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金陵十三钗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陵十三钗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陵十三钗评价

第1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这一天,《金陵十三钗》刚刚在国内上映,笔者参与了媒体点映活动,先睹为快地观赏了影片,看得泪流满面;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夫人,则用去了一包纸巾。

中国电影能拍出这个水平,真是很不错。这还得感谢小说的原作者、著名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她打下了底子,使张艺谋早在5年多前拿到本子的时候,就有了拍好这部电影的饱满的底气与丰沛的希冀。

享誉世界文坛的严歌苓,确实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优秀、最具影响力者之一。她多产、高质、涉猎广泛,而且可以用中、英双语创作。我手头有她若干中文版本的作品:《扶桑》《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以及这本中短篇小说精选本《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写金陵得心应手,她说她妈妈就生在南京,她自己以前也经常去南京,所以对南京很熟悉。

《金陵十三钗》到了张艺谋手中。变成了一部像磁铁一样吸引人的电影作品。电影故事与小说原著相比,在核心情节上没有变更。在电影中:

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关系瞬间变得复杂。然而,教堂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们救下。这些平日里“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换上了学生装,怀揣剪刀玻璃片,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这就是《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你保护我,我保护你,生命因此生生不息。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残酷,期间发生的8万妇女被的事件,比屠杀更残酷。在战争中,不仅男人倾力保护女人,而且女人全力保护女人。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让人欲罢不能。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战争中生命的幸与不幸,通过艺术家的非凡创造得以呈现。剧里剧外,都需要这样的艺术表达。歌德说得好:“即使是在感到最大幸福和最大不幸的时刻,我们也都需要艺术家。”

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从筹备到开机到杀青再到上映,前后历时5年多,导演张艺谋、编剧刘恒、严歌苓和一班演员,都用上了真心思。严歌苓本身就是好莱坞编剧协会的会员,有着“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巨大能力。饰演男一号约翰・米勒的好莱坞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与饰演女一号玉墨的新人倪妮,都演得至真至情。与小说是一个人所“生”的不一样,电影的精彩是合作的成果,他们是一个一流的合作团队。举一个细节:在贝尔与倪妮的所谓“”中,米勒说战争结束后要带玉墨回美国的家乡,而玉墨对米勒说:“今天就带我回家!”这句平凡而震撼的话,让笔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是战争废墟中片刻的“家”,这是人心人性的表达。那些没看过电影就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影片,真是瞎扯。

人道的情怀,人性的光辉。对音乐家来说,最美好的旋律出自最美好的感情;对作家来说,最感人的故事同样出自最美好的感情。最可贵的,正是严歌苓笔下那激荡的情感、氤氲的情怀。

严歌苓的小说,在局部看去是精致,从整体看去是大气;不仅故事好,而且语言极好一好的小说家,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好的语言。

语言需要天赋,而思想情怀则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严歌苓生于上海,在安徽马鞍山长大,父亲和爷爷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出身书香门第,她从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12岁,严歌苓参军,作为舞蹈演员,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巡演。20岁时,她开始发表作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后来,她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与莫言、余华、迟子建同学。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严歌苓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旅居海外,跟随外交官丈夫游历各个国家……

罗曼・罗兰说:“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品质:感觉的敏锐,情感的深沉,心灵的丰满。”这些,严歌苓都具备。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一起造就了严歌苓。然而,在国内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严歌苓更为丰富、更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大陆题材的,比“全部根须都”的海外小说更具震撼力。《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的佳作。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火热上映之际,笔者的同仁去南京采访,试图还原电影背后真实的历史。无论电影是否虚构,战争历史中的“保护与拯救”都是普遍存在的;无论电影评价如何,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确是好小说,就像李安的电影《色,戒》无论有何争议,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本身就是优秀的作品。

我一度很希望通过问答严歌苓,进一步了解小说和电影之外的问题。我想提问如下:

问1:1937年,一座城市、一所教堂、一场战争、14个风尘女子、一群金陵女学生、一位神父、一些军人,在“”的背景下,共同演绎了一段泣血往事,表达了感人的人道情怀。您所了解的当年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问2:您身在海外。如何从南京、从历史中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还有张纯如的《》这些有良知的作品,都是很真实的记录,对您小说的创作有什么启示,我们今天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它?

问3:“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别名,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而用《金陵十三钗》作小说的标题,很好很天才。“十三钗”这些风尘女子,从受到庇护到后来保护学生,这其中如何处理好隋节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问4:《金陵十三钗》的开头是很著名的开头:“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书娟在现实中的原型是怎么样的人物?

问5: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企业家辛德勒出来保护犹太人,而在战争中底层人保护底层人更是不容易,更可见人性的升华。辛德勒是男人、名人,“金陵十三钗”是女人、普通人。《金陵十三钗》直指人心人性,情感的分量很重。作为女性,您怎样看待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历史时期中,真实存在的、著名的秦淮女?

问6:您说“电影跟原著小说相比有较大的改变,但都非常杰出”,但是中篇小说原著和后来的长篇电影小说,两者有了较大的不同,您自己更喜欢哪一部?

第2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乱世背景 细节刻画 限知视角 色彩表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19

张艺谋导演、刘恒与严歌苓编剧的《金陵十三钗》热播之后评价各异,但这部历时5年精心打造的国产影片,与张艺谋此前导演的《红高梁》、《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相比,思想性和艺术性明显增强,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说:“归根结底,一个文化产品的终极目标当然要有好的情怀、好的思想,大家判断一部好电影,还是要看这个”, 而好思想如何演绎如何表现,却是一部影片的艺术特色所在。

《金陵十三钗》描写了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成了废墟。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三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约翰凭借其外国人的身份帮助她们离开南京。但教堂内逃难的人们逃避不了日军的蹂躏,当日军发现这里藏着女学生时,要求这群女学生为日军占领南京的庆功宴助兴,面对日军的暴行,十三名决然替女学生冒死赴难。

影片故事内容简单但艺术技巧却是精湛的,是一部善于运用艺术技巧表现思想情怀的好作品。

一、选择乱世背景突显人性的崇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传统文艺作品多以乱世来塑造英雄人物,《金陵十三钗》以二战时期中国土地上日军为背景,也塑造了李教官这样的英雄人物,但影片所塑造和表现的重心并不是这些军人,而是片名所标示的十三个风尘女子,这一群像是整部影片传达思想和情怀的凝聚点,因而是编导者的用心所在,最能体现影片的艺术特色。

秦淮名妓,“关于她们的传说就跟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古老”,这十三个身份低贱、无依无靠的风尘女子在战乱中逃生,乱世中女子命运都是比较悲惨的,这群的命运更是这样。无处藏身的她们试图进入文彻斯特教堂避难时遭到拒绝,求生的本能使她们强行进入教堂。在教堂内看到李教官救回来的重伤孤儿小兵浦生惨然死去,日本鬼子对雏燕般幼小女学生的疯狂搜捕和无辜杀戮,渐渐唤醒她们人性的辉光,最后在日军要求学生去为日本军官占领南京庆功宴唱歌助兴时,们决定救出女学生,做一件“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事,个个身怀碎玻璃做成的利器假扮女学生赴难,与日军庆功的战领共生死。这一行动若不在战乱这样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事件中,们不可能遇到也不可能做到,她们只会安于她们古老的职业。这一选择,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宗教意义上的自我救赎,而是在真正的邪恶和死亡面前激发出来的最无私最慷慨的人性美好崇高的辉光。难怪乎数十年后在书娟的回忆中,这群的形象仍像影片中她们出场时那样色彩斑斓、艳丽优雅。影片中约翰・米勒从浪子向神父角色的转变也是这一主题的另一个映像。

影片正因为选择了战争这一乱世的大背景,在惨绝人寰的杀戮和暴行面前,社会特殊人群身上人性之光和崇高之美才最充分地突显出来。

二、双层冲突结构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特征

整部影片故事有着一大一小两层戏剧冲突,大的是稀落死守在教堂外的国军与日本侵略者步步惊心的对抗;小的是教堂内女学生与之间的冲突。两层冲突的发展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情节发展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得到细致的刻画和演绎。

