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电厂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厂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厂实训报告

第1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电厂锅炉 课岗证融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2-02

锅炉的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蒸汽的热能,是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机之一,是火力发电厂的动力源泉,其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厂至关重要。电厂锅炉课程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火电厂集控运行等热能动力类专业的核心技能课,同时对后续的单元机组运行、毕业设计等综合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特色优势产业(电力、有色冶金、制糖、林浆纸、建材等)对热能动力类人才的需求,探析高职电厂锅炉课程课岗证融通教学改革。

一、电厂锅炉的课程定位

电厂锅炉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根据学科体系、从本科课程设置照搬而来,其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学形式重理论轻实操,不能满足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为了使该课程教学能满足热能动力类专业相关岗位群对锅炉专业知识的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锅炉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并顺利通过“双证”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对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对其进行重新的课程定位。根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长期的电厂锅炉课程教学经验和对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确定将电厂锅炉课程定位为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实施课岗证融通的教学模式。

二、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符合“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模拟进岗训练和真实岗位实践交替,以及通过实施课岗证融通的岗位核心课程群,实现培养适岗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是坚持“三个面向,四个跟随”,即“面向广西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面向行业工艺发展趋势、面向未来职业岗位”,“专业定位跟随主导企业,课程目标跟随岗位能力,教学实施跟随生产过程,教学内容跟随任务项目”的课程开发理念,着力构建满足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岗位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以增强学生对岗的适应性。

三是建立“厂中校”,交替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课堂,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做到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厂中校”学习、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职业实践,完善“职业入门、模拟进岗、职场校验”三段能力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建立课岗证对接后的能力评价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的考评体系。通过引入司炉工、集控值班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与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该能力评价体系由能力目标、能力标准、能力考核内容等要素组成,由学校、企业共同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电厂锅炉课程课岗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岗定课”编制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加强热能动力类专业建设并保证其核心课程电厂锅炉的教学具有针对性,能适应岗位需要,我们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此外,我们还走访了区内外多家企业(包括火力发电厂、其他工业企业的自备电厂等)进行专业调研和岗位调研。经过与企业专家反复探讨和研究,我们全面了解了各企业的相关岗位设置,掌握了各企业司炉工、锅炉检修工、锅炉辅机值班员、锅炉巡检员、集控值班员(含副值班员、主值班员、单元长)等岗位对锅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编制了电厂锅炉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方面坚持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电厂锅炉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即基本理论模块、企业课程模块和校内实训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按项目化教学形式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实施企业课程教学。由于火力发电厂是投资高、占地面积大、设备多、系统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锅炉则是电厂最庞大的高温高压特殊设备,学校不可能自建电厂并安装大型锅炉在校内供学生实习实训之用,这就给学校培养高素质的锅炉技术应用型人才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我们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创办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将电厂锅炉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企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实习基地完成,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教学资源为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服务。

企业课程的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进程,使之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生产情况相适应。因此,必须深入校外实习基地,全面了解企业的机组运行情况、设备检修计划、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的工作安排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总的原则是,在企业生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锅炉结构、设备布置、系统连接、检修工艺、运行分析等作为企业教学内容,以企业生产车间为主要平台,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现场观摩、专题讲座、系统识别、运行实操、设备检修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企业课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学生在直观、完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不但巩固了专业思想、端正了学习态度,还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企业“厂中校”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合作、制订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等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岗位工作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锅炉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证定课”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电力生产等大型生产工艺流程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严格的从业资格标准和任职资格要求,从业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岗证对应。例如,锅炉运行岗位必须具备司炉工上岗资格证。为此,我们根据相关职业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认真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开发了服务于职业任职资格证书考核的岗位课程。

在岗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使课程安排与资格考试无缝衔接。比如在基本理论模块的教学过程中着力于证书考核中“应知”部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岗位对应的基本概念、设备结构、基本原理等,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在企业课程模块和校内实训模块中则着力于证书考核中“应会”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锅炉启停、运行调整、故障处理、设备维护、检修工艺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生产技能,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我们严格执行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和每一个教学项目中制订全面客观、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保证了课岗证融通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完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电厂锅炉课程课岗证融通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和“厂中校”两个课堂交替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完善各种实践教学的设施才能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基地,该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热能与动力技术”实训基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包括柳州电厂在内的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还建成了电厂锅炉模型室、145MW循环流化床锅炉、300MW火电技术、600MW火电机组、1000MW火电技术仿真实训室和热力设备检修工艺等多个实训室。所有这些,为开展企业课程教学和职业能力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保障。

课程改革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因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相关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到校内仿真实训室强化各层次火电机组的运行技术、到校外实习基地和相关企业调研、跟班实习锻炼,到区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聘请了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入课程团队中,全程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这样不但能克服教学过程中“课岗”环节可能出现的脱节现象、实现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经验和生产技能方面的互补,还能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保证课程改革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四、改革的效果

