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书法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法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书法教学方案

第1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数学物理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3-02

上世纪90年代推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大众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标志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教育指导方针得到进一步实施。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宗旨。因此,大规模、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各地方性本科院校推行,旨在为每一门课程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根据《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特点和多年的一线执教经验,提出了以案例教学法改革该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数学物理方法课程

《数学物理方法》是以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求解方程为主要内容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简化问题模型,并将实际问题采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从物理思维转向数学工具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性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数[2],其中数学物理方程的教学重点,包含波动方程、输运方程和位势方程建立与求解。根据边界条件又可分为直角坐标系、球坐标系和柱坐标系。另外,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形成了解决一些特殊物理模型的方法,如格林函数法、积分变化法、变分法等。在早期出版的《数学物理方法》教材和各高校选用的教材中均以内容的原创性和完整性为特色,推导过程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另外,数学物理方程求解过程理论性强,在早期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主导式”为主,该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深层次理论讲解和繁琐的过程推导后,拓展教学内容和实例相对偏少。因此,适用于早期的“精英”教育模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能力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呈现出较大局限性,结合学生基础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

课程教学改革常见方式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过程改革,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改革之根本。所以,《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改革首先必须弊除传统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数学推导繁杂、应用性与新颖性不足等问题。根据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其目的是降低理论教学内容难度、适当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内容,实现该课程向“易教、易学、易懂”的方向改进。另外,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技术课程中一些应用型问题引入该课程教学内容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增强课程的应用特性。其次,改革以教师为主的“主导式”教学法,借助近代教育技术和实验过程辅助课程教学,以简洁明了的教学过程探索深层次理论问题,实现课程教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民主性三大特征[3],是基于传统教学方法改进的一种应用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一个教学案例就是该课程所服务领域或学科方面的实际课题或小项目,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4]。因此,就教师来说,需要从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当问题设计教学案例,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除少数体现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典型案例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使用外,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教学案例应结合课程学科发展选择最新且具有典型特性的案例,对于没有现成案例的教学内容应由教师动手撰写,并按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然后将各章节的典型案例按一定逻辑关系或技术层次进行组合的有机结构体。每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一定深度的科学问题,同时具有某一些特征典型。

案例教学过程是将各案例遵从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索,总结某一规律或得出某一结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案例中疑问的分析与处理,引出课程应用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问题处理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方面都需要进行实质性的变革。首先,要求教师将一系列典型案例融入到讲课过程中,同时在案例剖析中不断提出待处理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思考,经过系列逻辑推导后最终获得答案。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单独“唱主角”的特点,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其次,要求教师将各典型案例进行逻辑组合,在理论中体现实践、在实践中提出理论,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典型实践案例的分析处理以及各案例直接的关系衔接,不仅能向学生阐明课程基本理论,而且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求教师建立与学生平等地位的课题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课题教学秩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直接的讨论、辩论有序进行。使各自观点、理由和论据都得到充分展现,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3.案例教学法应用

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我们认为该教学法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数学物理方法》课程。首先,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与数学物理方法的模型建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将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和典型物理模型转化为教学案例。其次,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遵从理论够用、技术过硬的基本原则,所以通过案例降低理论深度,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讨论式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参加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全面掌握课程教学体系,敦促教师不断将工程技术问题引入教学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举例。

3.1贴近生活案例素材

波动方程是数学物理方法的三类方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应用型能力培养,我们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鱼洗构建了教学案例。鱼洗受双手摩擦产生振动并在介质中传递,鱼洗内的水受振动影响形成水波和水跳现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教学视频演示详细的实验过程,通过调整摩擦频率改变了水跳个数和位置。经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观看后,着手归纳模型中蕴含的物理背景和内涵,指出问题的实质。然后进行物理过程分析和数学过程推导,完成模型建立和求解。最后进一步分析结果的物理意义,提升教学层次。将鱼洗模型引入该课程教学既增加了教学过程生动性,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应用特性。通过该案例成功分析机械波的形成和在介质中的传递过程,不仅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波动模型,并解出鱼洗的振荡性能,而且可以从实验方面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如在不同水深之下系统的振动性质,不同密度的液体之下系统的振动等。

