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

第1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2017年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一

作为新时代的生存方式,网络生活正变得普及,它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随时参与社会的变迁。而作为时代的骄子,未来社会的主人,大学生是如何运用网络,如何在寒假这段时间享受网络生活的呢?这两种新势力的碰撞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希望与担忧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对于更加准确的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此将其列为实践报告的主题,调查了寒假期间部分大学生的上网情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上网频率和用途的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寒假期间都会上网。上网频率一般以几天上一次网居多。上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5小时。看新闻、查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为大学生进行的常规上网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分别占到66%、67%和68%;上网目的只为完成上述内容的某个单项或双项者占24%,76%的人上网为完成上述3项以上的多重任务。人均电子邮箱2.46个,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封。做过版主和建有个人主页者的比率分别为10%和15%。而在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生的上网情况又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数据:

男生女生上网人数情况百分率差异表

上网频率(天/次) 用途

0 1 2-6 7 30 30以上 了解信息 娱乐 学习 联络

男生 0.00% 17.65% 43.14% 23.53% 1.96% 0.00% 68.63% 80.39% 13.73% 49.02%

女生 0.00% 5.80% 47.10% 42.75% 10.14% 3.62% 68.12% 87.68% 28.99% 74.01%

平均 0.00% 8.99% 46.03% 37.57% 7.94% 2.65% 68.25% 85.71% 24.87% 64.5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上网的频率普遍比女生频繁,大都集中在1-7天一次。而在用途方面,了解信息两者大体相同,虽然女生在娱乐方面比男生还多1.29%,但在学习方面却比男生高15.26%,这似乎体现了女生的自律性更高些,而在联络方面,女生的``爱嚼舌头与``重感情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百分率比男生高24.99%也在意料之中。此外,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中从未上过网的概率是零,而经常接触网络的占半数以上。这说明网络生活在大学生中已经得到相当的普及。

纵观平均百分率,在用途方面,据首位的不是获取信息,也不是学习,而是娱乐。这也难怪,在这个充斥着诱惑的花花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吸引人的东西,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还未经历人生百态,世事沧桑,我们所拥有的阅历还不能够使我们在诱惑面前有张有弛,有时宁愿选择娱乐,满足一时的身心放松。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对娱乐的态度应该一见就嗤之以鼻,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毕竟娱乐能放松一个人的身心,它的作用不是其他东西轻易能替代的。但世事万物都遵循着一条不变的道理,那就是过犹不及,娱乐不应该占主导,这就像网络并不是单单为娱乐而发明的,我们始终都得记住网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方便生活,方便信息交流。

二,关于网上联络的调查

网友个数 少于5 6到10 11到20 20以上

42% 24% 14% 21%

其中16%的人交有同性网友,交异性网友者多达65%;有大龄网友者仅占4%,而同龄网友比率高达79%

聊天工具 qq 聊天室 bbs 其他工具

70% 40% 40% 8%

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是网聊的经常性话题,分别占到63%和53%,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分别为17%和5%

看来上网聊天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交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有6个以上的网友,而有两成被调查者有多达20以上的网友,可以称这些被调查者已经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建立了一个不简单的人际网络。大家似乎对交异性同龄网友情有独钟,而大龄网友只占4%,非常的稀少。总体上网聊的话题与实际生活中相似,但也存在胡扯与对骂等不文明现象,虽然它们所占比例较少,但反映的问题仍不可被忽视。

三,关于网游态度的调查

1上网与学习 耽误学习 促进学习 不促进学习但增加综合素质

6% 18% 81%

2 网络信息可信度 较高 一般 较底

11% 73% 16%

3 网络黑客 崇拜 明确反对 有机会也想尝试

29% 27% 44%

4 网恋 支持 反对 既不提倡也不反对

11% 13% 7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在我们周围埋下隐患。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是赞成网游的,积极肯定上网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或可欣慰的是,这些调查结果意味着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所提高,整治网络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毕竟网络是存在风险的。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不反对网络黑客,这让人对于网络安全性不免产生担忧。众所周知,电脑一旦感染病毒就不能正常运行,里面的重要资料信息可能被盗取,如遇到病毒泛滥,整个感染的局部网络都有瘫痪的危险,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

