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第1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污染土壤;危害;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超量吸收挥发以及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等特殊功能,并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进行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这种方法费用低,效果显著,不影响环境,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的一项绿色技术。

一、土壤污染的含义以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的质量,从而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并可通过食物链对生物和人类构成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包括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不易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二、植物修复技术的含义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积累或积累的植物吸取修复,利用植物代谢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复、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等技术;重金属、农药、石油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炸药、放射性核素等是被植物修复的污染物。这种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筛选具有高产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对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三、植物修复的研究和机理

1.植物修复的研究。植物修复是一项绿色技术,它是利用植物修复有毒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沉积物、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项利用太阳能动力的处理系统。作为早期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对象是石油烃类,其修复机理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2.植物修复机理。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的修复技术,已经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当前进行的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提取作用、根际降解作用、植物挥发等作用。

3.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植物修复既是一种符合公众心理需求的新技术,是一条绿色的,生态的净化途径,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净化的方案。该技术对环境扰动少,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修复技术”。但是植物修复技术也具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所能累积的元素大多较单一,而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元素的复合污染。(2)超富集植物生产比较缓慢,生物量低,而且生长周期比较长,因此从土壤中提取的污染物的总量有限。(3)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几乎都是野生植物,人们对其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难以优化栽培和培育。(4)犹豫超富集植物的根系比较浅,只能吸收浅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对较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则无能为力。(5)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6)植物器官往往会通过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因此要将富集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进行收割并作为废弃物妥善处理。

4.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前景

(1)植物修复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不同的植被类型,其作用对象、修复机理和能力都是不相同的。(2)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加强研究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对污染物胁迫下的适应性反应,如光合反应、呼吸代谢、激素应激对污染物胁迫是如何做出适应性改变的,还要加强研究污染物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反应以及逆境信号传导途径。(3)从分子生物水平加强对植物解毒机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应重点围绕根系来探索解毒机制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植物吸收污染物首先要经过根系,因此,要了解植物、土壤、微生物整个体系下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4)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生物修复技术,需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修复机制和修复技术。

第2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为重金属,如铁、锰、铜、锌、钴、镍、钛、钼、汞、铅、镉、砷等。铁、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汞、铅、镉、砷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而且所有重金属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对人体有毒有害。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壤重金属来源广泛,包括采矿、冶金、化工、金属加工、废电池处理、电子制革和塑料等工业排放的三废及汽车尾气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施用等。如,镉大米,重金属镉毒性很大,可在人体内积蓄,主要积蓄在肾脏,引起泌尿系统的功能变化。农灌水中含镉0.007mg/L时,即可造成污染。

1 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污染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中肥料的大量投入,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得重金属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广泛分布,而土壤往往是重金属的储存库和最后的归宿。当环境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形态将发生转化并释放造成污染。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具有生物累积性,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残留在一些初级农产品中,传递进入人体内,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中国目前有耕地1.35亿多hm2,但优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近期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重度污染耕地超过300万hm2,而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kg。中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介绍说,今后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将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

2 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

在“十二五”规划中,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列为重要工作,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水平。

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与速度,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定期对辖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查。

3 注重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要充分认识重金属污染的长期性、隐匿性、不可逆性以及不能完全被分解和消逝的特点,从思想上重视了解重金属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

4 修复措施

土壤修复即通过科技创新来恢复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缓冲调控能力。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土壤一旦发生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相比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是最难解决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已受污染土壤没有治理价值,对那些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治理的就治理,该退耕的就退耕。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归纳起来有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焚烧法、土地填埋法、化学淋洗、堆肥法、生物修复等多种,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修复法,包括植物修复法和动物修复法。

4.1 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法是利用重金属积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于植物体内,然后通过收割植物从土壤清除出去,植物修复法应用比较普遍和简便,成本较低,不改变土壤性质,种植的植物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起到防风固坡,防止土壤流失。但是,其治理效率较低,耗时长、污染程度不能超过修复植物的正常生长范围,只适合中低浓度的污染耕地,而对于高浓度的污染耕地,植物修复法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效果难料,而且随着植物离开土壤,还会产生二次污染危害。因此,植物修复技术只能作为一种污染治理辅助技术。

4.2 动物修复法

动物修复是通过土壤动物或者投放动物对土壤重金属吸收、降解、转移以去除重金属或抑制其毒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动物修复的机理:生物体内的金属硫蛋白与重金属结合形成低毒或无害的络合物;生物的代谢物富含SH的多肽,能与重金属螯合,从而改变其存在状态;生物体内存在的多种编码金属转运蛋白能提高生物对金属的抗性。

虽然土壤的修复技术很多,但没有一种修复技术可以针对所有污染土壤。相似的污染状况,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同的修复需求,也制约一些修复技术的使用。大多数修复技术对土壤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副作用。

5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土壤重金属来源广泛、复杂,增加了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修复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要更好地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研发出更好的效率更高的修复技术,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把环境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土壤污染的良好环保氛围,逐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目前,研发适用性广、成本低、见效快、环保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是各国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前沿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海仟,吴光红,张美琴,潘道东.我国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生物修复技术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论丛--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 农产品中重金属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原理、方法和应用.

[3] 沈振国,刘有良.超积累重金属植物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通报,

1998,34(2).

第3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土壤修复;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吸附;胶束

中图分类号:X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16305

1引言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城市垃圾的随意堆放,油井开采的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都造成土壤有机污染的加剧。土壤是一类特殊的环境体系,由固-液-气-生物等多相介质构成。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污染状态的复杂性,有机物、重金属等以不同的结合态或游离态存在于土壤中[1],因此,土壤污染的修复难度很大,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对于防止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及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2土壤有机污染及修复方法概述

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首先要了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通常认为污染物吸附于土壤有机质上,但来源不同的土壤或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其吸附行为存在差异,还没有统一的理论。目前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实践中需综合考虑被污染土壤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2.1土壤有机污染的特点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决定着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生物生态效应及修复、缓解途径和机制。目前较为认可的吸附理论是分配理论,认为弱极性非离子有机物从水相吸附到土壤有机相是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配过程,土壤吸附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有机质含量[2]。但分配理论无法解释土壤分配系数与土壤复杂的有机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

Key words:the cities of Guangzhou,Foshan and Zhaoqing;API;SO2;NO2;PM10等问题,相应的,关于土壤分配系数变化、低浓度非线性吸附、复合污染吸附行为及效应的研究成为焦点。

2.1.1土壤分配系数随土壤成分而变化

同一种有机物在不同土壤上的分配系数相差数倍。土壤有机质(SOM)的组成影响土壤分配系数,研究者以不同方法证明,SOM极性越高,其吸附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越低。综合研究表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分配系数变化受以下因素影响[3]:土壤的来源和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特别是有机质的组成与结构(如极性、方向性、脂肪性);水中存在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这些影响因素表明,在选择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时,要注意对土壤状况的调查,对方法的小规模试验,对于不同的土壤来源,其修复方法和操作过程应有所差异。

2.1.2污染物的低浓度影响吸附等温线

由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通常较低,有机物的吸附行为更为复杂[4,5]。SOM可能存在不同的形态,如玻璃态对有机物的吸附速率大于橡胶态;焦炭类物质的存在与SOM形成竞争吸附,并且焦炭类物质的浓度较低时,非表面吸附现象较明显;另一方面,当SOM被水饱和后将增加极性有机物的表面吸附位。上述因素都会导致吸附等温线出现非线性的特征,由此引出的特殊吸附作用理论也成为研究的焦点。

