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 课后作业布置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1-02
分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小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方案,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基于此,下文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出发,研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现实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现状
(一)缺乏设计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大部分选用书本原题、练习册题目,有些教师还会从网络或者书店资料上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但是大部分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对于题目设计不能充分重视,教师认为小学数学习题简单易懂,不需要经过仔细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缺乏设计是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而不是盲目的追随于课本[1]。
(二)作业批改方式单一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批改作业方式单一,并且作业讲评方式也不能创新。教师在对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不能针对学生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只是用对号和叉号加以区别,并且很少有教师为学生作业批改加评语。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不能让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教师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而不是对学生作业数量有要求。
二、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运用策略
(一)将学生针对性分层
最常见的分层方式就是按照学生成绩划分,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按照A层95分以上、B层85到95分之间、C层75到85分之间、D层75分以下等级划分,这样分层的目的使得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做到因材施教。A层学生在学习上思维敏捷,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好,能够积极完成作业且学习踏实,因此可适当减少基础类作业而增加部分提高类作业。B层学生在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是学习不踏实,成绩波动比较明显,如果适当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解题思路类的练习,其成绩会突飞猛进。而C层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差,成绩一般。教师可以对该层学生强化练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D层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二)作业批改分层
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应该转变。由于C层与D层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认真,那么对于C层与D层学生的作业批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细节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画出,并加标语给学生以鼓励。而A层和B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提高题型上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
(三)分层作业布置实例
基础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100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80千米,问题:汽车到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巩固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提高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还需要行使多久?
以上三类问题,题目看似相同,但是数据与问法之间的改变,造成了题目的难度系数逐渐增加。
基础层:(15+15)×2=45,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请说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做出正确结果。
巩固层:图书馆有5层书架放课外书籍,6层书架放自然科普书籍,如果每层书架能放20本书,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提高层:一名叫小马虎的同学在计算80+__ ×3时,先计算了加法,后算乘法,最终得出了288,你能帮他改正,并求出横线上正确的数值吗?
基础层的数据比较简单,思路顺畅,学生能准确找到错误所在。而巩固层习题将基础层转变叙述模式,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层习题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将题目灵活运用,并将基础知识进行延伸[3]。
综上所述,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传统作业布置模式改变,注重学生能力养成,因材施教。在实际作业布置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一、对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关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除了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又加上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四基”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一直重视渗透数学思想,并且这种重视越来越明确,对数学的基本思想的内涵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呢?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思想不仅包括学习数学知识所涉及的思想,比如,等量代换、数形结合、递归、转换等,还包括解数学题所涉及的合并同类项、配方法、换元法等。“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代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这里之所以用“基本思想”而不用“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与换元法、递归法、配方法等具体的数学方法加以区别。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可能是重要的,但不具有一般性,作为一种思想掌握是不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忘却了。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身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演绎推理是根据概念、定理等按照规则进行的推理,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归纳推理正好与演绎推理相反,它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包括枚举、归纳、类比、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发现新的真理。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缺少对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同时加强“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数学思想的渗透不够。
以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为例。现实生活中和“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很多,因此教材选取植树问题作为代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发现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并将发现的规律推广到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上。这里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但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的是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三种情形的规律。我们常常看到课上教师引导得很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规律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得出的,虽然学生当时能利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因此,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掌握了具体的方法,但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的宗旨。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经历发现规律、建立模型的过程,教材要突出呈现学生的实际操作,然后抽象出线段图,借助实际操作的经验和线段图的直观支撑,学生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植树问题中蕴涵的规律。
