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软件工程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工程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工程实训报告

第1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特色课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

1.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的开设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表1所示为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的情况。2012年6月11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在这份报告中,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为前10位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同样存在着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等问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低就业率也由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而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技能,紧跟企业的实际要求,改变以往“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实验实践,脱离企业应用”的现状,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应用课题实践与项目开发训练课程(简称“实训”课程)是一个系列课程,从2008-200年开始,首先在2006级和2007级计算机本科班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验。经过对5届学生进行教学摸索,目前该课程已经正式成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必选课程之一。

“实训”课程课时总计约180学时,10个学分,历时5个学期,约80周。课程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住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足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其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开展尤为重要。传统上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总学时为72学时(54+18)。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实践时间偏少,很难通过18个实验课时完成从最初的资料查找、阅读、整理、系统分析、设计、编写文档、编码和测试等有关于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特别是相关软件设汁的文档编制的训练。对于可视化建模软件,诸如Rose Rational、trufun P1ato、Power Design等讲解浅尝辄止,甚至被教师一笔带过,以至于到最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没有很好的思考和创新,达不到课程开设的目的,这门原本重要且有趣的课程变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枯燥的“背诵”课程。

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软件企业的运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绝大部分授课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编制商业化软件的经历。而这种经历的缺失毫无疑问地将影响到该教师对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验内容的设计,从而造成了某些教师授课时仅能“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大遗憾。

因此,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采用项目实践的方式作为软件工程的有效补充,以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开展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可以对“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出以下总结:

1)教学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适当的选题完成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基本环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础课程与时间安排。

有关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其基础课程涉及数据库原理概论、Windows程序设计(有的院校开设的是MFC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因此,将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这两门课程之后是比较适宜的。

3)教学内容框架。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1)学生分组与选题。由于实训课程采用的是“小班制”教学,每个教师教授8-10个学生,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后,每个教师提供1-2个难度适中的实训选题,每个题目由一个小组完成。由于学生人数少,有利于教师更加充分地、有侧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两个学生小组也可以展开一定的竞争,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程的框架体系与时间安排。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1个阶段即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4学期(多为大三上学期)完成,所占学时为18周,54学时。第2个阶段则是外包给校外的软件培训企业来完成,以2-4周为期夏令营的形式完成,总计120学时,安排在实训课开设的第5学期(多为大三下学期)完成。

(3)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①项目选题与企划:确定小组选题,讨论并制订实施计划;估算项目总体规模、工作量和成本;确定选题实施中拟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初步设计作品功能结构,估计项目范围、产品规模及总工作量,编写人力资源计划和软硬件资源计划、测试计划、配置管理计划等相应文档。

②需求分析:介绍或者回顾需求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合适的建模软件,画出用例图,书写用例规约、术语表,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等相应文档;教授类图、顺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文档的书写;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③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架构;制订开发策略;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物理视图、逻辑视图、开发视图及进程视图。

④数据库设计:确定采用何种DBMS系统;利用建模工具进行逻辑设计;设计库结构与表结构以及完整性约束机制;设计数据库使用的安全性机制;书写数据库使用的管理规章等文档。

⑤功能及算法设计:制订模块的命名规范;确定系统的各个模块;学习或回顾NS图、PAD图的画法;细化NS图、PAD图等手段设计各模块的功能。

⑥用户界面设计:确定用户界面风格;系统出错处理机制的没计;人机交互风格的设计。

⑦编码与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相关的技术文档,采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分工明确地完成相关模块的编程工作;制作测试用例;采用合适的测试方法测试作品,并编写测试报告

⑧作品验收与部署:作品帮助文档的编写;提交作品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写简要总结报告;对系统进行自我评价。

(4)可能涉及的相关软件。Rose Rational、trufun Plato、Power Design、Project、Visio。

4.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届学生“实训”课程的实际教学,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训选题应把握“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控制难度。例如,实训选题太空战舰(如图2所示)就是2008级计算计本科所做的选题之一。尤其不提倡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所谓的“剥离”一部分给学生作为选题。

(2)程序设计语言应当选用前期实训课程中所学习的程序语言,以免重新学习编程语言而耽误实验课程的后期开展。

(3)应选择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或者Oracle,最好与前期实训课程中学习内容一致。

(4)设计前后台交互代码时,培养学生采用事务机制的观念。

(5)根据指导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1-2个要用到的建模软件重点学习,不必面面俱到、跑马观花地“介绍”所有的工具软件。

(6)采用MVC架构进行系统开发时,注重告知学生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多层结构的体现与优缺点;对于网站类选题,注重引入一些新的开发技术(如Ajax)等。

(7)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文档的查找与自学能力,例如与Java相关的JDK API,或.NET相关的MSDN等。

(8)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2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群;课程群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软件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和数学的原则与方法研制、维护计算机软件的有关技术和管理的方法;是将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中国的软件产业以软件工程为指导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不足产生了矛盾,以传统的课程体系、单一的课程模式来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已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软件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是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研究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形成一个正确的课程群体系,在该课程群体系的保证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软件工程教育得到健康稳步发展。

