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校本教研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榆林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遵循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主体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人人参与;同时还要树立起“每一所学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的思想。
(二)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突出实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台,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促进教师间同伴互助、校际间合作交流、片区间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理论性、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修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微观研修的正确方向,把宏观理论的统一性与微观研究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的总体要求与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修目标
1.建设一支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骨干队伍。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以及学校教科主任的作用,开展校本研修指导专项培训。
2.打造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进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5个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力争创建一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大面积推进校本研修积累经验。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类培训中增设校本研修指导课程,积极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乡—远程跟进—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学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研修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3.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4.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侧重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家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引领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4.通过校际合作的研修:对口支教、项目合作、校际结对等。
5.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6.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流等。
7.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发现规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教学底功;转化教学理念;内化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区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总结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研修方案,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3.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区教育局对各校和教师研修情况的逐年考核进行汇总,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1.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刘巨广
副组长:申章昌
成 员:常艳珍 高建强 高凤成 刘 杰
2.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
组 长:常艳珍
副组长:吴志清
成 员:赵英炳 谢海雄 杜治礼 罗 慧 方尚林 王仪荣
3.榆阳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办公室主任由常艳珍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具体方案,组织学校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负责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与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创新试点工作,对各学校校本研修年度计划进行督导检查。对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要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3. 各组长学校的校长负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计划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督促学科研修指导组有效开展研修工作。各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
4. 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和学习方式,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从自己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完成校本研修的规定学时,并做好研修笔记。
(三)落实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规划落实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明确校本研修具体目标和任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重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实施方案及时报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2.保证校本研修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费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的政策规定,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将校本研修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畴,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小组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奖励。
4.重视校本研修基地建设
各学校要在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要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自修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专题讲座、集中辅导、观摩教学、同课异构、研讨交流、师徒结对、案例分析、网络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等活动,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考勤、考核、奖励等制度,加强对校本研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档案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及时填写校本研修记录。
一、目前学校教学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及解决措施和办法。包括校本教研、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教学公开课、领导教师听评课等方面。
(一)校本教研情况分析
1、从管理层面来讲目的不明确,作用不清楚是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产生其他问题的根源。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总结提炼出研究成果,再将成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校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学校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所以首先应该让教师明确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学校应该拿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可行性的方案,计划。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方案和计划。
2、从教师层面来看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职业倦怠,有的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不愿意研究。要真正解决一些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需要下一番功夫。发现问题绕道走,轻松一会是一会。
⑵有的教师想研究,但由于水平有限,研究不出成果。
⑶教师的团队意思,合作意识较差,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本教研不仅仅是坐下来开教研会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所以说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不能够很好的合作,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3、从研究层面来看
研究对象不确定,研究程序杂乱无章
今天想研究这个,明天有研究那个;头绪不清,程序混乱、措施不具体,对存在的问题搞到茫然,研究方法陈旧,究方式单一。
【对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体现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真谛,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确定的问题确是教师在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外来的;要体现客观性,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而确立。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首先要让教师进行搜集、整理,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行筛选、甄别,最后再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与对象。确立的研究项目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好。
【对策】:开展校本教研到底要遵循哪些程序呢?我认为这几个环节是必须到位的。
首先要选择确定研究的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活动才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道程序应该是动员全体教师搜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学校(或教研组)再进行梳理,选择确定要研究的项目、对象。 其次拟订实施方案。对象确定之后,如何开展研究要一套周密地、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它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校本教研“有序性”的体现。方案中必须凸现出研究对象(问题)、人员分工(职责)、期望效果(目的)、活动步骤(过程)、活动管理(指导与评价)、成果提炼(归纳总结)与推广等这几个基本的构件。
再次就是抓落实,在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案之后,只有按计划一步一步地狠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对策】:将教与研存于同一体,教中有研,寓研于教;将有形的活动转化为教师的“隐性”的研究,让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思考、反思;将集体行动转化“单兵”作战,让给教师自主研究的时空。是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⒈ 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记”形式归纳出自己新的体会、见解和观点。这种方法对于第一线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点的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教研”。
⒉ 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教研”。
⒊ 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议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种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教研”。
以上所讲,是根据工作中所掌握的信息,对当前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建议。简而言之,只要深刻领会校本教研的真谛,牢牢抓住其“对象、主体、程序、方法、目的”这五个核心要素,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才能走出误区。只要我们来真的、实的,莫来假的、虚的,校本教研是绝对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
(二)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心态分析
①科研立项的目的分析,功利心强,务实性差。目的是为晋级和评先争优创造条件。
②个别教师惰性心理严重,觉得搞科研是个苦差事。
2、能力分析
1、有的教师不具备科研能力。不去专研。
①课题研究不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②课题研究不能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③课题研究不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对策】
1、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改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良心态。
2、教研是科研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抓常规,科研兴师:把科研工作切实的摆到了日程,将教师考验纳入了科研工作之中,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4、做小事,小中见大:一两拨千金。
5、做实事,不搞花架子:要找准切入点,结合本校实际,抓出特色。
(三)骨干教师队伍现状
1、骨干教师队伍不纯,我看了其他地区对于骨干教师的现状分析,都是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多,而我们区体音美学科骨干教师比较多。而且有的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2、有的骨干教师人晋升高级以后,对骨干教师这个荣誉不珍惜了。
3、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经验推广和传帮带辐射作用还为得到充分实现,骨干教师群体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对策】
1、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考核,培训。