另外,大学生对待网恋的态度比较成熟,只有11%的人相信网恋,多数人持观望态度。

一些看法与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信息时代这个大潮流下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作了初步了解。这其中有意料之外的结果,也有情理之中的答案;有令人担忧的滞后,也有使人欣慰的进展。总体来说,网络生活之于大学生利大于弊,大学生对待网络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网络还在继续的发展与完善,就像当代大学生还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虽然他们都还不够成熟,但他们都在走向成熟。或许现在还看不到他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不久后一定能品尝到他们结出的饱满果实。

有人曾这样反驳那些害怕甚至敌视飞行的人,不是人人都会碰上空难,乘坐飞机比大多数运动更为安全,汽车和火车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安全,而是常常只有空难才能荣登媒体的头条,于是说乘坐飞机其实很安全,那么我至少可以在这里肯定上网比乘飞机更加的安全!调查的结果应该也说服了不少网络者,此次的调查如果能增加大家对于网络的信心,也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

结语

此次大学生网络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关注程度,喜好取向、欣赏程度,总体上勾勒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发觉某些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规范大学生网络生活。这次活动时间仓促,人手不足,样本带有局域性,且参照了相关数据资料,调查方面具有片面性,而评论难免具有推测性质,见谅。

2017年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二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

XX年2月10日上午,在我校团委,政教处的呼吁下,我们针对现阶段塑料袋使用的问题,开展了此次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此次宣传活动我们在准备宣传材料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利用网络、书刊等方式查阅各种环保知识宣传资料。现将我此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心得体会(针对白色污染 )进行分析。

一、我们的实践过程:

首先,我们来到宣传台,认真阅读了展示牌上的环保知识宣传,了解了关于泰兴市污染治理及成果。紧接着,我们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污水处理情况和流程,展望了泰兴市未来发展规划和积极构建全社会关注环保的人文环境、绿色环境。

二、分析: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分析:什么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分析: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白色污染经过太阳光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

通过这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我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然而,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们泰兴市,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此,我建议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时刻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 ,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第2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依据本校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的情况,我校提出了将小学生“环保教育”采取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的设想。我校小学生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从XX年5月开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召开了家长、学生、教师座谈会,设计师生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环境问题知多少。开展了以环保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动员所有学生了解有关环保知识,撰写有关环保论文,征集各班优秀环保论文进行评选。

各班围绕小学生“环保教育”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形成良好的氛围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初步掌握简单的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关心周围环境,亲近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2)通过开展小学生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环保资源,面向社会开发环保地点、场所,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我们先后确立了《潍河环境现状调查》、《大气污染调查报告》、《白色污染》、《小区的绿化与植被》;《爱水、节水》、《城市居民噪音的危害》等20多个主题。

第3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88-1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呢?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及相关的内容,进行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容易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机统一。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等等都与环境有关。我在上课时,将这些内容作为有利的渗透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学习环境保护”时,我举了实例“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100亿吨,南京市每天产生垃圾大约1万吨,大量的垃圾难以降解,这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我们也是垃圾制造者之一,使用塑料袋,随地乱扔,却浑然不觉。通过学习,同学们触动很大。同学们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环保无小事,使得教室及校园内乱扔垃圾现象大有好转。

在讲述生物多样性这一问题时,我常引用这样一些事例:在北美的大草原曾有6000万只美洲大野牛,目前只有在人工养殖场才可能看到;美国旅鸽曾是地球上最多的一种鸟,但是在人类的残酷劫掠及典型栖息地栎林的大规模破坏下,至1914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美国旅鸽也死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英国睡鼠生命告危;非洲大象数量锐减等。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危险的濒危动物是人类自己?目前大自然已从方方面面向我们亮出了黄牌警告:沙尘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赤潮、酸雨、白色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全球问题不断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2.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在黑板上寻找黑色和白色线条(黑板代表草地,黑色和白色线条代表昆虫),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我引用台湾歌星童安格的一首《梦开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在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由此而引入主题,此歌曲以保护世界环境为主题,歌词优美警世,旋律深沉,寓意深长,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在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这类珍稀鸟类的教学时,我经常先播放朱哲琴的歌曲《丹顶鹤的故事》,通过歌中一名女大学生为救陷入沼泽地里的丹顶鹤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感人事迹,由此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励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通过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或远足活动,对植物进行辨认并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学完微生物之后,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不但了解了微生物的作用,更深刻体会到环境污染为人类带来的影响。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刚进入厂区捂住了鼻子,看到最初的污水,有的同学几乎要吐出来,随着污水的流动逐渐前行,水越来越清了。在处理后的水流出之前的一个水池中,同学们看到了水中自由自在的金鱼,兴奋得手舞足蹈。参观后,许多同学都能够从一些小事做起,保护水环境。有些同学还向家长提出不使用含磷洗涤剂等建议,真正的落实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利用寒暑假教师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写出了“现在村民将大量的秸杆在地里烧掉,而它们恰恰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样做不但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第4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时效性;立改废