传统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工程特点不明显。课程安排过于传统,偏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模式,偏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传授,没有突出现代软件工程的发展特点,忽略了体现软件工程特点的关于质量、进度、成本、度量、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实训。(2)分工不细,与应用领域结合不紧。软件工程的应用范围不断延伸,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而软件工程的教育却没有达到与应用领域的紧密结合,造成事实上的脱节。(3)单一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整体知识的贯穿。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与软件工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没有形成一个课程群,每门课程都是按照各自课程的体系独立授课,使得有些知识点过于重复,有些知识体系不能有机地衔接。(4)软件工程教育与软件产业结合不紧。软件工程的教育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能及时跟踪软件工程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造成当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较大型软件的个人或团队开发。(5)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交流能力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但现有的软件工程教育体制却秉承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这些问题,开展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2研究现状

目前,单纯的计算机学科式教育已跟不上当今产业界对工程型IT人才的迫切需求。不仅如此,服务于单纯的计算机学科式教育的传统的实践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与企业需求和现代化工程型人才培养不相匹配的弊端。如何突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使工程化培养在整个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分量和作用不断加强,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加连贯、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需要解决的课题。

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项目,以确立我国软件工程教育体系的框架。由若干著名高校联合组织了课题组,深入分析ACM和IEEE的《Computing 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1],研究探讨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并结合国内部分著名高校软件学院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2]。国外,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如文献[3]中谈到Computing 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中国三十多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均在不同程度上创建了一套以质量为目标,以主动服务于企业为特色,按工程领域需求培养,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同时建立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新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推行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教学理念、两个培养阶段、三项保障措施和四门实践课程”加以概括。一个教学理念,指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两个培养阶段,指分别设置工程化教学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把工程化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全培养期中自始至终关注的主线。三项保障措施,指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和实验室建设创新,保障了工程化教学理念的实施。四门实践课程,指设立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程、信息系统课程、网络平台四门特色化的工程化实践课程。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围绕着以建立科学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体系为前提,突出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热情,利用案例式教学,同步构筑立体化教学互动平台。东南大学软件学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模式,通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把教学和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课程群体系的建设思路

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工程概念作指导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在课程群体系建设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确定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课程群的内容和课程群体系架构。明确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大纲,确保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结构合理、知识衔接合理、实践环节安排合理,以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因此,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入讨论和研究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2) 课程群的内容设置既要考虑夯实软件工程的基础,又要考虑软件工程的素质和工程化思想的培养。软件工程的基础是建立在多个不同学科之上。它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诸如数学、工程学、项目管理及其它应用领域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考虑设立了“程序设计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数据库、网络等专业类课程+认证类课程”的课程群体系。特别应该强调是在本科的早期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养成不良的编程习惯,树立规范编程和团队合作的思想,在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训环节同时,考虑个体软件过程和小组软件过程等软件工程基础和素质课程的设置。认证类课程的融入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素质。

(3)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化思想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设计的关键。实验是吸收、消化课程内容的第一实践环节,实验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又要考虑对后续内容的铺垫,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又强调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涵盖了“技能、基本知识、设计、综合、创新”五个层次。实训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在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实训的内容,既考虑课程内容的衔接又考虑加强工程化的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环节的始终。我们采用了目标驱动式的实训策略,使学生在实训初期,就了解最终完成的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从系统目标出发建立层次化的实训架构,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的放矢、完整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增强学生在设计上的全局观念。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地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4)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其适应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软件工程类的课程内容纷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改革了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同时,多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报告、项目答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群体系的建设中重点研究、设计和提出能够贯穿于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的案例。该案例的设计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源点,从软件工程的基础入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受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再进一步地激发创新激情。通过案例的学习,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实际运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模拟案例提出相应阶段自己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5) 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我院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采用的教材都是原版外文类教材,这些教材从理念上来讲是比较新的,但是其中的案例都是国外企业较为流行和实用的,有些内容和我们的国情存在着差距,国内学生接受起来有些难度。为此在引用国外教材的同时,设计符合国情、符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符合课程群建设以及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案例教材是我们研究和建设的重点。

4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群内容的筛选。软件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如何确立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内容来满足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课程群中强调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原理和观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软件工程思想,如何在知识的涵盖面、创新灵活性和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适当平衡,是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 课程群体系的改革。工程型的课程体系是进行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最基础的环节,如何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配合,增加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群体系的作用。考虑将多个课程模块整合在一起,覆盖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的所有知识领域,并与IEEE-CS/ACM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计算教程CCSE 2004的教学要求基本吻合,保证课程群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 加强先进教材体系建设。遵循“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稳定性和先进性相协调”的原则,在借鉴国际著名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科研成果,对原有教材不断更新改版同时,着力建设与课程群体系相匹配的高水平教材及实验、实训教材。

(4) 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内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群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掌握一些重要思想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施。校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大型案例,让学生实际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角色,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提供了便利条件。校内外实训体系的建立也是学院联系社会、联系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直接渠道。实训基地是学院进行教学改革和工程化培养最前沿的,同时也是最富有成效的阵地。因此,建立稳定、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成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5)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学院信息化建设为整体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以软

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信息化平台,也是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系统的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科技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支撑课程群的实践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构建在线资源、案例库、答疑区,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5结束语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规范、丰富、充实,也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协调,实践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群体系的建设,在建设中既要进一步充实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协调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各教学、实践环节的完善和改造,引进和借鉴校外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学校的教学优势与企业实践平台等一系列优势资源结合在一起,在使学生得到良好培养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优秀的人才,学校的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Computing 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 Final Report,IEEE Computer Society /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EB/OL]. /ccse/volume/FinalReport-5-21-04.pdf.

