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绿色农业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农业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农业科技

第1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特征;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02-2

1 农业生态保护简述

1.1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

生态系统通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使自身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调节和自主控制等能力,使其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然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与对自然规律认知的严重不足,使人类长期处于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模式,它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影响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其功能的退化,使其平衡难以维持,进而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些发人深省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由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上,所以要求人类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和治理,生态保护的概念也由此产生。生态保护是人类以生态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目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维护和治理的活动。通过针对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活动进行约束和调整,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限制在生态承载力限度范围内,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2 针对农业的生态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地、土壤、森林、草原、水源、空气、阳光、温热、微生物等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这些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总和系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载体。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两者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由此可见,农业生态保护的实质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统一。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不仅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如何通过保护农业生态安全来获取充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问题,从而达到产量与质量上的双达标。

其次,人类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主体,必须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面对全球性的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引起对于农产品消费总量和总体质量两方面的需求大幅增加。虽然人类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加强,但是,这一过程所产生的“三废”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样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危害超出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危及到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

2 生态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联系

2.1 生态保护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绿色农产品作为绿色农业的产出,与传统农业相比,不仅对农产品的营养、卫生标准要求严格,同时对农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原料作物的生产规程、包装和储运过程都有着更多的规范,但对于绿色农业及其绿色农产品更基本的要求在于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会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实却是:“三废”排放无序、农化物质滥用等一系列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缩减和生态系统失衡的不合理问题在我国仍然十分严重。只有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着重发展农业生态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绿色农业的立足点,才能使我国的绿色农业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2.2 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生态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常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造成的。如果农业发展以破坏生态、掠夺资源的方式进行,它所带来的效益也只是短期的,而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长久的。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已在我国农村逐步推广。由于绿色农业在理念上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并且把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农业生产的根本。所以,绿色农业生产会极大的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所以,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方面都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绿色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1 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概述

首先,发展作为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的,其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由广度到深度全面提高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多数资源都具备可再生的特点,并且各因子的结构和功能都会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变化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这些时刻变化的因素都使得绿色农业生态的发展具有动态的特性。

其次,农业的发展既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不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过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如何使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长期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难题。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自身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更是体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最后,绿色农业生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单纯的经济价值上,同时它还具备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就使其在功能上具备了一定的多样性。绿色农业发展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整体,这是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特点。

3.2 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概述

3.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与其持久发展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固然重要,但要做到绿色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绿色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绿色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或恢复其生产率的能力。

为贯彻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要求:第一,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第二,有足够的绿色农业设施系统保障能力,确保在季节与气候不利的情况下仍可以确保农业生态的稳定性;第三,绿色农业生态环境的长期建设也决定了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2 有序发展原则 绿色农业生态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可以通过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错误,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绝不可以忽视农业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的。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尚处在不发达的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所以,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生产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代农业科学分步骤制定与其相配套的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优化,为今后的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积累财富。

3.2.3 立足资源与环境原则 发展绿色农业,要立足节约优先、环境优先的原则,进行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在节约资源方面,要通过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尽可能的做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在环境治理方面,要从政策上加大污染的防治力度,尽可能的减少其他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并对与绿色农业生产相关的水、地、生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为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农业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立东,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8.

[2] 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2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 一是增强示范功能。 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 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 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 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信息网平台,每年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__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 。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 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 从20__年开始, 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 二 是集中培训。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 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 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20__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 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第3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2015年2月16日,随着安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古老的农业故事在这里再续新篇――这一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安顺乃至贵州全省喀斯特地形区农林牧果业综合发展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对加快安顺乃至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顺西秀区、镇宁自治县和普定县的青山绿水间,分布着采用“一区七园”模式建设的安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以发展特色农牧业为方向,以绿色有机禽蛋、生态肉牛、精品果业、数字化农业和生态产业旅游为主导产业,总规划面积19.1万亩,按“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进行空间布局。目前,核心区已开发建设1.1万亩,重点建设绿色生态禽蛋产业园等七个特色示范园,带动九大特色产业项目发展,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全产业链开发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园区已建成面积3.8万亩,园区内农业人口总数15733人,建成电商平台8个,年销售额3.3亿元。园区现有企业29家,注册商标21个,园区品牌11个,已取得知识产权35项。现有科技人员121人,2016年共聘请省内外专家46人进行技术培训和咨询,培训2418人次,带动当地农户11359人增收。