2.1.3土壤有机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体系

土壤环境是由固-液-气-生物等多相介质构成的复杂体系,污染物来源众多,组成复杂,而污染造成的生态效应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的特点[6,7]。因此,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也应建立在多介质多过程的复合体系理论基础之上[8]。本文介绍的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就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修复方法之一。

土壤有机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变化属于多介质多过程的复合污染体系,污染物的低浓度吸附超出了线性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同来源的土壤对污染过程和修复过程作用差别很大,因此,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现状需要针对实际土壤环境的特点做详细的分析和试验才能进一步寻找合适的修复方法。

2.2土壤有机污染的常见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往往超出了土壤环境的自净能力,为了恢复土壤的生态和农业效用,已有多种用于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下面介绍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同时与表面活性剂修复方法加以比较。

2.2.1热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热修复方法原理是,利用有机物的热挥发性,采用加热的方法将污染物从土壤中解吸出来。热修复方法工艺简单,技术成熟,但该方法能耗过大,导致操作费用很高,而且从适用范围来讲,加热方法也只适用于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9]。

2.2.2生物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是利用土壤定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以恢复土壤的生态能力[10]。土壤中通常存在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如能将其驯化成优势微生物,通过优化操作条件,可以加速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修复被污染土壤[11]。

生物修复方法效果较好,但所需修复时间较长。在各种污染介质的修复中,生物方法都因成本较低、副作用小而受到较多关注。但是在土壤污染的修复中,因为土壤成分和生物结构的复杂性,生物修复方法的修复效率还有待提高。

2.2.3化学修复方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方法相对生物修复方法更为简单,在土壤中注入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和流动性,使其从土壤中洗脱出来,即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实现强化的洗脱效果[12]。

由于污染物常常被土壤有机质强烈吸附,降低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因此,从解吸的角度修复土壤有机污染是可行的。化学方法正是利用了洗脱剂在有机物相互吸附过程中的影响,使有机污染物脱离土壤有机相。

以上3种方法是常见的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土壤有机污染的问题,从修复效率和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来讲,化学修复是相对温和而有效的方法。其中,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学洗脱方法,下面将就土壤有机污染的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做详细的介绍。

3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往往以吸附态存在,而大多数修复技术针对溶解态污染物最有效,因此吸附影响了其修复效率。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污染物的溶解性和迁移性,因此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化学洗脱技术收到重视。

3.1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其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特点是具有两性基团,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亲脂基团)。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有机污染物特别是疏水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13]。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形式为:单体的疏水基团靠拢而亲水基团分散在溶液相;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单体迅速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胶束”,该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14]。胶束是由以疏水性基团为核心,亲水性基团包裹疏水核心构成的集合体,胶束外表面的亲水性使其可以在土壤水相中自由运动,摄取溶解态有机污染物而发挥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单体也可以增加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但其效果相对于胶束态并不明显。胶束态是表面活性剂的高效作用状态,胶束态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增加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有进入胶束内部的趋势,因此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时,污染物分配趋于进入胶束核心,大量胶束的形成增加了污染物的溶解性。

3.2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的表面活性剂类型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性离子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常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的表面活性剂列于表1[14]。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表1表面活性剂类型举例

类型名称目标污染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十二烷、癸烷、苯、甲苯、氯苯、二氯苯、三氯乙烯、多环芳烃辛烷基聚氧乙烯醚多环芳烃壬烷基聚氧乙烯醚多环芳烃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苯、DDT、多氯联苯壬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苯、四氯苯、多环芳烃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烷烃聚氧乙烯油酸酯十二烷、甲苯、三甲苯、菲十二烷基硫酸钠广泛用于去除各种有机污染物阴离子表面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活性剂十二烷基双苯磺酸钠其他皂角甘萘、六氯苯石油磷酸盐DDT、三氯乙烯、多环芳烃环糊精多环芳烃乙烯吡咯烷酮/苯乙烯多环芳烃

带有阳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不常使用,因为土壤颗粒带负电,会吸附表面活性剂的阳离子,使其难以发挥增溶作用。一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洗脱效率更高,可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较高,同等浓度下不容易形成胶束,二是因离子表面活性剂组分在含水层的沉积,沉积在介质表层的表面活性剂会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土壤的疏水性,不利于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上解吸下来[14]。

3.3表面活性剂修复土壤的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用于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效果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CMC,或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成分,或影响表面活性剂增溶有机物的过程,下面分别说明。

3.3.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包括其类型、在土壤中的饱和浓度及水油平衡值(HLB)[15]。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烃基构成的,而亲水基团则由各种极性基团组成,种类繁多,因此,表面活性剂在性质上的差异,除与烷基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外,主要与亲水基团的类型有关。前面已提到表面活性剂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常见的类型是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两种类型的作用效果不同,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CMC低,易形成胶束,修复效果好[16-18]。但部分污染物反而在因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时效果好,在实际修复时,要做详细的分析和试验才能确定。

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存在饱和浓度,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接近饱和浓度时,才会有明显的洗脱作用,当表面活性剂用量远远低于土壤饱和量时,表面活性剂被土壤所吸附,反而不利于洗脱作用的发挥。

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两性物质也有分配于水相和油脂相的动态平衡,水油平衡值(HLB)是描述表面活性剂在水相和油脂相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分配比例的参数。表面活性剂的HLB越低,修复作用越好。原因是表面活性剂在一定范围内越易溶于油脂相,与有机污染物的亲和力越强,越易将其从土壤中洗脱下来[19]。

3.3.2被污染土壤的成分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受到SOM含量的影响,实际环境中,表面活性剂也会被SOM吸附[20],影响其增溶或洗脱作用。若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粘粒含量将成为影响洗脱效果的重要因素[3]。粘粒含量高的土壤洗脱过程较慢,且表面活性剂的有实际浓度低。原因是粘粒含量高时,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同时加强,导致洗脱作用的滞后。如果仅考虑表面活性剂的洗脱修复作用,这也造成了表面活性剂的浪费,但有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吸附于土壤可以从土壤内部降低相界面表面张力,从而增加有机污染物的渗出。

3.3.3共溶剂的辅助作用

共溶剂指的是甲醇等小分子有机溶剂,在水相中加入适当浓度的有机溶剂可以大大提高有机物在水相的溶解度。共溶剂与表面活性剂共同使用时,由于共溶剂分子大小比表面活性剂胶束分子小得多,能有效地帮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由土壤有机相向水相迁移。另外,共溶剂本身也能溶解于胶束核心,形成一个溶剂-表面活性剂大胶束,增大了核心的有效容积,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分配能力[14]。

4表面活性剂修复机理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的修复主要通过增加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使污染物从土壤上解吸下来,并随洗脱液迁移离开土壤。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机理可以从其增溶过程来理解[3,14,20]。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过程分为直接增溶和间接增溶两种机制,下面分别详细说明,并引入公式对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进行评价。