第3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目标;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Road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Zhang Lin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oftware engineering training objectives as well a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community capacity needs,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raining effective way.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Training objectives;Practice

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中的软件行业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软件工程专业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

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测试、实现、交付、集成、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正遭遇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瓶颈,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软件人才,且人才规模不足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软件架构、项目管理、文案管理、测试等方面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探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策略,为国家真正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软件工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管理及软件开发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综合运用工程化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软件分析、开发、设计及维护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二)能力要求。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其培养的关键是强调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掌握用户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方法,能够将需求转换为系统的设计;掌握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熟悉常用的软件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熟悉UML建模技术和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式;能够设计和定义软件构架、模块划分的接口协议;具备数据库结构设计能力;能够运用相关工具进行模块的详细设计;能够设计用户界面;具备用户需求说明书、软件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等软件开发文档的撰写能力。(2)软件测试能力。掌握常见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和回归测试技术;掌握常用的白盒与黑盒测试方法,具备测试用例的设计能力;掌握常用的软件测试工具;熟悉实际的软件测试流程,能够搭建测试环境;掌握软件测试管理技术,具备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报告等测试文档的撰写能力。(3)软件实现能力。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至少熟悉一门高级语言编程技术;熟悉常用的IDE开发工具,掌握软件的编辑、编译、运行和调试技术;能够运用开发工具的联机帮助来解决编码问题;能够运用打包工具制作产品的安装程序,能够编写用户使用手册、安装说明等文档;熟悉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编程、调试、部署技术;具备硬件驱动程序开发能力。(4)工程综合能力。掌握项目范围界定、计划制订及进度监控技术掌握软件配置技术,能够使用配置管理工具;掌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掌握常用的软件项目管理工具;能够基于用户的反馈情况进行软件产品的维护,并能对用户进行培训;具备软件开发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项目管理文档的撰写能力。

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泛寻求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我们积极寻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合作,与人才实训基地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平台。

(二)维护与企业的关系,除了实习基地和共建实验室以外,还应该与企业还开展相关的合作。首先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双导师)。近几年,在企业实习和实训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实习单位拟定。部分实习单位的专家被聘请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些做法提高了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其次与企业一起进行课程改革的合作,一方面从企业了解对人才的要求,获得教改信息,改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开展了与实训企业的课程互认的尝试。最后一起探索共建研究机构,利用双方的优势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使我们的学生“适销对路”,更使我们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方向,有了目标。

(三)迭代式的培养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基础宽厚,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以后再联系实际应用。在四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中,第一年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第二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年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第四年主要是专业方向选修课和毕业设计。这类似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瀑布风格。在这样一个培养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的最初几年往往很茫然,不知道学习哪些相应的课程,但讲课仍从教材出发,不能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讲授的知识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开设案例教学,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致使所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受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因此,教师的培养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关键。

三、结束语

我们在探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明确提出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面向职业,而实施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校企合作和教师的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志才,韩彦铎,葛斌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5,6:26-28

[2]王陆海,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3]施步洲.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J].培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6-10

第4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针对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如何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感知企业;一体化管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UPRP20140076)。

第一作者简介:曲海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架构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quhaicheng@lntu.edu.cn。

O 引 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出台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项目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而每年至少需求80万人以上的软件人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鉴于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对软件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先后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软件人才。但是,一般高校在专业教育上往往注重学术研究,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而忽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弱、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人才的培养同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一方面,培养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常常招不到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落后。因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必须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的、面向应用的、高质量的中高级软件人才,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1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

1.1 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之一,从2002年创办之初,便确定了“工程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早在2006年,软件学院便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开始合作,以项目实训的形式率先在省内高校开展合作教育,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平台。2011年开始,软件学院通过与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培养,实施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知名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软件企业的开放式办学体系,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软件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5+2+2(学期)”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校企合作教育的要求,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著名软件企业的项目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依据企业需求及软件产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培养班,探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5+2+2(学期)”联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培养模式面向4年制本科生,共分9个学期(包含2个暑假工作学期)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企业定制”培养模式侧重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整个学生培养模式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阶段。校内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工程基础为核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课程综合训练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企业培养阶段,学生利用1个工作学期(大三暑假)加1个学年(大四1学年),在企业完成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最后,校企双方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2 实施方案

自2006年以来,软件学院在近10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公司选择、方案评审、过程监控、成绩考核、就业管理等一整套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和特点,充分挖掘与著名软件企业深度合作的潜力,先后与东软睿道、大连华信、文思海辉、甲骨文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结合学校工作学期的有关要求,创新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程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路子。

