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教学方案

第1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与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与自我价值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能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素养 

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涵盖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很好地锻炼了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类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可以很好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抗压的能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以适应未知的将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接受的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发展,因此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接触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社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纲领。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总是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如何设置课程顺序和课程学时、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面,而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考虑严重不足。实践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总课程数中占比极低,即使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质量低 

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满堂灌式的传授性教学,严重忽视将科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利影响。 

3.素质能力平台建设不足,缺乏规范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保质保量的平台,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素质能力发展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往往是学生亟须加强的素质。各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体系,往往只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度量,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没有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文件纲领,无法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缺乏支持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此外,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理解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积极性、参与性、配合度不高,导致社会实践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组织制度 

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枯燥、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展情况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这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缺乏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高校、学生层面都不受重视,导致实践活动主体的针对性、适当性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同时,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性指导,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规范情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实践,这类社会实践难以得到各方支持,无法达到培养的效果。 

4.社会实践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属于系统的教学环节,仅依赖于经费、人员、场所等客觀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地开展,没有形成稳定、有效且能够被社会、高校、学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学习生态。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和高校指导教师数量有巨大差距,社会实践不能在人员、制度、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对策

       1.提高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区共建、教学实习等各类活动日益常态化。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并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行全员重视、支持、参与,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规范素质能力发展体系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体现,从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订社会实践的整体教学方案时,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对接,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进行学时和学分认定,从而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激励管理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总结、表彰,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 

3.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素质能力的場地保障 

社会实践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其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高校要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协调各方,保障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场地。同时,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要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同时,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将自身成长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4.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全面发展素质能力 

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教学功能,必须加强设计,使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多样,促进实践成果的多样化。除了设计和大学生理论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应当设计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学习后成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务者和建设者,也使社会得到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者,从而有效促进和推进专业领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素质能力指导专业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钻研、敢创造的教师队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入、扎实、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仔细规划、全面评估、经验总结,不断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断结合社会实际、企事业单位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满足各方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实践体制研究生,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对其活动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贞琪.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性激励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3-214. 

[2]刘兼唐,沈伯秀.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4]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6-228. 

[5]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2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幼儿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从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幼儿园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区资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一个“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商业、军事、交通等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教师也经常会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幼儿参观、学习。为了让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园领导与周边的超市、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建立了我园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向其单位的相关人员颁发了“园外辅导员”聘书。

二、根据幼儿园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用来指导实际的操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可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1 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实践活动行为。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归属点,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因此活动目标的制订极其重要。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让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匹配。

2 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其明确的标注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家长对活动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作相关的准备。

3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古人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其意思就是说,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活动准备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这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幼儿教师在做活动准备时更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自身的准备,二是指幼儿的准备、三是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包括家长准备)。

4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整个流程需要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

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地进行多方位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以幼儿为本”,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生机。

1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教育的新契机。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

2 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幼儿与社区人群和实践环境进行积极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它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社区人群、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空间和范围。例如:我班开展的“消防队参观活动”就因有效运用了互动方式,使整个参观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走出活动情境,因果求源,进行客观完整的活动评价

每个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教师都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反思”。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第3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会学 实践教学 方案设计 社会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1-03

社会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它需要学生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以及文理交融的专业知识,该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有使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专门的社会学知识进行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出了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总体框架,而其中包括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和训练,具体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这些实践教学内容具体都由各高校的社会学系自己设计并实施。本文以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融入社会学干预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目标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目标是建立起能有效培养学生相应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应同已有的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的能力,包括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具备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应用方案的专业技能。该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首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设置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目前华侨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已设置了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但需要进一步的统筹优化,并对实践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其次,现行的社会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完善、补充、优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行的思路。针对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设计思路是:首先,要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其次,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再次,统筹诸环节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最后,将该方案整体用于教学实践并接受反馈以做出相应调整。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实施,也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提出改革优化方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而这种优化方案需要符合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考意见,并且也符合本专业目前的实际教学条件。