[作者简介]马晓辉(1990―),男,南昌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江西南昌 330031)

一、公共政策的时效性界定及存在问题

(一)公共政策时效性之界定

公共政策的时效性,是指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制定的,时空条件变化,政策会失去效力。例如,政策具有时间性,过期作废;政策具有效率性,制定和执行都要讲究效率。公共政策与法律均是社会关系调节机制,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公共政策是临时性、过渡性的安排,而法律则是固定、长期性的规则。公共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如果其效果明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会进一步上升为法律,否则就会被废止,再者公共政策在实施中适应一定的社会需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机关就会对其进行修改,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和试验以后再立为法律,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时效性。就此而言,公共政策的时效性实际就是公共政策和法律之间的中介,连接两者的桥梁和媒介。

(二)公共政策时效性存在之问题

公共政策在实施以后,根据其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决定该政策是上升为法律制度还是决定废止,或者是修改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和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实际试验再立为法律。虽然公共政策的最后结果无非是立法、废止、修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具体细化标准的问题也就成为公共政策时效性的最大的问题。

公共政策是一个集群,不同的公共政策的立改废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一项公共政策最后是上升为法律还是宣布废止。公共政策的这种最后结果的标准问题以及不同的公共政策之间的结果确定的标准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以“限塑令”时效性来探析公共政策的时效性问题。

二、“限塑令”时效性之动态反馈分析

(一)限塑令政策之出台

塑料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袋。塑料袋为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环节不当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塑料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超薄塑料袋,因其价格便宜(绝大部分都是免费)、容易损坏而被随手抛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对于塑料袋的限制使用,我国相关机关在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政策之前就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进行试点。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12月31日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在这个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中,明确了超薄塑料袋的范围,确定了限制使用的塑料袋的厚度。在该规定中规定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体现了公共政策在其制定初期对于人们以及相关产业的正常活动的约束力和限制力。

(二)限塑令实际运行效果存在的问题

“限塑令”作为公共政策,在其实施以后对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易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影响。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一些地区的塑料袋生产厂商开始改变其生产规格和生产结构,超薄塑料袋的产量开始大幅度减少,甚至开始不再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全国各大超市开始实施超市购物塑料袋收费,希望通过此举来以期减少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塑料袋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对于抵制和减少“白色污染”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的效力不断减弱。在其实施两到三年以后,有些地方的白色垃圾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一些生产厂商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忽视国家法律规范,生产国家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的规定。根据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2009年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中看,在我国的大型、中型超市当中,“限塑令”的实施情况还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其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的实际效力和约束力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农村的集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农贸批发市场里面,“限塑令”的实施情况却实在令人担心,其实施水平开始变得参差不齐。在基础设施完善、收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集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限塑令”的实施还差强人意;在设施不健全、监管不够严格的集市和农贸批发市场,“白色污染”依旧笼罩在当地环境保护的头上。

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限塑令”的实施情况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一些不法生产厂商和销售商无视法纪,一些消费者环保意识逐渐淡薄以外,监管不力也是白色污染死灰复燃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环保组织针对我国部分对“限塑令”的实施不利的地区提出倡议,呼吁提高“限塑令”的法律效力,加强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面对全国不断涌现的环保组织的要求和应对建设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伟大布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限塑令”出台三周年主题研讨会上表示,国家“限塑令”将考虑扩大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范围,目前正在抓紧调查研究,力争尽快出台。

