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一:要求教师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两层含义。第一,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在学习中它起到前导、示范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例子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提升人生思想境界等。第二,语文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加之教材的编排体系受编者的影响,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优化。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体会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这一教学理念。所谓“教教材”,笔者认为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指在传统语文教学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思想理义为本位、教学功能窄化为“教化”的现象;另一种是在现代语文教学背景下,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字词的音形义、层次和段意、语法修辞、思想感情等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讲究面面俱到,惟恐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和考试不理想。而“用教材教”,它讲究的是举一反三,以篇达类。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以篇达类”呢?这里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教材内的文本进行整合或重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按作者、文体或主题思想等把没有编排在同一单元内的或不在同一册的相关文本重新组织在一起集中教学,可以采用精读、略读、自学、检测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作者的认识更为透彻,或对某一文体的把握更为全面,或使某种情感得以强化。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就可以把《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风筝》、《自题小像》等文本放到一起。另一条途径就是把教材内的文本与教材外的相关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整合,也可以说是对教材内的文本进行课外拓展。教师同样可以按作者、文体或主题思想进行整合或拓展。这两条途径,我们可以统称为“主题教学”或是“组块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取得“1+1>2”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涵,变浅表性标准化文本解读为深层性多元化文本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里强调几个关键性词语:如“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有创意”就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不唯师、不唯教参、不唯世俗。因为学生受家庭境况、知识储备、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同一作者或同一文本都会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即便是教师本人,也会如此。究其缘由,重要的一点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差异,而文本作为一种载体传承文化时,必与当前文化产生碰撞。也正是存在这样的差异和这样的碰撞,我们才需要“深层性多元化的解读文本”,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教师、教材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以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情感的交流为目的,从而形成自己(师生双方的)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的过程。
“逐步”是强调语文学习要讲究坡度和阶段性。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安排。关于“情感体验”,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浅表性理解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深层次的情感体悟。
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我就抓住一些表层的词句不放,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如文中的这句话:“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教学中,不妨抓住“总算”、“熬过”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其含义并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母亲的身体状况。然后,联系下文中 “择路”、“背母亲”、“背儿子”等情节引导学生体悟关于“生命、责任、生活”这一深层次主题思想。
三、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三:要求教师依据文本特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单向性思维模式为开放性思维模式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这需要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能够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整体性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见的是一问一答现象。如:这篇课文写谁?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些无价值意义的问题,只能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死胡同”。
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单向性思维模式为开放性思维模式呢?先看一组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一文的教学案例。
有三个导读方式:
甲:阅读课文后,找找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乙:老王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丙:这是一个多么 的老王,不信你看:。
从上面三个导读方式来看,甲乙两位教师把问题的结果指向“善”字,给学生思维指定了方向,此时学生只需要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佐证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了。丙教师给出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对人对事的理解来评价老王,也可以在文中找出语句来佐证。如学生可以说老王是不幸的、卑微的、老实的、幸运的、知恩图报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初中语文课本选有一部分古诗词作品,它们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千万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通过古诗词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可见古诗词教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如何取得成效呢?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呢?
一、明白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首先它必须受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的制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体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关于古诗词教学作这样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口味。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
我所阐述的古诗词教学法主要有三种:运用古诗词的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
(一)运用古诗词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
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古诗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赏析方面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时,我就通过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相关常识让学生通过对各首诗词特征的辨别判断出《观沧海》属于古体诗,《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属于律诗,而《天净沙·秋思》则属于元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还应该介绍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这样有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意,根据作者的风格来赏析诗。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时候我们就应让学生对每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诗风的转变作详细的了解。
(二)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把握诗歌形象,进入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读能再现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诗义并体会感情。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学生熟读,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就可以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对理解诗句、弄清文章的内涵有其重要的作用。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对于写作,朗读对形成语感有用处。
(三)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
1.创设条件,激发古诗欣赏兴趣
(1)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墙,让学生欣赏名家的古诗词作品;班级黑板报可以定期更换,每期都可以根据主题收集相应的古诗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唱”古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9页有个综合性学习就给我们介绍了唱古诗的两种途径,这种方法饶有趣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会随时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和感染。
(2)家庭条件的潜移默化。古诗不应只是存在于教学之中,所谓“功夫在诗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和学生、家长沟通,条件允许的话,在家中也可以创造学习古诗词的环境。
2.读、品、悟,培养古诗欣赏能力
(1)反复诵读,欣赏古诗的语言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让学生说诗意,可以以读代译。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抓住关键词,品味古诗的意境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找出: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几个意象。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答:这组意象描写的是秋景。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文人心中,秋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很快回答:“落寞、单调。”我说:“最能体现诗人孤单、落寞的词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断肠人”。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理解了这首元曲的内涵:诗人漂游异乡的孤独、寂寞,借助枯藤、老树等意象来表达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那种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
(3)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古诗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头脑就可以想象出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就很难确切地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