4.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理

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作用力吸附在土壤有机质(SOM)上,其中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另有部分有机污染物溶解于土壤颗粒周围的水相中,溶于水相的污染物和吸附与SOM的污染物形成动态平衡。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也靠疏水作用力而吸附,且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强于土壤有机质,作用的结果即是有机污染物从SOM上解吸下来,进入水相。表面活性剂夺取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尚不确定,根据表面活性剂是否直接接触污染物,分为直接增溶和间接增溶两种过程[21]。

4.1.1直接增溶过程

表面活性剂对有机物的直接增溶过程认为表面活性剂单体先接触污染物的分子,再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随洗脱液进入土壤颗粒周围的水相,接触溶解态的污染物并通过疏水作用吸附污染物,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直至超过CMC,吸附了污染物的单体将以污染物为核心形成胶束。胶束在洗脱液中扩散,携带污染物迁移离开被污染土壤。由于污染物的溶解态和吸附态存在动态平衡,吸附于SOM的污染物会进入水相,进而重复表面活性剂夺取污染物的过程。最终,大部分污染物都将被表面活性剂夺取,并洗脱出去。

4.1.2间接增溶过程

表面活性剂对有机物的间接增溶过程认为表面活性剂先形成胶束,再通过水相介质获取污染物,使其进入胶束核心。

表面活性剂也是先进入土壤颗粒周围的水相,由于浓度高于CMC,迅速形成胶束态,分散于水相。由于胶束表面是亲水的,与疏水的污染物相互排斥而无法接近。间接增溶机理认为有机物在水相的溶解态是以被水相包围的状态存在的,因此表面活性剂胶束可以通过接触水相而间接摄取污染物。接下来的扩散迁移过程与直接增溶相同,也造成动态平衡的移动,而增加污染物的溶解性。

4.2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评价

为了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土壤修复,需要先确定其对污染物的增溶能力,可以通过理论对比或试验分析来确定。下面引入评价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两个公式。

公式(1)[3]:

S*w/Sw=1+XmnKmn+XmcKmc(1)

其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S*w-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Sw-有机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Xmn-单体形式的表面活性剂浓度;Xmc-胶束形式的表面活性剂浓度;Kmn-有机物在表面活性剂单体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Kmc-有机物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

该公式考虑到表面活性剂单体和胶束两方面的增溶能力,是相对于没有任何增溶剂时污染物的溶解能力来表述的。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考虑Kmn大小,即表面活性剂单体相对对有机物的增溶能力,同理,高于CMC时,则主要考虑Kmc大小。Kmn和Kmc均与有机污染物的疏水性正相关,与表面活性剂的水油平衡值(HLB)负相关。

公式(2)[22]:

MSR=S-SCMCCS-CMC(2)

其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MSR-摩尔增溶比;CMC-临界胶束浓度;CS-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CMC时的任一浓度;S-表面活性剂浓度为CS时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SCMC-表面活性剂浓度为 时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

该公式只考虑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作用,以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前的溶解性参数作为对照。可以利用该公式通过试验来估计表面活性剂对某种污染物的增溶效果,如图1。

图1以试验方法估计表面活性剂增溶效果的示意图

评价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公式还有多种,例如与表面活性剂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的评价公式,以及考虑到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而对增溶产生的负作用的公式等[20]。不管哪种公式,在应用时都要考虑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表面活性剂与污染物的多种作用力综合增溶的效果。

5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的展望与思考

5.1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的展望和应用

土壤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寻找快速高效的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方法十分重要。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性质及性能,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表面活性剂属于化学洗脱法的一种,利用水头压力推动洗脱液通过被污染土壤,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洗脱出去,然后再用泵将洗脱液抽提出来,并对含有污染物的洗脱液进行处理。洗脱液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和共溶剂,也可以针对被污染土壤的特点加入络合剂[14]。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在多介质中的吸附和溶解行为,形成不同的吸附态和溶解态,从各方面对有机污染物产生增溶作用,来改变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和生物可利用性,进而达到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目的。

化学与生物相结合修复是当前土壤有机污染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基于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化学试剂的活化作用,洗脱土壤污染物,增大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改善其生物可利用性,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或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提高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8]。

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已广泛用于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但其推广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表面活性剂的回收和存留于土壤中的毒性问题。

表面活性剂的回收是从修复成本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考虑的。表面活性剂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使用的浓度一般较高,同时表面活性剂在洗脱中损失很大,这一部分损失多是在土壤中的吸附截留。表面活性剂的回收需将有机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彻底分离,利用空气吹脱法、萃取法和沉淀法等方法可以将污染物从洗脱液中分离出去,再通过膜分离、泡沫分离等方法将表面活性剂浓缩提取。回收费用与损失造成的浪费相比,仅占一小部分,因此回收表面活性剂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同时,可以将环境影响减到更小。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问题是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对生物没有毒性作用,也无生物积累效应[23],但表面活性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仍然存在环境隐患。在工程应用时,除了注入洗脱液进行修复外,还需在修复完成后,冲洗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将其从土壤上解吸下来。另外,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主要靠生物降解,因此,在修复完成后应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

近年来,“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始受到关注。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产生的天然表面活性剂[15]。由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低,修复效果好,易被生物降解,可以减少二次污染,因而应用前景良好。

5.2关于表面活性剂修复技术的思考

表面活性剂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对良好的活化性能,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表面活性剂既是环境治理的去除对象,又是环境修复的有效工具。表面活性剂进入地表水环境中,将改变水的感官性状,产生泡沫,如果造成水源污染,将难以彻底清理。同时,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当中大量存在还会造成有机物的乳化、分散,增加废水处理的难度。可见,表面活性剂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应适当控制表面活性剂的使用。

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要靠详细的试验和分析来确定修复方案。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表面活性剂修复被特定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而对于多污染成分和非均质土壤的复杂情况还不能全面了解其作用机理和修复过程,研究力度有待加强,且对修复机理的深入研究不应被忽视。

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污染迅速扩张到土壤环境中,土壤作为一种多相多成分的复杂介质,往往是污染物的最终去向,同时土壤还承担着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土壤环境的保护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不仅包括被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污染物的彻底隔离,还应对污染的产生和扩散加以控制,这样也将避免因修复导致的负作用使土壤失去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表面活性剂对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主要靠其对污染物的增溶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有机质中解吸下来,进一步通过洗脱去除污染物,或由生物降解和富集作用缓解土壤受污染的程度。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阐明其修复机理。另一方面,从污染控制的角度,应着力减少有机污染物向环境中的排放,保持土壤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东美,王慎强,陈怀满.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J].土壤与环境,2000,9(2):143~145.

[2] Chiou C T.Partition and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Hoboken,2002.

[3] 陈宝梁.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及机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 Young T,Weber W.Effects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on sorption energetics [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29):92~97.

[5] Weber W,Huang W.Intraparticle heterogeneity and phase-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s under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30):881~888.

[6] 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23~828.

[7] 赵保卫,朱利中.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3):30~35.

[8] 戴树桂,叶常明.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体系中化学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钱暑强,刘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 [J].化工进展,2000(4):10~13.

[10] 马淑敏,刘雅娜,金文标,等.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3):39~42.

[11] 朱利中.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进展,1999(2):65~71.

[12] 陈刚才,甘露,万国江.土壤有机物污染及治理技术[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2):45~49.

[13] 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4] 戴树桂.环境化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 邱罡,谢凝子,吴双桃等.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2008(5):66~69.