电厂锅炉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和火电厂集控等专业的学生参加集控值班员、司炉工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平均获取率达98%。二是学院组队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能源教指委主办的全国首届高职院校锅炉操作工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及三个个人二等奖。三是电厂锅炉及其他主要核心课程实施课岗证融通教学模式后,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2011、2012年热能动力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8%,对口就业率90%,且就业质量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强,能很快胜任企业岗位的需要,融入企业;职业态度好,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奋敬业,表现出良好的适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工作效率高,深受企业欢迎。四是在学院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届主要专业中工作与专业相关人群对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中,电厂锅炉课程满足度名列前茅。五是电厂锅炉课程在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中,各项测评指标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黎宾,莫小群.基于工作过程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气主系统 通识教育 学科发展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34-02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主要关注培养学生工程与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授、课程设计、实习与设计等形式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产、课、研”三方面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该课程也是后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等课程实践类的前导实践课程。由于该门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多而杂,衔接性较弱,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感到吃力;另外,这门课包含实践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对发电、输电、变电、用电整个环节要有一个感性认识,要有工程概念,使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为此,本文针对佳木斯大学“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改革理念

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强队伍、优课堂、重实践”为主线,建立“工作过程”的授课理念,在实践中构建以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为指南,以培养学生生产能力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1.从教学对象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完善教学体系,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充当“指挥棒”的作用,严格把关“学”与“教”的尺度。脱离了“学”,“教”就毫无意义。每个学生作为社会一个既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的个体,需要全面发展,以教师的指导地位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全面贯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凡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不要片面地刻意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手抓,兼备个体差异,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所有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别差异为依据。

2.在对待学生的学习问题上,必须牢牢树立“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从外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其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的理念。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在教学观上,注重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合作性教学等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建立学生虚拟而又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到理想的学习情境,从中提供给学生充足的信息与资源,利用多媒体、虚拟仪器能信息工具对知识加以斟酌,发现问题,真正掌握问题的精髓所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与推理能力。借此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改革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培养“宽口径、应用型”的“工程师”,既要考虑到授课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引导性,又要兼顾实践性和创新性。

1.采用“优化组合”、“集中外延”和“实时更新”策略。创建课程的完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优化和重组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常用计算方法”中的对“载流量”和“最高温度”计算融入到电气主接线的章节中,优化组合了某些分散章节中的内容,遵照设计理念,按照先后设计顺序建立学生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实时关注设计最新信息和技术,集中开展外延活动,并根据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与异议,进行集体讨论,对于一些过时的授课内容进行删除,增加电气工程目前的最新信息和发展态势、研究前沿等内容,从中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

2.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纵向联接,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目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交叉学科”,全面开展学科之间的联系,“电气工程”专业可以很好地和“机械工程”专业形成交叉,在机械中体现出电气的“美”。另外,“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是电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多门专业课程的联系纽带,即要突出课程特色又要体现关联作用,以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法为重点,划分课程内容,能源、电气一次设计、计算方法、设备选择、配电装置、电气二次部分设计,划分重点和难点,减弱设计的模糊问题,淡化过多的理论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内容和课时数。

3.实践环节。任何教学都不能脱离实践而空谈,学生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整个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分层管理,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来进行实践。实践内容大体分为验证性质的基础实践、综合性质的课程设计、电气设备测量和拆装等岗位实践和实际生产实习,递进形成实验室到企业、个体到整体的实践环节。从专业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科技创新与科研训练实习、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电气测量与电气控制实习、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到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通过理论、应用、实训来指导学法,使得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培养岗位能力,毕业后参加工作减少陌生感。

4.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拓展实验内容。加强可视性化仿真教学。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根据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构建系统模块,从而使得软件仿真和理论教学共同检验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多机组的电力系统仿真设计来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检修和故障现象,采用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场结合实际教学。如到煤矿变电站、电厂、高压输电线路、高低压电器设备厂等。通过生产现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对课程建立起感性认识。

三、授课措施

根据课程体系,将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分类: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一般知识点和自学内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全部融入实际工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真正掌握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网络、课本等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教学实验、影视观摩、实践基地观摩、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使用,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专题讨论。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然后专门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点评,以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

2.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色,指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电气专题并开展深入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根据电厂现成的典型问题或学生关心的现实电气问题,引发和指导学生从专业视角进行分析思考,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对策,提高学生应用电气主系统的理论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4.学术讲座。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术报告月,课程组老师就各自研究领域和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还会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做报告,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根据内容主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形式,使每个同学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排疑解难。