数学方法不是简单地教学某个具体问题的解题方法,而是借助对这类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再以五年级下册“找次品”为例。教材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在这里蕴涵了逻辑推理、猜想验证、化归等重要思想方法。但在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被动接受已经被前人证明的最优化的方法,再经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记住了找次品的方法,可能还有一部分学生尚未完全掌握这种方法。至于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就能最快找出次品,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和探索,更谈不上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了。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结论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结论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该明确它的教学要求。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图示、列表等方式表示探索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感受并发现最优的策略,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再将发现的规律应用到解决找次品问题上。记住结论只能解决找次品这一类问题,而经历探索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潜意识地应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把握思考的方向,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二是开展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专题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联系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具体方法的桥梁,教学中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开展专题教学,让学生既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的演绎过程,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德育
谈到小学数学,不少人都会说:小学数学,太简单了,不就是加减乘除小括号嘛……作为执教 多年的数学老师,我最初也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不过在这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除了加减乘除小括号之外,小学数学课堂带给孩子的影响和启迪,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何等的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个性品德,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并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笔者总结 多年的教学心得,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图报,从孝敬父母开始
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名同学走上讲台,说:下个周日是我妈妈的生日,我要用攒下的45元钱给妈妈过生日。妈妈爱吃水果,我想买些水果,我知道苹果每千克4元,梨每千克3元,草莓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2元,对了,还要留出25元给妈妈买生日蛋糕,可以买哪种水果呢?请同学们帮我选选吧。(各小组讨论,看哪组的方法多)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帮这位同学买水果的。
生1:可以买其中的一种水果,,比如设买x千克苹果,列方程为:4x+25=45,x=5。
生2:我认为买5千克苹果太多,可以选购其中两种,比如可以先买2千克梨,在设买x千克草莓,列方程为:6x+3×2+25=45,
生3:还可以把4种水果都买一些……
师:好,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的方案,帮这位同学解决了难题。这位同学能记住妈妈的生日,并且用自己攒下的钱给妈妈过生日,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对不对?老师简单的几句话,通过创设的情境也培养了学生感恩图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美好情感。
二、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检验教学成败的一把尺子,因此引导和激发学生创新,需要教师营造创新的环境。而好奇、爱动、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点,力争为学生创造创新条件,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乐于创新勇于创新。
有这样一道题:3,5,7,_____,_____,_____要求在横线上填数,使这一列数具有某一规律。同学们几乎不谋而合地填上了9、11、13我便让同学们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答案,过了两分钟,一名同学说可以填11、13、17他说这是一列质数。另一名同学说出还可以填11、17、27我当即请他说说他的理由,他说,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减1,他的回答让其他同学大为吃惊。我高兴地说“你真棒!”并鼓励其他同学要敢于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提出独特、创新见解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肯定,也就点燃了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学习的动力。
三、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秀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论证有据,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说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真实、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如数学家陈景润苦心钻研哥德巴赫猜想,验算纸就用了几麻袋,正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使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登上了数学的最高殿堂。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错,正视这些错误、及时反思和纠正错误,这也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反思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使自己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培养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各册教材都结合相关数学知识,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低年级侧重简单、初步的环境知识,中年级和高年级则侧重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例如,低年级教材多次出现有关熊猫、老虎、燕子等动物的简单计算题,为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打下基础;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通过让学生在路口统计半小时想到汽车尾气造成污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教师抓住了这样的教育契机,就可以让孩子从小形成比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可贵品质。
五、联系实际,热爱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69-01
小学生因为知识浅、没有经验等,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学的开展来说有些难度,但教师只要有好的的教学方法,用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来制定教学方案,就可以逐渐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还很单一,教师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等直观的教具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学习基本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为此,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谈谈如何打好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初级直观、多样教学法
就小学整体来说,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教材内容有: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观念;测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推理和证明等,要想学生都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学好,这就考验到老师的能力。
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教学,比如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在小学数学的初级阶段时,主要教给学生的就是简单的计算,如何有效的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呢?在这里我运用的是“实物法”,拿几个兵乓球和和一些三角形物体放在讲台上,老师那这些东西来提问,例如
师问:桌子上有什么?
生答:有三角形:兵乓球。
师问: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兵乓球?
生答:有3个三角形,4个兵乓球。
师:那这些三角形和兵乓球哪种多?
生:兵乓球比三角形多,三角形比兵乓球少。
师:那三角形比兵乓球少多少?兵乓球比三角形多多少?
生:那三角形比兵乓球少1个,兵乓球比三角形多1个。
在这种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无形的提高了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他们的基础慢慢的得到加固。
二、中级图形法
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就有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运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小学初级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不是那么的灵活,老师必须从教学方法出发,从侧面来传授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摸一摸,教一教,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等。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识图作图,掌握本质 图解是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体与抽象桥梁,同时也要求积计算的基础前提,所以几何的基础就是教会学生识图,作图,或根据图形叙述相应题意进而掌握不同形体的本质属性,并能达到图物对号之要求,为看图计算、几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级应用法
应用题在小学高级的时候就经常在数学课本中出现,这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很多学习对应用题都是望而却步,高级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认知发展水平和一些知识经验的基础,但他们毕竟知识有限,对于很强的逻辑还是理不清楚,这还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用简单、直观、精炼的方法来授予知识。例如这一道应用题:“某灯泡厂1988年生产灯炮8.4万只,按每年递增25%计算,到1991年可生产灯炮多少万只?”
