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技术 计算机教学
一、信息化教育现状分析
虽然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平台得到快速扩张,但教育信息化领域进展依然较慢,究其原因,是因为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重建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本文从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着手,探索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
1.视频动画应用于情境创设
视频动画在教学中起到创设情境、兴趣引领的作用。例如在讲AutoCAD绘制太极与八卦图形案例时,一位教师就播放了一段武当山道长带领徒弟练功的视频作为情境导入,并且道长还讲解了太极的渊源、与八卦的联系、太极拳的要领。此处使用视频动画导入课题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频动画应用于教学
视频动画形象、生动、直观,便于解决传统课堂上抽象教学内容的展示。例如,学习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内容时,主板的通信机制功能本来是一个学习难点,教师制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动画视频,从而使学生对主板的功能部件与通信传输功能一目了然。
3.视频动画应用于仿真
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受制于器材及操作规范要求,不便于开展教学,可以借助仿真软件解决。例如,在讲主机箱内部组装时,教师用视频的形式对主机内部各部件的组装进行演示教学,而后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多次练习,很快便能掌握组装的方法与技巧,最后再进行主机组装内容,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教学软件应用于考核
根据计算机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考核软件,用于对学生的考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软件,可以导入各类题型,不仅可以涵盖理论题型,更重要的是涵盖word、excel、ppt实做题型,较之传统的提问、书面作业等考核形式,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提升考核质量与效率。
5.管理软件应用于管理
管理系统和教学平台的使用,极大提升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与噢易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等电子教室平台,可以实现屏幕广播、电子签到、远程控制、屏幕录播、屏幕回放、屏幕监控、黑屏肃静、举手示范、互动演示、留言讨论、遥控辅导、文件分发、远程开机关机、批量系统安装、批量软件安装等功能。
6.云端学习应用于课外
利用云平台,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还可以构建基于云平台的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电子考场、信息化办公、教学与管理等功能。例如,使用蓝墨云班课等云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实时互动,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教师的PPT、课件、导学案等教学资源,并且可以留言、讨论、评测等。通过云教学平台,学习者既是云平台的贡献者,也是云平台下的受益者;实现了精品资源共享,促进了校内学生间与校校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7.前沿技术应用于课堂
(1)谷歌眼镜。例如,精细部件的拆装教学,谷歌眼镜可以捕捉、抓拍学生在拆装部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细节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同步发送到教学平台上,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全息摄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能够使人眼看到与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参与者互动。
(3)3D打印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出来构造物体。
另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蓝牙技术、Wifi技术、AirPlay技术、DLNA技术、多屏互动、VR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也开始被应用于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的模式重建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理念,重构了教学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已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热点。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紧跟形势全国各地院校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然而众多院校往往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期望出现了较大的落差。为此,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亟待改革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化发展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然而大部分院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普遍出现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混为一谈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何区别提出疑问,但是高校自身甚至是专业内任课老师也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底培养哪类人才的目标没有明确。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于会计专业的比比皆是,有的院校直接将会计专业改称会计电算化专业,采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体系区别于本科院校总课时数是有限制的,为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挑选出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直接沿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的院校采用电子商务专业课与会计专业课共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也有院校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会计基础课程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由于这些课程体系不是根据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岗位性质、岗位任务要求、岗位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等内容进行分析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三)师资力量不匹配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当代会计领域的新学科,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随着ERP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普产生大量人才需求而出现的新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性不断提高,它的综合性决定了教授这个专业的教师必须精通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造成了院校内任课教师其自身偏科的教育背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可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教师两类,真正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匮乏。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制约着专业的人才培养,众高职院校产生了要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而没匹配的师资任课的矛盾。
(四)实践条件较落后
由于众多高职院校直接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与会计专业,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直接引用会计专业的实训材料和实训场所,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环境,或者是要与院校其他专业共用电脑机房等实训场所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直接抑制了本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有自身实训设备,会采购一些常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但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向院校销售的院校版系统多为已经淘汰的旧版软件,最新版的企业软件往往不向高校出售,这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就业,毕业后还必须再接受企业的二次培训。
三、改革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具有信息化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期望,除了是具有会计核算能力,还可能要处理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ERP应用中的一些维护与技术问题,其就业方向既包括企业会计、会计事务所等传统会计专业就业方向,也包括企业技术维护部门,软件公司等新的就业方向。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传统会计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演变而来,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既兼容体现会计专业传统,也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电算化的特色,但绝对不能直接将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同。