[16] 卢向阳,唐明远,黄 彬,等.茶皂素表面活性性能及对丝毛织物的洗涤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3):218~220.

[17] 梁治齐,宗惠娟,李金华.功能性表面活性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8] 张永,廖柏寒等.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48~352.

[19] Karns J.,Torrents A..Influence of rhamnolipids and triton X-100 on the desorption of pesticides form soils [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36):4669~4675.

[20] Chu W.,So.W..Modeling the two stages of surfactant-aided soil washing [J].Water Research,2001(35):761~767.

[21] Sailaja D.,Suhasin K.L.,Kunar S.,and Gandhi K.S.Theory of rate of solubilization into Surfaetant so1utions [J].Langmuir,2003(19):4014~4026.

第4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45种元素。常见的对土壤造成污染的重金属包括锌、铜、铬、镍、铅、镉、汞等元素,它们不仅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还会通过径流和淋洗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并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等途径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0.1亿ha,占全国耕地的1/10以上;而在土壤污染中,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a,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达330多万ha,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2. 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培育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总称,采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忍耐和超量积累能力并结合共生的微生物体系来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修复。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包括了植物萃取技术;根际过滤技术;植物稳定技术;植物挥发技术。植物萃取是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运送到植物根部的可收割部分或植物的地上枝条部位;根际过滤是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或耐重金属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重金属;植物稳定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重金属超积累植物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浸淋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植物挥发是指利用植物把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为气体排出土壤,然后在集中起来处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超富集植物是指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分的植物。

2. 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吸附积累重金属,改变根际微环境,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如硫酸还原菌、蓝细菌、动胶菌及一些藻类,它们能够产生胞外聚合物,这些胞外聚合物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微生物重金属修复的机理包括表面生物大分子吸收转运、细胞代谢、空泡吞饮、生物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利用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和酵母等)来减轻或消除重金属污染,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相关研究表明微生物可使还原态重金属氧化,如无色杆菌、假单胞菌能使亚砷酸盐氧化为砷酸盐,从而降低砷的转移和毒性。菌根真菌能极大地提高铜在玉米根系中的浓度和吸收量,而玉米地上部分的铜浓度和吸收量变化不显著,这表明丛枝菌根有助于消减铜由玉米根系向地上部分的运输。许友泽等研究表明未灭菌土壤中土著微生物对Cr(Ⅵ)进行了修复,使溶出的Cr(Ⅵ)明显减少。通过7天的淋溶,培养基中未检测到Cr(Ⅵ)的存在,即铬污染土壤中Cr(Ⅵ)在7天内基本得到完全修复。但目前,大部分微生物修复技术还局限在科研和实验室水平,实例研究还不多,无法大面积推广,对于微修复技术还需做更深入探索。

3.展望

第5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 砷;土壤;污染现状;植物修复;产后处置

中图分类号 X53;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90-04

Progress on Soil Arsenic Contamination and Its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DUAN Zhi-bin HU Feng-qing * AN Ji-ping WANG Ji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31)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contamination situation and hyperaccumulator exploitation of soil arsenic,the enhancement of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were discussed.Meanwhile,different disposal technologies of hyperaccumulator 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In addition,prospects of hyperaccumulator technology in soil arsenic contamin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rsenic;soil;contamination situation;phytoremediation;disposal technologies

砷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世界性的环境化学污染问题,由于砷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和使用,砷毒害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砷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湖南、云南、广西、广州、贵州等省份,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和矿山开采冶炼使土壤受到严重的砷污染[1-3]。土壤中砷会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砷污染研究及其修复技术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自从首次发现砷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蜈蚣草后,其修复砷污染土壤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多数集中研究蜈蚣草对砷的吸收和富集机理上。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砷富集植物开发、提高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效率的技术途径与强化措施以及植物产后处置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国内外土壤砷污染现状

土壤环境中砷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土壤母质、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而以人类工农业生产以及矿山开采冶炼等活动造成大量砷进入土壤环境的人为因素通常是造成土壤砷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土壤砷污染因其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摄入超出限量值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严重时会引发“三致”效应。

目前,全球有数万个砷污染区域,最高土壤砷含量可达26 500 mg/kg[4],澳大利亚就占有超过10 000个土壤砷污染场地,其中有几个污染场地土壤砷浓度超过9 900 mg/kg[5],墨西哥拉姑内拉地区土壤砷浓度也高达2 657 mg/kg[6],造成部分国家和地区土壤砷浓度加深的重要来源是采矿和冶炼活动“三废”的排放(表1)。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年产砷矿渣50万t,已囤积的砷渣超过200万t,约有2 000万人生活在土壤砷污染高风险区域,土壤砷中毒事件屡见报道[11-12]。由表1可知,我国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采矿区土壤砷浓度严重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随着砷污染范围逐渐扩大,我国城市城郊菜地土壤砷污染研究受到广泛重视[13]。陈智虎等[14]对贵阳市近郊菜地土壤砷污染状况调查发现,个别菜地出现无污染向中度污染变化现象,张竹青等[15]对荆州市郊区蔬菜基地砷污染现状研究发现,蔬菜中砷污染是源于含砷农药喷洒。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也都比较系统地对郊区菜地土壤中砷含量进行测定(表2)。食入土壤砷污染的农产品是当前危害局地人群健康最主要的形式,我国土壤砷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2 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现状

目前,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修复砷污染土壤具有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壤结构等缺点,而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经济有效、生态协调、环境友好等特点,具有其他传统修复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1 砷富集植物的开发现状

国际上筛选出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超过400种,而国内外文献报道砷超富集植物主要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粉叶蕨(Pityrogramma calomelanos)、大叶进口边草(Pteris cr-etica L)、长夜甘草蕨(Pteris longifolia)、井边兰草(Pteris mul-tifida)、斜羽凤尾蕨(Pteris oshimensis)、紫轴凤尾蕨(Pteris apericaulis)、白玉凤尾蕨(Pteris cretica Albo-Lineata)、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 L)、琉球凤尾蕨(Pteris ryukyuensis Tagawa)、粗蕨草(Pteris.quadriaurita Retz)等(表3),这为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又陆续发现一些耐砷植物,2011年Nateewattana等[30]研究了4种湿地植物对土壤砷修复情况,结果发现纸莎草(Cyperus papyrus L)对砷的富集浓度范围在130~172 mg/kg;2012年王海娟[10]对云南和贵州几个矿区的野生植物进行调查和测定后发现,密蒙花(Buddieia officina-lis Maxim)、珠光香青(Anaphalis margaritacea L.)、小米菜(Amaranthus tricolor linn)和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4种植物地上部砷含量分别为607.68、702.70、381.65、369.55 mg/kg,并且这4种植物的富集系数与地上部生物量均较高,因而可将其作为理想植物材料来治理当地矿区砷污染土壤;2013年陈丙良等[31]采集陕西大柳塔矿区土壤和矿区荆条(Vitex negundo var)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砷长期累积情况下,荆条能保持生长态势,并得出荆条可用于大柳塔矿区土壤砷污染防治的结论;2014年邹小丽等[32]通过温室大棚种植4种柳树,研究和探索其在淹水土壤环境中砷污染的吸收、转运和去除效果,结果发现,柳树在土壤砷含量不超过50 mg/kg浓度胁迫160 d后,4种柳树的生物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差异,均有较强的耐砷性,并且经过柳树修复后的湿地土壤砷含量明显减少,可以用作湿地土壤砷污染的植物修复材料。以上报道的富集植物,虽没有蜈蚣草等蕨类植物具有超强吸收与富集砷能力,但其生境特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对当地砷污染土壤修复同样具有应用价值。

