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职业认知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58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分析对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CS)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经过两组对比显示,采用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P
结论:在GM1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过程中,对患者促醒和认知功能的回复,减少致残率以及提高治愈率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伤后或进行手术后若患者情况允许,GM1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应作为常规治疗。
关键词:GM1 高压氧 康复治疗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3-02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然而创伤性脑损伤是许多年轻人致残的常见原因,常常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其中记忆障碍是最为常见和最为持久的症状之一。因此探讨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康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只有患者的认知障碍得到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才能配合康复治疗完成再学习的过程,康复效果才会好。本文例举了自2008年—2012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为38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58.2(55.3±3.7)周岁,颅脑损伤GCS评分为9~12分,其中5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ADL评分均低于60分,5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进行,2组患者在治疗前记忆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组和对照组都给予改善循环、高压氧、以及常规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给予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治疗时间为,每日吸氧60分钟,半氧仓,2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3疗程,每天吸氧量为80-100mg。
1.2.3 记忆训练方法。采取的训练方法一般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为主要,由简单到复杂,将记忆作业归为零,然后逐步串接,每次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起初要求患者记住的信息不要太多,信息呈现的时间要保持一定的长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信息量,当患者成功时应及时地强化,给予鼓励和奖励,以增强信心,反反复复地刺激和训练以提高记忆力。具体采取的方法为:①PQRST法:P:刚开始预习需要让其记住的内容;Q:向自己提问与内容有关的问题;R:为了记住内容和回答问题认真地阅读资料;S:反复阅读和陈述已阅读过的资料;T: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测自己的记忆力,允许使用相关的辅助工具和日常物品作为提醒。②编故事法:按照自己需要记住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习惯编成一个故事或者笑话,这样有助于极易,也可以利用辅助记忆物来帮助记忆,或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有关的图文视觉记忆、声音的听觉记忆等的训练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本身的实际情况来拟定问题的难易程度。③利用辅助物品,比如记事本,写字板、收音机等。
1.3 评定方法。在进行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GCS行为记忆实验评分,ADL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使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X±S)表示,t检验,P
2 结果
如表1显示,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疗效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因此采用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既P
3 讨论
脑损伤的患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其认知能力的强弱则是由患者颅脑损伤的程度而定。颅脑损伤患者除了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以外,常伴有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思维理解能力薄弱以及事物认知判断力低下等障碍,其中记忆障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修复后,依然可以学习新东西。记忆力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记忆反应,当然这一记忆又可以分之为长久记忆、短暂记忆和瞬间记忆三种,短期记忆指的是保持事物信息1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的记忆能力,长久记忆则是保持记忆1小时以上或更为长久的时间记忆能力。
在临床上,常常可以发现患者由于颅脑损伤而出现记忆力障碍,这一障碍将会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在学习过程,从而导致患者康复程度不明显,起效缓慢,使得康复疗效不好。我们采用GCS和ADL来测试患者的日常生活记忆能力,其内容训练都较为容易完成,在临床中比较适合运用。研究中,采用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的治疗组早期进行记忆障碍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医疗效果。
在治疗颅脑损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患者及时改善其脑循环,保持脑内血流相对稳定,以防止灌注不足或灌注过多而引起其它的负面反应,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其它方面继发性脑损害,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采用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的原理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是: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治疗可以使颅内血管收缩,减少脑组织血流量,防止血浆外溢,从而减轻脑水肿和其它方面的脑损害后遗症。虽然脑组织血流量减少,但是血液中含氧程度的增加,仍然可以维持脑组织的氧气供给。
GM1联合高压氧配合康复治疗还可以增加大脑微循环的氧输入,据有关资料显示,在0.2MPa下吸纯氧,脑组织脑脊液的氧分压比常压下要高出7—13倍,血浆溶解氧含量也提高了17—20倍,所以完全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同时,高压氧还能控制脑缺氧——脑水肿恶性循环的发展,增加血氧弥散量以及弥散距离。血液中的氧气经过弥散作用直接进入脑细胞,而弥散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弥散两侧的氧分压差,差距越大弥散就越快。0.3MPa氧压下,肺泡与肺静脉间血氧弥散量可以增加至20倍,淋巴液的氧分压可以提高10被,因而组织细胞的氧分压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动脉端氧分压可以增加19倍左右,使有效弥散距离从30um增至100um左右,高压氧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早期损伤边缘的神经组织,以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积极地采取GM1(进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联合高压氧配合治疗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应在治疗早期就介入记忆障碍的评定和分析治疗,以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认知康复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皓,张小年,山磊等.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2010,25(2):90-92
[2] 杨天明,张丽达,游洋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压氧治疗[J].铁道医学,2000,28(1):18-19
[3] 沈光宇,陆新.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脑损伤后康复疗效的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2004,12(4):42-43
[4] 李艳,戴文晋,隋晓亮等.高压氧配合认知训练治疗颅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4):96-97