女学生嫌弃的低贱和不干净,拒绝她们使用教堂的设施和吃自己的东西,冲突在上厕所问题引来的争吵处达到最顶峰,尖刻的语言和粗俗的举动将其身份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一颗致命子弹引来的日军侵入教堂大搜查后,李教官为救教堂内的人壮烈牺牲标志着两层结构冲突消解为单一的冲突,学生与的矛盾旋即开始解决。为日军打死的两名女学生歉疚伤心不已,共同的命运也使学生们开始接受这十三个女人,深情照应抚养李教官送来的伤员孤儿小兵浦生赢得女学生对她们的另眼相看,觉得她们心也不坏。接下来的情节就是日军与教学内这些女人的冲突,在极度恐惧的生存环境下,仅几天的相濡以沫,就激起做出代替女学生去为日军庆功宴助兴这一视死如归的生死抉择。人物关系的变化符合逻辑而充满着戏剧的张力。

三、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点晴之笔

影片中人物刻画演绎得最精彩的是两名逃出教堂返回妓院拿东西这一细节。豆蔻因琵琶只剩一根弦,不能很好地为长得像她弟弟的浦生弹奏《秦淮秋月》,竟然深夜逃出教堂回妓院找琵琶弦;而香兰为了拿耳坠,也不顾危险跟着一起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单纯善良的一面,也点出其彻骨爱美虚荣的愚昧一面。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香兰找到耳坠细心戴上后还对镜一笑,这一镜头画面的定格传出人物身份特征之神,更传达出了“商女不知忘国恨”,最后两人都惨死日寇之手。

导演这一细节的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现场景的转移,不致只集中在教堂中显得场景太单一;一是展现身上的某些特征和闪现人性的辉光。其效果是在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视角和色彩的表现力

整部影片通过逃过此劫的女学生之一、历史见证人书娟的回忆来叙述展开故事,避免了全知视角而用限知叙事,增强了影片的故事真实感和岁月的沧桑感,从书娟的叙述视角来展现故事人物,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也更加真实而生动。另外,“关于的故事很多,但是故事类型相对单一,严歌苓这个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小女孩的视点、女性对女性的打量,有了色彩的感觉”。[1]

导演张艺谋抓住了这一“色彩的感觉”,打破战争题材影片的灰色调,运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突出了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教堂对面被炮火炸飞的彩色纸条和五彩斑斓的旗袍来表现人物和主题,这是这部影片的亮色也是特色所在,张艺谋说“我想重现我的感觉,就是小女孩说的“我记住了她们那天走进教堂的样子,我记住了那个色彩”。我认为这是那个小女孩,一个幸存者对拯救她生命的人的璀璨记忆,也许生活中那些‘秦淮河女人’的衣服可能是脏的、破的,可能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她记忆中这些女人,一定是这么漂亮的。这是主观的记忆,同时这种记忆又歌颂了那些拯救者。”“这个感觉非常好,而且这种斑斓的色彩还不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它跟人性的美丽结合起来,跟救赎的主题结合起来。”[2]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艺术技巧是很值得探讨和借鉴的,有人说严歌苓很会讲故事,是评价其小说的叙事技巧,而刘恒很会编剧,让影片充满戏剧张力,张艺谋则很会导演,影片充满艺术的表现力和震憾人心的大片戏剧元素。在当下的国产影片中,从艺术表现内涵来说,《金陵十三钗》是难得的富于独创性的一部。

参考文献

[1][2]《导演让“好故事”爆发潜能》,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6日,省略

第3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关键词]心灵;震撼;《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首部战争史诗电影,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对那段历史给予了重新的审视与呈现,既展现了中华民族那段痛彻心扉的创伤,更表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挣扎与救赎。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深痛楚和苦难,残暴和鲜血之中的民族痛苦与人性之美残酷而震撼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金陵十三钗》情节紧张惊险,跌宕起伏。的日日夜夜,躲在教堂里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电影把战争、宗教、、女学生的青春萌动等浓缩到战火中的教堂这一场景内,神圣的教堂成为承载生命的诺亚方舟,命悬一线的人们在日本侵略者兽行的恐怖下,孤立无援,由生死存亡形成的强烈戏剧冲突,令人撕心裂肺。

影片开场展现了南京城破后人们纷纷逃难的场景,其中有女学生、军人、,泥沙俱下一般逃难的人群,迅速将观众带入那座死亡之城。影片以女学生书娟的旁白讲述一个凄婉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荡气回肠的浴血牺牲

首先带给观众以震撼的是一队本可以顺利出城的中国军人,为了保护女学生撤退而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的战争场景,只剩下李教官和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年轻士兵王浦生,李教官在本可以逃命的情况下选择了坚守,最终将女学生从日军的兽行中解救,而自己也在与成群凶残的日军血战中壮烈牺牲。

影片浓墨重彩地塑造出了一群为民族、为国家舍生忘死、血性英勇的军人形象。他们的形象无疑是光辉而伟大的,在残暴狡诈的侵略者面前,他们是一群崇高的富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战士。他们放弃自己的生命而选择与侵略者做最后的搏斗,源于他们保护女学生的责任感,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和高贵的品质。为了炸掉日军的一辆坦克十几名年轻的军人以身体作为肉盾而英勇牺牲;李教官在女学生被野兽般的日军蹂躏时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将女学生暂时从日军的魔爪下解救。他们勇敢、坚贞,用生命维护了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令观众感动而又悲愤。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

电影着意展现了一种圣洁与肮脏的强烈对比,将最圣洁的东西与最恶的东西纠结到一起。一方是从秦淮河风月场逃出来的“肮脏”的们,一方则是神圣的教堂和纯洁的女学生。一边代表着放荡与堕落,一边象征着圣洁与纯真,影片把这样两股截然不同的人群并置于危机四伏的教堂当中,共同面对墙外的血雨腥风。教会的女学生是朴素的、青春的、单纯的,她们像一群被猎枪惊吓到的小鸟,清澈的目光中充满着恐慌。秦淮女在女学生眼中一开始是龌龊的、不堪入目的:“她们只用了一会儿工夫,就把秦淮河带进来了。”们翻墙而入,用撒泼耍赖、死皮赖脸,使自己得以暂时安身于圣洁之地。

从13个女人进入教堂那一刻起,教堂内就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世界:教堂楼上与“地窖”,这里不仅有隔绝、对照,更有着激烈的对抗。然而无论是青春的女学生还是妖娆的秦淮女,面对野蛮的侵略者她们注定将是被蹂躏的对象。通过这些或懵懂纯真或肮脏堕落的女性,去见证那段屈辱和苦难,通过被蹂躏的精神和肉体,通过她们的对峙冲突和战争中女性特有的身心恐惧,让这群女子透过民族历史的层层迷雾,清晰展现出她们的生存状态,更从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视角透视出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屈辱。

三、血肉丰满的形象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和丑恶、下贱、伤风败俗等词语紧密相连,无论哪个国家对的主流评价都是否定的。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也是另类的,通过她们从侧面凸显真实的社会图景,透视隐秘的世道人心。然而在《金陵十三钗》中,当秦淮女面对无情杀戮、血腥蹂躏的国恨家仇时,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风尘女子却挺身而出,慷慨赴难,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复苏了人性之善、绽放了人性之美。

影片从人性和英雄主义的视角描述和评价这一特殊群体,她们可以容纳尘世间一切看似肮脏的东西,同时也能摧毁尘世中一切貌似强大的力量,既表现了她们醉生梦死的一面,也展现出了她们的人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和闪光的一面。