四、结束语

本项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分别在2012―2013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不仅使学生得到基础理论教育,在课外又能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好地掌握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到用电整个流程,并且能够熟练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变电站正常送电、断电的操作顺序及部分常用电源或线路故障的处理措施,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虽然该项改革在教学实践效果很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分配不完善、实习单位缺乏、实验设备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秉承“明德砺学,崇尚实践”的理念,形成个动态体系,是下一步的改革内容。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项目,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2016JL1015),佳木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产、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智,张新松.“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37,47

[2] 杨莹等.发电厂电气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8):68-70

[3] 许珉.发电厂电气主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第3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岗位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杨巧云(1966-),女,湖南湘潭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34-02

“电厂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多年来,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组成员不断探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从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根据课程对应的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岗位的岗位规范要求及职业标准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汽轮机运行生产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组进行课程设计依据的原则主要是: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汽轮机运行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序化教学内容;以汽轮机运行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练、做”有机融合,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依据课程对应的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通过到多家火力发电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根据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分析研究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结合“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确定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表1)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内容。

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有:汽轮机主要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运行;汽轮机热力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运行操作;汽轮机本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汽轮机启、停、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汽轮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汽轮机热力系统图的识读;汽轮机设备的检查;汽轮机及主要辅助设备、辅助系统的启、停操作;运行中参数的监视和调整;汽轮机典型事故的判断、分析及处理。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针对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要求。依据汽轮机运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将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考核标准、汽轮机运行岗位规范以及汽轮机运行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的要求,实现双证融通。

本课程内容选择源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适应火力发电企业的要求,并跟踪汽轮机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任务和案例来自现场,教学内容贴近电厂的生产实际;以3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典型机组及其仿真系统作为教学载体,与我国当前电力生产实际一致,使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热力生产过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序化教学内容,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厂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系统的检查、启动、运行调整、停运、事故处理及停机保养等。通过对电厂汽轮机运行流程进行分析,以汽轮机热力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目标、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五个学习情境:汽轮机辅助系统的运行、汽轮机的启动、汽轮机的运行维护、汽轮机的停机和汽轮机的典型事故处理。前四个学习情境为基本学习情境,第五个学习情境为提高性学习情境。五个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能力递进)。每个学习情境既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又包含实训练习,理论知识和实践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习情境选取充分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能满足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适当兼顾可持续发展进行选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仿真实训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有序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主要实施“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校内教学主要在设备模型室、热装配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等场所进行。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操作中学到知识,又能用所学知识提升技能,实现知识技能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实现岗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实现技能训练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目的。

2.“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过程进行。首先,教师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任务描述,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讨论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参考教师提出的意见后完善确定工作方案。接下来学生进行任务的实施,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最后教师、学生对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培养交往沟通、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灵活采用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各项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仿真教学法

教学中将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仿真系统用于学生实习,用仿真机模拟真实的发电生产过程。在仿真机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学习电厂汽轮机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营造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教学还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实时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对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仿真运行系统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操作技能训练的难题。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发电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按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工作和自我管理,并在工作过程中模拟电厂生产填写《工作日志》和相应工作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电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习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3.四阶段技能训练法

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

(1)教师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教师讲,学生听)。

(2)教师边示范操作边讲解工作要求与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并理解操作过程(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3)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进行辅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4)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估、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

4.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

5.现场教学法

学习汽轮机辅助系统及汽轮机设备时,将部分课堂设在电厂等生产现场,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用真实的设备和系统、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职业文化。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了与汽轮机运行典型工作任务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员工。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他评、过程评价、口试、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总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

期末理论考试占30%,通过口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能考核占30%,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其中系统图的识读考核以口试形式进行,运行操作考核在仿真机上进行实际操作。

过程考核占40%,主要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讨论问题情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操作训练情况、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题汇报、阶段性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结束语

经过课程团队多年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本课程不断完善,课程研究成果在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双高现象,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是对课程改革研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5-16.

[2]湖北襄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00MW火力发电厂岗位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集控值班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汽轮机运行值班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81-03

1 引言

电气专业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工程应用专业,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体系两结合”教学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2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

“双体系两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两者相互影响,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学习新知识、运用知识创造和开拓事业的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电气设计、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在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构建知识体系。“厚基础”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三大模块课程,“宽口径”体现在专业课打通并设置在学科基础课中。

1)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主要由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获得电气工程基本知识,并充分考虑了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基础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限选课、任选课等组成。教授学生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专业课中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5)开设网络学习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借助因特网开设学科前沿类课程,综合教育类课程则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科技创作、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及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3 构建推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心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基本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此教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3.1 课程实验环节

这部分实验为理论课程同步实验,主要目的是配合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验证性实验,是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协调配合的实验教学,由“电路理论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机学”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构成。同时,对于电机学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既可以采用试验台做实验,也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实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理论、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2)综合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将多个实验综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综合应用能力。