2.1 定制人才培养流程

“企业定制”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流程由前期准备阶段、联合培养方案制订、学生选拔、企业培养和入职指导5部分组成。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走访实训基地、明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校企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框架,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由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解决高校课程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企业定制”培养模式奠定框架基础。学生选拔环节,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首先会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及技术发展动态;企业在四年级上学期到学校进行宣讲、笔试和面试,达成共识后签署三方协议。企业培养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培养。企业培养后期侧重人职培训,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学习都在这一阶段完成。

2.2 教学体系构建

在整个“企业定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课程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限选和专业实践4部分构成(见表1)。整个教学体系学生需要修满188.5个学分才可以申请毕业答辩。其中公共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方案由基础教学部和软件工程系联合制定,由基础教学部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限选课课程方案由软件工程系和合作企业联合制定,软件工程系负责具体实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框架程序设计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讲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与企业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实施。“定制培养”注重特色与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也相应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特点。学院与大连华信合作的实践教学将4个实践教学层次与大连华信教育基地充分融合,缩短在校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距离。4个层次的合作培养模式分别在4个年级中开展,其中:第1层是一年级认识实习(职涯点亮),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第2层是二年级开展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类实践),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第3层是三年级开展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习类实践),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第4层是四年级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全面提高职业竞争力,保障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2.3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与运行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培养质量由学生和就业单位来评价。定制培养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实施,用感知、体验的方法,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不再把获得相关课程的及格分作为学习目标。定制培养过程中,学校须随时对各定制企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对定制培养方案的每个细节进行动态监控;另外,对学生毕业流向进行跟踪,并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纳入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对“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控,不断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有力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实施保障方面,依据国家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式推出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纲要》,全面启动合作教育;同年,学校被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3批学科专业。学校给予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专业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设备投入等各方面优先支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也专门成立实习实训部门,负责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运行、监控、考核、评估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定制培养接轨,学院先后在2011、2012、2013年的暑期分3次,共派遣12名青年教师赴东软集团、达内教育集团及甲骨文公司学习软件新技术,为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此外,学院依据行业需求动态设置前沿课程,邀请软件企业派出项目经理、工程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实习,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报告、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等。上述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卓越人才“企业定制”项目的实施。

3 实施效果

2011年软件学院依托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始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12月12日,学院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签订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东软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书”,开启了“企业定制”人才培养的大门;先后又与中软、大连华信集团、文思海辉、甲骨文等著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工程实践平台,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和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制定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创新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工程人才。仅在2013应届毕业生中,已有65名学生入职东软,24名学生入职文思海辉,23名学生人职华信,18名学生人职中软国际,11名学生人职文思创新公司,在国内著名软件企业(营收前5名)的入职率达到了38%,使软件学院应届毕业生达到了较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企业对新人职员工满意率达到95%以上。

4 结语

为有效解决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弱,对新岗位适应能力差,软件人才培养同软件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的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定制培养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卓越人才定制培养合作教育效果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执业竞争力。

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由校内的“基础层”水平达到“工作层”水平,真正提升了其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了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定制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1-12,

[2]骆斌,葛季栋,丁二玉,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9-13.

[3]周秀珍,李家坤.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 253-254.

[4]张兆印,陈超,曲晓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 43-45.

[5]李万龙,郑山红,赵辉,等,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 1-4.

[6]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6): 149-153.

[7]陈思宏,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 226-227.

第5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软件技术; 专业课程; 编码; 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78-03

Abstract: Integrated system development course take the typical enterprise's project as the carrier,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sively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sis, design, encoding and test, and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team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terprise standards and the post proces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kind of course.

Key words: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de; training course

1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旨在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将所学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对象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进行综合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遵照行业标准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的能力[2],尤其训练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具备岗前准职业人的编码能力和职业素养。

1.1 知识目标

⑴ 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维护技术;

⑵ 掌握母版页与站点导航控件的使用方法;

⑶ 熟悉访问数据库技术;

⑷ 掌握主流多层系统架构技术和第三方控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⑸ 能够编写用户控件和自定义函数;

⑹ 掌握Web服务器系统部署方法;

⑺ 熟悉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调试技术;

⑻ 掌握主流程序语言的高级数据操作程序编码技术[3];

⑼ 掌握数据报表技术;

⑽ 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文档编写方法;

⑾ 熟悉UML建模技术;

⑿ 了解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

1.2 能力目标

⑴ 能够架构多层B/S网络数据库系统;

⑵ 能够设计CSS+DIV页面布局;

⑶ 能够根据系统实际需求进行多种数据库访问和配置;

⑷ 能根据实际需求,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项目分析、设计和实现;

⑸ 能够快速架构多层软件软件系统;

⑹ 能编写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功能代码;

⑺ 会调试系统代码和系统;

⑻ 会编写规范的软件设计文档。

1.3 素质目标

⑴ 培养学生学好软件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⑵ 培养学生学习软件的严谨作风,编码以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杜绝编码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⑶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⑷ 培养学生从事IT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4],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 课程设计思路

