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旅游经济热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热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热点

第1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这则消息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进行全面调整,开始由单一化的经济形态向多元化经济形态转变。

纵观我国几大经济热点区域,珠三角――深圳、长三角――上海浦东、滨海新区――天津、北部湾――北海,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由单一的区域营销转变为国家营销:由单一的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最终实现城市辐射区的发展,形成国家经济热点区域,以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根据兰图智业――6P5S360°经营城市理论(城市形象、城市工业、城市地产、城市农业、城市旅游、城市服务等6个要素形成360°圆形营销,实现一点突破)体系,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核心区主要城市在政府力的作用下,按照国家战略体系发展,形成区域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经济支柱区域。

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

海南岛申报审批构建国际旅游岛并非仅仅是为了将海南省的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要将这个没有经过工业化阶段的海南经济带向更高的层面――无烟工业。

海南岛被批准为经济特区已有21载,兰图麾下中国经营城市团队通过招标、特约等形式,只为三亚城市形象、博鳌会展品牌进行整体策划,城市品牌大大提升外。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整体发展战略亟待调整。

旅游是海南省最大也是最能成为区域品牌的产业,因此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旅游服务业为扩散,以通信、交通、地产、手工业、贸易等产业为辐射:将海南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规划,由品牌城市带动实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促进海南省城乡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海南的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政府力促进区域发展

在政府力作用下,以实现城市整体目标(A高度、O宽度、E深度、L长度)为导向,以改变城市结构为核心,分段达标、分析、计划、执行、控制的快速统筹过程。(兰图智业城市战略定义)

海南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后,其品牌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而是上升成为国家级的区域品牌。这里面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政府力,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就是在政府力的作用下,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全岛各城市、各类型的旅游资源,聚合旅游服务周边能够联系的产业,按照发展纲要中所规划的三大步骤,逐步实现海南岛――国家品牌的建立;不仅如此,建立一个国际贸易自由区的远大理想也将在这里成为现实。

第2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第3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景区门票;门票涨价;成因

每年一到黄金周,就是旅游景区的涨价季,虽然国家出台限价令,但是涨价潮一波接一波,而我国景区实行旺季价格这一惯常做法,无疑刺激了我国旅游景区涨价。景区门票涨价的背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不同侧面探讨景区门票涨价的成因。

一、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经济成因探析

(一)旅游旺季来临,旅游热点地区的供不应求激发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

从旅游供需规律的角度来看,门票涨价的产生,是受制于市场上旅游景点供求关系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门票价格的上涨是由于供给小于需求造成的,但纵观我国旅游景点发展势头,景点增长的数量十分迅猛,就全国目前的旅游规模而言,不应该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现状,但门票价格一直呈现增长势头,到底是何原因驱使?回顾2012年黄金周的旅游接待情况,热点更热,冷点更冷的情形更加凸显,而从今年涨价的旅游景点来看,大多数都属于旅游热点地区,而一些冷点景区价格不涨反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供不应求的只是旅游热点地区,但从旅游产业的运行规律来看,旅游是有淡旺季之分的,因此,越到旺季,旅游热点地区的供不应求情况更为明显,这就是大多数的热点地区一到旺季就涨价的原因。

(二)旅游景区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忽视旅游需求弹性规律,激发门票经济的爆棚

从2001年国内旅游消费构成表来看,在2001年的旅游消费中,交通的花费占据了整个旅游消费的33.4%,加上住宿和餐饮的消费份额,基本旅游支出占据了整个旅游消费的56.4%,但是从旅游需求的弹性规律来看,基本旅游支出弹性较小,旅游企业可作为的空间有限,但就份额占据较小的非基本旅游支出而言,其中游这一块所占的旅游支出才占到4.6%,而旅游产业发展中,游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块,它是引起基本旅游消费的原因,同时也是带动后期娱乐和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引擎,游览在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正说明了我国在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景区在旅游发展中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大多数的旅游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景区门票,因此,大多数景区,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增加这一块的收入――那就是提高门票价格,事实上,对于非基本旅游支出,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适当的降价不仅不会降低旅游收入的水平,反而会增加旅游总收入,例如,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武汉的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普遍下调20%―30%,但整个的旅游收入的总体水平较之于2011年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收入而言,上涨幅度超过30%。可以,门票经济的爆棚,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景区收入过于单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景区经营商忽视旅游需求弹性规律造成的。

2001年国内旅游消费构成

支出项目 消费总额(美元) 所占比重(%)

