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简单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儿童 特质性质 情境强度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要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既要考虑行为者的人格特质又要考虑情境的特征及其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在行为预测中,如果同时为儿童提供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儿童能否综合利用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对行为进行预测反映了儿童对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理解的状况。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取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三个年级组学生共124人。
2.实验材料
本实验选用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通过查阅文献[1][2]、访谈等方法获得与内外向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与认真马虎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自编内外向特质故事和认真马虎特质故事。由20名高三学生运用5点量表分别对特质故事与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特质的相关性进行评定,最后,选出与每对特质相关性高的2个特质故事。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3×2×2(年级组×特质性质×情境类型)混合实验设计。特质性质和情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特质性质分为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两个水平;情境类型分为强情境和弱情境两个水平。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分为小学三年级组、小学四年级组和小学五年级组三个水平。本研究涉及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
二、研究结果
1.各年级组被试对内外向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低于概率水平。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和年级组的主效应均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特质性质×情境强度、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特质性质在情境类型各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质性质对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影响不显著。特质性质对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应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
对情境强度在各年级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情境强度对小学各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小学三年级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的影响与对小学五年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和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的主效应显著;年级组效应不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情境强度×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被试间因素年级在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影响不显著。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
对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在被试内因素情境强度和被试间因素年级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显著,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在弱情境下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不显著。各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均显著。
三、结果讨论
Kalish(2002)[3]认为特质类别中存在有意特质和无意特质这两种亚型,他认为,有些特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决策如大方、努力和合群性等特质,对于这种特质,每次执行与此特质相关的行为都是自发自动地受动机或意图驱使的;另一些特质则不会对人们的意图决策产生影响,例如勇敢胆小、认真马虎等心理特质。Kalish认为很可能儿童对有意特质的理解早于无意特质。但是在儿童对内外向特质的理解与认真马虎特质的理解处于同等水平。这与被试的年龄有关。在Kalish的研究考察的是5-7岁儿童特质理解的特点。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类型特质的理解趋于一致。
儿童对积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肯定的预测,而对消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否定的预测,说明儿童在对行为主体的行为预测过程中利用了行为主体的特质信息。儿童能够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对于积极特质,小学儿童均能利用特质信息进行行为预测;对于消极特质,小学五年级儿童才能比较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这表明儿童对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的理解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消极特质的预测更加现实。儿童在行为预测中存在“积极的乐观主义”。儿童倾向于认为积极特质是不变的,具有高度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但倾向与认为消极特质是可变的[4]。Lockhart,Chang和Story(2002)[5]依据定量研究结果和更多的定性分析判断资料,对在儿童身上发现的这种强大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提出了解释,儿童的积极乐观主义可能源于他们自身正在经历着的真正的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交往了新的朋友,做了他们从未梦想过能够掌握的事情,这些使得幼儿经历了一个信念生效的过程,即体验到一个人能够向最优秀积极的方向转化的过程。成人也可能强化儿童表现出的乐观主义。成人可以通过建议引导儿童。当儿童逐渐成熟,他们特有的优势和弱势变得更加明显的时候,成人可以向他们指出更多的现实的目标,以匹配他们特殊的才能,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特质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们勇于在多个领域尝试学习、发展技能、不怕失败、摆脱沮丧,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维护了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反之,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他们今后可能放弃努力,对自己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6]。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特质发展似乎都拥有一种不受控制的乐观,儿童所表现出的这种超现实的乐观主义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动机方面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结论
小学三年级儿童能够区分内外向特质个体在强情境和弱情境下的行为,但还不能对认真马虎特质个体在不同情境强度下的行为进行区分。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儿童能够稳定地对强情境和弱情境作出区分,理解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且小学五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优于小学四年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Kalish,C.W.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norms and traits as motive for behavior.Coginitive Development,19:401-416.
[4]张琴.儿童特质推理中的情绪信息利用[D].西南大学,2009.