三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理念

社会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设计思路,但仅遵这些设计原则并不够,还要有核心设计理念,是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灵魂。该项设计原则是以往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太提及的,但这一点很重要。有了理念,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才能具体实在而不流于形式。结合社会学专业特点及社会学理论,我们提出将“社会学干预”作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何谓“社会学干预”?它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的“行动社会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图海纳在其著作《行动者的归来》中提出不同于功能主义的观念,即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使其不再是被决定的个体,而是可通过自身的社会行动来作用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时代。那么个体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图海纳提出了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即社会学干预(或翻译为“社会学式介入”)。这一方法对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有极大的启发:首先,“行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只是社会学研究中传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它本身就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它还是一种改变社会的方式,一种帮助我们产生社会知识的途径。以往我们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目的就是收集跟某个社会问题有关的数据或资料,然后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虽然有时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社会学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这种认识是同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分不开的,社会学研究讲求客观、价值中立,所以并不强调社会学者能做什么,或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什么。而“行动社会学”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学研究的认识,非常契合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其次,可获得真正的社会学知识,或者说认识到社会学知识的真正起源。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通过使用已学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使用已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套用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再次确认或否认书本上的知识,事实上并没有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也就无法真

正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分析并解决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行动社会学”的方法告诉我们,社会学知识不仅是或者根本就不是社会学者的工作成果,它其实是社会学者与社会行动者之间共筑的结果。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以往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设计。

四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内容及体系

在明确方案设计目标,理清方案设计思路,并找到有效的方案设计理念之后,可开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的具体内容并使其形成体系。这里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思路的三个方面:(1)搞清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2)确定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3)统筹诸环节的实践教学衔接方式。

1.诸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提及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首先,社会调查与研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综合使用社会调查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其次,在掌握基本能力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检验其掌握已学技能的实际水平,并发现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再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应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起来的,并为后续的专业实习奠定能力基础。最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综合应用实践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实习过程。可以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能满足社会学类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它们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诸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需要达到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目标,而且要能体现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目前华侨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两次各为期4周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各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主要环节,另有不占学时的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尝试将社会学干预的理念融入其中。

第一,社会调查的设计安排。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固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我们共安排了两次各为期四周的社会调查,它们担负着不同的功能。第一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将《社会研究方法》中所学的调查研究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侧重于定量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原则上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需要根据既定的主题拟定调查问卷并利用问卷收集资料,然后尝试进行统计分析,鼓励学生将数据分析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第二次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六学期,侧重于定性调查方法和技术的练习。调查的主题仍由指导教师拟定但不指定,学生可从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学生要根据选定的研究主题拟定访谈提纲,还要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访谈,最后要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两次社会调查涉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路径,这样安排可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练习。需说明的是,两次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既考虑了两次调查练习的难易程度,也兼顾了课程教授的实际。学生在学习完《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后从事定量调查练习,学完《定性研究方法》后从事定性调查练习,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的设计安排。这一环节属于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内容,需我们结合社会学专业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自主选择社会实践和服务的主题或领域,根据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团队来实施。我们鼓励学生将实践和服务结合起来,突显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如学生选择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这个主题,可选定若干个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收集所需的资料,然后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资料分析方法找出问题,最后就本次调查对象所出现的问题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研究对象的现状。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磨炼了学生的身心意志,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三,研究论文的设计安排。该环节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年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由学生自主选题,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撰写。此时的学生已完成了两次社会调查和一次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撰写学年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步骤和写作要领,我们特别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本课程通过对范文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步了解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而且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可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理论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知识打通,形成统一整体。学生在修完该课程后撰写学年论文,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生可选择学年论文的主题及研究方式,但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并写作论文,因为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就是实证性,而且只有撰写实证分析类的论文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全方位的研究技能。毕业论文虽然也是撰写学术论文,但它与学年论文的定位不同。首先,它是“命题作文”。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主题中选择,这样就增加了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其次,它的要求更高。它是检验学生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达到毕业论文的既定标准后才能获得学位。可以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反映了学生研究和写作能力的不同阶段。

第四,专业实习的设计安排。设置专业实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就业做好准备。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的实习机构,也可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实习,但都要按照拟定的实纲和实习计划施行。学生可从事咨询和公关策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调查、媒体编辑与评论、社会组织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的实践实习。在该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融入社会学干预的理念。专业实习不同于单一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外,还要尝试找出可能的问题解决之道。在此过程中,社会学干预方法可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挥,且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可尝试寻找可行的社会学干预途径。