如果说光是按照题意来解题的话,我相信有很多学生都是解不出来;但是如果说是老师用图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话,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做出来的学生人数我相信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材里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例如:价格和购物,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行程路线,生活用品中各种物体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邮资与邮价表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估测、估算,按生活实际的需要取近似值(四舍五入)。这种与生活直接接触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进一步的把基础知识加牢。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一、做好实践活动准备,设计内容“生活化”
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实际情景和材料,使实践活动相对生活化,要指导学生做好对活动资料与用具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渴求,更便于活动时每人都能实际操作,个个都有亲历性的体验,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以商品打折为例,“满100送30”很多人会理解成就是打7折,这是打7折吗?如果打7折,商家为什么不明确写上打7折。我们的学生将会如何识别澄清这一问题呢?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由此设计的“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就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如通过设计“科技作品的分数展出”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空间几何知识和分类思想等。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设置的新领域,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把“综合与实践应用”以独立的领域单列,是本次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就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我县农村小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数学教学的过程形式单一、方法呆板,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和教材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加上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具、学具不足,教学信息封闭,教师流动量大、培训机会少、年龄结构老化等,相当多的学校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理解,只是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课,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教学。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这个课题,并将其立项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我们结合校本研究,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教学“三级备课”研究活动,通过“个人初备课—年级研讨精备课—科组修正细备课”来形成教学案例,并资源共享。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比赛、小制作、小实验等形式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立足于课标的解读和扎实的教改实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课题成果。
一、构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与综合”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苏教版实验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一致认为,运用“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体验”或者“创设情境—提出猜想—验证探究—拓展延伸”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发挥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当然,这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灵活运用。
例如:韦春萍老师执教二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我们认识的数》,便经历了四次磨课,最后才形成下面这份有价值的教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问题情境】
录音播放《数鸭子》的歌曲,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这首歌里有认识的数吗?
【独立思考】
学生课前了解家人的年龄,并做好记录。
【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说说收集到的数据;全班汇报表格中的内容。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提示:爷爷、奶奶大约有多少岁?爸爸、妈妈呢?我呢?)
【实践应用】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3个装物品的袋子,要求:先打开1号袋子,尽量张开手紧紧地抓一把放在桌子上,然后数数有多少颗糖,组长负责记录到下面的表格并汇报(总结: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完成后,接着从2号袋抓一把花生,先猜一猜粒数,然后数一数有多少粒(学生汇报,老师填表)。然后像刚才一样从3号袋抓一把黄豆,先估一估粒数,再动手数一数验证(学生汇报,老师填表)。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能在身边找到我们认识的数字吗?可以在教室里面找,也可以在操场里找。五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教师总结:在语文的诗词里也有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评价体验】
同学们会用数说一句话,也能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数了,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有三:一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内容。落实到本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复习本单元“多一些、多得多、比较数的大小”等知识。这次教学活动,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以及口头表达的多重平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磨练,思维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知道了一把花生米、一把黄豆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表示才合适,也使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这为学生以后的估算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二:一是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二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操作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时便使用了如下“变式模式”,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组织实验,验证假设—提炼总结,拓展延伸”等。下面是朱锦梅老师执教四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怎样滚得远》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课件出示幼儿园的滑梯及学生溜冰时从斜坡上滑下的主题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形成假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物体在斜坡上很快地从上向下滚动。到底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角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组织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思考: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
2.分两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做30°角、60°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第二组做45°角、15°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要求各组把实验各做4次,前三次必须是从木板的红线上滚下来,将量得的长度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第四次则从木板顶端滚下来,注意观察胶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前三次比较哪个更远,不用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3.交流: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胶球在木板上滚动的长度相等,木板与地面大约成多少度角时胶球在地面上滚得更远一些?
4.小结:科学家们在生活中或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常常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专门进行研究,你们刚才的表现就像一位小小科学家。
(单位:厘米)木板与地面的角度:( )
【提炼总结,拓展延伸】
不仅斜坡的角度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其他因素也会对滚动的距离造成影响,想想:还有什么会影响滚动的距离?(在同样的角度下,斜坡的长度也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比如30°的角度不变,把斜面换一个长一点的,滚动的距离又会是怎样的呢?)