第4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西宁市 路径选择 十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7-01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就应着眼于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紧紧围绕菜、肉、蛋、奶、草等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密切关注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着重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主要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围绕种子工程、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和万亩粮油高产种植示范区建设,依托各级种子站、种子企业、农机站,重点推广小麦、油料、脱毒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新优品种,重点在三县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进行新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综合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双垄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引进及示范推广。

二、蔬菜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产科技推广示范工程

按照“一线三川”的区域布局(大通双新公路沿线、景阳川,湟中西纳川、云谷川)建立集中连片蔬菜种植保护区,建设保护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暖式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进行精细蔬菜和果类菜、果品新品种引进,新、特、优品种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蔬菜保护地、露地专用新品种、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主要蔬菜及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在蔬菜引育种方面逐步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使我市蔬菜生产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的目标。

三、良种奶牛繁育及优质、高产饲养技术推广工程

在湟中小南川奶牛养殖带引进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优质、高产奶牛的改良工作。重点在存栏能繁母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推广奶牛良种超数排卵、超声波妊娠监测与胚胎移植技术等繁育技术、高产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优质高产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奶产品深加工等技术的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形成一套适合我市并符合国家标准的奶业生产加工技术体系,实现全市奶牛养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我市奶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肉牛羊改良、舍饲圈养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在环南山草食带、湟中上五庄牛羊养殖带,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经营模式,加快我市肉羊快速繁育体系建设,尽快提高全市高产优质肉羊良种化比例。积极协助种羊繁殖企业采用先进的超数排卵、同期等先进技术。在养殖大户、专业户进行以无角陶赛特、青海细毛羊等优良品种及本地羊进行杂交改良。大力推广肉牛羊舍饲圈养技术和羔羊直线育肥等快速育肥技术。

五、“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

以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围绕特色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合我市种养条件的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打造品牌。开展主要农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肥料、饲料的开发试验、示范、推广,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农畜产品认证力度,不断提升我市“三品一标”特色农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

加快秸秆等农作物生物固体废弃物生产有机肥、饲料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速度,在全市设施温室中大力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生物物质资源最佳转化。积极组织规模化养殖企业开展农村生物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试验或引进示范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推进农业生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利用各类养殖场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处理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用于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减轻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土壤再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重点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利用技术及工艺,经过不同环境生物工艺处理,生产生物有机肥等。

七、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新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屏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直接服务能力,指导农畜产品生产、营销。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不断健全和完善“12316”农牧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信息平台等服务方式,创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手段。

八、优质饲草人工种植工程

紧紧抓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机遇,加大对人工种植饲草的支持力度,加强饲草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优质人工饲草种植基地面积和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依托人工饲草种植,延伸生产链条,大力发展饲草产业,逐步建立饲草种植、收储、加工产业链,促进饲草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草促牧,推进全市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大发展。

九、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市场机制中的服务功能,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出机关、走出院所,走入农村贴近农业,深入生产一线,找准工作定位,不断开拓创新,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技术、教本领,以实际行动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独资创办、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园区、合作组织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科技特派员创业长效机制的形成。有重点地选择一批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加大扶持力度,使之逐步成长为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5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闽台农业;科技;策略

福建和台湾两地的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必要性,而且前景发展广阔。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仅对促进福建省现代农业提效,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两岸融合,实现互补共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现闽台农业科技的多渠道合作,有效促进两地农业现代化提效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策略有哪些?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1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分析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结构和作物生长节律等基本相同,这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在,福建对台农业交流已从简单贸易走向高新技术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1.1特色产业对接纵深发展

福建与台湾两地在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禽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度对接,促进闽台农业在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实现福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仅以漳州为例:2017年,漳州市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7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200多种,推广面积15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15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1000多项,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种养业由原来传统、低效益的经营方式,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化模式转化。如鲍鱼工厂化养成技术、白背毛木耳“墙体式”栽培技术、麻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果蔬产期调节技术,以及无土栽培、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产品加工技术也由原来的烘晒、腌制、罐头、冻结等提高到流态单体速冻、膨化和低温真空脱水等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食品加工工艺。

