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20-01

要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克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就要真正从数学教学自身特点出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被动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导入的成功与否很容易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一个枯燥无味、平淡如水的开头,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注意力,造成整堂课效率低下。而一个鲜活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导入,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那么究竟要采取什么形式的导入呢?当然方法很多,其中“多媒体教学”,它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活波,极有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且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的。

2.信息技术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自己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各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中,我跳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教学框架,而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动绘图功能,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直线)的拖动,观察不断变化的数据,思考着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自己发现和归纳出图象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方向性的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2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创新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也是促进民族前进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初中生的科学素质是初级教育革新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是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渠道。

一、科学合理创设情境,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创新意识

要想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得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一定得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便会对新知有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并且,如此一来,还可以帮助初中生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新原理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来,进而实现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譬如:通常而言,大家一般觉得水和火是无法相容的,可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一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就如白磷便能够在水里边产生自燃,所以进行实验便可以向大家证明水和火在某一种情况之下是可以相容的。

二、结合化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创造和发明当中,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往往是其的前提条件,而其的核心便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学会自我实现之创新性能力,譬如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便是创新素养的一种具体表现。比如,在对"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在使学生应用文字这一方式来表示出在实验室里制取O2之化学反应的相关表达式,能够讲出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的名称和操作的要点,以及初步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实践过程,还要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相关反应与原理,明白催化剂的相关定义和催化功效。在这一前提下再向初中生提出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思维与展开想象的问题:(1)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当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一些问题呢?(2)长颈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插入到液面以下的位置呢?(3)导气管为什么就不可以伸入容器中太长呢?而为了能够培养起初中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还可提出以下的问题:(1)倘若实验室里的器材暂时不足,这一装置当中的锥形瓶我们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2)长颈漏斗这一器械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在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创造性能力得以有效地锻炼与加强。

三、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知道,化学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身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初中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全面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方案全权交由学生去设置,实验全权交由学生去实践,问题全权交由学生去分析与思考,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行化学实验能够有利于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概念、了解其中的性质以及揭示其中的原理与规律,培养起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等,培养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求学欲望,促使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譬如,在对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提供出一些进行化学实验的仪器让学生自行去设计实验,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灭火的方式与方法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可以借助实验这一方法自主探索出关于灭火的相关原理。在给初中生提供了药品仪器:火柴、蜡烛、烧杯、坩埚钳、水和石棉网以后,引导初中生自主设置且亲自动作进行实验操作获得了许多熄灭烛火的办法:运用坩埚钳夹掉灯芯、用嘴吹灭、用烧杯盖住烛火、用泼水破灭烛火、用石棉网盖灭烛火,之后再分组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对比各种燃烧条件以获得准确的灭火知识原理。在此实验中,学生一直是作为主体来实施科学探索的,这样便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会探索,并且对初中生的洞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演练活动,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探索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2位学生由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在市科技小发明设计竞赛中获得佳绩。

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科技的活动当中,通常而言,科技活动的实施会在某一情况之下会直接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想尽各种不同办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组织活动的过程当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实施正确而有意义的引导,与此同时,也可对科技活动给予一定的提示,促使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初中的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想发展和增强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并且还有许多种方式和方法。但是,即便如此身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努力掌握新型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精神之意识,努力挖掘与课文教材相关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优良的科技创新思维的能力,借助合理性的激励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创新思维品格。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新喜.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J].岁月:下半月,2012(4)

[2]邢玉清.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3]孙洪.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C,2012(2)

[4]李相楼.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2)

第3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信息技术;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24-02

记得笔者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便是从历史老师嘴里蹦出的一个个故事、轶闻、野史,甚至于老师的每一个把戏,比如给学生看个地图,用投影仪放个动画,或者从哪里找到一把录音机来给学生听首歌。每次都要兴奋好久。曾几何时,历史的课堂也变成了信息的海洋。

与高中历史不同的是,初中历史并不致力于学习高程度的知识和分析总结历史的规律,而是简单地介绍历史知识,展示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初中历史是由故事堆成的,而故事,对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初中历史可供教师发挥的空间非常大,初中历史应该是初中的所有课程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

以前,教师常常苦恼于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设备的单一,使教学成为一种定式。课本上是单调的黑白两色,黑板上是冷冰冰的文字。这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看着趴在课桌上的无精打采的学生,想必教师心里也着急非常。

忽然,时代变了,信息时代的大旗迎风飘扬。可以看到,各种高科技产品伴随着一夜春风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大部分中小学校都配备了齐全的电子设备,电线铺陈,搭建传授的桥梁,电流窜过,汇入信息的海洋。

这一切的一切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大了!历史不再是印在平面上的小姑娘,而是鲜活地蹦起来了!时至今日,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普及,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所以现在的教师都要求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媒体运用技术。笔者先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多媒体技术。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可以想象,当我们把形、音、色都结合进历史教学,我们的课堂将变得多么丰富而美妙。”

