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核心素养;电子商务教学;网店客服

职业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劳动就业者应该具备的8种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不现实的,如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建设与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网店客服”及“网店美工”两大岗位群。其中网店客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包括在线客服、电商咨询、客户关系管理等。虽然是企业架构的最低层级,但却是所有中职毕业生的第一对口就业岗位。因为通过该岗位的工作,可以直接快速地熟悉企业文化、定位,掌握企业产品价格、特色及卖点,成为每一位电商人的首要岗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基于此,笔者对网店客服技能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1.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核心素养指的是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有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又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职业核心素养适用于各种职业,对职业主体而言,它是一种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综合学科,其专业如何建设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建设。而“网店客服”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网店客服是企业与客户最直接最前沿的窗口,需掌握以下基本技能:(1)办公软件使用技能;(2)网店平台操作技能;(3)客户订单交易(正常、异常、纠纷)处理技能;(4)客服常用软件使用技能;(5)客户关系管理技能;(6)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另外需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训,如在职业心态方面,突出对责任感、学习心态、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等的要求;在职业行为方面,则强调工作要规范,即每个任务按流程标准完成。

2.实践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活动可按照“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职业核心素养考核与评价”的流程来实施。下面说说笔者所执教的《网店客服》课程是如何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糅合“做”与“思”,规范实训版块。设置实训任务时应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操作――理解――应用”的过程,要求达到四个一:一种岗位技能、一个实训任务、一个实训小结、一个学习反思。学生通过一个实训任务,至少掌握一种岗位技能,并在实训中要分析出知识点小结,再通过实训反思,将学习心得融会贯通于职业情景。经过实训,学生能做,会思考,懂总结归纳,并形成能力迁移,掌握关键技能。

2、兼顾趣味与时尚,模拟职业环境。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有趣的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另外紧跟当下热点的实训任务,更能对接网店客服岗位的实践――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社会热点、行业新案例等,从中提炼实训素材。例如,天猫上的知名品牌与某电视合制作一个综艺节目《女神的新衣》,学生关注度较高。因此笔者借用其中一段视频,作为“品牌知识培训”一课的导入,在视频中有学生熟知的明星、喜爱的新品等元素,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讨论。学生通过分析产品“适合的消费人群、适合的场合穿着、价格定位”,把握各品牌的定位与消费主张;提炼各产品的卖点。类似的实训,不仅让学生理解与应用岗位知识,而且让其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感观的认识。

3、强调学习结果考核,树立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网店客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即要德才兼备。实训课的教学,一是通过实训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才能;二是通过实训中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立德。立德如何不止步于口号?可以结合课堂评价,将“德”进行量化考核,利用具体的细则标准来规范。例如,每次实训任务都会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的不同设置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积极性、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每节实训课,不仅强调实训结果的完成度,更重要考核学生的参与度。所有实训任务的目标,都要坚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三、企业实战项目渗透

要提升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借助实战项目,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方可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每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期间,笔者都会积极联系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战,从而让技术跟上产业行业发展,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匹配,让评价标准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符合。例如2014年与天猫品牌熙世界进行“双十一”校企合作,把此项活动作为教学平台融入至教学环节中,实施校企岗前培育、职业岗位进行轮岗实战体验,此时学生能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经验,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

四、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需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行业的生产经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精神。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中心来开展,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春艳.中职网上开店实务教学中网店客服技能培训探讨[J].广西教育,2014,6

[2] 李志宏.产教融合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客服”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3]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第2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3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1 概述

自2011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规模开始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阶段[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育人为本,面向人人,强调人的终身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方位进步和终身学习提供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2][3]。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关键,人文素养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文素养的内容包含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并不等于人文知识。因此,要培养人文素养,仅仅增进人文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加强人文修养。那么,如何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2],这也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2 加强人文素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2.1 进行人文素养研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 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则需要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来培养。

