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制图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人才;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0-02
一、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毕业季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到人才招聘市场,为谋求一个良好的工作而日夜奔走,但同时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各招聘者大呼千里马难求。造成供求紊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1,2]。大学生在接收四年的全面且规范的高等教育后,无论知识还是素质层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据多数进入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反应,对职场中的基本常识和工作中必需的职业技能缺乏了解;学院所学知识在工作应用少;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束缚了他们工作后的发展。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重头开始学习。同时,企业反映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从校园到社会企业衔接不当,是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调研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企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有社会价值的生产力;缩短进入社会、企业后的适应期;为今后的顺利工作积累经验。因此完善毕业设计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调查分析整理多所高等院校的工科毕业设计情况,了解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普遍较高:综合性设计在原理上创新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解决了实际问题。总体情况如下[3,4]:毕业设计(论文)分为综述类、研究类和设计类三大类。毕业设计分为开题、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三个环节。开题包括选题、制定工作计划、调研和搜集有关资料及文献阅读。为确保毕业设计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学院在毕业设计中期组织中期检查。同时毕业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类毕业设计过分强调机械制图的作用忽略其他工程能力锻炼形式,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设计过程单一、片面与企业需求脱节,设计类毕业设计机械制图的绘制方式过于局限。下表中列出了国内多所工科院校毕业设计中研究类和毕业类毕业设计要求对比。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增强研究类毕业设计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研究类毕业设计,以攻克技术难题为出发点在设计、组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最终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研究类毕业设计的工程基本训练包含实验、系统调试、工程实践、机械制图等。机械制图不是工程基本训练的唯一方式。对于选择研究类毕业设计的毕业生,今后工作用到机械制图的领域很少,而且机械制图能力在本科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已经得到训练,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将机械制图作为强化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理论分析计算、实验研究和设备使用与调试或计算机软件使用,这些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基本,也是今后工作的重心。因此研究类毕业设计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试验台架的搭建,实验测量、系统调试、工程实践这些同样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上,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工作量和成果的学术意义作为工程基本训练量化的衡量标准[5]。
2.强化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设计类毕业设计,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设计某些机构或设备实现特定的功能,整个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但是很多工科的毕业设计一般是是先按照设计要求画出图纸,然后再根据图纸写出约1.5万字的说明,这与企业产品设计流程概念相违背。现代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中采用的是V模式设计流程[6],开发过程大致包括:市场定位,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建立,系统设计,结构设计,三维实体仿真,功能测试、验证,系统测试,验证,出二维零件图,制造。工科毕业设计强化的只是产品设计中的工作图设计这一环节。学生进入产品设计领域还是零基础,需要重新学习。故设计类毕业设计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熟悉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
现代社会掌握先进技术,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人才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设计是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缩短这一差距的必要手段。因此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对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增强研究类毕业设计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研究类毕业设计应将工程能力训练的重心转移至试验台架的搭建,实验方案实施、试验系统调试、工程实践上;其次,强化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设计类毕业设计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使学生熟悉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最后,提高设计类毕业设计的机械制图方式的灵活性,工科院校设计类毕业设计应灵活掌握手工绘图、二维计算机辅助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三者的比例,提倡使用计算机绘制方式,不必拘泥于图纸的数量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沈颂华.浅析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D].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4.
[2]陆英杰,娄华.改革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J].科技信息,2010,(5).
[3]李海志,谭海鸥,董超俊.产学合作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4年01期.