1.2平台搭建逐步多样化

福建深入推动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并搭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等平台,深入推动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如目前,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资农业企业总数达247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7家,年产值36亿元,引进优良品种200多个、新技术30多项、推广种植养殖面积55万亩以上。

1.3科技交流往来常态化

加强与台湾有关农业团体交流合作,我省部分地市与农会互设“联络处”,台湾省农会的农业团体也在我省设立海西联络处,共同促进两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同时,我省还经常邀请台湾农业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习班,采用台湾模式,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以农户自愿参加为原则,采用统一生产品种和技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品牌和销售等形式,促进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1.4科技研发合作范围逐步扩大

加强与台湾有关农业科技团体和专家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福建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动闽台农业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如,由我省与台湾有关部门和专家合作,共同参与实施的农业绿色防控项目——闽台(漳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示范区,遵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组织协调海峡两岸优秀专家,大力在蔬菜、茶叶、柑橘、林木等方面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引导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广泛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整市的推进,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两地农业科技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福建对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大多还属于单向流动状态,合作更多的是引进台湾农业企业进驻,以及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的实用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交流项目多,实际科技合作项目不多,在消化吸收台湾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技术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2两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亟待完善

在引进新技术后,很多基层农业机构特别是乡镇、村级农技人员未能很好发挥作用,示范推广环节产生脱节,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验管理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我省农业的生产中,农业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直接影响我省应用推广台湾先进农业科技和推动漳台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

2.3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保障机制尚末建立

建立健全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影响到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效。如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不但农业科研经费少,无法有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而且推广经费也严重不足,阻碍了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待建立健全。

3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策略

福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拥有台湾农业密集投资区和各种形式的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外部环境,加强两地农业科技合作,借鉴发挥好台湾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技术,加强农业分工协作,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有大的飞越。

3.1提升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层次,形成全方位科技合作交流格局

3.1.1加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畜牧、茶叶、花卉、林竹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强与台湾农业产业的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先进设施和栽培管理、产期调节等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加强漳台农产品精深加工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以及生物萃取、生物工程等技术。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台湾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漳州投资兴业,带动形成食品产业集群,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1.2当前应着力在农业生物科技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台湾在生物科技方面很有研究,其生物科技产业被视为“未来产业之星”,闽台农业生物科技大有可为。应携手研究利用农业生物科技,以利于推动两岸农民发展精致农业,支持推动两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3.1.3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形成又向、互动的合作态势。科技研发合作应成为当前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一是加快“闽台农业种业合作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省农科所的资源优势,突出加强与台湾种业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等合作,在引进台湾优良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具有福建或闽南特色、带有突破性的农业新品种,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学校和科技研究所、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将共同关心的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列为优先重点合作内容,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休闲农业、水产养殖和疫苗研制、动植物防疫检疫等方面,选择课题进行合作。由参加合作的研究单位之间或牵头的专家之间商定合作计划,利用双方的设备、技术、人才和资金开展研究,成果共享。三是建议成立闽台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负责统筹闽台科研相关事项的对接合作,出版合作项目指南,共同申报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互相开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3.1.4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组团赴台开展农业科技交流活动,考察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发展经验,改变漳州传统农业模式;同时,有目的有选择地邀请台湾农业研发机构、专家教授、农业界知名人士到福建考察、研讨,举办论坛等活动,从学术交流上推进两地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3.2加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动产学研结合中的引导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情况,加大整合我省科技资源的力度,着力解决不同体制、不同规模的产学研机构的结合,重点建立科研条件共享信息化平台,将院校科教资源切实服务于全省科技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共生共赢的有效机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化,以大的科技项目拉动大型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参与我省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科研,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生产。