第五,其他实践教学的安排。除了上述几项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这些科技项目或比赛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践感”,学生可获得一定的研究资助,且通过比赛的形式,可激发学生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适当利用好课外比赛的机会,既是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机会,也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试金石。

3.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

在搞清诸环节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后,我们可统筹优化诸环节的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的延伸,为了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第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比赛的衔接。课内教学的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而课外的学生项目和比赛是最好的应用场合。第三,调查研究与实践实习的衔接。调查研究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实践实习还需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强调社会学干预理念。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衔接,社会学诸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发挥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力。

五 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效果

通过对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用于实际。在社会调研、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上的表现有较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学术比赛活动,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我专业的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福建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优秀奖,这就充分证明了这套实践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当然,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需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的调整而调整。此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重视设计理念的融入,我们认为社会学干预的理念对社会学专业来说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周桂林.“实践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实践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43~144

[2]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冯波、季蕾、陈文玲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EB/OL].http:/// channel/shehuixuexi/view/241

[4]〔法〕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第4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第5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

1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行项目化运作,可以对现有高校社会实践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系统管理,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新模式,实施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将学校现有的项目资源、优秀师资、活动经费和设备统一集中到实践活动中来,使学校在服务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它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与企业合作项目,以市场为杠杆、协调推进活动的方式,通过洽谈、签订合同等形式确定活动项目和利益分配,这种方式既达到双向受益、互利互惠的目的,又推动社会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凸显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其次,通过项目的形式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容易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整体质量,容易出亮点和实效,方便学校对外宣传,能积累和培养稳定的社会声誉;第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第四,社会实践项目化意味着其必然有项目目标,有经费使用的管理办法,这为活动结束后的考核与宣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学院面向各系团学组织和广大学生提出社会实践项目规划,如“挑战杯”创业计划作品竞赛,学校与各社会实践团队签订社会实践目责任书,这种方式既能使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又能宏观调控与有效引导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的开展。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的运行模式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工程,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的保证。我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示范性建设要求,本着“合作共建、多元受益”的原则,一方面,基地不仅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很多学生在基地实践时被用人单位看中,毕业后直接到基地去工作的;另一方面,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利用基地的便利条件,能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许多技术难题。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的意愿,因地制宜与社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体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特色。随着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不断地增加,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笔者以为结合社会实践基地,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是校企合作双赢的好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可由“酝酿项目选题,灵活组织团队,指导阅读文献,自主设计方案,前期技术培训,实施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考核评价宣传”八个环节组成。

2.1 酝酿项目选题

选题的制定是项目化运作的保证,也是每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所在。学校每年会根据当年的热点问题以及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提出当年的社会实践主题,针对大的主题,各二级学院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这主要是一些社会考察调研类的活动,对于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选题,一是可以由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自行确定,二是可以由专业教师根据所进行的科研项目确定有关选题,三是可以由当年备战“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的学生,根据自己备战的实际进度,确定相关选题。

2.2 灵活组织团队

团队的组织是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开展的保证,成员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否有责任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部分。作为二级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还要考虑到:1.团队中是否有原籍在实践活动所在地的学生,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一定的男女搭配比例,男女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往往会产生一些互补效应;3.参与学生的专业构成,这对一些需要多专业和多学科背景学生联合开展的项目特别重要;4.一定程度的“老带新”,即团队成员中必须有低年级的学生,这能为以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开展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

2.3 指导阅读文献

确定所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后,组织学生在技术指导教师 、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熟悉参加实践活动的有关知识,确保在面对自主设计方案和其他环节时,能够做到有主题、有创新、有步骤和有考虑。技术指导教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阅读,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指导阅读。

2.4 自主设计方案

方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后期考核的依据之一,合理、科学的方案能指导项目团队顺利取得预期成果。实际上,有许多社会实践团队不重视方案的制定,大致确定了活动主题和团队成员后就仓促开展,活动随意性较大,能开展到什么地步就什么地步,无总体目标,团队成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无压力也无动力,很难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果。造成这一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课余时间不多,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落实实践活动的具体细节;二是因为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很多问题认识不足,方案设计过程中“纸上谈兵”的成分较多。因此,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院的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应适当介入,帮助对一些细节进行把关,同时,方案的设计也应适当详细,要多把一些细节的东西考虑进去,特别是项目预期成果的部分要反复斟酌。目标定高了容易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目标定低了不容易出成果。

