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

第1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建设种植土问题

Abstrac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urban landscape planting is needed,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my county the botanical garden afforestation maintains a serious shortage of funds for the case has more practical meaning.

Keywords: garden afforestation plant soi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对植物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关注。在园林绿化用土中,有的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有的土壤通过外购回填,掺杂着大量塘渣、重粘土;有的土壤土质基本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更糟糕的是绿化工程回填的种植土,在地形改造过程中往往都是用挖掘机、推土机施工作业,经过这些大型机械的碾压,原本质量差的土壤又造成了板结。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土壤上栽植的植物是根本无法正常生长的,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以现有的管理条件,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是不现实的。

一、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在城市绿化中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植物本身、养护管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土壤的原因。就比如德清县范围来说,县城德清大道北侧绿地部分区块、春晖公园阳光花园北侧等大部分区块,舞阳街南大门绿地(立交桥以东)区块等,这些区块的绿地土壤质量差,大部分为重粘土,而且,整理地形时基本采用挖掘机、推土机施工,经碾压的土壤不通气,不透水,一遇到雨天绿地中就大量积水,严重阻碍了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死亡(详见附图片)。土壤质量是建设可持续景观的重要开端。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理化性能两方面,尽管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来说,通气透水良好、排水通畅、深厚肥沃的中性土壤适合多数植物生长。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有些项目绿化土方工程与绿化种植工程分别由两家不同的单位承包,因此,绿化土方工程不是由专业的园林公司来承担施工,建设单位往往是待土方回填结束后才开始实行绿化种植工程的招投标。于是产生了回填的种植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对绿化施工单位来说即使发现问题,提出换土也是不现实的,土壤质量不合格在一年的绿化养护缺陷责任期内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2、绿化建设项目缺乏专业的园林监理人员,因此,对回填的种植土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3、园林地形竖向设计不够合理,没有高低起伏,没有一定的斜坡,因此地表水无法自然排出。

三、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绿化用土资源越来越显得紧缺,因此,对于有限的绿化用土资源要充分利用。

1、从源头上控制质量

①原有土壤土层质量控制。工程进场前期,业主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原有土壤进行现场踏勘,分析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讨论,制定相应的种植土施工方案,形成书面材料督促施工单位实施,从根本上把好种植土质量关。对于那些可以利用的表土,整理地形时要集中堆放,作为绿化种植用土。

②外购种植土的质量控制。土方工程开工前期,业主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外购土源进行现场踏勘、分析土质情况、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种植土施工方案和土壤改良方案,同时督促施工单位实施,对不合格的土源必须拒绝采用,严格把好外购种植土的质量。

2、通过人工改良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良土壤,解决城市绿化用土资源紧张。一些城市代谢物,经过一定措施处理,不但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物质再利用,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比如:①植物垃圾:每年城市中都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植物垃圾,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进入生物循环链,经粉碎机集中粉碎后,可沤制成有机肥料,掺入土中改良土壤。②淤泥:城市河道清理的淤泥、水草和污水厂沉淀淤泥,富含有机质,但直接使用对植物容易造成伤害,可以经处理后用于改良绿化用土。

可利用的绿化种植土种类通常有丘陵山黄土、农田土、城市堆垫土三种,我们可以根据土壤的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

①丘陵山黄土其中多数属于红壤土类中的黄红壤亚类。其表层土多为黄红色,深层土多为红色,石砾含量较多,土质瘠薄,肥力低下,pH值呈酸性。此类土作为种植土必须筛掉粒径大于lcm的石砾、拣除树根等杂物,增施腐熟有机肥或富含有机质的介质、泥炭土等进行土壤改良,以达到符合种植土要求。在我县这类土作为绿化用土较多。

②农田土多数取自城郊零星荒地或稻田深层粘土层。其土质粘重,通透性差,肥力低下,石砾含量较少,多数pH值呈中性偏碱。此类土作为种植土必须掺混一定量的疏松基质,如堆腐木屑,稻壳、垃圾堆肥、中砂等,来提高粘土的通气透水性。增施酸性化肥或有机肥料提高其养分含量,以达到符合种植土要求。

第2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组织实施与检查验收工作。县水务局组织实施基本口粮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扶贫办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建设工程;县林业局组织实施高产油茶林基地、毛竹低改、果业基地等后续产业工程及补植补造工程;县农业局组织实施基本口粮田土壤改良工程、露地蔬菜、瓜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建设工程。各乡(镇)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全面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二)、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措施。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物质和技术规范等日常管理制度,形成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评价的全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相关规定落实项目法人制,强化验收程序,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国家政策、补助标准、建设内容等纳入项目实施区域的村务公开内容,增强项目运作的透明度,确保退耕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的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乡、逐村抓落实,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2)、工程措施

