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

第1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内容提要:2006年,宏观经济高位运行,消费稳中有升,投资和出口增速回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下,工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与此同时,行业增长格局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工业利润过度集中于上游行业的格局有所调整,采掘业的优势地位削弱;居民消费的回升奠定了消费品行业稳定增长的基础。2007年,我国产业增长仍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尽管不少行业受到经济降温影响增速将放缓,但调整将较为温和,总体特征将表现为较快稳定增长。

一、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行业增长格局有所调整

(一)企业效益持续攀升,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

2006年前10月,工业生产累计完成增加值69867.3亿元,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一路加速:一季度同比增长21.3%,上半年同比增长28%,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9.6%。在经过近两年的回落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再次回到30%以上,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增幅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前10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7.29,比上年同期提高17.12点。从39个工业大类行业来看,1~10月份,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462亿元外,其他38个行业利润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5%,石油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30.4%,交通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50%。(见图1)

在企业效益上升带动下,2006年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通过各行业的利润增长变动情况,并结合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亏损面、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就业增长变化等几大主要经营和发展指标,我们对国民经济39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景气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显示,1~10月份,大部分行业的景气水平比上年同期有较大提高。在39个工业行业中,景气上升的行业共有32个,比重超过80%。

(二)行业增长格局有所调整

从行业景气变化格局看,2006年前10个月资源采掘类行业景气总体处于下降或回落状态,黑色金属矿、煤炭以及其他采矿业位列几大景气下降行业的前列,有色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非金属矿开采业尽管利润增长仍较快,并拉动行业景气仍处于上升,但与上年景气上升的程度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原因来看,主要是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大规模投资涌向这一领域,偏紧供求关系逐渐宽松,部分甚至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原材料行业前10个月景气总体呈现出恢复或加速上升的特征,钢铁行业2005年景气深度下降,2006年景气水平尽管仍在下降,但在价格逐渐复苏条件下,下降幅度已经较大程度降低,化工化纤行业扭转了上年受原油价格影响景气下降的局面,在油价仍维持高位的情况下,景气出现上升,有色金属行业2006年景气上升非常快,比上年同期提高达10.03点。在政策推动和投资带动下,2006年以来以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中游制造业景气上升非常显著。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前10个月景气度比上年同期上升12.14点,是全部工业行业中提高最快的行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景气分别上升9.46点和6.67点,上升相当明显。

从消费品来看,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为主的下游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表现出了强劲的景气复苏态势,在汽车、手机、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销复苏带动下,1~10月份这两大行业景气水平分别比上年上升10.51点和5.32点,扭转了自2004年中期以来的景气颓势。食品、饮料、农副产品等日用消费品行业,在多年来扩大消费政策的累计效应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推动下,景气继续高位攀升,食品和饮料业前10个月景气上升都超过10个点,表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医药行业2006年以来受药品降价、成本提高和竞争加剧影响,利润增长由2005年的20.5%下降到前10月的5.2%,景气比上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是唯一景气下降的消费品行业。(见表1)

二、景气水平的变化,影响各行业在整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地位

(一)上游行业竞争力优势有所削弱

行业景气水平的变化,对各行业在整体行业中的竞争力排名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39个工业大类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显示,在运行状况较好的10个行业中,上游采矿业仍占绝对优势。但是,与上年同期相比,优势地位有所削弱。2005年前10个月,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四个属于上游采矿业,分别是非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位)。2006年,在宏观调控和潜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不仅落后于其他采矿业,而且在39个大类行业中排名比较靠后,名次较上年同期下降27位,降至32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开采业综合竞争力仍居前10位(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和第七位),但石油开采和非金属矿开采业的排名有所下降。

煤炭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行业成本加大。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产品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煤炭开采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与销售成本增速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2006年4月1日国家上调陕西、江苏、黑龙江和江西四省的煤炭资源税,近期国家又调整了电力、石油价格,提高铁路运价和港务费,这些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加了煤炭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2006年1~10月,煤炭业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0.4%,高于同期产品销售收入5.8个百分点。第二,价格增长乏力。受前几年需求惯性和利益驱动,煤炭行业投资快速增长,2003~2005年,煤炭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3%、60.8%和65.6%,产能迅速增加。1~10月,我国原煤产量16.73亿吨,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煤炭供求逐渐平衡,买方市场渐趋增强,煤炭价格上升动力不足。2006年以来,煤炭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渐趋稳定,10月份同比仅增3.1%,远低于上年同期24.5%的增长水平。价格下降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导致行业效益增长乏力。第三,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较慢也是造成煤炭开采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1~10月,煤炭开采业产成品库存达到282.26亿元,同比增长22.2%,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558.09亿元,同比增长19.8%。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煤炭业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也与前期行业利润基数较高有关)。

石油开采业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国际原油价格自2006年8月份下降以来,一路下滑,10月底更是创下了2005年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每桶跌破58美元。受此影响,国内原油价格涨幅大幅回落。10月份,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2%,涨幅比9月份回落13.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仅涨9.2%,较上月下降12.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1.6个百分点。受价格下跌影响,石油开采利润增速不及2005年。1~10月,石油开采业实现利润3285.57亿元,同比增长30.2%,低于上年同期44.5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石油开采业在行业综合竞争力中的排名,由2005年同期的第三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五位。尽管如此,石油及天气开采业实现利润额的绝对水平仍居所有工业行业的首位,占整个工业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1/5。

价格大幅上涨是支撑有色金属开采业景气持续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受国际铜、铝、铅、锌价格暴涨的影响,2006年以来,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涨。10月份,有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6.9%和27.1%,其中,铜、铝、铅、锌的出厂价格涨幅在11.5%~63.1%之间。受供求紧张和价格高涨的支撑,有色金属行业利润长期高速增长,景气持续高位攀升。自2005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速遥居所有行业之首,远高于同期企业整体利润增长水平。有色行业1~10月累计实现利润953.57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倍;有色金属采选业利润在上年同期较高的基数水平上,同比又增长69.7%。

(二)政策因素推动环保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阔步迈入竞争力前列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环保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工艺品制造业是2006年前10月新进入排名前10位的三大行业。其中,工艺品制造业上年同期竞争力排在13位,因此排名上升不是很显著,而其他两大行业上年同期竞争力排名都比较靠后,排名上升非常显著。其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2005年排在29位,2006年上升达26位位列第3,是综合竞争力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一产业的快速增长,与近几年来政府提出创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密切相关。随着2006年以来相关的一些强制性和鼓励性环保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各经济主体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明显增加,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在这一领域投入将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产业景气和竞争力维持高位上升状态。

通用设备制造业前10个月景气快速攀升,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12位,位居第9,排名上升非常明显。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以来,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2005年为拐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景气直线上升,2006年1~10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过20%。在钢铁价格反弹以及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行业利润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分别为40.43%和50.28%,在2005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13.37个和41.12个百分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重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家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预计设备制造领域相关制造业的景气周期持续较长时期,竞争力水平仍将保持高位。

(三)成本压力居高不下,重化工行业竞争力指数持续偏低

在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后10位的行业中,共有四个行业属于重化工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钢铁产能快速扩张,在产品出口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的影响下,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渐显现。加上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而钢材价格却持续走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进一步挤压行业利润,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数长期以来居39个工业行业之末,阶段性的调整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钢铁行业景气向好的势头已经开始显露。2006年1~9月份,钢铁行业扭转了利润下降局面,利润总额实现5.9%的增长;1~10月累计,行业实现利润达到1046.68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上年同期2.3个百分点。

除钢铁行业外,在综合竞争力指数较低的四个重化工行业中,其余三个行业均处于石化产业链的下游。其中,炼油业的亏损主要是政策性亏损。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健全,原油成本上涨成为导致炼油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家在3月份和5月份两次提高成品油价格,但仍然未能消化原油成本上升的压力。1~10月,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亏损462亿元。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产品价格传导能力弱,因此,行业效益受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较大。2006年1~10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26.6%,销售成本增长28.6%,成本增长高于销售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化纤产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强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但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61.2%),受贷款利率不断提高的影响,财务费用增长较快。1~10月,化纤行业财务费用达到42.03亿元,同比增长26.8%,高于产品销售收入6.3个百分点,成为影响综合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下降,下游织造企业对化纤产品的需求将有所放缓,化纤业产能过剩的矛盾难以有效缓解,未来行业盈利状况难有大的改善。