对于历史学科来讲,与信息技术的接轨应该是在众学科中得天独厚的。新课标改革的大旗已随风飘扬,历史课堂的变革也在急遽发生。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反思旧有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有效的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看到,新世纪教育的主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教学手段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增强教师授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1)图片。图片是形象化的描述事物的一种形式,可以快速简洁地展示介绍事物。在多媒体技术普及以前,图片资料的缺乏在教学上是很常见的,经常一个教务组只有一个主题的一套资料。记得有一位历史老师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彩色图片——上面是图画,下面是说明,被整个历史教务组当成宝。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切艰苦的磨难成为了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随心所欲地展示图片,色彩鲜明,艳丽生动,资源量更是纸质资源比不了的大,也没有纸质资料易损坏不便携带的麻烦。连上互联网以后,教师可以获得海量的跟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源。现代高科技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便利,那么为什么不运用到教学中?当教师在制作PPT的时候,完全可以多多利用图片来为课件增花添彩。

例如,在讲到原始人类的时候可以插入张茹毛饮血的图片;讲到秦王履至尊而制六合时,可以插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体现始皇的浩大功绩;在讲到紧张的局势时,可以插入战略地图,与学生细细分析。甚至可以加入心理学的元素,在讲到历史悲剧的时候多用冷色调,给人沉重的感觉;在讲到新奇有趣的历史轶闻的时候可以多用暖色调。同时,还要讲究色彩的对比,在突出重点的时候,应选用对比强烈的颜色搭配起来,如蓝白、红黑、黄紫等。

2)声音。音效素材是传统教学比较缺乏的,以前的课堂上唯一的声音便是教师授课的声音。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方便而快捷地将广泛的音效素材添加进讲课的过程中。音频的好处是鲜明而富于表现力,可以积极地调动人的思维,尤其在激发人的感性冲动上具有相当强的作用。在常用的PowerPoint的音效库中,就储存了大量的音效素材,在切入一个文本框、展示一张图片的时候都可以附加上合适的音效,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引出历史话题的时候,可以用风铃来愉悦听众的心灵;当强调重点的时候,可以插入爆破音提醒人的注意;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插入如“goodbye”的人声音效等。不仅如此,还可以添加主题歌曲,使整个课件的主题性更强。如在讲到三国的历史时,完全可以在片头插入《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进入三国时期那沉郁而苍凉的历史环境;而在结束之际,就可以插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学生在“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歌声中回味那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

3)视频。对于学生而言,视频资料无疑是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视频资料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趣,如果能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的话,定能为课堂气氛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一次上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是明朝的发展史,整整几堂课播放的是关于朱元璋、海瑞的视频。学生在变幻的光影中轻而易举地明白了明朝的历史发展。历史就是应该如此轻松而有趣。针对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应该寻找相对直观浅显,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影视资料。例如,在讲到荆轲刺秦的故事时,便可以借鉴丰富的影视资料库,随便插一段电影,绝对能够引人入胜。

刚才介绍的都是比较简单的信息技术,具体来讲是多媒体技术。其实信息的力量远远不止如此,更高级的运用就是建立数据库。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数据库,建立一个共享平台,使教师可以分享自己所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资料;也可以共享试卷、习题、文本,教师还可以在这个数据平台上商讨修改为考试出的卷子。这样不省去许多麻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储存了基本的历史信息,如大事年表、名人故事、史家名言等,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阅,加深他们的记忆。

说到底,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授课的魅力,还是要不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有互联网的帮助,信息越来越畅通,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学术成果不断更新,各种史学资料应有尽有,随时可以打印出来,充实自己的资料库。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上的资源,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为学生推荐浅显的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总之,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人类有益的探索。面对新课标改革的潮流,广大教师群体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改良创新自己的教学。当然,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只注重形式的新颖而忽视内容的务实,是难以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的。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无力感,为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黎康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1(3):49.

第4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十字教学法;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6-03

优质高效课堂的创建是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有效学习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学生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ax课堂的活跃场面,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却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弱,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我们运用“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的十字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高效课堂的打造。

一、设计说明

“运用十字教学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我县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经过十年努力,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十字教学法在化学学科的实验与研究,到运用十字教学法设计教案,再到近三年来深入研究十字教学法设计导学案,每一次都有进步和提高。

“十字”教学法导学案设计

二、十字教学法导学案示例――溶解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药品取用、液体加热以及玻璃棒等仪器使用的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探究的过程。

2.通过交流展示,初步形成观察、记录、分析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逐步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学习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与转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不饱和溶液。

2.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二】读书

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是说淡,再要妈妈加 ……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1.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猜想。

2.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能够转化吗?

3.从海水中如何提取食盐?

【三】议论

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3.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

【四】讲解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 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确定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结晶: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结晶的主要方法有:①蒸发溶剂;②冷却溶液。

【五】练习

1.随堂演练

(1)实验9-5

课本P33,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实验9-6

课本P33,温度改变,杯底还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3)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5)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6)为什么汗水带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的斑痕?