2.2 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效率的技术途径与强化措施

2.2.1 磷肥调控。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周期性较长,陈同斌等[33]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成功地用于修复湖南郴州砷污染土壤后,又通过连续5年的植物修复田间定位试验发现,从长期来看,连续种植蜈蚣草过程中不施肥,有可能会因养分亏缺而影响蜈蚣草的生长,同时发现对蜈蚣草施磷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他通过盆栽试验又发现,添加400 mg/kg以上的磷时会促进蜈蚣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含砷浓度以及砷的生物富集系数明显升高,并且随添加磷浓度升高而增加[34];而廖晓勇等[35]通过田间实例研究磷肥对蜈蚣草生长以及修复效率的结果表明,当对蜈蚣草施磷量为200 kg/hm2处理时,其地上部砷含量达到最大值(1 535 mg/kg),土壤砷植物修复率最高(7.84%);当施磷量为600 kg/hm2处理时,蜈蚣草地上部砷累积量有所降低,但可以促进地下茎储存高量的砷。因此,肥料施用量需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才能有利于促进富集植物对砷的高量累积。

有学者发现施用不同类型的磷肥也会明显影响蜈蚣草的生长和植被中砷浓度,廖晓勇等[36]又通过室内盆栽种植蜈蚣草,并对蜈蚣草施用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等7个不同磷肥处理,结果发现磷酸二氢钙是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最佳磷肥选择类型,砷的去除效率高达7.28%。因此,在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根据待修复土壤污染程度、土壤养分状况需要开展试验研究,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才能有效提高富集植物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2.2.2 收割措施。在应用超富集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的试验中发现,刈割对超富集植物砷的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李文学等[37]以蜈蚣草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收获次数对蜈蚣草生长、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数据显示在3次收获中,第2次和第3次收获的蜈蚣草的吸砷速率均显著高于第1次,并且蜈蚣草地上部含砷量分别高达3 214 mg/kg和2 384 mg/kg,均高于第1次收获。陈同斌等[38]与王宏镔等[39]分别建立了对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和井边兰草进行连续提取模式,即超富集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砷吸收并转运、富集到地上组织中,等到植物生长几个月形成一定的生物量后,定期收割地上部分,保留地下部位,形成对同一株植物进行连续转移土壤砷目的。这表明适当的刈割次数并不会降低砷富集吸收效率,反而是提高修复效率的一种策略。

2.2.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采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是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40]。大量文献也已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显示出了理想效果。杨倩[41]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施用砷酸还原菌(ARB)显著促进了蜈蚣草的生长发育,植物干重和砷累积量分别增长了约50%和113%,土壤的修复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外学者观察到,接种丛枝菌根(AM)可以提高蜈蚣草地上部生物量,增强吸收和富集砷的能力[42-45],国内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AM真菌可以提高植物对砷的耐受性,促进增加植物地上部砷浓度,提高植物富集和转运效率[46-51]。廖晓勇等[52]把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sp.C13)与蜈蚣草联合应用到砷污染场地后发现,蜈蚣草生物量提高16%~17%,砷去除率比对照区提高约40%。杨志辉等[53]公开发明了一种用于砷污染土壤的菌株(Brevibacterium.sp.YZ-1)及其应用方法,该菌株对As(Ⅲ)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并且极大降低了环境中砷的毒性。筛选出的高效降解菌株与植物联合应用具有操作简便、降低成本、安全有效等优势,这给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带来良好的应用前景。

2.3 植物产后处置技术

超富集植物生物质产后处置与处理技术的研究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工程化与商业化应用。目前超富集植物产后处置主要集中在焚烧法[54-55]、堆肥法[56]、压缩填埋法[57]、高温分解法[58-61]、灰化法[62]、液相萃取法[63]等传统处置技术上,植物冶金[64-66]、热液改质法[67-69]、超临界水技术[70]等一些新兴的资源化处置技术也相继获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每种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表4),在今后的生物质回收利用方面,还需要开展更多的试验研究。

[19] 李其林,赵中金,黄昀.重庆市近郊区蔬菜基地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质量现状[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6):33-36.

[20] 余光辉,温琰茂,徐中坚,等.广州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6):62-70.

[21] 蔡立梅,黄兰椿,周永章,等.东莞市农业土壤和蔬菜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197-200.

[22] 胡留杰,曾希柏,白玲玉,等.山东寿光设施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形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01-205.

[23] 陈同斌,韦朝阳,黄泽春,等.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J].科学通报,2002,47(3):207-210.

[24] MA L Q,KENNETH M K,TU C,et al.A fern that hyperaccumulates arsenic[J].Nature,2001,409(6820):579-579.

[25] VISOOTTIVISETH P,FRANCESECONI K,SRIDOKCHAN W.The pot-ential of Thai indigenous plant species for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arse-nic contaminated land[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118):453-461.

[26] 韦朝阳,陈同斌,黄泽春,等.大叶井口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J].生态学报,2002,22(5):777-778.

[27] WANG H B,YE Z H,SHU W S,et al.Arsenic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fern species growing at arsenic-contaminated sites of Southern China:Field survey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2006,8(1):1-11.

[28] WANG H B,WONG M H,LAN C Y,et al.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by eleven Pteris taxa from southern China[J].Environment Pollution.2007,145(1):225-233.

[29] SRIVASTAVA M,MA L Q,SANTOS J A C.Three new arsenic hypera-ccumulating fern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64(1/3):24-31.

[30] NATEEWATTANA J,TRICHAIYAPORN S,SAEOUY M.Phytoremed-iation of arsenic in submerged soil by wetland pl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mdiation,2011,13(12):35-46.

[31] 陈丙良,刘志斌.矿区土壤砷污染对植物生长影响盆栽实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3):140-142.

[32] 邹小丽,周源.柳树对砷的吸收和转运及对砷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3):7-12.

[33] 陈同斌,李海翔,雷梅,等.植物修复过程中蜈蚣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动态:5年田间定位实验[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2):402-408.

[34] 陈同斌,范稚莲,雷梅,等.磷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极其科学意义[J].科学通报,2002,47(15):1156-1159.

[35] 廖晓勇,陈同斌,谢华,等.磷肥对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田间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55-462.

[36] 廖晓勇,陈同斌,阎秀兰,等.不同磷肥对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29(10):2906-2911.

[37] 李文学,陈同斌,刘颖茹.刈割对蜈蚣草的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3):538-542.

[38] 陈同斌,韦朝阳.一种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中国,CN01120519.9[P].2003-02-19.

[39] 王宏镔,叶志鸿,蓝崇钰,等.一种治理土壤或水体砷污染的方法:中国,CN200510100644.9[P].2006-0614.

[40] 吴佳,谢明吉,杨倩,等.砷污染微生物修复的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3):818-824.

[41] 杨倩.微生物提高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42] AGELY A,SYLVIA D M,MA L Q.Mycorrhizae increase arsenic uptake by hyperaccumulator Chinese brake fern(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5,34(6):2181-2186.