因此各学院在校团委酝酿的社会实践项目选题内,根据各院条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学校和学院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2.5 前期技术培训

很多团队成立以后,就以为下面等待他们的只剩将计划变为现实了,往往忽略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前期的培训演练恰恰是决定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科技服务的团队是不是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充分了解,各种仪器是否都会用,成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是否够用;进行社会调研的是否已对开展活动的当地情况了解,调研准备用何种方式,问卷是否已经准备好,这些问题都应在前期加以充分准备。由学院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测试技能、调查研究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专门辅导是只针对专业测试技能培训,如现场监测和现场采样技术等。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的专门辅导,在进行实用技术强化培训的同时,并做好现场监测仪器的校验和准备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现场活动开展之前。

2.6 实施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要注重组织实施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确保社会实践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开展 。注重学生对过程的参与重要性认识,对需要现场监测的要素,一定要规范使用便携的仪器设备,实施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对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建立一定的反馈和应急机制,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例会制度。成员每天活动结束以后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一个总结,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工作当中还遇到哪些困难;2.服务对象的反馈。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是改进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采取让服务对象填写反馈表的方式,也可以在服务过程中询问对方的感受,还可以在服务结束后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回访;3.编写简报。编写简报在这里并非只是做简单的对外宣传,还主要是向学院和学校老师和领导做阶段性的工作总结,以取得上级的支持和有效指导,同时,编写简报也是对一个阶段实践活动的总结。实施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要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遇到困难能群策群力,集体解决。

2.7 撰写实践报告

当调查情况和监测数据被提供后,应对其进行整理和处理 。对数据中的异常值必须慎重对待,不应掺杂任何个人和主观因素。在对调查情况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写出完整的实践报告。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在探索、研究 、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实践报告的撰写时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成果内容的体现,项目化的实践团队,首先应由团队共同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团队实践报告,这份报告应是团队每个成员实践成果的汇集,也是整个团队总体实践成果的整合升华。除此以外,应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独立撰写个人的实践报告。

2.8 考核评价宣传

由学生自我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 、学校评价和社会新闻媒体评价组成 。首先由学生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 、计划实施 、工作态度 、活动成效 、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再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指导过程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 。此外,加强宣传报道,在第一时间将社会实践项目的活动情况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给学院 、学校及当地的各新闻媒体,为宣传报道提供内容丰富的活动信息。同时也可获得社会新闻媒体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实验教学中心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资源之一,能提供组织、指导和保障等方面的条件 。包括聘请中心的实验教师直接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和技术指导;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现场测定的便携仪器、设备;集中培训实践活动中的采样和实验数据监测技术;以及开放实验教学中心相关的功能实验室供社会实践活动使用等。社会实践结束以后,对项目完成情况应进行一定的考核。笔者认为,虽然在项目申报时每个项目都有预期成果和目标,但考核时最应关注的应是学生的实际收获。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的考核中将新闻媒体报道的数量、简报编写的刊数、服务对象的人数等放在首位,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容易助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的习气。有些项目团队把时间、经费和精力都放在邀请媒体、布置场地、编写对外宣传稿件上,活动的启动仪式搞得轰轰烈烈,采访的媒体来了好几家,但后续的活动草草收场,违背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考核的主体应是大学生,专家教师、学校领导的考核注重的是实践活动项目开展的效果以及实际意义,学生之间考核注重的是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收获,从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的考核显然更有意义。作为二级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考核应与成果交流及对外宣传并举,可以采用现场答辩会和成果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成果展的形式让学生先期了解社会实践的成果再参与实践考核。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社会实践考核的公正公平公开,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后续的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的要求和启示

3.2 必须科学合理化组建团队

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首要的是实践团队的组建。学校提出了“合理组队,科学建团”的指导思想。合理组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实践项目和内容的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团队构成的合理性,选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品学兼优的跨学科和专业的大学生构成实践队伍,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层次的平衡;科学建团,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由专业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者,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由辅导员作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项目的实施和顺利完成 。

3.2 必须把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化过程中,必须注重项目的选择 、内容的设立,使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进一步结合,既考虑到项目的需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内在推动力,成为学生施展专业知识的有效平台,成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载体,确保实践活动本身的生命力之所在。