(三)限塑令实施情况之动态反馈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及现有资源,作者所在团队选取东中西部八个省市为重点研究区域,同时以全国其他省市的部分地区为补充调查区域,对我国环保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限塑令”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当中的效力是不一致的,不同的群体对于“限塑令”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调研数据,作者发现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人们对于“限塑令”的理解与认知,分为了态度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在实际调查中,通过对有关“限塑令”的问卷调查的数据的分析,从塑料袋使用场所、“限塑令”宣传渠道、对“限塑令”的社会认可度、执行过程中的原因和对策分析等方面着手,努力剖析出“限塑令”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笔者发现,限塑令在其实施初期,对人们的约束效力远远强于其在实施一定期限以后。环保事业的复杂长期性、法制环境的薄弱不完善性、农村地区居民意识水平不一致性等都是影响“限塑令”实际效力的因素,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限塑令”的态度的变化更是影响了“限塑令”的实际约束力。“限塑令”在经过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以后,成为了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公共政策实施效益,公共政策宣传力度增大,政府对于该项政策投入的资源也会相应增多,丰富政策执行资源,提高环保公共政策实效满意度。同时,政策的全面实施使该政策配备人力增多,加大政府的投入资源,各因素循环影响,以此往复循环形成环保公共政策执行动态反馈。在其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实质上与公共政策是一致的,“限塑令”的实施水平,可以作为政府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典型代表。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笔者得出,“限塑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环境保护的长期复杂性

环保问题不仅仅是一项艰巨的社会性伟大事业,更是需要国家的长期持续性投入的事业,同时也是需要提高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公民环保意识的伟大事业。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仍处于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例如塑料袋的无节制使用和回收不当,已成为“白色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2.法制环境的不完善

“限塑令”实施以后,塑料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袋的适用在一定程度得到了限制,但是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的范围极其广泛,相关监督人员检查范围广、面积大、难度深,并且面对过度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塑料袋的行为的惩戒力度无法对应明确的配套法律规则,从而导致在检查工作中出现较大的浮动,影响了“限塑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约束力。不仅如此,相比较之前的一些环保公共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良好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是执行效力大打折扣。

3.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环保缺陷。

当前,我国公众的环保节约意识仍然处于有待提高的水平,人们只是在相关法律文件颁布实施一定时期才会迫于法律的权威和压力,而不得不去遵守相关的规定。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体中,尤其是部分乡镇农村的居民,因其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素养的不足,导致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素质有待提升。随着新农村建设提上日程,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飞快的提高。但是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环保意识不强、素质普遍较低等衍生出诸多问题,难以避免地变得复杂。比如,农村相比较城镇,便缺乏成熟有效的卫生清洁系统。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安置,更是缺乏职业性的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清理垃圾和对随意吃力垃圾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4.“限塑令”执行主体本身的不足。

在“限塑令”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以后,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存在着政策设计和监管缺失、执行人员认知和能力偏差、技术支持不足等制约因素。在该公共政策的设计方面,大多数政策只是指导性意见,对于很多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不同部门对于政策的解释力存在偏差,这也导致在检查工作中出现较大的浮动。同时“限塑令”下发到各个部门、事业单位,需要多部门协同开展工作,但缺少跨部门协作协调的有效机制。执行人员,没有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职权,在执法过程中马虎行事,宣传不到位,监督力度不足。而在该法令的执行技术方面更是存在着硬伤,技术手段不足,对于执行人员有效开展工作造成极大不便。很多消费者不使用环保袋,而是使用在实施前积攒的塑料袋;很多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习惯很难适应价格较高的环保袋,甚至政策实施后很少去收取费用场所,以便节约日常开销。

“限塑令”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更是一种环保公共政策,其有效实施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力,发挥政府职能的关键作用,做好政策实施的基础准备工作,完善政策链条传达环节,不断优化公共政策协调发展模型,为解决类似于塑料袋的一次性卫生筷、泡沫饭盒等环保公共政策实施问题提供模型参考和思考模式,以期提升环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然而其效力维持的时效性和持久性仍然有待考验。

(四)限塑令之时效性分析

根据“限塑令”实施以后,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实际效力的变化,以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约束力的演变,笔者意识到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效力的演变,更是考虑到一项法律的立改废。

公共政策,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对于人们的活动有着权威性的约束力。但是随着其实施时间的推移,其效力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开始减弱。在运行过程中,随着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法律体系重构的需求,立法者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甚至废止。例如,“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以后,在正常的贸易交往尤其是大中型超市中产生的影响很大,并在减少“白色污染”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限塑令”实施以后,因为其宣传渠道过于单一、监督力度出现不足之处以及广大消费者对于“限塑令”的贯彻和实施缺乏持久性,导致“限塑令”在其实施几年以后出现了效力萎缩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国家的相关立法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提高惩罚违法行为的力度、完善相关具体法律条文的规定,补充和完善在“限塑令”制定初期由于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千差万别以及法律的前瞻性而出现法律漏洞。