[4]吉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四川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中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汽车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构建的新课程,它融合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多学科的课程,具有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特点,中职学生基础差、起点低,学习起来有很大难度。这门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以坚持“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与项目化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联系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1.以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车辆改装、汽车技术管理、汽车营销、评估、保险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1.1职业素养
1.1.1能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对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提高的探索精神。
1.1.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1.1.3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1.4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1.1.5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1.1.6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认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安全操作意识、品质管理意识。
1.1.7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来毕业后能胜任岗位要求,又能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1.2技术能力
1.2.1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进行总成和部件的正确拆卸和装配。对绘图能力的要求可相应降低。
1.2.2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使用特性、牌号和发展趋势。能识别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初步具备分析非金属材料特性和应用状况的能力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掌握选择、使用汽车运行材料的技能,能对在用油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估。
1.2.3掌握各种机械传动,如四杆机构、螺纹连接、键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它们的运动特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1.2.4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常用的液压回路、液压元件,初步能分析汽车液压元件常见故障。
1.2.5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维修工具、量具。
2.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汽车结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普遍规律,确定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以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景,选用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安排项目来组织教学过程。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的特点。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程组织和安排上,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自主学习,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来解决理论问题,形成以“明确项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评估”5个环节来组织教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完整的汽车机械中,建立学生整体的汽车机械意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做到教、学、做结合,加深对专业认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2.2.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比如汽车上有很多常用件采用键连接,曲轴与曲轴皮带轮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连接?在拆卸曲轴皮带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键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有正确选用键的相关知识。
2.2.2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比如让学生查阅维修手册,按照维修手册规定准备这个项目所需的工量、制定操作工艺流程,培养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2.2.3做出决定。根据各小组确定的曲轴皮带轮拆装的计划,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由全班讨论,确定本项目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2.2.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是否正确,操作工艺是否合理,动作是否规范。
2.2.5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各组结果差异的原因。
3.结语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法显然更适合中职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通过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振民,张让莘,钟宝华.汽车机械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成波.汽车机械基础[M].科学出版社,2010.
[3]徐锦生.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CAD;项目教学;绘制正多边形;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87-01
“AutoCAD”课程是数控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重要的实用技术课。为让学生快速、扎实地掌握这门技术,依据数控类专业及专业课程特点,CAD教学应侧重于机械制图方向,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常,在CAD一体化教学中,是将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学生操作,教师答疑,师生互动不多。这显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以现实的对象为主体,教学内容既包含基本教学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知识,教师可以将手工绘制图纸能力转化为另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本次教学需达成三个目标:一是以掌握正多边形的绘制方法为知识目标,二是以能正确绘制五星红旗为能力目标,三是以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为情感目标。
二、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1)任务驱动法。学生在实践时,带着任务上机操作。以任务驱动为主,通过讲授法、多媒体、微课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思结合,合作互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学习,体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此方法具有针对性,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会觉得课堂枯燥。
(2)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因教室原因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劣势。在机房上课,可以将其设置成工作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实践任务进行实际操作。本着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的原则,在CAD一体化教学中可将6个学生分为一组。这种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团队配合、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对策
(1)任务提出――情境设置。在这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有五个环节,分别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比较评价――总结思考。在上课前可播放升国旗的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导入新课,问大家:五星红旗是怎么画的,能不能用计算机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入课题,然后教师分发标准图纸和任务书。
(2)任务分析――获得资讯。分组时,要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搭配,每组6人,并选派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试着分析画图步骤,有哪些问题,督促他们思考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小五角星的一个星尖要指向大五角星中心。然后,再将事前已录制好的操作视频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观看五星红旗的正确画法和步骤,再进行练习,并完成教学任务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醒。
(3)任务实施――获取新知。教师演示五星红旗的正确画法和步骤。在演示过程中重点强调两点:第一,利用临时追踪点确定圆的位置;第二,利用极轴追踪确定每个五角星的位置,并强调小五角星的一个尖必须在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的连线上。