3.2贴近工程技术应用的案例素材

散热片是现代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重要器件之一,在电子产品中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将散热片实体作为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将之与数学物理方法的输运方程和稳定性方程教学有机融合。该教学案例具有方便改变定解条件优点,解析求解与数值模拟等不同方法求解的特点,既拓展了教学内涵,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又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实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应用能力培养的机会。

我们将铝材散热片贴装在一定功率的电子元件表面进行散热,采用温度传感器进行不同位置的温度监控,借助此实验模型可以同时完成与热烈传递相关的输运方程和与稳定态温度分布相关的位势方程的教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在案例演示过程中改变散热片材质和形状,并测量出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对比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而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进一步研究影响散热效果的各因素和自然规律,提升教学内涵层次。在理论与实验分析基础上,引入数值模拟计算的相关内容,提出课外自学要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蒙特卡洛方法,并在课堂内进行学习交流,提炼出内容要点和学习心得,并将之用于该教学案例分析与求解,实现理论问题的工程方法求解。

4.结语

本文分析了《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弊端,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该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检验,该方法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内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姚端正,梁家宝.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2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中职数学 教学评价方法 改革方案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太注重试卷的表面成绩,而且对于教材的知识内容完全是灌输到同学的大脑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比较压抑,自己的能力和个性无法发挥出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考虑到评价方式一定要做出改变,只有评价方式做了改革,才能一改中职数学的尴尬局面。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候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知自己。只要有个好的评价体系,我认为一定可以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评价方案,能够让中职的数学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数学成绩上,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评价体系中关键所在。

一、建立评价方法和目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后成绩,更多的是要关注他们整个学习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数学的知识,能否达到数学的水平,对数学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更多的评价方法。

1.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习数学的评价应该进行转变,从原来的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数学的好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让某些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件很累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兴趣。而且在学校不要形成这样一个习惯,任何课程都以成绩为主的现象,这属于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显然是没有办法提高的。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我们应该更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强调在这个评价过程当中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纵向评价上,也就是学生和以前相比要有进步,不管现在成绩是多少,要鼓励学生进步,对于成绩不断进步的同学应该重点关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2.注重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培养的。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从而进行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和数学有关的,能否从中发现并妥善地解决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方面更多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要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要注意多样化,不要用同一个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好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过程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的方式。如可以用课堂讨论、书面考试、课后作业分析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坚决反对用考试来一次性评价学生的方式,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或者自评,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数学的教学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二次评价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由于进入学校时候的自身能力有很多的区别,在学习数学上必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同学进行自身的努力之后,随着自己的努力数学水平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二次评价。二次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老师可以做出鼓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二次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二、具体评价方案改革

首先,我们可以制作出一个数学学习的效果评价表,发给班级的每个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数学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个评价表,我们后期的学习过程都按照这个评价表来进行,让学生和家长进行讨论,做出修改意见和补充方案,尽量地把评价表做得更完善。吸取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建议,通过修改,制定评价方法,告诉学生,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评价方法来进行对每个学生评价,全班通过。

其次,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分别由不同高低成绩的学生组成,并且选出小组的组长来负责,这样方便与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评价

给每个小组发评价表,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负责。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来决定填写的内容,如是否带了笔和书,是否遵守了课堂纪律,等等。课堂评价是反映一个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平时还要随机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每堂课布置的任务是否完成。

2.单元评价

每完成一个单元,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让学生完成一次考核,考核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试卷的,也可以是报告形式的,形式可以不限,根据考核的情况来进行评价,积极鼓励进步的同学。

3.期中期末评价

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根据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试卷考试,老师给出一些复习提纲让学生进行全部复习,然后参加考试,根据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进行等级确定。

4.比赛评价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有很多的数学比赛,可以积极让学生参加,有些比赛可以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对于获奖学生,我们要加以鼓励和赞扬,可以发一些奖品来做为奖励。

三、总结

总之,中职学校的数学评价方案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在学生的评价系统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原则,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这个评价系统中得到帮助,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更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传宝.学生数学学习适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7).

\[2\]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6,(6).