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信息化处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实施中,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计信息化数据维护处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的会计、出纳、会计信息维护、审计等岗位。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软件类企业从事业务顾问,销售顾问,实施顾问等岗位,在培训教育业从事电算化会计培训工作,在会计事务所从事记账,审计助理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三年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职业岗位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务求学生毕业能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无需企业再培训直接上岗。
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三年的人才培养中建议采用工学结合分阶段进阶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既具备会计从业能力也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区别于传统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生第一年除学习基础必修课,在专业上主要学习会计基础课程和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基本会计从业资质才能为电算化的就业做好充分和可靠的准备,在课程上可实行以证代考,考取从业资格证作为相关课程通过的标准,此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
在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素质类基础课程大量减少,此阶段学生专业课时增多并且已具备基本的会计能力和数据库入门知识,就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难度进阶的会计类课程,要求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电算化领域学生应学习较为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并同步掌握这些系统配套使用的1~2个大型数据库应用,以培养学生具备在就业中对会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配套模拟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有机会单独进行项目实操实训。
在进阶式培养的第三阶段,在学生学习完会计核算技能后,可开设审计学,ERP技术、税收筹划等课程,还可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开设银行类、金融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此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因此应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增加会计与数据库综合业务实训让学生具备综合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开设的实训区别于第二阶段的单项模拟实训,应用企业真实资料实训为主,使学生具备从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数据维护等一系列业务的处理能力。
三年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的职业素质,熟悉会计流程,也能从信息技术层面处理会计流程,具备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事会计行业还是软件行业都具有优势。
(三)建立综合型师资团队
前文所述,目前各高校既掌握会计知识也掌握电算化知识、数据库知识的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都是会计教师,即便有“双师”素质,也是具备会计师与讲师双重资格,其师资力量只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求会计类课程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建立综合型的师资团队。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既有会计类专业教师,也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还可以多聘请在企业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做专业实训的指导教师。
(四)建立专业数字化综合实训环境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决定着本专业需要一个专用的数字化综合的实训场所,独立的专业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边学边练,摒弃传统在课室授课的理论教学模式。该场所提供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能进行手工会计业务实训,同时配备四五种常用财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和大型数据库1~2个,中小型数据库1~2个,能满足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训、数据维护实训等各项实训需求。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多元依赖;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先后经历了专业创建、实践探索、调整改革、飞速发展四个阶段[1]。在每一个阶段中,课程体系都有较大调整,其中计算机课程无论从课程单元还是课程内容变化最大[2,3]。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广泛与深入地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设置超着动态性和开放性发展。为此,立足学科知识结构,遵循计算机科学课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整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才能科学设置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2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概况
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我国的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大致有两类[1]。一类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其培养目标以医学情报学为主,兼有向医学信息处理方向扩展的趋势;一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其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突出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不同
根据对我国10余所有代表性的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关于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情况调查,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教育大致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下:①第一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②第二层次的课程,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③第三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引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另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前导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各学校同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计算机课程设置没能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融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简单抽取的子集,在整个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出孤立性、游历性和离散性。缺少课程单元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不出开放性、动态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其中的必修课程居多,选修课程较少且针对性不强。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这是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包括实验项目中基于课程群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少,基于单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等。
3计算机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教学改革建议
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出发,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管理的交叉和融合,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3.1以多元依赖关系为指导,设置计算机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应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比如“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根据依赖关系选择的课程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使其被真正纳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本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图1说明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的依赖关系图。
3.2整合和优化课程,完善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体现其学科特色,而不是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因此必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①课程内容的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适当介绍用于医学处理的应用软件,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医学统计的SPSS、SAS、ROCKIT等;进行流行病分析的EPI;用于化合物及化学方程编辑的CHEMDRAW;为生理学、药理学、毒物学的研究者提供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软件IOX、数据后处理软件DATANALYST、心电图分析软件ECG-AUTO等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设计方法、指针及应用为重点。离散数学以集合与图论为重点。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内容以技术应用为主,原理为辅,同时还可以减少对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等前导课程的依赖。②课程单元的整合。在内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程。数学课程群的整合,将高等
