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工作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管理;高校
一、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秘书是系级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实施者,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安排者,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系与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渗透教学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因此其地位独特,作用不容忽视。
1.助手参谋作用
教学秘书直接管理教学事务,获取信息快捷而可靠,可以尽快纠正教学过程中执行任务的偏差,不仅协助系主任处理系里的具体事务,如教学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落实与检查、评价与改进等,还应该积极调查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方案、采取新措施,主动为领导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系领导的决策创造条件,起到参谋的作用。
2.组织协调作用
教学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在这个蓬大而又相互牵连的网络中,教学秘书处于枢纽位置。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负责组织、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主管领导的工作一般是决策性、全局性、统筹性的,而面向广大师生的、具体的工作却由教学秘书直接管理和落实。如排课、调课、征订教材、落实教学计划、安排各类考试、学生成绩管理、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管理、核算教师工作量及教学津贴等等,都要由教学秘书组织完成。同时,由于教学管理的许多活动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由许多部门共同完成的,教学秘书也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具有上传下达、协调左右、互通情况、沟通信息、改善关系、合理统筹的作用,其协调职能发挥得好坏将对系(院)的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协调不好,就会造成混乱,或者导致矛盾,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服务保障作用
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教学秘书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系(院)级教学秘书的一项日常性的工作,也是教学秘书工作的重点所在,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秘书扮演的是“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应该加强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主动为广大师生着想,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如:教师的教学工作进度、课堂教学的考勤和质量监控、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研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的及时记录;学期中和学期末做的教学工作总结,考试后的教学质量分析等,教学秘书都必须熟悉掌握,并组织力量,合理安排,切实实施。
二、关于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教学秘书不只是“收发员”、“通信员”、“勤杂工”,必须认识到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有人说:“教学秘书是半个系主任”,此话不无道理。因而,作为教学秘书不应存在自卑感,要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1.创新理念,提高认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理念创新就是指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人员要冲破长期以来部分人的偏见,热爱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系教学秘书放弃了所学的专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上,与同期从事专业的教师相比,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部分高校的领导缺乏对教学秘书工作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轻视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学校在教学秘书人员配备、业务学习、岗前培训、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不够重视,在客观上造成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人员有自卑心理,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也不安心自己的工作,寻找机会离开原工作岗位去谋求自身的发展。这种境况要求在学校解决其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高校教学秘书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认清自己从事的工作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忠于职守,在教学秘书岗位上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真正担负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担,通过出色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
教学管理既是行政管理,又是学术管理。教学秘书首先要熟悉本单位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才能及时协助系领导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当好领导的助手、参谋。其次,要学习管理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专门知识,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建立紧跟时代脉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内行”管理。最后,教学秘书要协助领导管好教学工作,除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必须不断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数据库操作、文字处理技术等,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3.创新工作方法
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教学秘书顺利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法,教学秘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看,配合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工作方法必须实现创新。第一,教学秘书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做好服务性、辅、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做到与俱进,不断提高。第二,在掌握教学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三,理清头绪,分清主次,集中汇报,重点处理。第四,必须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丝毫的疏漏和懈怠,做到静心、耐心、细心。第五,要深入教师和学生中,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有些常规性的工作可以交给他们去做,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工作的积极性,又减轻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第六,在教学管理各环节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行“电子教务”,即一些临时性的事务通知,及一些教学管理文件,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出去,师生都养成从校园网上查看教学管理信息的习惯,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快捷、更高效。
此外,学校要充分肯定教学秘书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教学秘书工作,从政策上、思想上和工作上关心、支持教学秘书的工作。无论是在奖金发放、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表彰先进方面,还是在开展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问题上,都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学秘书参加培训,把他们送到同类院校参观学习,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等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教学秘书的后顾之忧。使教学秘书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方领.教学秘书在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2]王春黎.试析创新教秘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6).