第3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一)展示、修订和整理要求

在初步尝试使用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并定期进行档案袋之间的交流、展示,使其完善并最后定型。

1.班级内展示。每两周,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从各自档案袋中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些作品的问题和意见。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平行班交流。每月抽取每班建立得比较好的学生档案袋在其他平行班中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档案袋放在一起,进行档案袋交流展示会,把比较好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推广。

3.开放性评价。每学期,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学生学习档案袋向家长展示,让家长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并参与学生档案袋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档案袋评定要求

对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教师都要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的形式。对于每一个档案袋,教师不应只是用一个等级分数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写一个综合评定,说明学生档案袋的优点和缺点,并概括性地描述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也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评价档案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档案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袋里收集的内容缺乏条理性

有的学生开始时把所有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把每次的作业都放进了档案袋,使档案袋变成了没有条理的放资料的容器。这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成长轨迹和发生的变化。

(二)结果性评价的内容投入多,忽视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投入

在新课标中,学科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从学生档案袋里存放材料看,基本上是学生的作业以及搜集的资料等偏重于对知识进行评价的材料,而反思、设计方案、创作过程方面的内容较少,这就没有充分发挥档案袋应有的作用。

(三)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档案袋评价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但是定期的档案袋的展示每次至少需要大约15到20分钟的时间。所以说档案袋的应用让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档案袋评价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学期初始,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美术评定的方法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了解什么是档案袋,应用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地使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不同的内容有相对应的分数标准(可与学生共同制定)。

(二)培训先行,定期研讨

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先期对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学科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集中、研讨,大家一起共同探究、交流、总结出最适合本地区的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三)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第4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案例模型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急需大量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得以迅猛发展。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张,但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却相对较低,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基本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我院近几年学生入学的数学成绩看,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很低,数学基础薄弱,这势必会给高等数学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其他学科专业的工具课程,是一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日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所以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在高职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偏重于概念、定义、定理的介绍以及计算过程的推导,这是我们传授知识的惯例教学方法,传统方法虽好,但是往往也会和现实情况相脱离,最终就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数学不但可以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和做事时的严谨态度。但往往不知道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何用,如何用。对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对数学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逐渐形成了“数学无用论”的想法,长此以往,这种想法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作为这门课的专业教师,我们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更适合高职高专学情的教学方法。鉴于数学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连贯性,所以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势必会影响高等数学的系统连贯性。但我们可以从细小处着手,对某些知识点的传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模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案例模型”,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也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数学的工具性特点,更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案例模型:高等数学第一节“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理解起来有点抽象和绕口,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和当下大家所熟知的魔术表演联系起来讲,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了。我们把一样东西放进魔术师的道具内,经过魔术师的控制操作,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另一样东西,这时候观众自然就会对魔术师的神奇表演钦佩不已。同样,在我们的数学课程中也有一个和魔术相似的知识点,那就是函数构成有三要素,函数的对应法则其实就是魔术师的道具,一开始被魔术师放进道具内的东西就是函数的自变量,经过魔术师道具作用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东西就是函数的因变量。经过这样一番描述再去理解函数的定义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种方法也能够帮助大家体会到函数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案例模型:“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如果仅仅根据课本上的定义,很难理解连续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如果我们用一根绳子来演示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 绳子上的每一点都是和旁边的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是连续性;如果用剪刀将某处剪开,就发现此处左边或者右边就没有连接了,这样就不连续了。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模型,当然也就比单纯看函数连续的定义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连续性。