2、给骨干教师压担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3、学校成立骨干教师理论学习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以教师实践反思、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学公开课情况
教学公开课形式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表奖。 公开课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缺乏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原因、措施及办法。
①科学发展观强调规律,尊重实际,一切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工作思路。
②搞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③努力实现师资配备的基本均衡
④教学标准方面。没能掌握好度;教师不知道应该遵循或按什么标准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学生也不知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一味的灌输,把学生灌得糊里糊涂。
⑤教学保障方面。主要反应在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教学常规落实不实。导致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⑥教学评价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起不到积极的影响。
(五)领导听评课情况 领导听评课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
1、以领导听、评课是为了带动年级、学科的教师听评课的开展。
2、对于典型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跟踪指导,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为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掌握第一手材料。 所以领导听课后要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指导具有前瞻性、启发性、交流性。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于具体指导,要在教学创新与教法研究上给与重点突破。
三、对期末质量监测的意见和建议。
质量检测的目的主要是对教师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促进教学研究,加强质量管理。
我区近两年来的监察形式还是很好的,有的年级采用集中评卷的形式,有的年级采用抽调卷检查的形式。
问题:有的学科质量检测试卷水平较差,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有的学科学生只答20多分 钟就打完了。没有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
四、其他关于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1、抓建立教学制度和常规。教学管理常规包括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改、课外辅导、考核、教研活动、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
2、抓考试过程的管理落实。抓监考、评卷、分析等全过程的管理。
3、抓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主抓教学人员经常深入一线进行听评课和反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现将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教基字[**]34号)转发给你们。在省教育厅确定我市9所高中为省级样本校的基础上,再确定6所普通高中学校为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样本校(名单附后)。现就做好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工作通知如下:
一、市级实验样本校的工作任务
市级实验样本校在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先行先试,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为我市其他普通高中学校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全市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向前健康发展。
(一)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基地。每所样本校要在全面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研究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承担市级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课题,并做好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推广的工作。
(二)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活动基地。样本校的排课选课方案、学分管理、课堂教学、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成果和研究资料应向其他学校开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
(三)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基地。样本校应十分重视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改革意识和新课程理念,能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出较大贡献的市级课改学科带头人。
(四)成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成果的推广基地。样本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围绕本校的研究任务,建立完整的新课程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系列化的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成果。
二、市级实验样本校的组织和管理
(一)样本校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向社区宣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与本地其他学校密切联系,交流经验,反思教训,总结积累,共同提高。
(二)样本校应成立学校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应立足本校并可聘请各级课程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教师(本校或外校)等共同组成,形成学校课程改革的专业指导力量。
(三)样本校应根据国家、省、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重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帮助和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实验新课程,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样本校要认真做好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工作,每学期向县(市)、市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递交阶段性实验工作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网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后,我局将视工作开展情况,再确定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市级专项样本校。
附件: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名单
2、省教育厅《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
关于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的工作意见
各市、县(区)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等省(区、兵团)**年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批复》(教基[**]5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厅发[**]22号)精神,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推进,经研究,确定**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67所普通高中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名单附后)。现就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以下简称“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基本条件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应具备并努力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有主动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工作热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作风扎实,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教师能够胜任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教学反思,注重同伴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校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三)有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基本具备保证新课程开设的校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等教学条件,拥有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需要。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6人,并力争控制在50人以内。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在实验过程中,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和使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深入探索。要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供全省同类学校借鉴。要承担引领课程改革、课题攻关和探索研究等任务,为新课程实验在全省稳步推进作出努力和贡献。具体有以下十项任务: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新课程实验操作方案。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按照新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并能按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使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并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学生家长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制订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七)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设备配置,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区域共享。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制定有效利用的措施。
(八)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师资共享的工作机制,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服务,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撑。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十)重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了解新课程实验,关心、支持、参与新课程实验。
三、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项目研究和管理
(一)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在新课程实验中要认真开展以下综合或单个项目的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选课指导与学分管理研究。
5、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建设指导研究。
6、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7、新课程背景下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
8、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性评价研究。
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以项目研究带动周边学校,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为周边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由省、市共管。省、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与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根据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的具体工作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及时推广经验。
(三)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校长要定期向所在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和实验过程中发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省、设区市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工作情况对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进行调整。
(四)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是省和各设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联系点。各设区市教育局和教研室要根据新课程实验的工作进程,及时组织研讨、交流等活动。
(五)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实验周期暂定为三年(**年9月至2011年8月)。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要做好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阶段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于每学期期末报省教育厅和设区市教育局。
裴献堂:最主要的是靠课题推动。2009年,我们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借着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活动。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得益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开启了我区教育新生活。
:这个课题是您牵头的,当初为什么要申请这样一个课题?
