力,LNG产业逐步培育成为中国海油的特色产业,奠定了中国海油在我国LNG行业的领军地位,并且通过“资源-项目-市场”的运营管理模式,向LNG业务链全面快速发展转型升级。
(3)炼化销售及化肥:中国海油以油气资源开发业务为龙头,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发展炼油、化工、化肥等下游业务及优势产品,开辟价值蓝海,实现资源增值,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上下游产业链,公司规模快速壮大,增强了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已经形成了“中海油36-1”重交通道路沥青品牌的优势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肥板块依托“富岛”、“天野”、“撒可富”三大国内知名化肥品牌优势,在海南、广西、吉林等地继续开展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
(4)专业技术服务:中国海油拥有围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所需的、比较齐全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旗下的三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发展)有能力提供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有效保障了公司油气等主业的发展。
(5)新能源:2007年,中国海油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能源公司”),业务主要包括风能、动力电池、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煤基清洁能源利用等。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新能源领域储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能源产业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一个方面,是节能减排的一个环节,是培养新增长点的基础。
(6)金融服务:中国海油金融服务板块的整体定位是以服务集团主营业务为中心,为集团内各公司提供安全、灵活、高效的理财、融资、保险及资产受托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有效降低集团财务成本。同时,在确保集团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目标明确地拓展外部市场,增强自身实力,打造行业品牌,助力集团价值的整体提升。中国海油金融板块包括中海石油财务公司、中海信托、中海石油保险公司以及投资控股公司。
二、中国海油产业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海油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中国海油以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战略引领和市场化手段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上游业务给下游产业提供了资源,下游产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优化产品结构使单一资源产生了更高附加值;上下游产业建设为专业技术服务等提供了市场空间,专业技术服务为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较低成本的服务。实践证明,通过上游、下游、专业技术及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不但打造了各业务板块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优势,还提升了总公司整体综合竞争优势。
1.国内外油气资源保障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油不断扩大油气资源储备,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另一方面实施风险勘探与海外并购的并举的国际化战略,扩大海外资产。国内、国外油气资源的全球化和区域协调化,保证了未来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司加强LNG(液化天然气)资源获取能力,大力推进国际贸易,逐步形成多元化、国际化的能源供应格局。通过国内外油气资源以及LNG资源获取的协同发展,大大增强中国海油上游业务的综合实力,为下游炼化、化肥等业务做好资源准备。
2.专业技术服务与油气业务价值链上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油拥有的三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在集团战略引领下,坚持协调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上游业务发展机遇,通过提升装备技术水平、自主创新和降低服务成本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增强了自身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实施专业化独立运作,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和海外市场,打造国际竞争能力,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与油气主业的互动协调发展,不但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和品牌效应,也形成了中国海油独特的竞争能力。
3.上游油气业务与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油上游油气是下游炼化销售和化肥板块的主要原料来源,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吗,实现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上游油气产品在下游板块最终转化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汽油、柴油、沥青、乙烯、化肥、甲醇等产品,实现了再增值;二是下游的产品直接面对大众消费群体,大大提高中国海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通过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规避市场变动对经营的影响,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
4.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主业之间优化能源结构的协调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中国海油新能源板块已经具备产业化规模。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业务的开展,实现中国海油传统能源业务外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清洁能源,优化了能源供应结构。未来,新能源板块本着择优发展的方针,将着力传统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通过煤的气化液化,实现与传统油气业务的对接,对传统上游业务的补充,形成资源保障的协调发展。新能源板块是中国海油彰显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中国海油优化能源结构的探索,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渠道。
5.金融业务与核心产业之间产融结合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油金融服务板块坚持“产融结合、以产带融、以融促产”方针,依托集团核心产业的高效高速发展,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努力打造金融服务品牌,提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水平,促进集团各业务板块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助力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海油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服务板块始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中国海油主营业务的快速成长也给金融板块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舞台和空间,实现了实业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融资能力、规避金融风险、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议
协调发展战略为总公司整体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是公司战略规划的引领的结果,也是各业务板块互相理解、支持和较强的执行力的结果。结合中国海油上下游一体化产业结构和较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的特点,面对各产业板块强烈的发展愿望与资源不足等挑战,研究和建立中国海油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是关系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艰巨,困难很多。笔者认为,这种协调机制应该是一个通过公司战略引领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相平衡的内部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既要考虑各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化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功能,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同时,还要考虑各业务板块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环境、人员状况、发展条件和优劣势等因素,通过不断提高集团层面的战略规划能力来引领,以满足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发展的均衡性、协同性。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建立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尚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学生就业;传统产业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传统工业面临极大挑战,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应运而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大学生就业是个常讲常青的话题,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来说,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投资结构变动及大学生就业的效应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用重要地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自主核心技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现阶段我国要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投资结构的变动,而投资的增加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热点话题,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有业不就”等问题的愈演愈烈,如何安排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投资拉动和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人才、创新的要求很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群体,是人才和技术创新的摇篮。因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认清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1.国际背景
