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新能源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实训报告

第1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专业建设 新能源 节能照明 高职教育

课 题:本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JD201384)成果。

“低碳经济”致力于发展其他清洁能源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显著。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现在降低40%~4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低碳经济直接带来高技术人才的缺口、专业人才的匮乏。未来几年内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电动汽车、LED节能照明灯具等为代表的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相关专业,将更加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2008年以来,笔者学校开始筹建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经历了光伏产业发展低迷的考验,我们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创办的一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建特色新专业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创建新专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协调。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立,要依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形势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谋求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市场和就业机会。既要看好产业背景的发展,又要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和特色,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重点和切入点。

1.要解决新专业的定位问题

高职新专业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区产业背景、师资水平、学生与家长意愿、市场前景、技术难度与技术复杂度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由于地区产业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学科基础不尽相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新能源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目的是培养新能源与照明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新能源应用技术分为两个主题,主要研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节能照明领域的工程问题,包括规划设计、制造施工、工程管理、产业经营、统计运筹、金融财务与售后服务等,其涉及的学科与行业之广可见一斑。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办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独辟蹊径,确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顺德是家电之都,有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以节能照明与新能源产品开发为主,着力于新能源下游产业,侧重于太阳能路灯、逆变器、LED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设计、安装维护、产业运营与工程管理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电、机械、制冷、通信与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优势,在太阳能路灯设计、LED照明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统设计、新能源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

2.就业市场分析与毕业生职业岗位定位

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变化的“函数”。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分析: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态势与走向,国家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相关的宏观政策导向;二是中观经济环境分析――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行业布局的组合与分解,特别是佛山市与顺德区的相关产业政策、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三是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地区企业的主流产品与技术要点、岗位供求及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关的教育市场分析等。

顺德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谋求升级换代,而新兴产业也在加紧培育当中。目前,顺德的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产业基地、彩虹集团OLED项目落户顺德;富信电子与中科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半导体发电;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落户顺德,与中山大学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经调研,在本校学生就业的珠三角地区有新能源相关企业3000多家,节能照明相关企业近万家,其每年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即使在光伏电池制造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节能照明领域也足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课程体系建设

在明确了新专业的定位和切入点以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校采用通专结合的课程模式,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1)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方面的课程组成。其中大多数课程是全校统一规定好的,一般不可调整和改变。本专业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C语言编程、单片机技术初步、电子线路CAD、PLC编程基础等主干课程)。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核心,体现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建设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与风光发电子模块(课程主要有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设计、先进能源技术与风力发电原理)、节能照明子模块(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现代平面显示技术、LED照明工程与施工)两大必修子模块。选修课设置主要体现专业前沿与行业发展方向,课程主要有:前沿知识讲座、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动机与控制原理、ERP软件应用、创新方法概论等。

(4)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平台,是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研究、开发、设计的结合点。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三年教学进程的主线之一,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行业企业参观调研和现场工作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电子线路CAD实训、社会实践、开关电源与LED驱动课程产品设计、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新能源应用技术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边缘性专业。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抓住重点核心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

4.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专业创办的重点,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照明工程与施工等方面的师资缺乏;在施工、统计、营运、维护等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运营管理、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方面有较强的基础。我们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配全校的师资力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将新专业的师资增加了8人,老中青结合,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改善师资结构,形成师资梯队,为新专业建设打好了基础。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专业实验场所面积较为充足,实验环境良好,学校为支持新专业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实验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加上原有的PLC技术实训室、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电动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实验室上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这些措施为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舞台。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是联络人制度。配备专任教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络人,负责双方沟通,同时利用学校资源,整合多学科力量帮助解决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问题,攻关各类技术难题等。二是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实验与生产设备资源,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创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实现智力因素与生产要素、教学环境与现场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密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就业市场的双向联系,发挥企业顶岗实习对改善就业的促进作用。本专业先后与彩虹集团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国星光电、高迅电子、海信多媒体、盈科电子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5.科研与校企产学研合作

新专业的发展壮大,高职专业品牌的确立,培养品质的提升,取决于参与及服务于行业的程度,取决于专业在行业的科研技术实力与地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贴近行业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技术优势,以此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并为自身资源扩展、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赢得生机与活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逐步实现三个领先――“实验条件领先,技术水平领先,教学方法领先”,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新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运行和质量评估工作,反馈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情况。以逻辑线索和市场性需求线索为依据,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

新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二、创建新专业的资源整合

1.教学资源整合

新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其他相关专业的支撑。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智能家电、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这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部门协调