[43] LEUNG H M,YE Z H,WONG M H.Interactions of mycorrhizal fungi with Pteris vittata(As hyperaccumulator) in As-contaminated soi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39(1):1-8.

[44] LIU Y,ZHU Y G,CHEN B D,et al.Influence of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Glomus mosseae on uptake of arsenate by the As hypera-ccumulator fern Pteris vittata L[J].Mycorrhiza,2005,15(3):187-192.

[45] TROTTA A,FALASCHI P,COMARA L,et al.Arbuscular mycorrhizae increase the arsenic translocation factor in the As hyperaccumulating fern Pteris vittata L[J].Chemosphere,2006,65(1):74-81.

[46] 肖艳平,邵玉芳,沈生元,等.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玉米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3):235-240.

[47] 赵中秋,崔玉静,朱永官.菌根和根分泌物在植物抗重金属中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6):81-84.

[48] 夏运生,陈保冬,朱永官,等.外加不同铁源和丛枝菌根对砷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长及磷、砷吸收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3):516-524.

[49] 白建峰,林先贵,尹睿,等.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2007,39(5):692-700.

[50] 白建峰.As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蚯蚓-植物联合修复研究[D].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7.

[51] 刘于.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富集砷的作用及机理[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52] 廖晓勇,阎秀兰,朱岗辉.一种强化植物修复砷污染场地的生物菌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中国,CN200910242389.X[P].2010-06-16.

[53] 杨志辉,柴立元,廖映平,等,一种用于砷污染土壤修复的菌株及其应用方法:中国,CN201410266798.4[P].2014-08-27.

[54] YAN X L,CHEN T B,LIAO X Y,et al.Arsenic transformation and volatilization during incineration of the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2(5):1479-1484.

[55] LU S,DU Y,ZHONG D,et parison of trace element emissions from thermal treatments of heavy metal hyperaccumulator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6(9):5025-5031.

[56] CAO X,MA L,SHIRALIPOUR A,et al.Biomass reduction and arsenic transformation during composting of arsenic-rich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0,17(3):586-594.

[57] GHOSH M,SINGH S P.A review on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utilization of its byproducts[J].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5,3(1):1-18.

[58] KOPPOLU L,CLEMENTS L D.Pyrolysis as a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heavy metals from hyperaccumulators.Part I:Preparation of synthetic hypera-ccumulator biomass[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3,24(1):69-79.

第6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湖北省大冶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镍、铜、砷等的污染,超标范围较大,污染程度较高,且污染主要集中在冶炼及开采活动较多的区域。在箕铺镇东角山村、金牛镇下边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块修复示范用地,对解决大冶市重金属污染问题,探索经济、合理、绿色的修复技术和方法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大冶市存在的大范围重金属污染农田,选取位于大箕铺镇东角山村、金牛镇下边村两块具有代表意义的农田共400亩,进行修复示范工程,拟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的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技术。调查发现,大箕铺镇东角山村重金属污染地块中铜、镍的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分别为589.00mg/kg、204.30 mg/kg,金牛镇下边村重金属污染地块中砷、镍的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分别为36.93mg/kg、259.00 mg/kg。

本示范工程拟采取植物-化学联合修复方法,重点对大箕铺镇东角山村地块的铜、镍和金牛镇下边村地块的砷、镍进行修复,土壤修复深度为0.5m。

1、工程示范目标

将被重金属污染的区域恢复农田功能,土壤重金属的浓度修复到标准限值,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通过此修复示范工程,探索得到一种适合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及实际状况的并可用于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念和方法。

综合考虑各目标污染物国家标准、风险计算结果和土壤背景值之间的差异及我国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现状,本项目的农田土壤修复的标准建议采用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镍、砷、铜的修复标准分别为200mg/kg、30mg/kg、400mg/kg。

1.1 示范目标

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用地通过连续种植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提取,将其修复到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的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铜,砷和镍),对于修复过程中田地上是否能够产出经济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用途则作为第二优先级考虑。

1.2修复措施

选择和种植各种适合当地生长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到植物内。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去除。收割的生物质进入后续处理过程。辅助措施包括改良土壤的营养结构、pH、氧化还原电位等,通过在土壤中加入温和的螯合化学添加剂等方法,来促进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

1.3 种植计划

种植面积:400亩;

主要针对提取重金属:砷、镍、铜;

超富集植物:甘薯高山薯Ipooea douarrei;

种植方式:单种,块茎繁殖;

种植密度:2000株/亩;

土壤改良的方法:配合灌溉,亩施磷灰石100公斤和EDTA+CA混合螯合剂500升;;

收获方式:人工+机械收割。

1.4修复目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

1.5目标可达性分析

目前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使重金属在土壤中产生沉淀、吸附等一系列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使其钝化,脱离食物链,减小其毒性;另一种是找寻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利用植物吸收,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辅以一些物理化学手段,例如添加浸提剂将土壤中大部分重金属提取出来再进行集中处理,从而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其在一定意义上是污水生物净化和土地处理工程技术的延伸,代表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创新方向。

植物提取利用植物根系对目标污染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并经过植物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将重金属元素从根部转运至植物地上部分,再进行收割处理,从而把重金属从污染土壤中去除。该技术适用于大面积推广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而且具有成本低廉,不造成二次污染和美化环境的多重效益。

2、示范工程内容

2. 1 植物修复工程前期工程建设

(1)土地平整和覆土

对土壤进行整平和覆土。覆土所用土壤包括心土和表土,心土直接采集于周边山地,表土则来源于水源地被剥离的上层土壤。

(2)修复示范工程种植区的水土保持和边坡处理

对于不能覆盖植被的基础设施,如田埂路,需要人工压实,以防降雨冲刷,对于不同种植分区之间的主干路和支干路不能覆盖植被,可考虑使用压实机对其进行压实硬化,并在其表面铺设碎沙石。对于地势较低且不远处有地势较高尾矿库的修复区域 ,因此需要对修复区域周边进行边坡围墙处理。

(3)修复示范工程种植区的排灌系统

对于地势较低,且周边水塘存在污染隐患,优先考虑喷灌技术。项目示范用地附近没有高位水源的自然落差,喷灌用水需要经水泵增压,需要考虑配套的设备包括:动力机、水泵、输水管道和喷头等。

(4)修复示范工程种植区的建筑和附属设施

拟采用向当地农民租用的方式租赁办公、居住类房屋,科研等活动转移至金湖示范区进行。并购置科研、办公和实验设备,配套的附属机械设备和设施以租用为主,专用型农用机械如收割机以购置为主。

(5)供电系统

供电电源用附近村庄的变电站或工厂引线接电,电缆长度、位置及配电设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由当地供电部门实施接入。