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卫生统计学、离散数学整合为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硬件课程群的整合,将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为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将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组合成计算机原理。软件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应用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课程。③增加选修课是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增长点,保证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增加的选修课有: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网站建设与维护、多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安全与管理等。
3.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性特色。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中的作用,应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如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医学信息检索等。②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如网络数据库、可视化软件编程等。③增加面向市场的实验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④增加课程设计,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设计等;尤其应增加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⑤改革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联合医学信息技术公司,采用“毕业实习+职业培训+就业”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应聘提供从业经历。
4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医学信息处理及医院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只有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伟. 美国I-Schools对我国医学信息教育发展的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7-1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 教学 应用
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已在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另外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成本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可能的不用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或只进行很短期的岗前培训就能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如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就是现在要研究的主要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法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考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日常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已经系统、全面地学习并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与业务处理方法,能够熟练并正确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了手工账的实习实训,并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要用到大量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各种渠道收集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调查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案例或通过资源共享与其他学校共同建立教学案例库等。但需注意的是,直接从企业得来的数据资料要经过适当的整理与处理,以便适应教学的要求。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886-02
1 概述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向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仅需要操作计算机,还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对工作和学习计划使用PPT进行美化和简介等等;各个专业还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处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1]。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 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 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2],并普及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针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较为适宜的解决办法。
2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时候学生才开始进入基础课学习,理论基础还比较欠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文科学生,有些虽然是属于理工科,但很多同学计算机用得很少,甚至没有用过;因此在学习中个别学生难免有一些吃力。学生上大学之前的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参差不齐:有的在小学或者中学就学习过信息技术,甚至通过了计算机一级考试;有的从来没有用过计算机,连正确的开关机操作都不会。
2.2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案例的演示,由于课时的原因,老师不能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经常是“填鸭式”地授课,这样造成学生上课时候被动接收知识,自己不用动脑筋思考,长此以往就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遇到实际情况不会用所学过的知识灵活处理。
2.3 教学条件约束
每个学校都为计算机教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日新月异,原来配备的硬件不能及时更新,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习需要,加上机器数量的限制,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减少,不能很好进行课堂和课后实践。所以实际的教学效果比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2.4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不够重视
由于这里探讨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比如学习汉语言文学、物理专业、化学专业的、会计专业、还有体育、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等等。其中,艺体类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最为懈怠的,这些专业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对他们目前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没有多大的相关性,比如: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可能将成为体育教师或者是教练或者是成为专业运动员,似乎和计算机应用不相关,实际上今后他们的工作、学习计划和一些训练日程可能都将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进行安排和规划;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还是认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只是需要画笔以及颜料等工具,如今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常常从事计算机美工设计等相关工作,比如他们可能成为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建筑和装修效果图的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使用电脑和软件来进行设计的,因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美术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开始重视起来。而音乐或者是中文相关等专业的学生没有直接体验到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和他们今后的就业的密切相关性,学习该课程始终缺乏能动性,这也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 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前面涉及的问题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3.1 要因材施教