2.1 课程设计思路

选取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级软件项目为载体,采取综合性实训的形式开展训练,坚持“产学并行”的训练理念[5],营造生产性流程和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编码岗位胜任能力,主要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也就是更重视学生团队协作下的软件项目研发质量,对接企业化的要求进行拟岗训练。

各训练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实战性强的项目作为载体开展训练,教师提供5-10项目选题,供小组选择,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则一个项目开展训练,项目一旦选中不能更改,小组按照选取的项目和项目设计要求进行分工,设计各自的子项目任务,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训练。教师担任指导和引导的角色,对重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过程把控和考核进行课程管理。

2.2 教学方法设计

⑴ 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8人分成一个小组,按照项目团队职责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按照小组为单位验收,并进行现场答辩,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综合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

⑵ 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⑶ 项目答辩

在完成整个项目后,分小组进行项目报告撰写,并制作答辩PPT进行项目答辩,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公开验收实训成果。

3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4 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报告+项目)的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占40%、最后报告(含答辩)占60%。其中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含学生出勤、态度、团队合作,最后报告(含答辩)考核主要依据正确率、编码规范、是否准时提交、完成效果、创新性等几个方面。

总评成绩=项目训练考核(40%)+报告(60%)。

5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含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场室、耗材规划等)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

实训场室要求:实训室安装VS 2010以上版本,SQL Server2008以上版本,Eclipse、PHP运行环境,Oracle 10以上版本,根据上课实际情况配置以上环境,实训室容纳人数不低于50人。

除软件外无需任何耗材。

6 教师能力要求

⑴ 具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力;

⑵ 具有较强C#、JAVA或PHP编码能力;

⑶ 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协同施教和教学改革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经验;

⑷ 能够熟练使用Visio工具进行UML建模;

⑸ 具有面相对象的系统架构、数据库管理与设计能力;

⑹ 具有产教融合的软件项目研发和设计能力。

7 结束语

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分为:需求设计、概要设计、设计与编码、测试与部署、设计文档编写等模块。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掌握UML需求分析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模型设计方法;熟悉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系统总体功能和系统流程设计方法;掌握程序流程图设计等技术和方法。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企业为实训背景,依托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程,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该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项目资源库,有条件的可以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课或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前端页面制作等岗位工作技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挥剑,钱哨.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9.

[2]希赛教育软考学院.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M].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1.

[3] 杜文洁,白萍.实用软件工程与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第6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原则,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其中,综合实训是以前期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群)知识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战训练,并作为后续毕业设计的预演,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软件工程领域,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是目前两个主流的就业方向,也是综合实训课程训练的重点。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要求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运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严格遵守软件开发的流程与规范,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最后提交软件产品和相关技术文档;软件测试综合实训要求学生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所完成的软件产品为被测对象,综合运用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测试框架与自动化测试等学科知识,使用软件测试的方法与技术,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完成被测软件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生成测试报告,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实训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项目的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程化、系统化原则与方法的理解,为胜任现代软件工程环境下高质量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CDIO模式下课程改革与实践

根据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借鉴和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标准,按照“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我们综合实训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3.1全真模拟企业环境,实施一体化训练模式

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是综合实训的主体内容,传统的训练模式将二者割裂开来,分两个阶段分别完成实训项目,这种方式没有考虑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内在关联与协同性,与企业真实环境也不相符合;并且由于两个实训阶段时间跨度较大,项目衔接性差,效率低下,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软件开发小组和软件测试小组共同对同一个项目负责,各司其职,协同完成整个项目。鉴于此,我们采取“全真模拟、同步协作、角色互换”的策略,实施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地说,整个实训过程完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将某个项目分配给由若干学生临时组成的项目组,该项目组又细分为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分别负责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工作;项目完成后,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角色互换,重做该项目。实践表明,一体化的训练模式能实现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无缝衔接,学生能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参与整个项目过程,体验不同角色的职责范围,并通过不同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协同合作对完成整个软件项目的重要性。

3.2项目驱动,全面实践CDIO

CDIO的核心就是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它展示了一个产品或系统完整的开发过程,也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精髓。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角度,无论是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开发过程,还是以测试流程为主线的测试过程,无不体现着软件产品从构思到运作的整个生产过程,与CDIO理念不谋而合。这里,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CDIO方法论为指导,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不同阶段来开展实训过程,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化意识。CDIO与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过程的对应关系

3.3分组互学互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能力是CDIO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软件企业非常看重的一种职业能力。在实际实训过程中,我们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又细分为开发小组和测试小组,各小组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组员构成。根据任务分工不同,每名学生都被赋予一定的角色,组员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实践表明,分组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互学互助,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为提升。