新专业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为例,可以围绕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组织协调相关学科专业,如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通讯、经济管理等,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安装,LED照明系统设计安装,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生产、管理、通信、设计、监控等为研究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在为新专业创建服务的同时,为学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对科技处的组织、协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专业建设涉及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高职研究所、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把握新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把新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新专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锐意进取,脚踏实地。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

1.课堂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企业中,适应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的各类工程师(如PE产品工程师、FE设备工程师、QE品质工程师等),更进一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思维,设计精细量化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用类似ISO的指标体系控制教育质量,同时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创造性与精神性仍是评价体系追求的目标。

2.通用技能的培养

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有效团队工作、管理时间以及责任感、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道德等特质通常被描述为通用技能,这些技能成为工作绩效的基础,成为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重视。21世纪竞争和变化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许多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更需要这些通用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与制造工艺。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工作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其次是培养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取胜的通用技能(比如,礼仪、沟通、创新、团队、外语、自学能力

等等)。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学校在创办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分析了新专业建设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些核心问题,对其他院校的新专业创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等功能;新专业的创办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建设,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以技术提升为重点,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紧密合作,从而赢得良好的就业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互联网低碳等新兴产业人才[N].中新网,2010-03-10.

[3]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中商情报网.

第2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网络化;共享;实验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实验教学水平”[3]。建设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共享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能源发展的需要,2019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立了新能源学院,同年成立新能源学院实验中心,中心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环保设备工程专业6个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组成。

1新能源学院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时空固定化

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按照固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操作,在固定时间进入固定的实验室,进一步实践、研究和探索的空间、时间都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实验室资源的浪费[4]。

1.2实验平台分散,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实验教学资源依托于理论课程平台,相互独立,教学资源分散,信息共享不畅,不利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验室地理位置分散,分布在不同教学楼,不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和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

1.3实验教学资源单一,创新资源匮乏

目前学院大多数实验仅有实验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和专业软件等基础性实验教学资源,而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数据库、工程案例资源库等与科研活动、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前沿技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

实验教学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并且多年不变,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较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为解决上述问题,新能源学院实验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重点,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的共享实验教学平台。

2网络化共享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2.1建设思路

平台以“科学规划、资源共享、突出特色、注重创新”为指导思想,开发建设新能源学院网络化共享实验教学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2.2建设内容

基于互联网、云技术建立开放共享、资源丰富、多功能、互动式的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学习、网上管理。平台主要由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公共信息平台3部分构成。2.2.1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平台主要包含基础教学资源和拓展教学资源。实验教学资源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2.2.1.1基础教学资源依据层次化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每个模块不同层次实验建设有实验项目列表,每个实验项目包含实验大纲、实验课件、实验视频、实验动画、实训软件等基础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这些内容,可以对实验内容和操作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自我测试检验预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为设计实验方案、课上实验操作打下良好基础。课后学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复习,进一步巩固实验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2.2.1.2拓展教学资源实验中心开发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数据库、精品实验案例资源库和远程控制实验等拓展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新能源相关专业传统实验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虚拟现实、仿真装备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互动硬件与数据库,构建了基础性虚拟仿真实验和创新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以虚助实,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并实现广泛资源共享,扩大辐射范围。中心研发了基础性虚拟仿真实验,重点开发建设了不具备真实实验项目条件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以及大型综合训练等实验项目。如“压力容器高压爆破实验”,在真实实验中高压操作具有一定风险,实验一般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无法亲手操作。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观察高压爆破的过程和现象,还可以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模拟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6]。研发了创新性虚拟仿真实验,重点开发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行业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教师的各类科研转化的课题。如研发建设了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煤粉锅炉发电机组虚拟仿真系统”“典型石油钻采设备节能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以及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密闭循环式气浮实验装置设计搭建及实验探究”“多机械臂同步控制实验平台”等虚拟仿真实验,将教学内容与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该平台可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实验和设计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实验数据库,实验数据是开展实验分析研究的基本素材,中心将现实中的实际实验数据、现实事件、文献资料、典型案例和信息资料教学素材等进行整合,建立实验数据库,目前中心已经建立包含上百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数据库,对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建立了精品实验案例资源库,凝炼精品项目,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和教师科研成果提炼,整合设计优秀的实验案例,建立了案例资源库。目前中心已建立如“多机械臂同步控制实验”“振动信号的测试分析”“旋转机械典型故障模拟实验”等十几个精品实验案例,对于发挥优势学科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开发了远程控制实验,学生通过远程终端可实时操作控制远程的硬件设备实体,能够得到真实客观的实验数据,并且通过视频反馈能够观看实际实验场景,加强实验操作的真实性。远程控制实验作为一种崭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弥补了仿真与虚拟实验的不足,在实现软件共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实验硬件资源共享。远程实验把实验的“时间、空间、深度、广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目前实验中心已开发的实验有“单容水箱液位PID控制实验”“水箱液位流量串级控制实验”等十几个远程控制实验。2.2.2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包含公告信息、课表查询、实验预约、报告提交、在线测试系统、交流互动等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平台可以预约实验项目、时间、地点,查询实验成绩,打破了班级的界限,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改变了过去按同一模式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可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仿真动画实训软件精品实验案例库实验数据实验教学资源平台拓展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验基础教学资源基础虚拟仿真实验创新虚拟仿真实验高压爆破虚拟仿真实验离心泵虚拟仿真实验螺杆泵虚拟仿真实验煤粉锅炉发电机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典型石油钻采设备电气节能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电站设备结构原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教师从繁杂的学生实验安排工作中解脱出来。设置交流互动模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疑问难点,可在线提问,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定时答疑解惑,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查阅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使问题的深度、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2.2.3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该平台能够实验中心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实验仪器、实验室信息、教学资源信息、取得的教学成果、教学实时动态等。访问者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清楚明了地浏览实验中心的基本状况和基本数据。同时有利于中心的对外交流,加强对中心的宣传,促进中心的发展。