(四)居民消费稳步回升,奠定了消费品行业稳定增长的基础

2006年前10个月,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行业中,有一半属于消费品行业,分别是:烟草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皮鞋、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行业良好的销售状况和盈利状况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10月,除烟草业以外的其他上述四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利润增长速度均超过30%。另外,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政策调控的作用下,汽车制造业出现恢复性增长。1~10月份,汽车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国共生产各种汽车620.6万辆,同比增长25.1%,其中,轿车产量329.5万辆,同比增长40.9%。加之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速较高,1~10月,利润增速达到46.6%的较高水平,超过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16.5个百分点。在汽车制造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也实现了较高增长,增幅达到50.4%。

企业利润增加刺激了消费品行业投资积极性提高。1~10月累计,饮料业和工艺品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7%和55.8%,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4和10.5个百分点;皮鞋、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投资增长44.8%,超过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

从原因来看,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2006年1~9月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61.9元,同比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8.8元,同比增长10%。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2006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同比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和13.5%,城乡增幅差距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小。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9亿元,同比增长13.6%。居民消费的稳步回升,为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三、2007年我国行业总体依然具有较强的内在增长动力

首先,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看,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比以往显示出了更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消费升级逐渐由“点”到“面”,城市化进程基本趋势不变,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础的需求驱动力。此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技术更新推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更加成熟等原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肯定,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回落,但在中长期基本增长力量的支撑下,回落幅度不会过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模型,2007年我国经济仍将维持在9%以上的高水平增长。投资幅度将出现回落,但受新农村建设以及大规模国民储蓄的影响,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从消费来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预计2007年消费增长将继续维持向上趋势,带动相关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其次,2006年以来汽车、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消费升级先导型行业显露出回升势头,将对2007年上游化工、汽车机械、橡胶、涂料、钢铁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元器件行业需求构成支撑。房地产作为另一典型的消费升级产业,2007年投资景气虽然将有所回落,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仍相当巨大,增速适度回落不会改变较快增长的长期趋势,预计2007年上游化工、建材等行业仍具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第2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源税;最优税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我们都知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力的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扩大,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的效率,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市场是会失灵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不能满足(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指一个人对某些物品或劳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或享受利益,其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某个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任何人对该物品的享受;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三是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怎样把“蛋糕做大”和怎样“合理分割蛋糕”这两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是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和暴力保障;二是可以促进效率与公平。

所以,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宏观调控。

近来,国内、国际的重大的经济调整层出不穷。资源税的改革是现在热议的话题。改革方案已初现端倪,可能将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虽说是地方、央企在博弈。但我个人认为改革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现状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最优税制是改革的难点

我们发现最优税制理论主要体现在税收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上。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使用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人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作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这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和制度安排,必然会在国家上层建筑包括税收中加以表现。一个良好的税收制度,也应当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一)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对于效率原则,从历史的发展看,先后有两种认识。最初的效率原则是指中性原则,即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配置,以免扭曲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从税收效应的角度讲,就是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

(二)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税收的社会公平,最早是税收的绝对公平,即要求每个纳税人都应缴纳相同数额的税;如今,在理论上,相对公平又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所谓横向公平,简单地说,就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负担相同的税;而纵向公平,就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的税负则不能相同,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应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我们发现资源税改革中,具体的税率如何调整,等等,对以前的资源税是一种恶化,还是一种改善,我们很难加以确定。唯一比较明确的一点是,由于现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高速消耗、环境急剧恶化为代价的,因此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三.税制改革是一场博弈

目前的税制改革方案主要还是地方和央企的博弈最终方案。

根据公开信息,2008年,中国煤企业巨头神华集团利润265亿元,缴纳煤炭资源税46亿元。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利润1400亿元,缴纳原油资源税46亿元。2008年中国资源税收入共完成301.76亿元,如果改为从价计征,这一额度突破1000亿元应无悬念。

(一)地方:坚持从价

从价计征的资源税方案在过去两年曾三次上报国务院,均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未能通过。

从价计征会大大的增加地方的税收。

并且很多地方省市呼吁,国家资源税的定制应更多考虑资源输出省利益,资源的开采给地方留下的是坑,小山,废水,污染,还有失去土地的农牧民,这些都需要花很多年去补偿治理。

(二)央企:从量的卫道士

中石化去年原油产量4200万吨,从量则缴纳资源税10亿元左右,从价则意味着缴纳100亿元。去年,中石化的利润是297亿元。

中国神华2008年原煤产量2.82亿吨,缴纳资源税8.5亿元,如果按照5%税率,煤价每吨300元计算,则需缴纳42亿元。2008年神华利润365亿元。

企业人士表示,资源税一旦从价计征将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政府将权衡各方利益,最终确定以个良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国家进行资源税改革,即使知道具体对资源税进行如何调整,但是资源税改革的效果不见得十分明显。

四、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资源税调整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资源税有利于缓解企业对资源型行业的过度投资。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成本比较低,准入门槛不高,部分资源产品的成本较低,导致了一些企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的增加。部分高耗能产业,如钢铁行业,受利润前景看好的驱动,最近投资反弹加剧,新的资源税调整有助于遏制这一趋势。

中国目前资源的使用成本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结果导致资源在大量开采利用的情况中实际利用效率不高,这是造成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高税率,改变计征方式,可以有效遏制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资源税改革筹集到部分资金,并将其用于环境治理,使生存的环境更加清洁、优美。

资源税调整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物价水平将带来深远影响。首先,将推动物价短期内进一步上涨。从价征收资源税,实际上是在目前资源价格不断上调的同时,累进增加资源价格上涨的幅度,而扩大资源税收的增收范围,无疑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上涨波及的范围。上游资源价格上涨幅度加大无疑还会增加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促进替代型行业的发展,如能源价格的提高将提升新型能源如风能、水电等行业的增长空间。油价提高将使得煤变油的产业前景也可能会被相对看好,同时拉升煤化工和电石化工的产品价格,使得这些行业都能间接受益。

新税法对资源型企业根据其所在行业不同,影响程度也不同。

煤炭类:以合同煤销售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压力相对更轻,而以市场销售为主的企业的税负上涨比例相对较大,这也将恶化乡镇小煤矿的生存空间,但大型煤炭企业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有色金属类:有色金属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一直很强,并且处于行业景气,因此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

石化类:由于石化行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相对于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受资源税改革的影响要小一些。

税制改革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旨在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从以上也可得出,资源税的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第三季度基础化工行业及主要子行业增长继续放缓,景气度出现见顶迹象,高油价推高化工品价格,利润率提升维持行业景气的状态面临终结,周期顶点如我们预期将在2008年下半年显现。

高油价对利润率的提升掩盖了基础化工行业自身运行周期,长远看来产品价格升高会抑制下游需求,即使价格回落也难以修复,最终伤害基础化工行业。与一般想法相反,成本与原油价格关系越弱,越有可能在油价下跌中获益,这是由于其产品价格越可能在油价下跌中保持坚挺。

三季度美元跌势逆转,大宗商品价格如预期发生大幅回调,但目前仍然主要受到美元超调作用的影响,美元走势仍将主导大宗商品价格。投机资金可能会永久性地撤出大宗商品市场,转而填补其在其他领域的亏空乃至核心资本的损失,而避险资金可能继续留守大宗商品市场,以等待美国经济的回暖。大宗商品价格将在高位继续大幅波动。

基础化工行业将在景气见顶后进入衰退周期,下游需求萎缩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成本却仍然居高不下,行业竞争激烈,大批企业将被迫限产停产,甚至倒闭。盈利能力下降的同时,行业景气下行将导致市场对行业前景看淡,降低对行业的估值,即使基础化工行业已经经过补跌,当A股估值重心进一步下移时,仍然面临着戴维斯双杀带来的进一步的下跌。当市场对行业前景一致看淡极度悲观的时候,选择具有资源、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留取足够的安全边际,在相对低点介入。

丹华科技(600844)

丹华集团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丹化集团将在未来9个月将增持500万股以上,丹化集团看好丹化科技长期发展,主要是看好通辽金煤带来的长期增长空间。丹化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其在二级市场的增持行为也得到了丹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公司认为,将来不排除丹化集团进一步提高增持比例的可能性。