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课题实践三年来,我们最大的体会是,这样的课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提供合适、充足的材料,用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给学生明确分工及合作的点,使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做好预设,有应急预案。“综合与实践”这样的课,有时候活动的地点会有变化,比如从室内到室外再到室内等,那么在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就很关键。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充分预设,但总还是会有一些不曾预设到的问题生成。例如,在上面那个四年级的实践课中,便有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来的问题,怎么办?那就只能“再滚一次”增加滚动的次数了。“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又是一个不曾预设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交流来解决。也正因如此,我们说“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实践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要求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苏教版教材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在给定目标后,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我们决定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寻找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资源,开发研究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最终形成了如下操作模式: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效。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以及知识的应用情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从生活现象和社会资源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根据一些学生受社会与环境影响,沉迷于上网玩游戏,乱花钱,与长辈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实际,我们决定在四年级开展“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在与同伴的合作中,通过倾听同伴的发言,提高观察能力、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能力、听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体会生活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阶段一:活动准备
布置任务:收集。可以收集自己家里家外常见的旧书报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也可以调查自己家里某一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燃气费等。
统一分组:10个同学为一组,组长负责数据汇总,安排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发言人负责汇报;其他同学积极配合。
提出要求:制作复式统计表,说说自己的感受。
2.阶段二:收集整理数据
①利用假日进行调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填入统计表。
②在组长的组织下,集体完成复式统计表。
3.阶段三:汇报交流
①每个组长汇报本组的调查数据。
②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并解答。
4.阶段四:活动评价
①对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小组,授予“最佳活动小组”称号。
②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授予“实践小能手”称号。
这次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生活要勤俭节约,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家长配合的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参与不足,个别小组因为指导不到位人员分工不够明确。而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活动前做足功课,尤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以确保活动的实效。
(二)在游戏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实践活动的内容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不错的效果。例如,我们曾经开展过这样一场以“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背景】
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为了训练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决定开展本次“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学信息。
2.在交流中学会选择有关信息,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利用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倾听别人发言,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具体步骤】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些有趣的事,可以先在家里试着跟家长说。要求所讲内容包含一定的数学信息并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2.根据老师出示的情景图进行表演和简单描述。
3.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进行“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演讲比赛。
(三)创设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活动
创设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帮助。比如我们曾经举办过一次“我创造 我快乐”拼图比赛,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念。
【组织活动】
四人小组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把想象中最美好的事物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可随意表达。(结果学生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来自农村的孩子黄晓峰说:“我喜欢我们的农庄,那里的房子、篱笆、树木等都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接着,黄晓峰绘声绘色地把农庄的样子和景色描述了一番。而一贯喜欢看科幻书的陈豪君却说:“我喜欢神舟九号,它也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我希望它能把我带向太空……”)
【指导拼图】
学生动手拼图(老师随机指导遇到困难的学生)。
【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拼图的成果。(学生“拼”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乌龟、圣诞树、机器人、火箭、村庄、可爱的家等,全部是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表现的)
像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可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得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数学日记
学生经历了各种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准备、过程、结果以及对活动的感受写出来,还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数学的经验,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数学发现,等等。结果,有的学生学会了记录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通过记一记、算一算,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有的学生会主动写一写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把探索的过程写了下来;有的学生学习了24时记时法,便自己设计了一份科学的“周末愉快的一天”活动方案……
三、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方式
我们探索出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时,尤其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性差异,以激励学生的创造和实践意识。我们加大对学生的动态化评价,对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设计了“评价标准的综合要素”,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这样的评价要素,充分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此外,我们还注意了以下评价方式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与实践能力进行自评、互评
例如,在“周末愉快的一天”综合与实践课上,我们组织学生采用了“比比谁的星星多”竞赛活动。
学生的自评内容非常丰富。杨聪聪说:“我设计的方案搭配合理,我给自己3颗星。”周明说:“我设计的方案,自己玩的时间太多了,要是能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就更好了,我评自己2颗星。”……
学生互评的内容也很到位。“希望你不要打扰别人的观察,我评你1颗星——杨铭因。”“在别人发言时你很注意倾听,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我评你2颗星——王金萍。”“送你一句话: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我评你1颗星——黄文龙。”……
采用“比比谁的星星多”这种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体,也体现了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别人或自己的评价中反思,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二)用描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成就或表现
教师运用丰富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激励学生。口头语言如:“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老师佩服你”;“你的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敢发言了,老师期待你下次有更好的表现”……肢体语言如:赞扬的掌声、竖起的大姆指、一个眼神等。
(三)用感谢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当学生说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好方法时,教师结合此方法的精妙之处,边讲解边评价,或让学生自己评点,学生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虚荣心,而是来源于知识本身。
(四)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三级评价档案袋