3)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给出设计目标后,学生自行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方案,由电子线路设计、电子线路仿真、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设计项目构成,并向校内学生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3.2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1)技能训练。

①机械制造实习。第二学期在机电学院实习工厂进行,时间为2周,学生分组进行车、铣、刨、磨、钳、焊等工种操作,使学生对工厂的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冷加工方法与操作过程,了解机床设备等。

②电工实训。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进行,时间为2周,每人必须独立完成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各种工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工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通过电工实训使学生达到“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水平。

③EDA实践。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中心完成,时间为2周。通过对电路设计软件、绘图软件的学习,完成电子电路仿真设计、原理图绘制和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调试等。

2)专业实验。第七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完成,时间为1周,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电力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分为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和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学生可任选其中一个,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

3)课程设计。

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第五学期在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中心完成,时间为2周,每人一题,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仿真。该环节着重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实践的基本技能。完成后提交设计说明书。

②综合课程设计。第七学期在校内完成,时间为2周,每人一题,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按要求完成设计内容,有实验条件的完成实验验证。该课程设计分为电力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和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前者主要完成发电厂、变电所的初步设计,后者主要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学生可任选一个,完成后提交设计说明书。

4)专业实习。

①认识实习。实习地点为天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业化工、银河纺织有限公司、昌吉特变、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企业,于第三学期进行,时间为1周,实习方式为现场参观。通过认识实习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和奋发学习的热情;通过参观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变电站,初步认识电力的生产、变换和输送过程,认识电气设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

②毕业实习。实习地点为天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于第七学期完成,时间为4周,学生分组进行,采用工程技术人员专题讲座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习,深入了解发电厂生产各个环节以及计算机在发电厂中的应用情况,为毕业设计搜集资料等。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于第八学期在校内进行,时间为16周,采用导师制,双向选择,每生一题,也可与签约单位联合完成实际课题。设计期间要求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综合运用4年所学的知识,完成方案比较、分析、论证,理论研究、设计计算、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样,在教学安排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大型综合实验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间。目前专业集中实践周由原来的28周增加到32周,占教学总周数的比例达到20%。同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开设实验比重增加,专业主干课程实验课时占总课时达20%,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大大提高,课内实验课时达210课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4.1 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实行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如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实行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完成全部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自拟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相应实验。通过实施“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活动,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他们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围绕工程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和专业特色,介绍构建“双体系两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路与实施过程。按照“双体系两结合”的教学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与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工程素质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讨论稿)[C]//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议论文集.2005:21.

[2]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电气工程专辑,2004(26):28.

[3]赵巧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第5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徐铮(1983-),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控教研室,讲师。(河北?保定?071051)周雪(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2-02

高职高专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电厂化学专业是我校动力系的一个有特色的新兴专业,主要负责培养电厂化学化验以及水处理值班运行的相关人员。

“分析化学”是我校电厂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他分支学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1]“分析化学”与化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是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检测原理在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上,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上好该课程就是电厂化学专业教师的首要目标。

现阶段的“分析化学”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传统形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如理论讲解比较透彻,公式的推导以及案例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具体。但是这样的教学也存在一些矛盾:实验课时和理论教学课时的矛盾,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室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此如下的问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好,但动手能力上稍有欠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自思考较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等。

通过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现阶段现场用人要求发现,“分析化学”的授课不能仅仅参照本科院校的模式。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处理值班员或水处理化验员。而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弱,分析能力不强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因此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可选途径之一。

二、“分析化学”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针对实验较少、理论讲解比较充分的现状,计划将“分析化学”课程调整为实训的形式。

1.理论授课

将理论课程中的重点筛选出来,把常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重点强调。把分析的原理讲透彻,实验现象强调到位。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讲解透彻,不强调理论的体系化和深度化,更多地只求够用,实用就好。不仅如此,还大胆地打破了原本“分析化学”的教学体系和顺序。把原本的知识点重新梳理整合成14个模块项目。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并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体系如下:

一是分析基础。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配制缓冲溶液;指示剂的配制。

二是酸碱滴定。水中碱度的测定;水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三是配位滴定。水中硬度的测定。

四是沉淀滴定。水中氯化物的测定。

五是吸光光度法及电位分析法。pH计、pNa计和电导仪的使用;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磷、硅测定仪的使用;铜、铁测定仪的使用。

六是氧化还原滴定。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废水中COD的测定;水合肼的测定。

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中常见的4大分析方法和基本的仪器分析,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实用性。进行项目前把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点都一一布置给学生,在自学和统一讲授结合的基础上具备实验的理论条件,再统一实验,加强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

理论授课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路整理随即进入实验室,针对讲解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的安排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对现象的记忆和对操作的熟悉。在实验后组织实验总结和讲评。