3.3推进闽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建立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技推广队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3.3.1推进闽台两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克服农业弱势,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制度创新,也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借鉴台湾产销班、产业策略联盟的生产技术、产品和品牌策略、联合运销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减少经营层次、降低运销成本,提高产品售价,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建议建立两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有力地促进漳台农民合作组织的交流。3.3.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组织。台湾农业的成功经验在于农业改良场和农会基层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技术服务、新品种示范推广、产供销等服务体系组织完善。因此,加强乡镇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农技专业人才,真正发挥乡镇农技人员作用尤为重要。3.3.3加强基层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建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乡镇农技站管理,以便乡镇农技站更好地与专业合作社联动,大力推进示范推广、新技术应用等。同时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扶持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3.3.4搭建基层服务组织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福建省的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农业直接投资区、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优势,让更多的乡镇、村级农技人员及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参与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技术,以点带面,在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加以应用。

3.4拓展合作交流平台,完善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保障机制

3.4.1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漳浦县以漳浦县科技局科技综合信息中心为承担单位,开展漳浦对台农业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从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及网络环境建设着手。整合相关网络资源,帮助企业、专家、农民、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闽台农业合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闽台农业优惠政策宣传、产品展示、招展招商、涉台咨询、供求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促进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3.4.2设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支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农业经济合作研究,推动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和人员互访;支持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对接;奖励对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3.4.3建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培训中心,促进两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技术的交往、交流、合作与提高。对两地农业交流的人员往来,有关部门在审批手续上给予提供方便。3.4.4制定促进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激励政策。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建立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3.4.5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合理分享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3.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闽台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保障

第6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一、杨墟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概况

杨墟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目前正在打造集名贵花卉苗木、农业科技示范、休闲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包括几大扳块:

1、邓志平园林。是一个占地面积达1.8万亩,投资1亿元的园林绿化基地,已栽种猴樟、桂花树、罗汉松等300余个品种,与江西农大合作的猴樟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目前栽种猴樟6000亩,2013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2、江西百峰岭林业生态综合开发公司。此公司已投资3.9亿元,面积3000亩,园内栽种了桂花树、紫薇树、樱花树等一批名贵花木,长势旺盛,业已成林。

3、绿叶现代农业基地。投资2.1亿元,已建成403个大棚和2个连体大棚,园内成功栽种了腾本豆、芦笋、高安线椒等一批纯绿色有机农产品,早已红红火火上市出售,远销湖南、广东、深圳等地。

4、农业合作社。有双杏绿色蔬菜、双杏园林两个合作社,可联系2000余农民。

5、特色农业。有投资400万元的塘头养牛场,下塘、雷丰蛋鸡养殖场,仙游村的万头生态养猪示范区等。

另外,基地内还有园艺厂、板栗园。

二、杨墟镇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成功经验

1、倚托地域,合理规划。

杨墟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贾云集之埠”,占尽山、水、路的优势。

全镇山林达9万多亩,且山势平缓,适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园的需要。

杨墟镇的水系发达、水源丰富。一是有两条河流穿镇而过,从北向南有辽河绵绵欢流,灌溉四野;从西到东有锦河奔腾涌浪,滋养两岸。二是全镇有大小水库达190座之多,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6座、山塘水库173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些水库解除了农田种植的后顾之忧。

再来看看路,320国道纵贯全镇,昌栗高速、沪昆高铁穿境而过,还有两条省道(华杨路和杨太路)蛰卧境内。

杨墟镇倚托优越的地域地理环境,围绕“商贸物流枢纽,创业休闲杨圩”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做好三大产业(建材、汽运、花卉苗木)、四篇文章(强攻工业、做美集镇、优化农业、创新管理),其中花卉苗木、优化农业就是现代化农业园的元素,占相当重要的份量。

2、流转土地,创造条件。

土地成功流转,是杨墟镇创建现代化农业园的关健因素。据调查,杨墟镇共有20个村, 9588户,耕地达54122亩,其中水田46968亩,旱地7154亩,荒地及林地9万余亩。从2010年开始进行100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截至目前,全镇耕地土地流转率达到70%,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科技推广、机械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优越条件。

3、做精品类,突出重点。

农业是一个大课题,农业项目纷繁众多,选对选准,才可做精做强。对此,杨墟镇有着清醒明智、高人一筹的选择决策。据调查,杨墟镇在打造农业项目上做到八个字:“做精农业,突出重点”。体现在,做好“苗、菜、果、禽”四篇文章,即重点做优做精已有的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果业基地,畜禽清洁有机养殖四大基地。如今这“四篇文章”成果突出,业绩斐然。