3.4面向全体,务实勿虚,促进共同进步

综合实训是一种典型的自主学习课程,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实训项目,但由于任务分工不合理、学生自制力差等原因,容易导致小组内个别技术较好、自觉性高的学生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工作,而部分学生却人浮于事,使团队分工协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考虑在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时,尽量使学生都能承担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用例设计、脚本设计、测试实施等较为具体的工作,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训练来提高专业技能,而对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总结报告等相对较“虚”的工作则由组长带领全体组员共同完成;同时,任务分工也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技术基础、兴趣爱好和特长。这种分工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基础上使得每个人都有具体明确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分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3.5实施多维度考评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评价,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指引作用,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实训课程的考核上,我们以CDIO大纲要求的能力培养为导向,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举,实施多维度的考评机制,每名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评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小组成绩主要考评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表现和工程实作能力,个人成绩主要考评学生个体所承担任务的完成质量,且每项成绩的考评方式也是多元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在小组内部,同组学生的小组成绩相同,但平时成绩和个人成绩各异,引导学生在努力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重视组内的协作互助,并通过各个个体的高质量工作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质量。实践表明,该考评体系既重视最终学习成果的呈现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既重视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也关注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价方式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结果趋同化的弊端。

4结束语

第7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核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50-02

Abstract:Since 2014, some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put the focus of investment shift to Southeast Asia, which shows China has gone from labour intensive production to technology intensive production. Therefore, compared to the past education mode of training theory talents and technical talents, how to further change ideas, be committed to training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sta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will play a vital role. According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The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orm of examination.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valuation form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趋势。相对于传统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类型,而我国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本文仅从软件工程专业的角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研究。

1 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1.1以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我们都知道,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满足市场的需要必然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解决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实际问题,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是当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市场、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就软件工程专业而言,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软件行业的应用型本科人需求越来越大,预计未来十几年里,我国软件教育和软件培训市场会持续发展,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市场对于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主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这一类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既是技术能手,又是管理骨干,能够带领团队不断发展。第二类:软件工程师。这一类人员为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是介于金字塔顶部和底层的人员,能够将开发项目形成系统设计思路并组织实施,并能对编程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测试和验收。第三类:熟练的程序员。这一类人员要求操作能力强,能够熟练使用1~2种比较常用的软件编程工具。其中第二类人才培养正是应用本科人才的重点。

1.2 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

当前新的生产力形态已经完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廉价劳动力已经不再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只有在生产的过程中勇于突破创新,在原有的经验和技能基础上自我提高,才能产生新的生产力增长点。生产力的进步都离不开劳动主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推动了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即具备较好的产能水平,还能够有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不断提炼自我提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1明确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定位

传统的精英化的本科教育注重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实验实训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大多理论知识全面扎实而相对实际操作能力的经验很少。事实上企业对这一类学生的需求有限,近年来持续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精英化的本科人才已经过于饱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学制和学校职能,只注重学生的实践水平,理论知识仅仅服务于实践。这一类学生只能从事某些特定的重复性的劳动,一旦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很难适应,理论知识的匮乏阻碍了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等政策的影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经常会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定位。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要么是有原有学术研究性本科院校转型过来,要么是有高职高专院校升级本科而来,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容易受到旧有的理论教学模式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2.2启发式教育贯穿理论教学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由于软件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个体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这个大基石。如何把握理论教学环节的广度和深度,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所要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理论教学安排时,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细无巨细,而更应该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采用“启发式”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环节。教师教学的重心不是“怎么做”,而应该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还能怎么做”,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灌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2.3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化设计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设计实验实训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合理的实验实训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对该专业实验实训环节提出了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化设计。

1)验证型实训。该类实训主要是服务于理论,学生可以借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模拟型实训。该类实训多数是教材教参上的实例,有完整详细的步骤和过程供学生参考,可以安排在课外自主完成。

3)开放型实训。该类实训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尝试”中自主学习,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4)设计型实训。该类实训大多在一门课程学完后,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课程设计报告。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覆盖该课程的所有核心知识点。

5)综合型实训。该类实训是对几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接轨企业实际需求具有实战效果,而实训的形式也可以更加的灵活。

6)创新型实训。该类实训处于最高阶段,一般与真实的项目课题相关,如省(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相关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企业委托课题等等。这一类型的实训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内的环节,也不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通常由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团队主动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

整个实训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各教学内容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工作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3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考核体制

传统的本科教育,对于学生的考核模式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考核,以具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形式为主,这不能全面的体现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有的学生由于过分关注分数,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际应用能力的下降。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这里提出了基于“能力”的立体化考核模式。考核的形式可以不断创新,根据课程特点多角度多维度考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实验操作、成果汇报答辩等。而在评价标准上,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如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适应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毕竟无论对于学生还是社会,真正有价值的能力而非成绩。

4 结语

综上,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立足于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考核机制,有利于该类人才在社会生产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有利于规模化的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对人才的各类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48.