关键词:医学院校 基层教学 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设高等医学院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
1.1 制定工作指导思想
指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由胡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基于当前中国新形势的在中国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的出发点是把全面发展学生、学校和我国医学事业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制度要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学习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特征:
1) 规范性
在制定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时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要做到规范化不要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内容上的冲突。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要起到对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学生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规范作用的,这也是制度的基本的作用之一,只有管理制度规范化才能保证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正规化,因此制度是实际工作规范化的前提[1]。
2) 实际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必须要符合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情,这就是制度的实际性,只有能够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效用的制度才有价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不能够和学生单位的实际教学管理相脱离的,它必须紧密关联学生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运作,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如鸡肋。
3) 全面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方面的内容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原则中得到体现。学生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部方位都要融合了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确保学生成长的基本质量,如果管理制度体系无法到达一些层面,那么这些层面一定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很严重的失误。
4)公正性
管理制度的条款指向的对象需要涵盖管理工作中的全部人员,至就是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制度不能够偏向群体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明显偏向于某一群体。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法规效力来确保它的公正性,只有具有了管理基层教学工作的法规效力,才能够公正地判断学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制度确保公正性才能得到所有被管理人员的尊敬,才具其权威性[2]。
1.2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1.2.1 教学会议制度
日常教学管理中须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这就称为教学会议制度,教学会议包括教学联系会、师生见面会议、教学座谈会等。
教学联系会议的到会人员有管理人员、任教老师和教学骨干,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有教学联系会议的参与。教学联系会议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开课前和任课老师联系,明确开课要求和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时常进行交流,了解课程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的纪律情况,让学生的建议得到及时的反馈。最后,在课终时要及时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考后进行有需要学生的讲评工作等。在课前或者开课后一周教学管理工作者组织师生见面会,主要目的是让任课教师初步认识学生,并对学科进行介绍。教学座谈会主要是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评教评学会是由教学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教学骨干定期进行的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讲评,征询学生意见与建议,找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3]。
1.2.2 跟课听课制度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执行一定量的听课任务,这就是跟课听课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听课和跟课让教学的管理人员对课程的进度和课堂的授课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些情况。
1.3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化
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只依靠上述方面的几个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保证其执行和落实的良好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涵盖了制度执行细则、主要的制度以及配套制度。只有管理工作制度实现了体系化才能够确保是制度具有实际性、全面性、制度权威性。
二、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措施
2.1增强管理者责任心
人的言行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如要落实管理工作的制度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从思想的高度上来指挥落实工作。只有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学管理工作者有了责任心才能够使管理工作具有整体协调性,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要通过评定和奖惩措施、相应教育措施和积极解决管理者的困难、增加基层教学管理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开展。
2.2外在约束与学生自控结合
制度只有内化于心才有作用的空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平时工作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习惯成自然;对学生经常开展谈话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制度并且认识制度最后接纳制度,这样他们才能够遵守制度使制度具有其权威性。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多加了解,不要仅仅借助于制度来进行约束,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
2.3树立制度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制度意识,发扬管理人员的制度工作作风,让人人感受到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中让人人都可以遵守制度,习惯用制度来评判工作问题,这要从管理人员做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遵守制度。
三、结语
只有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在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时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所以,建设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
作者简介:穆丽婉(1969-),女,辽宁营口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4-02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1]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三、结束语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将每一个学生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2]
参考文献:
首先,要用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能力树立威信,“征服”学生。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班主任威信是其政令畅通得以贯彻的执行力,也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班主任威信要以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去建立,要以“言必行,行必果”的行动能力来体现,要以真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的广阔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已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上的储备。”作为中学教育中坚力量的班主任,首先应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如进修、自学、社会实践、参加学术研讨等)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识水平,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人生的“活”的教科书。
常言道“打铁先要自身硬”。班主任要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和拥护,必须广学博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专业水平,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最初的接触也是在课堂上,一堂堂引人入胜的课必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服才会接受其教导,我们要牢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用高尚的人格去熏陶学生。在做好教学业务关的同时,注重教育的理论学习,尤其要重视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要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网络多媒体,获取前沿第一时间的最新资讯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班级就是班主任的责任区与实验田,必然要用全部精力和心血去耕耘,指导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成长。