三季度化工品需求非常低迷,部分是受到奥运的影响,北方氯乙酸和醋酸乙酯关闭较多,醋酸需求低迷,加上甲醇价格大幅回落,醋酸价格一路下跌至4500元/吨,带动醋酐价格一路下跌至目前8300元/吨。同时,醋酐作为一种易制毒原料,运输管制也非常严格。原油价格下跌,加上国内乙二醇下游涤纶开工率下降,乙二醇价格继续较大幅度下跌,北方吉化和抚顺的出厂价下调到7000元,市场部分成交价在6500元/吨左右。

奥运结束后,北方的化工装置有所恢复,但化工需求并没有明显回升迹象,房地产和出口低迷的影响,化工需求短期内难以看到起色。目前醋酸价格还在下滑中,成本压力有所减缓,但无烟块煤价格仍维持相对高位,醋酐的毛利需要等到无烟煤价格大幅回落后才可能明显改善。目前的乙二醇价格非一体化企业已经亏损,价格继续下跌空间有限,但价格回升可能依赖于下游涤纶需求和原油价格走势,短期明显回升可能性不大。

通辽金煤20万吨乙二醇项目进展顺利,由于目前钢铁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项目实际总投资预计将缩减至18.5亿元左右,而大量设备订货和工程款项不需马上付清,目前必须资金银行贷款已经落实,项目应该能够在明年上半年如期完成。

由于短期醋酐盈利水平下降,以及乙二醇价格的超预期下跌,我们将2009年和2010年乙二醇价格假设从9000元/吨分别下调至6430元/吨和7000元/吨,我们分别下调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盈利预测12.6%、40.8%和38.23%,下调后2008~2010年的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8元,0.40元,0.90元。

丹化科技增发价已经调整为18.5元,预计到2009年上半年实施完成。从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18.5元的增发价格仍然太高,但公司将维持原来的增发价格实施增发,公司正在考虑一些降低预期估值水平的方法。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2、0.59和1.20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49.5、18.4和9倍。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2人建议强力买入,2人建议买入,综合评级系数1.50。通辽金煤投产后公司的长期增长空间仍然值得期待,中金公司维持B股和A股“推荐”的投资评级,从估值来讲,B股非常具有吸引力。

中国玻纤(600176)

控制成本,扩大产能

业绩增长源于产能迅速扩张。上半年两条新生产线点火投产,产能扩张迅速,并对业绩形成支撑。公司产能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多项措施降低成本。在销售渠道的建立上经历了逐级发展阶段,已从一般经销商发展到现在的海外经销公司,销售网络的整合为公司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多份额奠定了基础。

通过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提高设备开机率等举措,公司目前人均玻纤产量可达100吨左右,高于国际水平60吨单产能力。

第4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炭、石油、木材、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在目前全国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东北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22%,石油储量占45%,原煤储量占10%,森林面积8.67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总和的50%,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都居全国前列。

(2)具有重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东北地区的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3)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东北 地区的科技发达、人才众多,技术工人素质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4)具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东北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的18.3%,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的8.8%,大连港和营口港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的8.8%。

(5)特殊的区位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北缘,与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接壤或邻近。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对邻近五国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0%左右,在我国对东北亚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该地区还是沟通东北亚和欧洲之间里程最近的大陆桥的重要中间站和联络点。

2、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1)产业演进断层,新兴产业比重低。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东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讯等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群体,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如辽宁省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000亿元,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150亿元。而同期广东省为2700亿元,江苏省为1775亿元,上海市为14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

(2)资源面临枯竭,传统资源型产业丧失比较优势。由于多年的大量开采和粗放生产,使东北的煤炭、铁矿、石油、木材等资源储量日益减少,资源面临枯竭,开采成本上升,失去原有的优势。建立在这些资源基础上的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则陷入困境。如油田,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大大提高。由于煤炭资源枯竭,煤炭工业一直亏损,许多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城市陷入困境,如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双鸭山,辽宁的阜新等煤矿企业。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资源性工业城市的经济随着资源减少而走向衰落。

(3)产业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东北地区未能根据中国产业升级对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未得到相应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从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看,多数国有企业的设备、工艺严重老化,自主发展的产业基础较弱;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造成积压和亏损严重,市场日益萎缩。

(4)产业技术老化,创新能力低。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都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多年来在国家计划经济下从事生产活动。由于企业留利和折旧都极低,技改资金缺口太大,企业改造缓慢,设备普遍老化,生产效率低下。据估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5―10年,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水平则落后20―30年。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二、主导产业选择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要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又要结合地区经济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协调。

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重化工业份额较高,但多数城市主导产业并不明晰,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不清晰,重点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不能走全面开花、全方位发展的老路,而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用高新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实行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发展的新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选择所占比重大、综合效益高、增长潜力大、能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高度化演进的产业,可测重于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食品、电子、医药等优势行业,及部分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能吸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1、装备制造业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竞争实力的基础,但目前我国60%以上技术含量高的投资类设备依赖进口,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居于领先地位。辽宁省有一大批技术装备类产品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一些重要成套设备、航空、造船等领域是国内其他省市企业无法替代的。

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生产率上升率和收入弹性都很高,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和带动效应。选择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可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配套加工体系,可以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的人才、科研及资源、市场优势,能够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6%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5%,广义的汽车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6%以上。发展汽车产业可以有力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可带动机械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橡胶制品、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塑料制品、电子及设备、仪器仪表等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道路、运输、旅游、金融、保险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可给上下游产业带来2.5倍以上的波及效应。发展汽车产业还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我国汽车产业和直接相关性产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13.5%。预计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1年东北汽车总产量达到61万辆,占全国26.1%,其中一汽集团轿车产量15.5万辆,占全国22.1%,重型卡车15万辆,占全国50%,东安发动机生产能力35万台,华晨金杯轻型客车产量6.56万辆,均居全国第一位,哈飞微型汽车产量13万辆,为全国第二。汽车行业有较高的市场需求,东北老工业基地选择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具备比较优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3、钢铁、石化工业

钢铁、石化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2001年,东北地区钢铁生产能力已达2600万吨,产量1955万吨,鞍山和本溪又集中了东北钢铁生产能力的81%,具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东北原油产量6935万吨,原油加工能力792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5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42.3%,29.3%和31.3%,具备资源优势和规模化生产的条件。

应继续保持东北钢铁和石化工业的突出优势地位,通过技术创新和改组、改造,实现规模经济,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4、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资源丰富。2001年,豆类产量729万吨,占全国35.5%,玉米产量2967万吨,占全国26%,奶235.4万吨,占21%。目前已形成以燃料乙醇、玉米大豆深加工、乳制品、绿色食品、畜禽产品为主导的新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可将其转化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可发挥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较好的比较优势,又可以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劳动就业问题。此外,可以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发展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来选择、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政府必须对其加以扶持。

1、加快体制和组织结构创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东北地区经济的绝对主体,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国有经济比重分别为78.2%、86.2%、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和22.3个百分点。国有经济比重高是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最突出问题。应积极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强企业间的购并、联合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构建国有经济退出机制和非国有经济的进入机制,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进行战略性重组,鼓励和引导民间和外部资本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作用。

2、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对进入主导产业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提供必要的金融、财税支持等手段,促使这些企业加快向主导产业集中,从而实现主导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

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保证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需要关联性产业的支持才能得到有效体现。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应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在地域空间上集群发展,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造就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4、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5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升级,国内运营商加大资本投入和价格竞争力度,可在成本预算几近难以控制的同时业务增长举步维艰。首先,运营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部分企业在信产部管制下变相降价,对用户进行优惠赠送和折扣抵减,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其次,原油、有色金属和劳动力价格飞涨,导致设备供应商普遍提高供货价格,导致资产支出预算增高。而本文则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电信行业价值链特点,寻找成本居高不下的实质所在,确定最佳成本控制策略,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下的收益最大化。

成本控制的内容

主流教科书对成本控制一般定义为:成本控制是保证企业完成既定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企业运营中,成本控制不应该是单一的降低成本,更应该是利润的规划和运营目标的具体化.考虑收入和成本的形成过程,按照成本对收益的不同贡献,可以将成本简单分类:

1、经常性成本

这类成本,是那些用以维持公司存在但是极少创造未来价值的部分,如办公场所的租金和淘汰产品维持费用。这些资产在过去投入过资金,在今天也有其价值(账面),但是他们很少甚至已经不能创造价值,或者准确地说是有着递增机会成本的沉没成本。这样的成本是对企业利润的无效消耗应当努力减少,甚至于果断地削减和消除。

2、开创性成本

这类成本,是需要企业不断追加投入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部分,如某种适销产品的研发费用和对员工的薪酬激励。这部分投入为企业的现在和明天创造价值,应当是企业利润的最佳流向,如何合理分配这部分成本是企业获得最大收益的关键。

随着管理的范围从单一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再到整个行业,成本控制也相应扩大到整个行业价值链。如何有效的控制制电信行业价值链成本,已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2、电信价值链成本分布

会计基础建设、价值链管理和财务控制,是财务工作者的三个主要管理职能,深入挖掘价值链成本,不仅仅是如实的反应行业价值现状,同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支持。控制成本的关键是先识别成本来源,并进行结构化的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一个透明的成本体系和关键成本控制点给决策者。

1、上游供应商成本

上游供应商主要职能是通信设备制造、网络集成与软件开发,为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与运营提供支撑,他们关注自己产品能否为运营商带来价值,能否最快地满足运营商的要求。随着电信设备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原材料耗费日趋下降,而研发费用却急剧上升,主流提供商研发投入占销售额15%-20%,在成本中占比高达30%-40%。由此可见研发成本的高涨是提供商成本的关键。

2、下游分销商成本

/分销商的拥有点多面广的营销渠道、直接接触用户,主要职能是电信服务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关注及时将用户信息反馈给运营商,同时是现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载体。由于分销商规模小、资金少加之人员有限,难以进行自身业务流程优化,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并且无法承担巨额宣传和推广费用。这些成本投入的欠缺,都造成分销商很难实现自身职能,也制约了电信市场的开拓。

3、服务提供商成本

服务提供商是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的简称,即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接口为用户提供服务,然后由运营商在用户的手机费和宽带费中扣除相关服务费。SP作为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伙伴,面临着业务推广成本和克服成本高的问题,

识别出成本来源后,企业可着手进行成本结构化的工作。所谓成本结构化即是要求企业基于流程将总成本与子项成本的隶属关系、子项间的关联关系界定清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避免成本重复计量、找到流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识别成本间“此消彼涨”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悖反关系,因此企业在识别浪费和控制成本的同时,需要考虑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展开工作,否则成本控制的工作将“得不偿失”。

3、电信价值链成本控制

电信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服务种类增多,导致了供应链的升级和延伸,迫切需要多个企业的参与,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进行职能分工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与利益共享的联盟关系中的每个企业都能获得利润,最终实现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电信运营商就是行业不同供应链的交叉点,即核心节点企业,如何有效的控制成本,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还应面向整个行业。

1、面向设备供应商成本控制。

随着电信业务推陈出新,设备供应商研发成本急剧上升,有效获取和理解用户需求无疑是降低研发成本的关键。而这一点,也涵盖在电信运营商职能之内,即收集用户需求同时将其转化为技术需求,进一步反馈给设备提供商。准确、及时的技术需求反馈,一方面避免供应商闭门造车,从而降低其研发成本,另一方面缩短供货时间,确保掌握市场先机。所以作为电信运营商,应当加大对市场信息收集和有效分析的投入,特别是面向供应商的业务分析和信息反馈,从而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而不是一味的削减订单或是硬性压低价格。

2、面向分销商成本控制

电信分销商星罗棋布,各自效率和效能不一而足,如何提高分销商绩效是电信运营商考虑的重点。麦当劳之所以能风靡全球,这得益于开发一套设计科学、流程合理、高效运转的、标准化的、可以复制的系统,而没有早期对规范的研究和标准化的巨大投入就没有麦当劳的今天。所以运营商,而致力于分销商运营机制的开发和推广,帮助分销商切实有效的改善自身绩效。在成本控制上,应努力避免现在的高佣金政策,而是借助高效运营机制的推广提高每个分销商的营销效率。

3、服务提供商成本控制。

语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对增值业务寄予厚望,但难以确定目标客户和不规范运营招致投诉,让增值业务的推广裹步不前。运营商在追求客户满意度上的巨额投入,却难以应对与日俱增的SP相关投诉,在阻碍业务增长的同时也损害了企业形象。从战略合作的角度来看,运营商应凭借自己的先天优势,一方面帮SP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另一方面指导其规范客户服务。运营商和SP战略伙伴关系,决定电信运营商应帮助SP寻找目标客户,从而使其专注于增值业务开发,同时规范SP服务标准避免客户投诉。

总之,如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所说,单个企业的竞争正在转化为价值链上企业联合的竞争,最后胜出的肯定是善于控制整个价值链的人。电信行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随着服务提供商的加入日趋复杂,但是简单的原则没有改变,那就是合作。作为电信运营商,在价值链成本控制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降低价值链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焰.一体化的供应链—战略设计与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

[2]蒋贵善,王东华,俞明楠,戴克敏.生产运作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6.

[3]贺志刚.谁为链主[J].IT经理世界,2002,6,No.12.

[4]构筑以运营商为中心的业务模式[N].人民邮电,2002,7,11.

[5]ARPU值下降,运营商心中的痛[N].人民邮电,2002,7,10.

第6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工业园;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23-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一股建设高科技园的热潮,衡阳市委市政府英明决策,加快工业园建设,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松木工业园和白沙洲工业园。与湖南省内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衡阳的差距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近年来,衡阳的工业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衡阳工业园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为实现我们衡阳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内生增长能力,我们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走衡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园建设,努力实现衡阳在全省“一点一线”上新的崛起。

1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与工业园发展的关系

自主创新,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从后一种意义上讲,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

1.1 自主创新是衡阳工业园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大力发展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区的基本任务,而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发展高科技,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衡阳工业园必须注重技术创新,鼓励、引导、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创造和掌握更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走自主创新之路,尽快摆脱衡阳高新技术落后的局面。衡阳市委书记徐明华坦言:如果不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衡阳很难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所以,加强自主创新,是衡阳工业园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自主创新是衡阳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企业是高新区的主体,而企业的发展则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来实现。衡阳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必须整合产业集群技术研发力量,如特变电工、建滔化工、天雁汽配、水口山金属等,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如南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氡实验室和溶浸采矿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行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联产业群的集聚。总之,自主创新是衡阳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衡阳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衡阳工业园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这种发展是在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各种优惠政策,构筑政策高台来实现的。这种以外力来推动区域经济形成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业园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

2.1 原始创新不足,发明专利数量少

衡阳工业园原始性创新不足,原因之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主要立足于跟踪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强调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发展思路,仅仅跟踪国外技术很难形成自己的专利。据资料显示,近5年,全衡阳市共取得各类技术专利授权546件,专利实施352件,而美国硅谷仅2001年一年就获得6800项专利。

2.2 技术集成能力低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科技计划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但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缺乏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因此,造成衡阳工业园企业技术集成能力低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的超高压变压器类产品技术就是2001年从乌克兰引进的,华菱衡钢则是从欧洲引进89连轧管生产线。

2.3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脱节,“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怪圈难突破

近年来,衡阳工业园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推动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现已成长为代表着中国变压器行业最高水平的现代化企业之一。但是,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也突出:第一,有些企业技术引进的定位偏向于单纯地扩大生产能力。从企业引进的技术结构来看,硬件引进比例高,软件引进比例低。同时,纯技术比例过低。第二,许多企业技术引进缺乏统筹规划,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投入低。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工业水平相差不大,甚至很多产业比我国起步晚,但韩国在引进技术后,非常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他们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达1比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比0.07。企业这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做法,造成了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不良循环,长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严重地削弱了衡阳市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制约着衡阳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3 自主创新要求下的衡阳工业园发展对策

自主创新是衡阳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使企业获得创新的活力,并使衡阳工业园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走衡阳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真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1 小企业要成为衡阳工业园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