由于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还有专业方向不同,有两种分班的思路:一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成计算机基础a,b和c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如: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测试,根据得分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三类班级。对这三类班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c班的同学采用从最基础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的讲解,计算机的正确开关机操作、打字的正确手势和方法等等),对这些不熟悉计算机的同学要更有耐心,上机的时候也要多帮助他们,必要的时候要增加实践课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b班的同学则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计划的教学进度分章节、分任务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a班的同学不能简单地按平时的教学内容来讲解,由于a班的学生在以往学习过信息技术,并且对计算机比较熟悉,对简单的排版操作、电子表格的计算和普通PPT的制作已经能完成,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任务来讲解,势必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他们的教学要重新选择教学内容,剔除简单的部分,增加应用部分的技巧和难度,比如:在word排版一章节,可以增加一些如音乐贺卡的设计、象棋棋盘的制作、试卷的排版、报纸的排版设计等等既有一定难度,又能提高吸引学生的任务,让他们去思考排序等内容就不用详细讲解,而增加一些较难的Excel函数,例如if函数,甚至是if的嵌套函数的实例演练;在PPT一章,可以增加相册的制作,比如:几个对象一起动作的动画、按照路径进行运动的动画和几个动画(如按路线旋转和自转相结合)同时动作的动画,这些东西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认真准备素材,耗费更多的心血。还有一种思路是按照专业的不同分班,根据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增加他们专业的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任务。比如:会计专业就要增加Excel的应用能力,中文专业要加强他们制作课件的技巧,美术专业则要多方面加强。总之,既要因材施教,也要根据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2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教学方式既要沿用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也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课堂的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有的部分由老师主讲,有的部分由同学演示和讲解,如果同学没有这个应变能力,则可以提前一周让同学准备,要给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机会;另外,还要增加课堂的多个教学环节,比如: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要大家一起思考、讨论,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再者,在实践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让同学多练、多创新、多思考;还要增加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多实践,加强动手能力;还要增加一些计算机基础的技能比赛,如:打字、排版等等,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
3.3 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
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虽然由于时间的久远而陈旧而不好使用,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要求并不高,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接受这个事实,不要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的外观和速度,只要能满足我们课程的需要大家就应该珍惜上机的机会,在实践课上认真的操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由于学生的增加学校的设备使用很紧张,那就只有考虑在学校经费允许的可能下增加一些设备,再就是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实践课。
3.4 强调各专业和计算机基础的相关性
当然,要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重视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对他们专业学习的帮助,和他们今后工作的关系。比如: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今后他们的职业(主要是教师)会经常使用计算机,目前大城市的小学就已经普及计算机了,语文和数学老师都需要使用计算机通过PPT来给学生讲解知识,当然就需要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以及使用办公软件了;对于音乐、影视表演等艺体类的专业,今后也需要用电脑来处理他们自己的作品,使用网络来传播他们的艺术。总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
4 结论
根据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现状,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问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解决办法。通过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根据各个专业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能了解其专业领域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贞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招生的大规模扩大,再加上计算机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其相应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相应的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会给毕业生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威胁。面对当前扩招带来的严峻形势,结合目前的应用需要和人才需求,如何保证毕业生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水平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 现状分析
1.1 社会领域的应用需求
当前,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如企业、金融、军事等各行各业。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代企业、政府等各部门、各行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其经营管理模式都因此而有所转变。企业、政府等部门从单纯的事务型业务系统扩展到战略决策型系统,从单一的计算机应用扩展到更为广泛的Internet网络,从单个企业的发展扩展到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盟,直至跨国企业和洲际企业,因此也产生了B to C、B to G、B to B以及相互之间的电子业务数据交换,真正实现了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局面。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计算机技术的多变性使得各应用系统的需求更加旺盛。即使是运行良好且成熟的软件,也会因为应用领域业务需求的变更或技术的更新需要进行版本更新。因此,软件开发人员作为软件产品的制造者,应该对当前成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开发方法运用自如,为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力争能够改善软件产品的R(需求)、T(时间)、Q(质量)、C(费用)、S(服务)。
1.2 软件市场的人才需求
面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硬件产品可以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控、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方式来满足产品的进度、质量和经费等指标;而软件产品尽管可以大量复制,但由于不同客户业务需求的不同、非业务需求的差异等原因,使得软件产品多是“量身定做”的,呈现出单件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同时,又由于能够重用的软件资源有限,因此,软件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近几年来,尽管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实行扩招的方式,使得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与日俱增;然而,部分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软件企业的需要,故而转向其他行业发展,因此,软件企业始终表现为IT人才的短缺。
面对软件市场的迫切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从软件生产的需要和应用领域的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得毕业生在软件企业中的可用性大大增加,以更大限度地满足软件市场的人才需求,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1.3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权衡
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要求培养出的毕业生是能够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因此,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动手能力显得相对更加重要。曾经有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理论课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多次荣获二等和三等奖学金,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有些偏废。毕业实习时,由于实习单位的一次动手实践要求而被拒之于门外。相比之下,笔者带领的项目小组学生在校期间各理论课成绩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我所组织的软件项目开发,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参加北京某软件公司的实习面试(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时顺利通过并被高薪录用。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之间进行合理地权衡,教师教学亦是如此。
2 教学对策
鉴于上述情况,现结合教学实际,从新生做起,从教师做起,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形成“提高毕业生质量,教师学生人人有责”的原则。