三、结语

通过对于公共政策的时效性问题进行研究,以“限塑令”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时效性的演变为例子,演绎一项公共政策的演变过程。在其制定初期的目标、运行过程中的漏洞不足以及最终目的的实现,即最后该公共政策是作为法律形式还是被废止,它的标准是存在一定区别的。需要对公共政策的最后归宿的具体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限塑令”的时效性问题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正面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鑫.“限塑令”对“生产者―零售服务商―消费者”环节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第5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回顾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进程,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白色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污染;农村;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建省依据农业资源状况,进行高效配置,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进程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开始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先后建立了百余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涵盖山区、丘陵、平原、城郊等类型,实施面积100万hm2,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1988年,首次召开的福建省生态农业交流研讨会,证明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从实践探索阶段上升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省加大了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特别是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局组织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全国开展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东山县被列入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以此为重点,全面推动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1998年福建省政府批准了《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把连江、长乐等12个县(市)作为首批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2000年以来,福建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开始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福建省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福建省建设生态省总体规划纲要》,并专门印发了《福建省建设生态省生态农业发展专题报告》,通过不断地修改完善,结合福建省实际,于同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福建省农业厅主持的《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探讨与推广》项目,建立了12种类型的主要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着力于以畜禽养殖污染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14年以来,在推动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全省生态农业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2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福建省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向好,但是农业生产因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污染、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灌水质恶化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所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1资源状况脆弱,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011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2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95%。长汀、安溪、宁化、诏安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691.76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6.65%,流失率达12.58%,治理难度较大[1]。由于茶叶、柚子、柑橘、荔枝、龙眼、枇杷、香蕉等经济作物是福建省的传统主导产业,部分地区盲目追求大面积连片开发,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植物资源多样性,而且还形成新的低产量、负效益的茶果园,直接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酸雨、冰雹、干旱等)频繁发生,对农业生态环境均能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2.2畜禽养殖数量较大,污染问题亟待解决2014年福建省猪存栏数为1149.35万头,牛存栏数为67.79万头,家禽年末数为10580.46万头[2]。随着福建省畜禽养殖数量及规模的扩大,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因子。目前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处理,并且随着养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种养分离成为普遍现象,使得畜禽养殖粪便由传统农家肥变成了首要污染物。

2.3化学投入品增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2014年福建省化肥使用量达到122.61万t,农药使用量达到5.64万t[2]。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福建省增产压力增大,又因耕地面积不足的制约,化肥、农药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化肥、农药利用率普遍较低,各地氮肥利用率平均值仅为30%~35%,农药有效利用率约35%[3]。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多余的氮、磷元素直接流入周边水体,造成局部地区污染风险加大,尤其是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的设施农业等,极易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

2.4地膜回收利用率低,“白色污染”不容忽视据统计,2014年福建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09万t,相比2000年增长了189%[2]。由于地膜等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率很低,长期在农田累积,造成“白色污染”日益加剧。地膜残留不仅影响农田的土壤结构,导致农田的土壤质量降低;还会影响农机作业等问题,最后造成农作物减产。

2.5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随着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部分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生活垃圾长期无人管理,造成生活垃圾腐臭、滋生细菌,渗出的污水直排,严重污染河道。农村生活污水大都没有经过环保设施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

3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要素组合、产业布局、技术运用到经营方式、管理机制、政策扶持等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针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3.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以水、肥、土、路、树、草和绿色防控技术为重点的生态茶园建设,带动县级茶叶企业加大投入,辐射全省建设生态茶园。同时,全面实施以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深施有机肥、推广果园覆盖、物化技术为重点的水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生态果茶园建设,增加果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果茶园的生态环境。此外,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全面落实企业年检、质量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公告通报、淘汰退出等监管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加大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有效减少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损失。