(7)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从盐碱湖中捞出纯碱晶体(碳酸钠晶体)?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9)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2.达标训练

(1)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mL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

②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再加入_____,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3)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_______为________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________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配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其中正确的方法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5)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C时,向50g Na2CO3的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溶液的质量是55g

D.20°C时,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溶液,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布置作业:课本第40至41页1、6、8题。

三、实施要求

(一)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吃透化学教材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前提;了解学生思想、能力、水平,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关键;掌握十字教学法的实质,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潜心研究教材,细心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切实备好课。

(二)精心设计学案

学案犹如建筑施工的设计蓝图,是化学课堂实施指导计划。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就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好学期教学计划、单元(章节、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写好课堂导学案。

第5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第6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主体性

前言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在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课本内容,更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1 信息化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作用分析

1.1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对其有着正确的理解,而为了应付考试,也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其教学效率不高[1]。而信息化技术可以利用其自有的优势来充分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2 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非常被动,思维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2]。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主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2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1 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手段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以往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造成直接的影响[3]。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避免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教学科目。例如,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文字、语言、声音、画面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整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初中语文最美的姿态展现给学生,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唤起学生对初中语文的探知欲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也能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2 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目的,而且,传统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也将给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极大的影响[4]。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技术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课件的形式表达,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设置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配比,同时,还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持,并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更新,这样才能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3 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学生的自学环节

以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自学,通过自己探索和学习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益处。然而,在对学生自学的调查中却发现,学生自学的语文知识中存在很多重复的知识,而且,其中也含有一定的糟粕,这不仅会耽误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之下,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自由的汲取知识、提升内涵,而且,信息化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袤的学习空间,并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知识,充分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有效的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优化。另外,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特点,来确定学习步调和学习的目的,可以将其简单的比喻成“自助餐”,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而影响到自学的效率,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认知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培养,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信息化技术也将成为未来教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刚. 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 教育探索. 2013(02)

[2]熊敏娟,周伟,胡文军.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07)

第7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第8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7-01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面对新的课改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能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做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教学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更注重知识的宽度,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进度滞后,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紧张关系的情况。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要在加强基础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优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这是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弱化学生实验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适合学生做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科学呈现方式的关系,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学生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要实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科学、激励、开放的总结,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9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

一、加强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训练的重视

1.体育教学计划中添加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是学校全面培养学生应当进行的一项教学内容,这将是一项繁杂而又系统的过程,如何实现目标是我们的任务,其基础就是全方位的配合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为了使体育老师真正重视起抗挫折心理教育,必须将其列入教学内容当中去,只有如此,体育老师才会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2.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仅仅将抗挫折心理教育列入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解决体育教师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持的劣势,所以要组织体育教研组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各个老师在会上交流教学经验,总结长处,摒弃短处,各自取长补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还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者专家对本校体育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体育教师透彻理解抗挫折心理教育,使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正确推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

二、优化抗挫折心理教育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采用正面教育

第一部分已经分析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在课余时间和平时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显示,对不用阶段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为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力求目标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减少挫折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在竞赛中每一年级分成A、B、C三组(三组综合水平相当),进行团体比赛,既有更高的运动乐趣,也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使水平相近的人分在一组,避免他们可能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歧视。在体育成绩评测标准中,摒弃以绝对值为考量标准的方法,而使用提高率为衡量标准,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从正面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

2.促进体育课上师生的心理交流

师生间的心理交流对于体育教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普遍抗挫折心理能力较弱,缺乏安全感,师生间亲密无间的交流,会让他们产生信赖感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以取得胜利。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他们维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协作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堂测验和比赛中,要充分调动场下同学的气氛,使其组成拉拉队呐喊诸位。在课堂练习中,可以由学生自由结组,发挥互帮互助精神,提高课堂预约度。但其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老师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心理疏导,并且保持时刻关注,使其能够融入到集体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在竞争环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由于其激烈的竞争性吸引很多学生参加,当学生身材激烈的竞争中,会产生强烈的拼搏精神,促使其奋力前进,争取赢得最后的比赛。但比赛终归有输有赢,比赛的意义绝不完全在于输赢,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产生不同阶段的心理体验,他们必须时刻调整心态以继续比赛。通过这些,可以增强学生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回归到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有竞争性的活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为了增加竞争性,可以有目的性的差异分组,在小组中采用让分赛、让时赛等。在比赛前,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不要因为差异而产生心理阴影,并为他们树立信心。在比赛中要经济为其加油助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技能。比赛后总结经验教训,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再接再厉。

三、结论

本人将个人工作经验和通过走访调查的内容结合在本课题研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现阶段初中生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难以经受困难挫折,普遍而言抗挫折能力较弱。本文分析了初中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同时提出在学校教学中应该加入抗挫折能力培养,引起教师重视,提高教师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本文对于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本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秀娟.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气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