4、联合发展,善接链条。

杨墟镇非常注重连接链条,联合发展。一是利用较好的农业资源和商贸物流优势拓展产业。二是以博登科技、亿智精密、多美针织、新科荣模具等本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三是借助邻镇和本市的生态旅游搭上链条发展。比如杨墟镇附近有上游湖、华林山生态游,这为杨墟镇搭建一个生态旅游站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四是借助文化底蕴打造观光休闲胜景。

5、本土精英,立业带富。

杨墟镇一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的传统排内习惯,大力鼓励支持本土精英创业立业、带民致富,收效良好。比如,邓志平园林、各类本土养殖场等都是由当地杰出的精英开发创办,身边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为引领一方百姓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建设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的对策与思考。

以杨墟镇为启示,笔者就建设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园谈几点初浅建议。

1、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机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等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各个乡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最好的选择。

杨墟镇就做到了紧抓机遇,全镇的愿景是创建休闲生态名镇,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园。

2、乡土特色,创新开发。

一是乡土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比如杨墟镇支持鼓励本乡本地人才精英创业兴企致富。二是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乡土特色资源,即土特产。比如,高安的富硒食品大有文章可作,打养生品牌可以充分大胆开发利用,打进国际国内市场也未可知。三是特色文化的引领。中国是一个文明文化古国,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已深厚独有的文化底蕴,对于生态旅游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现成资源。比如韵律家周德清故里就在杨墟镇。杨墟镇倚锦江而建的百峰岭林业生态观光园就包含了周德清故里这个元素。

3、融合渗透,缔结同盟。

独树不成林,孤峰不像山。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需要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缔结同盟,共同发展。比如高安的富硒农业就可以聚集全市的力量共同开发,每个乡都有独特的富硒特产,建山有、田南有老酒、相城有花生、太阳有粉丝、龙潭稻米、高安大观楼腐竹等,把这些特产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强做大。再比如,旅游产业,也可以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全球联合成片成链发展。

4、龙头引领,塑点造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同样需要有龙头园区引领带头发展,打造一个点带动一个片。比如,高安可以充分发挥杨墟镇示范园区的作用,拉动带动其它乡镇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联合几个乡形成一个片,聚合资源打造一个点,群策群力做成一个特色园;另外,高安还有比较出名的昌西文化生态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生态园可以带动整个高安生态农业的提升和发展。

5、工业带动,扶持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并非只是授之以鱼,关健是授之以渔。一是支柱产业拉动。高安有三大支柱产业,即建筑陶瓷、汽车运输、led光电产业,可以借用这三大产业的人气资源和财气资源发展农业。二是传统食品加工骨干企业扶持。比如,高安有维尔宝、金穗丰糖业、瑞酒、大观楼腐竹集团等传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都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扶持。三是瞄准特色大力招商推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引进生态农业项目。比如,2013年高安市成功引进了浙江海亮集团,共投资20亿,致力于发展富硒食品产业,这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高安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关于建设乡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调查报告

----以杨墟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启示

姜才凤

江西省 高安市委党校 330800

调查目的:

“经济转型”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热词之一。“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说,“要着眼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主要任务,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基本途径,发展服务业是重要的战略支撑”。

在改革进入深暗水区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一个迈进改革大门的农村在改革浪潮的冲刷下被远远甩后面,“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障碍。农业农村农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关健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稳生产、强基础、促转型、增活力、抓统筹,走出了一条具有外向型、效益型、安全型、产业型鲜明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农业强国目标。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升的一个新探索与尝试。一可以为建设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可行性提供材料分析;二可以为建设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决策思考。

调查对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链延伸、科技兴农、农产品质量提升、信息化建设等改革。强化粮食基础、项目支撑、政策落实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措施保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才能最终实现农业强国、农业强县的飞越。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了杨墟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另外还走访了一些农业发展有亮点、有创新的乡镇。比如建山、田南、八景、新街、蓝坊、祥符、独城、等等乡镇,对高安市昌西文化产业园也进行了现场参观。