上午好:
我先自己我介绍一下,我叫王娟,任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去年从市实验小学调到金海岸小学的。因为孩子我们成为了朋友,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多进行沟通与交流。记得孩子们进入新学校我给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所有优秀的孩子都聚集在金海岸小学,我们金海岸的发展与成长,少不了同学们的努力与付出,每个同学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好好爱护它,时时刻刻想着你是金海岸小学的学生,在校内你是三年级一(二)班的形象,在校外,你是金海岸的脸。”这也就是说,我们大人时刻把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放在首位。在家庭里也是这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我们说话办事都要注意。这些道理班主任老师可能都已经说过,我就不再多说。
开家长会之前,我在一班和孩子们闲聊,问他们“开会时,咱们家长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说“当然是我们表现好的那一面了!”我又问:“你们希望我说点什么?”他们说:“当然是希望老师表扬我们了!”就这两句话,我知道这次开家长会我应该怎样汇报工作了。也希望我们家长会后,回家多表扬孩子,多去发现他的优点,用赏识的眼光去欣赏他,实在没有啥,你就说“老师说你很聪明,以后再学会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书写在认真一些就更好了。”
我们言归正传
孩子们进入金海岸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一开始,我非常迫切的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把孩子原来的情况跟我交流一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的是:2班有厉欣雨的妈妈,席子涵的妈妈,张翕的妈妈,1班孙东源的妈妈、,赵文倩、,费鸿翔的妈妈、,王资旭的妈妈、朱星翰的妈妈、王一禾的妈妈。她们能够通过电话或者是到学校及时的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我。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也好因材施教。
我们的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她们的各种习惯早已经形成,一开始单从孩子们的作业书写情况来看,有的数字成了 “小蚂蚁”,习惯写小字,有的就是 “草上飞”,也有一些一直写的很认真的同学(1班的厉讯宇、杨立峰;2班的范晓燕、卜娜)。在课堂习惯上,有的习惯课堂上喝水,把水杯全都放在桌子上,还有的趴在桌上听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在课堂上,边听讲手里边玩着小东西。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知道先举手后回答,总是抢。在课间,孩子们不会走路,抬腿就跑,有几次我差点被她们撞到,还有一次五年级的牛老师就被一个孩子撞了个满怀。她们还喜欢在走廊内大声说话,下课后我们在办公室里直接没法办公。我想在这两个月里把他们的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全部改过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我们家长能够和我一起从现在做起,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三年级是孩子潜心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更是一个分水岭,有不少学生在一、二年级成绩还可以,可到了三年级就根本跟不上了。所以三年级孩子的学习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关注。
关心孩子,应该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只有学校与家庭一起努力,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基于此,我先对本册教材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1、内容多。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总共九个单元。而且各单元的知识之间联系不大。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注重复习,“温故而知新”,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避免遗忘。
关键词:细节;探究;空气有重量吗
一、研究缘起
从事多年高段科学的教学工作,今年偶然的机会让我执教三年级的《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拿到教材着实被震到了。三年级的孩子,从没好好小组实验的经验,难以把握的教材难度……摆在面前的都是困难。突然想起了汪中求写 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此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曾拜读多遍。“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也这样说。就这样吧,以细节来取胜,或许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二、提供有结构材料,让探究水到渠成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科学课中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典型的,结构层次明显的,安全有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材料。” 学生能通过这些材料的探索来高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自主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提供怎样的材料才有利于孩子的探索是笔者设计整堂课结构时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纵观整堂课,从导入到学生小组探究到深入探究整体构思就是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形成一条隐形的线索。导入部分出示的是“最小为0.05千克”的电子秤,发现称不出气球的重量,让孩子产生认知矛盾,顺利揭题。学生小组实验时提供的是最简易天平,小组实验后为孩子提供的是老师改进后的天平,发现老师自制的天平是用指针来显示平衡的,重量增加后也是用指针来显示的,实验更精确,效果更明显。让孩子通过比较发现实验仪器是可以慢慢改进的,直到出示“最小刻度为0.01千克”的天平,轻松地称出了气球里空气的重量,让孩子深刻领悟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测量工具也在逐步改进。通过利用这样一组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不但亲历探究的过程,还能获取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研究得到的科学知识,感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导入部分出示的是“最小为0.05千克”的电子秤,称出的重物也是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学生的书包一瓶水一盒粉笔一个气球,重量由重到轻,不仅让学生建立起物体是有重量的,而且轻重是有轻重区别的概念,也让学生既关注到测量工具的问题,又关注到空气是否有重量(发现称不出气球的重量),从而合理揭示出课题。
(三)学生小组实验时用的材料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用绳子打结时打不紧容易位置移动,于是在细竹条下部挖了个倒三角形,将绳子打好并扣住,位置就固定住了。三年级的孩子相对来说手劲较小,实验时可能会遇到打气又放气、重新打气等情况,于是在气球上加了个固定装置,使学生非常方便就能操作,排除了很多干扰实验成功的因素。
三、使用合作学习方法,使探究降低难度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但10多年来,这种新教学理念并没有转化为可见的课堂学习方式,而是形成了一种“说做相悖”的尴尬局面:学生一听老师说“下面开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就立刻凑成一堆叽叽喳喳、吵闹不休。我们的老师对合作学习理念理解不到位,对合作学习的课堂缺少方式和方法,导致孩子不知何为合作,更不懂如何合作。“合作学习”是我校长期开展的教育研究项目,对此有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采用多种调控策略,将长时探究进行到底