把三级评价分别归档,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起一份成长档案袋,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四、师生的“教”与“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实验的过程是探索、进取、创新的过程。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验教师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不小。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能结合课本“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或利用社会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教师的变化
1.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认识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灵活处理教材,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改以来,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应用”怎样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老师。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找到了答案,“综合与实践应用”课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教材和呆板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强化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开发并形成了我们的校本课程。
(二)学生的变化
1.对“综合与实践应用”课兴趣更浓了。通过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综合与实践应用”课的兴趣普遍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小调查、小研究活动,通过仔细观察、收集相关的信息、相互合作讨论、及时请教,他们已经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拿到班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不仅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且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资源库。
2.学生“综合与实践应用”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综合与实践应用”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从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中分明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了解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便激发了他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兴趣。我们从家庭、校外了解到,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到社会中开展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日记等。
3.学生在“综合与实践应用”学习中,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收集信息与整理数据能力、提问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而这应主要归因于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题组计划将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并从以下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要把它作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方面;二是加强“综合与实践”各年段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低、中、高年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得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
(一)源于社会发展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已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必须学会收集、整理与分析图表,处理各种数据信息。这些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就要求数学教育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源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中,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中找到科学的方法、适合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益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2.开启学习智慧,张扬学生数学个性发展
3.点亮亲子智慧,激发家长参与数学评价
4. 构建智慧课堂,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
1.小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研究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内容。我们从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五个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现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哪些数学素养形成得比较好,哪些素养还需要提高和完善,指导我们的课题以此为基点开展实践研究。
2.学生数学学习智慧开启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实现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落脚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智慧开启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
(1)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研究
(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3)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4)学生数学信息交流的研究
(5)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研究
…………
3.数学教师教学智慧成长研究
这一研究旨在借助典型,发现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规律,以便通过样本经验带动群体,以提高教学智慧为核心取向的专业成长之路。具体研究内容:
(1)数学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2)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3)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4)数学教师科研实践研究
(5)数学教师教学成果研究
…………
4.家长参与数学教育助推研究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加充实,学习评价的作用发挥更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数学讲师团定期授课
(2)家长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
(3)家长记录数学学习的过程
(4)家长协助积累学习的成果
(5)家长进行数学学习的评价
…………
5.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从优化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入手,努力形成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依托已有的经验,学习并汲取教学理论营养;同时,在专家引领下,让教师全面走向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体现“以学定教,随学而导”的数学课堂。我们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
(1)改进呈现行为,研究教学设计的智慧
(2)和谐对话方式,研究师生沟通的智慧
(3)优化课程形态,研究资源利用的智慧
(4)关注个性差异,研究自由张扬的智慧
(5)体验成功喜悦,研究快乐评价的智慧
…………
三、研究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班级授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多层次教学途径。这样多角度的立体培育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引领互助,成就智慧教师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育和打造一支健康得体、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和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引领
依托昆山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苏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共同体I组的名师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在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辐射”和“裂变”作用,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研制适切的学科培训课程,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努力打造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2.同伴互助
实施“慧心工程”和“青蓝工程”,让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其中,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及时、广泛、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慧心工程:“慧心导师”为获得“昆山市学科(术)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老师们。“骨干学员”为四十岁以下获得“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的老师们。一般一个“慧心导师”和1―3个“骨干学员”结成一个小组,以学年为周期,就师德、教学、教科等方面进行“捆绑式”评比,促进老师们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青蓝工程:为了让刚步入教学岗位(工作3年以内)的新老师在起跑线上有个好的开头,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帮助新老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基本规范”“三年教有特色”,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二)丰富课程,培育智慧学生
按照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书本、上好数学课的基础上,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课程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2.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在数学老师的报名开班的基础上,以年级或年龄段划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组成“小小数学家”社团、数棋社团、七巧板社团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感悟成功,获得数学智慧的滋养和启迪。
(三)家校互动,助推智慧家长