第三个案例模型:关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我们可以采用温度的变化来展示该定理。假如室内温度是十度,现将温度计放入能使之降低到零下五度的冰块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水银柱的下降情况;然后再将温度计从冰块中取出放在室温下,再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水银柱此时的变化情况。大家很容易发现温度计是缓慢地上升到室内的温度。通过这样两个过程,大家会发现,无论是一开始使温度计温度降低还是后来使温度计温度上升的过程,都是经过“零度”这一点后才会到达最终的显示值。这说明只要是连续的,那么位于这两个值之间的值都应该有变量和与其对应的。这样直观的演示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该定理。

第四个案例模型:关于“极限”的概念。在讲解微积分中极限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一尺长的细线分段,每次剪成等长的两部分,再想想一根细线能被分成多少段?每段的长度是多少?最后是否能把一根细线完全分完呢?完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我们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在数学上被抽象命名为极限,从而顺利地把极限的概念引出来了。另外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极限的悖论,也是古代哲学家芝诺四大悖论之一:“阿基里斯问题——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却追不上乌龟。”这也是数学的趣味性和神奇性所在,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应通过案例模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 数学确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而且是无所不在,趣味横生。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插入“案例模型”的时候,一般来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我们是借助模型帮助理解所授的数学知识点,所以一定要选择通俗易懂的案例模型;第二,案例模型最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性;第三,教师在选择案例模型时一定要能契合所教的知识点,所以每一个案例模型都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案例模型的教学形式,除了能够给学生视觉直观的感受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真正发挥服务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宇.浅谈如何进行适应高职特点的“高等数学”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3(9):7-8.

第5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分数乘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3.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分数乘法的对比,提高教材比较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分数乘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老师先不集中,每人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时间约3小时;再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时间约1.5小时;开一节分数乘法的公开课,时间40分钟。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个老师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指定老师准备开一节分数乘法的公开课。

1.分数乘法可以分成“分数与整数相乘”和“分数与分数相乘”两大块内容。但由于涉及运算意义的说明、计算法则的归纳以及结果的约分或化成带分数等等,内容比较丰富。请你先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这些分数乘法的题目,教材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请按照前后顺序在括号里编号。

( )6×,( )×,( )×,( )×,( )×3。

2. 学习任何运算常常要先明确这种运算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运算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研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你觉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是什么?请你以8×为例说明。

(2)如果有人说:“8×有两种意义:①8×表示8个相加的和是多少;②8×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是多少,也就是表示求8的是多少。”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在教学中,需要让小学生掌握这两种意义吗?如果需要,那么哪一种意义应该先教学?为什么?

(3)下面是学生对“分数与整数”相乘意义的表达(以8×为例),你觉得哪些表达是对意义正确的理解?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①8×=+++++++(8个相加); ( )

②+++++++=8×=×8 ;( )

③8×既表示8个相加是多少,也表示个8相加是多少;( )

④把8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算式可以是8×; ( )

⑤求8的是多少,就是要计算8×或×8是多少; ( )

⑥8×可以理解为有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1份就是2个,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6个苹果。也就是8×=8÷4×3。( )

(4)如果要出一些题目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那么,你可以出怎样的题目?

3.“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内容从计算的结果上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整数,如8×;另一类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分数,如3×。查阅现行的几套小学数学教材,只有浙教版教材把分数与整数相乘计算结果是整数的这一块内容放在三年级进行教学。这套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后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结果是整数)的内容。

下面是在三年级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片段,请你先阅读,然后思考并解决问题。

环节一:

出示图,让学生思考并填上合适的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说一说为什么填这个分数。

一般的学生都能填上,并能够说明理由:把一个图形等分(或平均分)成了4份,阴影部分有1份,所以,用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

环节二:

教师分步出下面两个图,并结合图形用文字表达。再让学生将文字各齐读一遍。

(1)

文字表达:涂阴影的小正方形是这个大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2)

文字表达:这个大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是涂阴影的小正方形。

(3)出示图,并明确问题:大正方形的是一个小正方形,如果一个大正方形表示16,那么,这个小正方形表示多少?也就是16的是多少?你是怎样列式计算出结果的?