【关键词】教学 创新 环境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是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动力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教育工作的重心也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对应的学校教育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以及如何生存。因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一个成功的计算机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科技科研成果,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发现为基础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将传统理论和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传授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外因。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相反,教师要大胆并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对己知的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满足于只会一个算法,要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程序结构和语句,写出尽可能多的算法。养成从多点、多面入手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式: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对于《Photoshop》课程,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文件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个性的photoshop作品,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共享给大家欣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网页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计算机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内容
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情感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有两类活动形态贯彻始终;一是智力因素启动认知活动,二是非智力因素激发认知动力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又是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计算机教学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计算机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习惯,促进学生间合作学习,等等。它们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且和智力因素一起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知识建构上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小结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或者新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营造好创新学习的氛围中,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一般原理的更新和方法的再进步,具有显著目的性、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特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培养学习者有目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把综合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循序渐进地在完成既定任务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积极地探索、思考和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主动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出发,认真、反复研究教材,完整掌握教学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努力使设计出的教学任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PowerPoint教学中,针对幻灯片设计这一内容,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①了解、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常规技巧。②选择PowerPoint提供的“设计模板”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幻灯片版式建立新幻灯片,更改幻灯片背景颜色。③根据设计需要插入相应图片和配音。④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更改字体颜色和大小。⑤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⑥对一组幻灯片目录添加超级链接。这样设计教学任务能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后的任务又将难度分散开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给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得以在由浅入深的任务推进中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创造性思维。
2.艺术性地调控课堂教学中任务布设的时机、节奏和形式。首先,要创设任务布设的时机,突出任务主题,明确任务目标,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活跃和高效。如在学习了Photoshop基本知识后,即刻布置照片的处理、修饰和编辑任务,让学生领略该软件的神奇功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其次,要调控任务推出的节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能力积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设任务。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时,先布设文档一般编辑的任务,待此任务得到较好完成后再给出图形处理、表格处理等任务,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梯度。第三,任务推出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知识巩固型的,也可以是能力创新型的;可以是问答式的,也可以是上机操作式的。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
3.在任务的完成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现代职教理论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任务完成中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任务的完成归化于群体的参与和创造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合作、彼此交流的机会。例如在网页制作,用flash制作主题文字“我们的中国梦”的任务中,要求上述六个字依次出现,每个字要水平从反向转到正向。对于这个任务,我们在指导学生按常规方法每个字都做一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更高版本、功能更强大的软件,用第一个元件生成后面五个元件的方法完成主题文字的生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任务的自主合作完成得到逐步、快速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分享智慧和拓宽个体思维空间的能力。
4.建立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学会操作、提高技能。学生个体差异不同,评价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要表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突出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有效指导学生形成自信、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入愈发深入,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职业教育作为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其培养成果一方面决定着学生能否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更好地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冲击原有的职业岗位
在2014年出版的《与机器人赛跑》一书中,作者就目前失业率较高的局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导致当今社会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国内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也纷纷加快了“机器换人”的进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劳动力需求随之显著下降,原有的职业岗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使学生在“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自我价值,成为岗位的主人,是职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2.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新的教育需求要求职业教育者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根据旧有的从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计算机的学习通常仅在计算机公共课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如今,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思路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课程的相关技术,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3.教学模式面临全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他们追求更为平等、高效、自我的信息传输模式。此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烦闷,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此外,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三尺讲台、黑板板书的教学方法,互联网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受学生的青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实打造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网络时代
