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沟通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新世纪文化认同策略实施过程中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趋向
1.1从国际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时间里,美国动画电影经历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的历程,完美的开展美国动画电影的新历程。新的电影制片制度、新进的年轻导演以及新的电影主题等,新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并且电影票房的经济收益可以和国内市场的达到持平状态。在这一时期,美国动画电影呈现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电影演员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员。新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将发展目光放在全球社会的一致性、标准化、全球资源之间的协作性以及全球市场的共性探寻等,不在强调电影的国籍是否与电影制作的国籍相同。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审美以及生活方式变得比较相似,在部分价值观念上也逐渐趋向于美国化。
在全球化战略的背景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创作制片策略的转向。美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制作和发行,以一种规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莱坞电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跨国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叉参与、首映礼等;或者是《功夫熊猫》系列作品,不仅充分调动中国本土行业资源,还对中美观众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动画电影中有针对性的单独设计等。
随着美国动画电影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拥抱全球化,迪士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仅制作出延续经典风格具有里程碑标志意义的作品,如《小美人鱼》、《狮子王》等,还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亚洲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如《我的邻居山田君》、《千与千寻》等一些列作品,这些非美国动画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贴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标签,同时为美国进军海外,参与当地电影行业提供经验和铺垫。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好莱坞的各大巨头将动画电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制作,同时还面型市场的文化多样性制作,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满足更多的观众需求,并且这种合理的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杂糅不同文化进入大制作,并对美国动画电影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成为好莱坞推行文化认同的重要战略。
1.2去民族化与本土化
目前,好莱坞电影工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球化的结构性调整,而去民族化内容处理是其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主要改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本土上的各种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异,谨慎且巧妙的选择电影主题,还要对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全面考虑,这些举措是争取到更多观众的关键。历史相关经验说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对大众心里的基本情感诉求和向往进行普遍放大,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对此,去民族化的相关处理成为各种族裔的观众比较容易建立起美国人概念中的共性认同。基于此,美国动画电影在题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动画电影都是根据相关的经典童话和戏剧等进行改变得来,如《白雪公主》改编自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花木兰》选材于中国北朝著名民歌《木兰辞》等。去民族化这一策略将这些题材以一种新的美式文化内核进行呈现,将原著的民族气息和文化风味进行替换或者消除等,这种改变经典的手段,相对比较保守,还比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头更加倾向于原创动画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异国的文化符号包装和美国价值观导向的角色表演与人文景观的并存,在电影中越来越隐秘。而全球化市场的影响下,根本上是将好莱坞之前的讨好本土观众扩大到世界观众面前,可在其动画创造中发生细微的变化。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部落或者文化区域,但在动画电影中却有意的将对应过度进行适当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发生变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本土化与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质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尽量避免各类人群的排斥,并且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同。
2、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2.1文化图式和美国精神
一般情况下,图式主要是指人类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方式。而文化图式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的板块,可以在各种熟悉场合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相互关联。很明显,美国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实和概念图式。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资本主义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产物。在17世纪时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精神基调。同时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作为早期美国动画电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鱼》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陆也是一个给人们带来新开始和新机会的伊甸园,致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移民来到这里,从而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环境。在改革和民权运动后,虽然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但是阶层差异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成为美国梦典型的叙述方式和文化图式印记,如《虫虫危机》等,从而促使动画电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细腻。
2.2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图式建构路径
(1)感官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图景的视觉奇观为人们带来观影体验和审美的趣味。动画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保证人们对观影的视觉奇观,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遥遥领先。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科技在视觉效果上的出色表现,促使动画电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达更上一层。如《海底总动员》中美丽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机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无论是自然奇景,还是社会万象,动画影像都将其作为异世界风貌风情的一种审美载体。三维技术的应用,使人物角色更加丰富细腻,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猫》等,这些动画影片的视觉特效镜头比例有所提高,队伍里镜像的模拟和细节表现越来越好。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先导的技术美学品位,并且流行起来,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招牌符号。
(2)自我认同方面