金融危机后,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基于争抢竞争优势,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大投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市场,加速新兴产业发展。
美国制定《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要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高生产率的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振兴钢铁和汽车工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如奥巴马政府推出庞大的“美国复兴和再资计划”,力求通过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美国增长;宣布将R&D(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值,并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抵免永久化立法,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采取税收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2.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年平均增长10%,工业化正在深化过程之中,传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仍在增长中,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发展需要增强竞争力,应对持续增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压力,需要新的产业支撑。包括新资源开发与再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催生新的节能环保产业,其外部性强,需要新的制度和机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需要提高竞争力。
与上个世纪相比,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制成品出口,甚至包括一些成套设备出口竞争力明显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有所提高。但所有的这些主要依赖跨国公司的设备和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处于产业链分工的底端。
3、大学生就业行业分布现状
现选取2007-2009年大学生就业专业进行分析。数据来源麦可思就业报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联的就业效应
1.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联的行业
从行业类型来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并存,其产业本身包括技术的研发与制造过程。
1.1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领域可分为六大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
1.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计算机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等行业
1.3生物产业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制药
1.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属于制造业的上游高端产业,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1.5新能源产业
主要有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1.6新材料产业
包括稀土、磁性材料、金刚石材料、新能源材料、特殊陶瓷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等行业
1.7新能源汽车产业
只包含一个行业,即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先进原理、先进技术所形成的汽车行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就业效应对比分析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的非传统行业。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原则,现选取单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单个传统行业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在产业样本选择上,选取环保产业和橡胶制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指标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产业效益贡献率(产业年均就业人数、产业总产值)和产业自主创新率(产业R&D投入率、产业销售收入率),传统产业包括产业经济效益(规模效应系数、劳动生产率)和产业贡献率以及劳动力吸纳率。
参照相关资料,数据整理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益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传统产业,无论从劳动力吸纳程度还是就业人数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要优越于传统产业。
四、文献回顾
1、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王星(2011)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地方经济振兴的着力点,他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河南省发展新兴产业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总结出河南省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制定正确的策略,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郭连强(2011)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实践做了一些研究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欧阳峣、生延超(2010)总结近年来学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作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不足,认为我们应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为其发展提供针对性的策略。
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证方面,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
孟祺(2011)对发展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调研,依据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趋于短期化和定向化,缺少普惠性和长远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基础性的研发平台和专门性的产业融资平台,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经营领域。熊勇清、李世才(2010)分析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者的评价模型对环保产业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者处于中度耦合、轻度衰退发展状态,应进行战略改革。
2、大学生就业
理论层面上,程立军、王丽娜(2010)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题根本上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所致。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舒缓大学生就业集中地区的就业密度;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刘绍斌、姜燕(2008)提出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素质水平要求较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拉动大学生就业增长,并探讨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结论得出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合适工作岗位,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杨自辉(2008)就大学生在物流行业就业中遇到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物流企业规模也偏小、工资待遇偏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在物流行业中成功就业,高等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定位、心态的引导与培养,依据物流岗位群、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惠敏(2007)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应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实证方面,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
洪莹、吴健豪(2011)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索了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总结出基本条件、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潜力和职业定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五个因子。徐丽敏(2011)对天津南开大学等四所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对现阶段大学生有业不就就业难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一现状,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郭虎子、黎维锐(2010)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变迁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杭永宝、王中(2009)从教育、经济和就业三个结构对就业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认为应该着力调整教育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准入、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导向、监管、服务作用。
五、简要评述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调整现阶段产业结构,以政府投资拉动为导向,广泛吸纳人才,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而实现大学生就业则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总结两者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大学生就业也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星.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SWOT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1).