裴献堂:申请这样一个课题,是多种原因促成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区域教育该如何顺应这一趋势?这是我们当时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恰巧就在2009年,我市教育局提出了《“校本革命”行动纲领》及《构建新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复兴区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森林复兴”和“优质特色学校创建”两大发展战略,这也促使我们在区域教育发展上要有所行动。这是从大环境来说的。
从小环境来讲,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有小学18所,初中3所,由于历史原因,各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虽然素质教育进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过去,仍然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这样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想想我小的时候,课外是没有多少作业的,学习很轻松、很快乐。这样一对比,我觉得我区的教育现状必须改变,需要研究教育规律,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
我们要找一个突破口。当时有专家提出构建生态校园,我们经过论证,觉得可行。恰巧当年教育部有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就申报了,决定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区域教育的整体改革。
:这个课题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它着眼于研究“整体”,二是它由局长来“领衔”。这样的课题即使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裴献堂:的确是这样。
之所以要把这个课题定位于研究区域教育,是因为我们并不是要仅仅解决一校教育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一区教育的问题。
由我来做这个课题的主持人,也是形势的需要。做这个课题,需要以行政的力量,调动全区学校的参与,集中全区科研的力量。这就需要局长来抓。
:课题研究要深入开展下去,必须组建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创新教研机制。区文教体局在这些方面是怎样做的呢?
裴献堂:在队伍上,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攻关团队,这个团队由我总体负责,由我们的一位副局长具体牵头,有来自全区教育各层面20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课题的研究和落实。同时,我们还聘请专家对课题攻关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在机制上,我们实施了 “低位管理”、“三级教研网络”和“小课题研究”,努力实现教研体系最优化。“低位管理”,就是倡导教研员“将办公桌搬进学校”,和教师同备课、同上课、同研讨。“三级教研网络”由中心教研组、联片教研组、校本教研组三级构成。中心教研组由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重点解决区域教育教学的共性问题;联片教研组是针对我区农村学校虽然多,但规模小、难以单独开展有效教研的实际问题而开创的教研模式,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管理水平、教研能力等因素,将全区学校分成五个联片小组,以城区带乡村,以强校带弱校,以学科为单位定期开展联片内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还开展了校内小课题草根教研。“三项教研机制”保障了生态文明校园特别是生态课堂从形式到内涵的全面构建。
:要在全区兴起科研的热潮,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没有政策支持和引导是不行的。
裴献堂:对,政策支持和引导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出台了《“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课题指南》,发动全区20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确定了30个子课题,每周四下午作为固定的课题攻关时间,使全区几乎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之中。
我们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校园构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指出方向。
我们制定了考核、激励政策,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还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您能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理想的生态文明校园是什么样子吗?
