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特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重视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正轨。因此,本文则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1 激趣教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阅读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更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对话通道。如: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利用故事激趣等,以运用教材激趣、运用多媒体激趣为例,即是在学生学习教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有意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中展示瀑布,可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可话锋立转,转移到今天所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做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其朗读的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向全班学生说道“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也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寻着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陆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通过新课导入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2 个性教学
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用行动示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既能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阅读后师生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可选择通俗易懂的科幻类、故事类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课外阅读,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如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教师可带捐书,并动员学生将个人图书放在“图书角”中,由班干部进行借阅管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书源不足问题,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3 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怎能离得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而只是并不等于智慧,知识知识外在的,需要个体内在而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内容时,可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出其他内容,并补充下联内容。有的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中所选取的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因此,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方法;阅读质量;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教学过程并非是教师讲学生听,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的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我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组织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那么,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就能形成交际能力。如果我们上课时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学生在这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也会变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
二、运用多媒体创新语文教学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为此,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也将带来新的变化。
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实证明,口头讲解与板书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适度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教师应欢迎学生对师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心的语言对自己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师生互动、知己知彼中达到教学相长。
三、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质量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最初内容,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有的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优化阅读 有效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引导到课本中,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并投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能受到启迪,享受阅读中的美感。在学习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而不是用老师的体会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虽然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但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环节还是非常薄弱的,大多都低效甚至无效。
一、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主要表现在:
1.“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固化,仍然是对教材的中心、目标等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大多非常重视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或者知识考点的扩展,对学生的阅读比较轻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研读课本的机会,常常都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自己的所说。一堂课教师讲得倒是不少,但是学生很少有走近课本的机会,这样就很难让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考试,所教学的课文经常都是针对考点进行讲解的,这让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都是做题的技巧,没有真正获得语言的美感,一切都是为了答案。这样的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因为学生很难自己跟文本进行对话,很难有自己的情感交流和思维锻炼,从而很难让学生产生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
3.教学中只注重文章的中心、含义等。一些语文教师都是凭借自己的一点经验,在教学别重视文章中心和含义的讲解,对于文章语言的表达却常常忽略。这种重含义而轻文本的情况存在已久,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想要纠正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
4.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现在的初中生在课本之外就很少有其他的阅读了,特别是农村中学,就算有个别同学会阅读,也大多只关注有趣的情节,且是自主的、没有组织的阅读,很少有学生真正精读一部好的作品。很多中学生必读书籍都很少被落到实处,这就让学生失去被文学熏陶的机会,因而学生慢慢地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
1.阅读教学也要有可行的有效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正确可行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要实现现在所说的三维目标。在一节课的阅读目标确立前,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这样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可行的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细化,这样才有利于有效课堂的落实。
2.对学生课堂文本的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部分,阅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阅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一堂语文课的有效就必然会伴随着读文本,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方式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对于一些诗词,还要让学生朗诵阅读,这样能够积累他们的语感体验。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指导。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教学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语文阅读中,应思考学生有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在阅读中是否实现了了解意思、感悟情感、引发共鸣的目的?这就要避免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流于形式,要真正进行相关指导。
(1)让学生走近文字,进入文本。
语文阅读要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情感调动、语言感悟、诙谐幽默等方式,学生充分体悟教学的个性和文化气息,同时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感悟是语文阅读的根本,也是学生阅读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近文字,进入作者的思维中。