16的是多少?

学生列式计算:16÷4=4。也就是一个小正方形表示4,并明确16的是4。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想一想,“16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16的是多少,就是把16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把16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6÷4=4。

环节三:

让学生做三个练习题,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与方法。

环节四:

与上面的过程类似,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先出示图:。

再出示问题:如果这个大正方形表示16,请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解决问题:想一想,“求16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求16的是多少”的意思是:把16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解决问题的算式与结果是:16÷4×2=8。

环节五:

让学生做三个练习题,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与方法。

问题:

(1)你觉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完成上面的教学过程,他们需要具备哪些基础?

(2)笔者曾用上面的教学过程在三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有能力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结果为整数)的问题。三年级学生为什么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下面列举了可能的原因,请你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判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在相应的括号里打“√”,否则打“×”。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看:

对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

单位“1”的概念已经非常明确;( )

已经具备用归一的方法解决整数应用问题;( )

分数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 )

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从教学过程与要求看:

提供了直观图形,方便学生理解;( )

“先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再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小;( )

巩固练习的题量大,有利于学生掌握;( )

“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的思路学生能够掌握;( )

不要求学生列出16×这样的乘法算式,只要求学生把“求16的是多少”的意义(把16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2份)和算式(16÷4×2=8)对应起来,这是合理的教学要求。( )

4.你觉得,把分数乘法分成“分数乘整数结果是整数(三年级)”和“分数乘整数、分数(五年级或六年级)”这样两段来编写,是否有必要?请你阅读下面甲、乙两人的看法,你比较赞同哪一个人的观点?为什么?

甲: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它的价值比较大。对我这样的老师来说,在数学教学观念上有一定的“冲击”。原来我一直认为,分数乘法只有到五、六年级学生才可能学习,把分数乘整数结果是整数这样的内容放到三年级学习,说明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有着自己的体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系列可以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对于学生来说,①由于用归一的思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所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②用归一的思路解决问题时,要把分数的单位“1”具体化,如单位“1”代表16,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与“等分,平均分”有关系,除法也与“等分,平均分”有关系,这样分数与除法之间也就有了关系,而不是分数就是分数、除法就是除法,两者没有丝毫的联系; ④为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奠定了基础。

乙: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它的价值不大。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①在分数乘除法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一)中(详见本刊2013年第7~8期合刊)我们已经知道,在算术理论中,分数与整数相乘没有自己单独的意义与运算法则,而只是建立了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与法则。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看成是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特别情况(即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特殊分数),可见,把分数乘法分成两段来教学,不是突出了数学内容的整体性,让学生感受到法则的统一性,而是肢解了数学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分数乘法的知识结构;②无论是分数乘整数,还是分数乘分数,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不大,没有必要把这一内容分成两段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原则。分两段编排后,势必增加教学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对低下。

5.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第一个例题时,如果想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入算式,那么你会创设一个怎么样的情境?

现行的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都把分数乘法内容编排在六年级上册,下面分别是这两套教材关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第一个例题,请你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哪一个情境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什么?

(2)哪一个情境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为什么?

(3)哪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6.我们知道,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主要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计算法则。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出现了上题(第5题)中的两个情境后,接着教材又呈现了意义与算法的内容,请你先阅读两种教材的内容再回答问题。

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问题:

(1)两种教材分别在哪些内容上呈现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哪些地方呈现了算法?

(2)哪一种教材在意义与算法的呈现方式上更为清晰?

(3)哪一种教材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更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4)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教材的编写过程?为什么?

7.苏教版教材除了像上题(第6题)这样呈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可以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外,还专门用了一个例题阐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另一种意义,请你先阅读教材,再回答问题。

苏教版教材

问题:

(1)例2中为什么要有两个小问题?

(2)在例2中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是什么?请以10×为例说明。

(3)你觉得例2的教学有什么价值?