[2] 韩立强.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第8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课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44-02

Software Professional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Contents and Methods Exploration//Pan Li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ftware, but practice in the 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good or bad, thinking the softwa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mmer vacation time for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wa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tudents training effect testing, greatly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softwa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uthor’s address Nanya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Software College, Nanyang, Henan, China 473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好多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改革和尝试,提出一些技能培养方案:突出面向市场、岗位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这些方案在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有着许多条件的限制,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软件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过程中出现极大的矛盾:一方面,软件企业需要的大量软件开发人才难以招到;另一方面,软件类毕业生抱怨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与IT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2 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匮乏、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掌握需要的职业技能;二是类似培训机构采用完全案例教学,结果证明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不理想。

2.1 理论和实践脱节

实践和理论安排间隔过长导致知识的脱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内容和操作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实验方法,缺乏其他有效方法的结合,过于单一。

2.3 创新能力培养被忽略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整块时间和综合项目来实现,软件专业学生学习年限短,课时比较紧,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没办法做到就业的“零适应时间”,缺乏创新能力。

2.4 教学中忽略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软件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尤其是软件工程素质。由于各种原因,院校在教学中忽略或不重视软件工程等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3 课外实训内容与方法

针对软件类专业综合动手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综合实训,对软件专业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进行培养。

3.1 课外实训目标

课外实训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文档书写等工程意识。具体对学生的要求是:参与软件开发整个流程,按照软件工程基本思想,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及数据库设计、编码实现及最终的软件测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撰写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主要阶段相关文档;掌握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使用的主要工具,并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相关工具,了解代码审核方法;建立规范化编码的概念,学会书写注释,并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开发工具,理解软件构建方法和构建过程。

3.2 课外实训内容、方式和时间分配

课外实训的主要内容是以实际应用开发项目为背景,模拟软件公司的开发过程,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编码、测试和实施,以及文档的书写。由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分析、沟通、演示的能力和代码及文档的质量。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职场中实际应变能力进行培养、强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训方式采用学生实现和教师指导结合,每次教师先点评具体任务,然后由学生实现,过程中教师不断指导、监督,每两天检查进度一次,所有分组必须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不能完成的小组取消下一个阶段实训资格,并且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会做,如果小组完成但小组中有人不会的,取消下一个阶段实训资格。

课外实训时间要相对集中,所以选择暑假进行,实训时间5周,下面是具体阶段和时间划分。

1)需求分析阶段(1周):串讲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对要实现的软件项目进行介绍,自由结合选定题目,划分小组;分小组进行项目需求调研及分析,了解详细的项目需求;串讲项目计划书和需求文档的书写;学生根据需求调研情况,列出项目计划书和需求分析文档;教师组织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学生根据教师点评和指导进一步修改项目计划书和需求分析文档。

2)设计阶段(1周):串讲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及数据库设计知识(1小时);学生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案例方式演示说明相关设计文档格式(1小时);学生参照设计文档格式及需求分析文档,形成初步的设计文档;补充数据库设计工具的使用,利用设计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1小时);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学生在初步设计文档基础上,根据教师指导,进一步细化完善,形成最终设计文档。

3)编码和测试(2.5周):串讲编码和测试的基本知识(一些规范,1小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开发工具的知识;学生分模块进行编码,并进行单元测试;组装代码,进行系统测试,形成初步的软件;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根据评审结果和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代码,进行测试,形成最终的可运行软件。

4)项目实施及总结(0.5周):串讲项目实施相关知识和软件打包工具的使用(1小时);分小组实现程序打包封装,配置安装环境,形成安装程序;串讲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总结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说明(0.5小时);学生书写软件使用说明和项目总结;分小组对各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汇总;项目评比,评价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学生根据点评最终完成软件的封装、部署、软件使用说明书和相应的总结等内容。

3.3 实训基本要求

为保证实训质量,对实训实行考勤、签到等制度,并组织及时沟通,及时组织小组会议。

1)对学生具体要求: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每天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有事履行请假手续,不能无故缺席;学生过来后先签到(每班一个签到本,由负责任的学生掌管),不能代签,一旦发现,严格处理;无故缺课3次以上取消实训资格,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取消资格。

2)及时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和不懂的问题及时和其他学生或教师沟通,并做好记录;每两天组织一次小组间的沟通交流。

3)小组会议制度(每两天至少一次或两次,视进度和工期而定):每个人报告上段时间完成哪些工作,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如何进行解决的,下一步准备怎么做;项目组长要详细记录,形成文档。

4)总结和成果分享:做完自己工作后,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体会跟小组其他成员沟通,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其他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5)进度检查:每两天至少检查一次,没按要求完成的小组责成其尽快完成,并推迟下一阶段的任务。

6)遵守相应的规范:方案设计、代码编写、测试、文档书写等遵循相应的规范。

3.4 验收考核

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实训题目的要求、实训计划及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等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具体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软件界面、结构、功能、操作是否方便、文档质量、格式、创新性、实训综合表现等方面。最终依据评价标准和实训的总体完成情况和最后的实训报告进行评分,优秀的小组给予物质奖励,在以后工作中项目推荐、工作推荐优先考虑这些学生。为切实避免有些人做有些人不做,在每次验收过程中要求每组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陈述,或者随机指定陈述的学生,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现场实现。

4 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发展IT产业的新形势下,面对每年100多万软件人才的缺口,培养全新型的软件专业人才,提高、加强软件专业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课外实训形式不仅适用于软件相关专业,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的变化,不断探索课外实训形式,才能提高实训的水平,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宪宁.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09(10):58-60.

[2]范林.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浅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3):59-61.

[3]叶文盛.浅谈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4]余勇.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277-278.