2.2 开展人文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展人文素养,能够铸造优秀的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人们思维活动在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方面明显增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彰显。职业教育学生作为”四化”事业的核心力量,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重塑人文素质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迫切性。

3 现代职业教育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3.1.1 人文知识欠缺。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改革试验阶段,也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成熟的体制机制, “重技能 轻人文”旧有的教育理念还存在,部分职业院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对人文知识认识不够,不感兴趣。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差,领会理解项目任务能力差,项目组成员交流有问题,难以快速融入到团队之中,特别是在撰写工作方案时,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专业素养难以体现。

3.1.2 人文涵养不高。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与欠缺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致人文涵养不高,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模糊、精神空虚、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3];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与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不从自身找原因;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导致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并直接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3.2 现代职业教育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在人文素养教育上存在着较大差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素养教育课程逐步被弱化;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就业率,将精力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造成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没有兴趣,觉得是负担,以致导致了就业质量的提高。职业院校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衔接;教学形式死板,缺乏生动性。有些职业院校还存在着人文素养教育归口管理部门较多,重复的教育较多,全面深入的教育做不到,从而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

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框架

4.1 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导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但是不少职业教育学校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具有功利性”观念,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忽视或者削弱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势必阻碍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够胜任转型升级后的产业,否则,我们的产业就形不成经济规模和效益。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彻底更新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尽展其才”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紧抓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大好机遇,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将人文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出职业岗位“满意”的毕业生。

4.2 打造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校园精神文化被称为“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境界,因此,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学术气氛等软环境建设来提升凝练校园精神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4.3 建立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人文素养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完善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整体课程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合理顶层设计,全面协调,在课程设置上要避免因人设课现象,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明确目标,在教学进程安排上要体现科学性,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创新性,将人文素养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4],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的高度统一、升华内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协调统一,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和谐发展,科学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4.4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在学校,教师最贴近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最直接、也最深入和持久,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优良师资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通盘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文教育人才引领人文教育工作的飞跃或把加强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的业务进修提到与专业课教师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促进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业务能力;通过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总结人文精神、渗透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4.5 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保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必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校必须从学校整体出发,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科学合理设置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加强合作,密切配合,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执行,使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形素养教育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文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尽管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精心规划,狠抓落实,就能够不断接近目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 决策参考,2011.21:1-6.

[2]赵卫东.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20-120

[3]韩文涛.高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人才,2013.3:216-217

第4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90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统筹规划下,要使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必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因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师资的培养、评价机制等领域的衔接无不以课程衔接为纽带来实现。近几年我国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学校中高职衔接的实际运行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实施方式。

1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国部分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衔接操作方案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有衔接方案,但方案中对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都没有指明有效的衔接方式,特别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衔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这种一致性和层次差别应通过课程来实施来体现,但目前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在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课程目标都是要求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账务处理程序,能熟练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具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结账与对账、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在课程目标上基本没有差别,这种课程定位造成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或课程目标雷同,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各职业院校虽然都有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但执行过程中大多是教师自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内容都有重复,有的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重复率达到5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全国大部分省市中高职衔接专业还没有制定中高职衔接各专业的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有少数专业虽然制定了专业标准,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1.3 技能培训重复

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业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大特点。例如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既设置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还集中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走访调查全国中高职学校的会计技能实训课堂,发现中高职会计技能的实训主要包括点钞训练、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这些实训基本都是通过重复练习达到提高会计技能的作用。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和会计课程难度虽然不一样,但是会计技能实训的内容却有很多重复交叉的地方。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重复加强了基础会计技能的学习,但是到了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时并不能连贯地以已有会计技能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会计技能(比如纳税筹划、筹资管理、决策管理能力)。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2.1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专业衔接的模式直接决定课程衔接的方式,目前,中高职衔接有“五年一贯制”,“3+3”,“3+2”,“2+3”等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差异,通过对全国实现了中高职衔接的20所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2+3”或“3+3”衔接模式,少部分学校采用“五年一贯制”或“3+3”衔接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大部分学校反映,采用“2+3”的衔接模式更有利于中高职学校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人才的培养虽然由很多要素组成,如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管理等,但核心要素是课程,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的定位也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高效衔接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还是“互联网+”的需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本文提出“满足多方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要满足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