8.笔者查阅了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发现没有编排像苏教版例2这样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是否还需要教学,有了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而且在学生一开始学习乘法时,就规定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后的大小相等、意义相同。如2×3=3×2,所以在这里学生也会明白10×=×10,前面已经教学了10×或×10都可以理解为“求10个相加的和”,因此,没有必要再教学10×可以理解为是“把10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这种意义了。

也有人认为,虽然学生明白了10×=×10,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算式的意义就理解了。对于10×或×10这样的算式来说,学生不仅要知道它们是相等的,而且还要明白每一个算式都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的背景下,对每一个算式都应该让学生明白两种意义,教学的任务更重了,所以,教材应该出现像苏教版例2这样的内容。

你觉得上面的哪一种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

9.在分数乘分数的教学中,要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方法。下面的三句话都是以×为例,试图表达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你觉得这些表达都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

(1)×的意义是求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的意义是求的是多少。

(3)×的意义是把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多少。

10.想一想,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两种意义中,哪一种意义和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相同的?以2×和×为例说明。

11.你觉得,学生是分数乘分数的算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掌握得比较困难,还是理解算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道理)掌握得比较困难?

下面是人教版教材分数与分数相乘的例题,请你先阅读,并思考学生理解算理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接着教材上要求学生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下面是对形成难点的原因分析,你觉得这样的分析是否有道理?

主要原因:一是单位“1”的不断变化。从例题所创设的情境看,题目中对应着的单位“1”是一面墙,对应的单位“1”是一面墙的。而×所对应的单位“1”也是这一面墙。可见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单位“1”,这几个单位“1”要根据条件与问题来确定,这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一个原因。二是算式的意义常常由规定而得,而并不是根据数量关系得到。大家知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就是“几分之几的几分之几”,这是规定。如上面例题中由“的”这样表述的句子,就得到× ,这种“硬性”的规定不利于理解。而如果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相互关系中得到× ,学生的理解就可能会容易一些。

12.请你先阅读下面的题目,然后回答问题。

你觉得,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如果采用上面的题目作为例题,那么,能够得到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能够说明算理吗?如果用三四个这样类似的题目可以归纳出计算方法吗?与上面人教版教材中“粉刷墙”的这个例题比较,各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1)要求出阴影部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列式?

(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阴影部分的长方形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3)阴影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上述问题的参考答案略。

第6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字:项目案例;综合布线;驱动式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JY19)

1 引言

21世纪迎来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快速发展,随着综合信息系统在交通、电力、银行等行业的应用,市场急需大批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网络综合布线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综合布线是一门工程技术,实际工作不但要求具有综合布线的设计、施工安装、测试验收以及维护的技术能力,还必须具有工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需要掌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招、投标的相关知识,因此该课程应具有技术性和工程性的双重特点。

2 目前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我国楼宇建筑和网络工程中的迅猛发展,综合布线技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综合布线技术逐步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和智能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因其比较偏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符合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职校开设较多。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国标、欧标、美标和国家规范,了解一般楼宇综合布线的常用材料和品牌,形成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课程名称一般定为《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等。在国外,学习综合布线课程后,学生不仅要完成校内实验,而且必须在企业进行带有职业性、专业化方向的工程训练,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为大一1个月,大二2个月,大三3个月,有的训练带有毕业设计或研究生课题的性质。学生不但在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实习,而且还有到跨国公司,甚至到国外的企业进行数月甚至长达一年的实习。

《综合布线技术》是工程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以后的深造和工作。在开设过程中,相关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例如很多学校已经把该门课程做成了精品课程,写出了一些教材与实验教材,条件好的,还以校园网为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实践。目前关于高校的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颇多,但是各个高校的基础不一样,学生的素质程度也大不相同。对于我校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在真实项目案例驱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还未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

3 项目案例分解与应用

项目驱动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在《综合布线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数字校园实训楼综合布线系统)驱动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全过程按照工作流程指引学生学习,建立了提出问题(施工方案需求)、分析问题(施工技术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监理,项目测试一验收),使学生在实践任务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本项目将要建立一个教学网站,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实训课每5位同学分成一组,每组成员不同分工,完成案例的实训任务,这样提高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且不同组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