美国动画电影超脱当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归属,合理利用付诸身体修辞进行叙事,将大众对个人自我实现、抗争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险历程之中。部分美国动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一段相对有成长意义的冒险历程,从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整个镜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讲述一个孤独并且被社会群体鼓励的个体,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衤吃诤凸露喝鲂∨⒔患校右愿盖椎纳矸莩沙ぃ钡阶涑晌嬲挠⑿酃适隆6杂谡庑磁炎颂⑶以诔沙す讨卸愿髦秩ɡ某晒μ粽剑讶怀晌拦缬巴瞥绲母鋈擞⑿壑饕搴妥晕疑矸萑贤谋曛拘宰⒔猓拦缬敖湟芽ㄍń巧菀锍隼矗佣菇ǔ鋈碌娜宋锿际健Ⅻ/p>
(3)价值认同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通过现实隐喻、解构和反讽等手法,将经典的善恶二元论谱写成一部部美式神话,呈现出完美的价值观和情感,促使民众与其达到共鸣和精神向往,从而接触不同的文化内核对观念图式进行扩展建构。如《疯狂原始人》是关于家园、彼岸的一部神话,《冰雪奇缘》则是关于责任的神话等。动画电影中的各种符号和节都是美国社会相对应的各种现状和问题,如主人公兔子朱迪代表的是美国中西部小镇的一个农村女孩,狐狸尼克则代表的是都市白人贫民的投机者,表面上讲述的是与美好的美式民主生活唱反调,实际上却是主人公对正义的追求和乐观勇敢等,这才是整部影片的重点,美国梦不仅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维系美国认同的内在纽带。
关键词:人际沟通;新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发现在相同资质水准的学生中,当教师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时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较高①,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新闻专业而言,该专业特性尤为强调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大学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希能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际沟通及其内涵界定
人际沟通行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人际之间透过特定管道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历程,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向度。
1.沟通动机。个人会对沟通之前对于当前所处之沟通状态、目标加以判断,因着这种判断而产生了“趋”和“避”的动机,趋的动机如涉入,避的动机如焦虑、排斥。
2.沟通知识。个体沟通之前经由既有之认知基模中寻找适合的沟通方式,经由后设认知设定策略和目标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沟通中的外在行为能力,此能力分别为改变自我、镇静、表达、互动技巧,一种行为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着表达与互动的技巧。
4.沟通文化。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场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沟通型态和方式作用而影响其沟通的型态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县、市及屏东县之公立国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其人际沟通行为、教学效果现状及两者间之关系与相互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教师本人填写问卷。本研究依文献分析探讨所得,编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该问卷了解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之问卷调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填写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问卷”;第三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问卷委托各校相关负责人员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现况分析。本量表共22题,采5点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的相关认知程度,以平均数和标准差呈现,分数愈高,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表现好。就研究结果整体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量表”中所知觉的人际沟通行为,总体单题平均数为3.85,以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显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属“中高水准”,而各层面中平均数大都位于3.62~4.09之间的“中高水准区”。面对教育改革潮流,教师不再固守以教材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管出于被动或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开始与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开对话,寻求各种协同合作与资源引入的机会。
2.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题,分为6个层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整体平均分数为3.49,属“中高度”水准。各层面之平均数分别为教学信念(3.85)、环境应变(2.52)、组织互动(3.75)、教学执行(3.66)、职业尊严(3.71)、人际网络(2.98),各层面的平均分数以教学信念3.85最高;而环境应变2.52最低。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处于高校这一较为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中,使得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再习惯变化,一旦出现大幅变化就有可能适应不良,所以在进行相关教育变革时,最好能与教师们沟通好意见并给予一段时间缓冲。
3.性别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所得出结果可推出,在现在的校园内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整体总层面上的认知上无差异。而就调查所得整体总层面之平均数为男性3.86、女性3.89来看,属“中高水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师人际之间的沟通需求也愈来愈高,故不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性别角色为何,为顺利推展教学工作,人际沟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4.年龄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整体总层面观之,不同年龄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是有差异的,51岁以上、41~50岁、30~40岁的不同组别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皆高于30岁以下组教师,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随之较佳。另外,从担任教师的教龄来看,教领高于20年的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效果均明显强于教领在5年以下的教师群体。在教师人际沟通行为各层面与教师教学效果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中,本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人际沟通行为之分层面与整体总面属正相关关系,教师人际沟通行为表现愈高则教学效果愈高。根据本研究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分享和习得相关人际沟通能力并不是来自于求学过程中的相关课程培养,主要的学习管道大都来自课外的讲座、书籍阅读及观摩等非正式的课程。而就量化研究结果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的认知表现属中高水平,在分层面上依序为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及沟通文化,此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师对工作环境需要沟通的情境认知高,对于相关技巧与知识的认知也颇丰,在必要时刻也愿意进行沟通活动,对于所属工作环境中沟通型态的感受虽较低但亦属中上。由此结果可知,在现阶段,教师的认知中人际沟通行为在工作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中自我认知的准备度如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皆达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与检讨。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乃研究者参酌相关文献及编修相关研究问卷而来,由教师自己填写回答问卷,教师填答时可能受限于问卷编制的架构和对描述语句的解读不同而无法完全反映其人际沟通现况与教学效果。教师填答时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隐藏其真实想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误差。另外,本研究属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结果代表整体性的认知,仅能了解普遍性趋向,无法针对个别学校作解释。其次,就研究样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但问卷由研究者委请各校受托人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因此,可能无法避免抽样误差的存在及样本流失的情况。