喻伯军老师是这样对小学科学的“长时探究”作解释的:“它是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需要集中力量对一个课堂活动进行探究,避免造成教师指令下的学生操作活动,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不难看出,小学科学“长时探究”就是指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让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作出有效的较长时间的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上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笔者觉得长时探究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实验后的记录与讨论,在这一课中笔者将实验记录单改为了“实验回忆单”。实验完成后,每个同学安安静静地完成“回忆单”,这不仅是孩子内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课堂的效率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每个孩子对着自己的回忆单讨论时又有话可说,也会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实验后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五、结束语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如是说:“战略,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越准确。”《空气有重量吗》一课让笔者有机会进行了一次实施,深深体悟到“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1.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关键词:聋生;应用题;困难原因;解决方法
在聋校低年级应用题解答中,聋生出错率较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读不懂应用题、略读应用题和不读题是根本的原因。要提高聋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聋生解题困难的基本原因
(一)读不懂应用题。
聋生思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然而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对应用题的阅读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选择运用方法。由于聋生语言能力较差,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而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方面的教学,从而导致聋生阅读理解应用题的能力较低,造成应用题解答困难。如:小明家养了8只羊,公羊3只,母羊有多少只?这道题中涉及到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羊可以分成公羊和母羊,而在聋生的思维中很难分出公羊和母羊这样的第二层概念,从而导致解题困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二年级的聋生计算应用题“小明有一元钱,卖一去铅笔用去5角,还剩多少钱”时,束手无策。而当他真正拿一元钱到学校小卖部买铅笔时,我让营业员故意少找给他一角钱时,他却大叫起来,说少找了他钱了。这个例子更形象地说明了不理解题意是造成应用题解答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略读应用题。
也正是由于读不懂,常常导致聋生在解题过程中抓住个别词:“一共”、“比╳多╳”、“比╳少╳”、还剩、还要等来猜测运算方法,盲目列式导致错误。
(三)不读应用题。
再有就由于读不懂干脆不读了,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拼凑一个算式。笔者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中一般是两道题一起出现,如: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5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40棵,栽了8行,每行栽了多少棵?学生很快便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是不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呢?笔者出现了下列两道应用题,不要求计算,只要列式: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40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8棵,栽了2行,每行栽了多少棵?结果13名学生中有9名的列式分别是:40÷8=5。8×2=16。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读题所导致的,同时也是由于思维定势在作怪。
二、解决聋生解题困难的方法
(一)应用题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应用题要贴近聋生生活,尽可能地反映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实际问题,使聋生加深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适当增加一些数学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提高聋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来进行,关注应用题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在教每一种运算的概念时,要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改变记类型、套公式的教法,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聋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常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训练聋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对低年级聋生来说,根据条件看问题从而得出解法要易懂些,所以用综合法多些。运用直观图和线段图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用直观图更易于聋生的理解。
(三)重视操作和直观教学。
在学习应用题时,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而且也能促进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左右脑的协调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安排聋生的操作活动,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聋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重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重视简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应用题题型多种多样,表述方法很多,容易混淆,如果聋生分不清楚,就会出现死记、猜题、乱套方法的不良习惯,所以要多安排数量关系相近的应用题进行对比。教学两、三步应用题时,教师仍要反复训练多种形式的一步应用题,多做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让聋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求某一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以及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关键。
(五)加强阅读,积累语言。
一、 依据实验内容的范畴,可分为认识型、测量型、运动型和位置型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实验内容的类型可自然地分为认识型、测量型、运动型和位置型。
1.认识型实验内容
认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几何体或图形的观察、辨识、动手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特征、分类以及判断等,帮助学生建立简单图形与几何体的表象。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的例题,要求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页的例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题,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4页的第6题,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显然,这些认识型实验,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几何体与图形的特征。