2.1 引导新生明确专业目标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方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另一方面是把高中的学习态度全盘地带入到大学阶段,埋头苦干地学习,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全凭老师的指点教学而仅对指定教材精心研读,单方面地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从入学开始,首先引导学生对大学的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差异,消除心里依赖;同时指出大学生活与未来社会的衔接,为四年后顺利走向社会做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即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甚至实践能力相对更加重要:同时,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决定,便于制定学习计划。最后,邀请近几年的往届毕业生来对学生做讲座,讲述他们拥有的成功、坎坷的经历,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对新生来说,目标非常重要。只有明确未来的道路、树立了正确的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四年学习计划,大学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才会在毕业之时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或进行科学研究。
2.2 重视应用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重视程序的实现和新技术的学习,而对应用领域的分析认识不够,从而过分忽略了问题领域,最终导致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仅重视局部,不能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具备高级技术人才应该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无从谈起建立问题领域的分析模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触问题领域,要求学生对问题领域的理解和认识有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践内容、现行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可结合课程实际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真正践行系统论中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分解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把有关教学的着眼点也应集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逐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软件开发分析与设计中抽象与分解、分析模型和设计模型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践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责任原则
大家熟知,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由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在此,建议本科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也采用导师制培养。尽管本科生数量很多,以至于生师比达到20:1,但通过为每一个学生分配专任指导教师,使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培养、教导他的学生,担负起一定的专业指导责任。这样,学生 遇到问题,在辅导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以求助于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尽早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改进毕业生质量和提高就业率。
2.4 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对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科教学实践环节要依据社会经济的需要,以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多层次软件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建议实施如图1的实践环节。
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重视实践的平台教育最好放在学生入门后的大学一年级进行:而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学生重视应用领域,最好放在大学二年级之前的暑期进行:在此环节中的其他活动帮助学生具备问题获取、分析、解决的能力,激励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锻炼毕业生的适应环境能力。
2.5 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团队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为一个学期,课程实践只有在课程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因此,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不够。比如在数据库系统有关存储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如果从理论上对其大讲特讲,学生好像听天书一样,并且在课程实践应用中,由于数据量比较小或是单机版方式的开发,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它应有的威力。因此,强调学生应参与到具体项目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小组团队开发,从而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加深对理论课程的学习。项目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可以在一个项目中获得计算机技能、分析、协同工作、自信等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平滑过渡。当然,由于项目数量有限,不可能有那么多项目供学生参与,可以采用多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的方法,把同一个项目交给不同的小组同时开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项目的总体负责人负责(可以是指导教师)对各小组开发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不同方案、不同效率的原因。通过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团队开发,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提前感受软件企业的开发氛围,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便于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大型项目的开发,学生加深对大学期间课程学习的理解,以求提高毕业生质量,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程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科教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必须认识到软件开发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组织方式,让学生高度意识到问题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在未来的岗位上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和软件企业中的工作,以求达到提高就业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晓辉.理工科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浅析[J].计算机教育,2009(17):51-5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定位 就业现状
在我国,从90年代计算机普及开始,计算机专业就一直热门专业之一。不管是正规的各大院校,还是民办的各种培训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随着计算机深入到各行各业,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使IT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IT行业中的巨大发展空间和高薪待遇吸引着许多的年轻人。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容易就业,相反,他们感到就业的压力,求职的艰难。即便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一样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那何况成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同仁们的思考和注意。
1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1 学生的就业情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的工作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工作但从事与计算机无关的工作,有不少学生想通过学习计算机而从新择业;二是没有工作想将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三是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但需要取得文凭或需要提升自己。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毕业生仍然从事非常基础和简单的低端计算机工作,属于低端饱和人才,例如录入,打字等。高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又没有能力胜任。通过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学生还不到20%,如果学习后仅仅只取得专科文凭而不能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专业的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造成就业难导致招生难的状况。
1.2 与其它专业比,尤其是财会专业