裴献堂: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态文明校园,应该体现一种教育新生活: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将以全县教学质量年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我校教学质量年活动要求,切实树立教学大纲工作的中心地位,理清思想,创新方法,落实措施,全面实行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全校小学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
2、积极开展本校教研与培训,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加大调研检测力度,大力缩小同年级学科的均分差距,促进全校学科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4、积极做好迎接各级各类赛事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三、具体措施
(一)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执行巡课制度。
教师要站在依法执教的高度,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要加大自我巡课力度,努力转变部分教师不良的教学指导思想,规范这部分老师的教学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从而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执行周查月报制度。
要继续执行好周查月报制度,通过周查月报严格教学常规管理,通过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引导教师在教学“五认真”上下功夫,即在钻研教材精心复备上下功夫,在经过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作业的用心设计、选择与批改上下功夫,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与优秀生的培养上下功夫,在“堂堂清”、单元过关检测与质量分析提高上下功夫。
周查月报工作不仅仅是看看备课作业种类,数数备课作业次数,还要检查学生的单元过关检测情况、教师对学科教学质量的分析提高情况、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秀生的培养情况。
新的学期,我校要在月初根据“周周查,周周期有重点,月末全面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月检查计划,计划中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检查内容、定检查人。检查做到“细”,做到“实”,有文字记录,有问题诊断与矫正措施(总结)。周检查人要在次周的老师会上做总结,月查情况要在办公室的醒目位置公示一周,并且召开月查情况分析会,督促教师及时整改,对于问题教师的整改情况学校要开展校长主任的“回访“活动,从而确保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效性。
3、执行“两考”制度。
新的学年是全市的“教学质量年”,市县教研室都将加大对各类学校的调研检测力度,我校要认真组织好各班的单元过关测试或校联考。
4执行推门听课制度。
根据县教学质量年的活动要求,新学期各级各类学校都将执行推门听课制度,县级教研员、各级教干都将不打招呼地推门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全体老师要把精心准备的课改汇报课变成常态的课堂教学,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随时准备每一节课都能够对外开放,要做好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
(二)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与培训,努力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抓实抓好校本教研活动;在积极参加县本培训的基础上,抓实抓好校本培训活动。具体做法:新学期成立语文、数学教研组,制定教研组学期活动计划,语数教研组间周活动一次,全学期各活动八次,各教研组要积极围绕“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为主,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内成员全员全程参与。除了抓好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外,还要抓实校本培训工作。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努力促进派全体老师的专业成长。
(三)落实好两个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教学工作的分层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制定并实施《完小教学质量分层提升方案》
我校因校制宜,因人教宜,因科制宜,根据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老师个人水平存在的差异,学科成绩在镇内排名情况,制定出我校《教学质量分层提升方案》藉此引导教师树立“三种”意识,目标质量意识,岗位责任意识和整体配合意识,促使全体教师进位争先,努力缩小镇内同年级学科问题的均分差距。 共2页,当前第1页1
2、制定并实施《完小教学质量年活动方案》
我交根据中心校下发的《厉庄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年活动方案》迅速制定好学校《教学质量年活动》,活动并根据方案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年的系列活动提高全镇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关于学科特色教学工作。
1、继续开展好写字规范活动。
三年来,我校语文教师一直投身于写字规范活动,在新的学期,全体教干老师要继续重视写字教学工作,以迎接全市写字指导成果评比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好小学生写字规范活动,首先在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从学生学习生字的第一时间,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指导描红-学会临写”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在初写生字时就做到工整,端正,规范,入体,其次要切实利用好中午的写字课和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对学生的书写技能加强训练,确保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达到“三个一”的要求,写字时注意布局安排、符合书写格式,逐渐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第三,学生除了完成课内的写字作业外,教师还要适当布置写字的课外作业,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至少练习半页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每天至少练字一页,一二年级教师将学生的课外写字作业一天一查,两天一装订,三到六年级教师每天一查一装订。教师要注重学生写字兴趣培养与探究。全体师生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力争在本次全市语文教师写字指导成果评比中获得佳绩。
2、做好课外阅读工作。
课外阅读“一二三”工程一直是我校语文学科教学的传统特色,我校按照“小学生振兴阅读行动计划”的相关林序时推进,要把该项工作作为学校的亮点工程来抓,在具体工作中,语文教师要加强组织和指导,通过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藉此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老师为本,全校老师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镇教学工作计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而出谋划策,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不懈努力!