在实践的教学中不仅侧重知识的传授,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遵纪守则。结合企业的6S管理,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服装统一,交流时要保持低分贝,实验台上的物品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废物的处理要得当,及时清洁,安全操作等。对于违规者,采用一票否决制,该模块的得分为零,从制度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3.成绩评定

不再是统一笔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将每一项的笔试、实操、报告和平时成绩都考虑在内,综合地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分标准和所占比例示意如表1所示(共有14个项目):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充分用了实验室资源,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都有所顾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端正了学生学习工作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教学过程中关键点分析探讨

1.授课时间

“分析化学”由理论课变为理实一体课程后,授课时间将会较为集中。每天的上下午分别安排不同的项目练习。课程时间要把握好,突出实用性和简洁性。一切围绕着实验进行,对于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现象要进行讲解。每项任务大体的时间分布如表2所示:

第6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高职院校 电工实验 教学改革

《电工基础》课程,是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及强的技能型的课程,在高职教育及各有关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煤开采、煤加工、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中开设,在以上专业课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桥梁。我教研组根据学生实习单位岗位群的调研结果,结合当前对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针对面临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要求脱节的问题,对我院电工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便毕业学生更适应就业岗位技能水平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技能素养。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改革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拉电线、常用仪器仪表的应用等基础实验教学已无法满足培养毕业生就业所必需的技能要求因此导致实验项目与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做好系统的整体性实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改革紧紧围绕专业技能要求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实用、适用”。具体措施是:

1.改革实验内容

对原有实验项目过时、陈旧、多余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坚决摒弃。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实用的、必需的技能知识。增加开设适合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内容。

2.专业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培训并让学生拿到初、中级“电工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增加毕业学生就业上岗的机会。实践教学与行业标准相结合。为地方工厂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加就业水平,提高就业率,为学生拿到跨入企业的钥匙。至少取得一门以上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校企结合

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工作岗位上教授实验课程。加大投入,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将学到的先进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来,另外,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把工厂企业变成教学课堂。让学生直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学到实验项目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至用,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二、改变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课程内容模块分成单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设计工作过程,并应用与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来。在电路图连接和启动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例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实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要根据本实验项目的具体目标――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不同启动方式及其参数特点上确立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师生通过模拟工厂企业使用电动机的不同启动场合和应用领域进行实验教学,在不同应用场合分别启动电动机,观察和测量启动参数,让学体会这个实验项目的技能要求。

2.任务教学法

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内容,向学生提出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列表准备资料和工具,比如实验器材,课件,网络资源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目标认为有充分的了解,为什么做,怎么样做,需要哪些必备的知识准备,通过整个过程的实践、思考、运用、解决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验证教学任务,使学生记忆深刻,学以至用,灵活掌握,变教师的灌输为主动的探索。结合本学期的技能要求,总结各个任务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模块的连贯性和相互关系,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喜欢。因此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为主。

3.实践教学法

将学生带到周边企业进行教学是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建校中厂,将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聘请到学院实训实,请教企业人员参编教材,将工厂工作要求的内容写入自编教材,做到有的放矢,深浅适度,用岗位群的知识技能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观摩发电厂等合作企业的工作管理过程,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体验亲身操作电工设备及线路连接调试过程,充当学徒,总结学习工作经验并反馈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三、优化实验器材,先进实验设备,全面面开放实验室

以电力电拖实验室为基础,配备基本仪器仪表,以列表的形式,补充电力拖动设备,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灯泡,保险丝,小功率发电机,水泵,绝缘服装和绝缘手套,各种导线若干,日光灯管和接触器等常用开关,让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设备和开电调试的机会。

四、科学配备教师

将实验室教师经过企业实际工作半年以上培训,熟悉技能水平的要求和操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对设备的维修维护,调试安装了如指掌,应用自如,才能更好的传输给学生。最好是理论课程教师与实验室教师共同教授实验课程,达到共同实验教学的目的,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搞好实验教学改革。

五、改变角色,让学生处于实验的主体地位

传统高职院校电工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错位。教师应确立“为学而教”的教学思想,不应该包办代替。应帮助学生学习,促进他们独立学习电工实验的能力,可以推选搭配实验的方式,有学生先根据图纸自己动手连接使用电工图,完成后教师一一检查,连接无误后开电试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指导,以机械的运转正常和不正常情况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实验,总结实验经验。

六、完善实验考核办法,加大技能测试分数比例

要改变实验报告单一的来进行考核方式,避免导致一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应采用单个实验操作分开打分的方式,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为10分,错误一处扣掉1分,学期结束以总的实验标准给出技能成绩,并在期末考试中占50%的比例,提高实验成绩比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我院电工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创办省级师范性高等院校所必须的举措,为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水平低的不良现象所必须之举措。我们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电工实验教学的改革并积极实施它,才能提高就业率,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国家和地区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改变毕业学生高分低能的不正常现状,学院才能更好的为地方企业服务,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到守土尽责,厚德精技,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巍山.电工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