3.3 必须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各种保障机制是确保社会实践项目开展并完成的重要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并以制度的形式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学分要求、奖励办法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设立了专项经费,并鼓励通过吸收社会赞助和实践活动创收等途径确保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资金;从地方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提供了实践平台,保证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制定了安全预案,编印了安全指南,为学生购买保险,确保了学生安全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4 必须加强成果的宣传 、总结和推广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不仅要做好立项和实施工作,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宣传和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总结,可以积累经验,总结出科学可行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经常性的实践打好基础,更好地指导后续实践;通过宣传,可以互通信息,互相交流,促进高校内外相互学习借鉴,也能通过宣传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对实践成果推广和应用,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在项目化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培育和运用不同特色和典型,不断探索社会实践工作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完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内容和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锻炼同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红. 关于如何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996,(01).

[2] 朱文涛 , 鲍荣清. 他们在社会实践中[J]. 社会 , 1991, (03).

[3] 韩洪涛.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6,(01).

[4] 王庆军. 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0, (01).

[5] 冯巍.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1988, (01).

[6] 孙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5,(03).

[7] 志方.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 镇江高专学报 , 1995,(Z1).

第6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对课程实践性教学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我认为:所谓课程实践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过程。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必经阶段。其主要形式包括:案例分析、上机操作、小组讨论、课程实践报告等。目前,由于人们对课程实践性教学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造成课程实践性教学没能很好地进行,表现在:①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制订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缺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更没有独立的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方案;②部分地市电大缺乏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细则;③部分教师在备课没有将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体系当中;④有些课程虽然有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学生不参加或不完成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取得学分,按时毕业,所以学生参加或完成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使得课程实践性教学不能很好地进行。

1.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电大的学生主要是成人,电大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是电大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电大教师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因有三:一是舆论的压力,部分人认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不安心本职工作,就是为了捞外快;二是教师本身不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应资格,客观上无法参加社会实践,同时,电大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实践;三是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不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职称评定条件中,除了学历、年限之外,就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刊物的级别,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没有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因此,教师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考题类型与实践性教学脱节

我认为,实践性教学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考试考核是教学过程正常进行的保障,因此考试考核环节应当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紧密衔接,特别是在考题类型的选择上,应当与实践性教学前后呼应。目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题类型,严重脱离了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学生不论是否参加教学实践,有无实践能力,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试过关,甚至能得高分,所以,学生没有参加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重视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集中实践性教学的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搞不好,集中实践性教学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做好课程实践性教学。一是提高对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和重视课程实践性教学;二是制订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方案;三是根据本地本课程特点,制订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细则;四是要求课程辅导教师要把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融于教学计划中去;五是将学生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列入形成性考核体系当中。

2.外实践基地建设,做好集中性实践性教学

一是投资建设校外师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 教师创造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有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搞好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应派专人负责与有关单位保持正常的联系,准确获取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集中实践性教学,如和当地法院建立联系,根据教学情况和法院开庭案件类型,组织学生旁听,或将个开庭情况全程录制下来,做必要的技术处理之后,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分析、研究。三是制定制度,规范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电大的教学模式及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否则,实践性教学就不可能做好。为此,在转变认识的同时,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培训,制订制度,规范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职称评定标准中,除学历、年限、文章之外,应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因素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条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实践性教学质量。

3..适应实践性教学要求,改进考题类型

电大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此相适应,电大的考题类型应从以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转变到以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上来。自电大成立至今,电大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媒体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惟有考题类型始终不变,从开始到现在,从文科到理科,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电大的考题一直是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此类考题只注重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误导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实践性教学,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知识的考核也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客观条件。为适应电大培养目标的要求,保障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顺利进行,改进现行的考题类型势在必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开卷考试,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内容,增加实际能力的考核,如法学课程,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实践性教学的正常进行。

4..完善制度,狠抓落实,搞好集中实践性教学

第7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1.1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是点、线、面的结合,在社会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从内容形式到怎样提前计划以及安排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帮助社会实践团队顺利起航。同时作为指导教师还要明确自身的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既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又要去实践和锻炼自己,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适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锤炼专业实战技能,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2规范管理,加强安全意识