2.测量型实验内容
测量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借助三角尺、直尺、量角器、卷尺、容器等测量工具参与体验活动,能更加有效地掌握有关几何体和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的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6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页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将1升水倒入纸杯,能倒满几个纸杯?先估计,再倒一倒。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再量一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4页第1题,要求学生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判断得正确吗。这些测量型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活动内容的理解。
3.运动型实验内容
运动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以动态的视角看待静态的图形,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体验活动,更加清晰地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等知识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2页的“动手做”,要求学生:先照下面的样子做一个风车,再将风车迎着风,观察它是怎样旋转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页的例题4,要求学生从第113页剪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题1,要求学生:像上面这样(剪轴对称图形),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第7题,要求学生:按上面的方法(把图形绕中心点旋转90°和180°)试一试,你会发现下面的图形(正六边形、正三角形、圆、正方形)有什么特点。这些运动型实验,使得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眼前一目了然。
4.位置型实验内容
位置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辨析、绘图等体验活动,能描述或确定物体的方向或位置,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页的第2题,要求学生:和你的好朋友在教室里面对面站立,先分别指一指各自的前后左右,再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什么发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题2,要求学生:你能在图中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吗?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页第5题,要求学生:从第111页上剪下小动物图,贴一贴:在骆驼的左边贴小兔,在小兔上面贴小猫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页的第6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图形,向你的同桌描述各顶点的位置,让他(她)在方格纸上画出来。这些位置型实验,让学生对物体的位置、方向更加清楚。
二、 依据实验内容的功能,可分为引领型、巩固型、综合型与拓展型
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虽然设置课程内容的栏目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有例题、习题、有弹性的特色项目以及综合与实践专题。依据每个栏目所具有的功能不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引领型、巩固型、拓展型与综合型等四类。
1.引领型实验内容
引领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展示与指导:有实验问题、实验引领、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展示、实验验证以及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对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的操作性探究活动提供活动样本。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中的例题,就是典型的引领型实验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先提出问题“你能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几分之几”,接着追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你的估计”,再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做倒沙实验验证估计,然后根据交流与研讨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并尝试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页的例题3: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教材首先出示第一步:阅读与理解――引领学生明白条件与问题;第二步:分析解答――给出的思路是“画图试一试”,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不同拼法以及提示;第三步:追问“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引领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引领型实验,既便于学生自学,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实验习惯。
2.巩固型实验内容
巩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练习作业时开展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再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一般只有实验的要求,没有比较详细的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巩固型实验内容主要分布在:“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探索与实践)”“整理与复习”中,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分布在:“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总复习”中。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页的“试一试”: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6页“整理与练习”第14题:选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分别算出体积。与同学交流,怎样卷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5页的第10题:用121页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用杯盖子、三角尺画出的圆,如何找到圆心?请你自己画一画、试一试。可见,巩固型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型实验内容