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方式和型态也依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适合的场合使用,需要个体的认知基模正确运作,沟通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时间不断调适、调整,30岁以下的教师通常进入教职的时间不算长,相关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活动皆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在职场和社会上皆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在沟通能力则较佳。在人际沟通的分层面上,“沟通知识”、“沟通文化”及“沟通动机”大抵也会出现与整体相同的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沟通文化”等层面的表现能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正面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互动频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师本身的人际沟通行为更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团体,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需要透过互动达成共识,而现在学校的成员背景愈来愈多元化、想法各异,所以更需透过沟通形成共识,这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沟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而显重要,而是时代的潮流所致,不论着眼点在于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或学校教育中相关的人际互动环节,现在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行政运作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透过良好的人际沟通行为协助达成目标。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根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注释: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参考文献: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2]何丽君.沟通媒介认知、人际沟通能力、沟通满足对自我效果影响之研究[D].台北铭传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 中职护生;人际沟通教学;主体地位
【中国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74-01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全面素质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有了重大改变。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 学习不仅是把知识装进脑中, 更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思想"[1]。目前,在我校的《人际沟通》教学中,只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进入实习时不能很好地和患者沟通,以致于被拒绝为患者做某些治疗或操作,从而影响实习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沟通障碍,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也挫伤了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中职护理人际沟通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新世纪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人际沟通教学中确立护生主体地位必要性的认识
1.1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高,护士的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而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不仅要满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需求及社会状态的适应,这就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恰当的护理语言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康复,协调好护患关系,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护士必须掌握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方法和沟通技巧,使病人能够在接受治疗或者护理服务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配合医护人员。护理语言作为软技能,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职业技能。护患交流中,人际关系调控优劣将直接影响日常护理工作成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忽略人的存在,单纯地探讨疾病的诊疗,已经无法有效地为患者服务,也与现代护理观所持的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相悖。将《人际沟通》作为护理人员的必修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的素养,这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是营造和谐统一的护患关系的需要,是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树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
1.2 提高护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有资料显示,医院80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人际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造成的[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协会的调查也表明,当前49.5%的医疗纠纷是因为服务态度不好造成的。构建和谐医院、和谐环境,改善护患关系,尽可能的减少沟通障碍,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而,在学校期间加强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中等护理专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招成绩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招落榜生,学生起点普遍较低,整体素质相对较差,而社会对护士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而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7年新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将"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作为中职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将"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作为教育的必须要求[3],素质是能力体现的基础,由此更加显现出对护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而人际沟通能力是衡量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2 .人际沟通教学中确立护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2.1 确立课程指导思想 社区医学、护理专业教学目标都对人际沟通提出了明确要求。借鉴美国著名的人际沟通专家卡内基的成功经验,《人际沟通》课程的开设,为进一步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职业性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其要义在于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 ,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社会化的综合素质进程。《人际沟通》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着重阐述人际沟通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并进行相应的沟通能力训练。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践中良好的沟通态度,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4] 。