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日
厉庄镇山北小学
山北小学教学工作行事历
月 份 主 要 工 作 主持人
九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各科计划 任宝铭
制定《分层提升方案》和《质量活动实施方案》 任宝铭
进行周查月报,参加中心校开课日 任宝铭
十 教研组开展活动 数学 陆良吉
教研组开展活动 语文 进行月考 成亮
周查月报 任宝铭
十一 期中考试,总结考试情况 谢勇
语数教研组开展活动 陆良吉,成亮
周查月报,开检查分析会 任宝铭
十二 本校进行语数教研听课活动 陆良吉,成亮
进行第二次月考 谢勇
周查月报 任宝铭
元 进行第三次月考 谢勇
开展听课活动 谢勇
本校进行了周查月报 任宝铭
二 做好期末复习动员会 谢勇
期末统考 任宝铭
一、校本教研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1.应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源于学校生活、课堂教学。其实,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教学即研究意识,教师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一个被动的教学任务完成者变成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光山一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提炼成课题,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追踪研究,帮助教师养成科学对待问题的习惯,此举提升了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便于有效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内在特征。如果题目大而空,就很难把握研究主题,很难将问题细化、可操作化,容易使研究内容与结果浮于表面。光山一中的学生不上早、晚自习,为了解决对学生课后辅导这个问题,学校确立了《如何开展课后辅导》这个课题,并建立起一套理论和行动的研究体系。课后辅导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了解学情,解难答疑;②因材施教,堵漏补差;③突出重点,扩展提升;④沟通情感,培养兴趣;⑤端正态度,指导方法。课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及时批改作业,全面吃透学情;②普通问题统一解决,特殊问题个别解决;③分类辅导,补差与培优并重;④多激励、多赏识,少批评、不贬低;⑤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重在平时互帮互助。
3.要关注“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备“学”、帮“学”,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关注怎样教会学生学,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追求高效课堂。为了大面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县教体局局长吴良树带领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分四批前往永威学校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模式,要求全县各校校长解放思想,颠覆传统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大胆取舍,研究学生的学,确立学生如何学这个校本教研课题。目前,人人搞课改、科科有课题、校校有特色的教研大格局已在光山县形成。
4.要关注先进经验的引用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的教改经验,必须要与本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坚持自己已有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人先进经验进行碰撞、融合与提升,形成特色化、本土化、草根化高效课堂。光山二中在学习与借鉴目标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改――“1251”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即课堂预习10分钟,“25”即小组交流与展示、师生质疑讨论25分钟,另一个“1”即课堂训练10分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创新,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研应怎样选题
校本教研课题的选取,需要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从自己的身边和周围寻找。
1.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突出问题,这也就是解决主要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突出的问题,往往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旦突出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走出低谷,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为突出问题往往具有关键性,解决了突出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晏河三中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占85%。每逢双休日,这些学生在家无家长监护,一心贪玩。面对这种情况,该校确立了《学生双休日自主学习》研究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得学生双休日有事可做: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进行社区服务,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县教体局在该校召开了两次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该校的做法。
2.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它们加以提炼,由此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说来方向正确,不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慧泉中学从校长到教师课改基础好,他们在学洋思的基础上学习杜郎口,把杜郎口经验与本校已有的成功经验相融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炼与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三习、三示、三评”灵动新课堂。“三习”即高效预习、小组研习、反馈练习,“三示“即目标展示、预习展示、研习展示,“三评”即生生互评、达标测评、组间共评。慧泉中学的每一个教师均能较熟练地运用该模式驾驭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县内外到该校考察学习的教师有5000多人次,该校被誉为信阳的“杜郎口”。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有的教师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后还有余力,但如果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引领确立的研究课题,就会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对于促进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光山一小确立“阳光课堂”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不仅是师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空间。该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从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反过来又能丰富理论内涵。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一种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出现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这些失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揭示和补救,就会造成学习新内容时心理性和基础,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原来的失误和新的失误混杂起来,就形成了再学习新知识时更多更大的心理和基础,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再继续学习的局面,就出现了后进生。”为了有效帮助后进生,光山县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人人确立“转差”课题,个个研究课堂教学“堂堂清”课题等,为的就是“为了一切学生”, 力求“一个也不掉队”。光山二高响亮地提出“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中做到:沟通情感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跟踪问效是保证,促进发展是目的。
三、校本教研应注意的几个有效结合
校本教研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有效结合”。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的教育科研“视野要高,重心要低”。即课题既要贴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前沿,又要从教育最基础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同是一本教材,学生的知识积淀、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反映出来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读出来的滋味也是不同的,获得的价值就更不相同。只有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实际接触,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把教室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连接起来,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可持续性。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主导教师的行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光山一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校课改的实施。