(2)用真正的阅读取代目前的虚假阅读。
阅读其实就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和文章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真实的阅读首先要是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一个感性的,然后是理性的升华。真正的阅读需要共鸣,体现自我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的阅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容,不能只为了教案与事先的预想,要在阅读中找到个性的精彩,这样才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有学生思维情感的融入,才能给学生调节的机会。缺乏真正阅读的语文是最缺乏人性的。真阅读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感动,课堂也才能更加鲜活充满人味。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使之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假如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失去阅读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且提倡多角度的阅读,阅读时要允许批判与反思,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文本能力的指导,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欲望更强烈。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转变思想,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阅读教学的优化,才能真正给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与。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灵活运用教材
1 引言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宏观把握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微观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具体而重要。
2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结构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即使节选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如果能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和完整,这对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极有帮助。朱自清的《背影》,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 “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 “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3 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靠吃透一本教材就能得高分的现象正在减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材已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惟一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这样就要求学生能走进教科书,更要能跳出教科书。尤其对语文来说,要广泛涉猎,增大阅读量。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是肯定学不好语文的。而我们的调查却得出令人担忧的结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学生仍习惯于去精读那一本教科书,对于课外读物,只把它视为是消遣,甚至浪费时间。当然,这里也有老师的引导问题。我们看了一些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读物,似乎除了四大名著就没有了,对国外的名著,对近年来我国涌现的一批优秀作品均视而不见。学生有时要读也不知从何处下手。就是注意了这些问题的一些推荐书目对学生阶段的喜好也不大顾及,认为成人喜欢的儿童当然应该喜欢。殊不知他们的年龄经历的限制,有许多名著并不是都适合他们的,就像《尤利西斯》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一样。还有不少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籍根本就是持反对态度的,以为那会影响学习。看来,这个问题还要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努力解决。
4 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初中语文写作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知识的接受主体。因此,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开发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们的动向和心理,理性指导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开发语文教材资源时,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规律,多选取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们的“共鸣”从而便于其理解、记忆和运用。例如:在讲解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围绕某一主题,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诸如明喻、暗喻、对比、假借、反证等书写新的文章。
5 如何运用插图进行教学
5.1 将插图运用于备课,教师首先要读懂图,对插图形式、主题、内涵等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其次,要设计好正确的引导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去寻求图文结合的最佳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另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蕴涵,引导学生学会品评鉴赏,利用插图来设计相关练习。
5.2 将插图运用于课文教学
5.2.1 利用插图预习课文。很多插图是课文中主要情节或关键内容的再现,对于这部分插图,教师可让学生预习时先观赏插图再读课文。而对于说明文体的插图或知识性的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时对照文字去读懂图。
5.2.2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插图形象直观,视觉感受鲜明,由图引出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2.3 利用插图进行美育。很多插图内涵丰富,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像中外文化名人、科学家、民族英雄等,往往凝聚着他们的人格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肖像图或情景图,来感受他们卓越的思想、济世的抱负、旷达的胸怀,以生景仰之情。
5.3 将插图运用于写作教学,看图作文本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项目,课文中大量的情景类插图可以直接运用于写作教学,正如前文所述的“读图”与“写图”相结合。当然,看图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改写、扩写、续写、作话题材料写作等,只要充分利用好插图,就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6 结束语
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上教材整合能力,还要让学生从课内文本延伸到课外文本,实现文本阅读的跨越。只有打破以语文教材为课程资源的局限性,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扩充文本,引入课外的材料,才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或关联性阅读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原则,创新灵活教学,语法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随机选择恰当的教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现在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老师用电脑投影上课,学生看过文章后小组讨论,再由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有的回答,有的不回答,美其名曰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又例如:在语文课上总是播放音乐,或者展示图片画面,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整节课为此花去了大半时间,而这样的课又美其名曰是实施大语文观的理念。
这样的语文教学太空太泛,随意性太大,把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全能的学科,无教学目的可言,教师想怎样上就怎样上。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就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语文课因而失去了本性,迷失了自我。
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片面强调人文性的影响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上,毫无疑问,工具性应是基础,片面强调工具性固然不对,但脱离工具性只讲人文性也会走向另一极端。近一二年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很少篇幅进行语言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所谓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大谈有关文章思想价值的主题,这在当前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前提下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整节课都如此未免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人文精神培养很重要,但前提应是“以文为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用足教材这个例子,紧扣文章中的语言,通过教材的语言让同学感悟、体验、反思。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才水到渠成。脱离文本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只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实效并不明显,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犯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错误。