1、基本口粮田建设

针对影响我县退耕还林村现有耕地肥力因素,拟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对基本口粮田进行土壤改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搞好农田设施和水利设施;平原地区修建河堤、衬砌、防渗渠道以防洪排涝;丘陵地区修建和维修山塘、水库,蓄水防旱;农田做到沟渠配套,排灌自如,调控方便;并改串漫灌为沟灌,避免肥水流失,做到合理灌溉,浅灌勤灌,实现旱涝保收。

2、生态移民

易地搬迁20人,主要建设移民新居住房(只含土建工程)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3、后续产业项目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含量。从有关科研院所,国家省级高科技示范园等单位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新技术,同时聘请上级有关专家在各基地为农户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各基地进行全面普及后续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知识,培训农户达到100%,印发技术资料到户达到100%,确保技术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耕整机械,加工机械设施,排灌机械、杀虫机械、喷药机械设施,完善水利设施,确保按期按计划生产和加工,确保不误生产期和农时,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增强抗灾能力,确保各产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

合理轮作和造地。果树应选择低海拔的缓坡地和荒山地,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4)、资金保障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依据省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和资金计划以及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县发改委财政及归口主管部门查验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并审核签字后,由县财政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原则上项目资金申请拨付次数不超过两次。各乡(镇)、村相关负责人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第3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1从作物生理角度研究如何利用好土壤中的水分

    (1)加强作物根系的吸水能力。建立起强大的根系,同时改善作物根系吸水的外界条件,影响根系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气体环境和土壤养分。(2)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作物对水分的生产效率可采取适当抑制蒸发,以减少水分的浪费,也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增加物质的生产量。减少叶面蒸腾作用,可减小蒸腾面积,降低蒸腾速度;应用抗蒸腾药剂;也可改善生态条件,维持小气候条件等办法,降低需水量。(3)关于作物的抗旱性和抗旱指标。作物的抗旱性,按其抗旱机理可分为三种类型,抗旱型、忍耐干旱型和躲避干旱型。作物的抗旱指标包括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两个方面。形态指标有根系发达程度,叶的结构和质地,茎的肉之化趋势等。可以用植株地上部分同地下部分的比例,比值小时抗旱强,反之则抗旱能力弱。生理生化指标包括,细胞内容物质的浓度,浓度高时可增加根系的吸水能力,同时增强了抗旱能力;植株组织水分也是抗旱的指标之一。

    2解决干旱问题的有效途径

    根据多年旱作农业的实施,对旱作农业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目前,解决干旱问题有以下几条途径。(1)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灌溉农业,可以取得农业的高产稳产,一般认为这是解决干旱的较优方案。但是,发展水利建设必须保证水源和大量资金。(2)采取相应措施发展旱作农业。解决干旱的问题只靠一两项措施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采取应用抗旱品种、抗旱耕作、抗旱施肥、抗旱栽培等多项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作物种植制度、耕作技术及施肥方式。如免耕、少耕、深耕和深松耕、增施有机肥料等。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还有增加土壤渗透性、保蓄水分、减轻径流冲刷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选择适宜的耕作技术,实现有效蓄水保土,蓄水保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3)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一是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通过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角度,根据不同作物的水分利用差异,如玉米等C4类植物较大豆等C3类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以及作物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不同,进行农田作物和品种的合理调配,根据区域和种植区实际,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二是选育和应用节水高产品种。抗旱育种是提高作物抗旱增产的重要途径,水分利用效率是一可遗传性状,以常规技术为基础,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确定以节水与增产相结合的育种目标,则有可能获得高节水高产的作物品种。三是提高农艺节水水平。以耕作培肥为重点,加强农田作物栽培管理,提高农艺节水水平。四是进行节水的化学调控。以化学制剂提高作物抗旱性,增加土壤贮水,降低土面蒸发。化学节水剂包括保水剂、抗蒸腾剂和土壤改良剂等。

    综上所述,要解决旱作农业的干旱问题,夺取旱作农业的高产稳产,须采用抗旱品种,采取抗旱耕作制度,抗旱栽培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增加有机农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抗旱的能力,提高作物吸水能力,营造生态小气候。这是解决旱作农业的干旱问题,夺取高产稳产的根本途径。

第4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暗管排水;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土壤;品质;投影寻踪

中图分类号:F224;S27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0-250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0.055