2.与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考评方案,要加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权重值,要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作保障,使校本教研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教师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行为。光山二高为解决部分教师的“满堂灌”问题,以县教体局开展的“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活动为契机,强力打造与推进该校“545”课改模式。第一个“5”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五变”: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理顺师生关系;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落实教学针对性;变重教学结果为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变知识技能的单项传授为多项互动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性;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4”即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落实“四个养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互动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有效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一个“5”即教学流程上的“五步”:掌握学情,设计方案,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课改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校今年有七名学生分别被北大、清华和港大录取。
3.与校园文化的形成相结合。倡导教师形成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不把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把工作当做课题去研究。研究一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让研究成为学校文化”“教室就是实验室”。变“用人工作”为用“工作育人”;变“勤奋为先”为“效率为上”,勤奋是美德,效率更是生命。白雀园二中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相比无任何特殊优势,但该校以课改为动力,经过多年的拼搏,在豫南逐渐享有盛名。为彰显课改文化,他们将自己创立的“三习、三主、三优”(“三习”即课前预习、课堂演习、课后温习,“三主”即小组讨论有主题、师生互动有主线、学生发言有主见,“三优”即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员、优秀课代表)教学模式、师生的经典语言等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涌动着师生主动参与课改的热情。县实验小学课改文化氛围浓厚,每处墙壁都成为教育资源,时刻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
一、头脑奥林匹克与“慧心课程”
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以下简称OM),是一项集合多学科知识、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该项活动由美国的塞缪尔・米克卢斯(Samuel Micklus)博士创办,要求参与者以小组形式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动手与动脑能力,提升科学与艺术素养,是一种深度综合活动。OM倡导积极、幽默、环保、团队、创意。OM活动中的长期题是典型的项目学习范例,在一个完整的任务要求下,包含了多个限制条件,涉及科学、艺术、工程、数学、技术等多领域的知识技能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是最早将OM引入常规课堂的学校。基于该项活动与综合实践、品德等课程的目标吻合,学校尝试将其与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等整合在一起,研究开发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慧心课程”。三年来,“慧心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思维速度与广度、创造力、团队合作力、自主管理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艺术审美情趣等得到大幅提升,数字技术运用、科技制作演练等能力也得到锻炼。在反复的探索、反思、调整与总结中,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等逐渐走向系统与完善。
二、“慧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教师们仔细研读了多本教材教参,阅读并学习了大量文献,经过稳扎稳打的教研摸索,在教学的磨砺与跟进中初步形成了“慧心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体系。
1.整合多元课程目标
学校整合了品德、综合、劳技、OM等相关内容目标,充分体现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校本特色,突出核心价值,即创造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课程建构定位为知识的重构与创建,而非知识的积累与再现。“慧心课程”应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服务,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锻炼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培养自然情怀、科学情怀和人文情怀,让学生智慧而有规则意识。课程目标涵盖多元能力,如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剧本写作能力、创意思考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表演表达能力等。根据年段特征,学校将课程目标体系细化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阶段聚焦“绘本・慧心”,主要培养观察力、表达力、规则意识和创意想象。中阶段聚焦“故事・慧心”,主要培养逻辑推理、动手实践、创意表达、表演力等。高阶段则聚焦“设计・慧心”,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研究、批判性思维、科技小设计、创意呈现、审美评价、策划管理等能力。
2.设置融合性的学习内容
每学期围绕品德、研究性学习、劳技、思维训练、OM长期题等,通过对比、甄选、揉合、删补、改编,转变为融合的主题单元,每个主题下有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四年级主题单元《创建合作共同体》,其中融合了品德与社会中“学会合作”“当意见不一致时”等主题内容,同时融合OM中的团队合作、组建OM小队等。该主题设有多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如“身体认字”“七手八脚”“我的角落”“创建一个国家”“设计制作小组名片”“荒岛余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感悟分享中归纳出合作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再如改编版的OM长期题《精彩的马戏》主题单元,学生围绕马戏团的选址与建筑、人员和动物的安排、门票及售票活动、演出节目安排及海报宣传等一系列项目开展活动,其中包括科学的分析、工程技术的应用、艺术审美的体现、数学计算等。
3.建立小组项目学习模式
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建了小组项目学习的模式,主要包含创建小组、确定项目、制作方案、实施方案、制作产品、产品展示等几个方面。每个学期,将全班学生分成固定的综合小组,七八人自由结组,各尽其职,各展所长。在制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组员的兴趣特点,集思广益,拟定解题方案、所需材料、角色分工等。项目的“产品”,可以是一件作品(如一个建筑模型),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如情绪研究之关于家长报培优班的反响),还可以是情景剧表演(如无声电影)等。最后,各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产品。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收获了许多超越知识本身的东西,如团队协作精神、管理能力与领导力、悦纳他人和自己、规则意识、创意展示等,并且在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形成多维评价机制
STEAM课程中的融合课堂,打破了学科界线,评价维度也跳出了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是非判断,转而从过程、能力、创意等方面入手,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品质、实践体验与综合素养。例如,课堂提问常常没有唯一答案,以“普通回答”和“创意回答”来评判;注重规则意识;训练学生的自信和倾听等。评价方式上也有所变化,阶段性的评价一般以问题导向进行反思,如请列举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己在小组合作、创意、制作等方面的感悟或困惑。学生可以去质疑或认同,有更多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成果性的评价一般在某个项目学习结束后,依据项目成果展示和项目过程中的纪律情况、创意贡献度、任务完成度、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组评、师评,设置最佳创意成果奖、最佳协作团队奖、最佳展示奖、优秀个人等奖项。
三、结语
在课程整合的校本开发探索中,我们发现,STEAM教育可以很好地将独立学科的“井”连成一片。在融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收获的是知识的架构,是创新与实践过程中与人交流、与个人经验对话、与问题本身探讨、与方案抉择的参与感与成就感。“慧心课程”仍在探索的路上,但学生综合素B和教师教研能力已经在提升,学科视野也更为广阔生动。STEAM愿景下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必将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关键词:教务主任