总计 162.24 100

住宿 22.05 13.6

餐饮 15.23 9.4

游览 7.51 4.6

娱乐 11.93 7.3

购物 32.31 19.9

长途交通 48.80 30.1

市内交通 5.34 3.3

邮电通讯 5.03 3.1

其他服务 14.04 8.7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社会成因探析

(一)政府调控作用的失灵,激发景区门票价格群体上涨

纵观近几年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势头,从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景点酝酿门票涨价后,全国各知名景点纷纷跟进,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3年“解禁期”。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3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今年,全国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由此,可以看到,政府调控作用的失灵,激发了景区门票价格的群体上涨。

(二)旅游景区经营者从众攀比心理激发景区门票价格的跟风上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跟风涨价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旅游景区经营者看到其他景区涨价,特别是同等级别的景区,由于从众和攀比心理,不甘心落后于同等级别的景区,于是纷纷跟风涨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质量和价格呈现正比例的变化,而同等级别的旅游景区经营者认为自己提供的产品是同等类别中最好的,一旦看到同等类别景区有涨价的趋势,都不愿落后于人,他们认为如果保持原始价格不变,则无疑是承认自身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因此,这种从众攀比心理激发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跟风上涨。

(三)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催生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

从近几年来的CPI的变化趋势来看,近几年由于物价水平整体提高,各行各业在面对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都选择利用涨价这一手段去平衡成本增加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旅游景区也一样,在整体生存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旅游景区都采取提高价格的方式去平衡物价水平上涨带来的生存成本的增加。

(四)媒体报道误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法》赋予新闻单位监督价格的权利,但由于新闻媒体对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加之目前我国传媒业尚不成熟的经营方式,使媒体在景区门票涨价问题上,简单迎合受众心理,片面着重报道门票涨价中的有影响力的景区,而对门票不涨价的广大景区,以及门票降价或通过赠送门票、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方式变相降价的景区关注较少,对景区门票涨价问题进行科学、专业阐释的媒体信息更少,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媒体误读。简言之,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已经被媒体大大夸大、严重误读。

三、景区门票涨价背后的文化成因浅析

(一)社会心理放大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中国景区普遍涨价、大幅涨价”的主观臆断现象和心理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三个原因。第一,中国景区数量已经超过15000家,总量很大,其中,门票涨价的景区虽然相对比例很小,但绝对数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社会心理中造成了直观感觉较大的声势。第二,相当一部分门票涨价的景区是世界遗产地等著名景区,由于世界遗产地、著名景区在旅游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游客关注度高,因此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第三,由于某些主观和客观原因,这一轮景区门票涨价形成了在十一黄金周之前“集中涨价”、“突然涨价”的现象,进一步放大了热度效应。

(二)行业形象错觉

旅游业的行业形象长期以来已经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表里不一”、“外强中干”的错觉,社会普遍将旅游业误解为垄断行业,因此也对旅游业持有对垄断行业所持有的敌视态度。其实,旅游业竞争激烈、发育充分,市场化程度很高,并不存在普遍的垄断行为,更不是垄断行业。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酒店业和旅行社业已成为微利行业,主题公园类景区景点亏损面更是惊人。从大旅游的角度来看,铁路处于垄断地位,民航处于半垄断地位,而铁路和民航交通不是旅游业的主体部分。从旅游业最核心的吸引要素――景区来看,中国景区数量庞大、供给充足,特别是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条件,降低了游客的交通成本,延伸了每个景区的潜在市场半径,景区之间呈现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游客面临的各种约束越来越小,游客对景区的选择空间较大。

(三)价格概念混淆

在景区门票涨价的社会热议中,真正受人关注的是旅游价格问题,而民众在门票价格和旅游价格的概念上存在混淆现象。景区是激发旅游者出行的最主要因素、最原始动力,景区是旅游的第一吸引物。然而,目前景区门票价格在旅游价格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相对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权重较大的旅游消费要素而言,景区门票本身在整体旅游出行消费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即使景区(特别是核心景区)门票涨价幅度较大,对旅游总价格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四、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若干建议