表1:项目任务分解与评价表

4 结束

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主要是对高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布线技术课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能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向综合布线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董黎明;孟昭文;郭新.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

第7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 实施方案

一、《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学习基础不好,加之电类专业学生实行文理兼招,文科学生学习本课程更加吃力乏味,若沿用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根据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寻找符合高职要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经过多年来《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实施课程改革前后对比,认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比较适用的教法。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内容来看,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关教学法早就形成并得到推广。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其教学内容是职业活动的具体行为;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通过师生双向传递和互动实施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准则。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教育学指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是同一教学活动中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此,在教法上要大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下的产物。它改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为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抓住了主要问题,突出了技能培养,强调了实际应用,它遵循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即在传授文化技术理论的同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因材施教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将因材施教融合于行为导向教学法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行为导向教学法不再囿于教师的行为,而更加注重学生这个主体的行为,图1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结构要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行动回路。

行动回路包括计划分组、实施、检查、评价、处理回路。下面以我讲授“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的教学过程为例予以阐述。

1.打破教材的章节结构,以完成实际工作行为作为学习目标。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章节常规,进行学习目标的开发,以含有涉及章节内容的实际工作行为作为学习目标。如我们在电类专业《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提出了以下行为目标。

(1)万用表的安装与调试。

关联的知识点是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2)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关联的知识点是单相交流电路、RL串联电路。

(3)电力系统中串联谐振分析。

关联的知识点是单相交流电路、RLC串并联电路。

(4)企业功率因素的补偿。

关联的知识点是功率因素的提高,RLC并电路。

(5)民用水泵电路分析、安装、调试。

关联的知识点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相关知识、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

(6)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操作过电压的防范。

关联的知识点是电路中的过渡过程、换路定律、电路的暂态分析。

学生接触到这些具体的任务,学习兴趣就激发起来了,因为这些学习目标的提出突出了职业行为,体现了技能训练,能扣住学生心弦。

2.制定完成实际任务所需的完整的行为措施。

制定行为措施是一项周密而细致的工作,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就花在这里。教师要周密计划行为步骤与行为措施,包括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处理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方法,等等。表1为《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中学习单元“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的行为导向教学实施表。

表1:行为导向教学实施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方式实施行为措施。

行为导向教学采用以小组方式实施行为措施,教师在实施行为过程中主要是调控,在教学组织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的人员安排上,要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合理搭配,要求学习小组紧紧围绕职业实践和实际应用来学习,强调合作与交流。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主持人,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供咨询,与学生就专业问题展开广泛的对话,要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非常规的方法并接受其合理的内涵。

4.促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课堂教学毕竟受时间的限制,因而行为措施中的每一步骤都规定有合理的完成时间,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每一步骤一般不允许越时完成(每步骤规定的时间都有一点裕量),以确保学习步调的一致性,时间的分配可参看表1。确实完不成任务的小组,可利用第二课堂完成。

5.在系统行为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检查与评价环节。

对于给定的学习目标,经过计划、实施后,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每个小组是否按预期完成了任务,小组成员是否掌握了该学习目标中的知识、技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与评价。

由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车间主任”(模拟生产车间)和班长可监督小组长开展此项工作。根据各小组成员完成的情况、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情况检查评分。

指导老师评价主要通过抽查学习小组成员的成果来进行考核,但是抽查学生的成绩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在评选优秀班组时作为参考。这样必然促使同一小组的成员互相监督学习、有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6.在系统行为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处理环节。

在系统行为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最后的处理环节。该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中存在哪些遗留问题,提出改进性意见,指出该学习目标中拓展性知识。如“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目标,还有哪些学习小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继续作出完成方案,则要求在第二课堂时间内完成。同时对于已经按时完成的小组,提出拓展性知识,如日光灯为什么晚上关了灯还看到闪亮呢?电子型日光灯是怎样点燃的呢?若负载增加,日光灯为什么变暗?通过知识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职教领域中课堂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达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小面积高产、大面积丰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怀康.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创建现代教学新模式.多媒体课件.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研究员.