[2]赵建彬.高职《物理学》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7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变电站二次回路 项目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39-03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系统传授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做笔记,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与高职教育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根据高职教育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即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生产或服务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具有对工作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处理和解决的能力。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计划与实施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生产、设计或服务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中一种较好的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内容及体系

变电站二次回路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电路与磁路、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后续课程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毕业实践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识读电气二次回路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为将来从事电气二次部分运行、调试、安装、检修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来教材内容分为六个章节,首先对变电站二次回路图进行整体性概述,介绍各种二次回路符号、名称、识图的方法等;然后再分别介绍变电站中的操作电源、互感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控制电路及信号回路等。

二、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传统教学中,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大纲是在教材基础上形成的,然后根据教材目录章节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大纲时注重知识的掌握、理解、了解等,不注重知识在生产现场的系统性、应用性,本应在生产现场作为整体应用的东西被分散在课程各部分讲授。学生学完后只知道电路图,却不知道其具体用法,不了解图与图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引入新概念,介绍新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下课。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先对每种二次图纸进行讲解,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和练习,最后在期末安排一个电气二次安装实训。由于高职学生素质较低,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而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三、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教学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应以该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由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公司、广西浩天集团等96个成员组成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该集团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研讨会,听取专家的意见,了解行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以及就业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然后,深入企业走访了大量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和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岗位上应用的情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了就业岗位,该课程面向就业岗位初次为变电站值班员、变电二次检修工、变电二次安装工,晋升岗位为技术专责、站长、工区主任等。此外,还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识读电气二次回路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能从事电气二次部分运行、调试、安装、检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课程设计体现“工学结合”思想,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详见表1。以变电二次检修工、二次安装工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生产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整体设计课程,通过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将变电二次回路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融入具体任务中,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模式并设计过程化考核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据此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职学生活跃的优势,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采用了“做中学,学中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教学主线,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满足生产岗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表 1 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1.能识读控制、信号、测量以及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等二次接线图

2.能按产品图样和技术要求调试电气二次设备

3.能正确实施电气设备检修前的安全措施,进行检修后的验收工作

4.能用电工工具检查、分析电路,排除电气故障

5.会查阅图书资料、保护规程、产品手册等

6.会编写验收纪要及验收报告等工程文书 1.掌握二次回路基本知识

2.掌握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3.掌握信号报警二次回路

4.掌握主变、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二次回路

5.了解二次回路交直流电源 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规范操作、安全操作习惯;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精神

四、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一)课程项目的设计。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变电二次安装、检修工的工作过程是:安装、调整、检修变电所控制屏、继电保护屏、仪表、直流电源设备及其二次回路接线,达到验收规范的规定要求;依据工作任务标准以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整理归纳教学内容和学习课题,将原课程知识点解散并重构于4个项目中,详见表2。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训练内容,设计以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各种电气二次设备和装置的检修与调试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使教学具有“项目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工作任务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

表2 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改造情况

(二)课程项目的实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对职业岗位上所要求的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生产、设计或服务业务项目的实际完成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包含“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行动过程。以项目一为例(见表3),教师由易到难创设3个任务,分别确定完成这一任务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以及完成这一项目后的工作成果,然后下达任务给学生。

表3 项目一实施情况

项目

名称 任务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

目标 项目

成果

10

KV

线

检查与测试开关柜的交流电流电压回路 能识读保护测控装置的交流电压电流回路图并能在开关柜上找出相应的接线;能用万用表检查回路及排故。 了解二次回路基本知识。掌握开关柜保护测控装置的交流电流电压回路。掌握检验二次回路接线正确性的方法。了解开关柜上二次设备的布置。 培养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意识,严谨细致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精神 线路开关柜二次回路验收纪要及验收报告

检查与测试保护测控装置的直流控制与信号回路 能识读线路开关柜控制与信号回路;能判断控制与信号回路的异常、故障及处理。 掌握断路器的就地、远方控制回路;掌握保护装置对断路器的跳合闸;掌握断路器的防跳回路;掌握信号输出输入回路。了解操动机构储能电动机控制回路、开关柜带电显示、位置指示回路,加热及照明回路。

检查与测试10KV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能识读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能识读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能用万用表检查回路及处理故障。 掌握电容器开关柜的二次回路;掌握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掌握电压互感器一、二次接线及电压并列装置。了解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上设备的布置。