2.2 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就是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任务主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每个学生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必须树立为全体学习服务的思想。创设民主平等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见解。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全体学生的高涨热情,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全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掌握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人际沟通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满堂灌",取而代之"以学生为主"的"三位一体"(观众、演员、导演) 的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代之以目的性、实践性很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引导式教学。特别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教师围绕主题备课,学生围绕此预习,课堂围绕此演练,期望达到创意无极限的目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主动者。但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须经受最严格的考验,因为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是始料但又不是所料的。
2.4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实践性是该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教学活动除理论讲授外,主要采取讨论、游戏、模拟、角色扮演、场景教学、见习等强化能力训练, 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直接观察能力训练和沟通实践等方式做出评价。教学地点不应局限于课堂,社区、医院、车站、广场等都是教学活动的场所。
2.5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人际沟通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态度,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因此,要注重实用,重点突出如何理解与实践,而不在于检验人际沟通的理论模型。配备思考与练习题、案例研究,为护生有机会更周密地反思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职业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利[4,5]。经过6年多的实践证明,笔者《人际沟通》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构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谌永毅,方立珍.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关键词】 社工课堂;中职生;人际沟通;可行性
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心理上的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时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面临许多社会化的问题。由于职校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这类群体容易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其次,中职学生三年学校学习完成后将直接输出到社会,成为工厂工人的主力军,所以他们在校学习目的与普通高中生不一样,有着承担“社会生产制造”任务的独特性,因此社会对其的价值期望和能力要求已经与普通高中生区分开来。而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小事情引发一系列的殴打老师、污辱甚至杀害同学、离家出走等恶性社会事件发生;近两年网络暴出各地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如重庆、永新、庆元等地校园暴力事件)之恶劣影响令人深思,究其结果无不与人际沟通有关。中职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着他的认知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应对能力,良好的沟通模式、沟通认知对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起推力作用。
一、中职生的人际沟通现状
研究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现状,主要包括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师生沟通以及与社会信息对接之沟通。基于在武汉市某职业中学的社会工作服务之需求评估显示,探讨当前中职学生在人际沟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维度:
1、同辈群体沟通缺乏尊重
同辈群体,又叫同龄群体,它是指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在青少年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在北京13―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证明,被调查者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往往是同性的同龄伙伴,母亲被排在其后。无独有偶,在该职业中学的需求评估结果显示:“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愿意分享对象”比例分别是“朋友”占62%、“家人”占12%、“老师”占8%、“谁都不说”占10%、“其他”占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朋友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同辈群体的份量及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无心在普通高中继续升学的群体,他们不仅被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家长贴上“成绩差”“不听话”的标签,而且在同龄人中也存在自卑感或不安全感。近些年社会频发青少年打架斗殴现象,分析背后原因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对方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说话、对方占了自己自行车停车位、打开水时无意溅到别人……在该职业中学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也发现,即使有老师在场,开展活动时经常会因为各类琐事引发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而冲突的解决往往是建立在“到操场打一架”“弄死你”“要你好看”等充满暴力的言辞与行为之上。即使是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取笑某些同学的缺陷、孤立同学、朝表现不好同学扔笔扔书并伴有语言讽刺等现象是数不胜数。
2、亲子沟通有待深入
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关系;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亲子沟通状况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以及成人后的行为思考方式。
由于人生规划与入学目的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中职学生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可能不如普通高中家庭,通过对入学态度了解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主流动机:打发时间、混个文凭、学门技术等;因此,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被家庭重视的感受。在该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父母多为普通工人,并且有60%以上的同学是住校生。因此,客观原因就决定了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不在子女身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沟通,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他们并不了解我”。服务过程中所接触的服务对象中,亲子沟通情况出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单亲家庭为数不少;第二,亲子沟通频率不高;第三,亲子沟通渠道单一。除此之外,“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们有代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懒得理”等短语成了形容他们眼中亲子关系的高频词汇,甚至在与工作者聊天中直接用“他”或“她”来指代自己的父母。
3、师长沟通方式单一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现在国内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学生缺少自主性;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传统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一方面是待解放的学生的天性,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在事务型教学高压之下,自然而然忽视了学校与学生的沟通。
学校管理人员口中的中职学生是“让人头痛”、“拉帮结派”的代名词;学生口中的学校是“监狱”,被请去办公室“受教育”的次数成了其炫耀的资本,与管理人员“对着干”也被渲染成“偶像”。学生与老师仍然处于教育的两端,先赋的层级将两者的沟通位置自然地划分开来,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对服务对象“对老师的做法有看法应采取什么方式”的调查中,我们看到:采取直接或间接与老师沟通的只有26%的同学,其他人都选择不说或者在背后与同学讨论,当有看法或者误会发生时采取“不说”“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只会将本来微小的事情影响扩大,可想而知,“不说”“在背后讨论”的结果是更拉大师生沟通的鸿沟。