3应用效果

第3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产业;工程教育;驻保高校;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1]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但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这不仅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难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

作为文化古城的保定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那么,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随机调查了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情况,总结了目前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了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措施,从而为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一、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

培养目标决定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因此,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缺乏特色,就不能彰显高校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地位。本文调查了驻保高校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如表1。

从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大而全”是这些培养目标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几乎是全能型人才,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又能从事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然而,这“大而全”的特点恰恰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缺点,即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结果,驻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缺乏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因此,合理定位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表1

专业 培养目标

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而全面的车辆工程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科毕业后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科学试验研究、工程设计与制造、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及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加工工艺和成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成型、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也可到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运行分析、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实施上重理论、轻实践

上述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单独由学校来培养,学制4年,4年由学校独自管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中有很大的代表性。从课程设置来看,三个专业的课程模块分类略有差异,但大致都可以归结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课程教学形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而且都呈现出理论教学明显多于实践教学的特

表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专业实训、集中实践等课程。通过表格中的统计发现,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时数是理论教学时数的1/3多一点儿,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不到理论教学时数的1/2。而且,实践教学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其实施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实验课教学,验证性实验偏多,研究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平时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疲于应付,常常通过网络下载,照抄课本等方法,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而实习鉴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方法,只能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价。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教师是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关键。然而,经调查发现,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上述专业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因素。驻保高校由于区位劣势等多方面原因,好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留不住,导致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其次,驻保高校教师往往从校园走向校园,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没有实际工程经验,加剧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单一是所调查专业共同存在的问题。笔试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而且只考理论知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规范的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只写一个实验报告或者实习报告,由带实验、实习的教师根据主观判断给个成绩即可。所以,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是驻保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所谓工程就是“制器”、“造物”的过程,因此,工程师培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让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及经历无疑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增长。鉴于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工程教育界的共识。

近些年,保定市的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保定市的两大支柱产业。长城、河北长安等汽车企业以及英利、天威、惠腾、国电联合动力等新能源产业基地都是在国内甚至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保定市坐落着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其中许多专业,如上文提到的三个专业都是与汽车、新能源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丰厚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校企合作是指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双方立足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总目标,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寻求就业出路等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最终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卓越工程人才。过去,学校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而在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下,本科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提高,企业也能得到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人才。