一个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很多希望与梦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校沟通互动,助推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校形成合力,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一起参与、帮助孩子的数学学习,一起见证孩子的进步与成功。
1.数学亲子活动
推荐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小学生数学报》。帮你学新课、挑战自我,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知识;名师大讲台、每日思维操,帮助孩子开拓思维,成为“小小数学家”。亲子共同交流,既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又有益于孩子数学素养的提升。课本上有很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开展调查、测量、统计等实践活动,动手又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记录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以动态的、多维的、全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其中的多维评价表,以一个单元的学习为周期,家长参与评价;成长档案的记录,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作品(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数学阅读、获奖荣誉等材料,及时上传,使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生动地反映孩子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构建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构建集思广益、互动共享的集体备课平台,开展自主钻研、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及时反思、记录提升的小课题研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共四个步骤:一是学习钻研,提前备课。主备人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补充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案。二是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大家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对主备人设计的教案进行探讨,智慧碰撞,资源共享。三是完善教案,制作课件。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四是研读教案,个性修改。其他教师拿到集体备课教案后,仔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
2.校本教研
一是聘请昆山小学学科教学资深专家定期来学校指导课改教研活动。二是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座、上示范课。平时老师自发自主的研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每天都在进行着,及时性强、效果显著。每逢有公开课或者比赛课任务,我们就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组内其他老师共同磨课,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将自己的收获、思考、困惑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课题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写好授后反思;分析、提升、总结,优化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完成课题研究。
四、研究的成果
由于课题方案得到了专家论证,课题计划周密翔实、操作性强,得到了全校学生、家长,全校数学老师以及昆山市很多数学老师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了扎实的数学基本技能,领悟了不同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能较为敏锐地意识到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对新问题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发展了,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断、验证、交流、反思等,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
“本真”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课改下所提倡的一种课堂。现如今,仍然存在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的习题练习,导致课堂逐渐“失真”,缺少生机。即便是在减负背景下,学生依旧处在题海之中,课业压力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将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独特的价值。
所谓“本真”课堂在理念上主张:生本、生活、生态,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开展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构建“本真”课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笔者将从三方面对“如何构建本真的数学课堂”阐述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指构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所以,在构建本真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确保高效数学课堂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贡献相应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长方体,并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在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②两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棱与棱之间有什么关系?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我在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通过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生本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同的教学要求对思维提出不同的培养指向。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会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要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二、构建生活课堂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为了将抽象课堂形象化的基本理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将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构建出有效的本真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引导思考:某天小明妈妈去超市,买了一件上衣花了全部费用的1/3,买了一双鞋花了全部费用的3/8,请问,上衣和鞋子一共花了全部费用的多少?再如“平行和垂直”的教学,由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铁轨、双杠、斑马线、桌面、围棋棋盘等等),展开学习,理解概念。在结束时,再次播放课始的图片,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是生活现象的描述,而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更高层次。
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三、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尊重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生态课堂呢?首先,进一步认识课堂。课堂作为一个微型的学校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与文化使命。国内有学者把课堂理解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每位学生都生活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因此,课堂中要有独立思考,也要加强多元互动,推进学生个人活动与和他人合作活动的统一,促进形成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同知识的共享。其间,教师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自身又是共同体的一名学习者。其次,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要努力让学生“活”起来,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将自己的价值观、思维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第三,合理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融洽、信任的评价氛围,对学生充满尊重,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平等、自由、开放;要更多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潜在智慧。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学生才会在评价中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课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1-0051―03
数学“课题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最富有特色的学习内容,它的设置是基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课程渠道。本文试对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作论述。
一、对数学“课题学习”的解读
所谓“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数学或跨学科领域的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寻求结果,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
“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它强调以“课题”研究为标志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学习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经历把社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将数学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从数学课程目标出发,课题学习是知识性目标领域与发展性目标领域相连结的契合点,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更有利于促进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对于更好地发挥数学在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的数学“课题学习”――以日本为例