具体阐述如下。

1.资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职教集团优势,将学生带到一个完全真实的变电站工地,参观10KV线路开关柜,提出工作项目,即要求对开关柜二次回路进行检查及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随后提供了相关二次回路图。教师针对图上的各种文字符号和看图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二次回路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2.计划。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组合成项目任务团队,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开关柜检查与验收。学生分组讨论项目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分解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步骤。

3.决策。教师提出任务完成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行业和企业规范制订团队工作计划、日程安排、工作流程、人员分工与职责划分,各团队提出测试方案后经教师检查认可。

4.实施。学生团队成员相互协助与配合,按照既定工作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查阅课本、图纸和相关验收规范,自主进行学习,遇到问题时,团队一起讨论并解决。教师监控每个团队和成员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5.检查。任务完成后,各团队汇报完成的情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展示完成的验收纪要和报告,现场演示检查与测试开关柜相关二次回路过程并进行讲解。

6.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和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40页)习能力、操作规范性、检查与测试科学性、团队成员的协作性和创新性等。还可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性的操作,让学生看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在进行项目化改造之后,整个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教学过程是在生产现场进行,学生面对的是实际生产设备和图纸,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抽象化和分散化,变成直观化和整体化。其次,教学内容实战化,每个项目教学过程都是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相对应,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会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应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再次,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将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最后,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学生个体与团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培养了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汤佩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特点探讨[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1)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韦海燕,全.指向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法的表征与应用[J].职教论坛,2011(15)

第8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典型;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52-02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定义

产学研结合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育过程中的“所学”与就业职场上的“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即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2005年4月,河南省成立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河南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新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运行模式系“契约型伙伴合作式”,成员单位之间以契约、股份合作、租赁等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其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第二,企业和学校合作,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投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并派出工程师、农艺师到校上课,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校校联合,资源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联合招生,培养师资,实现双证融合,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这些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共招收农村学生22.2万人,安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3.9万人,吸纳企业资金1.3亿元,创建出若干河南职教专业品牌。

(二)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因农而生、缘农而兴,建校61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宗旨,充分发挥农科优势,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品种、技术和人员一起下基层、到农户;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该校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5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累计增产效益超过100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百棉”1号、2号、3号系列棉花品种已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2 700万亩,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示范种植;“百玉”1号、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各省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累计增产效益达1 300万余元。

在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河南科技学院荣获“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称号,这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河南高等院校。

(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要求,每个专业都与至少两个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企业文化氛围的训练场地。目前,该院与行业合作,共建了76个相对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面宽,分布地域广,学生实习效果好。如该院在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花园口水文站、开封火电厂、开封第三水厂、开封玉祥大酒店等100多处工地和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黄河水院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培养。在这些实训基地,学生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学习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工厂、工程机械实训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0多个生产实训场馆,相应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场馆里边学边练,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黄河水院多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实行“2+2”办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并参加和教学联系紧密的实习,第三学年则要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2+2”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从生产一线学习到宝贵的实战经验,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树立典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但高职教育因为尚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因而,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建立典型模式

通过对以上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最终促进新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当前,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代表性:(1)有多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2)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3)典型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结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适用性。

典型案例一旦选取,即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学校结合校情,理清思路,做好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典型案例,要从培养方式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安排、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技术开发的探索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有重要意义。日本曾把这归结为“官产学研”,说明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表明,有了政府的参与,产学研结合是可以做好的,如医学院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持下都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医院,这和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的直接统筹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领域,政府还有许多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机构,来领导、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督促和评价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从宏观上保障产学研结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要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来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

2.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第9篇:电厂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成本核算教学

[作者简介]薛桂萍(1965-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59-02

一、问题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创设完成工作任务转化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成本核算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应用性较强,方法体系复杂完整,如何把这样一门课程和项目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目标。

成本核算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多采用理论讲授法。先讲绪论,介绍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对象、职能、任务、工作组织等概念,接着讲成本核算的要求和程序,然后介绍要素费用归集和分配方法,接着是归集的费用在完工和产品之间的划分,进而结合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和对半成品成本选择的管理要求,利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然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同行业最好水平、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企业今后的经营管理提供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措施。这种看似周全的结构体系是抽象的理论系统,对不善逻辑推理、周密思考的高职学生显然缺乏吸引力。且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计算方法的讲解,学生主要采用被动记公式的方法来应对期末考试,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仍然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对成本核算理论知识和成本形成实务过程有一个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提高学生收集、筛选相关会计信息的能力,是项目教学法引入成本核算教学的直接目的。

二、设计成本核算项目开发的原则导向

1.以教师为主导。在实施项目教学时,老师必须完成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各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不同的业务环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其次,按相同任务把全班分成六个由七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工协作,有人归集审核材料的收发凭证,有人根据考勤记录归集审核人工工资福利的结算和发放,有专人负责辅助生产费用的统计计算的分配工作,还有制造费用的归集整理以及分配表的编制。任务完成后,引导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感想,训练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由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工作成果。