第8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书法公共艺术课 教学内容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包括《书法鉴赏》课程在内的八门公共艺术课程,并要求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时至今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颁布施行七年,《方案》实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方案》课程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具体表现是教学目标模糊,把书法公共艺术课程当成单纯的写字课,教学内容单薄,书法技法训练内容过多。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安排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了解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性质:“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从上述规定看,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之一的《书法鉴赏》课程是鉴赏课,是高校美育课,是人文素质课,而绝不是书法专业课,也不是一般的基础理论课。同时《方案》对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有明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就书法公共艺术课程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书法审美观念、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单纯把书法公共艺术课开设成写字课,过多地讲述和练习技法,把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看作书法专业课,是不符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二是通过书法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书法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通过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文化艺术门类与书法的对比,使学生自觉尊重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从全球文化圈的视域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性。这就要求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并且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这一范围之内。三是通过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形象思维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书法艺术理论的学习。书法鉴赏、书法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体会书法书体、字体以及风格变革中的体现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这都要求书法公共艺术课程要摆脱单纯的写字教学、技法教学。

二、贯彻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实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书法公共艺术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排和优化。

一)书法作品鉴赏。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通过书法鉴赏活动来达到课程培养目的,因此,要弱化书法书写技法的训练,加强对书法经典作品的分析和品评。在书法鉴赏教学中,学生面对书法作品,通过视觉直觉体验,更易感受书法作品变化万千的线条、结体、章法、风格及体会其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丰富情感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使学生为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所打动。在书法作品鉴赏过程中,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经典中感受书法作品的变化之美,创造之美、情感之美、生命之美,使学生养成更广阔、更活跃的思维习惯,相对于单纯的书法技法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学习书法艺术理论。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书法艺术理是书法常识和书法基本理论,一是书法史部分,包括由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史和书体风格演变史构;二是书写工具常识,包括、墨、纸、砚、碑、帖等构成的工具材料部分;三是书法技法理论,包括执笔、用笔、临摹、创作、构成的技法部分;四是书法品评理论,包括由结体、章法、墨法、内容、形式、意境等构成的鉴赏部分。书法艺术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理论把握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国书法传统的传承脉络和流派演变,了解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人品与书品,以及书法技法的高与低、书法作品的雅与俗、书法风格的源与流,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参加书法艺术活动。一是书写实践练习,虽然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以鉴赏为主,并不排斥实际书写实践练习。书法鉴赏和书法理论的学习,也应以一定的书写实践为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体会书法的美感和魅力。二是组织书法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书法文化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作品展览,让学生全面了解书法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状态,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当下书法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增强学生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走出课堂,从社会生活中感受书法。书法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艺术,书法与建筑、书法与设计都有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各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书法题词或书法遗迹。这些书法名胜即是中国书法的宝库,也是我们学习书法,增强底蕴、气节、学识和培养审美情操的最好课堂,还是我们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重要场所。

第9篇:书法教学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存,蕴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值得传承的历史财富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能写出正确、规范、美观的汉字,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建立并不断完善书法教学的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阶段实施方案

1、学生的作业,要求写字正确、工整、干净,各位任科教师也应负责所任课班级学生的双姿培训、检查、指导、纠正事宜,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建立一支合格的书法教师队伍,中学七、八、九年级分别有一位负责老师进行本学段书法总指导和监督。

3、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的档案资料。

4、每周一、周二进行集体书法指导,利用班级多媒体播放每天书法练习目标和要求,指导老师分学段进行巡视和基本笔画指导,并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写字)》课时目标完成书法练习。

5、在学生中选拔出书法监督员,让孩子们互相监督,养成练习书法的好习惯;

6、每月进行一次书法测评,即时表扬练习认真的孩子,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