教务主任在学校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决策参谋者和组织实施者,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只有增强角色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履行教务主任的职责。现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谈几点教务主任工作的体会:
一、当好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
教务主任是联系校领导和教师的中间环节,起中介作用,具体说来要当好四种角色:
1、参谋角色。教务主任是在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助手,教务主任应为校长提供有关教学工作的各方面的情况,作为校长制订计划、领导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务主任还应为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和校长关于教学工作的指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出主意、想办法、订措施。在贯彻落实教学工作决策方面起中介作用,是协助者。首先,要接受校长发出的工作指令,并传输给教研组加以贯彻执行,其次反馈信息传递给校长,以调整、强化工作指令。再次,抓好教研组长队伍建设,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途径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并重视发挥他们在教研教改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2、调度角色。教务主任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安排教师工作,合理调配各班、组师资力量,安排教学活动,使各项工作互相配合,进度相宜。
3、服务角色。教务主任要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时间上为教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做到一切为教学服务。
4、监督角色。教务主任应该随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教研组和教师执行学校计划和校长指令的情况,并及时向校长反映,为校长出新的决策,发出新的指令提供依据。
二、当好“为师师表”的角色
教务主任要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目标,就必须树立威信,赢得老师的信赖,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以身作则,“为师师表”。首先,在政治思想上要成为表率,做到“三讲两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坚持“三不”:不、不拈轻怕重、不违反原则。要求老师敬业奉献,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比老师奉献得更多,坚持在毕业班任教数学,任劳任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要求老师执行教学规范,我一直要求自己比老师执行得更好。其次,在工作作风上要成为表率。执行制度,落实规范,讲究一个“实”字。工作要踏实务实,切不可搭花架子,流于形式。制定的计划要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检查、一项一项总结。要办实事,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教学第一线,不能浮于表面。多年来,我坚持参加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听课都在40节以上,并及时与上课老师交换听课意见。
三、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务主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常规管理,而加大督察力度。做到有分工,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有复查。通过骨干教师的展示课、教学研究课、评优课、随堂课等多种形式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通过月考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等手段采用定期和不定期,全体和抽样的灵活方式进行学校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反馈。
四、搞好课改工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展得轰轰烈烈,教务主任在课改的浪潮中要做领头雁。
1、要积极地参加“新课程研讨日”活动,带着问题与反思参加研讨,带着收获而回,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2、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3、要带头参加新课程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4、要带头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研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使新课程改革能顺利进行等。
课程领导是在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者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历程,被视为学校课程发展与学校变革的“同心轴”。[1]这一历程可以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目的。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课程领导被天然地赋予了“校本”的属性,其指向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变革的连贯性。同时课程领导者具有明显的团队化特征,在其背后需要一个具有协同精神的共同体的支撑。有研究表明:领导需要多样化的角色,课程领导在不同阶段得扮演不同的角色。[2]在学校变革的不同阶段,课程领导依据变革的需要以及特点,不断尝试新的角色,通过有效的领导策略,实现其不断引领、促动变革的内在价值。本文拟通过分析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推行、实施、成果4个阶段的特点与变革需要,梳理课程领导发展演化的脉络,呈现出课程领导鲜活的现实表征。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变革的启动过程是为了变革的推广与实施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计划过程。变革启动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领导困境,是在进行革新之前就寻求大多数人的同意还是一开始就自行决定。[3]如果领导炮制的愿景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当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而领导未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坚持,仅采取肤浅的谈论而不是有根据的咨询和行动时,这一愿景并不会得到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的问题:创新性的观念(外来的思想)要与学校现有的文化、习惯产生碰撞,进而产生抵制与消解,学校教师不愿意理会或者不想理会关于变革的事宜,部分教师犹豫不决或存在困惑,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受并愿意追随。面对此种情况,校长应凭借自身的学术智慧与专业特长,不断地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用改革家的勇气与决心,承担起变革发起者的角色与责任。
(一)“唤醒”——引起变革共鸣
教师课程改革意识的唤醒一方面有赖于课程改革方案与构想的清晰程度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靠校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校长意识到仅仅一次的培训并不能够唤醒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热情。为此,学校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与学习,并为教师布置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作业。时至今日,有些教师回忆说,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理解确实是从那一个假期开始的。事实上,集中的理论培训与学习使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头脑的风暴与思想的涤荡,唤醒了教师最初的课程改革意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课程变革都不是等待全体教师高涨热情的到来,而是在持续推进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度,此时真正的“唤醒”才刚刚开始。
(二)“卷入”——激起研究热情
建立核心的研究团队有效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启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集中培训与学习后,学校将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学校的课程主任、教学主任组建成研究团队,将重要的职责赋予这些支撑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他们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职责和权力的下放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研究和变革的极大热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阶段,这些被“卷入”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校长这个课程改革发起者的最初的同盟。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就是要有计划地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将实施方案与教师更广泛地联系起来,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后续的深入实施做好组织、思想和资金的保障。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校长或者学校的领导班子扩大为已经融入了“关键人物”的课程领导团队。课程领导内涵的丰富,决定了校长角色由最初的改革家与发动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动者与扶持者。