三、汽车、新能源产业对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

本文调查了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三伊方长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保定世纪星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车产业和新能源产由上述要求可见,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可造之才,这些人才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驻保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汽车、新能源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众多相关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存在着岗位适应期偏长,理论知识偏多,工程能力不足的弊端。因此,驻保高校与保定各大企业密切联合,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保定汽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保定属于中小城市,与重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属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产业偏少,所以驻保高校应当立足地方,满足本地的区位资源优势,推进区域实业的发展。驻保高校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针对驻保高校工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本文认为驻保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第一,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来校任教,招聘人才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无论是学历还是实际经验都要严格要求,力争选聘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二,提高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1)把没有工程能力或工程能力不强的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长城、英利、天威等企业现场参观、实践或挂职锻炼,从而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2)改革与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工程类学科专业力求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3)搭建教师和企业工程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让教师的工程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从企业大力引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工程师,建立一支兼职工程教师队伍,聘请他们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请他们教授一些实践性课程,还可以请他们作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关于课程体系设置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调查驻保高校和长城等企业的意见,建议采纳“3+1”校企合作模式,即前3年时间在校内从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最后1年在企业和工程训练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要重新设置、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可保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课程模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三点:其一,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开设政治、历史、法律、美学、伦理、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内容,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人文情怀,只有关注和了解各种类别“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工程技术的需求。其二,与汽车、新能源企业协商,当学生在校时,预先开设一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汽车、新能源企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讲座,如企业文化等,由合作企业派工程师或者公司老板来讲授。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其三,落实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善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2]所以,驻保高校的工程教育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相当,甚至超过理论教学时数),又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要切实组织管理好学生平时的实习和课程设计,可以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企业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从而使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驻保高校应完善工程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主要表现为对实践评价体系的改进。首先,完善对实验课的考核:1)可以减少实验中每组成员的人数,不复杂的实验尽量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2)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并当场对实践成绩做出评价和记录。 其次,对企业实习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可由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表现:1)让学生提交认识实习报告,考察其对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的认识程度;2)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工厂里真实项目的设计,考察其项目设计能力;3)让学生提交生产实习报告,考察其对实际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再次,完善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充分考虑毕业设计选题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完成质量、答辩情况等给予评价。

总之,工程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因此,我国政府提倡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政策意义深远。驻保高校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立足当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0.

[2]栗惠芳.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报业,2011(6):108.

作者简介:

郝艳萍,1973,女,河北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第4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市场化理念 高校专业建设 多元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模式还是延续以前的老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容易走上“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教学计划死板,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1]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应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因此,我们应当确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须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努力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布局规划,要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要求,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布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格控制新增高等学校设置。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学校在不同层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超前部署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高校“新能源”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当前美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能源产业成为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特色产业,美国试图通过这一产业的发展恢复其在能源技术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并使可再生能源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2]因此美国许多高校,例如: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IUC)、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UCB)和丹佛分校(UCD)及夏威夷大学(UH),为推广新能源技术的使用,都建立了新能源方向专业及科研平台。[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一切对大学的职能赋予了更加重要和广泛的意义。国内从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今年新增加的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技术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4]

二、江西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市场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依托骨干企业,实施重大项目,抢占发展先机,强化竞争优势,保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打造新能源产业板块。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江西的特色和优势,顺应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低碳和生态经济要求,既是全省需要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必然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及优秀人才的培养,而“新能源”方向专业市场化、经济化建设正是根据目前能源企业的迫切需要而做出的有益探索。

1.企业具有规模优势。

江西光伏产业从2005年起步,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产业、工业经济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的重点产业、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已是我省重点规划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2008年,全省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实现利润39.5亿元,增长1.9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生产的多晶硅片已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江西光伏产业仍然保持了18%的增长率。目前,全省共有光伏企业39家,海外上市公司2家。江西光伏产业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从无到有,抢抓机遇迅速发展,已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方阵。

2.企业具有产业链的前端优势。

一是起点高。抓住了硅片生产环节,并迅速把硅片做到了全国最大。二是风险小。硅片生产没有市场风险,目前全国硅片还要大量进口;江西硅片切割引进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和意大利设备,硅料提纯引进吸收的是目前世界既先进又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技术。三是技术含量高。光伏产业链前端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龙头企业赛维的硅料生产集中了世界500多人的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突破,率先打破了世界硅料商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使得光伏产业链的前端不再受制于人。目前,在硅料生产方面,江西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具有与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七大西方硅原料公司相抗衡的生产规模,而且具有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标准并不受其产能限制的条件。无论是规模、节能降耗指标,还是环保标准,均能达到国家要求。国家对多晶硅的产能限制不仅不会动摇江西的前端优势,而且有利于其前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此外,在江西光伏产业链的前端,部分配套企业还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如新余的中材高压陶瓷坩埚的自主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技术的使用使江西光伏产业链前端优势更加凸显。

3.高校具有开发和培养光伏产业知识型工人的优势。

江西在光伏产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上目前尚没有特别的优势,然而在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上则具有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江西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位居全国前三位,这是我们大规模培养光伏产业知识型工人的优势平台。比如,新余的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全国各大光伏企业提前全部签约,供不应求。2008年9月,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设置1所本科太阳能光伏学院、1所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一批光伏本科和高职专业,建立6个光伏中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全省光伏产业培养各层次毕业生10万人。目前,已经组建了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并将在南昌、新余、九江、赣州、上饶、抚州、景德镇等地建立光伏职业教育基地。