(一)依据不同景区旅游资源的价值确定其最高价格,动员景区扩展思路,摆脱依靠门票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经济学规律中提到,价值决定价格,因此,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高低,其根本决定因素应是该区内旅游资源的价值,但目前对旅游资源价值仍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评估,导致景区价格的混战,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可组织相关方面的学者,起草可行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体系,为景区门票价格的确定提供一定的依据。另一方面,应组织景区管理者定期培训和学习,拓展其管理思路,实现多元化盈利模式,摆脱依靠门票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二)利用社会媒介的正面宣传作用,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氛围,着重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讲,全世界人们都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只不过有的已经实现了旅游行为,而有一部分则是潜在的旅游者,任何的负面新闻,通过媒体的渲染和民众的口口相传,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心理学上曾经做过类似的统计,一个好的消息会被个人传递至周边的十个人左右,而一个负面的消息可能会被传递给周边的二十到三十个人,由此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媒体的正面宣传显得尤为的重要。

(三)在全民旅游时代到来的今天,通过政府和旅游业界的共同努力,改变人民大众对旅游界的偏见和误读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因此,旅游界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印象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多宣传旅游中的正能量,而旅游业界则应秉承以人文本的原则,以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让旅游者高高兴兴旅游来,快快乐乐回家去,实现全民共乐的旅游新环境。例如,旅游优惠券免费派发活动,旅游日旅游免费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刘雪蕾,姚国荣.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2] 贾真真,吴小根,李亚洲.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3).

[3] 刘名俭,甘雪娟.我国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2007(04).

[4] 校建立,张心畅.浅析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现象[J].科技广场,2007(12).

第4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第5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旺盛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数字】长假中期,国内传统热点景区持续爆满,主要旅游城市及景区启动应急预案。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3日17时,南京中山陵、厦门鼓浪屿分别达最佳接待量的10倍与9倍,山西平遥古城为5倍。华山针对“井喷”式客流,放缓售票节奏,每小时售票不超过800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十一黄金周出游人次将达3.62亿,带动1800亿元的旅游消费,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24%。

【现场】2日,几万名游客拥堵在华山,不少游客夜困山顶下不来,要求退票,与管理方发生冲突,并封堵华山景区入口。

2日,山东泰山迎数万游客。一位游人说,如果两人一起走,只要身子稍稍分开,就会立刻被人流挤得“遥不可及”。

3日,北京故宫,吉林游客李玉顺告诉记者:“我连金銮殿都没仔细瞧,看的都是人头!”在北京长城,游客廖长胜感叹:“长城内外,人海茫茫!”而在厦门鼓浪屿,有游客上网发帖称:“5分钟仅挪动1米。”

【信号】专家认为,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旅游拉动内需潜力巨大。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说,游客爆棚说明我国仍具拉动内需的超强消费引擎,这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国人均出游率仅为2次,而美国是七八次,大量老百姓没机会外出旅游,每次旅游的人均消费为771元,花费不多,这说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供不应求”引发休假制度的反思

【数字】国庆长假前,北京各部门已预料到即将来临的游客潮。北京市假日办首次启用旅游监测调度平台,对故宫等28个景区及12处重点地区的人流、车流进行实时监控,首次与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5省份启动黄金周信息沟通联动机制。然而,这些举措依然难以缓解热点景区的压力。

【现场】游客爆满引来大量抱怨:景区是否提前做好了准备?能否满足巨大的旅游需求?4日的北京恭王府,上海游客朱小文说:“景区应该限制入园人数,不能只顾着收门票。”

一位去郑州旅游的游客说:“酒店爆满,无处可住,真是出来找罪受,可长假只有春节和十一,春节回家探亲不适合外出,其他小长假又不适合出远门旅游。”

【信号】“景区难以招架、供不应求的现状,消费者产生对旅游舒适度的不满和对景区管理、服务的抱怨。”戴斌说,“今年假期长达8天,前期积蓄已久的旅游需求迎来人流集中释放期,这需要我们对长假制度进行反思。”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若能完全落实,景区爆棚的状况也许不会出现。“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目前落实得不够。”

戴斌认为,要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在不增加节假日的前提下,可恢复五一黄金周,至少恢复为5天,可分流一部分旅游需求。同时,各地也要开发新景点,引导游客选择新景区。”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建议,各大热点景区也可试点“细分游览”模式。“以故宫为例,可设置古建、瓷器、书画、皇家文化等几大类游览线路,分流游客。”

如何扔垃圾也能反映国民素质

【数字】记者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获悉,长假期间,天安门广场一天清扫出近8吨垃圾;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更是遍布50吨垃圾。

【现场】4日,记者在天安门一带看到,环卫工人来回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其中以小广告、饮料瓶、烟头、果皮纸屑为主。环卫工人张美林告诉记者:“真希望游客也能体会一下我们的辛苦!”