亲眼目睹日军在天主教堂对女学生的兽行成了玉墨们人性复活的催化剂,而她们献身精神的直接来源是女学生们企图自杀,玉墨们为了让她们回头而信口做出的承诺。在深夜的教堂顶楼俯瞰南京全城,四处烽火、遍地狼烟,全城犹如地狱,几个准备跳楼的女学生恰如即将被地狱魔鬼吞噬的天使,令人心碎。玉墨和她的姐妹们齐心合力地把女学生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她们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此刻她们的身上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概。玉墨们在慷慨赴难的前一晚一同唱起了《秦淮景》,这是她们曾经风光一面的展现,也是她们对如花生命的咏叹,虽然在踏上“死亡之车”之际,出现了小蚊子后悔的一幕,但这是弱小女子面对走向地狱时的真实恐惧,是人性真实的反应。

电影中,张艺谋把战争背景下的这群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呈现她们的活动和精神世界,展现她们的生活轨迹以及在独特生活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性格。她们敢爱敢恨、有笑有泪、有血有肉,浑身充满了生命最本真的活力与野性的张力。影片以其特有的细腻不动声色地逼视着人性深处向善向美的终极演绎。

四、巧妙的叙事视角

影片的叙事视角有两个:一是女学生孟书娟;第二个是女主角玉墨。电影中这两个视角像是“连环套”,形成了书娟看玉墨、玉墨看其他人的叙事结构。

这一结构由“第一人称”书娟的叙述而得以展开。故事的叙述来自这个女学生,但又没有局限于她的视野,用一种第一人称和全面叙述的交叉形式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既在叙述之中又仿佛游离之外,她以一种亲历的见证和主观的角度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但书娟作为整个宏大故事的视角必然是不完整的,玉墨的视角弥补了不足,两个视角的互补使这个最初从教堂的带有宗教般神圣彩色的玻璃拱顶之中得以展开的叙事角度充分而自然地道尽了女性在残酷侵略战争面前所经受的心理迫害以及人性的复苏。

五、人性与救赎的主题

原作者严歌苓说:“母性包含了受难、宽恕和对自身毁灭的情愿,是最高层的雌性”,在她的小说中较多展示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隐忍精神。《金陵十三钗》中,在生存还是走向地狱的抉择面前,这群曾被视为洪水猛兽的风尘女子以女性特有的从容与刚毅选择了代替纯洁的唱诗班女孩去奔赴一场死亡之约,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她们穿梭于纵情与痴心、放荡与圣洁间,一边是放荡的下贱身份,一边又是救赎的悲悯情怀,这群女子从纵情放荡到救赎俗世,内心经历了一个由愤世到悲悯、由混沌到毅然决然的转变过程,揭示出玉墨们虽沦落风尘,但内心从未泯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她们完成了人性深处向美向善的皈依。

一次异常庄重而神圣的化妆仿佛让她们从内心到外表都脱胎换骨,这是仿佛如同受洗和皈依的一次化妆。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表,而是更加激荡起了埋藏在她们心底多年并未曾触碰的珍贵的少女情怀。波浪式的卷发变成了简洁清纯的学生头,小姑娘的娇羞又重回到秦淮名妓玉墨的脸上。的“身体”被唱诗班少女的“学生装”所遮掩。们换衣服时展现出她们曼妙的身姿和美丽的胴体,通过镜头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们一种生命的张力。然而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们在慷慨赴死前所展现的是最天然本真的女性美,然而这种美越是动人越让人为她们即将到来的悲惨结局而感到哀伤。

13个女人腰中藏刀、登上日军卡车的时候,她们也就完成了从肮脏向圣洁、下贱向高贵的重生。影片中人性蜕变的揭示不仅体现在最后那个出人意料却撼人心魄的慷慨赴死,也从玉墨、豆蔻以及一群士兵身上展现出来。豆蔻在十三钗中是个心思单纯又略显愚钝、常被大家呵斥的角色,然而在邂逅奄奄一息的伤兵王浦生时,却萌发了纯真爱情,她幻想着两情相悦的美好未来,憧憬着两人甜美而幸福的日子。15岁就被淮北人从灾区拐卖到堂子里的豆蔻为王浦生伤心流泪,表达出她内心最淳朴的情怀,哪怕让王浦生感到片刻的幸福,成了豆蔻单纯而执著的目标。为了让王浦生的在天之灵听到自己的琴音,她只身出去寻找琴弦,毫不顾忌一旦被豺狼般的日军发现是什么后果。一个满口污言秽语的低俗,却拥有着善良淳朴的本性,萌动着最真挚朴素的感情,正是这些看似最为朴素最为简单的感情,却其实蕴藏着真正巨大的力量,豆蔻正是在这种感情的坚定下生出无限的勇毅。

十三钗最后的自我牺牲,仿佛响起了一声惊雷,让观众那郁积已久的感动与震撼从心灵深处倾泻而出,这些“下贱”女子们对于生存或灭亡的选择,唤起了我们重新思考“人性”的勇气,巨大的救赎力量却蕴藏在最为下贱的肉体之内,在面临生死抉择、灵魂考较的重要时刻,这些既为世人不齿,又无人来救赎的风尘女子,在那个教堂里,面对尘世的种种伤害与抛弃之后,最终挽救了别人救赎了自己,一种女性的博大与坚毅汹涌而出。

这部电影主题的升华最为让人触动。这些升华是救赎和新生的基础。由于目睹了日军的暴行,米勒由化妆师升华为神父;坚定选择慷慨赴死完成了乔治的升华;孟先生从汉奸到父亲为见女儿而丧命中得到了人性的升华,也取得了观众的原谅;米勒和玉墨的情感也从最初粗俗的调情到最后的互相欣赏而升华。而最为神圣和悲壮的升华是这些来自秦淮河的决定代替女学生去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正是这些升华为影片营造出巨大的荡涤心灵的庄严感和震撼力。

“十三钗”最终的形象定格在她们坐在日军的卡车里含泪带笑凝望的表情,她们在观众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然而她们如同一群浮雕式的形象却跃然于眼前,她们从烽火硝烟中走来,她们站立成时代的纪念碑,让我们的心灵清晰而又震撼地感受到生命穿透时空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第4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陈少峰: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张艺谋属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平衡能力很强,在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中都拥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跟张伟平合作的商业片多一些。从商业片的角度,《英雄》算是比较成功的,但这个电影类型有港片作基础,也不能算是他们的贡献,而且张艺谋的《英雄》也不一定比李安的《卧虎藏龙》更有影响力。张艺谋的问题是,还不能在电影里讲一个好故事。

高军:《英雄》的价值是多重性的,不仅为中国武侠动作片打造了一个丰碑,更是把中国电影市场正式带入大片时代。张艺谋可以在商业和艺术两极之间游刃有余,游走于大雅与大俗之间。我觉得他向商业的过渡,转身是最华丽的,后来很多人都是在走他的路,从文艺片、主流片,逐渐转向市场去跳龙门。除了商业大片,二张合作过程中也拍过很多中小成本的文艺电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山楂树之恋》。张伟平并没有妨碍张艺谋去拍他想拍的电影。

满囤儿:在《英雄》之前,张艺谋通过故事来表达一种传统文化层面的东西,《英雄》以后可能就是更注重视觉性的表达,目的发生了变化,这与他有一定的票房期待有关系,但是张艺谋对电影本身追求的执著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方向被张伟平引导而发生了转变。在《英雄》之前他努力研究一个故事如何影射文化现象,到了《英雄》则主要是展示视听,但我们也看到他在故事层面的努力尝试,他的试验性的东西在华语导演里面还是一流的。

问题二:如何评价张伟平对张艺谋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陈少峰:一部电影的成功,导演个人的影响力占一半,营销占一半。张伟平把张艺谋电影的营销做得很大,对张艺谋影响力的扩大有帮助。其实张伟平的新画面公司规模较小,在电影行业中并不算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从投资张艺谋电影的角度来说,新画面是有自身特色的。《英雄》的营销很成功,在美国经过重新包装,把李连杰作为主要演员来宣传,票房达到1.2亿美元。不过,《英雄》把发行权卖出去了,自己可能赚不到多少钱。其实张艺谋的商业大片虽然票房高,但盈利能力比较低,跟冯小刚不能比。从产业角度来讲,“二张”的合作不如冯小刚跟王中军的合作成功,后者的电影里有很多植入式广告,所以成本低,更赚钱。