4、职场沟通信息匮乏
随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职场沟通的涵义也宽泛起来,本文职场沟通概念包括正常获取工作机会的方式、与上下级工作内容形式交流、与客户关系维持、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诉求、劳动关系的处理、对合同文件的操作能力、职业形象的维护等方面内容。
中职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开设、讲座都是抱以敷衍的态度,无论上课讲的是什么,都当成是完成任务,真正听课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将讲述的职场内容消化吸收的更是屈指可数。中职学校在学生职场沟通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第一,职场沟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第二,职场教育普及力度不深。第三,职场沟通教育形式单一。职场沟通教育是一系列的教育,并非开设一两节《法规》、《礼仪》等课程就能解决的。职场沟通更多的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光靠老师讲、学生听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老师讲与练结合起来,多引用社会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才是真正教育的力量所在。而学生们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例如职业规划的专业讲解、各类测试问卷、一对一辅导规划、相关培训、有用的文字资料等手段帮助教学。
二、社工课堂进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
现在的教育观念还是强调学校与学生“管理―被管”的关系,而学校老师与学生也是“教―学”的关系,这种机械的模式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据本文所在学校服务对象口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与学校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在学校被各种秩序规则所束缚,对于教师也是一味“服从”。加之各年级、专业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应急情况、在学校秩序与学生之间徘徊、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与专业化服务之间穿梭,这会使得学校在承担了过多来自考核与成果的压力后,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个人认知、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关注。
2、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支持
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在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有一系列的理念和价值观;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便是 “助人自助”,不仅改变案主的生活状态、解决案主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案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解决同类或更广泛的生活问题,最终能够适应社会互动;倡导的是一种公平、正义,将社会和谐作为服务的目标。秉承了“接纳”、“尊重”、“不批评”等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工课堂时将中职学生的“社会标签”去掉,将其定义为服务对象;因此,可以在一个平等、理解的环境下开展服务,这样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消除他们对“等级”的排斥与抗拒。
3、社工课堂的本土化需要
中职学生的需求跟普通高中生不一样,他们直接面临的是社会与工厂,因此,他们在获得专业技能的时候,还需要一系列的与工作配套的技巧,例如:沟通交往技巧、职场礼仪、面试技巧、防性骚扰技巧、劳工权益、合同法常识等;而学校教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社工课堂利用室内或室外场地、多媒体与相关道具,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内容与社会工作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团体游戏结合起来,既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又能避免说教式的传授方式。
三、社工课堂介入中职生人际沟通的策略
1、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服务设计
对于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社工课堂并不局限于教室内;在自然课时内,它可以以讲述、游戏、观影、讲座等形式分别在室内、室外或者多媒体教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化地对不同维度开展社工服务。
根据中职生人际沟通的四个主要维度,在专业服务介入设计时,根据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第一,“听说伙伴”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同辈群体而设计的,活动内容有团队游戏、分工策划赛事等;服务目的旨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倾听、协作、表达等方式改善与同辈群体沟通现状。第二,“听说父母”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开展着重于亲子沟通,所以服务不仅仅是针对服务对象,有些活动更是需要服务对象的家庭配合完成;本阶段的服务预期效果旨在理解的基础上,使亲子沟通更加深入、和谐;活动形式有游戏、摄影、书信分享等。第三,“听说师生”之服务设计。本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针对师生沟通所设计的,服务目的是在增加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提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效果,使服务对象在校生活更加健康与丰富。第四,“听说职场”之服务设计。本阶段服务是针对职场内容设计的,围绕面试、入职准备、选择适合的职业、合同法与劳动法等项目开展服务,服务目的是在“讲+练”的基础上,了解尽可能多的职场内容,树立职业信心,避免因职场知识匮乏造成入职困扰。
2、服务效果评估
第一,导学案评估。导学案是工作者根据社工课堂服务特点及校方的课程安排所设计出来的一种辅工具,这也是社工课堂的评估方法比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手法的评估方法要独特的地方。一份导学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总结与反思”“活动反馈”“知识链接”等内容。导学案的设计既有活动内容又兼顾趣味及生活常识;一般由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特殊情况不会当场回收。不但可以从导学案上交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对活动满意度,也能从填答内容直观地看到活动的直接效果,亦可用作服务过程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二,问卷评估。问卷评估是在整体服务结束后针对一学期服务内容的检测,全部由服务对象完成。问卷问题涉及“与同辈群体沟通”“亲子沟通”“与师长沟通”“职场知识”“对活动建议”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需求评估时的原问题,目的是起到一个后测作用,与需求评估时数据对比,检测服务对象在服务结束后的状态改变。
第三,访谈评估。访谈法也是工作者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工作者带有一定目的性地通过面对面交谈来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访谈的对象有三类:中职学生(介于前期需求评估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同群体基本上为在校的同学,故不专设同辈群体访谈对象)、学校老师、服务对象家长。访谈的类型一般采取个人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或两者结合并行。
四、对社工课堂在服务中运用的进一步思考
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服务过程中从发展的角度,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以社工课堂之服务手法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层层递进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采用访谈、导学案和问卷等评估方式,对服务效果做出分析比较。
社工课堂是众多研究者在探索中从小组工作中衍生出的一种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法。新的事物发展总是坎坷的,社工课堂对于提升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优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与服务过程中,社工课堂在介入时仍会面临如下困境:第一,课堂上强调秩序还是强调服务对象意愿,即如何面对服务对象“自由”意愿与服务秩序之间的张力;第二,服务效果易受班级内非正式组织影响,如何正确面对非正式组织;第三,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检测服务效果时如何排除其他影响因子,例如前测或者后测时因周围其他影响服务对象心情而产生的评估偏差;第四,社工课堂对传统课堂发起的挑战该如何平衡。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韩明锋.浅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J].教育新观察,2008(11)4-5.