其次,要用宽容促成百花齐放满园春。班级里每一个健康成长的学生都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在这个全社会求创新的时代,班主任只有学会宽容和信任,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想象力,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宽容是民主的精髓,学生只有在宽容的班级氛围中,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养成自我教育习惯,促使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宽容不是指班主任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心态、方法和作风。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尊重,是美德,是胸襟。教师宽容的是过去,而得到的却是学生的未来。教书育人,育人才是根本。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应该片面的认为“严是爱,宽是害”。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修正的的余地,而且展现出教师的博怀和教育智慧,定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拥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 ,决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反思的时间,给以改过的机会,走上康庄大道。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的宽容教育,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一个被老师宽容对待的学生,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形成,才有百花齐放满园春。
再有用信任凝聚师生情感,激发创造力。我们今天的学生是明天世界的主人,因此教育者要留给学生空间,尊重他们的认知和思想火花。《师说》中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是由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人胜古人,我们的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人类才创造出今天的文明和繁荣。
班主任除了要学会宽容,更要信任学生,应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班主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个性差异,要放手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必要的肯定,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求知欲;只有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班级凝聚力增强;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事件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逐步增强,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班主任更要充分信任学生,加以必要的指导,充分调动其主动积极性。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着青少年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和切身利益,关系着城乡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如何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
湖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较前几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城市公办学校优先保证本地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不了需求,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公办学校教学资源显得供不应求,且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存在或多或少的条件限制,因此农民工更愿意将子女转入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湖州市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并下大力气取消了一些办学条件和水平非常差的学校。但总体上看,湖州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1、生均校园和校舍面积不足:办学条件方面最为显现的问题是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与公办学校相比差距很大。
2、硬件设施比较缺乏:学校相关硬件设施,如投影仪、电脑等由于学校经费有限,资金仅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普遍没有设置或即使配备了部分专用教室,但硬件条件都相对简陋,硬件设施达标率低。
(二)师资状况令人堪忧
1、教师素质偏低:全市民工子弟学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从业资格,民工子弟学校一般以聘请退休教师和刚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中年教师断层。
2、教师负担过重:全市民工子弟学校的师生比为1:24.3,远远低于公办学校1:16.3的比例。每个教师一般一周要授课18节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节。
3、教师流动性大:近年来,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现象十分普遍。每年这些学校中教师流动的人数约占到整个教师队伍1/6。
(三)办学环境的特殊性
目前,全市民工子弟学校招收的学生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已达到饱和,超出名额限制的农民工子女;二是通过当地公办学校综合考试被淘汰刷下来的部分农民工子女;三是中途从外地或其他学校转来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入学门槛低,外来务工人员更愿意将子女送到民工子弟学校来。
(四)师资资源的局限性
1、进修机会少:由于学校无力提供教师的再进修机会,也无法组织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得师生们都受困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教师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
2、社会地位低:湖州市本级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各校有差异,但总体偏低,一般平均在每月1800元左右。学校教师普遍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受到尊重,工资报酬与付出不相称。
三、对策及建议
(一)扶持学校办学
1、更加重视民工子弟学校的有效性:民工子弟学校是当今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与其合法身份。在符合师资、卫生、安全等要求的情况下,将这些边缘化的学校纳入到整个城市的教育规划体系中,变取缔为有效的整顿和支持,引导其逐步走上正轨。
2、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市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二)加强学校管理
1、制定办学标准和细则:政府在制定标准时要注意适当降低办学标准,一方面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者大都是个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们兴办的学校很难达到公办学校的标准;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农民工收入较低,无法承担太多的教育费用,如果办学标准太高,会提高学生的入学门槛,这样很可能把很多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2、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学籍管理动态化,学校改变现行的招生、插班规定,实行“三只要”政策,即“只要班级有学额”、“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并按照这种政策要求对学籍实行动态化管理。 师资管理企业化。在师资管理上引进企业化的人事制度,解决工资、保险等问题;对教师的资格认定、培训、建立档案等按湖州市统一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实行内部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3、加强与民工子弟学校交流: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比民工子弟学校优越,当前要完全取缔民工子女学校也是不现实的,建议通过政府的协调和管理,不断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合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公办学校对口支持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机制,促进民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
(三)提升教师质量和素质
1、增强职业认同和理解: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树立,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教师应注意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和尊重农民,改变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净化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同时借助各种有效手段积极转变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逐步树立他们对自身群体的信心。
2、加强教师培训:市教育部门应建立符合民工子弟学校实际的中期、长期教师培养计划,鼓励并且提供教师学习机会,让他们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切实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把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评先评优与本市公办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职称晋级实行代评代管。