调查内容:本次对乡镇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发展的目标方向、目前取得的成绩与做法等等进行了考察。同时还对乡镇的社会治安、民生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工业发展状况等等进行了了解。杨墟镇是建设乡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打造、规划下,杨墟镇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具规模、发展势头喜人,可谓现代农业精彩纷呈。目前杨墟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在打造集名贵花卉苗木、农业科技示范、休闲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现代园林基地。

这次调研主要走访了杨墟镇园区几大扳块:

一是邓志平园林。是一个占地面积达1.8万亩,投资1亿元的园林绿化基地,已栽种猴樟、桂花树、罗汉松等300余个品种,与江西农大合作的猴樟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目前栽种猴樟6000亩,2013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二是江西百峰岭林业生态综合开公司。此公司已初具规模,投资3.9亿元,面积3000亩,园内栽种了桂花树、紫薇树、樱花树等一批名贵花木,长势旺盛,业已成林;

三是绿叶现代农业基地。投资2.1亿元,已建成403个大棚和2个连体大棚,园内成功栽种了腾本豆、芦笋、高安线椒等一批纯绿色有机农产品,早已红红火火上市出售,远销湖南、广东、深圳等地。

四是农业合作社。有双杏绿色蔬菜、双杏园林两个合作社,可联系2000余农户,及大地方便了农民。

五是特色农业。有投资400万元的塘头养牛场,下塘、雷丰蛋鸡养殖场,仙游村的万头蛋鸡场等,目前特色农业如火如荼,发展强劲。

另外,基地内还有园艺厂、板栗园也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欣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访中发现,杨墟镇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投资2000万元治理苏溪河主体河道,同时政府追加投入的600万元的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2、完成曾家桥灌区主干渠硬化工程;

3、完成了4000亩的坡耕地改造项目;

4、建成投资120万元的杨圩中心小学师生食堂,已投入使用;

5、建成投资140万元的杨圩初中宿舍,已投入使用;

6、投资320万元的杨圩中学学生餐厅已动工;

7、投资50万元为杨圩卫生院购买全市一流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组织医生为全镇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糠尿病等患者5000余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8、养殖污染治理紧抓不放,已拆除100多家养猪场;

9、国家粮食直补、新农合、新农保、低保扶助等惠家项目均按国家政策贯彻执行。这些民生工程的推进,为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墟镇的社会稳定工作成效显著。全镇连续三年无重大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无一赴京、省、地上访案件发生,及时排查处理了一些矛盾纠纷隐患,就连医患纠纷案也通过包案领导小组通过法律政策上的耐心细致解释、情感的疏导、生活上的关心,成功化解了。目前全镇安乐祥和、和谐稳定。这为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优越的社会治安环境。

对其它乡镇的特色农业进行了了解考察。主要了解了建山的、田南的老酒、相城的花生、太阳的粉丝、龙潭的稻米、高安大观楼腐竹等,另外,还走访了昌西产业园的生态园,这里的生态园建设对我们建设乡镇生态农业园区有着不可多得的引领作用,值得学习、取经。

调查方法:通过实地下乡走访、访谈、提问、笔记速记进行调查。搜集、记录、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是再次实现农村改革新突破、打造新型农村经济实体、改变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改变一朝解决温饱三十年迈不过贫穷线发展停滞现状、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全新改革方式。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找准路子、找到突破口才能实现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建设乡镇生态农业园区是探索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方式方法之一,并且可以拉动本镇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良性互相促进发展效应。另外,通过这个调查,以可得出建设乡镇生态农业示区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推广的。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建设乡镇生态农业园区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困境良性发展。

比如,杨墟镇,201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33亿元,财政收入6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69元。

和以往相比这是一个飞跃。目前全镇开拓创新,团结一致,经济走出转型困境,社会各项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建设乡镇生态农业园区可以拉动各项事业同时发展,产生良性互相促进发展效应。