2.以学生为主体。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材料采购成本及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思考与现今所学的成本核算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使用的各种物品成本信息的探索,让每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主动解析身边每一件商品的成本构成。注意,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3.以任务为载体。成本核算的整体教学设计把整个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分为几个工作任务。第一,初识企业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第二,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准备:人员队伍、应用软件、账簿资料;第三,不同企业、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训练;第四,企业选定适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管理要求的成本计算方法及费用的划分。第五,一种或几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独立和结合使用;第六,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成本分析。项目开发过程中,应重视项目的独立、完整和可操作性,项目任务内容需包含新知识技能的拓展和构建,及新旧知识技能后续和前置的关系,以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4.评价方式多元。传统的成本会计试卷采用闭卷笔试,一张试卷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依据。而职业教育理念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导向即为完成工作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逻辑结构的一种管理学思想。企业成本核算中,以工作流程和流程的具体化实施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集成为工作过程导向体系。基于完整工作链条的项目教学也需要更为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任课老师一人说了算,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甚至邀请实践专家来现场测评等各种因素各占一定权重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知识掌握、可持续拓展能力做出更科学的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下面以“成本会计实务”中适合大量大批单步骤的发电采掘业的品种法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流程。

1.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工作目标。发给学生需要处理的信息:能信发电厂属于单步骤生产的发电企业,归集的各种料工费耗费的原始凭证,要求品种法开设基本生产明细账,归集分配料机物工费耗费,计算2013年12月的发电总成本和每度电的单位成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并提出要求:根据从生产车间收集的料工费耗费的原始凭证,以及已经学习的成本核算理论知识,学会编制发电厂的成本计算单表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最后,分析评价每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5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能信发电厂2013年10月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的料工费归集的原始单证,谈论分析下列问题:第一,按照受益多负担多的原则,哪些费用应该归集在基本生产明细账,哪些应该归入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上?第二,集体讨论明确归属的料工费,最好选用何种分配方法,理论依据是什么?第三,如何根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进行账务处理?第四,车间归集的费用与按计算的分配率分出去的费用有差额,如何调整?

学生仔细阅读体会相关理论部分,即品种法的特点: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会计报告期三者的关系如何?分析确定给出的信息资料应该分别归集基本和辅助生产车间,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总结其理论根据并延伸拓展出新知识,大量大批单步骤的发电企业不需要将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3.教师巡视各小组的任务完成进度,给学生必要及时的指导。任务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其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工作成果,指出优点和不足,筛选给出更好的处理问题方法。

以上项目教学的完整实施,学生既学会了品种法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采掘发电等大量大批单步骤的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如何选取有效的编制归集和分配费用的方法,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既巩固了相关知识技能,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工作乐趣,为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的会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采用项目教学法有以下优点: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承担一定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和信息及时反馈,缩短学生完成纠正错误信息的时间,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拓展能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几个关键点

1.设计符合工作过程的任务。设计便于完成的好项目任务是项目实施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根据对中小制造业的行业调查,认准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将学习内容归纳几个学习领域,再转换为几个学习情景,根据工作过程因素确定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以任务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如下表所示)。

设计一个好的项目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有机裁取教学内容,注意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设计时要考虑项目的可操作、可验证性,考虑可动用的实习设备和应用软件。全真模拟的实际的会计工作环境。要准确估计学生操作的难易度和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让项目完成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项目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项目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2.做好完成任务的技术物质准备。实施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的常规做法,也是会计工作分岗定责的的需要。分组可以由学生自愿结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以5~6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并赋予组长相应的职责、恰当的权限,要求他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带领全体成员一起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讲解新知识难点,演示新技能的操作要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氛围的控制者,沿袭着复习上次所学,引出新知识讲解,应用新知识解决课后习题的三部曲;而项目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技能。因此,项目教学法不只是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和操练,更应强调情景性描述,最好是通过演示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这样直观的演示更有利于学生熟悉工作过程。

4.教师的指导、引导要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工作任务,教师只需告知学生任务要求,由学生自己采取恰当的工作步骤去完成。复杂难做的工作任务,教师发给学生相关资料,并解释工作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甚至可能受到的伤害等。教师应及时巡视工作现场,适当提醒学生完成任务的顺序,避免学生浪费宝贵的实践操作时间。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更应及时给予指导,但要斟酌现场指导的火候和时机,不能事无巨细,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以及相关的书籍、网站等信息资源,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识,完成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5.对任务完成的总体评价。任务一般是分组或独立完成的,为了巩固新知识和技能,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鼓励各组组长通过现场演示、PPT汇报等方式来进行介绍,讲述完成任务的程序、步骤、方法,展示取得的工作成果。之后,由其他组学生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0(1).

[2]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