高军:张伟平从影以来一直想用他的身体力行来改变中国电影营销不力的现状。虽然他是一个线条比较粗的人,但很注重营销的细节,比如对《英雄》采取了特别严密的版权保护措施,因此在拍卖音像版权时出现了天价:1780万。这个价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我看来张伟平的电影情结挺深的,尽管他闯入电影圈是偶然,但是也有十多年了。张伟平算不上特立独行,就是很另类、很高调、很性情,他可以一言不合就动手,但他又很讲义气。他多多少少有一些悲情英雄的色彩,你很难想象一个理智、科学的投资者只和一个导演合作。我们曾经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他,他都婉拒了,他说“张艺谋以后要是拍不动了,我就关门了!”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悲情英雄之感。

满囤儿:中国的电影投资人有张伟平这种头脑的很少。当年《卧虎藏龙》一火,他立刻能把握到古装大片的市场,拍了《英雄》。张伟平的营销策略对张艺谋电影的票房拉动很大。在他之后一些电影经效仿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但是近几年很多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这种运作方式失去了信心,这些营销方式可以抓人眼球,但是真正进影院去看片的动力不足。现在再用张伟平做《英雄》的宣传攻势,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把信息传递到更广的人群里,并不能保证观众一定会去电影院。无论如何,张伟平的成功鼓励电影人去钻研市场,只有拥有这种才能的大佬在中国多起来了,才能保证中国电影每年都有一些资金投放很准的作品出现。目前华谊兄弟、博纳等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对制片人市场敏锐度的培养,以后像张伟平这样一家独大、像明星一样的制片人可能会更少,他们不会像张伟平把自己推到前台来,但在幕后起到的作用可能会比张伟平当年还要大,只不过大家可能不大了解他们叫什么名字而已。

问题三: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导致“二张”分手的原因何在?

陈少峰:总归来说是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张伟平可能只是想玩票,他可能想加入很多东西给张艺谋,而张艺谋又是个强势的导演,他并不想拍完全的商业片,一方施压给另一方,另一方又有自己很突出的东西,冲突肯定比较多。我觉得他们想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所收获,这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在中国往往以文艺片作为衡量一个导演是否有才能的标杆,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对,如今在国外真正有表现力的导演,比如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这些人都是要拍商业大片的,充足的资金可以让你更好地发挥技术和艺术。在中国带有文艺青年特点的导演特别多,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套用了很多文艺的理念,而不是把电影当成一个独立的艺术,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高军:从我们旁观者角度说,他们对电影的从业心态不同,对作品的认识肯定有差异。导演无论如何都会偏重于创作,投资人、制片人多少会倾向于市场和营销,都没有错。投资人和导演既是割舍不掉的恋人,又是争斗不休的冤家,所有的投资人和创作者都有这个问题,冯小刚和王中军就完全是步调一致的吗?如果《金陵十三钗》入围奥斯卡了,拿奖了,票房大卖了,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而且那时候宣传上稍微高调了一些,在国内声称要拿到十个亿的票房,可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为国产片搭建好十个亿的市场平台。偏偏《金陵十三钗》在海外的销售也不是特别顺利,所以很多矛盾就慢慢激发出来,变得很突出,难以调和。

满囤儿:张伟平相对来说更希望看结果,张艺谋则更希望看到过程性的东西。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如《活着》、《秋菊打官司》,电影情绪是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慢慢累积下来的,观众内心深处会被民俗的劣根性深深刺痛。但是到了《英雄》、《十面埋伏》,你会发现它的主题是直白的,在主题确立之后就不停地堆砌各种视觉的东西。张艺谋更愿意写议论文,告诉你中国人会信仰某种情怀,然后用一个故事去证明这种情怀。但是张伟平更倾向写记叙文,把这个情怀放在你眼前,然后通过不断展现视听的愿景,来展现这种情怀。从《金陵十三钗》就能看出这种分歧,这个故事本身很婉转,很东方,但是表现方式很激烈,有一些段落,比如士兵排成一排向前冲,还有青楼女子站成一横排边走边唱的意象化画面,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有点突兀。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段落在张艺谋以前的电影里是不太常见的,其实张艺谋更希望自己的电影含蓄一点儿,更倾向于东方导演的表现方式,而张伟平更希望他的作品像西方好莱坞的大开大合。《金陵十三钗》算是他们中止合作的导火索,而他们埋下的种子大概可以追溯到《三枪拍案惊奇》。虽然《三枪拍案惊奇》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总票房跟同期影片相比并不高,环境已经在变化,包括观众的口味、国外的奖项、国外观众对华语片的偏好都变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敏锐把握住这个变化。直到《金陵十三钗》,走的还是前几年他们认准的一条成功道路,结果没有在奥斯卡拿到大奖,票房也不是特别高。张伟平对市场的敏感度可能不如前几年了,对于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特别好的调整。

问题四:对张艺谋牵手新合作伙伴之后的合作模式和电影创作方向有何期待?

陈少峰:张艺谋从内心来讲可能会偏向拍艺术片,但我估计他要是跟别人合作还是得走商业片路线。不管他做什么,我觉得都能够再往前走一步,关键是不要艺术、商业两头都顾。如果又要做商业片又想获奖,就比较难。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是以文艺片为主的,奥斯卡本身就是学院奖,只不过它在学术的同时也关注市场。如果张艺谋要想获奖的话,他必须以艺术为主。但是电影公司给他投文艺片就没多大意义了。

高军:张艺谋基本上还是会接拍较大投资的电影,现在让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导演回过头再去拍几百万投资的电影,可能性很小。他们不是黑马的制造者,而是引领潮流的产业化领军人。张艺谋的新合作伙伴可能会比张伟平更遵从张艺谋的选择,会让张艺谋拍得更思路驰骋一些。以张艺谋目前在导演群落中的地位,“国师”的不可动摇的身份使他在和新东家签约的时候具备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对方都应该乐于接受。很多人推测张艺谋会把不同的业务方向签约给不同的公司。以合作而非从属的模式,张艺谋就不是被谁捆绑起来,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制作团队。张艺谋无论跟谁合作都是张艺谋,他的品牌效应目前还没有人能取代,虽然“二张”分手对两个人来说都有些损失,但目前看起来张艺谋会更顺利一些,而张伟平如果还做电影的话,相对困难一些,因为他以前没做过这方面的预案,不跟张艺谋合作了会跟谁合作。他肯定不可能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而大导演都名花有主了。

满囤儿:如果张艺谋换到一个大公司,给得起两亿的制作费,估计他很难不拍大片拍小片。但我觉得他完全归到一个大公司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从《金陵十三钗》感觉张艺谋对大制作的掌控兴奋度已经渐渐不如往前了,反而他在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更有表达的欲望。当然他也有可能像斯皮尔伯格那样去做制片人,或者去监制一些大的项目,去提拔一些年轻导演。如果他以工作室的形式跟一些公司进行合作,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去拍文艺片,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样一来那些大公司对他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可能就会弱一点儿,可能就不会把他的作品当做公司的拳头性产品来大力扶持。

问题五:“二张”分道扬镳会对张艺谋今后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促使中国电影目前的格局发生些许变化?