拓展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等而设计的有弹性的实验活动内容,不同的教材版本往往设计不同的栏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思考题”“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等。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5页的“动手做”:在第103页的方格上剪下这样一种或几种图形拼成下面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你能找到不同的拼法吗?先拼一拼,再和同学交流。(这样的“动手做”,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约有18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3页的“思考题”:经过纸上2个点、3个点、4个点、5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能画几条直线?画一画、数一数,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的“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6页的“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转化实验图。这些拓展型实验,无疑是学生学习相应数学知识的拓展性或补充性活动。
4.综合型实验内容
综合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综合与实践课培养学生综合实验与实际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点比较明显,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皆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综合与实践实验课。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趣的拼搭”,要求是:哪个滚得最快?哪种最难堆?你能摸出一个圆柱吗?比比谁搭得好!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8~109页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小组合作,围出内部有2枚钉子,又有什么发现?(这样的“综合实践”,苏教版大约有10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量一量,比一比”:先量出讲台的长、自己的肩宽或身高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动物身高或身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2~73页的“小小设计师”:你能像左页那样设计一个图案吗?试一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综合型实验的活动中,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 依据实验内容的目的,可分为探究型、验证型和展示型
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依据实验内容的不同目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实验内容亦可以分为探究型、验证型与展示型三种。
1.探究型实验内容
探究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不知道结论,需要借助一定的学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操作活动,进而获取实验结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这类实验内容,无论是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还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分布。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我们身上的尺”,要求学生: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大约是几步?大约是几脚长?先量出1米,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1页的例题7: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所有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页的第4题: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1页的第10题:利用圆规和三角尺,你能画出下面这些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这些探究型的实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验证型实验内容
验证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往往已经或者大概知道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对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辨别,或“再发现”“再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验证水平。此类实验内容在苏教版和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相当多的数量。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5页的第11题:a和b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1和∠2相等吗?先猜一猜,再量一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页的例题4: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页的第6题:先估计,再用尺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0页的第3题: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直径。请你试一试。这些验证型实验,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
3.展示型实验内容
展示型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将实验的过程、方法或实验图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但并不需要学生一定要去实验,这类实验内容往往数量少,难度较大,主要给予学生共享,感知数学实验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求知欲。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5页“你知道吗”:展示了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圆的周长的近似值的实验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莫比乌斯带的实验过程以及运用价值。这些拓展性的展示型数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潜在的数学实验情趣。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数学实验内容是丰富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数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也能获得间接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也能验证某个猜想;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发展了创新意识。数学家冯・诺依曼也指出:“大多数最好的数学灵感来源于经验。”为此,我们应该在厘清数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用适当方法,让数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 学唱歌曲《三年级的小男生》,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2. 鼓励班里的顽皮孩子向老师、同学说说心里话,以增进师生、同学间相互理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增进师生、同学间相互理解、相互团结。
三、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以及二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双响筒等。
五、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音乐问好。
2. 谈话导入(播放《三年级的小男生》(伴奏)