目前杨墟镇在建设乡镇生态农业园区带动下,各项事业正欣欣向荣朝前发展。比如,全镇紧紧围绕“建好高安市示范镇(包括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示范镇”)来开展镇村工作。不断加大各项事业的投入,成效显著。具体有:投资150万元的闻家、桥背、山前三条街的下水道、路面、人行道板、绿化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120万元的杨宜公路路口闻家段的道路拓宽、黑化、绿化、亮化工程已完成;投资105万元的320国道两侧绿化工程已完成,并新建了沿线花坛;汉塘路口、村前路口、大江村、老农贸市场绿化工程已完成;投资150万元的路灯改造工程已完成;已投入50万元购置大型洒水车、垃圾清运车,新招15名环卫工人和13名城管队员;房屋立面徽派改造正在进行,计划投资1800万元,已完成240万元投资,已改造房屋60幢;投资近100万元的弱电下地工程正在施工;投资300万元黑化汉塘路口、山前路口、320国道集镇缓冲带已动工兴建。。。。。。

第三、建设乡镇生态农业示区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推广的。建设乡镇生态农业示区对策与建议有五个方面。

1、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2、乡土特色,创新开发。

3、融合渗透,缔结同盟。

4、龙头引领,塑点造片。

第7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第8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1.2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

提中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服务网将传统农技服务与互联网手段融合,采用O2O的方式开展农技服务的推广和派送,可以实现跨地域、及时性的信息沟通。一方面对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已有农技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分类专家信息库,,以网上查询预约的方式进行服务,方便有需求的用户与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和线下对接;另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提供种植、养殖、育种等方面的免费远程视频培训,延伸了线下培训的广度,释放了各类培训资源的潜在效力;此外,针对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农资农情的实时推送和在线交流互动。

1.3完善电子商务平台

提后销售服务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在注重传统农技服务的同时,依托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链条,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电子商务领域,主要推出面向批发的大宗交易市场,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等。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与杨凌区合作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杨凌农交所,以带动苹果、大枣、猕猴桃等陕西特色农产品及其苗木的销售;针对当前高端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将陕西及周边地区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形成绿色商城,并进一步细化开发了“一村一品”系列特产,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2“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运行模式分析

2.1集成农业服务资源

构建完整服务体系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通过整合农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资采购流通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集成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一是整合已有的农技服务资源,针对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12396农业服务热线、农业合作社等农技服务体系相对独立运行、分散服务现状,平台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分类集成,并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方式,加强各服务体系的衔接,提高了服务效率。二是整合各类农业创新成果,通过免费申报、在线测评、入围的方式,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目录,并通过市场点评形成人气榜单和热评榜单。在平台的专业推动下,进一步实施优质农业科技成果的采购流通和转移转化。三是整合优质农资农检资源。与农资检测、农资连锁机构等市场化企业进行合作,提供优质的农资检验、供应、配送等服务,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2.2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闭环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深化原有服务体系的功能,以O2O的服务模式,加大对产后流通销售的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技术服务方面,通过对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培训等资源的整合集成,形成专家人才、科技成果等各类信息资源库,方便用户检索、分享和有效对接。如在线专家大院涵盖多个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用户借助网络或手机可即时进行咨询和联系;而免费远程培训视频有大量的种植、养殖方面的内容,且实时进行更新,个体用户在家便可免费学习,也可以村、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学习,既方便,又高效。在电子商务方面,基于目前陕西农业投入产出失衡、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现状,在完善农资采购渠道、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应注重对产后市场销售的开拓。因此,平台搭建起O2O的电子商务模式,为农业开拓新的营销途径,形成农户从农资选择、采购到农产品销售的全程网络服务。既方便了农户与上下游企业的直接联系,也为双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针对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不熟悉的情况,平合中国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委员会联合打造培训课程,采用目前最有效的实战项目模拟训练形式,进行全省巡回培训,帮助涉农企业级农户提高“触网”意愿和能力。此外,结合地域农产品的特点,分别推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绿色商城和一村一品土特产商城,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活动。

2.3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信息交互服务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采用了先进的云推广模型。平台引入百度、谷歌、360搜索、搜狗、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资源,并通过与阿里巴巴、慧聪网等专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互联互通,使普通农户的产品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全国各地。优质的农产品会吸引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洽谈和采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平台通过建立农户需求信息库,对农户的各类需求进行分类搜集和整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以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相结合方式,免费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市场供求、农事气象、防汛减灾等方面的信息,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产品产供销等信息需求。目前,该平台受众包括各村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等各类受益群体。