三、高校、企业多元合作教学模式及保障机制的示范性成果

以江西省九江学院与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为例。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11日,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公司项目占地面积近千亩,计划总投资115亿,建设年产4GW多晶、单晶、切片生产线,建成后项目年产值预计将达360亿元。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多晶硅太阳能晶片的制造工艺、技术和设备,是目前江西建设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

2009年九江学院已经积极申报“新能源”相关专业,2010年将新开设光伏专业并实现一定规模的招生。光伏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组员为教授5人,博士6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硕士5人。后期合作的光伏企业将有5名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副教授加入本团队。企业“实训基地”后期将共享价值一千多万的实验设备供学校使用,该校2010年与光伏企业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1.以理念保障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滞后的矛盾。

根据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扩大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规模。九江学院光伏专业设置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工程、晶原制造技术等产业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产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吸取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校教材基础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专业能力培训。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使学生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减少招聘企业岗前培训投入的成本,化解市场需求和学历教育的矛盾。

2.以制度保障实现知识型产业工人输出,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追踪产业前沿,主动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企业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接收毕业生见习实习和教师调研、业务进修等活动。制订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方案和企业提供“实训基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优势和学校资源优势,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校按企业需求制订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学校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互惠互利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5]

3.以梯队保障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产学研结合。

创建科技创新团队,九江学院已于2010年与企业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联合起来,为学校培养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队伍提供良好氛围。建立校内教师深入行业交流培训、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常规机制。教师团队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等活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提供支持。

4.以服务保障制度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只是一些员工培训、实习基地提供、资金设备捐助等低水平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

因此要积极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专家委员会,依托高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实际、生产与研发紧密型结合的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对外开放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至今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整体上看,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源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过渡。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的生产第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学校联合是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有义务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国家应为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支付一定的机会成本,对于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对于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费用应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进行税收减免或抵冲税收。应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使用的管理,并引导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转向高职院校,密切双方关系,奠定合作基础。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将给予适当奖励。[6]政府还应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明确实行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如此,学校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了校企合作能力,建设了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了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并具有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人才,使企业因合作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来说,自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

四、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应地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迅速扩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变得非常快,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操作型人才,原来仅仅依靠临时招聘劳动力和岗位成才等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7]而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婕莹.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6(15):89,90.

[3]刘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2009,105(5):8.

[4]邓志军.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82-83.

[5]李春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常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470-471.

[6]叶华,孟敬.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教育,2008,104(1):48-49.

第5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一、岗位需求导向理念简介及其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使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一直是中职学校以及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几年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提出了中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具体来说,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授课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紧密联系起来。而物理课程又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用途非常广,可谓无处不在。因此,针对中职物理课程教育,各中职学校只有一方面尊重社会需求,尊重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紧密联系物理学科自身的特色,将二者相互融合,用物理学科的培养要求和岗位需求双重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才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岗位需求导向下中职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策略

    1.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时代在发展,企业也必然会随之在管理理念、技术特点、设备管理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过去对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很多单位都不是很重视。而近年来,开发新能源,降低企业污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落实到中职物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侧重点就要有所调整,一方面要求学校练好内功,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让学生获得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各学校还要紧随时展需求,深入调查研究,看看社会发展的方向,企业发展的方向,关注企业都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然后再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提高。

    2.关注实习生反馈情况,认真细致排查教学不足

    在一线的实习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校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到底有什么差距,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是在以往,我们的教学改革,很少会关注这个群体的看法,总是将目光着眼于在校生。要想真正将岗位需求理念融入一线教学之中,就必须重视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感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为了真正了解实习生和毕业生对学校物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看法,学校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qq群等方式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对物理课程的看法发表出来。学校对于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只有这样,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才能在短时期内获得更快的进步,更紧密地与生产接轨,与岗位需求接轨。当然,对于获得的调查信息、访谈信息,以及网站上反馈的信息,学校要认真分析,整理汇总后,写出相应的物理教学工作调查报告,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室建设等提出相关建议。

    3.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改革应注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岗位需求导向下的中职物理教学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哪个岗位也不能胜任,就谈不上岗位需求不需求了。为此,各学校一方面要做好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软件、硬件建设,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各学校还应该充分构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紧密联系,构建校企联盟,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创建一个新的平台。校内强调学习实践基础,校外强调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检验,从校内走向校外,再从校外回到校内。其目的是在校外检验校内实践有什么不足,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样,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4.转变观念,逐步推广弹性订单培养模式