[2]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3]欧阳峣、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4]孟祺.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认知和评价的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1(1).
[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6]程立军、王丽娜.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0.
[7]杨自辉.论大学生在物流行业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教学.2008(11).
[8]惠敏.第三产业与大学生就业[J].探索创新.2007.
[9]洪莹、吴健豪.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2).
[10]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全报告包括五大部分。包括总经理致辞、关于我们、我们的责任与行动、未来展望和社会评价等。中英文版,纸板和网络版同时可得。在总经理致辞中,简要阐述了公司宗旨、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观,关于企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承诺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在关于我们部分,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公司与六大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出资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承包商、社区及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有关机构等,在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未来展望中,公司承诺不断地完善公司的企业责任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来促进公司“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追求的实现。
在我们的责任与行动中,围绕“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从“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的生产运营”、“促进员工发展”、“支持社会公益”四个方面展开公司的责任履行情况。每一部分的内容大致按照理念与目标、管理与规范、行动与措施和效果与表现的结构模式编写。三个附录分别包括业绩数据、术语解释以及全球报告倡议(GRI)及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美国石油学会(IPIECA/API)索引对照表。
报告的主要特点分析
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石油集团的责任理念,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和业绩。呈现出责任清晰 重点突出 国际规范 诚信友好等特点,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关心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的回应。
责任清晰
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公司的宗旨、价值观和贯穿于所有生产经营过程的核心理念。“为国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地提供能源是中国石油集团最大的经济责任。”这既是公司的基本社会责任,也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特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公司带来的是机遇,也是现实的挑战。并且社会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趋于优质化、清洁化和多样化。作为国家的主要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公司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报告从多方面报告了公司履行基本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不断加大投资,增加油气供应,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公司基本任务。“十五”期间,公司累计投资5985亿元,相当于同期实现利润的125.62%,用于增加油气勘探开发能力、管道运输能力和销售网络建设,以增加石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平稳供应。2006年公司油气勘探获得众多突破,国内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连续三年超过5亿吨,为持续稳定的市场供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公司还积极“走出去”,拓展新的能源来源。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完成原油作业产量5460万吨,相当于在海外又建设了一座大庆油田。
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2006年,公司成立了新能源的管理和研发机构,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公司从2003年就着手开发的吉林燃料乙醇项目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试点示范工程,2006年,吉林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位列国内生产厂之首。公司还在那曲、辽河油田、新疆油田等地建设了一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重点突出
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对近年来媒体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问题关注的回应。公司重庆开县井喷和吉林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两个重大事故,一为安全事故,一为环保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公司责任建设的质疑。安全健康和环保问题已成为公司践行社会责任好坏的关注焦点。报告用超过1/4的篇幅计18页给与了充分而认真的回应。
在HSE(安全健康环保)上,公司树立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以及追求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的目标。报告从七个方面报告了公司所做的努力,包括强化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推进圣餐过程的环境友好、建设环境友好企业和工程、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优先开发清洁能源、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2006年,公司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3%、4.1%和47.8%。在集团考核的118家企业中,有94家实现了无死亡事故,占总数的79.7%;有72家连续三年实现了无死亡事故,占总数的61%;有58家企业连续五年实现了无死亡事故,占总数的49.2%。2006年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95.9%。