[2] 吴亚荣.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青少年心理研究,2009.18(1)33-36.
[3] 包兴敏.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13.
[4] 孙悦.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5] 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8-79.
关键词:人际沟通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以就业作为直接目的,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沟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人际沟通课程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人际沟通知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探索人际沟通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审美和创造。那么,如何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在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
1. 提高人际沟通课程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要具备教学、教育、科研、自学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人际沟通知识的掌握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投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学、会学、学会。在人才观上,也必须有彻底的改变。人才不仅包括掌握高深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只有观念解放,才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环境。
2. 构筑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学生喜欢人际沟通,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就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听得懂、学得会,这就需要从符合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际沟通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大到一章,小到一节,要反映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有利于基本素质的养成,使得教学内容成为有迁移的认知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兼顾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的起点,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是教学过程的重点。
3. 改革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方法
海尔德曾经说过:“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当时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教材的性质和难度适合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时,学习才有最佳效果。在不同发展阶段,知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发展水平相匹配。”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3.1深化实施主体性教学。
教学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发挥教师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灌”以及肤浅的引导等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的“乐”、“思”、“会”过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身探索体验,培养创作的热情,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指导学生自主活动、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学习的探索性为中心,师生关系转变为知心朋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频繁的师生接触,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体验人际沟通的乐趣。
3.2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教学观摩、情景模拟、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之以志,导之以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3.3积极使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探求真知,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
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其它诸项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专业对口的,按工作要求,他们的学识也还太浅薄,知识面更是狭窄,也需要再学习。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他就能在工作中迅速充实自己,很快地适应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从始至终关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主要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自我提高乃至接受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它包括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学时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随意拓宽,应以人际沟通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即兴演讲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3.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 加强学习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从学习指导入手,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习指导包括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学习成功的标志和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预习、复习、听课、作业、小结、制定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等,充分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指导的关键是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有创造性,学习效果就愈强。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三者并举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的精神、周密思考和严谨推理的科学态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从方方面面重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京鲁,刘淑敏.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2]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3]吕忠堂.为素质教育正名[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2).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1、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1.1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1.2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2、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护理工作者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心理护理作用和心理治疗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对患者一定要有恰当的称谓,同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辩,对患者说话时要真诚,护理工作者说话得体和真诚,就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表情是观看一个人当前状态的最直观方法,护理工作者应该尽量将自己良好的个人状态表现出来,传达给患者,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方式方法;与人接触要保持微笑,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态度。避免呆板没有表情的机械式接触,那样只会让患者的心情更糟,从而对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形式,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的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3min演讲”等竞赛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磨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2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 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 全科护理, 2009(01)
关键词:教育;护理;孝为先;实验教学;综述文献
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于儒家伦理思想之首,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为基石[1],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仁、礼、德,正如中国历史学教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其他的一切德行都根源于此。护理学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护理专业是充满仁爱的特殊职业。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因护理工作繁忙忽视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甚至引起护理缺陷和纠纷,影响护理人员的公众形象。护理人员倡导孝文化,是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在素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护理专业护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多年护理教育只重视护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护士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2],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更易出现护患纠纷。文献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护理人文文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规范的护理人文课程学习[3]。护生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与患者沟通不良。