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能和我们最棒的三(4)班的同学一起渡过这个愉快的音乐时光,陈老师的心情也像今天的天气一样,格外舒畅。你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了三年,我想在这三年的交往中肯定会有欢笑,有泪水,有喜悦,也有激动。陈老师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你们班女同学。你们对我们班的男生的印象怎么样?请我们男生注意了,在说到我们优点的时候要肯定,不能骄傲;但是说到我们不对的地方、有缺点的地方我们也要绅士一点,不能生气,因为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小男生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要适时鼓励)
老师还认识一位非常顽皮的三年级的小男生,听听大家是怎么来形容他的(课件出示:作业本上开大炮,队列集合站不齐,课外活动铃声响,操场上踢球最积极,来不及跑回教室里。)
看到了这样的小男生大家都笑了,我们班有这样的男生吗?(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1)在课前和在谈话过程中给学生播放伴奏,是运用弥漫教学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慢慢地熟悉歌曲的旋律。(2)课前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去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做好铺垫。
3. 节奏练习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读这段话才能更形象地表现这个小男生的顽皮呢?(按节奏朗读)你们能边读边把他表演出来吗?(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双响筒为他们伴奏。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切分节奏、后十六节奏以及二分休止符,其中切分节奏可以用加衬词的方法,如加进酸酸的、甜甜的等,并强调重音在中间一个音上,后十六节奏根据歌词的意思“来不及”了要读的快一点,就可以解决)
4. 学习歌曲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那样的学生吗?(不想)对啊,其实他也不想的,他有很多心里话想和我说,你们想听一听他们都和我说了些什么吗?(初听歌曲,讨论他们都说了哪些心里话(2)我们再一起来听一下这首歌曲,再次感受一下这个三年级的小男生的心声,同时还请大家注意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头到尾都在唱吗?(复听歌曲,讨论回答)同学们听的很仔细,歌曲的中间一部分是说的,而且说的就是我们前面形容那个三年级的小男生的词,我们把说的这部分叫做数板,数板其实就是把歌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出来,抒感的一种特定的艺术手段。欣赏了两边歌曲了,你能把你听到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讨论歌曲情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三年级的小男生》。请大家跟着音乐,轻声用“拉”哼唱出来,数板的地方请大家注意节奏。(揭题,再听歌曲,进一步熟悉旋律。)
5. 学习歌词
(1)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小男生多老师的心里话吧!(出示歌谱旋律部分,学生自由朗读歌词)
(2)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你们也一起来试试按节奏读歌词好吗?(学生按节奏学习歌词,这里的附点节奏、大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等的解决,运用对比,加称词等方法来解决。)
(4)请大家跟着音乐的节拍,把小男生的心里话表述出来,注意一定要跟上音乐的节奏。学唱旋律。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把词带到旋律中去吧!竖起耳朵听着老师的琴声,我们听一句唱一句。
快的学会旋律。
6. 完整演唱
我们大家都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学习旋律又快又准,请你们把数板部分加进来完整的演唱歌曲吧。(注意提醒学生数板最后的二分休止符,休止两拍,用手拍出来,这样能够更准却地演唱歌曲)
7. 歌曲处理
同学们,歌曲我们是能够完整演唱了,但是你们又没有觉得我们的演唱中还缺少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数板前的音乐节奏很密集,表现了小男孩顽皮可爱的性格,我们应该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而在数板之后音乐节奏变的宽疏了,我们应该用连贯的声音来演唱,来表达小男孩敢于认错的心理。)这样唱出来的效果一定会更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8. 巩固歌曲
唱的真好,相信我们所有同学都能感受到我们三年级的小男生的心理了。
为了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请所有的女生表演唱的部分,男生表演说部分。
9. 拓展
我们都是三年级的小男生,小女生,你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踢完足球都会到班级的饮水机那抢着水喝,你们知道吗?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是三年级的小男生,他们没有球踢,现在更没有水喝,就连他们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也没有水喝。(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交流)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我所带的三年级1班,学生数为 83人,其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并且利用网络平台汲取最新的前沿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 、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上小学了,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除了我。我承认,我很懦弱,懦弱到连交朋友都不敢,懦弱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所以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每天都是那么孤孤单单地过日子,除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我几乎不说话。
三年级分班时,我和一个叫“萌”的女生同桌。萌的个头比我略高了一点,短短的秀发衬得她干净利落。一张永远都咧着的嘴总是让人感到快乐。不算挺的鼻子上带着一个眼镜,尽管如此,她还是总眯着眼睛,似是威下,又似是在无声地再说:我眼睛不好!我第一次看见她,就有个想法:她一定很活泼!
她一坐在我身旁,就十分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就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她对我说:“你好!我叫萌。”我朝她礼貌一笑,也简单介绍了我自己一下。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声叹道:“你好白,你的皮肤怎么这么白呢?”说完摸摸自己的脸,似是后悔,似是嫉妒的眼神看着我,看得我心里发麻,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她突然把手不客气得把手伸向我的脸,摸来摸去,一边赞叹着我的皮肤。我想躲开她的魔爪,可惜她的力气太大又或许是我的力气太小,没躲过去,只能任她摧残我这张可怜的脸蛋。那时我没有生气的原因是,我的心里在反复地说着:她脑子一定有病,原谅她,就这样,我的脸被她摧残到上课才停止。我心里已经不知道为我的脸哀悼多少次了。
她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人陪她一起去。因为她和我一样,没有认识的人,所以我很“荣幸”地陪她一同上厕所,一同买东西,一同吃饭,一同说笑,尽管似乎每一次都是她拉着我的,我本来就不会拒绝。她又似乎是看透了我这一点,每天缠着我不放。可以这样说,那段时间,只要她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我。我们两个几乎形影不离。
后来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两个就自然而然得成为了好朋友,依旧形影不离,只不过是属于双方自愿。
和她成为好朋友之后,我发现她的感情和丰富。她总是和我讲故事,每一次她都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绘声绘色地讲着,虽然我总是不识趣地问她:“为什么?”恰好,我这一句“为什么”打断了她的故事,她十分鄙视加怒视地看着我说了一句:“你好白、痴!”我听了之后,看着她的表情,突然想逗她一下,十分虚心地问了一句:“为什么?”他气得怒发冲冠,我忽然又叫道:“哇塞!萌,你的头上着火了!”接下来的场景可想而知,因为我不怕死的话,使得萌使劲地揍了一顿,我终于领悟到了“有因必有果”的意思。不过,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