3、提升教师地位:建议市本级民工子弟学校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申报科研项目(课题)、表彰奖励等方面均应与公办教师同等对待,统一管理,且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受指标限制。指导帮助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培养提高的激励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的专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教师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由于它的智能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几乎所有高中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简单学习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层,强调简单应用而不是强调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以实践应用为主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践,边讲解理论知识边上机进行练习,上机操作时间应占到总课时的70%以上。
2.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曾经有人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等过程,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极好的课程。高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人的一生,信息技术教育课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因为,计算机自身有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网络更是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组合是多样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大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甚至可以设计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教学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本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对于软件部分的学习,主要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软件涵义有个整体的认识,适当拓展一些编程算法等高级语言;对于硬件方面的学习,主要学习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及作用,学会连接计算机的各部件,适当拓展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思路,将学生的问题随时消化在课堂内,尤其是一些计算机应用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
学习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爱好,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强烈的兴趣,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去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起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爱好,是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解《视频编辑》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以学生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时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果主题式教学方式效果不够理想的话,就可以尝试其它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整个知识体系以后,在进行积极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动画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最好采用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在将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主题失学习与教师讲解相互结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采取多种形似的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计算机自身学科特点,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辅助模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应该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甚至一个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信心。所以,学生日常得到的赞许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人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有人学习非常刻苦,同学之间彼此都非常了解,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应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因为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结束语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如果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才会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2-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强国政策。当代中国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期,需要各方面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教育是强国之本,任何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都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重点时期在于大学本科时期,这一时期是青年塑造自我最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本科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观点已经是国际上的共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心。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多元文化与知识更新的当代复杂性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新形势。目前全国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都普遍趋同,特别是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体现出其专业特色。一方面,由于综合性大学存在已有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其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不适合直接套用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因此需要重新发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文化创意进行设计再造。西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不再适合我国当前强调自身民族文化的需求。
高校学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实现未来创新创业的可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选拔自各地文化课成绩优秀的艺术生,他们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基础,能够适应未来艺术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这是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优势。因此,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担当着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目前综合性高校艺术学院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融合。其中,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将解决艺术设计教育的最根本问题。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特别提出“金课”概念,重新提出课程的核心价值。本研究论述的工作坊(Workshop)教学即具备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特征。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方法,有利于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任何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维转变。工作坊的教学实践以多樣互动的方式进行,放弃以往既定的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方式,在高校倡导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从工作坊教学实践的组织模式、系统建设等方面论述的文献有:王雪华在《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中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论述直接改变个体比引起团体变化而导致团体内部个体改变要困难很多。团队具有的动力特征使团队成员在民主式的合作下建立新的团队价值标准,进而改变自我的价值标准。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达到对过去僵化思维的“解冻”,分享新的资讯,重建新的价值标准,发展创造性的活动[1]。艺术设计工作坊能够很好地引导高校选择合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地管理模式,高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其内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是系统的自然属性[2]。艺术设计工作坊能够有效地联结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且,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社会服务职能。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大众服务,因此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工作坊教学系统的生命力。克劳斯·迈因策尔在《复杂性中的思维》中认为,复杂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在进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人类的发展就是大脑思维的复杂化过程,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类复杂化的表现,因此,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也趋于学科的复杂化,通过学科跨界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是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具备的学术环境优势[3]。