1980年4月,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一份指导20世纪g0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该文件对20世纪80年代数学课程发展提出三条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文件同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数学教学大纲,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 “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美国的这一提法在国际数学教育界产生了非凡的影响。1982年,英国数学教育的权威性文件《考克罗夫特报告》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强调数学只有应用于各种情形才是有意义的。1984年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问题解决”。1998年年底,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新的《辛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并定于小学和初中从2002年、高中从2003年分别开始实施。 《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课题学习”并把重视课题学习作为深化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日本的。《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为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要设置将各部分内容综合起来的、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课题,通过操作、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进行课题学习,并要把这种课题学习放在各个年级教学计划的适当位置加以实施。”《中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把课题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四个具体的要求之一。在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2001年出版的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套教材安排了18个课题学习的内容,每个课题学习不但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还处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地给出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课题分为应用性课题、综合性课题、发展性课题、与数学史有关的课题等四类。其范围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反映日常生活的问题、与其他学科联系的问题、拓宽知识范围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题等。时至今日,“课题学习”几乎成为日本中学数学教育的主流,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日本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的“课题学习”与问题解决的思想相一致,是积极响应世界数学教育改革趋势的有效举措。特别是日本的《中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正式把“课题学习”的内容纳入其中,使“问题解决”的思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值得肯定和推崇。实际上,日本的“课题学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数学课。其显著的特点在于:一是课题学习的目标并非新知识的习得,而是旧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亲身体验,因而目标更具过程性;二是课题学习解决的是未经加工的原始问题,因而背景更具现实性,问题更具挑战性;三是课题学习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因而内容更具综合性;四是课题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与合作交流,因而过程更具探究性和创造性。日本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课题学习,能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的认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可以说,课题学习就是“问题解决”的具体呈现形式之一。
三、国内的数学“课题学习”现状
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决问题”和“课题学习”。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数学“课题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课题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却非常期待,其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意识淡薄,认为课题学习内容中考不考,并且上这样的课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课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从数学课程改革的高度来审思“课题学习”,它并不要求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板块之外另行增加新的知识,而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
的桥梁。“课题学习”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的内容之间以交织的形式出现成为可能。因此,如何落实好“课题学习”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摆在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许多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都安排了很多课题学习的内容。这为我们进行“课题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素材,夯实了资源基础。
四、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先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案例1:A离学校10千米,B离A有3千米,试问B离学校几千米?
这是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研究所所长德朗治(Jan De Lang)于1993年在上海数学会作报告时介绍的题目之一。这道题的特点在于没有指明A、B、学校三者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或一个平面上,或在三维空间中。题目的样式非常普通,简直像一年级小学生做的问题,但是深入一想,觉得内涵很深,不仅是个“好”问题,而且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学习”的素材。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课题”具有延续性,从中也反映出选题的重要性。一般而言,选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教材知识的拓展中确立课题;二是从数学应用中寻找研究课题;三是从学科之间的联系选择研究课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课题有很多,如购房贷款问题、房子粉刷的预算问题、投资^寿保险还是投资银行问题,等等。
下面从两个案例看“课题学习”的具体操作。
案例2: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教师给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
第一,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你应该怎样做?
第二,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增大,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如何变化?怎样才能直观而形象地表达这种变化?
第三,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纸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应如何计算无盖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思考,勇于尝试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对不同实验结果的比较和概括,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把在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方法认识上的提高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把得到的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粉笔盒,要装的粉笔多一些,如何制作(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制作,如用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
案例3: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请你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
第二,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
第三,根据上面的数据制作统计图。
第四,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呢?
第五,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操场呢?
第六,请结合调查结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提出建议,并作宣传,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该课题不仅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而且与现代倡导的“低碳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课题学习的一些共同点,其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这里,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种学习模式既有利于改变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这一角度, “课题学习”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案例2研究过程中的“逼近思想”;案例3研究过程中的“统计思想”; “拼图与勾股定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遮阳蓬”中的数学建模思想; “可能性”中的“随机思想”; “银行存款的利息和利税”中的函数思想;等等。
必须指出, “课题学习”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根据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安排,每一个课题宜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作为对课题学习的准备,讨论研究需要实现的目标、实施的方案、具体的步骤与方法;第二课时作为小结,交流各自的实践成果与体会。其中,教师对学生参与课题学习的态度、程度以及运用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实践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特别是过程性的评价十分重要。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课题在一个学年完成,这样课时就增加至4个课时。另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张奠宙,曾慕莲,戴再平,近代数学教育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6―126.
[3]刘京莉,日本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0-01],http://edu6,teaeher,com,crdtkc029a/ku/ek/OS04,htm,
[4]李淑文,张守波,日本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课题学习”[J],数学通报,2004(6):30-32.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