二、孝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孝文化与护理相关研究主要是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即教育思想与护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方面,加强护生对孝文化的理解[5]。中国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6]。加强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更加急切的需要一只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护理专业队伍,也对护理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护理教育只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挥[7],护生在护理操作技能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的情感,与患者沟通效果不佳[8],虽然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告知操作注意事项和解释目的的重要性,但护生在实训中往往生搬硬套,呈现的是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缺乏情感的人际沟通,体现护理人文关爱不够[9]。据统计在护理缺陷中,大约有55%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较低和敬业精神缺失所造成[10]。国内外研究[11]表明: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实施有效护理人文关怀,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2,13],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措施。崇尚儒家百善孝为先思想,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为临床培养具备护理人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孝文化在护士人文修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施方法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凸显护士人文素质的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中,对涉及护理伦理和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的讲解、灌输“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学生阅读,强化理念。研究的对象是15级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对300名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已经融合教材,完成灌输和理论部分的深刻讲解,将编印的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借助信息化设备传给学生阅读,如网络QQ等,不断增强孝为先的理念。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护生将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进行“百善孝为先”思想的干预,同期通过《当代学生孝观念现状调查问卷》、《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作进一步的研究。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孝文化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实验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融合教材《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孝文化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通过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进行考核,并举行护士礼仪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评价。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实验组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百善孝为先”思想,通过期中和期末操作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文关爱和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通过《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研究。
(二)应用效果
1.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
护士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是护生将获得的知识经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表达。护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是其表现出良好关怀行为的必要前提。经研究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大大提升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在进行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考核及护士礼仪大赛中,实验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孝文化有助于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14],从而提高护理关爱能力。
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教材,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不断增强护生孝为先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不断强化孝文化理念,增强护生服务意识。期中和期末护生护理操作考核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效果评价,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角色互换和纠错法,不仅使护生深刻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了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提高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兴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编印孝文化等宣传资料,使护生注重养成教育,在角色扮演和互换角色及纠错法的实验教学中,培养了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中参加报名和获奖的护生中,对照组的参赛和获奖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语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爱的作用和地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15]。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思想应用于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与传统护理实验教学进行对比,以研究“儒家百善孝为先”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是充满爱心的行善之事”,在当今护患沟通矛盾日趋尖锐的新形势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提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培养护生“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同时养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经研究表明孝文化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生规范操作行为,自觉履行护士义务,在护理实验操作练习中避免生搬硬套、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或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体现了护士关心照顾病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护患冲突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升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汪永丽.道德讲堂讲稿选登,2015(8):32-33.
[2]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3]席波,李军,孙付胜.试论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文素质的要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446-447.
[4]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61-62.
[5]朱明霞.护理教育与仁爱关怀[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737-1741.
[6]中国新闻网.老龄委: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2012-09-05).
[7]贾启艾.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护理事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00-101.
[8]王文生,邪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9]李卫君.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J].现代护理,2010,7(27):89-90.
[10]胡爱明,刘耀辉.护士人文修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
[13]王菊吾,陈爱初,胡安瑜,等.住院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5,22(1):34-36.
[14]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A):20-21
关键词:互联网+;双创;就业能力
0引言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2017年为800万,2018年达到820万,2019年达835万,初步预测2020年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874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愈发困难。在2019年的秋季校园招聘中,大学生签约率不足三分之一。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加上待就业人数,造成了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1-2]。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解决目前这种情况?是当下的关键问题。教育部针对此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第一,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第二,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与宣传,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第三,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第四,加大对高校“双创”的融资支持;第五,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发展[3]。同时,《关于提高2019年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不仅是人民的生计,而且是国家计划,它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现已普遍通过学生主动寻求就业方向和机会,公司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就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如何提高就业能力被人们逐渐重视,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合理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明确的就业能力影响因素[4-5]。本文将以陕西省2018年、2019年毕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并对“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建议和策略。
1模型建立
通过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决定的关系,构成影响就业能力的3个核心因素。“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其中个人包含两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和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从6个维度来研究分别包含: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环境因素主要从学校培养的角度研究。
2数据分析