“满足多方需求”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基础上,对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了改进,尤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改良,主要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在开发及改良方面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欧盟国家也逐渐淡化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把培育学生适用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借鉴了国外很多成功的经验,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在逐步转变课程价值理念,“满足各方需求”也即是满足政府服务于社会变化的需求、满足创新、创业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3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思路

在“满足多方需求”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采用层次递进、类型多样、模块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层次递进,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根据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需要能力逐步递进,工作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专门的职业特定能力等,如,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基本信息处理能力是个人的核心能力,又如,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能力,从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能力角度确定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选取内容提供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标准制定能力递进的课程标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不同学校的专业与课程组合,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次递进、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类型多样,就是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互结合,从所有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发现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质量管理,难以打造“中国制造”,也制约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类型需多样化。课程体系衔接怎样类型多样化?首先,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完善的行业,就应该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双证书;例如,数控专业、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较完善,在组织教学时就将这些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其次,对于哪些学校不能直接取证的国家考试,要求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一致;再次,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工学结合的方式,掌握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制定类型多样的课程标准才能保证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模块化,根据中职、高职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类型的要求,将能力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建立模块化课程时,既要有教师参与,更要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将不同类型的能力转换为课程,从职业特定能力延伸到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这样建立的模块化课程能够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中高职整个教育过程,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高效运行。

4 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只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高职课程衔接才能够真正实施。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人文素养课既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强化个人的核心能力。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要对普通文化课进行重新整合和分类,如人文素养类课程、核心能力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生涯心理类课程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因核心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迁移能力更强,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学习。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达到教学课时的40%左右,当然,有许多内容不一定组织课堂教学,可一通过各种活动课或活动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养;人力资源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单就学校层面来看,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职业教育进步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教师素养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路径选择。

一、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涵盖的内容

优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而教师素养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教师素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是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职业教育学生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培养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职业道德素养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将职业道德遵循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也是教师道德结构的主体部分。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注重自身职业道德提升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德能兼备型人才。

3.知识素养

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知识素养应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精湛的专业知识素养、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素养。教师在精湛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其知识结构,全方位学习发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使命。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养。

5.身心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是健康良好的身心素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一种创新性的冗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需要承受实习实践强度的体力劳动,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素养的不足

1.职业道德观念和精力投入有待提升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敬业精神和教学热情会随教学实践传导给学生。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专注于教授相应职业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诉求不闻不问,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工作作风欠缺。

2.实践教学技能仍有欠缺

精湛的实践教学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主要特点,但就实际情况看,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并没有经过企业社会实践培训,职业院校受自身条件约束也很难吸引企业优秀高职称人员进入,更多的年轻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从校门进入校门,实践教学能力整体欠缺。

3.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所在。就现实而言,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教学的传授,在意识中并没有重视起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另外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不主动接触企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这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学校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学校主要任务,对各类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协调和控制好人事关系,重点做好教师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休等工作,使学校人力资源利用高效率、高效益。教师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教师素养就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涵,人力资源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院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起到对教师素养的外化提升作用和内化促进作用,成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进步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素养。

1.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严格教师准入标准

招聘是职业院校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和师资力量补充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的招聘工作除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外,也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准入的方法和标准都需严格执行。测试的内容也要涵盖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严把教师质量关。

2.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成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学历、科研教育。鼓励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提高学历,加深科研工作,创造科研成果;二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知识和能力素养;三是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培育教师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四是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增强教师热爱学校与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和身体素质,提升教师身心素养。

3.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师使用工作,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靠教师办学,依靠教师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科学使用教师,高效执行教师管理职能,建设专业、结构、数量均合理且具有较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教师使用工作必须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使教师得到自我实现。推动教师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满足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得到良好的发展。