1 工作坊的教学创新
1.1 工作坊概念
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19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使其成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4]。艺术设计工作坊重在创新,让设计跨界成为当代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工作坊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或学生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种相互的影响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导向和社会服务导向不断加强。工作坊以课堂题目为导向,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学生在多名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与艺术设计行业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演讲进行交流,相互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创新实践等多种方式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工作坊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相互学习,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式开展问题研究,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紧密结合,放弃固有的认知偏见,通过静观重新解读世界,以不同的视角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1.2 工作坊教学的艺术化创造
中国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到来,lP文创产业用个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取代了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世界也从以机械有序的工业时代转向Al机器自我学习更新的有机智能化时代。人才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类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育需要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承担社会责任,共同研究解决本土以及全球的巨大问题。基于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工作坊教学试图去组织各界设计力量,团结在一起,为了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提出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转变的观点,这是对过去工业时代过度生产和消费的反思,是对犬儒主义价值观的批评。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日常生活需要艺术设计,因为具有审美体验的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所追求的境界。从物质到精神、从工业到艺术是人类生命的升华。科技与人文结合产生的创新是对世界复杂性发展的呼应,是人类认知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艺术设计工作坊集众人之力探索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通过跨界寻求未来世界生活方式的革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3 工作坊教学的开放性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坚持开放式教学,欢迎不同学科的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促进各学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全球化时代,任何组织都无法独立生存;作为具有全球化开放教学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坊更是如此。艺术设计工作坊必须将自己定位在更广阔的全球社会系统之中,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向的多元性,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真诚的发现和提出本土以及全球的社会问题,通过有效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大众提供美好的人文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根据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世界由无数复杂的系统组成,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理论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6]。因此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复杂的学科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进行艺术与科技跨学科研究,在高校创造更具活力和创意的新课堂。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通过联结国内和国际不同领域的人才形成动态的的关系网络,创建知识共享的交流环境,通过集体讨论和知识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利用与国际院校的合作,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历史,跨越文化的界限;利用自身资源形成“集合创意阶层”(creativeclass),让学生与所有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建立联系,培养问题意识和对现实世界敏感的观察力。文艺界、科技界、工匠、文人、实践从业者、创业者所有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努力形成艺术设计工作坊的开放系统,使学生从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工作坊教学的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习惯。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巨擘舒尔曼指出,教学是一种学术。他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研究过程,通过艺术设计工作坊群体性、动态性的积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最新研究课题的共同参与,学生能够主动尝试新的领域,逐渐建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因此教育改革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观念入手,一是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学术的过程是和科研一样的,特别是工作坊教学,它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二是教学学术的成果也同科研一样,要经过复杂的问题研究。查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确定问题本身就是学术研究过程[7]。整个工作坊教学过程充满挑战和未知,需要学生抛弃过去的认知习惯,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各种新的尝试,这种运用于实践的主动性学习与研究成为工作坊教学学术的有力证明。学术应该“以人为本”,这也是设计的宗旨[8]。尊重不同文化、尊重不同的学术思想,坚持人本思想也是主动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促进每个人通过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特色化的创业途径。创业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工作坊教学进行有效地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有机会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参与到全球制造者运动当中,并成为全球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 工作坊的教学实践
2.1 “北京胡同主题酒店设计工作坊”主题教学实践
“北京胡同主题酒店设计工作坊”主题教学实践关注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改造。建筑文化就是城市的根,反映着历史的脉络。这次工作坊的主题是关于“住”,虽然是酒店设计,但思考的是“家”的概念——幫助世界各地的游客建造一个精神的文化故乡。胡同主题酒店基于现有资源又细分为皮影主题酒店、紫檀主题酒店两家,工作坊的学生要通过设计满足酒店创办人的不同需求,由导师带领和酒店创办人一起寻找并采访皮影继承人,包括中国本土的皮影继承人和迷恋皮影艺术的西方人。同时,学生与家具收藏家一起演绎紫檀文化,使居住空间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例如四合院,就名字而言,围合方正,体现着北京人的团结、为人正直的意念,皮影和紫檀又都与北京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艺术设计工作坊通过对北京历史、皮影和紫檀的文化研究、北京人当代生活中的物品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关联,在现代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寻找发现北京人做人的原则和生活趣味,把过去那些貌似无用之物的皮影和紫檀构成温情脉脉的精神文化符号,延展为文化产品,承续着北京人的“玩”文化,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里寻求超越现实的。通过探讨皮影和紫檀视觉形式以及形式所负载的意义,设计超越功能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产品,鼓励学生以多元的身份或角色重新理解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眼前的现实和内在的精神往往不同,现在无用的往往在过去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以后还会再有新的价值。工作坊项目想把人们忘记的东西变得与现实世界重新接触,以物恩人,唤起大众的想象。
2.2“荷兰艺术设计”国际工作坊项目
“荷兰艺术设计”国际工作坊项目是由几个荷兰学生共同实现的设计行动。他们在北京前门大街寻找设计对象,前门众多的小店铺引起了他们对店面招牌的关注。这些招牌都很破旧,字体很老,与当代青年文化脱节,造成青年人对这些店铺的忽视与不屑。荷兰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力与社会责任心使他们观察到问题的内在原因。而北京的本土设计师却忽略了这些问题。荷兰设计师用英语和北京老居民沟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因为设计师的关注,前门店铺的老板们都很激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设计师们进行交流。在不断的沟通下,荷兰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想法,并开始主动学习中文,慢慢尝试书写中文,他们使用西方的构成设计方法重新进行招牌汉字的字体设计,并成功的搭建起中国各地年轻人和外国人与当地店铺老板在文化上的相互吸引力。这次项目虽然没有中国学生的参与,但让中国的设计专业学生们看到了现代设计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关注世界、关注生活是现代设计的基础,不断将关注点缩小,以小见大的体现对世界的关怀和理解。这次工作坊项目提醒中国学生学习,要主动体验生活,细心感知周遭的环境事物,保护周边的事物,保护当地生活的人。