2.2 植物修复

针对此示范区域耕地及其污染特点,对面积为400亩的示范区主要种植超富集植物,配合化学药剂,使土壤中重金属尽快释放,并被超富集植物提取出来,达到修复目标。

3、工程效益分析

3.1 环境效益

通过对土壤修复示范区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可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大箕铺镇东角山村土壤中镍、铜消减量为4.30mg/kg和189mg/kg,金牛镇下边村土壤中镍、砷的消减量为59mg/kg和6.93mg/kg。同时可阻断土壤重金属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污染等,使整个示范区环境质量改善。本次修复过程采用绿色修复的原则,保持全过程的环境友好,减少修复过程的二次污染,且节能、安全、可循环和具有可持续性。修复中确定的超富集植物适合大冶当地的气候环境,不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植物修复过程也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2 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修复区可以改善农田面积400亩,土壤质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15618-1995)。修复前的农田撂为荒地,修复后可正常种植农作物,亩效益和粮食效应的增加率为100%,农业总产值增加42万斤,每斤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0.95元计算,每年纯收入增加到39.9万元。另外,在工程修复期间田地上生长的超富集植物可卖给当地提炼厂提炼金属,按每亩2000公斤,每斤0.05元计算,每年400亩地纯收入增加8.00万元。植物产品也可提供给当地的生物能源企业提炼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用作清洁能源,每年纯收入至少增加2万元。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虽然是低累积作物,总体上也能吸收一部分目标重金属,其秸秆可以收集碾碎后产生燃气或用于秸秆发电,减少当地电耗压力。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采取边修复边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当地农民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第7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植物修复 经济 美观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化肥与有机农药的大量施用,生活污水的不断排放,城市污泥,矿床的开采等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其中重金属污染在土壤污染中不仅面积大,并且残留时间长。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带来的粮食减产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达1200万吨,年经济损失在200亿以上[1]。另外,重金属可以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另外还可以通过径流和淋洗等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能通过接触和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2]。

1 重金属的概念及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1.1 重金属的概念

重金属是在工业生产和生物学效应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类元素,在化学概念上,还没有明确的的定义,但是目前还是有了广为接受的概念,那就是元素的密度大于6g/cm3,具有金属性质(延展性、导电性、稳定性、配位特性等,且原子数目大于20的元素)。其中常见的重金属有镉、铬、汞、铅、铜、锌、银、锡等。重金属离子(如Cu2+、Zn2+、Mn2+、Fe2+、Ni2+和Co2+等)是植物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它们过量则具有相当毒性。环境污染方面所涉及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土壤一旦受到外界污染就相当难治理,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累积性;隐蔽性和滞后性;不可逆转性[3]。

1.2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日益增加,重金属侵入土壤的主要途径有:

(1)矿产资源的开采。由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矿藏不断的被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产生了大量的采矿废弃场地,大量的采矿废水,废气,进而引起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2)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不节制的随意滥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急剧增加,进而形成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3)污水灌溉和污泥的利用。城市污泥的农业利用和含有重金属的污水的农业灌溉都对是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4)汽车尾气的排放。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家庭,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公路两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4]。

2 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目前常用的有淋滤法、客土法、吸附固定法等物理方法以及生物还原法、络合浸提法等化学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投资昂贵、需用复杂设备条件或打乱土层结构,对大面积的污染更是无可奈何。如据报道,对1hm2面积的污染土壤进行工程法治理(客土),每1m深度土体的耗费高800~2400万美元。如此惊人的代价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另外途径。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廉且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植物修复”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5]。

3 结合地理位置合理种植植物使作用发挥到极致

(1)在服务期满的矿区,由于所处的位置是比较偏僻的山区。种上可以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并据有利用价值的林木,而且在被利用时,不挥发所富集的重金属。以免产生第二次污染,造成对人体的伤害。(2)在城市公路两边旁和重金属污染的企业厂界的围边绿化方面,种上具有观赏价值又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减少汽车尾气和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土壤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并且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3)由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污水灌溉和污泥的利用,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是否能在农作物轮耕时,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又能吸附或富集重金属的植物。从而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4 植物修复技术的展望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支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修复技术,并以其高效、经济、清洁、美观等优势解决了环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问题,占领了世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市场。植物修复技术虽然也存在一些诸如生物量小、影响因素较多等不足。但通过适当的强化措施可以使其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服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植物修复的研究热点仍将集中在超富集植物的筛选与优化上。为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可以尝试将植物修复技术和其它修复技术联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化学试剂加强、电刺激、磁感应等,这将有助于拓展植物修复的实施领域和应用前景。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更加广泛,污染形态日趋多样。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面积在逐渐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急切需要有成熟高效的植物修复技术加以市场化应用。虽然我国对植物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是一个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植物类型众多,通过大量的筛选工作肯定能找到适合本土推广种植的超富集植物。加上丰富的农业经验和传统的精耕细作,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大规模使用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6]。

参考文献:

[1] 武正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2(6).

[2] 肖鹏飞,李法云 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

[3] 高利娟,蒋代华 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展望[J].甘肃农业,2006(4).

[4] 郭彬,李许明 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金属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

第8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21 文献标识码: A

矿产资源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发展国民经济起到重要推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比较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属矿山被开采,随着矿山开采年份的延长,矿山周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并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一旦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土地退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并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被人或动物摄取,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危害

1.1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金属矿山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 除本身由于地球化学作用而可能造成背景值偏高外,其它则主要来源于金属矿产开采、洗选、运输等过程中废气、废水的排放及固体废物的堆放。露采或坑采的钻孔、爆破和矿石装载运输等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扬尘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经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周边土壤;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废水以酸性为主, 以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为特征。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剥离物和废石, 以及在选矿过程中所排弃的尾矿,这些固体废物若在露天堆放,容易迅速风化,并通过降雨、酸化等作用向矿区周边扩散, 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1.2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淋溶作用。是指在降水的淋溶作用土壤中的重金属向下渗透到深层土壤或地下水层。其次,被人或动物的吸入。由于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环境中,人或动物就会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吸入到体内。从而损坏人或动物健康。最后,就是通过植物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进而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

1.3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与其它污染形态有所不同的是, 金属矿山含重金属废弃物种类繁多,并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其自身特点,对环境的危害方式和污染程度都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第一点,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及农作物样品进行监测后才能确定,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第二点,重金属在土壤中不容易迁移、扩散和稀释,很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具有累积性。第三点,重金属污染的自然降解是非常困难的, 积累在土壤中的重金属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作用来消除,具有难治理性和不可逆性。

1.4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被污染后,大部分污染物质能较长时间存在于土壤环境中,难以消除,易被人们所忽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危害包括:首先,影响植物生长。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向下渗透, 不仅会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还会被金属矿山周围的植物吸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次,危害人体健康。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环境中,为人或动物所吸收后,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最后,降低土壤的生态功能。重金属污染能明显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细菌量,减少土壤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

2.1物理方法

物理修复是借助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技术。分为热力修复、蒸汽浸提修复等热处理,及 电动力学修复、压裂修复、稳定化修复、物理分离修复工程措施法。一般情况下,热处理法主要针对汞污染,效果比较明显,但工程量较大,耗能较多,且易使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遭到破坏。而工程措施是利用外来重金属多富集在土壤表层的特性,去除受污染的表层土壤后,将下层土壤耕作活化或用未被污染活性土壤覆盖,从而将耕作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降至临界浓度以下。

2.2物理化学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电动修复法。这是一门新的经济型土壤修复技术,在不搅动土层的基础上,在包含污染土壤的电解池两侧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场梯度,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电迁移、电渗流或电泳的途径被带到位于电解池两极的处理室中并通过进一步的处理,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样品的减污或清洁。一种是土壤淋洗法。是指利用有机或无机酸等淋洗液将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至液相中,再把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进一步回收处理。一种是玻璃化技术法。对某些特殊重金属利用电极加热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熔化,冷却后形成比较稳定的玻璃态物质。