从成人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不再是成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相反职业定位明确的专业,如财会专业、幼艺专业的招生情况比较好。这种招生状况也说明了就业状况。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毕业好找工作。例如财会专业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与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合紧密,毕业后基本能胜任出纳与财会相关工作。而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毕业后大致的工作方向是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学校设置专业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一个工作方向所需要的知识点来设置学习的课程,而是为面面具到,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和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1.3 与正规大学相比
目前全国几百所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两个主专业,课程设置从90年代普及计算机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正规大学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保证,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正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毕业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胜任岗位,但是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所以用人单位也会考虑到这一点,正规大学比成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肯定会受欢迎一些。
1.4 与其它培训机构比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计算机培训机构吸引了很多想学计算机的年轻人。例如北大青鸟、新新华电脑培训学校,新东方等等。有不少高职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工作,会在毕业后去培训机构学习。为什么已经拿到了计算机专科毕业证却还要去培训机构学习?这说明大家认为在培训机构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关,有些培训机构还提供就业机会。在培训机构中设置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结合的更加紧密,所有内容完全以就业为导向。例如北大青鸟计算机培训中,把专业设置成java技术、.NET技术、web技术等,课程设置上只设置与这个技术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课程学习时间完全是根据这个课程的需要来设置,而不是按照教委设置的规定来要求。当然,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成人高职院校也需要打破以往的课程模式,才能让学生学习到实际的技能。
2 计算机专业职业定位的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符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近二十年来的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按照正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来设置。例如对于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将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三大块。其中公共文化课包括:高等数据、基础英语、马基与邓论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数学、计算机文化,计算机英语、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C语言;计算机专业课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internet应用基础、网络集成、网络操作系统、网页制作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程基本把计算机专业中的最基本的内容都点到了,但是没有方向性,并没有突出网络专业的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并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员等工作。
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都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有规定的课程数和时间,不能完全自主的调整学习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还要考虑自身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等,造成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由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局限性造成供求结构失衡。
2.2 教学知识相对较浅又较广,没有岗位专业性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时效性也在快速缩短。据统计,计算机行业软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四周,硬件更新周期大约是半年,在学校里所学知识能用3年。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想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得通过自己上网、买书、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例如针对网络管理员这个岗位,应该能够胜任维护路由器、更换网线、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保障电脑文件共享和打印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处理各种网络和系统故障;处理Internet无法正常访问的故障等。但是目前成人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太广,涉及到软件,硬件,网络,讲的内容也过浅没有针对性,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多,又没有重点,什么都了解一点点,但什么也没有真正掌握。
2.3 与社会脱节,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不管是硬件或软件都更新较快,在学校所教授的一些技术都已经是在市场上被淘汰或者应用较少,而由于有些成人高职校没有投入一定的成本购买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并没有掌握最新的技术,在就业时也就没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应用了。成人高校和企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计算机专业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一些实习工作也多与专业无关。这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实践的机会,自然对所学的内容也就不够重视或善忘,感觉学的东西没有用。因此现阶段成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了解一些相关理论,但理论学习对于成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较难,很难真正掌握也就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相对实践操作又较缺乏,工作中应用不到,在学校也没有提供相应的环境或机会实践。
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3 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3.1 修改课程设置,使专业分得更细,以职业技能为主
高职院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需要加大。计算机专业本身涉及范围就较广,主要有软件、硬件、网络、图形处理。在设置课程时应先定一个岗位或几个岗位作为目标来考虑。如软件开发人员所需要的知识的相关课程大致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SQL或Oracle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而与硬件相关的工作可能涉及的课程有: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维修、汇编语言、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这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提高将来毕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而不是目前的状态,学校里什么课程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学生感觉什么也没有学会。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的训练,多看看用人单位的要求,以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来指导教学。
3.2 和其它专业相结合,发展边缘专业
计算机和英语一样都是一个工具,作为一个专业来发展,面太窄,需要和其它的专业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而每个行业现在都有专业应用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很多相关的行业专业知识。如财会方面很多财会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如果只靠计算机人员肯定制作不出非常专业的行业软件,如果靠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编程不是很熟悉,那也是不可能完成软件的制作。所以如果既懂一些财会方面的知识,又懂软件编程,那样做出来的软件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发展边缘专业,对就业市场作出详细的分析,找到其中的结合点。
3.3 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
现在培养的学生常常和社会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有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新技能学习能力高,有一定的实际开发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高职院校应该多与相关企业多接触,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按要求来设置课程,并可以为学生提供到企事业单位了解或实习的机会。
4 结语
目前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数量仍很大,但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的解决,只有准确摸清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标准,根据成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成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丽.民办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23.