(一)权力下放,自主驱动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组建了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团队,赋权增能,实现了学科的自主发展。学科团队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学科教师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展开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同时,学科主任实施对本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案。学科研究团队的成立无形中更广泛地吸纳了一线教师来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以学科课程委员会为核心的新一层级的课程领导,为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变革提供了足够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要经过自上而下、由局部到全体的传递与共享。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文本上的,如学校文件的下发,同时也包括会议、沙龙、培训等多种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阶段,学校一方面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将研讨与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关联,打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教师的持续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实施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三)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适当的激励能够唤起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信心。学校设立了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提供资金保障,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的环境。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引领、带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又孕育了新型的研究团队,使更多的教师以多元的身份和形式参与课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协调者与促进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实施,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校长、学科主任和教师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校长作为最高一级的课程领导者更多地成为了变革的协调者和促进者,而学科主任和教师更加自觉、理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让教师有能力、有动机、有条件在变革中参与研究与反思,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在本阶段的使命。
(一)转变制度,确保落实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学校发现原有的课程制度遇到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比如: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对集中的课时,新增加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占用学科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研究质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此时校长适时大胆引入学校课程制度的变革,提高制度对于改革的适应度,从而将变革引向深入。
首先,学校将传统的固定的课时制度改变为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课时制度应该为课程内容的需要服务,传统的课时制度保障了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但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不同课程形态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弹性课时制度通过设立长、短课时,能够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能够为某些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提供相对集中且较长的课时,从而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学校将教研制度转化为研修制度。传统的教研制度更多地指向常规教学的备课活动,并没有为广大教师提供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门研讨时间,而且多数是以集体讨论的固定形式进行,缺乏教师的内省与反思。为此,学校将传统的备课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结合起来,规定了每月两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究活动,也为教师的个人反思预留了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内外兼修。
(二)跟进督导,提高质量
在实施阶段,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学科范围内均衡发展。各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与课程开发的质量也是各有差异的。对于每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科或者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实践方面的指导。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学校的课程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组成,定期参与所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并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督促各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展开。
在变革的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推进遇到了来自制度上的阻力,同时也遇到了来自研究团队自身的压力,而问题的解决与缓解,需要来自制度上以及组织上的有力的革新与改善措施,这些进一步彰显了课程领导对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执行力。
四、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评估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领导在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全面总结,整体评价,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评价者与推广者。
(一)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全面、客观地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动态地把握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评价始终坚持学生发展评价与教师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校本课程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同时,校长也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各学科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本学科课程开发档案,定期记录研究日志。学校鼓励各学科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优秀案例汇编成集,从而提高了学校研究成果的水平与档次。
(二)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校本研究成果
高质量的成果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总结与推广的过程中,应遵循实效性强、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成本低的原则。学校确定了研究发表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的研究发表会,通过该项制度为推广校本研究成果搭建平台,使教师能够分享在实践中生成的经验与智慧,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品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学校的变革成果与变革的过程同样重要。学校在变革的历程中,要善于总结、提炼高品质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校科研与课程变革的实际效率,通过成果的继承与发扬,进一步传承学校变革的精神与旨趣,从而实现变革的可持续性。而课程领导者要为课程变革的评价提供导向,为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提供支持与帮助。
透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课程领导内部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层级化的发展态势,即除了校长以外,学科开发主任以及随着课程开发深入推进所涌现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多元力量的课程领导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课程领导的能力。内涵的扩展决定了课程领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4个阶段所经历的角色转化,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不同的领导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断通过权力下放与监管指导相结合,为教师广泛、持久地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思想、资金和组织上的保障,从而推动课程制度的重建,使课程变革持续、全面引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