第9篇:软件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校企实践教学基地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类和技术管理类专业。其中,技术开发类专业人才是指需掌握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及测试的技术、方法与工具,了解现代软件开发过程,能够进行大型软件开发的专门技术型人才,如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程序员、测试设计师或工程师等;技术管理类专业人才是指需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和技术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掌握专门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技能的管理型人才,如项目经理、配置经理、质量经理和过程工程师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软件技术开发类人才一直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软件开发相关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无疑是其中的主力专业之一。然而,从用人单位看,许多应届软件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立即适应软件开发技术岗位的要求,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不足,需要用人单位的二次培训或参与一些社会机构的再培训。可以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已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现实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系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学资源,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系根据自己办学特点,遵循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和IEEECC-SE,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引进企业办学;坚持推进课程学习与实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设计了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1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科学与工程双重教育特性,以及重庆理工大学所确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四设置为学生实践与实习时间,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完整的1学年发展空间;并根据自愿和办学资源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个性化培养。

(1)“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训,每学年包括秋、春和夏3个长、短学期。该模式利用企业资源,引入系列实际工程项目,联合IT企业共同开设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班。在本专业认可前提下,部分放在三夏、大四开设的选修课程和一些集中性实践课程,与IT企业的部分培训课程、项目实战等进行课程置换,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办学资源支持力度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开辟就业快车道。

(2)“3+1+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本校学习,第4年进入国外大学相关专业插班学习,在完成相关学习、实习、答辩环节后,获得本校毕业证和学位,以及国外大学年度学业证书和成绩单;并可申请直接进入该大学为期一年的硕士阶段学习,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以此促进国际化软件人才的培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4年全在本校学习,大一后的绝大部分课外时间进入学生创新实验室、研究所,接受软件工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本专业认可前提下,还可以将实验室的培训、项目实战、研究性工作作为学生选修课或一些集中性实践课,这样既节省学生时间,也丰富了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手段,能促使学生专注于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并推动学生将实验室的研究性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学习需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此外,实验室还引进政府微型企业创业政策或平台、风险投资、企业资本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

在上述人才培养新模式中,为112个必修学分的理论课程配置了31.6个学分的实验教学活动,其中包含系列实践课程。

其次,设置了包括军训、计算机组装技术、实、课程设计系列、软件工程与计算系列和毕业设计等类型,共计47周35.5学分的必修性质的集中实践环节,其中课程设计系列和软件工程与计算系列共14周,毕业设计22周,见表1。

此处的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在某若干周时间内,只开设对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再安排其他必修J生质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独立性、连续性、专注性。在表1中,毕业设计是安排在大四学年春季和秋季2个学期,按照10周和12周开设的,但学分仅以最后学期12周来计算,这既能促进学生、指导教师提早启动并与实际项目结合进行毕业设计,还能为大四提供至少3个月连续的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最后,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配置9.5学分的项目实战性课程。针对不同模式,还可置换6个学分的实验室、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研究所的实训项目或实际软件项目。

综上可知,在学生199.5总学分中,实践性环节可以达到82.6学分,学时数超过41%,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软件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3、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多,比如重庆理工大学每年招收6~7个班,学生实践环节实习资源就成为大问题,全部由学校或企业承担都不现实。因此,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各种实践资源和社会办学资源的作用,建立实践教学系列模式,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3.1 校内实践模式

改变坚守实验课堂、固守班级教学的模式,鼓励校内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到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建立以高低年级、多个专业学生组合的创新实验室“传承”模式和以教师为核心的“项目指导”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教师(团队),实践课程与项目实战开发课程可以置换学分,也鼓励教师以实际的、合适的子项目参与到综合性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实践环节的24个学分,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监管力度,也保证了学生能在较长的时空内专注于解决同样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几届实践,取得的效果很明显,参与到这个模式的学生、教师均比较满意。2011年,进入百度、腾讯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是源自这种校内实践模式。

校内实践模式打破了长期的、固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践、实习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而非仅仅限制于任课教师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性开发环境,建立了真实的开发场景。通过相应管理机制,还为教师提供了高、低年级搭配的学生团队,建立了实践环节的传承机制。每位拥有一定教学场地、课题资源的校内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均建立起对应的学生团队,若干这样的团队就形成软件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群,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

3.2 校外实践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而现有的教学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和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资源等,都是极其匮乏的,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因此,国家和地方纷纷通过设立软件学院,通过高学费来引入社会办学资源,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大量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并不能享受到这个优惠政策,这些高校积极走出校园,走校企联合建设实践教学产学基地的途径。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也正是通过与校外IT企业、培训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基地、产学基地等,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入这些基地实习、实训和实战,提供了方便之门。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12个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接纳60%左右的学生进入基地。从实习基地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大部分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缺少的能力和知识,从而能督促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3.3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软件开发不是学会的、看会的,而是做会的,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比实践结果更重要。为贯穿该教学理念,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制作演示报告,以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对综合性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答辩,强调团队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鼓励以团队方式进行答辩,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在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中,都要求学生完成规范的软件工程文档,以提高遵循规范、执行规范和书面表达能力。由于个体差异和理解、领悟能力的不同,不同学生完成同样任务所获得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对待,合理评判,不以结果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性。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总成绩中,通常可以将实践过程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