要想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首先要完成思想上的转变。这不仅要求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而且要把互联网融入思维体系中,用全新的理念与认知模式更新自己的思想,进而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慕课制作培训的过程中,遇到没有掌握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很多教师选择将问题记下来等到下次培训时向培训教师请教。这样的做法是传统思路的体现,在互联网思维下,教师应主动通过网络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日常授课。只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日常教学的必备元素,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传统的校企结合通常是将学生送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厂家进行实习,在“互联网+”时代,校方还应加强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将各个专业的学生介绍到这些企业中,了解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融合。此外,还应促进互联网企业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为网上创业的学生建立后台维护、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自主创业、促进电子商业发展的号召。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转贴于
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 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 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3 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项目教学法
一、引言
在高等职业大学中,几乎每个专业都会开计算机技术类的应用课程,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诸如flash、3Dmax、Photoshop等多媒体应用软件,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由于该类型课程简单易学,而传统教学很难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概述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是项目化设计教学的理念,授课内容主要以工作项目为主,在整体上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利用该形式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制作人员能够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和工具上,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整体项目的设计粘合点更高,课程的系统性更强。
项目的实施过程要以项目教学内容来安排连接,让学生的学习有一种认知焦点。一个项目多少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背景和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更积极地去学习知识,在比较困难的问题面前,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其工作重心逐渐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学习转向工作,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有能力接触社会。
三、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Photoshop设计与制作是一项非常经典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课,至今甚至在将来都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学生务必要学会和熟悉Photoshop软件,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1.Photoshop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学目标
项目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表现方式不同。传统教学中,我们重点通过笔试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但对于Photoshop课程而言,只是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不会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笔者以Photoshop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来介绍制作项目过程。
在photoshop中应用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客户要求的设计或制作项目的能力。Photoshop是一个正规的制图软件,只有了解Photoshop的具体内容、具备项目开展的必需能力才能进行设置,只有掌握了Photoshop基本功能后才能进行图片处理格式化。因此,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适应这个社会,锻炼自身的能力,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Photoshop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学过程
Photoshop项目化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第一,建立一个项目的背景和环境,教师应与杂志社的编辑部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作为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对其需要制作编辑的图片进行修饰、处理等;第二,要研究和分析Photoshop正本杂志图片的排版处理;第三,制作项目,认真修饰处理杂志社需要出版的图片,并进行相关图片效果的讨论和分析;第四,教师按照杂志社的要求来制订教学任务;第五,教师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具体分配,让学生能够制作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实施;第六,项目结果检验,教师按照所布置任务的规格来检验学生所做的任务是否达标,若有疑问可与教师或者杂志社内资深美术编辑探讨;第七,进行作品展示与点评,为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选一部分学生谈一下自己的工作思路、图片处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实施的收获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学生在Photoshop制作过程中常出现不能精确地剪裁或移动图片的情况,其实只要在选区调整剪裁范围时按住“CTRL”键,剪裁框就会服服帖帖地“听话”了,同样在移动图像时按住“CTRL”键并结合方向键就可以细微地进行图像移动了。这些小细节既是Photoshop制作中的小细节,也是难点。
3.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项目化教学是当前计算机技术教学中一项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案。我们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发放问卷调查我院100名flash、3Dmax、photoshop相关专业方向的学生。统计结果为:项目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对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开始产生兴趣。学生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上也更加高效,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四、小结