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属于自主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外实践证明,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收集的20世纪对世界有过巨大贡献的飞机、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个人计算机等65项重大发明,全都是由小企业或者个人创造的。我们衡阳衡山县粮食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友文致力于技术革新,共获得了螺旋关风、防碎式斗式提升、同步拌料式高低混匀、连续式电脑自动配米等4项国家专利,其中连续式电脑自动配米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粮食深加工和粮食加工企业处理陈化粮开辟了新途径。他本人获得2002年国家“创业之星”荣誉,企业发展也因此一年一个台阶,目前已拥有总资产1120万元。

因此,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原始创新,成为原始创新的主体。第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外延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内生式增长,内生式增长的核心就是创新。第二,要从实际出发,与衡阳南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紧密联合,寻求其人才和技术支持,增强内力。第三,在发展思路上,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第四,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创业风尚,逐步培育出良好的企业创新创业文化。

3.2 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要在衡阳工业园集成创新中发挥领军作用

集成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但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

从我们衡阳的具体情况出发,象华菱衡钢等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要瞄准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带头搞集成创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力争在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为此,各大型企业、优势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紧密结合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发中长期的应用技术和有关的基础技术。衡阳工业园已经建立以特变电工为龙头的输变特色产业研发中心,以建滔化工为龙头的盐化工及精细化研发中心,以天雁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配件研发中心,以水口山金属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化工研发中心。衡钢则坚持积极开发世界级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已经成长为全世界影响火力发电和原油开采的六大小口径无缝钢管供应商之一,其自主创新结合引进“洋枪洋炮”,建成了108三辊轧管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投资3亿元建设废钢精炼项目,一举成为全球水平连铸产量最高的企业。第二,任何层次上的科技计划,都不应当仅仅只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要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第三,要特别要重视牵头人、领军人才的发掘与培养。衡钢有科技、技工、行政(党群)三大晋升序列,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薪酬待遇能与“老总”比肩。衡钢员工若发明了先进操作法,企业就用这位员工的名字命名。迄今,衡钢有10名员工荣登此榜。

3.3 衡阳工业园的企业技术引进必须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发展必须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首先,要打破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惯性,培养以我为主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引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调整技术引进结构,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企业技术引进要加强统筹规划,要考虑技术引进项目的先进性,并注意与自身的先进技术能力和条件相匹配,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后,立足长远,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个纯技术过程,而且是一个组织过程。因此,衡阳工业园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要加快改革不适应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善组织管理,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化组合,真正有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衡阳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怡恬.自主创新: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访吕政、胥和平研究员[N].人民日报,2005-12-26.

[2]范德清.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7).

第7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给俄罗斯对外贸易带来好的局面

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尤其是俄罗斯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开采时间可长达30年以上。近几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从2002年到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256%,而且还有不断上调的趋势。这种变化对以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强劲的支持和推动。据统计,能源产业的产值约占俄罗斯工业产值的30%,仅此一项,就为政府创造了大约54%的年预算收入和45%的外汇收入。随着国际油价的继续高位运行,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国际形势还将越来越好。

(二)强大的科技力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俄罗斯是一个教育、科研大国。前苏联对科技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使俄罗斯的科技力量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优势突出表现在高科技的航天和太空领域,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向太空出访了第一位宇航使者。可以说,前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是位居世界前列的。作为前苏联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因此继承了相当巨大的科研力量。据统计,目前,俄罗斯有85.8万科研人员。其中,63.6万在国家科研机构工作,科学院有11万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很强,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军事工业和一些重化工业领域。其中的武器产业更是俄罗斯知名的产品品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巨大的科研力量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与周边国家良好的互利合作为俄罗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对外经济形势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为了尽快实现向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过渡,对外政策曾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一边倒的趋势。这一政策非但没有帮助俄罗斯摆脱因国家解体带来的混乱和贫困,反倒使俄罗斯出现了连续多年的经济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自普京总统上任之后,政府调整了矫枉过正的作法,对外政策更加务实。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政策的调整。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邦,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对双方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两国在经贸、能源等各方面都保持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国家年”的活动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文化和经贸往来。同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极强,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相信通过双方充满诚意的合作,在此领域将会出现质的飞跃。可以说,俄罗斯与中国和其它周边国家良好的经济往来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良好的发展和机遇。

二、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劣势

(一)对能源产业过分依赖使俄罗斯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好转与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有紧密关系,尤其近几年来全球性能源价格的暴涨大大帮助了这个昔日大国,但是仅依靠单一的资源优势是成就不了俄罗斯的复兴强国梦的。国家若要强盛发展,要依靠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尤其是靠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仅依靠现有的自然资源是无法坐享其成的。放眼世界上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士、日本等国,虽然其自然资源十分贫瘠,但凭借其高精尖的具有本国特色的产业成为经济强盛之国。目前,世界资源性产品价格指数在迅速上涨,但不能保证这类大众性商品的价格会永远上涨。一旦出现价格迅速下降,俄罗斯经济对资源性产品过多依赖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也会导致因经济内部缺乏替代性结构,过早结束黄金发展期。此外,新的科技革命也会带来新的替代性资源,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千百年来印证的真理。

(二)俄罗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预算赤字将大大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近8年的经济复苏,俄罗斯经济如今已经走出低谷。但随着国民经济美元化和资本外流现象的进一步加深,国家的债务危机和预算赤字仍十分严重。现在,俄罗斯每年还需偿还100亿以上的外债,如何缓解沉重的外债压力对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车臣、第比利斯等地区仍不稳定,俄罗斯军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在社会开支方面,居民的工资及退休金等随着经济发展也在逐年上涨。因此,俄政府还面临着要解决巨大的财政预算赤字的问题。

(三)人口数量的锐减使俄罗斯经济面临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尴尬

人口危机一直是困扰俄政府的棘手问题。根据近20年来俄罗斯的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算出,俄罗斯是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下降了近300万。极低的出生率、外来移民人口的减少,持续的高自杀率等都使得俄罗斯人口锐减。除此之外,俄罗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愈发紧缺。俄罗斯本来拥有令人羡慕的广阔疆域,但却因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而无法进行开发和居住。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口数量下滑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1世纪还没有过完,俄罗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卫偌大的国土了。资料显示,依据俄罗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至少还需要500万左右的劳动力。可以说,俄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使得俄罗斯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从俄罗斯经济发展回归到中国的经济建设,我们发现,作为世界上两个正在高速发展的毗邻大国,俄罗斯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对比当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俄罗斯经济对单一产业的强烈依赖性也同样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在整个进程中,外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500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也已超过40%,这些数字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样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其他地区国家。外汇储备过高,将会产生潜在的通货膨胀。外资增长速度过快,又会加剧经济过热的风险。而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源、资金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会逐渐形成市场垄断,从而使得我国本土企业因得不到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有效发展而导致萎缩。鉴于国际资本的有限性和流动性,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国际投资商是可能出现战略方向性的集体转移的。因此,我国经济应逐渐改变对外资企业严重依赖的现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

(二)同样是幅员辽阔且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可以成为能源出口大国,而我国却无法实现能源自给。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极低的能源利用率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近几年来俄罗斯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有直接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开发新型能源并在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方面加大力度。但我国却是一个公认的单位产品高能耗的国家,其工业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和工艺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如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主要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其中,水泥综合能耗高45.3%,造纸综合能耗高120%。目前,我国现有的资源开采还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仍需进口一部分能源。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今天,这大大增加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因此,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大事。

(三)人口问题是中俄两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关系到国计民生

第8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保证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国务院批复要求切实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国务院关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批复指出,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后备资源紧缺,开发方式粗放,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此,国务院要求: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保障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

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实行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分开运行。国家组织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社会提供矿产资源基础信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引导和鼓励多渠道投资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活动。

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促进矿产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实施重要矿产储备,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根据区域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认真组织编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要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结合本地区矿产资源特点、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突出重点,提高深度,防止简单重复。省级规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由你部负责审批。具体审批办法由你部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制定。

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强化实施措施,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二、国土资源部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4月30日发出关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并提出五条贯彻实施的意见:

1.《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务院的批复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纲领性文件。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贯彻实施。要严格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依法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抓紧完成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我部审批。编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要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结合本地区矿产资源特点、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突出重点,提高深度,防止简单重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和省级以下矿产资源规划。各级矿产资源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要广泛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3.矿产资源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遵循矿产资源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严格审查矿业权申请人的资质条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勘查、开采项目,不得批准设立矿山企业,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4.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资源法规体系,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职能,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对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矿产资源规划,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要坚决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要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各地要加大对服务于地方的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鼓励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三、《规划》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分析判断