(4)讨论比较――教学评价。在各组完成任务后,挑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让学生自检并互检各自作品的完成情况。最后,进行总结评估得出分数。先在小组内评比,再选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汇报,产生结果后填写任务书和评价表。(制作两个评价表,表一是学生个人完成情况,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个人表现都要体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表二是小组完成情况,体现组和组之间的对比,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5)总结讨论――教学反思。根据各组完成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出成功之处及问题所在,评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并给予奖励。由于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主要呈现的是屏幕演示步骤和课后作业两部分内容。为巩固所学知识,可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多边形及椭圆绘制图形。对椭圆定位和特殊位置的要求,刚好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次课重难点的掌握。最后,可进行课外互动。将本次课题的作品、照片及教学记录共享到班级QQ群,让全班同学重温学习过程。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吸收情况,更让学生明白信息化不仅仅可以娱乐,更可以帮助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此次教学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讲解项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学生的讨论,指导学生实施项目,引导学生按照工作计划实施项目。此教学设计秉承新教改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模式开放,学生参与热情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如何配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需要教师妥善安排,需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教务处是负责学校教学和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通过一年在教务处的工作经历,尤其近半年的工作体会,感觉到教务处有如下特点:
1.责任重大:教务处肩负着学校教育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重任,平时还要接受来自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布置的临时的和阶段性的工作,只有慎密地组织、切实地安排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2.事务繁杂:教务处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合理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和调整,教育教学情况的检查,调课安排,教研活动安排,各种考试的组织,课程设置的研讨,运动会的安排,技术比武训练活动的组织检查,实习活动,审核学生补考、升留级、休学、退学、毕业、结业,协助校长安排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岗位培训。这些工作无不包含着巨大的劳动。
3.矛盾众多:有来自于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来自于上级临时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的矛盾,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实习工作中遇到急待解决困难的矛盾,对教师教学情况检查,考核和管理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贯穿着整个学年,种种棘手的矛盾均需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解决。
4.批评集中:由于工作繁多,难以周全,加上生源素质差的影响,学风和教风均有待提高,招致“管理难,难管理”等方面的批评。
关键词:塑料模具设计 教改 自主学习
1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目前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之一,但该专业学生缺乏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且该课程机械方面图形众多,如果没有较好的机械制图基础,很难读懂这些图形。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讲解、课后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即讲练结合型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清楚这类图形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很大,且学生很难掌握,教学效果非常不好。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已经有一些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做了有益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主动性[1-7]。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前期对课程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设计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所用的AutoCAD,UG,Pro/E等软件,学生分组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再讨论提出最优方案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建议,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2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索
塑料模具设计的传统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模型和挂图进行,只是静态地向学生展示某一状态下的结构平面图和相应的文字表。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模具各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在注射模具机构设计中,注塑成型制品的脱模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过程,各类型脱模机构的设计又是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难点。笔者采用Flash Mx制作出在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成型模具运动过程的动画演示,以及与动画相配套的幻灯片。课件中的动画是将教材《塑料成型模具》[8]中相应的图形扫入Flash Mx中,然后通过把图中运动的部分分到不同图层并设定关键帧,从而用动画的形式解释塑料成型模具的合模、注射、冷却、开模、顶出塑件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课件中的文字说明则用PPT制作,同时应用扫描仪把相应的模具图形扫入PPT中。最后得到图文并茂的塑料模具设计教学课件。Flas使原来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分型面的确定、二次推出脱模动作、侧向分型等动作逼真地呈现出来,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立刻生动、活泼起来,明显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塑料模具设计课中有很多规则性、原则性知识,如果只是由教师满堂灌输,难免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操作方法如下:
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方式与独立工作相结合,每个班分为2~3组。首先在小组内让学生讨论项目课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个人的知识欠缺将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来弥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经过大家讨论群策群力最终确定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目标进行自我和相互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能力。
根据塑料模具设计的课程特点,按照上述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第一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是在学完塑料制件的设计内容之后,要求各组组员在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塑料制品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塑件的尺寸和精度、表面光洁度、形状、斜度、壁厚、加强筋、支承面、圆角、孔、螺纹、嵌件、标记、符号及文字,设计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塑件,通过自学AutoCAD,UG,Pro/E等软件,利用学过的知识或者手工绘制塑件的正剖面图、俯视图、侧视图,并说明塑件的设计思路。然后各组组长召集讨论每位组员设计的塑件,从合理性、新颖性、全面性角度出发,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充实、完善,制作成PPT。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讲解本组的设计思路,其他学生提出意见或改进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是在学完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内容之后,各组组员在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注塑模具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模具的成型零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分、顶出装置、冷却加热系统、排气系统及分型抽芯机构的结构特点,针对第一次讨论课提出的塑件,设计一个注塑成型模具,利用AutoCAD,UG,Pro/E等软件或者手工绘制注塑模具的简图,并说明注塑模具的设计思路。各组组长再次召集讨论每位组员设计的注塑模具,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充实、完善,制作成PPT。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讲解本组的设计思路,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同样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培养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长颂.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08(9):107-108.
[2] 骆俊廷,官英平,顾勇飞,陈国青.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2):63-65.