2.3 罗彻斯特社区建设工作坊
罗彻斯特是纽约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曾经是纽约州三大城市之一。但是由于产业革新,城市的支柱产业柯达公司破产,造成城市的衰败。如何唤起当地居民的精神,从颓败中走出来,这是罗彻斯特社区建设工作坊的任务。在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教师的指引下,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利用美国大学全球化招生的优势,集聚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通过研究罗彻斯特城市的历史文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促进学生高度自主的学习意识。创新是一种高度自主的行为,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和当地居民,包括全球各界专业人士通过设计社区概念形成共同体。最终社区名称起名为“小花社区”。这个名字体现了对环境、生活方式微小而美好的愿景。首先工作坊确定了修缮图书馆的方案。罗彻斯特有几家破败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学生的设计装饰,给灰暗的空间以颜色,提供给当地小孩阅读的美好空间。他们认为幸福来源于衣食住行的细节,因此在“吃”方面,他们在空地种植蔬菜水果,以素食理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住”方面,他们主张共享空间,提供给那些没钱租房的住客,以劳动的方式作为房租;在“衣”方面,提倡植物染色工艺,设计再造旧衣服,以健康为设计理念,拒绝过度消费,摒弃品牌概念;在“行”方面,他们提倡骑自行车,定期举办自行车环游罗彻斯特城市的活动,保护生态,提高户外活动的健康。这些貌似简单的概念却有着深层次的设计思考。因为经济繁荣与衰败都不能改变幸福的意义。
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拓宽教育形式,搭建教育载体。把医德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对医德教育的导向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目标
教高〔2012〕6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改革重点和主要举措第二点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到“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个文件,四处提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足见国家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纠纷屡见于报纸、网络、电视之上,每当有医护人员受到人身攻击时,网络上却是一片叫好声。有人说是“医闹”、“水军”在网络上挑唆,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试想所有医护人员都恪守医德、一心为患者着想,那么再多的“医闹”也闹不起来,归根到底是部分医疗人员医德缺失。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和精湛的医术,但医德低下,败坏了医风,损害了整个医疗行业队伍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让“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传统高尚的医德融入每个医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思想和行为自觉。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军,未来将进入各种医疗行业,担负起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德医风建设。那么,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在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他们进行正能量的医德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成本的核算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佳的时机。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现象,医学生往往会存在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和迷惘。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当代的医学生,应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把个人价值融入整个社会价值的元素中,从而促进个人更好的发展。针对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和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医改政策,鼓励优秀医学人才去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去基层医院就业,虽然没有城区大医院先进的医疗条件,但“小舞台”有“大智慧”。基层工作包含着人生的探索与追求、最真切的呼唤、最真挚的情感!服务基层应成为当代医学生人生追求的一项事业、服务国家的一种使命、服务百姓的一份责任。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基层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基层就业将成为更多医学毕业生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鼓励毕业生以“中国梦”为蓝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医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一)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则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教育部和卫生部明确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医学生实施医德教育。崇高的医德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关系到医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稳定。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未来还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能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端正他们的职业理想和择业取向,促进学生就业和就业稳定。
(二)医德教育对就业指导具有促进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培养人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实践。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和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就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确立正确的利益观和择业观。高尚的医德能提高医学毕业生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识,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主动选择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高尚的医德本身就是很好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医德教育不仅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就业指导对医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不断成为新闻热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列为招聘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专业技术能力。众多招聘者认为,从医者,德至上,术次之。他们认为,刚毕业的医学生在医术上有所欠缺可以理解,毕竟临床经验还很少,且能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但毕业生的医德修养是长期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起来的。在这样的就业导向下,医学生能更加深刻领悟医德修养的重要性。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医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贴近医学生的职业和就业实际有效开展。
三、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医德教育路径
(一)信息指导中传递医德教育
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工作,在毕业生与招聘单位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供需矛盾,了解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并将了解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将对他们求职择业和自我塑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纵观医疗单位招聘信息中的招聘条件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都有要求,诸如“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品行端正,医德高尚”等等。通过这些案例和信息,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行业、熟悉医疗行业基本要求和基本素质,培养他们毕业后即可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二)思想指导中融入医德教育
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工作,主要包含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在思想指导中融入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医德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很可能直接决定着择业的成败。由于部分医学生片面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很少考虑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择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择业失败。要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引导他们考虑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自己的选择,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环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避免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相脱离。