陈少峰:虽然陆川、宁浩等青年导演的影响力在上升,但目前张艺谋的影响力还是远远高过青年导演。只要下定决心去拍一个商业片,我觉得他还是能够拍得不错。青年导演现在绝大部分还没有受过真正的市场考验,像陆川文艺思想比较浓,倾向性很强的人不容易拍出好的商业片,个人理念很强的人比较适合拍文艺片。

第5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视觉场域 公共话语实践 想象的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17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多媒体环境下全面地进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它凭借对中国文化内部比较敏感的“”形象的塑造,以“仿真”[1]的方式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代码的视觉场域。影片采用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呈现动态化的样态。尤其是与女学生的对立,影片通过新的审美原则对其进行是非评价使其进入到公共话语实践领域,从而反思构成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为新的民族精神想象提供精神基础。

一、视觉场域与文化价值判断

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人类文化演进的精神结果,这里面必然反映该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民族发展的秩序要求。《金陵十三钗》塑造了在战争背景下为女学生牺牲的形象,这就很容易造成价值上的矛盾和冲突。片中前半部分对的光影描写和心理刻画强化了我们对这样一群人的不齿,而女学生的声音更是对这一价值判断的进一步凸显。通过她们的视角,这群成熟、下流的女人身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就很清晰地透漏给了观众。

相对单纯的女学生是电影中传统价值的代表,她们接受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样,在她们身上就存在明显脱离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印记。她们对的评价是结合了日常生活环境和书本中的描述的产物,这表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一特殊身份的认识。价值与存在对抗的表现是女学生和们争厕所,们在身体力量上的强势压制住了女学生精神方面的评价。但是,这种状况只维持到女学生在日本兵搜查时对的保护这一段落。这种精神上的强势逼迫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们开始反思以现实原则为基础的行事原则,这就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她们开始回忆曾经美好的过去,而在教堂这种回忆无疑带有忏悔的印记,而后来的现身就是对生命的救赎。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曾经失去的贞洁。面对生命考验后的崇高选择促使我们改观对于的僵化认识,她们的堕落源自于复杂的人性和境遇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动态地调试观察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

许多艺术家都刻画过形象,他们主要的着眼点是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形象,感受到每一个背后都有一部苦难史。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这类女性形象是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表达的,我们很难给她们一个明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必然与其现实处境相关,而原来稳定的能指/所指二元关系被新的价值所介入。周星驰的电影《降龙罗汉》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是“鸡都有爱国的”,他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绝对否定和肯定的价值放到了一起,其效果就是反观我们自身的立场。因此,对于的评价如果被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我们就不可能单纯从其身份上去考量,而应该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

影片中的们为了保护女学生而牺牲,而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权衡这样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就变得模糊起来。我们会模糊掉她们的身份与她们即将面对的恶劣环境。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种方式是合理的话,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的传统价值判断就呈现出来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的共同体。”[2]中国人对汉奸和问题的敏感性及标签式评价使我们的艺术品很少触碰这类话题。因为我们不可能说从本质上颠覆传统的价值判断,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故事讲述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不能以简单化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们做出最后决定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面有对于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有传统价值的干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那些女学生,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外的价值系统去评价这件事,尤其是看守教堂的那个小男孩也依然加入到这个救护的系统,西方的博爱思想也被无意识地渗透出来。而这一切使得学生们的行为和判断显得有点单纯、呆滞和概念化。

二、艺术介入与公共话语实践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前行在与世界接轨的大潮中。我们热衷于电影的观影效果和商业诉求,而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就显得少之又少。我们的电影主要是通过反映时代主题介入现实生活,而文化的力量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是艺术介入生活的精神旨归。电影艺术对现实的介入是“在国家话语,资本诉求以及娱乐大众的磨合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插入,干预,调控以及正面价值的确立,电影以复合的态势进入社会现实,戏剧性地构建民众的影像文化生活。”[3]通过集体观影,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思考现实问题的谈话平台。

这部作品将目光瞄准在中国传统伦理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而且敏感的公共话题。影片很容易在社会上产生争论,这无疑会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重新认识。我们会反思自己思维和行为是否被局限或束缚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在电影里面存在一个悖论,这次拯救他者与自我救赎合一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总体形象的主要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怎样从电影所营造的情景中走出来而回到现实。

这就需要公共话语空间来发挥其交流意见达到共识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这也就是电影里面阐发出来的公共话题,要在大众领域内进行批评与反思。“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载体的公众形成了。就这样一种公共领域而言,它涉及公共性的原则——这种公共性一度是在与君王的秘密政治的斗争中获得的,自那以后,这种公共性使得公众能对国家活动实施民主控制。”[4]而这种控制是通过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而重新确立起美学原则实现的。

艺术中新美学原则的确立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这部作品提出的尖锐而深刻的伦理问题在公共话语领域进行商讨。我们在观影中应该建立起与剧中人物的精神交流,设身处地的想象剧中人物的思考与抉择。我们应该反思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潜在影响。它试图揭示我们心底对于的真实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她们也可以为了一个崇高的价值而牺牲。我们不能轻易的贬低她们的价值,她们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是可贵的。我们进行判断的平台应该是以人性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才能确定她们的选择是崇高的,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理性的公共谈话平台。

这部电影的美学诉求就是通过消解大众心中凝固的价值判断。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但是事实上战争并没有让女人和孩子走开。相反,她们在战火中遭受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中国人应该怎样面对这段历史,怎样诠释这场战争。怎样从人性视角上对其下一个科学中肯的判断,我们才能真正去迎接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它下的简单判断让我们没有办法安顿民族的过去,更没有集体的力量去挑战民族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得很厉害,我们的集体感情没有在文化或精神上得到正确的评价,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安顿中国人的心,让他们能够以民族性的姿态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当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就是源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在文化角度阐释我们的行为,我们没有考虑我们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也没有想到它对我们的综合的国力的影响。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公共谈话平台,并对这个平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这是对民族和文化的负责。这样文化寻根与文化反思应该同时进行,宜偏重而不宜偏废。

三、文化反思与“想象的共同体”

我们面对的精神危机是“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民族共同体想象”所带来的文化危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一个新的价值的系统的形成,而这个系统不必完全是新建的,而可以在我们固有文化上经过艺术想象衍生出来。电影就是这个时代为“重现”民族的这种想象的共同体而提供了技术手段。汉娜·阿伦特指出:“社会要把文化,把昂贵的和低廉的文化物件,变成社会的商品,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而使用或者滥用它们,却没有‘消费’它们。”[5]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视觉上营造一系列的精神实践,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感官的感受和生命的认真体味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意识,而这种共同的意识的营建是弥补现代的个性追求所造成的社会裂痕。

电影中通过的牺牲表现了极强的救赎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物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阐释。通过对于影片中人物角色的理解,我们会反思意识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的把它们拿到台面上来分析、批判和检讨。最终在新的生命感形成中达到对我们固有的判断和价值观的超越,生命不是“单向度的”,作为一个复杂的机制,人的精神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们对于人的了解还很肤浅。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人的本质是意志,人没有实现自己的意志就痛苦,而实现了自己的意志就无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组织。但是后来的尼采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叔本华的“意志学说”整合起来。他认为,人类的历史依赖强力意志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各个民族及其文化都在这种考试中鉴证各自文化的价值。强者自得意,弱者各失意。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使我们没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回避的当代事件,而它又和我们息息相关。

电影《金陵十三钗》引领我们回到战争年代,但是其中的故事却让我们进行深刻的人文反思。爱德华·萨义德认为这种“共同体”是难以建立的,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6]在故事的表层,这部作品深入了浓重的人类关怀。而故事的背后,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宣扬。这种精神是超越任何人类固有价值限制的,通过这种超越,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的自觉反思是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

波德里亚曾经讲过“这种宗教式生产自主化的终结让人隐约看到,这一切也可能是在不久前生产出来的(这次生产的意思是导演和编剧),而且其目的完全不同于生产分泌出来的内在目的性(包括革命)。” 在进行文化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潜在地呼唤一个新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立。这需要国民性的进一步被改造,在民族意识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新的选择。一方面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夯实民族独特性之根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异质文化的先进理念,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们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所用。

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好处在这样一个文化选择当口,它通过对严歌苓的小说的精心诠释,囊括导演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时代思考,将我们当下所遭遇的文化困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这种直观的影像表达使我们对于自我的民族属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艺术通过表达敏感的时代命题穿透了现实生活,这是在重新进行文化梳理,也是在期待通过文化反思进行文化改造以适应新的环境。

注释

[1]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3]段运冬:《“介入性”与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嬗变》,《文艺研究》,2011.10