[3] 吉晓莉.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82-83.
[4] 魏凤春,彭进.塑料制品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1(21):208.
[5] 樊晓红,王传杰,郭幼丹.《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69-71.
[6] 东为富,陈明清,郁文娟,倪忠斌,刘晓亚.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9,36(12):190-191.
论文摘要:高职机电类专业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职业性、高等性、一线性和技术应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机电教学在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械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际机械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为此,我们结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实际,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确保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改革《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门课的内容,它涵盖了从机械方案设计(原理设计)、参数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所有内容。过去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单个机械及机械零部件的介绍,而对实用性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视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单个机械和零部件的分析能力尚可,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产品形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改革。
1.1充实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补充一些创新设计的方法,并结合课程的有关内容,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第一,机械原理部分除介绍平面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外,适当补充一些创新设计的方法。机器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创新,大多数的机构都可以认为是由基本机构或这些机构通过构件尺寸、形状及运动副形状的变化,经过倒置,或增加辅助构件等手段而得到的新的变异机构,或者是由上述这些机构用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新机构。例如,在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中,不仅介绍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还要充实机构演化部分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创新设计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讲授这些机构的特点及演化方式时,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演示各机构的运动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第二,机械零件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及选用,包括联接零件、传动零件、支承零部件等。在掌握了通用零部件的基础上,增加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动机类型的选择;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等。在进行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时,涉及到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等相关知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加深对上述知识的理解,同时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1.2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也十分匮乏。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难学,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因此,在教学过程,应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滚动轴承部分,由于滚动轴承为标准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滚动轴承的标准,然后是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最后是轴承的组合设计。在教学中,由于轴承的组合设计(包括轴承的固定、安装、配合、调整、和密封等)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接触最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实际机器为例,介绍轴承的固定、安装、配合、调整、和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广泛挖掘《机械设计基础》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上,要结合不同的讲授内容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如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引导式教学等。如讲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时,采用直接提问启发法和案例教学法。首先扼要地介绍轮系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出案例:分析汽车变速箱输出轴的转速。在学生进行分析时,直接提出问题:汽车变速箱属于哪种轮系,如何实现变速,如何计算输出轴的转速等。在计算输出轴的转速时,启发学生先判断轮系的类型,然后应用相应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再如,在讲授常用机构的设计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历年学生参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介绍机构的创新与应用,开展讨论式教学。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在某一阶段将项目引导法应用于教学中。如轴的设计部分,可以把设计加工一减速器中的从动轴作为一个项目。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一步,教师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并以资讯单的形式提出一些与本项目有关的问题,如轴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轴上零件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哪些?轴的加工方法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掌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二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在该阶段,学生要考虑到轴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加工等,根据讨论结果,填写计划单。三步,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设计方案,教师可参与其中,帮助其分析方案,然后由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四步,学生根据所制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该阶段,学生通过设计加工减速器中的从动轴及进行轴上零件的装拆,进一步验证方案是否合理,若存在不合理之处,要求学生及时修改方案。五步,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设计加工出的轴,然后由其它小组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轴的各段直径是否满足定位和固定要求、轴上零件装拆是否方便等。在该阶段,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道了改进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六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结合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清楚在轴的设计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在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体验,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3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动手能力