    岗位需求驱动下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订单培养,是目前岗位需求驱动下应用比

    较成功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对物理课程来说也不例外,各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其对物理学科的认识,然后结合企业的需求,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既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安心,目标性更为明确,也能使企业获得更多自己需求的人才,一举两得。当然,这也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能力变化是不是还能适应这个岗位,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企业的要求是不是随着时展产生了什么变化,以便更好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协调,真正达到“双赢”。

    三、结语

    总之,以岗位需求为核心,转变现阶段中职课堂教学方法、理念和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中职学校的价值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物理又是一门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用途非常广泛的学科。通过将岗位需求导向融入中职物理教学中,不仅是中职物理教学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为中职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以及整个中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

第6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汽车空调 精品资源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是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检修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胜任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及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课程的目标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以常见车型为实例,系统阐述了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和故障诊断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零部件和总成的基本检测与维修技能,掌握汽车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能熟练使用空调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能阅读英文维修资料,及时了解汽车空调的最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诊断、会检修,同时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按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通过学习体验工作,通过工作学会学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体现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构建相应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不同能力层次进行能力分解,设计具有层次差别的工作任务,规划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每个教学点我们设计了若干实际工作任务,各个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务,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知识点。

3.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充分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汽车维修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围绕相关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体系学习课程,采用情景式教学设计,全课程分为5个项目。根据行动体系学习课程特点,教学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如下:

1.实训和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引入最新课程设计理论,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围绕专业相关岗位,以企业典型工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若干个学习情境中将有关汽车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嵌入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技能,理论由浅入深,技能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有实践的感性认识,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理性分析。

2.理论实践高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门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实物,配置了学生实训设备。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始就是接受一项工作任务并完成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员也是学徒,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工作,并在进行中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做。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目的性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

3.建立符合岗位需求和嵌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和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任务完成、课业总结、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方式,考核内容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劳动规范遵守、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鼓励以各种职业资质考证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级考证代替一般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确定。

4.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

(1)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聘请国内汽车空调方面的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使课程内容、模式与企业接轨,适应汽车空调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

(2)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情境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体验企业文化,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由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亲自授课,2名教师协助,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响良好。

(3)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工位布置、维修站经营程序、汽车空调保养维修程序、行业情况及发展。通过实习,融入企业的工作过程,巩固汽车空调的基本知识及维修技能,不断提高对汽车空调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故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琳.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肖玉玲,张用伟.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对策:魅力中国,2013(22).

[3]蒋春花.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2012(6).

第7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捕捉创意——创新的先行者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一件创新作品的最终完成,暂且不论创新作品有多少价值,仅过程而言,首先是创意,即创新金点子的酝酿与产生。如何寻找一个优秀的创意金点子,是创新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为此,创新活动,创意先行,我们需着力培养并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迈出坚实的一步。

第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找出现有生活物品的缺陷,想到办法来攻克它。如2009年省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分体便捷式电饭锅蒸屉”,即是作者发现用电饭锅蒸菜后端出烫手的现实,产生创意,思考改善并制成了分体式蒸屉。又如2011年省创新大赛一等奖作品“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鱼塘自动增氧装置”,作者亲历了自家鱼塘缺氧、鱼儿死亡而造成经济损失,设想能依据鱼塘氧容量大小,有效掌控鱼塘水域氧份动态,准确把握增氧时机的增氧装置,并与指导教师一起论证、设计制作该作品。大赛二等奖作品“可调式旋拧开瓶器”的作者在超市购买了酱菜,拧开瓶盖时易打滑又力道不够,为此设计一个旋拧开瓶器,将螺丝设置为可调节的,可打开不同口径的瓶盖。可见,创意离不开现实生活,更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实验、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践、专业实习和校内创业等实践中往往产生好奇心,教师需留意这份好奇心的存在,利用实习实训环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根据实习实训的结果“是什么”,积极思考“为什么”到“怎么样”,通过解惑和引惑,产生创意。如2010年省创新大赛二等奖作品“砂轮机防烧毁多功能电源控制箱”,作者在车工实习时发现因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导致砂轮机特别容易烧毁,产生了防烧毁的创意。

创意纷繁复杂,但一个好的创意还是需要遴选和完善。为此,学校每年12月组织全校师生创新创意征集活动,各专业部针对上交创意进行遴选,然后汇总学校教务处,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研究创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形成反思性评价,组建创新活动小组,配备对口的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制定活动计划,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将创意发展、优化并付诸实施。