第6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我们认为,海南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主要应从省情出发,把重点放在产业合作上,集中力量建设对话交流平台、北部湾和南海开发基地、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开展海洋渔业合作、旅游合作,形成鲜明的海南产业合作特点和优势。

一是共建对话交流平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要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展开,双方必定会有大量的、复杂而艰巨的对话和磋商。因此在中国与东盟政府间的磋商机制外,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论坛性质的合作对话研讨机制,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进行专题研讨,从非政府的角度对合作进行超前的设计和思考。海南具有创办对话交流机制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作为每年年会常设话题之一,或单独在海南创办定期定址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使之成为与博鳌亚洲论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重要的对话平台。

二是共建北部湾和南海开发基地。北部湾和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又是一个极易引起争端的热点地区。海南省管辖我国南海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南将利用这一优势,以规划建设国际性的北部湾和南海开发服务基地、加工基地、运销基地、研发基地为目标,把海南建设成为重要的北部湾和南海开发基地,为海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合作开发北部湾和南海的油气、渔业和旅游等资源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建设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热带农业是海南的优势产业,但在与东盟国家的竞争中,价格和品种处于劣势。为实现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共赢,海南将抢占农产品加工业的制高点,建立海南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这一方面可以把海南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料等产品,摆脱与东盟国家的不利竞争;另一方面又可以进口东盟国家廉价的农产品,为海南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把海南的人力、市场、科技、土地等优势与东盟国家的产品、资金优势等结合起来,实现互利互惠。

四是加强海洋渔业合作。长期以来,北部湾和南海地区渔业纠纷不断,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渔业发展,为避免渔业争端的扩大和升级,非常必要探讨一条合作开发北部湾和南海渔业资源的路子。首先,可以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员国间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建立渔业协调小组,协调争端,及时就争议区发生的问题保持磋商,妥善处理渔业纠纷。其次,可以成立渔业合作开发公司,共同负责北部湾和南海争议区渔业资源的开发,所得利润按成员预先协商一致的比例分咸。

第7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

第8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乡村旅游;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65-02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更值得忧虑的是,金融危机已进一步渗透到实体经济,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国的旅游业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对此,我国乡村旅游应如何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导致乡村旅游融资困难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此外,金融危机影响到人们的信心和对未来预期,造成信贷紧缩,同时金融危机拖累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因此,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融资将趋于困难。

2.金融危机影响民众旅游消费信心

金融危机下,民众的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民众对未来经济情况不明,这些会导致人们消费信心受挫,即使有充足的旅游经费,但主观上会减少或者取消旅游活动,会使旅游业包括乡村旅游受到重刨。相对日常消费,旅游并非生活必需品,一旦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收入减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对旅游的消费需求自然就下降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非典”以来的最低潮,很多旅游企业非但没有借2008奥运年的东风,就连第一个中秋小长假也是大失所望,经营状况可以用惨淡两字来形容,金融危机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已经日渐显现。

二、金融危机下乡村旅游存在的机遇

1.应对危机乡村游成为消费热点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9年中国将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农民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将成为下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五大重点领域。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旅游业虽不能幸免于难,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消费启动起来更快、成本更低,旅游业具有较快恢复能力。一旦金融危机影响减缓,旅游业将比其他行业更快复苏。在旅游产业机构中,乡村旅游以提供较廉价的大众观光休闲产品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更小。今年前两月的旅游市场情况显示,乡村游正在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大热点。今年的春节黄金周里,旅游成为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选择。国内旅游全面上扬,区域短途游、省内游、城市周边游火爆,乡村游成为热点。北京、成都、天津等多个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项目的节前预订率均超过90%。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从春节前到现在,多个旅游城市推出“旅游消费券”和免费发放部分景区门票等措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乡村游”成为不少地方拉动旅游内需的重点。