关键词:云服务;云计算;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04-02
一、“云服务”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研究云计算[1],利用云计算来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改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和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访问方式,改变教师的集体备课方式,把“云服务”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之中,深入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中云计算的辅助教学等。利用“云计算”所带来的“云服务”教学环境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新目标。
二、“云服务”优化的教学环境
1.降低了软件和硬件的设施成本和维护升级成本。在“云服务”的环境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用再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和软件的升级安装,学校只提供要求不高的计算机、安装一般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即可,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到最新最优的软硬件资源,构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协作备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云计算”还能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储存在云端,教师和学生无须担心病毒的入侵和硬件的损坏导致数据丢失,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的弊端。
2.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加强了教学的有效性[3]。目前在国内,除了百度百会、腾讯QQ等公司提供的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外,还出现了许多公司自主开发的云服务教育平台,一般包括的功能有通告、资源共享、建立个性化教学环境、建立个性化学习环境等,主要强调了学生利用该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计划设置都是按照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课程,选修课程无设置或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好地实施“淘课”制度,相近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云服务环境和微平台的结合,能够为微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3.学习环境更加开阔和个性化。在云服务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云服务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足够的丰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并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学”在云服务环境下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云服务环境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界面更简单易操作,只要会上网,会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
三、“云服务”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采用的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只是在上课教师的统一调配下运行在课堂上,通常是以“教”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进行协作配合。“云服务”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平台能够提供以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方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学生通过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目前省内已经有不少的院校开始使用诸如河南数字大学城等服务平台来进行教学改革,平台中可以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作业管理、共享资料、交流讨论等,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教学资料、评价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日常情况进行及时掌握,摒弃了学生手写作业这种不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古老做法,同时解决了学生相互抄袭的作业批改难题。在“云服务”环境下,可以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采用“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式下,首先教师要通过平台共享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来完成一定的任务,提交相关的作业,同时通过平台报告遗留的问题,教师通过平台总结和解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重点,对于学生都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讲解,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过程性讲解。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共同完成案例和项目的制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共享自己的作品,达到团队协作的真正目的。云服务平台的运用提升了原有教学方法中“学”的占有比例,改变了过去上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某种教学方法从头讲到尾,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知识水平层次,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
2.教学手段。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后,在多媒体机房进行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尚且不能满足一边上课一边实践的硬件数量要求。对于课程上机实践,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等软件将作业发给学生,学生做完后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机,教师再进行批改,程序非常麻烦。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迅速非常快,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和维护,一旦不能及时更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使学生心里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无须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只要提供满足基本要求的计算机即可,即使是过时的旧计算机也可以重复利用,满足边讲边实践的基本要求,并且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储存实践需要的资源,通过云计算辅助平台来发放、收缴和批改作业,简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程序。
3.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受教于课堂教师,在学期之初,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实训指导书,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样的,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云服务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它带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而不需要所有学生都步调一致,学习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行业,每一种技术都对应着实际的一个工作岗位,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技能课进行学习,以满足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云服务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针对性、目的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实验实训的虚拟化环境,能够在平台上安装需要的软件,利用虚拟化环境进行实际操作,使实验实训的训练过程更加真实,基本能达到和实际环境一定的效果。
四、结论
“云计算”和“云服务”是未来网络和教育的发展方向,“云服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供了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学校设备的配置和升级维护等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云服务”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云服务”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等,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强,付艳茹.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支撑的协作学习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金贵朝.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张璐,刘海申.云服务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1).