《规划》认为,经过五十年的努力,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截止1999年底,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6种、矿产地2万多处。1999年,全国固体矿产总产量44亿吨,石油1.6亿吨,天然气241亿立方米;全国矿业产值357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矿业和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建成了大庆、平顶山、攀枝花、金昌、个旧等300多座矿业城市(镇)。目前,我国92%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30%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但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后备资源紧缺,一些大宗支柱性矿产供不应求;二是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还不高;三是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优势矿产的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四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较为严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率低;五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矿业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规划》对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基本判断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口增长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与大宗支柱性矿产短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阶段,人口增长将接近高峰期,尽管矿产品的需求结构和使用强度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能源、原材料矿产的需求总量将持续扩大。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地质找矿难度增大;石油、富铁矿、铬铁矿、铜矿、钾盐等重要矿产将严重短缺,其中多数质量较差;相当一部分大中型矿山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与产量大幅度衰减,一些矿山和矿业城市(镇)将面临资源枯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地表水短缺对地下水的调查评价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国际矿业环境为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矿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的石油、铁、铬、锰、铜、钾盐等矿产储量丰富,与国内资源和市场互补性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矿业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我国扩大利用其他国家的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另一方面,国际矿产品市场因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起伏波动,世界矿业结构将继续进行日益深刻的调整,矿产品市场、矿业资本市场和国际矿业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外国投资者到我国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和国内企业到国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以及从国际市场进口矿产品和向国际市场出口矿产品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外低成本的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入,我国矿业将面临冲击,那些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矿山企业将首当其冲。我国矿业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任务非常迫切,非常艰巨。

四、《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目标

《规划》确定规划期内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四项总体目标:一是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国内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三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四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规划》确定到*年的主要目标是:

(1)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分制运行,加强公益性调查评价,鼓励商业性勘查,重要矿产的储采比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国内矿产资源的可供性有所提高。

(2)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的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适应,能源、原材料矿产供应安全得到保障。国内石油产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增长,天然气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煤炭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矿产结构得到改善。大宗支柱性矿产的国内供应能力得到巩固。地下水资源的状况与潜力基本查明,并得到适度、合理的开发利用。

(3)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对外开放的局面开始形成。出口优势矿产的开采、冶炼加工和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实施战略矿产储备,“十五”启动石油战略储备。

(4)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优化。大、中、小型开采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勘查、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优质矿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矿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进出口结构得到改善。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更趋合理。

(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初步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石油、天然气矿产采收率有所提高,固体矿产采选综合回收率比现状提高3-5%,伴共生矿产综合利用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6)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初步改善。矿山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不再新建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影响的开采项目;矿山“三废”治理率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矿山土地复垦面积新增100万公顷,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下降。

(7)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以规划、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以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矿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有所提高。

《规划》确定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

(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度开放、具有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矿业初步形成。

(2)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勘查新局面基本形成,国内重要矿产的可供性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安全、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初步建立,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具有持续、可靠的保障。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规划》要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必须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强并超前进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使耗减的矿产储量适时得到补充和增加;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加强资源保护,节约使用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提高伴共生矿产的综合利用率。

2.加强规划和政策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资源利用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时机,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面向国际市场,不断增强我国矿业在国际矿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保障安全、稳定、可靠的矿产供应来源。

4.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矿产资源区域分布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加大西部和海域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力度,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六、《规划》确定的关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任务

《规划》要求,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地质勘查体制。国家组织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为矿产资源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基础信息服务,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多渠道社会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勘查,逐步形成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公益性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关于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规划》作出如下安排:

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开展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积极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物探化探遥感调查等基础地质工作,加强西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基础调查工作。优先安排西部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国家紧缺矿产的调查评价工作。

开展西部地区新区、新领域和海域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远景评价。开展山西沁水盆地和河东煤田、安徽两淮、贵州六盘水等主要产煤区的煤层气调查评价。开展对我国优质煤炭资源潜力和分布状况以及西南“三江”、南疆和青藏高原等缺煤地区煤炭资源潜力的评价。加强资源潜力较大的重要城市、经济区及油田区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积极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

加强“一江两河”、青藏高原东缘、西南天山、西昆仑、阿尔金等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矿产资源区域评价;加大对西南“三江”、攀西、东天山、祁连山、秦巴、南岭、云开、武夷山、东昆仑、德尔布干、阿拉善、吉林老岭等成矿区带的调查评价力度;加强对有重要前景的资源富集地区、重要矿种和新类型矿产资源的评价。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优质、高效、新型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积极做好西部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工作;加强钾矿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富钾盐湖资源的调查评价。

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以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岩溶石山和红层地区为重点,针对重点工农业经济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农牧业重点开发区、产业经济带、重要城镇等,加强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严重缺水山区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在探索开展重点地区和大型矿区的矿山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全面调查全国矿山“三废”排放状况、生产矿山及弃坑、闭坑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状况。加强对因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引起的沙化、盐碱化,大中城市地面沉降、塌陷,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

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加强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研究与开发,维护国家对国际海底区域的合法权益。

关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规划》作出如下安排:

国家鼓励利用多渠道社会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重点鼓励勘查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环保煤、地热、优质锰、铬、铜、金、银、镍、钴、铂族金属、钾盐等国内资源供给不足的重要矿产;鼓励在中西部地区、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且具资源潜力的地区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矿产资源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特别是资源耗竭矿区的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减缓产量递减。

清理和制定有关的矿业政策,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依法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探矿权人发现经济矿床后依法取得采矿权。积极培育和规范以矿业权市场、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和规范中介市场。研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对后续资源进行勘查。系统收集、整理过去50年分散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地质资料,抓紧组织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建立全国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实行统一管理。对依法可以解密的地质资料,及时向社会提供服务;对国家出资开展的公益性调查评价,及时向社会成果信息,引导和促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在地质勘查转制的过渡时期,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投资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对以往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国家委托原承担勘查施工任务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营该矿产地的探矿权,探矿权价款经依法评估、确认后,转为国家资本金。公益性调查评价工作发现有利的资源远景区后,及时组织探矿权招标,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通过竞争性投标获取探矿权,进行商业性勘查。尽快开展对新疆东天山中段和云南“三江”中段等有利成矿区带进行探矿权招标的示范工作。

七、《规划》确定的关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任务

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规划》确定了规划期内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六大任务: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利用外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实施战略矿产储备;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一)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

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开采国内短缺的矿产资源;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对出口优势矿产实行限产保值。

能源矿产。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力度,增加原油生产能力,把天然气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为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资源基础;积极扶持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煤矿生产矿山煤层气的抽取利用。调控煤炭开采总量,限制开采高硫煤、高灰煤,加强优质煤、环保煤和特殊煤种的保护性开采,积极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优先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和煤炭洗选加工利用技术。鼓励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金属矿产。鼓励开采铜、金、银、钽、铌等矿产。限制开采钨、锡、锑、稀土、钼、汞等矿产,严格控制开采总量。控制新建铝土矿矿山,鼓励现有铝矿山提高采选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非金属矿产。严格控制重晶石、萤石、菱镁矿等出口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限制开采石棉矿。暂不新建硫铁矿矿山。扩大钾盐开采规模,研究开发含钾岩石的农业应用技术。加强环保、节能、农用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鼓励开采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建材非金属矿产。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非金属应用领域,研究开发新型非金属产品,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深加工。

(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法》(第十六条)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中央和地方审批开采矿产资源的范围,审批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因地制宜地确定并控制矿区的最低开采规模。对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保证矿产资源规模开采、集约利用。对开采规模与矿区储量规模显著不协调、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的生产矿山,限期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统一规划,整改联合,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之路。

国家鼓励开采属于《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范围内的矿产项目;限制或者禁止开采属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范围内的矿产项目;禁止开采属于《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范围内的矿产项目。禁止在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设施、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

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依法实行有计划的开采,并实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在国家规划矿区范围内,不得设置与矿床储量规模不相适应的采矿权。采矿权申请人提交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符合批准的国家规划矿区总体开发方案。禁止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适于建设大、中型矿山的矿产地开采矿产资源。