[4]http:///view/3658733.htm公共话语空间

[5](美)汉娜·阿伦特:《文化的危机: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陶东风译,《国外理论动态》(京)2011.10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第6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张黎 账一定要算

这是记者参加的少有的严肃的启动仪式现场,作为当今电视剧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黎表示,拍《四十九日》有两个意义,一是审视,二是警醒。“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特别难受的是,日本以国家政府的力量和形式,已经谢巴这件事洗干净,洗没了。我觉得账是要算的,你可以不还,但一定要算。”

严歌苓 我们的声音还不够

坐在台上的严歌苓显得很柔弱,但是这个柔弱的身体里进发出的能量是无比坚强的,她表示,对于的这段历史的陈述,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角度还不够丰富,“在德国,很多人看了我的小说后,才知道这段历史。”严歌苓不客气地批评目前国内一些反映抗战历史的影视剧的问题,“很幼稚,把侵略者描写得很弱智。”谈及《四十九日》和电影的不同,严歌苓表示,电视剧会增加“前史”和“后史”,人物故事也会有一些改编。比如小说中的扬州法比将在电视剧里登场,玉墨不会说英语,她没有凋零而是作为战后幸存者参与了大屠杀清算,而女学生书娟也比电影版更阴郁。“总体上,电视剧版更接近原著。”

张嘉译 有责任不一样

电影《金陵十三钗》里,贝尔饰演的冒牌神父和“谋女郎”倪妮饰演的玉墨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感情更令人唏嘘。同样,《四十九日》里也有这样一对乱世佳人,只不过玉墨还是玉墨,神父则换成了法比。

剧中,张嘉译饰演的法比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长在扬州乡下,后被老神父收养。他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也有许多诸如贪酒的小毛病。本求安稳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人生计划。张嘉译说:“这小子是个中西矛盾体,特殊的经历和命运巨变让他异常挣扎,所以在表演上很有挑战性。”相比之下,宋佳饰演的玉墨变化不大,仍是秦淮河上因才情与傲骨而知名的风尘女子。《四十九日》是张嘉译和小宋佳继《悬崖》演假夫妻后,再度牵手演情侣,谈到彼此的合作,张嘉译说,“小宋佳一定演得很好,我们经过那次合作后,很默契,相互欣赏。”小宋佳也表示很期待这次合作,“这次的故事,可能更纠结。”

张嘉译同时还谈到了责任,“有责任不一样,我相信我们对自己的起点又向前挪了50码,要求更高了。”电视剧《四十九日》由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盛典文化影视基金联合出品。制作方表示,会尽最大的力气来拍好这部有特殊意义的电视剧。

胡玫详解曹操如何成长为“高富帅”

本刊讯(记者 李雄峰)胡玫导演最新力作电视剧《曹操》计划今年初与观众见面,这部由赵立新、韩雪、古巨基等明星倾情出演的堪称“史上最金贵”的《曹操》早在拍摄之初便受到各家电视台的极大关注及争购,而日、韩等国片商均欲高价买断该剧版权,由此可见,胡版“曹操”值得观众期待。该剧由新湖影视传播、香港英皇、北京石乐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打造。

“奸雄”是人们对于曹操的惯性评价,但导演胡玫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因而立志要将“奸雄”曹操校正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重心在曹操青少年时期,讲述一部由少年曹操、青年曹操到壮年曹操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故事。一个生于纷乱之世的轻率奸猾的游侠少年,最终磨练为一代锐意革新屡折不挠的政治家。胡玫说,曹操给观众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个治世能臣,—个乱世枭雄,尽管电视剧《曹操》还是在那样—个宏大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故事,但我们这次不光是讲述历史故事,我们这次更着力展现成为乱世枭雄之前的那个不曾为大家了解的年轻曹操,由演员赵立新扮演的曹操,不仅体现了曹操英雄霸气的一面,还展现了曹操多情的一面。

为了更加接近史实,胡玫在开拍前曾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挑刺”,众多三国专家表示,此版《曹操》不但用细节重构了自曹操14岁起励志为国的故事,更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纯吊丝”在三国时期如何成长为一个“高富帅”的励志故事。

黄西、大山担任BTV《北京客》形象大使

本刊讯(记者 程戈)1月21日,BTV青年频道“最炫的中外文化交流栏目”《北京客》特邀名满美国的谐星黄西及加拿大笑星大山担任栏目2013年形象大使。去年,《北京客》邀请马布里担任栏目2012年形象大使。三位具有跨文化交流意义的重量级嘉宾让《北京客》成为最炫的文化交流平台。

美籍华人黄西是位生化博士,在中国读本科、研究生,24岁去了美国读博士,30岁时才开始喜剧创作。他登上过大卫·莱特曼秀、Ellen秀,在为众多美国名流和总统表演时直接调侃现任副总统拜登,却引发欢笑阵阵。而大家熟知的大山则在北京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2012年更是被任命为“中加文化大使”。一个是在美国用英语说相声的中国人,一个是在中国用汉语说相声的外国人,两人同时受邀担任《北京客》形象大使,还—起到《北京客》演播室录制了一期名为《跨文化脱口秀明星》的节目,就跨越文化的喜剧幽默和中外文化的差异展开访谈。开播于2011年1月1日的《北京客》,两年来请进了上千位中外各类时尚达人、文化精英、行业翘楚、演艺明星,展示达人才艺,分享动人故事。黄西和大山的加盟点燃了火热的2013《北京客》播出季。

《门第》将播

第7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关键词] 电影海报;审美;专业素养;价值

近几年来,国产电影海报在娱乐性报刊、影视媒体、网络上被热议,对海报设计的艺术形式与创意谈论较多,综合各媒体上的意见,总体来讲贬多褒少。尤其是2012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两部贺岁片的海报设计,更是被指模仿成分太多,引来了网络上的一片责骂之声,这也把近年来国产电影海报设计的借鉴、模仿、跟风、甚至裸的抄袭现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网络、微博、娱乐媒体等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对电影海报设计缺乏创新的常见形式进行总结的,比如大头、背影、剪刀腿、大眼睛等;有对国产影片海报与好莱坞影片海报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对电影商业化程度对电影海报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的,也有热心的网友对近年来涉嫌山寨版的海报做相似度排行榜的。在众说纷纭的言论中,将矛头指向设计师的居多,并对设计师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义愤填膺,却缺乏冷静的全方位的思考。诚然要想对国产电影海报设计将来的发展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光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必须冷静下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而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于设计师。

一、对消费群体缺少深入调研

首先,我们要先问问,是哪些人对当前的电影海报设计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就涉及对人群的定位分析是否准确的问题。是谁在看海报,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除了特定的儿童片、政治性影片等有特定观众群体的影片之外,大众电影的观众群体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而这一群体中又以“”后出生或者参加工作的人为主体。这部分人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形式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因而,他们的审美品味也是比较高的,对当前电影海报的常见形式的好坏,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那些形式变化不大的构图、类似的光影和色彩关系处理、相同的明星脸孔,在多次重复出现后是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的感官及情感需求的。

同时,希望利用明星效应来打动这部分观众也是有很大难度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不会轻易产生个人崇拜的,在他们的脑海里要存储几个偶像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今各大媒体对明星负面新闻的炒作和报道,明星的大头贴式海报有时甚至会起到反面作用。如“艳照门”之后张柏芝代言的广告急剧减少,虽然在电影海报中的负面影响难以统计和量化,但此后在电影海报中已经难觅其踪影。何况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并不是奔着明星去的,而是去放松、激情、学习、怀旧、感受文化……

因此,仅仅凭借老套的视觉形式上的刺激,或者明星效应来吸引如今已是“见多识广”的观众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发行方增加票房收入的目的就更多地依赖于电视、网络等媒体了。既然观众对海报设计的艺术性、哲理性、文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分析了解观众的需求,对观众的年龄、文化程度、格调品味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对把握电影海报设计的风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是利用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怀旧情结,抑或是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或者是平淡单调的生活需要恐怖与惊悚的心灵刺激,还是迎合年轻消费者对时尚元素的追求等,都应该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毕竟消费者才是上帝,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定位设计,从情感层面去俘获观众的心,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并最终获得成功。