4.运用科学手段加强教师考核工作,细化教师素养考核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对教师阶段性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提高教师素养,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可将教师素养的各个方面纳入考核体系,制定详细指标:一是素质指标,包括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等;二是能力指标,包括组织协调、学习创新、业务技能、执行规范等;三是态度指标,包括进取敬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四是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标,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五是业绩指标,包括教学工作业绩、管理工作业绩、科研工作业绩、招生工作业绩等。定性、定量考核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考核水准。

5.运用多种措施强化教师激励工作,构建教师素养激励机制激励是对员工人性观的管理,即“指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设、估计与认识,也就是对员工的个人本质、基本需要和追求、对组织和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对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内容的认知和判定。”在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原则,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适度运用竞争手段,因人、因需、因时而异,围绕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掌握好激励程度和内容,构建完善教师素养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樊永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3):60-61.

[2]马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

[3]孙丽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2015,(35):150-152.

[4]王宇苓.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66-68.

第6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技师学院;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并重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技工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他体现了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客观性、必然性,所以,我们把它总结和上升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本规律之一。探索、把握和顺应这一规律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规律的内涵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和形成过程、能力本位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可概括为“二大内涵”。

1.从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层面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涵盖和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他强调,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该规律在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折射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他由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二者相比,不难发现该规律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完全一致,该规律不仅再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和形成过程,而且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

2.从人文主义角度观察该规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为教育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该规律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表现出高度的人文性,引导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为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得知,二者虽在文字表述方面有所区别,但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该规律不仅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内涵,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提升“做事”的能力,诠释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一条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1.构建专业能力训练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训练

(1)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模块

要依据先进性、职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原则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要将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确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三大主体;应按照成立专家工作组、信息收集和处理、搞好课程开发、编写初稿、征求意见、组织审定、颁布实施七大程序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和开发工作,为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指导性文件。

(2)建立一体化教室

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仿真性、高效性、综合性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应用大类核心技能的需要集中建设一体化教室,注重相关专业的融合、同类学校的共建、区域共建。应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其建筑层高、建筑面积、讲练区域划分、工位布置,在功能上既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又满足产教结合需求,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从制订一体化教师等级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师等级考核、绩效挂钩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使一体化教师等级制度真正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供教学人才。

2.构建关键能力养成体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养成体系由教学方法模块、职业道德模块构成。

(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方法模块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运用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以此提高学生方法能力。

第7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1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对高职学生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以上文件明确了国家在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政策,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的关系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1]“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素养是指人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创新能力,也称为专业素养;隐性素养是指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社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称为非专业素养。[2]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千百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素养基础和职业技术基础的教育,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具体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受单位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高职教育理念,就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职学生”,也难以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对接。

目前的高职课程概括如下:

1.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鲜明。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模式普遍具有学科教育特征,课程缺乏职业性的总体设计。

2.高职教育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被忽视。为了便于学生就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只注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本质上首先是“育人”,应把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到高职教育课程构建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融知识、技能、品德于一体的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

3.隐形职业素养和显性职业素养的割裂培养。目前,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少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养成》等课程,把隐形职业素养的养成寄希望于简单的几门职业素养课程。正确的做法是:除了专门的素养课程之外,为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等每一门课增设隐性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内容及成效

1.企业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教师和佛山市机械装备、家电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为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品质工程师等,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小组将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凝练成典型工作,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第一课堂(校内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校外实践课程),各个课堂又包含不同的课程模块,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三个课堂各个课程(或模块)之间的关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三年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中。