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了综合性的影响 自二期课改推行以来,综合性问题被人们所广泛重视,综合性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对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偏颇,效果明显,在当代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也是势在必行。但强调综合性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要和其他内容合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二者只是加法而已,1+1≠2,综合性并不是大拼盘,仅仅混在一起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在说明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呢?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语言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从理念上说,90年代盛行起来的大语文观还是正确的,对克服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封闭性问题大有裨益,但不管语文教学涉及的方面如何多如何大,语言教学仍是它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把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综合性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为语言教学服务。如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古诗词,用古诗词中描绘春的语句来对照课文,评价课文,从中获得新的角度、新的启示。比如《春》中有一句“山朗润起来了”,对“润”字的理解,多数同学仅局限于字的含义“润泽”,于漪老师为了说明这个字特地找了一幅画来说明,而我却用古诗词中的同样用法来帮助同学理解,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中有“春山叶润秋山渡”一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二句诗都用了同样一个“润”字,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叶”,一个是“雨”,而课文中用的是“山”,不同对象的同一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评注,既从新的角度加深了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复习了古诗词,扩大了视野。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在课余收集了很多美丽的写春天的诗词,我也提供了近20首之多,包容了课文中几乎全部的语段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同的画面,这种设计紧扣语言,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强学法指导,品读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品味语言,就初中而言,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如在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到散文语言的品读上,紧扣“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语言,使学生明白散文语言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因而要寻找一些形象化的动词和形容词,而说明这语言的特点是科学、准确,因而要寻找一些带有限制性、修饰性、补充性作用的副词。这样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学生品读到了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3.加强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据调查表明,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占84%左右,而实践性作业只有4.6%,探索性作业只有3.7%。显然这样的作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如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北大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不可不读二个内容:一是《论语》,二是鲁迅。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兔和猫》并发表评论,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写了自己的心得。请看下面的评论:“可怜那生灵,有如昙花一现……生命如此脆弱,要珍惜啊!”“鲁迅应该很早就有抗黑势力的心了,他想要毒死黑猫,也就是想要抵抗不平等的社会。”“鲁迅的文章看似非常的难懂,但是细细品味,不由得体现了作品充满正义的内涵”,“小说的中心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看,多么精辟的评论,简直一语中的。当然也有同学直呼看不懂:“我不是完全能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中的深刻含义。”“现在写文章提倡有中心,材料有意义,这是最基础的,可是鲁迅没有做到,文章看似有中心,实际上并没有。选的材料也是一般的。”虽然这些同学并没有读懂原文,但至少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思维特质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在品读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的同时,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作业。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小衔接;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与小学比较而言,难度有所提升,不再只局限于阅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层面,而是加深了文言文的各种专业方面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中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小学和初中阶段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
(二)表演、自主积累促进教学
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讲,可以采用表演形式,根据预习,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出来。对于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应该打好文言文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自由查阅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自然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讲解趣味文言故事促进教学
无论哪个学段,教师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二、培养学生朗读感知能力
熟读课文是第一要义。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有共性之处:
(一)初读课文,认准字音
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接触的文言文都是篇幅比较短小的,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的,有时候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会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朗读,逐渐品味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
(二)再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文言文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
(三)分读课文,领会文意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四)齐读课文,总理全篇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小学高年段和初中低年段的朗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朗读停留在读通、读顺、读准字音字词,理解文意即可。而中学阶段不仅要做到这些,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以及根据句义的适当停顿,能够根据查找虚词判别停顿的方式,在读中体会文意等等。
三、培养学生“信达雅”的翻译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信”指的是译文应该尽可能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达”指的是通顺流畅,“雅”是优雅。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共性之处:
(一)利用注解
中学生和小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阅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二)查阅工具书
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三)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对文言文内容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四)联系上下文意及学过的文言词语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整理,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以及曾经学习的常识进行交流、讨论。
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的不同之处: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渗透给学生以上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翻译文言文并不是无章可循,然后利用以上几种方法恰当地翻译课文,这样就为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同样可以运用到这些方法,只是由于学习目标的不同,相应的要加深翻译的要求。初中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要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总之,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文言文教学,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多关注中小学教学的共性,并有效利用共性之处,更好地进行教学。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版