项目化教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创新性,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很大。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在教学和工作双环境下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程序设计 心智技能 建构主义 课程改革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计算机内部的大门。在学科体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研究者往往注重程序设计理论、程序设计方法、算法的研究,因为社会普遍把程序设计看成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学习者也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在职业院校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智能优势完全不同,但由于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的教材、教法,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调查显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很少能对口就业,很多毕业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入门都达不到,更不用说专业课。这样一方面造成国家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软件蓝领”人才奇缺,影响了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如果把程序设计看成是一种普通的技能,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将对计算机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内涵阐述
1.技能
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力系统。[1]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决定动作会不会做、熟不熟练的问题,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又可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计算机教学中的中英文录入、计算机组装属于操作技能,其他大部分技能都属于心智技能,如编辑排版、计算机维修、程序设计等。了解技能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法,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知识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高级的心智动作实现的,心智智能是知识掌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影响着知识掌握的整个过程。[2]与操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的特点,不易为人们直接感知和把握。心智技能的形成是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心智技能的教学在过去一直是欠缺的,结果直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冯忠良等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对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进行研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这一理论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计算机类技能以心智技能为主,对计算机类教师而言,心智技能可以由知识迁移。由于学生的知识的缺乏,教师的这种迁移经验不能适用于学生,必须另辟蹊径,对心智技能的形成多加研究并应用于教学。
3.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
计算机程序是计算机所使用的语言,属语言范畴,应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相近。从表面看,计算机程序由模块构成,模块由语句构成,语句由关键字构成,对应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的段、句、词。从本质看,沃斯著名的程序定义的公式为:“程序=算法+语法+数据结构”,即按一定的结构把数据组织在一起,按解决问题的算法把数据处理的语句组织在一起就构成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对象是数据,处理的方法是算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除了语法、数据结构知识外,还有最重要的阅读、写作、解析技能。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数据结构知识,相当于语文课程中的字、词、句,掌握这些是写不出文章或计算机程序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写作、解析技能,才能真正学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学生学了语句不知道怎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想做个东西却无处入手;也有学生看书挺明白的,可一坐到电脑前手就不听使唤,思想也短路了,一写程序就错,这就是因为只具有阅读技能,缺少写作、解析技能。按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过程分析,“原型定向”阶段不到位造成无处入手、缺少“原型操作”阶段的强化训练,结果不能顺利进入“原型内化”阶段。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的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职业院校学生的智能优势在于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因此,不能在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上作过多要求,而应该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建构主义理论开展教学,在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优势,避开学生的弱点,由学生的已有图式进行学生的联系、思考、协作训练,建构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
1.原型定向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4]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就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活动结构,从而使学生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从程序设计活动的结构来看,程序设计包括“一提(提出问题)、二建(建立数学模型)、三选(选择算法)、四编(编写程序)、五调(调试程序)”五个动作,核心动作是算法(可用流程图或伪语言表示)。原型定向阶段建构主义教学的主题主要围绕这五个动作进行程序设计技能定向,使学生从“问题空间”向计算机“解空间”过渡。
意义建构的主题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使这种活动“外化”为原型(即实践模式),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定向,可选择“多背景或多结构教学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建构“情境”。例如采用简单易学的趣味例题,或图、文、动画演示等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可亲眼看见、亲手触摸的知识,让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初期,需要把每步活动设计成教学卡片强化定向。使用时,按操作顺序把它们摆在一张白纸上,每摆一张卡片,就按该卡片上方标明的步骤思考,并把结果填在下面的空框内。
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只是程序设计技能形成的开端,要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还需引导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
2.原型操作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
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不仅仅是依据原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且同时使作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5]程序设计能力不是“教”会的,也不是“学”会的,而是“练”会的,是在程序录入、运行、调试中锻炼、体会出来的。因此,原型操作的建构主题是操作、操作、再操作,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区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能力引导到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五个环节组成[6],下面以程序设计中最常见的“排序”问题分解教学的过程。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框架。计算机排序的“最邻近发展区”就是人工排序或最简单的二个数的计算机排序,因此,脚手架可分别设计为:本班学生的身高进行人工排序、用计算机求二个数中最大者、三个数中最大者、三个数排序、本班学生的身高排序。
(2)进入情境:用动画、幻灯片模拟,用网络化多媒体演示、示范、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等,将学生引入脚手架所设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例如,本班学生的身高进行人工排序总结解题过程为输入(眼)、处理(脑)、输出(嘴),得出计算机解题过程;用一条输入(input或scanf)、处理(if)、输出(print或printf)就可用计算机求二个数中最大者……沿潜在的发展水平区,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原型操作初期,学生要把五个活动的所有动作,依次按照顺序一一作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因为只有在展开的活动中,学生才能确切了解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完备的动作印象,同时也才能获得正确动觉经验及确保活动方式的稳定性。但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3.原型内化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7]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形成,素质是由知识、技能、情感之间的迁移、整合与类化而形成的,学习材料相似性和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有助于这种迁移、整合与类化。因此,原型内化的建构主题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为“随机进入教学法”。