国家对当前尚不能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低品位贫矿或难选冶矿床,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不得进行破坏性开采。加强主焦煤等稀缺资源的保护。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建设单位必须向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了解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情况;未经科学论证和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不得压覆重要矿床。

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伴共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必须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规定的要求。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研究开发矿产品深加工技术、贫矿和难选冶矿利用技术及节能降耗技术,支持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深部采矿与低品位、难选冶矿石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科技攻关。

监督和鼓励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多种矿产伴共生的综合性矿床的,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伴共生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鼓励矿山企业开展对“三废”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推进节能降耗,不断提高单位能源、矿产资源的国民经济产出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积极发展稀缺资源的廉价替代品。鼓励对废旧金属及其它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

(三)利用外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国家鼓励并依法保护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在我国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制定积极的外商矿业投资政策,扩大矿业对外开放的领域,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和国内矿业企业对外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1)允许外国投资者与中方合作者以非法人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矿产资源勘查。

(2)外商投资企业和非法人合作组织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矿产后,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取得采矿权的条件,国家保障其依法获得采矿权。

(3)鼓励外国投资者与国内矿山企业合资、合作,提高采选冶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4)鼓励外国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参与合资、合作办矿,不得非法向外国投资者提出各种形式的股份或者利润分成要求,不得乱检查、乱摊派,不得非法增设收费项目;积极改善本地区的外商投资条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维护矿业秩序,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6)加强利用外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明晰、简化、规范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及时提供地质、法律、政策、管理等各种信息服务。

(四)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国家采取国际贸易与勘查开采并举的战略,在适时、适度进口矿产品的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到国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国外勘查、开采国内资源不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矿产和国内稀缺矿产。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国内企业到国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规范投资和经营行为。

到国外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具有国际矿业投融资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跨国公司。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调整矿产品进出口结构,提高进出口效益。加强对钨、锡、锑、稀土、萤石、重晶石等出口优势矿产的出口总量的调控和出口秩序的治理。

(五)实施战略矿产储备

(六)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建立环保型矿业。

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汞、炼砷、炼铅锌、炼油、炼焦、炼硫、炼矾。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研究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耕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必须依法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进管理措施。

探索新机制,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选择若干不同类型、影响大的大型矿区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治理。

八、《规划》关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区域布局的安排

根据区域矿产资源赋存规律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东部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和海域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实现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一)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具备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的资源基础,对缓解国家急缺矿产的供需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45种主要矿产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铜、磷、钾盐、锰、铬、钛、镍、铂族、锶、锌等20余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占全国50%以上,另有9种矿产也具有比较优势。地下水分布广,调蓄能力强。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好,但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1.把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开发作为重点,进一步调查评价“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各含气盆地、煤田的天然气、煤层气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加强重点区带的勘查,保证“西气东输”工程30年稳定运行的资源基础。

2.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基础,重点鼓励塔里木(油气)、黄河中游(油气)、柴达木(油气、钾盐)、东天山—北祁连(有色、贵金属)、秦岭中西段(有色、贵金属)、西南“三江”中南段(有色)、攀西—黔中(化工、金属和能源矿产)、四川盆地(天然气等)、红水河—右江(有色、贵金属)、“一江两河”(有色、贵金属)等十个资源集中区的勘查、开发利用,近期重点鼓励加强对塔里木、东天山和西南“三江”中南段三个资源集中区的勘查、开发利用。

3.把地下水勘查放在突出位置,以西北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查明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为贫困缺水地区、基础工业建设和农牧业重点开发区提供地下水资源远景区。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能源矿产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金、银、硫铁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在全国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1.鼓励大庆、吉林、中原、江汉等石油企业在老油田周边和深部开展找油工作,开发和完善二次、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开发低渗透油藏和稠油藏的经济开采技术,延长原油稳产年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鼓励和引导山西、安徽、河南等省的重点煤炭矿山企业实现规模开采,优质优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洗选、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水平。鼓励勘查、开发利用山西沁水、河东煤田、安徽两淮地区等地区的煤层气资源,加快实现煤层气产业化。开展老油田区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2.重点鼓励在东北松辽盆地(油气)、兴安(有色)、东北“三江”(煤炭、建材)、黄河中游(煤炭、黑色、有色)、京九铁路中段皖赣北(煤炭、黑色、有色、建材)、湘南赣南(有色)、湘北鄂西(磷、建材)等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勘查和开采适应市场需要的矿产资源。对钨、锡、锑、离子吸附型稀土、钼等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和保护性开采。

(三)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石油、铁矿、金矿、金刚石、硼矿、滑石、石膏、菱镁矿、萤石、重晶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我国领海及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滨海砂矿,天然气水合物也显示出良好的资源前景。东部地区及海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1.在环渤海地区,保持辽河、胜利、大港油田及鞍本、冀东铁矿的稳定生产,鼓励以石油、天然气、地热、铅、金、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等为重点的勘查、开采。在东南沿海地区,鼓励勘查、开采重要成矿区带的锰、铜、金、银等矿产资源,加强资源濒于枯竭的煤炭、有色金属矿山和深部的勘查工作,增加后备资源,延长矿山寿命。

2.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非金属矿产的深加工水平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度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保持地下水资源耗减与补充的基本平衡,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塌陷得到有效遏制。

3.东部沿海地区应当在全国率先普遍实行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到*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0%以上,到2010年达到40%以上。

4.进一步推进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加快东海、渤海和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和开发。开展海域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控制开采滨海砂矿。严格控制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九、保证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必须实行严格的矿产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运用法制、行政、经济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切实加强规划管理,保证各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规划》要求采取下列措施,促进规划的实施。

(一)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的矿产资源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和省级以下矿产资源规划。要求下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以上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并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

地方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应当根据上级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及本行政区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划定鼓励、限制、禁止勘查、开采的矿种和区域。对国家设定的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矿产资源保护区、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予以保护。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必须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依据。

(二)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

《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必须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职能,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

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公告,并广泛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采及其管理,必须以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对于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勘查、开采项目,不得批准设立矿山企业,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改革和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机制

国家保障并不断加大对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的投入,各地也要从地方财政预算中逐步加大对服务于地方的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

鼓励矿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积极开拓利用国外风险资本市场,探索性地开展建立国内风险资本市场的试点,筹集矿产资源勘查资金。

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提高现有矿山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入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鼓励外商投资的目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国家加大对重要老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投入,带动和引导地方和矿山企业的配套资金投入。

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安排向西部倾斜。加大西部地区矿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建立利用外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试点示范区。

(四)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激励机制

中央和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主要支持规划鼓励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和有利于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矿产资源保护专项费的使用要向规划鼓励的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倾斜。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开采回采率挂钩的规定和资源综合利用税费减免政策。

(五)加强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制定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逐步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法律地位。

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在加强矿业权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调控作用;在巩固和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的基础上,严格审查矿业权申请人的资质条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加强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强化对矿业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监察,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违法行为。对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矿产资源规划,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要坚决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充分发挥国家、矿山企业和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积极性,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制定和组织实施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投资支持应用地质研究,地质调查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可能具有重大突破的采选冶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的先导性和示范性研究与开发,矿山环境破坏治理与土地复垦示范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等非传统矿产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的商业性开发和应用。

第9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重构 徐州市 贾汪区

一、资源型城市的含义

资源型城市,也称“资源性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是指以当地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统称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工业城市。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之所以冠之以“资源型”,是因为资源的天然禀赋是导致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其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其显著特征是城市的兴衰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密切相关、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与资源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密切相关。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窘境

1.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继续加工业薄弱,对外输出的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导致了畸形的产业结构以及单一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畸形制约了替代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运作机制,影响了城市的全面发展,使得城市自我调整能力较低,发展基础薄弱。

2.资源耗竭,环境破坏严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水快流”的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初,我国50年代建设的大多数矿山将进入闭坑期。资源开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资源开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愈是强力开发,愈是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平原变成高低不平的塌陷区,农田变成沼泽地;废气、废渣和废水的排放对大气、土壤和水体带来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层枯竭,使井、泉干涸;以及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

3.可持续发展功能萎缩。资源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以及资源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市场地位密切相关。资源型城市所依赖的石油、煤炭、金属矿山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资源走向枯竭,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者遭遇产品市场不景气,城市发展就会出现巨大的波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尽快得以解决,那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重构的方式