(三)求职技术中嵌入医德教育
摘要: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线务工程”为例,阐述了教学做练鉴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辅以项目制、双导师制、实境教学、任务驱动等具体教学方法,从理论、技能、经验、资格证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关键词 :高职;“线务工程”;课程改革;教学做练鉴一体化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通信线路工程三维动态模型构建”(项目编号:Z2011313)
作者简介:张志平,男,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47-0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现实原因,造成当前高职生源素质整体下降,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问题和困难。同时,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影响其发展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导致这一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所以,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以“线务工程”(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分析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原因
“线务工程”主要讲述光电缆线路工程的各种施工方法、规范、标准,实践性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将来从事通信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奠定一定基础。
但是在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通信工程特别突出实践教学,而传统的实验环境多是模拟型,无法完成实践教学,需要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投入较高,单纯依靠学校投入存在困难,需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共用共享基地。
2.通信实践的教学要求有较强师资力量,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3.通信工程需要积累一定的实际经验,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完成。
4.学生整体上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需要针对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从理论、技能、经验、资格证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使其能够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为将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此,在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环境、丰富相应教学资源基础上,我们创建了教学做练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目前,工学结合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对于不同的课程,就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方式方法。“线务工程”的课程改革创建了教学做练鉴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线务工程”来说,要以通信行业线务员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以通信工程施工为主线,按照通信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工作流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配合实境教学,通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过程,完成教学做练鉴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研究线路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制定教学方案。按线务工程的工作过程合理划分任务模块,如光电缆的材料认识、敷设、接续、障碍检修、施工验收等任务模块,实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设置典型项目,如杆路敷设、管道敷设、工程竣工验收等,中间加以各种具体任务,建立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践和理论教学融合双证书教育,学生能够通过通信行业线务员职业资格考试,双证书教育能够更符合实际工程需要。
4.创建教学做练鉴一体化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学中练,完成技能鉴定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学生从事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模式由专职、兼职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成(见图1)。
(一)教学做练鉴五环节
1.教。教授环节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操作的演示、现场施工的参观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展示给学生,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同时,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校内外实训环境及教材、多媒体视频等相关资源。
2.学。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全面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后续环节奠定基础。
3.做。做主要是指伴随理论教学的课程单元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初步运用,如光电缆的认识、接续,路由的简单测量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操作的基本技巧。
4.练。练主要是指综合性实训和现场施工,目的是将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综合应用,是在做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强化,最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利用施工现场的操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5.鉴。由于专业主要面向的是从事通信设计、施工或监理的工作岗位,其中线务工程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学习和掌握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环节,因此,选定通信行业的线务员作为学生应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线务工程”课程中融入了线务员认证的内容。教学内容根据线务员考试大纲作了相应的设定,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强化了职业需要的技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做练鉴完成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学生线务员考试通过率目前达到97%以上。
(二)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模式的实现
教学做练鉴5个环节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要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式效果,而且要通过不断强化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化效果。例如,拿光缆工程部分内容来说,教学做练鉴的过程如下: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录像、动手操作等形式讲授光纤、光缆的理论知识、熔接方法、测试方法、敷设方法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边学边做,通过学做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通过线务工程实训的具体项目加强训练,如光缆敷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即在完成光缆敷设过程中,把熔接、测试、敷设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技能,并且通过这种练进一步强化原有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三、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内容大多为线路工程施工的实践环节的特点,结合学情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以教学做练鉴一体化模式为基础,在各个环节中选择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制
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将学生每4~6个人分成一个项目组,学生在项目组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和任务。确定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其他组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能培养、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体会现实的工作环境,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双导师制
系部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组成导师团队进入各小组担当指导工作,形成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情境教学
在企业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到实际现场进行考察、实践,亲身体验施工过程,增长实践知识。
(四)任务驱动
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兴趣,通过任务及项目与学生团队绑定,完成指定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灵活多样的活动课形式
在“线务工程”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为工程实践环节内容,为了更好传授实践技能教学,聘请工程队制作实践操作录像的全部过程,制作了光缆接续、电缆接续等视频教学片。在“线务工程实训”中聘请工程队队长为学生传授爬杆技能;依托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制图大赛、课件大赛、创新能力大赛等,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