在环保方面,2006年,在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原油加工量及主要化工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公司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石油类和COD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4.6%和5.4%,全公司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级环境污染事故。2006年10月,中国石油集团旗下的辽阳石化公司N2O减排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审,成为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重点项目。据测算,该项目2007年底完成后,每年可实现减排碳指标约1000万吨。2006年6月,西气东输建设工程和新疆石西油田开发建设工程双双荣获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最高奖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报告的总经理致辞中,对公司在安全环保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2006年公司在安全环保重大隐患治理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安全环保指标有所改善。但仍有6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庆开县天然气井漏事故发生,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也坦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增加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平衡性,也显示公司负责的态度和决心。
国际规范
报告按照有关国际规范编制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及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美国石油学会(IPIECA/AP)索引。对索引项目按照报告充分、报告涉及和未报告进行分类注释。前者全球报告倡议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跨国公司采用较多的指标体系,报告涉及了其中的73项指标(报告列示了121项指标),后者是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与美国石油学会推出的《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报告按照行业国际规范来编制,便于公司在同行业中学习与竞争,公司按照GRI指南来编制,有利于大公司负责任国际形象的树立,有利于公司向一流的跨国企业的发展。
诚信友好
虽然通篇报告有43000多字,但结构清晰,使利益相关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已有的相关信息。并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即使是行业的外行也能无负担地阅读大意。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向有关公司要纸质报告版本时,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是联系电话非常有效,二是接待人员态度真诚友好,三是报告也及时寄到。这一点,虽然不是很难,但却是国内很多公司欠缺的。这至少是公司愿与社会沟通的一个诚意表现。
报告的改进空间
1、 报告的完整性
作为公司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客户的期望和回应还显得不够直接和完整。如报告中所讲,公司仅天然气的受益人口(客户)就约有4亿人,这是公司“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根本对象,通过报告与他们建立必要的沟通,回应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是一项持久而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工作。
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现场(浙江嘉兴)交流会上的讲话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吴新雄
分布式光伏发电现场交流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场交流会,学习、研究分布式太阳能利用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和矛盾,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一、注重实际效果,深刻认识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本质意义
(一)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在国际上能够主导市场的产业并不多,光伏产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美国和欧洲的“双反”,就是要采取贸易保护的手段,对我光伏产业进行战略遏制,就是要独占国际光伏市场,抢占先进能源技术的制高点。在这场国际产业竞争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主动权。经过近1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市场70%,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光伏产业长期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重生产、轻应用,产业发展不平衡,市场风险很大。近几年欧美等国“双反”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惨痛教训。这充分说明,只搞制造不行,必须加快拓展国内应用市场,构建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国务院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为拓展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切实拓展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实现从上游制造向下游应用的延伸,培育和完善产业链,实现我国从光伏制造大国向光伏产业大国的转变。尤其是浙江、江苏、江西、河北等光伏大省,更应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切实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光伏应用上走在前列。只有这样,才能把光伏产业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二)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确保我国能源战略安全
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听取国家能源局关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汇报,明确提出“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即: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强调着力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拥有巨大的资源量和发展潜力。第一,在用电负荷达到30万千瓦的工业园区,安装屋顶光伏的规模可达1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占到工业园区用电量的10%左右,优化能源结构效果明显。第二,光伏发电负荷与工业用电负荷在时段上十分吻合,既能满足工业用电需求,又能“顶峰”发电,优化电力系统运行。第三,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力争到2020年实现光伏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将在替代化石能源、保障清洁电力供应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对于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各地区各企业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就一定能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三)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创新城乡用能方式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出到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13%。目前,国家能源局按照任务分工,正在抓紧制订《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清洁、环保、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城镇新能源利用的现实选择。按照计划,到2020年,光伏发电将达到1亿千瓦,每年可减少燃煤5000万吨,在替代城镇煤炭消费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5000到2万人的小型建筑群,使用LNG实现冷热电三联供,既能集中制冷、制热、发电,还能解决天然气调峰问题。这样就能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改善城乡用能方式,实现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