2.短线旅游需求的增长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2006年3see网调研结果表明,短线游(城市周边游+国内短途游)出游人数占出游总数的47.2%。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携程旅游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短线游占2008年“五一”所有旅游方式的五成以上,以休假制度改革为契机,短线游开始显现增长势头。金融危机下,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与萧条,对人们的旅游消费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将加速国内市场对短线游需求的增长。据调查显示,在未来1―2年有旅游计划的城市居民中,36%的受访者表示因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影响会改变旅游计划,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无论旅游计划是否受到影响,对未来1―2年计划旅游的城市居民来说,仅国内短途游(不含城市周边游)就占到居民未来1―2年旅游方式的58.5%,除此,旅游计划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居民,对城市周边游的青睐也十分明显,达到了54.7%。综合城市周边游和国内短途游的比例来看,对于计划旅游的城市居民而言,在2009年每人平均会进行短线游1.04次,短线旅游在2009年的中国旅游市场将出现兴旺需求。去年“五一”小长假,以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踏青赏花和采摘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游、乡村游就大受青睐。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共接待乡村旅游94.4万人次,旅游收入6 273万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7.3%和67.3%。在去年短途游尤其是乡村休闲游大行其道的基础上,2009年继续实行的小长假制度(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及中秋五个3天的小长假),将进一步促进人们短途游需求的增长。由于旅游企业已经有了一些短途游的尝试和经验,相信在线路设计和产品内容上,短途游会上一个新台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3.政府主导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据测算,近几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旅游黄金周里,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在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上,配以今年政府主导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中的各项利好因素,乡村游将获得产品升级的良机。首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决定投入的4万亿元巨资中约1万亿元将用于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将缩短城市与乡村的通达时间,同时,国家旅游局协同国家发改委共同落实了10亿元中央投资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这些政策都会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此外,乡村游还对拉动农村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许多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开办乡村旅游项目。2008年底,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要求开展《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各省、区、市等地方随后将会出台响应措施。例如,广西贺州市为引导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于2008年编制的《贺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三年内全市要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独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广西桂东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2009年2月份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后,乡村游开发会迎来新一轮热度,旅游市场乡村游产品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4.返乡农民工为乡村旅游提供人力支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一般都比较适合从事乡村旅游。一方面,创办或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服务,不需要太高的资金门槛、知识门槛和技能门槛,比较适合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其经营者需要对城乡两端都较为熟悉,而广大返乡农民工大多都有较长的城市生活、工作经历,眼界相对较为开阔,比较了解城市生活及市民需求,在立足本土从事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容易摸准市场需求和游客心理,能够提供更为周到的产品与服务,因而也更易取得成功。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宣传营销,提升知名度

如果没有人气,再好的景点也没有用,我国的乡村旅游有很多是高质量景点,旅游产品颇具特色。但由于包装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景点知名度不高,有的独门独院,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显得没有人气,比较冷落。旅游产品从质地和包装上均显得粗放,开发种类少,未能形成产业链。因此,要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的方式,精心筹划主题形象活动,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说明会、展览会,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要鼓励开发旅游新产品和现有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形成如竹编工艺、东坡美食等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产业链;要鼓励对现有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农家乐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制约机制;要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2.保持本色,凸显特色,打造品牌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很多经营者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常常爱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事实上,城市人希望在农村旅游中看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指导,要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培养市场意识,转变观念,培养以游客为中心的观念,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同时,以特色来打造品牌,防止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增强市场竞争力。

3.政府主导,农民参与

首先,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多渠道筹资的路子,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的资金筹措方式,利用社会集资,努力吸引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集资或资源作价入股等形式使村民获得收益分红,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最后,鼓励出台乡村旅游、农民工从事旅游的扶持政策,探索对乡村旅游点和就业培训等直接补贴,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与促进乡村发展和统筹城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用好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其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推广“短、平、特”(短途、平价、特色)旅游产品。

第9篇:旅游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域;协作发展;旅游商品

Abstract:Alongwithsocialeconomy''''sdevelopment,ourcountry''''smanyscenerytouristareaismovingtowardtheunion,thetrendcooperationgradually,like,Yunnan,Guizhou,Sichuan,Guangxi,Tibetsouthwestfiveprovincialcapitalareatravelingcooperationnetworkorganization,Shanxi,Sichuan,Hubei,Gansu,Henanfiveprovinces“three-countrytour”cooperationorganizationandsoon.Theseorganizationsinthediscussionsystem,theexchangeinformation,thedevelopmentresource,sawavisitoroutaspectsandsoonsourcetogainincertainsuccessfuleXPeriencemutually,butalsohasthecooperationdegreenotdepth,cooperationblindnessinabigwayandsoonquestions.ThisarticletriesfromZhejiang,intheWesternZhejiangscenerytravelingregioncooperationinevitabilityandthewaycarriesontheelaboration,obtainstheregioncooperationbythetimethegeneralrule.

keyword:Scenerytraveling;Region;Cooperationdevelopment;Travelingcommodity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

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