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决定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学生可以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可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有助于实现技能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随机进入教学包括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8]例如,排序问题中,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规模呈现不同的情境: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
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后期引入一些实际问题的项目与课题,可使学生尽早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与职业零距离接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小结
2005年我省制定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9]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在课程改革内容、课程的实施、评价和管理上形成了清晰的工作路线、实施方法和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已完成自上而下的指导性阶段,正进入课改实施、试点阶段。但职业院校从学科体系向职业能力体系的转变任重道远,本文仅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的角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在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
参考文献:
[1][2][4][5][7]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234,248-330.
[3][6][8]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省略.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2002.06.17.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设计 模拟组装 评价考核
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以某一任务为中心,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主线是任务、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互动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过程变化的不确定性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
2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及环节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原则
(1)学生是中心,教师围绕学生和任务起积极的协助作用;(2)任务设计必须恰当,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可太难,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完成为合适;(3)教师需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4)教师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习效果。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要素
(1)情境要素由师生共同创设;(2)任务要素需统筹规划任务的完整性;(3)组织要素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4)过程要素要为实施实际工程任务的真实反映;(5)评价要素必须具体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环节
(1)任务确定;(2)计划制定;(3)计划实施;(4)评估检查;(5)归纳小结。
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地位特殊性强,学习内驱力弱。笔者曾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10年,走访过大量的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调研表明:对普通职员而言,需懂得计算机简单维护技术;对从事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维护的专业人员,计算机维护技术是必备技能。教学实践中,不管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部分学生对其重要性、特殊性认识并不足,并不把其作为主课看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2)课程技术外显性强,学习韧性不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主要内容是是硬件系统的组装维护和软件系统的安装调试。涉及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组装、测试、维护和软硬件常见故障及诊断等。学生对能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兴趣大,而对抽象理论问题钻研不深,容易满足于“眼见为实”,一知半解。
(3)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学习运用能力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融理论、基础、实践应用高度统一的课程,学好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支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从基本理论素养到动手能力都不相适应,知识运用能力弱。
4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任务驱动教学实践
完成任务最关键的因素是要“胆大心细”,要敢于动手去做任务,更要认真观察任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计算机硬件系统组装任务为例,介绍如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1)任务说明。本任务是为培养学生根据需求选择和配置微机硬件,组装和调试微机的操作能力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熟练组装微机。
(2)背景知识。微机系统的基本知识;主板、内存、CPU等设备的类型及性能指标;微机组装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微机组装流程及技巧;微机系统的简单调试。
(3)任务内容。根据需求和任务费用,选择部件并组装一台微机,本任务用虚拟的5000元费用模拟组装一台多媒体计算机。
(4)任务要求。根据需求和任务费用列出配置清单;组装并调试好一台微机(依据实训室现有部件,最终点亮显示器)
(5)任务评价:(见表1)
(6)本任务课程标准内容:①了解微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认识各部件特征、外部接口类型,掌握微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组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②正确识别并掌握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进行微机硬件系统的拆和装。③学会在互相协作中培养职业素养,在个体与集体完成任务中培养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计算机硬件组装流程及各部件防错连接;难点是CPU及其风扇的安装、主板的固定、数据信号线与电源线的连接。
5 考评方式
(1)平时占30%。考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职业素质,任务内容中有1/3未完成者,则视为不及格。
(2)期末占70%。由实际操作考试(占70%)和试卷(占30%)两部分构成。完成综合性任务为实际操作考核的主体(笔者在教学中,还准备了100个小操作任务,由学生分组随即抽取完成5个,以此作为实操考核补充,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实操主要是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的成效
(1)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自己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2)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包括人为故障设置),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任务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各小组之间形成竞赛格局。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只有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将来才能有更好地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7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与课程学习是同步的,而且是步步深入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前期没有认真学习,导致知识链不健全,在中后期极可能出现不想学或想学学不会的状况,教师要指定专人或亲自指导补课。