3.2注重推广现代科技,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切实解决福建省农业发展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应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依托科技进步发展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解决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肥料流失率高等问题,减少施用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二是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在部分地区重点推进紫云英、蚕(豌)豆等绿肥生产与发展,在粮食主产区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三是推广新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重点示范推广粘虫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技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乱用,以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3.3强化畜禽污染防治,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为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过程自身带来的污染问题,要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污染物资源化利用。一是开展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根据福建省政府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按照时限要求全面关闭禁养区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可养区生猪养殖场的改造升级,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是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标准化改造建设项目,安排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现粪污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标准化养殖,稳步推进生猪标准化建设与改造进程,全面促进和提高福建省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水平。三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机肥是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主要出路。加大对商品有机肥在生产与推广环节的补助,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发展农村沼气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加强建设户用沼气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建设项目、大中型沼气建设项目和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同时,推广“猪—沼—果(粮、菜、渔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养结合,把废弃物转化成能源和肥料,减少农村燃料、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民收入。

3.4加强试点示范引导,培育生态建设典型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注重拓展功能,加强试点示范引导,培育生态建设典型,为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弘扬生态农业文化,有效促进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评选推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引导福建省休闲农业规范化发展。二是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按照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围绕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等分类创建目标体系,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哲锋.福建省水土流失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与应用———以22个重点县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4(5):45-50.

[2]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第6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交流合作,最终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已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学校周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与探索,阐述了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与方法,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校外教育资源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在科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我校经常邀请附近中石化荆门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消防队的消防队员和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如《石油的形成》《石化产品的易燃易爆性》《消防安全自我逃生知识》《宇宙的奥秘》等。

同时我们重视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利用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科学教师、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和家访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2.周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见下表)

②企事业单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见下表)

3.教师在备课时适时地将辅助教材进行分析、利用,并同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如科学教师杨晓玲在教学《水的污染》时,带领学生到污染严重的竹皮河沿河考察,找出污染源,并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写出了《竹皮河的污染及治理方案》等论文;科学教师严兰兰在教学《大气污染》时,带领学生在荆门热电厂周围实地考察,并写出了《煤粉尘的污染调查报告》。

二、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和经验

1.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浓厚,态度积极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有机会表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更为活跃,逐步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不但增进了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而且逐步形成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要忠实于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知识点,按教材的内容备课,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就行了。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设计者转变,逐步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过渡,同时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开阔了课程开发的视野。

3.为校本教研和地方教材的编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子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第7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放飞心灵 自主发展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向往,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学生是人,是需要发展的人,教师心中要有人,以人为本,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人、信任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处理的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之目的。

2 开展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去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现行青岛出版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安排了更多的实践内容。这些内容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低年级“统计”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统计花的朵数,大部分学生对花的感觉远远不如对动物的牵挂,对水果的钟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统计动物园里的动物、统计学生爱吃的水果切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进行中年级“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学时,根据“简单的统计”知识和我校白色垃圾的造成的危害情况(在校师生900人左右,每天早饭用塑料兜太多,又因处理不当,塑料兜被风刮得四处都是,影响周围庄稼生长,群众极力反对。)进行以《简单的统计》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并试写研究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减少白色垃圾的合理化建议。

3 开放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开放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有一劳永逸的固定教学模式。以往课前准备的教案是一种预设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必须恪守这一模式, 不得越轨。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基本模式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虽然安排了师生交流,学生讨论,但,那只是形式主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动参与、乐于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显得不够。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提供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形成很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得更加自由、更充分。如:在教学“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在学生将这个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之后,我向学生说明:“前面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你们自己能想出办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寻求答案。由于有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学生思维活跃,操作灵活,很快就产生了几种推导方法:有的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画一条线,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不但能把操作过程说清楚,而且还能将平等四边形和所拼成的图形的关系讲得头头是道,因而都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一改过去简单的说教,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新知的教学模式正是开放式教学所大力提倡的。

4 设计生活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8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生态环保 温室效应 环保微型实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是传播人类化学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科学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生态环保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性生态危机席卷而来,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威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诸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野生动物大量灭绝、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森林惨遭严重砍伐等等影响乃至危及人类未来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严重后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生态环境素质低,而劳动者生态环保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依靠教育。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各种因素中,化学物质占有的比例最大、影响也较严重。在现代社会里,化学制品和化学物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为人类作出有益贡献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塑料、洗涤剂、有机溶剂等,在使用后都被有意或无意地排放到环境中。因此,化学教师应自觉寓生态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环境道德和生态环境责任感,培养改造和优化环境的能力,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堂教学是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的主渠道