安全是头等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教育是任何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的地点大多在偏远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安全意识需要指导教师常抓不懈,在实践过程中都要反复强调,使参加实践的学生树立起规避危险的意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1.3发扬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上应采取组织、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实践形式、项目和方案上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依据实践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点和特长,采取明确的分工并加以具体指导。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大大提高,例如,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通过“教、演、用”等形式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进一步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求知欲和应用能力。

1.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通过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逐渐学好知识,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采用英语绕口令、猜谜、填单词游戏、抢答等方式有助于激发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对象的兴趣。

1.5培养指导教师“走出去”的精神

指导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对未来如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会有新的思考和认识。高校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要积极地走出课堂,主动与社会接触,主动去发现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

2.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2.1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提早进入社会、转变角色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占得先机。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单位应积极与企事业、公司、社会服务机构等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市场,争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工作前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还可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

应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并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尽可能地使实践内容结合本专业特点和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激发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契合点,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3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社会实践科学有效地衔接了教学、科研、就业,使“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实践把收获和经验反馈给学校,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修订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通过组建听说、翻译等实训团队,组织学生讲课比赛、师资能力竞赛、口语比赛等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把实践中的信息带到课堂上,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结语

第8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一年级;政治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与作用,以下,笔者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就部分新课标理念带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有益变化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旨在于以此引发更多教学同仁的关注与重视,进而在切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运行与普及。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等过程的基础上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与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高一思想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以此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严格践行了新课标的这一指示。例如,在学习了高一上册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后,我特意为学生布置了“讨论开发方案可行性”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1.全班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当地的相关经济资料;

2.学生小组甲以旅游开发商的身份从旅游市场开发的角度出发对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风景等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符合其身份的开发方案;

3.学生小组乙以环境保护志愿者的身份对开发方案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

4.学生小组丙则担任政府官员的角色,并从政府应促进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开发方案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

如此一来,就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度较高的研究性学习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明确了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等,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使得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与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将讲解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视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标准,而更应该侧重学生是否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真正得到了收获及发展,其社会实践能力又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进步。与此相适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实践环节的强化,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学习了“多变的价格”这节内容之后,我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商品价格”社会调查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调查并记录市场上鸡蛋、牛奶、瓜果蔬菜等日常食用品价格的变动情况;

2.从劳动生产率、供求关系、国家政策等方面对日常食用品价格起伏变化不定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验证;

3.总结、整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真实生活实例,以此说明商品价格变动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负面两个方面的影响。

如此,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将教学场所由课堂扩展、延伸到了社会领域,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范围,与此同时,还真正做到了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有利于在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水平与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将新课标理念灵活运用在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这既是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契合素质教育理念、进而切实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范文

一、结合师范生专业培养方案分析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

1.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授课的意义。心理学是人际学,是关系学,是生活学。作为一名教师,懂得标的心理学原理和法则对教师的助人成长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你需要掌握像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等知识。学习这些理论,对整体把握学生学习心理有着重大意义。如上课分析同学们的听课状态,判断同学们的兴趣度,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而非师范生没有经过这种专业的培训,很难掌握理解同学们的状态,这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

2.口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重大影响。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谈吐是教师的第二外貌。教师的语言实际是一种专业的语言,是一般语言在教育行业中的特殊运用。通过本次夏令营的授课环节,我们发现师范生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直戳要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学生。同时更多的与孩子们互动,尽可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非师范生则委婉含蓄,用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去授课,没能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晦涩难懂,或泛泛而谈,难明重点,这影响了教育的统一性。

3.教师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教师的自我责任意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教师必须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亲民”中不失威严。师范生长时间来的教学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展开教学活动。而非师范生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接受以及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他们克服不自在的状态,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伟大,才能够转换身份,融入到教学中去。适应时间的差异就源于平时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差异。

二、非师范生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在暑期实践中的体现

从非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来看,非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专门人才。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更注重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反应力与灵活性较好。樊宏、戴良铁(2009)构建了能力结构模型,认为能力实质上是建立在处于某种价值观和文化情境下,以内在才能为基础并能够通过学习、努力和实践,从外界获得各种类型的技能和知识的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那些可以通过学习或培训来提高能力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墨子曾经表达过人的生存、人的命运依赖于人的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意思,认为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而是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和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非师范生专业学生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是对自身培养方案的一种体现与展现。不可否认,在教学方式上,师范专业的学生会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学会了前辈教师大部分的经验,而非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自身在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