培养思维——创新的催化者

科技创新需要个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是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中寻找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职校学生好动,思想行为前卫,具备一定的创造心理,这种创造心理特征虽然能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这种创新思维对职校学生来说是不稳定的。为此,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呵护的,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是需要教师去鼓励、提倡的,是创新能力的基石,是形成创新作品的催化剂。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一,明确项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入手。我们说: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活动,只有当创新成为一种意识潜移默化到每个教育者心中,才能将创新落实到教育行动中去。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变填鸭式教学为激励型教学,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教学计划安排与单元活动设计有充分弹性,让学生有时间去解决实验和实际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极管放大特性”的教学中,如果纯粹的理论讲授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不妨采用项目制作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产品——音乐门铃的制作。采用先做后讲、边做边学的形式,制作时先不接三极管,门铃只能发出很小的铃声,然后,引导学生带着如何提高音量这个问题去学习三极管的放大特性,讲授一些必要理论知识。最后,让学生接上三极管放大电路,发现门铃的音量增大了很多。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三极管特性有了感性认识,更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了思维动力。

第二,诱发学生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创造的瓶颈,通过换个角度、发散思维来顺利解困。如“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鱼塘自动增氧装置”的作者看到韩国拉闸限电导致很多养殖户经济损失,就想象能否在市电控制的自动增氧装置上应用太阳能和风能,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最终形成动力控制部分实现市电与太阳能互补的创新点。

第三,创设科学氛围,体验设问、解问的乐趣。“思中学,学中想,想中创”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关键。学校举行创新思维与能力知识讲座,从理论上帮助学生理顺脉络,然后通过生活现象、实习实践、企业参观、产品造型设计、专业部为单位的科技作品小制作和作品展示等形式有意识地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培养,使其稳定化、科学化。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表现为激情驱动下产生的灵感,激情与创新是相通的,没有激情往往就没有创新。教师要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激情的的创造性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敢问”到“善问”的飞跃。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答问,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发展团队——创新的推动者

学校要实现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确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要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就必须依据客观教育规律,兼顾学生学习过程的序列性,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动力,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一,组建创新工作团队。学校成立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涉及电工电子、计算机、机电、数控等专业领域,重点发挥学校机电、数控、电工电子、计算机、财会等五大实训基地和专门工作室的功能,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研发团队,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投入到产学研活动,掌握新科技、新工艺的发展动态,捕捉新的科技信息,进行教学创新、科研创新。

第8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德州市;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发展;对策

一、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这对德州生态环保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推进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德州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倡导和践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

二、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现状

2015年10月,德州市以建设“一区四基地”(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作出了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依法施治,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重要环境指标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2016年第一季度,德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改善28%,德州市境内5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4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22.4%、16.1%、7.0%、7.9%,同比改善程度均位居全省前列。[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德州市资源制约趋紧、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仍然任重道远。

三、促进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1)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新进项目要在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严格约束,绝不能以建设产业承接基地为借口把德州建成京津“产业垃圾场”。二是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逐步使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重点开发和建立废物资源化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步伐。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任务,建设一批新技术试验示范、新成果转化推广、现代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民实训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二是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资金投入,强化证后监管,全面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将“三品一标”认证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依靠品质打造品牌,让德州“生态农业”、“品质农业”成为享誉周边乃至全国的品牌。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探索完善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中粮集团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京津大型连锁超市,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产业模式创新。

(3)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一是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在不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依托农业等核心产业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食宿、健身、文化、观光、农事体验、职业教育等产业的多元发展。二是强调“乡村记忆”元素。借德州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之机,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打造“乡村记忆馆”,作为各种民俗体验、传统手工业体验的载体和场所。动员企业或社会资金通过租赁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古民居予以修缮,发展体验性住宿。三是创新运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业户、协会、旅行社的协同作用,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如:可与京津冀等周边地区旅行社、自驾游等户外团体合作组建利益同盟,共同输送游客到乡村旅游景点;可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对乡村旅游进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等。

2、直面民生关切,着力解决焦点环境问题

(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当前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确定一个原煤消费总量上限,以此为红线促使项目寻找清洁能源替代或通过置换腾出环境容量;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使用电、低硫无烟煤等清洁能源;鼓励、支持使用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公交、出租等营运车辆清洁能源使用率要逐步提高到50%以上。二是以治理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污染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为重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全面完成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升级改造工作;借鉴他地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积分制”管理,出现扬尘污染的建筑企业将被扣分,直至被列入黑名单,甚至最终被退市;加大执法力度,严禁环保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结合德州市实际,针对不同VOCs排放行业和不同的VOCs种类,出台具体的最优化治理技术指南或技术路线、治理工程规范;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在规定区域严格取缔露天烧烤。