设施栽培在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反季节生产和跨地区种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设施栽培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栽培面积已达到世界总面积的70%[1]。然而,设施栽培体系在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其中设施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土壤环境问题之一[2]。目前,对于设施盐渍化土壤的治理方法包括除盐、抑盐和客土置换等,灌溉除盐虽然能暂时将盐分洗入深层次土壤,但蒸发作用仍会使得盐分在耕层土壤积聚,客土置换则治标不治本,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来,暗管排水被证明在涝地和盐碱地区具有显著的应用成效[3,4],暗管排水对滨海盐碱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5,6],但其在设施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还不多见,设施土壤暗管布局的优化研究则更为匮乏。本试验设计了不同埋深与间距的暗管处理,观测暗管排水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产量、品质、土壤EC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分析暗管工程的经济效益,优选综合效益最佳的暗管布局方案,旨在为暗管排水在设施农田中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和有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3年5月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同里农业生态园中的设施大棚中进行。靖江市地处东亚季风盛行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为14.4~15.1 ℃,年平均降水量为1 037.7 mm,降雨日为113 d,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试验所在地土壤为黄棕壤,0~40 cm土壤经翻匀处理,有机质含量15.21 g/kg,电导率4.88 mS/cm,pH 5.47,速效氮含量119.32 mg/kg, 速效磷含量19.58 mg/kg, 速效钾含量176.84 mg/kg。

1.2 试验设计

在考虑试验地土壤性质和地下水位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暗管埋设处理,以不埋设暗管为对照,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埋设3根暗管。其中T1处理暗管埋深0.6 m,间距4 m;T2处理暗管埋深0.8 m,间距4 m;T3处理暗管埋深0.6 m,间距6 m;T4处理暗管埋深0.8 m,间距6 m。不同处理之间用1 m深的竖向防渗膜来阻止灌溉水分的侧渗,暗管材质为塑料波纹管,管外用无纺布包裹。

试验所选植物试材为番茄品种“大红宝”,种植密度为4.17×104 kg/hm2,于秧苗5叶1心时定植。各处理均匀施入复合肥1 500 kg/hm2,其中N∶P2O5∶K2O(质量比)=15∶15∶15。另外,处理间灌溉与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亦保持一致。

1.3 测定项目

1.3.1 番茄产量和品质 各处理随机取4株番茄进行观测,每个植株按照上、中、下3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果实进行测定,测定指标包括单果重、可溶性固体物、总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日本ATAGO公司产的数字折射仪ACT-1E测定;总糖采用斐林滴定法测定;总酸采用NaOH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7,8]。

1.3.2 土壤理化性质 耕层土壤电导率:采用英国DELTA-T公司生产的HH2/WET土壤参数测定仪直接测定,测定位置为暗管正上方;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K2Cr2O7-H2SO4稀释热法测定[9]。

1.3.3 暗管排水工程主要经济指标 纳入暗管排水工程投资概算的计算项目包括人工土方挖填、管道、管道附件、水表、弹簧压力表、塑料筛网过滤器、叠片过滤器、施肥器、管支墩砌筑(砼)、闸阀井、排水井、安装费、泵房、闸阀、逆止式封闭阀、水泵及附件、安装费等,另外也考虑临时费用和独立费用。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进行计算与评价[10]。

1.4 评价指标结构与评价方法

本试验中暗管布局的考虑因素包括番茄的优质与高产、土壤盐分的去除、土壤肥力的保持以及建设成本的控制,评价指标结构如图1所示。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图1中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计算。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复杂的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寻求能够反映原始高维数据结构特征的投影,在低维空间内研究高维数据,从而达到分析和处理高维数据的目的,由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在农田水利工程效益评价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建模方法参考文献[11-13]。

1.5 数据处理

显著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暗管排水对番茄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暗管排水对番茄产量与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看出,T2产量最高,达到142.44 kg/hm2,T3次之,CK最低,仅为115.84 kg/hm2,这可能由于暗管排水降低了土壤盐分,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间接提高了番茄产量。从主要品质指标来看,各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为5.26%~5.81%,其中T4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T2与T3处理(P

由于番茄的产量与品质包含指标数众多且不同品质指标之间存在联系,因此给综合效益的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选用熵权系数法将产量与品质指标转化为综合熵权系数评价值(M1),具体方法参考文献[14,15]。