2012年7月上映的影片《画皮Ⅱ》的概念海报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以周迅为原型的狐妖造型,惊悚中带着美艳,用极其强烈的魔幻影像风格,较好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获得了国外片商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迎合了影迷对魔幻、惊悚、情爱等的多重心理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影迷们对影片的期望值。而后期的“三惑五劫”系列海报则又回到了国产影片电影海报设计的大众化形式,虽说人物海报和剧情海报与概念海报在功能上有区别,但或多或少都降低了原有的期盼,至少从海报设计形式上又流于俗套了。

二、设计师的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接下来,我们要问海报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跟上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了吗?大众的审美品味提升的同时,设计师的脚步却有点停滞不前,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在应对这种情况时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从当前电影海报来看,他们将更多的工夫花在了对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上面了,有点把电影海报设计当做一种技术活来完成的嫌疑。

第8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1.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文学创作的影响。

2.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3.分析怡“红欢聚”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文本理解作者所暗示的人物命运。

教学难点:“怡红欢聚”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法指导: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怡红欢聚》视频片段(4分钟)。

二、背景简介

这一天是贾宝玉的生日,白天因贾母、王夫人等人不在家,所以不像往年那么热闹,只是由探春主持,姐妹们一起和宝玉吃酒行令,出现了湘云醉卧的情景。晚上,回怡红院的宝玉又商议大家吃酒取乐。

三、文本研习

1.阅读文本,概括情节。

明确:中午大家欢聚后,袭人和宝玉房中的其他丫头决定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遂早早地关了门,卸了正装,准备喝酒。宝玉提议占花名儿,但丫头们都不识字,便拉来了宝钗、黛玉、李纨和探春、香菱等人。游戏开始,宝钗掣的是一支牡丹,探春的是杏花,李纨的是老梅,湘云的是海棠,麝月的是荼縻花,香菱的是并蒂花,黛玉的是芙蓉,袭人却取了一枝桃花。二更以后,钗、黛等各回房歇息。姑娘们走后,宝玉与丫头又玩到四更。

2.宝玉生日时,怡红院的下人是怎样为他庆祝生日的?体现了宝玉的什么性格?

明确:宝玉生日时,怡红院丫环们自己凑钱在怡红院摆酒设宴,又请来黛玉、宝钗等人,围桌而坐,行酒令、占花名,直到深夜方散。体现了宝玉尊重女性、平等对待下人的性格,也体现了他冲破封建制度的叛逆性格。

3.快速浏览8―16段,思考:大家抽签喝酒,她们每个人抽到什么花?题什么词?又和什么诗?

宝钗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

探春杏花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

李纨老梅霜晓寒姿竹篱茅舍自甘心

湘云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麝月荼縻花韶华胜极开到荼縻花事了

香菱并蒂花联春绕瑞连理枝头花正开

黛玉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

袭人桃花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

4.此时的贾府,似乎只有在贾宝玉的怡红院里还有一些欢乐。酒令签语,也隐约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请谈谈你的认识。

宝钗:这个花名签是说宝钗容貌之美压倒大观园的群芳,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宝玉常被其美貌吸引,后来他们虽被硬凑成夫妻,但宝玉却“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落得宝钗独守空房,悲哀一生。

探春:此签隐喻探春聪明灵秀,品性高洁及远嫁的命运。

李纨:“老梅”,象征品格崇高;“霜晓寒姿”,预言晚年将母以子贵;“竹篱茅舍”言她在稻系村里的寡居寂寞生活。

湘云:“海棠”,象征花中神仙;“香梦沉酣”,指湘云醉卧芍药之事。湘云心直口快、襟怀坦荡、心情豪爽,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对未来厄运毫无思想准备。

麝月:“荼縻花”,象征韵友;“韶华”,美好的春光;胜极,意指春天已过去了。宝玉也预感到大观园日益浓重的悲凉气息。

香菱:“莲”暗含香菱原名英莲。“连理枝头花正开”,其真意在“妒花风雨更相摧”。她是被“自从两地生孤木”的悍妇夏金桂迫害的。

黛玉:“芙蓉”,象征纯洁;“风露清愁”,芙蓉花被风露欺负和折磨。“莫怨东风当自嗟”,就是不要怨恨环境的冷漠,还是承认自己的命运不好。

袭人:“桃花”,象征春天。“武陵别景”,桃花源别有一番新鲜的景致;“桃花又是一年春”,说她后来嫁给蒋玉菡,好比两度春风。

5.参加怡红欢聚的儿女们为什么这么高兴?这次欢聚的意义何在?

明确:在这个筵席上,没有贾母、王夫人,参加者全都是玉春年少,由此构成一幅潇洒酣畅的景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不分主仆尊卑,人人都很高兴。意义:这是大观园儿女们的一大创造,这是大观园儿女们最后一次人数集中而又其乐融融的夜宴。

6.通过这次寿宴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文情怀?

明确:《红楼梦》写的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女子的悲剧,而且是人间的悲剧。女子作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最纯净的生灵,有的被社会污浊,有的被摧残致死。《红楼梦》中的女子在六十三回里象征性地揭示了悲剧的命运,通过对群芳命运的哀叹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惋叹,以及尊重女性和敢于挑战封建落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天真大方的,最能体现的便是“醉眠芍药图”,简述一下过程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贾宝玉等过生日,与众人在一起行令喝酒,湘云划拳输了,被罚了酒,并拿“鸭头”取笑小丫环们,后来喝酒醉了,图凉快,在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当时是“四面芍药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嘴里还说着酒令,后被众人推醒。其性格:襟怀坦荡、开朗豪爽、不拘小节、才情卓越。

五、推荐阅读

第9篇:金陵十三钗评价范文

更让人好奇的是,那边厢制片人无比热情地申奥,这边厢张艺谋却不断给媒体泼冷水,这到底是为哪般?但多年的事实证明,无论导演有多低调,多么保持平常心,作为第五代的旗手,与张伟平的品牌捆绑营销十年、历经奥运开闭幕式国际盛会,在“中国崛起”的民意狂潮下,他只能接受“国师”称号的各种考验―首先就是票房了。

商业与国际化的原创

“只能说感动人、打动人才是商业”

这是中国电影,这也是世界的电影―来自24个国家的演职人员让《十三钗》在形式和价值观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是张艺谋的电影,排成直线炸坦克和教堂彩色玻璃,都体现了张艺谋对色彩和仪式感一以贯之的偏爱。

南都娱乐:这次好多人看完之后,觉得有《辛德勒名单》的那种情怀。

张艺谋:我承认“情怀”二字,也希望这个作品有情怀,我不想从所谓宏大叙事入手,那样就容易得不到某种人性的东西。我自己希望是从人的故事出发,因为(严)歌苓的小说就是锁定在一个教堂内,她已经给了我这样一个气息,虽然我们加了战争――那是为了电影的文武之道,场景的里外转换,是电影的动作,它有视觉,所以电影是需要有它的特色的。

南都娱乐:不是为商业而商业?

张艺谋:电影是需要有它的规律的,从这个角度,需要有些外景戏,需要有些动作戏,倒不是说,为了商业,咱们打仗!说话就不商业吗?郭德纲说得好,场场是商业。所以它不是说某种形式就把商业固定在某种形式上。只能说感动人、打动人、吸引人才是商业,什么东西都可以入戏。这个电影打仗才是商业吗?两场仗不到10分钟,两个小时二十多分钟的电影,它就那十分钟商业就过去了,后面就不商业了?绝对不是的。所以情怀很重要,是我想的,也是我在这个电影中希望能得到的。

南都娱乐:从技术上说这部电影很劳心劳力吧?