1.从教材中挖掘生态环保的内容,结合现实中的实例,丰富课堂讲授

(1)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介绍“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具有吸收太阳长波辐射的作用,被加热的同时又以长波向地表辐射,致使大部分长波辐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使其温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该效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近几年来,由于工厂、居民、汽车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人受眼前利益的驱动乱砍滥伐,无计划的放养马、牛、羊等,严重破坏了森林植物。造成每年约有17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按目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速率,今后四、五十年内,不仅全球气温继续上升,干旱地区继续扩大,南极冰层也将发生滑动、融化,从而导致世界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一片陆地将被淹没。因此,要求控制“温室效应”,稳定全球气候。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栽花种草,植树造林,不在林中玩火,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积极进行保护森林的宣传;努力学习,为将来开发新能源奠定基础;向当地政府部门建议: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2)在讲工业硫酸的制取及性质时,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如何防治。煤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遇水或潮湿的空气就会转化为硫酸,降雨时溶在雨水中降下,形成酸雨,酸雨的PH值低于5.6。我国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中唯一降水酸度仍在升高,面积迅速扩大的地区,目前年均降水酸度PH值小于5.6的地区占全国百分之四十左右,最强酸度值高于美、日、韩等国,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土壤结构、建筑物等有很大破坏作用,现在有人设想将煤粉变成油,除去硫,可以减少污染。

2.通过典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1)我国现已建成的三峡工程,一年可节约5000万吨原煤,煤中含硫1.6%,每年少排放的SO2是多少吨?对控制酸雨有何意义?(2)为什么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3)白色污染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4)绿色化学是什么?(5)为什么要使用无铅汽油?城市要淘汰助力车,提倡电动车与人力车?

3.化学实验中渗透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直接获取化学知识的窗口,形象直观,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是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的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装置设计,条件改进,废弃物处理渗入生态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加以处理,随意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不良习惯。采用全封闭微型装置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使药品不浪费。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条件设计出对实验的无害化处理方案。

二、化学教学空间开放中渗透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建构主义和现代主义观点的渗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不再是封闭的、静态的、隔离的和分析的,而是对外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因而需要改变过去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化学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实践课并存的课程模式和课内外、校内外、家庭、社会组成的全方位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我校附近有几座砖瓦厂,整天黑烟滚滚严重影响师生们的身体健康。于是布置给实验班的第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就是测量学校上空的空气质量,尤其是SO2有毒气体的含量。要求学生拟定实验步骤,搜集有关的数据或资料,并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某些现象,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该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对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或组织学生再实验,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在实验中出真理,在实验中求发展。要求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将体会写出来,把实验上升为理论,加深对生态环保化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论文、实验报告评分,将分数纳入化学总结评分之中。

在课外活动课、实践课的开展中,学生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学到了生态环保化学知识,还锻炼了意志和社会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务。在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诸多因素中,化学因素占80%,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技术中有80%以上是依据化学原理。因而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的责任。为了孩子,为了地球,为了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地球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顾明运.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90.

第9篇:白色污染的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人与生物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环境形势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紧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的生物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别串起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十个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材中的很多环境保护内容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如“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是空气和水污染的指示植物,青蛙的捕食等等都与环境有关。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有机统一。

又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时,首先,我通过展示沙尘暴图片要求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及课前搜索的资料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在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身边的空间。

二、有效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课堂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活动去经历,去感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明显。如实验室中检测同学们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水,了解水污染的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危害,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知道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后活动中观察发现。学校和周边的生活区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学生也可以以小见大,窥微知著。例如,对学校商店、垃圾筒白色污染的观察与统计,对学校植被情况及数量的调查等,从身边小事小景中推测计算大事大景,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

再次,引领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引发思考,如藏羚羊的灭绝、河中的水不再能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询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三、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针对环境所包含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可行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通过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组织学生考查学校周边的山林,并指导学生辨认山林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又如利用寒暑假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写出了“现在村民将大量的水稻稻草在地里烧掉,而它们恰恰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样做不但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学习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学生通过环保活动,不但巩固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卫士。

3.开展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300多个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

4.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到街道、到农村进行环保宣传,介绍铝污染、白色污染的由来和危害,让居民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你身边,从而认识到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四、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做到教学时有备无患。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触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

三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用积极的环保行动影响学生,以身示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兴云.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