2.3化学方法

化学修复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石灰、 沸石、 钙镁磷肥等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水溶性、 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促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难溶物,从而使污染物被降解或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2.4农业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近几年新兴的修复技术,是因地制宜地调整一些耕作管理制度,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选择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或增施能够固定重金属的有机肥等措施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从而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从土壤向作物的转移,从而达到减轻其危害的目的。

2.5生物方法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动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生长或遗传工程培育的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物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把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土壤中某些动物能吸收重金属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它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设施较简便、投资较少、无二次污染,但是治理效率低。

3、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各种修复技术中,工程修复技术虽然效果好,但费用昂贵,难以用于大规模污染土壤的改良,而且常常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下降和土壤肥力退化。而农业措施虽然周期长,但只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生物修复费用低廉,而且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但也存在着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等自然和人为条件要求严格、对一种或两种重金属选择性修复等问题。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绿色廉价的生物修复途径,现已被科学界和政府部门认可和选用,并逐步走向商业化。尽管存在上面这些难点,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修复技术,在今后环境污染治理中有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结语

近年来,我国金属矿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而现有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很多虽然很多,但都有其局限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还需要将多种修复技术科学地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国内;土壤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最近几年,土壤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国家,土壤是十数亿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若是任由土壤污染现象自然发展而不予以有效治理,土壤污染问题会严重危害到农产品食用安全,并且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还会迁移到大气中,进而严重降低我国的国民综合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土壤污染问题绝对不容忽视,而深入分析国内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1]。

1国内土壤污染现状

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农业以及工业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土壤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些规模化的生产活动,对土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过对多个地区的土壤进行监测后发现,超过两成的监测土壤存在污染超标的问题,其污染物主要为锌,镉,铜,铅等重金属污染。在对土壤分布进行研究时发现,我国南方地区的污染程度比北方地区更加严重,尤其是在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和传统的工业基地东三省的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这也说明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以及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较为严重[2]。

2土壤污染治理策略

2.1土壤有机污染物治理策略

2.1.1原位修复技术治理策略为了保证土壤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应尽量根据污染状况选择科学的治理技术,原位修复技术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受破坏较小的土壤,在众多的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中,原位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修复成本,并实现土壤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原位修复技术能够对土壤的深层污染进行有效地治理。在利用原位修复技术处理土壤污染时,应注意尽量对废弃物进行分离和控制,防止出现二次污染,降低修复效果。2.1.2异位修复技术治理策略除了原位修复技术外,还有相对应的异位修复技术,这种修复技术通常采用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两种方法进行修复活动。这种修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修复过程中的各类措施进行控制,相比较原位修复技术因为修复技术不会产生较多的废物副产品,所以修复效果更好。但在采用异位修复技术时,需要大量的土方开挖,所以会产生较多的运输问题,这大大的增加了修复的成本投入。2.1.3物理治理及热处理策略除了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之外,还需要有针对性解决土壤有机污染的策略,所以会用到更多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如覆土稀释法以及玻璃化和蒸汽提取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有机物污染处理。这些处理方法通常被分类为物理污染处理方法,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污染处理时,不会对土壤造成较大的破坏,治理效果较好,并且在土壤修复的控制过程中,作业条件更加灵活和方便。在开展有机物污染处理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土壤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来确定采用哪一种有机物污染处理方法,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3]。2.1.4化学治理策略除了物理方式治理有机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通过微波放射或者催化氧化来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在进行化学治理过程中应当对具体的流程进行严格规范,通过科学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2.1.5微生物治理策略微生物治理有机污染物也是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其依据的工作原理是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能源,所以通过在土壤中投放微生物,来消耗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这个消耗过程中有机污染物被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这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处理方法,操作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副产品。在进行微生物治理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伴生关系来提升处理效果,因为植物本身具备较强的吸收污染物的能力,这能够有效地提升微生物分解效率。这种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方法虽然非常有效,但其弊端是需要花费比其他修复方法更长久的时间,因为生物可能会产生的降解酶具有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差异性,所以要通过监测结果来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进行控制,以增强有机物污染的处理效果[4]。

2.2土壤重金属等无机物污染治理措施

2.2.1物理、化学治理策略在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处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为淋洗法、电解法以及热解析法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热解析法的治理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热解析法能够吸收土壤中99%以上的汞。而对于铅、铬等类型的金属通过电化法处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电化法能够去除土壤污染物中超过90%的铅、铬重金属。而淋洗法则适用于提取土壤污染物中的无机污染物,并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因此,淋洗法对无机污染物具备较好的治理效果。一般来说,利用化学方法对土壤进行处理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稳定剂吸附或改变不同污染物中重金属的状态,来减少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这种治理方法能够暂时性地改善土壤的污染问题,但却无法根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虽然该方法效果较好,但土壤污染物的隐患始终存在。2.2.2植物联合微生物超积累治理策略通过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特性,将二者进行联合应用来对土壤中的无机物以及重金属进行治理,这种方法能够对相关污染物进行快速地吸收转化、分解和固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寻找适应性植物,通过在污染土壤中培育这种植物,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对重金属产生吸附效果,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以对植物进行基因改善,使得植物能够适应这种受到污染的环境提升吸收效果,这种方法几乎不会产生其他危害,治理成本较低,效果较好,并且具备一定的美化功能。2.2.3植物、微生物、化学等联合治理策略化学螯合剂能够有效地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成螯合物,通过在土壤中种植植物可以对螯合物进行吸收和降解,并配合电压法对被污染的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溶解,此时正处在污染土壤中的植物就可以对这些溶解后的重金属进行有效地吸收。依照微生物与植物共同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的原理,实现了对污染物的吸收并处理的目的。某些情况下,相关人员能够通过有机肥料与微生物进行结合,并通过有机肥料来促进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从而实现污染物的治理目标[5]。

3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策略

3.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土壤污染治理问题,除了要提高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的污染处理水平之外,还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到土壤污染控制和治理工作中。通过法律手段对污染地区及污染目标进行监控,并通过对污染程度的监测来设定污染预警机制,从而可以通过监测预防以及治理来缓解土地污染的现状。政府应当对已经存在的相关制度及法规进行有效落实,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情况进行监督,避免企业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要设立责任人制度,以便从制度上监督企业,通过对土壤的监测以及责任划分来解决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

3.2科学规划土壤管理

依据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应当对土壤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科学设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的使用方式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通过农业生产的方式以及各类投入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对化肥的依赖,不断推广绿色有机农业,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和改良,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并以此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数量。通过改善农业活动的灌溉方式来降低水污染程度,保护水资源,建立符合现代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

4结语

在上面的论述中,详细说明了目前国内土壤污染现状,鉴于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探寻导致土壤污染问题的实际原因,并针对土壤污染治理措施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地研究探讨,而政府部门也需要对土壤污染治理给予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加强土壤管理措施规划,为土壤污染治理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方建新,王璞.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8):79.

[2]庄国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4):477-483.

[3]张静.浅析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20,40(11):130-132.

[4]解丽娟,谢志远,郭光光.试论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治理策略[J].新农业,2020(1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