(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一是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加大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先进、实用、高效的用水设施和技术。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立以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等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二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结合德州市实际,进一步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泥集中处置,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三是全面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扎实做好河流的清淤治理工程,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保护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3)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运用膜生物反应器等先进工艺,集中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4)深入实施生态绿网工程。构建完善由林地、湿地、绿地和交通廊道组成的生态资源体系,提升城乡生态载体能力,努力实现“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村庄花园化”的绿化目标。当前,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和城乡林地面积,重点实施好鲁冀边界防护林、济乐高速绿化、德商高速绿化等工程。

3、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

(1)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项生态补偿政策:一是高污染能源与清洁能源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基于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的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大气污染排放区域和消纳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如完善生态产品资格认证制度,实现由消费者付费的生态服务机制等),强化对生态容量占用地区的指标硬约束,充分调动生态容量贡献地区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动力。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生态功能区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对环保工作述职制度,就各地生态创建、环保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题汇报。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问责,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

4、建设生态文化,着力打造全民参与格局

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4]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高能量、高消耗、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各个环节绿色化。鼓励居民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设备,引导公众自觉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开展“无车日”和“步行日”活动,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湘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浙江日报,2016-04-21(15).

[2]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2月19日)[N].德州日报,2016-02-23(01).

[3] 赵晶,李新城.防治措施落地“蓝繁”天数增加[N].德州日报,2016-04-22(02).

[4] 陈春燕,时圣玉.德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5(05)45-47.

【作者简介】

第9篇:新能源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项目探究,使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聚集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发挥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新型模式,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意义

以我校正在建设的汽车制造业和汽车后市场专业群两个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研究。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了上汽通用五菱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中心,东风柳汽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中心。有汽车运用与检修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区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该项目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有良好的项目开发的基础。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研究的方案,将通过实践来检验。而开展该项目研究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预期目标

(一)围绕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依托当地知名汽车企业,校企共建汽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致力培养服务于当地汽车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深入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开发对接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实现教育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技能培养与岗位能力对接。

(三)以企业工作场景为蓝本,引入企业资源共同规划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按实际工作场景规划实训基地的布局,确保实训基地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对接,着力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及生产功能,通过产学研结合、以教促产,不断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四)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化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主要内容

(一)研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

通过调研,明晰目标,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实现六个对接,即:学校与工厂对接,学习与工作对接,学生与工人对接,作品与产品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分与工时对接。

(二)以企业工作场景为蓝本,引入企业资源共同规划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对接

本项目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农业机械化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整车与零配件营销、电子商务与管理和即将开办的新专业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

1.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硬件建设:

①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汽车运用与维修企业标准建设,提升实训设备技术含量和服务地方的“生产性”特点,使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五大功能。实训基地建设以实现工学结合、落实企业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②参照企业标准提升“工学结合”水平。吸引企业在校办工厂,实现顶岗实习和以产促学,将“工学结合”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③与汽车维修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柳州景顺汽车有限公司共建具有培训功能的宝骏“4S”店,融入地方产业链,提升工学结合深度。

软件建设:

①管理措施建设。实训基地设专人负责管理,制定各类工作岗位职责和实习操作安全规程。

②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运行,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使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③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从学生的基本素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④建立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打造以教学名师、行业名师引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保证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在与东风柳汽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20家长期稳定进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毕业前的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同时,与企业联合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与合作企业制订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培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保证校外基地充分发挥传技育人功能。

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专业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岗位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为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化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已建成“技能教室”24间。全面导入企业“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理念,引导学生提前养成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职业行为习惯。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其他教学场所,还是在宿舍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场所,均能时刻体验到“5S”理念的存在。结合汽车产业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将在广西汽车城建设中诸多知名企业的概况、知名人士的名言警句等融入橱窗、展板、校园校舍装饰中,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未来工作的企业、举办企业文化展览或企业文化论坛、开展校企青年交流、邀请柳州创业导师团进校园等,让学生广泛接触企业的文化,引导学生早感知、早行动、早准备、早提升,又好又快地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引入真实性生产设备和真实性生产场景,融入汽车文化、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使学校获得提升,学生通过企业进行勤工奖学、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就业率。

四、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

有国家、地方的政策保障;参与课题成员配备高级、中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学校配置一定的经费保障本项目的实施。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项目成果形式

(一)项目结束,撰写一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二)与企业共同编写10-15本系列校本教材和讲义。

(三)制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

(四)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收集整理专业教学软件。

(六)项目结束提交获奖、不少于25篇。

六、结论

中职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中职教育能够不断调整办学方向,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使中职学校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林启豫.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教育 201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