3“陕西现代农业科技网”的效果极其反思据调查

“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目前已覆盖省内55个地区性网站,手机微信推送服务已覆盖900多家涉农企业,收录农业技术培训视频2700部,年阅读量超过30万次;已有245项科技成果被收入陕西农业科技成果目录。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农业电子商务巡回培训53场次,涉及17个区县,带动网络批发苹果3000多吨、大枣23吨、猕猴桃苗木订单27万多株。由此可见,该平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从当前O2O专业运营的发展趋势来看,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平台建设和运行模式均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3.1发挥政策引导,不能依赖政府主导

目前农业服务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是基础工程,“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不可或缺。在市场力量解决不了的、需要统筹的,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但从平台本身运行来讲,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充分确立市场主导的作用。因为采用O2O的互联网模式,就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以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涉农企业和农户进驻平台来交易,着力实现功能服务的专业化和平台建设的品牌化。这就要求平台从前期的政策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市场化运作阶段,如果过度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大指挥作用,容易产生对政府部门的长久依赖,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成长。

3.2引入市场化主体来参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主要依赖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政府相关机构的技术和力量,从运作机制和运作能力来讲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运营机制至关重要。这就有必要引入农资农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市场化企业参与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发挥企业在拓展客户规模、在线支付清算、精准客户匹配等方面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平台以市场规律开展服务,真正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科技资源与市场资源相衔接,提升平台服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能力。同时,在引入市场化主体时,特别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树立服务意识,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打造一批具有实力的农资农产品旗舰店,带动整个平台的服务,提升平台在行业的影响力。

3.3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服务能力

对陕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的运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虽形成农科资讯、全程服务、互动分享三大主体服务体系,整合了农技服务、科技成果、农资农产品等方面的服务资源,但仍处于简单粗放的初级阶段。从网站整体架构和内容来看,信息的内容较多,市场交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在O2O线上线下对接方面,内容繁杂、板块重复建设,缺乏科学有机的规划。

4总结

第9篇: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作者:聂绍科 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产品资源丰富,毕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的山区,境内岭高峰竣沟谷纵横、形成了“十里不同天,十丈不同土”组合复杂的立体环境,繁衍了万千生物,为全区生物新品种选育或物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基因生物环境。同时,由于毕节地区地势垂直差异显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林、果、药、茶、畜牧业品种资源均比较丰富,并拥有众多的名、特、优产品,如马铃薯、有机茶、反季节蔬菜、烤烟、油菜、荞麦、芸豆、辣椒、大蒜、核桃、生漆、天麻、黑山羊、乌蒙乌骨鸡等。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4万hm2,占贵州省种植面积的2/3,而贵州省又是我国种植马铃薯最多的省份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特别是毕节地区的威宁县,因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植物中药材共有1500多种,且品质好,如五倍子倍酸含量达70%,居全国第一;大方海马宫茶叶、金沙清池茶叶在贵州省内外都有很高声誉,海马宫茶的种植和加工还被编入《中国茶叶栽培学》等,这些优势资源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较好。目前,毕节地区已有贵昆铁路、黄织铁路穿境而过,326、321国道横穿东西,交汇于毕节城区,有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随着毕节机场的建设、隆百铁路的修建等,毕节将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集散地,为毕节丰富的农产品走出山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有线电视、互联网已进村入户,中国移动、联通等通讯遍布全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必须的运输、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快毕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措施

针对毕节地区实际,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把农业产业化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因此,试验区要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在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对提供优质农产品给予扶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下大力气把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不断给农业产业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联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共同开展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攻关,共同研究开发新品种,并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要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科技含量。加快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新品种、新技术引入产业化经营领域,树立榜样。(2)建立优质基地,促进农产品规模经营。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本着“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围绕地委、行署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对马铃薯、烤烟、中药材等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增加总量,同时要积极建好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织金竹荪、水果(威宁苹果、黄梨)、毕节大白蒜、纳雍有机茶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要坚持科技先行,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培养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培育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品牌就是市场,创建知名品牌就是要抢占市场份额。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黔西北山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办理注册商标、条形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做到产品有名有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其次,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作好营销策划,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及在有利地势设立固定广告牌,让更多人了解黔西北山区主要农产品,扩大影响力。要注重培育和创新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效益。第三,要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会、洽谈会、交易会等,不断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