3.职业素养视角下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本专业注重学生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产品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培养,确定了《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本专业老师对5门专业核心课进行了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分析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对应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纲领性文件。以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专业核心课中,《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2门课申报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3门课申报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4本工学结合的教材并已经公开出版,扩大课程改革受益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广泛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改革探究,有利于促进本专业与广东省特别是佛山市家电和装备制造企业岗位对接,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家电、机械装备行业的职业标准对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确保本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新常态 提升职业素养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今天,随着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纯学历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了,如何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1.1 国家层面的现实要求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教育部提出了要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大势,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企业把职业素养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因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和精神境界,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短时间培训,其专业技能是很容易提高的,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培训就可以提升的。因此在选择人才时,首先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是有德而能力欠缺的人,至于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他们是不会选择的。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人才。②

另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也还有差距,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因此,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毕业生就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连续几年的调查中都发现,大学生求职者对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质相对比较重视,如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等,而对于组织能力、道德修养、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热情等社会与具体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类型(更多的是软能力),却被大学生求职者所忽视。事实上,这些被忽视的软能力,不仅应该是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更是求职者个人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深层能力。③

3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3.1 依托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校企合作交流,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竞争能力的平台。④当前,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伟大部署,这个响亮的号召,让职业教育推开了春天的窗户。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相应的举办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大赛,以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发展。辽宁轻工职业学院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理念,有目的地将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竞赛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竞赛训练与课程实训融合、竞赛考核与课程考核融合,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体现,而且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都得以彰显。

我院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品牌设计)课程采用“双导师制项目化课赛结合”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融合,将大赛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项目化主题设计完成作品,“双导师”训练,将课堂打造成小型职业技能竞赛赛场,优秀作品作为参赛作品直接报送。纺织服装系联合大都会时尚购物中心举办首届“大都会杯”视觉营销大赛,18名选手在卖场选择店铺进行视觉营销比拼。选手们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走访调研,利用课余时间采购材料,装饰店面。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累了较多的实战经验,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收获了友谊。计算机系学生通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

3.2 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企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能吃苦、敬业奉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建立了192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双方全方位、全过程合作,细化学习情境,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通过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融入相关知识点和职业素质要求,使学生从项目、任务的训练中锻炼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素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数控技术专业与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设计学习情境,将企业的实际产品引入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供学生选择,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先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再到实训室完成项目实践,主副讲教师共同进行指导,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和师资,按项目小组形式,以全流程跟进、完整项目实施的方式完成了模拟对日软件开发的流程和管理模式。

营销与策划(服装)专业服装陈列展示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信息化、企业项目入课堂;实训操作模拟化、岗位实操进商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企业项目开展教学,在商场真实环境进行检验。服装专业教学、训练、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

3.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党的十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去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理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⑤

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从思想实际和关注问题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道理与党情、国情、民情结合起来,与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情趣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习惯结合起来,以活生生的实例和具体详实的数据来分析、阐述、讲解。同时,针对我院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兴趣,调动各有关学生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主旋律、宣传中国梦、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形成爱党爱国、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人生品德和高尚志趣。

学院积极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志愿者服务为平台,开展人文关爱、心灵关爱、贫困关爱、环境保护等活动。如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慰问贫困家庭及孤寡老人,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与贫困学生搭成帮扶对子,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争强社会责任感。以校园技能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校企合作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举办文艺演出、讲座报告、展览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注释

①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职业教育新常态.2014.11.

② 杨群.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1.3.

③ 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2014.5.

第9篇:职业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日前在天津召开。座谈会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基础工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2014年6月26日下午,全国职业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天津市海河职教园区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鲁昕副部长,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等领导到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教育厅分管职业教育负责人、分管职业院校德育有关处室负责人、部分职业院校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学利、新疆工程学院黎杰等4名师生,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出席了座谈会。

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致欢迎辞。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主持了座谈会。他介绍了2009年以来,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召开关于德育工作方面会议的背景,他指出:技能大赛期间加开德育工作会议是技能大赛的魂,如前年召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工作座谈会、去年召开“中国梦・我的梦”的座谈会、今年召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就是向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信息。

会上,北京市教委、湖南省教育厅、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劳模代表和优秀毕业生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师生代表共1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