(四)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方针,切实提高太阳能发电、用电的效率和竞争力
我国西部地区光照条件好,未利用土地辽阔,适宜发展集中式大型光伏电站,但度电补贴需求高,约0.6元以上,且当地用电需求小,大规模开发就地消纳困难,电力需长距离外送,变损、线损高,输变电投资成本高。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虽然平均利用小时数稍低,但电力易于就地消纳,且网购电价高,度电补贴需求少,约0.42元,与西部集中式光伏电站相比,用同样的补贴资金能够多支持30%―50%的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够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更多的光伏发电应用,更加有效扩大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同时,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利于鼓励企业和地方协同,加强技术改造、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太阳能开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加高效地发好、用好、管好光伏发电,不断提高光伏发电、用电的效率,不断降低光伏发电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和用电成本,切实提高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拓展光伏应用市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五)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今年6月,总理主持召开8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发展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要支持新兴产业中成长型、创新型领头羊和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光伏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型领头羊。今年1―5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100%,直接带动投资近300亿元。目前,光伏发电储备项目超过1000万千瓦,带动社会投资潜力巨大。在当前实体经济疲软,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和光伏应用,实现产业与应用的有机结合,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促投资,对于培育和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齐心协力,努力破解分布式光伏发电难题
(一)多措并举解决好屋顶问题
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点是中东部地区电价较高、负荷较大、经济性较好的各类工业园区。建筑物屋顶拥有者、项目单位和用户不是同一主体,经济关系复杂,利益难以平衡,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各方面反映的“屋顶落实难”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屋顶资源,而是难以协调使用。嘉兴市采取统一配置屋顶资源的办法避免了开发企业恶性竞争和业主漫天要价的矛盾。秀洲区要求新建建筑物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的企业屋顶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必须安装光伏发电,这对解决“屋顶落实难”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为做好屋顶资源的统筹协调,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引导建筑业主在符合安全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或配合开展光伏运用,协调电网接入、项目备案、建筑管理等事宜。各地区可根据需要,对达到一定屋顶面积、符合安全条件且适宜安装光伏的新建和扩建建筑物要求同步安装或预留光伏发电设施。地方政府还可以将建筑光伏发电应用纳入节能减排的考核及奖惩制度,并允许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折算成节能量和减排量参与相关交易,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努力解决好“屋顶落实难”的问题。
(二)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嘉兴、杭州、合肥等地都探索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上下联动,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应用的统筹协调。政府主导不是脱离市场机制,而是要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键是找准发力点。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浙江、江苏等省结合分布式光伏的潜在市场,统筹开展了屋顶面积及利用条件调查,系统开展光伏发电规划,为今后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二是加强政策引导。许多地方对光伏运用出台了支持政策,在国家补贴基础上适当给予地方补贴,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合力。这里要说明一点,各地这样做是可敬可佩的,后续还应继续这样做。但是作为企业,如果这个产业十年、二十年都靠补贴才能存活,那这个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扩大应用规模,摊薄成本,使光伏发电成本与煤电相当,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个政策要说清楚,政府确定的政策,比如说二十年的补贴政策是不会变的,当然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成本降低,补贴标准有什么变化,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要说的很明白。三是加强产业监测。浙江、江苏等光伏产业大省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了光伏产业发展信息监测体系,对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应用市场、行业管理等实施动态监测,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服务。
(三)完善龙头企业引领发展模式
有效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是关系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鼓励龙头光伏制造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鼓励用电大户积极生产和消费光伏发电,也鼓励其它企业参与光伏应用。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在制造基础上向下游延伸,既为自身光伏产品打开市场,也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保定英利利用荒山荒坡建设光伏电站,积极向下游光伏应用延伸,既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上汽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建材集团等大型央企,作为能源消费大户,在系统内组织企业利用自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使集团的建筑屋顶得到充分利用,产生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青岛昌盛日电以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运营为重点,在农业大棚上安装光伏发电,棚下发展高端农业,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方面树立了典范。随着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和应用领域的增多,必将培育并形成众多引领型的光伏应用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光伏应用的全面发展。
(四)切实做好并网运行和计量结算等服务