[4]郝媛玲,张伟.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环境下的云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7).
【 关键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习目标;方法;就业导向
Discussion on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Yang Kai-q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xiTaiyuan 030000)
【 Abstract 】 Since 1998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ue, and formed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a new major, beca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cross fusion, the students are comm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fused, I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study in study direction, target, content, method,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goals; methods; employment guidance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的状况
1.1 课程设置不集中,专业目标不清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设课程约36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但往往是联系不起来。时常会发生前一节课刚刚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节课时串联,联系起来一头雾水。学完一门课,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自问:就这点知识可以应用到社会中吗?心里就会十分忐忑。
1.2 理论学习任务重,社会实践认识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协调现象,实践活动太少,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难实现。学习形式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能否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评判,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不能较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具有较高信息专业素质学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1.3 学习方法单一,新技术适用性差
在当今信息社会下,对信息专业新的学习方法探索不多,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照书师讲生授的传统的学习模式,而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讨论学习等。
1.4 行业需求不显著,就业导向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社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大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岗位?社会需求是什么?社会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搞软件开发的,所学专业为软件工程;搞网络的,所学计算机专业;搞财务的有财务、会计专业;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我们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很多单位不了解,不认为对单位有什么帮助。而且大学刚毕业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临时改变自己求职专业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又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2 造成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困惑的原因
2.1 专业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覆盖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横向新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种“广而全”的课程体系必然使信息管理专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信息管理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感到玄妙莫测,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计划,把握好理论体系,如何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以及重点提高哪些素质或能力等。
2.2 对现代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步,企业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本应该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专业,但是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定位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面的广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边缘性学科,就是学的很多、很广、很泛,在学校一般性地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会发现哪一门课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专业专攻的精。
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专业或一般的企业管理专业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学计算机专业),并不认为自身管理存在问题,更谈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识就更为模糊,简单的认为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另命名。单位录用后就是网管,要不就是IT企业,很少搞企业信息管理。
2.3 学习重点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管理学和计算机,它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比学管理的多计算机,比学计算机的多管理。但是没有学计算机的专业好,管理学没有学管理的好,这就要看在大学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学这个专业必须学的更精彩才会有好的工作。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搞信息化建设是对口专业,考研是主流,主要看个人爱好、发展方向较为广泛。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单向发展,就是说喜欢编程的走编程的路,想做网管的就走网管的路,喜欢企业管理的专攻市场营销、会计等管理专业,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就注重基础课和对应专业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更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就业定位有关,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内涵。按个人兴趣单科的学习就不如直接转到单科专业去,那样学习效果更为有效率。
2.4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新的学习方法和探索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学习方法单一,以老师 “讲授式”的传统学习模式为主,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考试分数制,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对多媒体的利用率不高,也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能相得益彰,实践活动太少,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没有较好的融合起来,不能有效地互动、互证。造成信管专业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大专业概念
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包括获取、整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需要时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统,它的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规程、管理信息的设备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随信息而产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树立大专业的理念,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数据库和计算机知识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相结合,使计算机成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例如:民航、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机票、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最主要采用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将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业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意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学的结合,更包含了对信息处理的新型技术与方法。
3.2 现代行业的发展分析,确定就业市场空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谁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机。任何行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而设立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专业不懂技术、计算机专业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社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要学好本专业,必然体现出我们竞争的优势。
3.3 强化社会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强,信息量大,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习体系,必须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习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中,案例学习是被公认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不拘泥于严格的理论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大量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从而强化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指导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条件时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走出去,通过“眼见为实”的方法来理解开设各门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合社会对各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出现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及时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晓永,杨帆,唐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Computer Era, N o.11 2005.
[2] 郑荣.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J].情报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