张艺谋:这个电影,服装师拿一扣子来,说导演我做过调查研究,这是1937年的扣子,我都不信。我说,你必须给我看文字,拿图,你为什么作这个决定。筹备期间,我跟所有部门都这样说,他不给我拿资料,我就不看。我们所有的枪用真正的那个型号的枪打、录。后来我们在美国给奥斯卡评委放片,连奥斯卡有些评委都说这句话,张导演,我觉得你这个仗打得很有质感,你这个声音非常真实。哎呦,我说我谢谢你。我们没有白费。那都是懂行的人。

南都娱乐:据说片中瞄准手榴弹打枪、引爆啊、直线坦克等设计都是你们自己原创的?

张艺谋:它是逼出来的。爆破团队是世界一流的。可是他们在来中国前就要让你给它提供几百张图,他们所有材料都要拿自己的,联合国认证的那个规范化的产品。我之前拍了3部动作片,尽管大家各种评价,这些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按照动作片的规律和我积累的经验,就把这场仗提前在脑子里想出来,然后,画出图来给他们,他们就签约,准备材料。

南都娱乐:从这些方面来看,是有国际化的一个操作思路吧?

张艺谋:你要让我从另外一个人角度看这个电影,它当然有许多这样的元素,就所谓的离奥斯卡最近,但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我始终是给大家泼点冷水吧,我愿意让我自己清醒。中国人的观点认为它是国际的,奥斯卡所要的,那什么是奥斯卡所要的,你知道吗?奥斯卡报名电影,我们就说外语片吧,它有60多部,或者80多部,这个报名数量,你都看过吗?没看过。那你怎么知道你是最靠近的呢?(笑)它不是哪个体育比赛,咱拿到报名名单,就已经知道前三了。

冲奥与集体愿望

“卖到10亿,要得奥斯卡,我没这么想过,我就是平常心去这样做”

“冲奥”与其说是张艺谋的梦想,不如说是中国人的集体愿望,奥斯卡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对大国在文化上崛起的期盼,而张艺谋只是一个投射―至少张艺谋本人很镇定,他说:“(《十三钗》)绝不是什么所谓进军奥斯卡的角度去想的,如果这样,那就太庸俗了。”

南都娱乐:这次我隐隐感觉到,有当年《英雄》的感觉。这次是把中国的电影拉向国际舞台,包括影响力,阵容,方方面面的,都是一种国际化的水准。

张艺谋:我倒认为,这只是一方面。其实我们如果能起到提升质量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电影最重要的是质量要高。我觉得如果能在提升质量上有所建树的话,我就很高兴。

南都娱乐:质量这个东西怎么评定呢?

张艺谋:(叹气)在人的心里吧。何况在网络上,在媒体上,在各方面,因为心态各种各样,也难以统一化。何况还有在商战上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它都无法有统一标准。全世界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可以统计人心。

南都娱乐:那不可以用奖项吗?相对公平。

张艺谋:不见得,真的不见得。我都当评委会主席多少次了。也是现场氛围和评委心理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常常这样说,得奖的未必是好电影,不得奖的未必是差。好电影是在人心里,但你无法得知,无法统计,无法被告知。

南都娱乐:是不是因为你到了这个阶段了,已经很超脱了。你看你都导过奥运会开幕式……

张艺谋:也可能。因为初期年轻导演,他要靠奖项奠定江湖地位,来吸引投资,他要想办法,就是心里这样想,嘴上虽然装,他一定要靠这个才被大家认知。这是没办法的,是个敲门砖,所以那个时候的年轻导演说的是另外一个话,想的是另外的,可能是跟你说的那个有关吧。我不否认。

南都娱乐:这次真的要是奥斯卡得奖了?

张艺谋:真是我当然很高兴,但它是一步一步,现在名儿都还没提,咱说这个干吗啊。

南都娱乐:张伟平很在意啊,他很在意去奥斯卡呢。

张艺谋:我觉得是这样子的,奥斯卡真很难说是个既定目标,还是那个老话,当年你抓这个剧本,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四五年的时间去做一个好作品,希望能成功,希望是个好电影,我从心里来说,真没有具体目标。卖到10亿,要得奥斯卡,我没这么想过,我要这么想,就不是导演所应该有的心态,我就是平常心去做,尽管耳朵边有很多这样的话。我知道这些豪言壮语,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我专心致志于把这个电影拍好了,就行了。

南都娱乐:主要是大家都觉得你这片太优秀了、太符合那个拿奖的范儿了。

张艺谋:我自己很清醒,我不是假谦虚,我现在也不需要做这个姿态,我只是说它就是不可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说,我都跑了两趟美国了,但那是美国发行商要求,他们说,我们很有信心,要宣传,导演你要去一趟。好,我去。

南都娱乐:那当时从选演员,到幕后班底,这些国际化的团队,就是完全只是从一个做优秀电影的角度考虑、出发去请他们。

张艺谋:没错,没错。绝不是什么所谓进军奥斯卡的角度去想的,如果这样,那就太庸俗了。

自我审视与未来

“‘国师’这个词招人恨啊”

与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国师形象相比,张艺谋常常不受少数知识分子的待见,他的每一部电影的上映,总是成为各种政治派别抒发意见的平台,外媒也不会放过他的各个标签。但是抛开这些因素,必须承认,《十三钗》是张艺谋近十年来最好的电影。少言的张艺谋依然保持着他的节制,在完成了这部巨制以后,也许他将告别自己一手创造的大片时代了,“要安静地拍深入人心的人物”。说这话的时候,沧桑感在他刀刻一般的脸庞上弥漫开来,让人想到了《红高粱》、《菊豆》等等。

南都娱乐:电影上映前后被交口称赞,你什么样的心情?

张艺谋:这不这两年流行“交口”吗?把这词都说坏了。真交口、假交口也都不知道。

南都娱乐:每次上映之前,是不是都已经做好了一种被攻击的准备?

张艺谋:不需要专门做准备,准备什么?是盾牌还是啥玩意儿?哈哈,我其实不需要准备。

南都娱乐:那就是说常年都有准备?

张艺谋:不是不是。它只是说一种自然的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不是我们中国,全世界都这样,因为你拍了一个公众化的作品嘛,当面向公众的时候,它肯定是说什么都有,你还用提前做准备吗?你没有常识吗?

南都娱乐:会生气吗?

张艺谋:你看我都这么多年,我生气吗?我尽量保持平常心。就是说很难听的时候也有,我偶尔看到网上也有,那还是平常心,你就知道它都是正常的,规律性的东西,一直发生啊。不仅在我身上发生,在别人身上都发生。

南都娱乐:你认为自己是中国最全面的一个导演吗?

张艺谋: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我从来不愿意做范进中举这个事情。

南都娱乐:但现在大家都把你看做是国师。

张艺谋:这个词招人恨啊。

南都娱乐:现在也有很多导演说特别佩服你的一点是,到你这个位置上,特别放得开,什么样的题材都敢拍,没把自己端在那。

张艺谋:我没有刻意。我只是不想自我设定那么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性格,我觉得有时候是性格所致的。我老说嘛,我这个人的性格,陕西人,家里爸爸妈妈给的这种性格就很隐忍、很低调,嗯……很执著。大概就这种性格。所以很多时候,别人误会你,认为你在装,认为你在说反话等等,你也没有办法解释,时间长了,你再往后看10年20年,我还是这样。

南都娱乐:这之后你会有什么计划,还是继续拍商业大片吗?

张艺谋:电影不能唯大唯好,大小或类型都不重要,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拍好电影。如果让我笼统地说,那种中小型的电影更得我的青睐。我压力也小。咱就乱说,就现在品牌社会,以我和观众的这种互动关系,随便就收回成本了。那这样的话,实际上你就可以做得很细。你安静地去拍那些深入人心的人物。你的杂念和压力相对小,大的电影,我认为导演压力越大。压力过大的时候,动作容易变形,心态不轻松。刚刚不是讲了吗,中国导演什么都得管吗,如果人家拍多大制作,那导演一样轻松,咱这就不行嘛,多少东西你要管啊,管到最后呀,自己就像一个什么行都懂的人。你要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工作专注精神,你一定会丢失、一定会迷失,甚至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