并网难曾经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务院24号文专门对加强配套电网建设和服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国家发改委的《分布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也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和运行作了具体规定。国网公司、南网公司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并网工作,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和工作规则,对基层电网企业规定了办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提高了并网服务效率和质量。江苏电网公司介绍了简化规范并网服务的经验,希望其他的电网企业很好地参照,认真地执行,同时做好并网运行、计量结算、产业信息监测和补贴资金拨付等各方面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五)坚决抓好标准和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是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生命线,标准是质量工作的保障。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建筑安装光伏的统筹协调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分布式发电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嘉兴市制定了项目建设、施工安装、安全管理等系统规范性文件,同时积极引入保险机构提品质量险,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质量。各地区都要加强光伏产品、光伏发电工程和建筑安装光伏的标准和质量管理,对建筑安装光伏的载荷校核、抗风、防震、消防、避雷等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工程规范。为保障光伏产品质量,国家认监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要求光伏设备必须采用经认证机构认证的光伏产品,各地区要严格执行。今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将组织光伏发电工程质量检查工作,在光伏发电发展之初就严格把好质量关。与此同时,各地方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不得限制外地符合国家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产品进入市场,不得向项目单位提出采购本地产品的不合理要求,不得以各种方式为低劣产品提供市场保护。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必须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已经研究了新的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将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大力扩大市场规模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六)多方努力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融资难始终是制约我国光伏发展的难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投资企业自身应该努力,利用好现有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正泰集团、晶科集团做得比较好,利用国外资本市场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要创新光伏金融服务。国家能源局建立了政银企沟通平台,通过交流沟通,银行对光伏产业加深了认识,减少了担忧,有些银行已经把光伏产业作为重要支持领域对待。我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分布式光伏特点和融资需要,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利率和贷款期限上予以优惠,鼓励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为光伏发电提供一体化服务,鼓励基金、保险、信托与产业资本结合建立光伏产业投资基金,更为重要的是,鼓励探索售电收益权和项目资产作为质押的贷款机制。对个人安装分布式光伏贷款,可以个人收入等为信用条件减免资产担保。国家开发银行率先在光伏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将继续与有关银行机构保持沟通,特别在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中,协调银行一并参与,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光伏发电的政策,在电量交易、电费结算、工程质量方面,消除金融机构的担忧,为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良好条件。
(七)加强全过程监管
重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能源监管工作,特别针对光伏发电,要求各地能源监管机构从项目设计、安装施工、电网接入、并网运行、电费结算和补贴发放等方面建立全过程监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华东监管局、江苏监管办、甘肃监管办已经上报了专项监管报告,今后还要利用好这些报告,对违规情况进行处理。各地能源监管机构都要会同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等,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监管,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行安全监管,加大争议协调解决力度。同时,每半年要编制光伏发电专项监管报告,将有关监管情况向全社会公布,引入全社会监督,共同促进工作改进。
三、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长期向好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政策
目前,解决分布式光伏应用遇到的各类问题,最根本措施还是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国家能源局近期拟《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对有关政策进行细化和调整。一是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项目备案时,既可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也可选择“全额上网”。“全额上网”项目的全部发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收购。二是在“自发自用”电力用户用电量显著减少或者消失的情况下,可以转为“全额上网”,执行光伏电站标杆电价,消除投资者对电费回收的后顾之忧。三是对于利用地面场所或农业大棚等无电力消费的设施建设、在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单个项目容量不超过2万千瓦且所发电量在并网点变电台区消纳的光伏电站项目,可以纳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指标管理,执行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此外,各省(区、市)要按照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管理细则,设立“一站式”备案管理服务窗口,简化项目备案和管理流程。国家能源局也已商财政部、发改委,确保上网电量的和国家补贴资金按月(或双方约定)结算。总之,要让投资者看到政策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激发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光伏发电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成本上还高于常规能源,在发电特性上又是波动的,现阶段不可能单纯依靠市场自我发展,还需要政府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市场培育和引导力度,特别是地市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浙江、江苏、河北、江西等光伏大省,更要高度重视光伏应用,首先扩大本地市场,加大光伏应用推广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光伏应用协调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光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加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力度,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为光伏发电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多元发展
