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节手抄报素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非常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纵观当前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停留于表面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无从考查,不够重视。二是有些教师虽然懂得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但在教学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供参考,于是干脆来个“包办代替”———所有的活动过程由教师设计好,学生象征性地照着做一做。三是确定了学习主题,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搞,“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试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指导策略。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指导策略
(一)适时布置学习任务,确保活动有条不紊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教学经历:当教学进度到了综合性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缺少学习主题或内容;当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却又因为要赶教学进度,只好在学生兴致勃勃之际草草收场。其实,教师在新学期拿到教材后,首先要了解本学期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根据目标与内容备课,拟定活动的方式方法,逐步布置任务。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工作在开学之初就要策划好。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开学之初,我就给学生布置了活动的第一项任务:让学生利用本学期节假日外出游玩的机会留心观察,把有特点的汉字拍下来,以便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与大家分享。等到该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式开展时,学生们展示了积累的、丰富的学习素材:有的是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献上的汉字,有的是石碑上刻的碑文,还有的是古建筑上挂的匾额……因为学生年龄小,如果一次性布置太多的任务,学生可能会出现手忙脚乱、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因此布置任务必须分梯度逐步进行。这样,开展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二)适时指导探究方法,提高活动效率
一项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要经历“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学习活动成果呈现和拓展”四个阶段。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实践经验不足,又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在主题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怎样制定活动计划,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适当引导。如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家乡环境”这个主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我布置各小组按制订好的计划表开展探究活动。但是,在检查“探究增江河环境”这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时,发现所有的资料是从网上下载的。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引导:“孩子们,你们知道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吗?‘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这样,要亲身参与实践。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做呢?”他们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在下一次的小组交流课上,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上一次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的说:“周末,我去增江河边采访那些正在健身的爷爷奶奶,知道了现在的增江河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把采访过程全记录了……”有的接着说:“周末,我和爸爸沿着增江河两岸骑自行车,发现有不少垃圾……”听后,我心里暗喜,这群学生终于懂得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贯穿着“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仅收获了环保方面的知识,还在活动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适时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建立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以此达到促使学生发展的目的。如在三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乡民、对长辈以及家长进行采访,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我们及时组织了“中国传统文化”探究活动汇报课。由于各个小组探究的内容不同,活动方式也不一样,各个小组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有的以写文章的方式赞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采用摄影作品的形式展示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的把探究成果做成精美的手抄报,还有的学生现场教大家学唱客家山歌等。在汇报过程中,看到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倾注了这么高的热情,我时而报以一个满意的微笑、时而投以信任的目光、时而做出一个亲切的手势,还不时说上一两句赞扬的话,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及时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各小组汇报完,我紧接着问“:哪一个小组的汇报最吸引你?”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发言,有的说:“探究传统节日小组介绍的内容太精彩了,声音响亮,演示文稿制作得很精美,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对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来历及传说更了解了。”有的说:“听了客家山歌探究小组唱的山歌,我更爱我们的家乡话了,为自己是客家人感到自豪。”……课堂上,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一句句真诚的评价,给予各小组极大的鼓励。在活动结束后,我还把同学们的优秀文章、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精美的手抄报等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深、更远,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分享成果的乐趣,能激励学生更好地、更自信地开展活动。课堂上,教师评价应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以正面评价和激励评价为主,适时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每次开展综合性学习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如:通过本次活动,你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自己做得不足等。
三、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身体力行地用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灯。下面,围绕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学”之定义
“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涵义,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之余,更要创造性地学习,密切结合时代品质,谱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1. 巧用教材,适机切入,使之成为传授国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7-9年级全部课文中有国学篇目80余篇,占全部课文的40%,加之课后十首古诗词、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以上任意一课或一个环节都可作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切入点。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实例,语文教学中可以此为契机,对比时下学生的浮躁、目无尊长等现象,让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由点及面,改编教材,横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唐诗宋词、经典名著、戏剧,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等国学教育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我们可深挖教材主题内涵,由点及面,以主题为单位,重组单元,改编教材。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循序渐进,梯度开展,纵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体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
七年级阶段: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立志”“诚信”“孝悌”“为学”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勤奋的态度。在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精神的磨练、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获益。
八年级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宽容”“毅力”“惜时”“节俭”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在待人处事上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学习中,不畏困难、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即使是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阶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得失”“爱国”“审美”“和谐”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九年级学生强调其争取人生观的建立,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和学校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而国学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学习的坐标,调节得失心,增强爱国心,提高审美情趣,构筑和谐生活,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教学的表现。
4. 理念更新,教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国学教育。
(1)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氛围熏陶,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国学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利用板报、手抄报、每日的校园广播作为宣传阵地。还有,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都会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3)传统节日,抓住学生的体验机会;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国学发展现状[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