受到调查成本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陕西省2018年、2019年毕业本科生。本次收集192份问卷,在问卷标准下剔除两份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卷,共挑选出190份有效问卷,问卷总回收率达100%,有效率达99.0%,能够进行正常的统计分析研究。
2.1就业能力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就业能力包含6个维度,从整体对就业能力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每一项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值越高能力水平越高。通过表1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均值为3.6724,构成就业能力的6个维度的均值均处于3.49到3.92之间,其中专业知识能力均值为3.49,人际沟通能力均值为3.61,自我管理能力均值为3.65,均低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均值,其他维度高于就业能力整体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专业知识、人际沟通和自我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2.2就业能力的回归
由于所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只显示部分因素分析结果。
1、专业知识能力回归分析
对专业知识能力回归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从图2中可以发现专业知识学习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3个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小于0.05,且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48、0.293和0.130,对专业知识能力会产生一定的显著的影响。其余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即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因子会对专业知识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以回归系数为依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专业课的学习使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专业知识能力=0.599+0.148×专业课学习使你了解学科发展动向+0.293×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0.130×熟悉office办公软件。
2、创新能力回归分析
对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知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自信的人这些因子的显著性系数均小于0.05,且对应的非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662、0.452和0.572,所以这些因子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余因子由于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暂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因子会对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以回归系数为依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自信的人和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创新能力=0.739+0.662×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0.452×熟悉office办公软件操作+0.572×自信的人。
2.3个人经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个人基本信息中是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6个因子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中:成绩排名、学生干部经历、是否参加科研项目、社团活动经历和实习或兼职经历等5个变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21、0.203、0.340、0.315和0.290,且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故认为个人基本信息中:成绩排名、学生干部经历、科研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和实习或兼职经历等5个变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以上变量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作用。
3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 人际冲突
大学宿舍是个微型的“小社会”,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除去睡眠时间,大学生每天有4.85小时在宿舍中度过,其时间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居首位。是大学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集中反映。大学生心理、人格上的不健全不成熟,较为匮乏的人际交往知识技能,性格、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利益竞争,是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处理是否及时、妥当,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离不开学校、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1]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现状
2013年度广州高校调查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资料显示,有64%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5%的学生认为寝室里的室友不能互相关心帮助、相处不融洽。现阶段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猜疑、妒忌等不良心态造成的关系紧张
在大学里,一些在综合素质相对凸显的同学常常成为学生中的焦点,如平时言行过于高调,就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妒忌和猜疑。另一种情况是,在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各种奖助学金评比、困难补助申请等,也会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性妒忌心理。
2.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鸿沟和感情隔阂
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往往有一种优越感,有时表现得比较自我,而家庭贫困的同学内心又比较容易自卑敏感,因此宿舍里这两类人很容易形成敌对。[2]
3.个体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矛盾冲突
在集体生活的宿舍里,有的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集体卫生从不关心,对轮流值班搞卫生的安排置之不理,坐享其他室友的劳动。这些恶习都会引发舍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些同学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常常深夜开灯看书、玩游戏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有时就会成为寝室人际关系不和的导火线。
4.小团体主义破坏寝室人际关系
有些同学争强好胜, 虚荣心和功利心较强,喜欢拉帮结派,在寝室里结成小集体、孤立其他人,长久以往会很容易导致宿舍成员交流减少,被孤立的宿舍成员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孤僻,从而破坏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二、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有单方面的原因 ,也有双方或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不健全,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内在心理原因。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感情容易冲动和变化,自制力较差。在人际认知上,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狭隘性,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等认知偏差随处可见。他们与室友在相处的时候更多是跟着感觉、心情走,遇到矛盾时不能妥当解决,易造成在人际交往的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也会因为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2.日益激烈的社会竞蔓引起大学生个人利益竞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重要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是否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是否是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各类优秀称号, 是否参加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就业竞争和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标尺和资本。部分大学生在明争暗斗过程中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比如通过调拨离间、造假拉拢、拉帮结派,至动用家长关系等途径 ,千方百计来打败竞争对手。这种为了私利而展开的不公平、 不正当争使表面上祥和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充满了火药味.
3.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大学宿舍中,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家庭成长背景,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部分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条件将自己归类,倾向于与同类属的同学交往,而那些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贫富差距影响了成员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三、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对策
目前的研究认为: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寝室人际气氛良好,但是部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而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更让我们每一个人记忆犹新。如何处理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在课余时间开设人际沟通系列专题讲座,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艺术、以及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等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宿舍人际关系学专题讲座 ,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 ,引起大学新生对宿舍人际冲突的重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尽快融入宿舍集体生活。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子女宿舍生活的必要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和从未有过宿舍集体生活的学生家长,学生上学期间家长更应该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给予适时的关注和帮助。平时注意保持与子女的有效沟通,促进其社会化。
最后,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技巧,乐观、主动地去面对人际冲突,而不是一味的回避矛盾和忍让,要把冲突的解决当作是提高自己解决人际冲突能力的机会。除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际冲突 ,大学生更要学会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构建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