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因此要学好这门课,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课程的前期应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金工实习、参观机械零件陈列室,使学生对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有一个感性认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课程设计之前,应先通过观看录像、拆装减速器等,使学生熟悉减速器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特点等。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工作要求,利用机械设计基础所学知识,并综合利用所学过的其它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等,完成各零部件的设计,绘制出减速器的装配图和各零件图。通过设计,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要鼓励设计结果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工程物资管理课程;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60-03
一、引言
六步教学法是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六步教学法是中国引进德国的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在高职乃至本科都在竞相应用,并根据中国实情进行改进,发扬光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六步教学法。本文从工程物资管理专业中《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学习领域中的物资验收学习子情境入手,借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并创新了一个步骤,结合多种多媒体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1-3]。
《建筑工程物资管理》隶属于工程物资管理的专业基础学习领域,《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分为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工程物资及物资业务认知、开工前工程物资准备业务认知、施工过程中工程物资日常业务认知及收尾期工程物资后续业务认知。其中,学习情境三,即施工过程中工程物资日常业务认知为教学重点,难点在于物资采购、物资仓储、工程物资成本核算环节。物资验收正是学习情境三中的一个子情境,隶属物资仓储下的一个环节。本教学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物资验收准备工作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主要物资具体验收、验收单据填写注意事项的理论知识;具备常用物资验收、物资验收单据填写、验收过程中遇到的差异问题处理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实现社会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这一教学单元,对于帮助学生熟悉水泥、钢材、砂石料、火工品等施工主要物资的验收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采用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并结合多种多媒体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解决了以上问题[4,5]。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配备与基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条件。因此,开展理论教学主要是在工程物资管理实训场中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实践巩固阶段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室是隶属于工程物资管理实训场中的一个特色教室。配置可以上网查资料的电脑工作台(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等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还包括有关规范和规程、工具书、白板、彩笔、计算器等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在理实一体教室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工程物资实训场进行实操,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除了配备教学条件外,还应配备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资源,包括学生手册、行业规范等文本资料、实物资源、图片、视频、动画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学生手册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任务实施前准备引导问题、任务实施阶段的案例分析、评价标准、巩固阶段的相关问题等,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与本课程配套的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还应有课时保障,打破传统教学中,一节课2课时的教学安排,应尽量安排多课时的模块化教学,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利用所有条件及资源,并结合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资讯阶段:教师在理实一体教室采用PPT进行任务的描述及任务布置,并向学生下发学习资料(包括学生手册、文档资料、图片资料、网络信息),即学生登录到《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网络课程网页上进行任务的下载,在此阶段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要是熟悉任务及相关资料。
第二步――计划阶段:学生在理实一体教室展开讨论、研究实施方案,并以工作小组的名义制定其工作计划。可根据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或到《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网络课程网页及其他网站上进行查询,做好任务准备工作,回答验收前期准备工作、水泥等主要物资的验收方法、验收单据填写注意事项、验收差异处理等引导问题,为完成后期的任务做好准备。
第三步――决策阶段:学生在理实一体教室探讨决策、确定实施方案。学生将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向教师作汇报。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参与指导,对工作计划进行具体的修订,形成可实施的最佳方案。
第四步――实施阶段:需要学生根据前期各组完成的引导问题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按照学生手册中提供的案例,完成物资验收方案的制定及物资验收单据的填写任务。这个阶段,学生需要进入到网络课程网页或其他网站上进行查询方案制定的格式、要求及注意事项,并根据查询结果分别完成分工任务,最后进行汇总。学生根据最终汇总确定的方案,进入到工程物资实训场,进行钢材等各类物资的具体验收实操,在此过程中,完成物资验收人工单据的填写任务,并登入到工程物资管理软件平台中,完成电子单据的填写任务,根据实操的结果,进行方案的修订。
第五步――检查阶段:学生根据最终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示与汇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PPT课件、海报展示,并提供相应软件给电脑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多媒体课件开发进行展示。
第六步――评价阶段: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并填写评价表,进行网上评价。教师先通过《施工料具管理》、《材料员》等视频中验收部分视频,演示物资验收程序及方法,让学生了解正确的验收方式,评价学生验收单据填写正确与否,指出学生修正方案制定中的不妥之处;再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此完成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三个环节评价任务。
除了以上的六步之外,还应结合一个巩固阶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巩固。巩固阶段,分为三个程序,首先在项目化教室完成学生手册中的拓展训练,其次进入校内工程物资管理实训场,根据修订的方案,重新进行物资验收具体实操,掌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际操作情况,最后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物资验收实际操作方式及程序。学生也可以登录《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网络课程网页进行咨询。
三、教学效果分析
本学习情境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对施工现场工程物资验收有了初步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本学习情境采取了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演示,并利用网络进行任务查询,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效果改善很多,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六步教学法”[J].职业技术,2004,(01).
[2]张树琪.论“六步教学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李金生,谷云香,刘岩.“六步教学法”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0,(07).
[4]肖家气.新课程?摇新教法――“六步教学法”的实践[J].湖南教育,2003,(05).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为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介绍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第四,应用公司项目治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高校教师团队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仅靠教师团队这一基层组织的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如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