1.延伸拓展式。延伸拓展式,即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产业链,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集群。如石油城市一般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煤炭城市沿着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或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链条延伸;冶金和有色金属城市沿着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链条延伸等。由于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优势,因而实施产业重构的难度较小。此种模式一般适用于产业重构初期,当产业发展壮大、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后,将来即使本地资源逐渐枯竭,也可以从外地运入资源,维持该产业的持续发展。

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克拉玛依市随着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该市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建立了包括炼油、乙烯和下游深加工的石油化工体系,主导产业逐步由单纯的油气开采转变为油气开采和石油化工并重。美国有名的石油城休斯顿,在60年代石油开发业整体下滑后,实施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加速了石油科研的开发,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各项产业的发展。

2.以新换旧式。以新换旧式,即利用本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直接引进项目,发展新兴替代产业,使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尽快成长起来,进而完全替代资源型产业,建立起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实现本市的产业重构。

法国政府面对洛林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基础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断然采取措施,把大量的铁矿和煤矿关闭。为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建立企业园圃,培育中小企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下岗工人转岗就业。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汽车、电子和塑料加工业取代传统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对九州地区大量煤井实行关闭,随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该地区产业重构的援助政策,如兴办经济开发区,吸引企业入迁;对开发区内企业安置下岗工人及其子女就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失业工人免费培训,帮助再就业。这些政策的实施,很快使九州地区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3.以退为进式。以退为进式就是把治理和恢复环境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利用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例如,利用矸石和粉煤灰制砖块或利用煤矸石发电;对采煤塌陷地进行复垦,使其恢复为农田;利用采煤塌陷地开挖小湖,建设娱乐公园或别墅小区;利用采煤塌陷地开挖鱼塘,进行水禽养殖,种植浅水藕或耐湿作物等。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开发与治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解决矿山开发的遗留问题,而且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异地发展式。异地发展式,即异地办矿,就是指资源开采企业在本地资源枯竭之后,积极向外地或国外开拓,积极向相近产业领域开拓,所采取的一种企业搬迁异地模式。由于开采矿产资源的机械设备具有专一性,一般不能改做其他用途,具有一定的惯性,因而,在这些机械设备还没有达到自身的寿命之前,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通过独资或合资等方式把企业的设备和熟练技术工人迁移到其他具有同类矿产资源的地区,继续进行资源开采,这样不仅自身得以持续发展,还给异地带去了资金、机械设备,带去了技术、人才和新的观念。比如大庆石油管理局等企业,可利用自身优势到中亚、南美等地区开发石油资源,以满足我国2亿桶原油储备计划;在掘进、土建、通风、排水等方面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还可以对外承揽隧道开挖、桥涵建设和其他土木工程等。

四、徐州市贾汪区产业重构分析

1.徐州市贾汪区简介。徐州市贾汪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北部35公里,地处苏鲁两省结合部,总面积69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人。贾汪区是一座因开采煤炭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区,1952年成立徐州市贾汪矿区;1965年11月定名为徐州市贾汪区,沿称至今;199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贾汪区行使和享受县级经济管理职能和权限。贾汪区有着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2001年7月22日发生煤矿事故后,所有私人煤矿及小煤矿全部关闭,只留下几个国有煤矿,加上本区所剩煤炭资源也不多,因而,这一年是贾汪区经济发展极具压力和挑战的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贾汪区开始全面进行产业重构。

2.徐州市贾汪区2000年与2005年的产业状况。2000年以前,徐州市贾汪区经济发展主要以煤炭开采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也是煤炭业,各个乡镇除了国有煤矿以外,小煤矿星罗棋布,当地居民也立足于煤矿,或者直接进矿务工,或者为煤矿提供生产和生活。

2001年下半年起,在煤矿企业纷纷关闭的宏观调控形势下,全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背水一战抓调整、负重奋进求突破,重点实施工业兴区、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重构,成功走出了一条非煤产业发展之路。至2005年,已初步形成建材、电力、冶金、纺织四大支柱产业,造纸、木材加工两大优势产业,机械制造、家具、健身器材、化工四大潜力产业,成功实现了产业重构。

3.徐州市贾汪区产业重构的经验。徐州市贾汪区素有百年煤城之称。但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对全区120处小煤矿实施永久性关闭,使其以煤炭为支柱的经济受到了重创。百年来依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贾汪,一下使3亿元固定资产荡然无存,3万人失去就业岗位,1/3财政收入不复存在,运输、港口、建材、供电、服务等行业受到严重波及,10万多亩采煤矿塌陷地亟待治理。为了从低谷中实现经济崛起,贾汪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在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彻底摈弃了以煤炭资源粗放型开采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单纯依赖煤炭资源转为发挥本地综合优势,建立工业园区,引进内外资金,发展建材、电力、冶金等产业,投资18亿元的安徽海螺集团、总投资50亿元的徐州阙山电厂、总投资8亿元的京盛钢铁等项目先后落户。时间过去不到4年,贾汪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功实现了由“地下”到“地面”的经济发展新路,以最短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整合产业和资源优势方面,综合利用“延伸拓展”和“以新换旧”两种产业重构方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新型建材、电力、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围绕培育立区产业和富区产品目标,扎实推进实施煤炭、水泥、电力产业整合战略,做大做强纺织、健身器材、化工、造纸等产业,抓衍生扩张,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煤-电-钢、煤-电-纸、煤-电-水泥和纺织-印染-服装四大产业链,全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建材基地、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苏北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另外,还利用煤矿企业先进机械设备、技术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优势,依托徐州矿务集团,通过独资或合资等方式,抓住西部大开发之机遇,进行异地办矿,实现煤炭开采企业的“异地发展”。从2002年起,先后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贵州等中西部煤炭富集区建立多个生产基地,如在新疆阿克苏投资开发的俄霍布拉克煤矿,陕西宝鸡的秦源煤业有限公司,甘肃崇新县的新周煤矿,贵州习水的二郎矿区等。

在塌陷地治理方面,贾汪区“以退为进”,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国内先进技术和经验,根据不同地区塌陷地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挖低垫高法:即把土地塌陷较深部分再挖深,形成水(鱼)塘,将沉陷深的区域取出的土方把周围垫高,成为可耕地。土壤剥离法:即把低洼处土壤耕作层用铲车推出,堆放在高处,然后用风化后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充填在被剥离处,达到规定的高程后,再把耕作层铺垫在上面,形成耕地的方法。

此外贾汪区还锐意创新,将塌陷地治理与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对于大面积的沉陷地,特别是大面积积水或积水很深的水域以及未稳定的沉陷地或暂难复垦的沉陷地,根据沉陷地现状因地制宜地直接加以利用。如利用采煤塌陷地开挖鱼塘,网箱养鱼、养鸭,种植浅水藕或耐湿作物等;或者是开挖成小型湖泊,在路面或池埂选择适宜的树种,绿化美化环境,建设娱乐公园和别墅小区,树立一道环保旅游型农业生产的秀丽风景等。通过治理达到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并举,环境治理和房地产业、旅游休闲服务业开发并举的目标。

五、启示――产业重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重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但前提是政府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办事,只能引导不能干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产业重构。具体地讲,政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包括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加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道路、通讯、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加强对环境的治理,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这是吸引外来投资,促使企业进入和建立的先决条件。 新入驻本地的企业处于创业阶段,资金方面需要支持,政府可为进入企业提供长期低息的设备资金融资、长期运转资金融资以及工业区的建造和长期低利转让等。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免部分地方税(含不动产取得税、固定资产税、事业税)来吸引外来投资。

2.建立孵化机制,发展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重构不仅要吸引外来投资,还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群,组成企业网络,确立企业竞争优势。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采取建立企业孵化机制,建设企业园圃等一系列措施;如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信用担保;免费为企业培训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中小企业的职工素质;引导企业与本地科研院所联合,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改造和技术引进,增强产品竞争能力。

3.科学制定规划,及早重构产业。资源型城市迟早要面临产业重构问题,产业重构越晚,越积重难返,也将付出更高的重构代价。因此,在资源开发尚处于增产期和稳产期时,资源型城市就应利用这段资金较为充裕的时期开始制定产业转型规划,发展替代产业,及早实施产业重构。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