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光伏发电对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光伏发电纳入能源利用、城镇建设、电力发展等相关规划,特别是“十三五”能源规划之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同推进。一是鼓励屋顶面积大、用电负荷大、电网供电价格高的开发区和大型工商企业率先开展光伏发电应用。二是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电价补贴政策基础上制定配套财政补贴政策,对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三是鼓励在火车站(含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飞机场航站楼、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系统的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四是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统一组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并将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作为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五是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
(四)进一步落实好年度实施计划
为做好规划与补贴资金、配套电网的协调,我们对光伏发电实施年度计划管理。今年是年度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年初已将2014年新增备案规模下达到各地区,但是上半年总体执行情况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光伏电站的规模指标迟迟落实不到具体项目,造成大多数项目还没开工建设;二是电网公司对光伏电站项目接网审核时间太长,而且内部决策程序繁杂;三是市场消纳条件好的东、中部地区,受屋顶使用协调难、售电收益不确定、贷款融资难等影响,分布式光伏建设进展缓慢。会后,各地区要加大年度计划的执行力度,对列入计划的项目,要监测进度,对不能按时开工的项目,要及时进行调整,明年制定计划时要以各地区今年计划执行情况为基础,执行不好的地区,相应减少年度规模。电网公司也要积极配合办理项目接网手续,及时建设配套电网,简化内部审核流程,确保光伏发电年度计划顺利执行。近期,国家能源局将根据各地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对年度计划进行微调,主要原则:一是在优先保障自发自用光伏项目的基础上,调整部分规模指标给分布式光伏电站。二是对南疆、河北、青海等有特色需求的地区增加部分光伏电站指标;三是对分布式光伏有建设需求但受规模指标限制的地区增加一些指标,对计划执行不好的地区,不再增加其光伏发电规模指标。各地区要加大计划执行力度,按季度报告实施进度,力争全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
(五)进一步创新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
各地区要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重点开展发展模式、投融资模式及专业化服务模式创新。国家能源局将选择部分示范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区域电力交易试点,允许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同一变电台区的符合政策和条件的电力用户直接售电,电价由供用电双方协商,电网企业负责输电和电费结算。同时,还将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示范区政府合作建立支持光伏应用的融资机制,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此外,各能源央企也要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在投资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同时,开拓性地开展分布式应用。每家能源央企至少要与一个地方政府合作,成建制地开发建设一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大型民营光伏开发企业也可以这么做。大型光伏开发企业还应联合电网企业,创新分布式光伏投资运营模式,在技术上和商业模式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电力运行和市场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六)进一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当前,发展好分布式光伏发电,不仅要试点先行、破解难题,还要通过示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国家能源局先后总结推广了浙江嘉兴、江台、河北曲阳等地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经验,希望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继续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各类示范点,逐项突破发展难题,及时总结经验,争取全面推广。同时,各方面要加大光伏发电的宣传力度,通过培训会、媒体宣传、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光伏发电的认知,让更多人认识到光伏发电的好处,更深刻地认识光伏发电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意义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全面激发社会和市场的活力,为光伏发电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氛围。
四、分工合作,全力抓好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一)能源局重点工作
一要研究出台各省用电清洁能源配额政策,将各省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量作为碳排放、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依据。二要研究拟订《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确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三要根据实际情况,调研拟订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政策微调的可行性和具体办法。总的补贴政策不变,但集中式的补贴可能要适当降一点,分布式的补贴要适当提一点。四要将绿色能源县、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授牌与实际的清洁能源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结合起来,并与相应的政策挂钩。五要对多晶硅电池组件等产品单位能耗、成本等动态排序,供有关主管部门参考,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六要组织好分布式发电规划、计划、并网服务等重点环节的监管,运用监管报告推动政策措施的联动。
(二)各地政府重点工作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负起责任,真想、真抓、真干,做到决心大、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二要抓好规划与协调。一方面抓好分布式发电规划,将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大型建筑物、荒山荒坡荒滩等纳入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抓好电源与电网的同步,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三要抓好政策的配套与落地。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好配套资金扶持政策,能力大的多补助,能力小的少补助;二是搭建好政银企融资平台,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施封闭贷款的可能性;三是制定规范屋顶业主与光伏业主责权利的法律文本,确保不扯皮;四是制定新建厂房、大型建筑的建筑标准,为安装光伏发电提供基础;五是协调监督并网服务,地方政府要做好“老娘舅”、做好“协调员”。四要抓好试点示范与推广。五要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积极拟定“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规划,创新新型城镇化、新能源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