[2]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3]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中学语文 校本课程 研究
发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方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专业发展,有利于。同时,也激活和丰富的语言教室,帮助学生许多的素质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发展空间广阔。课程为基础的语言为基础的知识作为一种媒介的语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科目,如语言和语言,形成良好的识字班。它是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要推进这一进程,也有很多问题。
一、开发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机制得不到改善。课程发展语言学校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目前,该问题涉及到常见的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学校设备不足,学校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金投资,教育资源缺乏,负责课程一方面,教师面临教学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的手对其它过程的学术压力超负荷的任务,有没有政治上的支持,时间,资金,资源,准备严重不足,学校课程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的实际问题。
(二)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许多学校已经在基于语言和课程实施的发展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不够重视。许多其他的学校,校长完全照搬模式,制定目标和内容是不成立的评估本地资源的特点,我们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远远不够精华学校为基础的方案的发展,会有学校课程开发降到实处,导致基于语言的节目内容的发展,有两个负面趋势:一方面,一些教师一味满足学生的利益,但他们不知道的语言学科,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而不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这将导致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供不应求,有些苛刻关心的话题学生。课程发展是一个门面,他们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开发课程和高中,高考和竞争更重要。
(三)教师自身存在问题。首先,缺乏知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一种促进个人成长,其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些训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并不需要知识纯粹是无用的。今天语文课,但仅限于刚性模型演示,教学每节课三个问题: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主题),怎么写(写作),重复“内容-写作-主题”语言教学课堂盛开在学习过程中,饱满的表面,学生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技能,有了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其次,教育的任务是不明确的,该机构的目标直接知识的传播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最大化的内存成为中心教学和任务。而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将课文教完便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这种只顾知识的传授而不管学生有没有形成能力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教材只是阐述基本原理的一个例子而已。第三以手段代替目的。运动仅仅是检测手段,而不是目的。现在常见的现象就是过度的工作,与学生疲于应付,一些学生仅仅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既保证了必要数量的工作但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以解决。
二、加强学校课程建议和措施
(一)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实语言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语言类学校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创建一个基于课程的通道号。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创造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努力打造一个“伟大的中国愿景”的学习环境,切实有效的语言。同时,在发展课程为基础的语言,学生应该参与,这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特色学校的语言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学校课程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学校课程开发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始终是学校的一个特点,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制度创新,确保学校的和谐发展中的程序。学校领导必须推进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被列入学校课程的优先发展,内部机制创新,围绕新课程,该计划的实施学校的课程设置,突出的研究课题,然后按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课程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的研究潜力的发展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发展学校为基础的方案,根据身体和精神奖励教学的结果可能也与教师的工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分类,并逐步刺激内部需求。教育和研究活动的一位负责人称,时间和地点必须受到保护,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是现实。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学校课程的发展,以减少承担教师的负担太重了,给她更人性化的关怀制度创新管理,确保和谐发展校本课程。重点建设信息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努力创造和专家,提供财政支持,各级校际交流和机遇的对话节目课余时间积极。
(三)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培训,打造学习型教师。学校领导必须抓住机遇,为学校的发展,组织发展的教师仔细分析学校的长处,短处,让所有的教师都达到了共识,同时,学校还根据搜索丰富的学术培训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负责开发学校课程所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条件,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实现了由简单的教书匠教师寻求转换。利益的同时,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和文化的氛围和谐,民主务实学校建立严格的环境研究,教师有效建立全面运作平台,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教师举办不同的学术观点的自由,相互鼓励,自由摆脱学科界限,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语言是学生的发展潜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学校的老师和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实现教育的理想,多数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工作,勤奋工作,努力开发高品质的学校课程。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转.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 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常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T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XX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1]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常州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XX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常州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XX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
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XX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常州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 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2、我校第二课堂文学社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指导推荐学生习作发表获奖的质和量一年更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加入《常州日报·小记者苑》的学生近百人,共发表文字稿件60多篇,图片新闻20幅。主要开展了法制教育采风、江阴远望二号等采风活动,特别是在11月16日-23日赴北京首都采风活动中,礼嘉中学“首都采风”采访组荣获“新世纪、新体验”征文一等奖,礼中小记者苑荣获“优秀组织奖”,余粮校长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干,努力拓展语文素质教育的空间,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我们还在摸索阶段。我们定将以取得成绩为动力,以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为新的起点,全力以赴,作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追求着是美丽的。也许我们不能创造奇迹,但我们定能自信地说,我们曾经不懈地追求过,我们也将实实在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武进区礼嘉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