(2)课程教学中由于难以做到每人一个工位实操,分组小组中必定有人主操作,有人辅操作,由于学生性格差异,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致使个别学生在平时的小组协作中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有人只看不动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1]。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课程体系偏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1课程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三个阶段。课程体系构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本专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IT职业能力培养渐进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准备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岗位技能应用课程”逐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式,坚持“一个模式、两条主线、三个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2]。
1)一个模式
以工学交替为模式,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完成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2)两条主线
第一条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围绕“网络商店网站”、“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典型应用软件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第二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真正以“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同时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重复的、刚性的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到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3)三个结合
一是企业与学校结合。一方面注重引进企业软件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将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分解成教学实践项目和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结合,不但组成联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而且邀请企业教师进行教学实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气氛。二是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结合。依据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和软件行业对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三是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结合。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重视与学生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毅力、自信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愿望的培养。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优质核心课程的确定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核心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效果。本专业课程组通过抽调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召开论证会的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方论证,并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了《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SQL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与开发》和《嵌入式应用与开发》四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提出了建设总体目标为:组建专兼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制定各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并开发出保障教学效果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个核心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严格按照依据工作岗位定位专业目标、依据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经历了课程定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与反馈六个阶段。四个核心课程小组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结合能力模块,提取出每个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以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突出工作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所涵盖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是分析用户需求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总体要求和适用范围,确定相关的硬件、支撑软件的要求、项目决策与解决方案等。项目计划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总体工作量进行估计,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安排,也是对日后项目进展进行监督的一个依据。概要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模块分解、确定软件的结构、确定模块的功能、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全局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详细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界面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局部数据结构设计等。系统实现是将软件设计以程序代码实现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写模块代码、调试程序、组件编程、组装系统模块等,并完成用户文档的编写。产品的是在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完成之后,将产品成用户可方便安装或者使用的形式。#p#分页标题#e#
3教学实施过程改革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还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和质量监控委员会。选派骨干教师,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成立核心课程改革小组,并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监督教学实施效果。从而使课程改革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水平、认知网络和认知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六步教学法。
1)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牵引”等不同的任务提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通过案例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对于部分实现的程序,教师边分析边实现,由老师讲解关键代码,在后面的环节学生可模仿完成功能实现。教师要为每一章内容精心制作具有动态效果的幻灯片,以及便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例代码,随堂演示,条理清晰,并在开发环境中演示实例代码运行效果。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编程的规范性,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3)项目实战以仿真软件企业项目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分配任务,根据需要成立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配置一个项目经理(学生担任),项目组成员明确分工,分组讨论任务的实施方案,在小组内部形成明确的任务实施方案后分头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责”的团队合作精神[3]。
4)任务实施完成后,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互检并讨论存在的问题,最后与教师互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该环节中进行师生互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成员派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6)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小结本学习情境,布置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能力拓展项目。并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