依据熵权系数评价法的评价原则,综合熵权系数评价值越高,番茄产质水平越优,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M1以T2处理最高,达到0.967,T3处理次之,为0.955,这说明T2和T3处理更有利于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利用Matlab7.1为表1中的指标建立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其中M1、EC下降率与M2为“越大越优”指标,有机质下降率为“越小越优”指标。在RAGA优化过程中选定父代初始种群规模为n=400,交叉概率Pc=0.8,变异概率Pm=0.8,优秀个体数目选定为20个,α=0.05, 加速20次,得出最大投影指标值为0.230 0,最佳投影方向a(j)*=(0.693 0,0.035 6,0.700 4,0.167 1),4个处理的投影值依次为z(i)*=(0.112 4,0.862 0,1.441 3,1.401 3),依据投影值越大综合效益越优的准则,T3为综合效益最佳的处理。即采用埋深0.6 m、间距6 m的暗管布局方案可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为了明确投影值(y)与暗管间距(x1)、埋深(x2)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如下:y=-2.203x1+0.340x2+0.831,R=0.810。

这说明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暗管间距越小,埋深越深,投影值越大,即综合效益越优。

2.2 暗管排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图3与图4所示分别为土壤EC与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从图3、图4中可看出,随排水时间的增长,各暗管排水处理土壤盐分与有机质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K处理土壤EC与有机质含量变化并不明显。不同暗管布局处理中,以T1处理EC与有机质含量下降最为明显,降幅分别达到35.66%和18.08%,这可能由于T1处理暗管埋设密度比其他处理大,排水更为流畅。试验结束时,T3与T4土壤EC显著高于其他暗管处理(P0.05)。

2.3 暗管排水综合效益评价及暗管布局优化

表2所示为暗管工程的建设成本(667 m2造价)。从表2中可看出,不同暗管处理的建筑工程费用为1 337.82~1 893.65元,总费用为1 922.22~2 281.67元,EIRR为13.0%~14.6%,ENPV为924.6~1 054.9元,EBCR为1.28~1.42,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10],各暗管处理的建设成本均处于经济可行范围之内。与番茄产量与品质指标的处理方法相似,将EIRR、ENPV和EBCR转化为经济指标熵权系数综合评价值(M2),M2越大,说明暗管工程的经济可行性越优,T3处理M2最大,达到1.000,T4处理次之,T2处理最低,仅为0.888。

3 小结与讨论

1)不同暗管布局方案对番茄的产量、品质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番茄产量、品质的综合水平以T2最高,T3次之。土壤EC和有机质含量以T1处理下降最为明显,降幅分别达到35.66%和18.08%,而CK处理变化并不明显。

2)以番茄产量品质熵权系数综合评价值(M1)、EC下降率、有机质下降率及经济指标熵权系数综合评价值(M2)为主要因子,经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计算发现,T3为综合效益最佳的处理,即采用埋深0.6 m、间距6 m的暗管布局方案可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3)投影值(y)与暗管间距(x1)、埋深(x2)的回归模型为y=-2.203x1+0.340x2+0.831,相关系数为0.810。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综合效益(投影值)与暗管间距呈负相关,与暗管埋深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张 洁,常婷婷,邵孝侯.暗管排水对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及番茄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81-86.

[2] 王学征.设施环境盐分胁迫对番茄生长发育及膜系统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

[3] 张展羽,张月珍,张 洁,等.基于DRAINMOD-S模型的滨海盐碱地农田暗管排水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2,23(6):782-788.

[4] 周明耀,陈朝如,毛春生,等.滨海盐土地区暗管排水系统布置模式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34-38.

[5] 邵孝侯,王靖波,朱成立,等.暗管排降对小麦养分、干物质、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5):16-20.

[6] 朱成立,陈 婕,冯宝平,等.基于投影寻踪的滨海盐碱地改良综合效应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33(2):20-25.

[7] WANG F,TAISHENGD,RANGJIAN Q.Deficit irrigation scheduling of greenhouse tomato based on quality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1,27(1):75-80.

[8] SHAO X H, HOU M M,CHEN J N.Effects of EM-calcium spray on Ca uptake, blossom-end rot incidence and yield of greenhouse tomatoe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J]. Research on Crops, 2013,14(4):1159-1166.

[9] ASGHAR H N,SETIA R,MARSCHNER munity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microbes from saline soils and non-saline soils respond similarly to changes in salinity[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2,47(1):175-178.

[10] 闫玉民,王玉书,侯毛毛.烟草田低压管道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395-396.

[11] HOU M M, SHAO X H, CHEN L H,et al. Study on fertilizer N leaching, accumulation, and balance in tobacco fields with N-15 tracing technique[J]. J Food Agric Environ, 2012, 10(2): 1284-1289.

[12] 金菊良,刘永芳,丁 晶,等.投影寻踪模型在水资源工程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1):81-84.

[13] 金菊良,魏一鸣,丁 晶.水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 2001,21(4):431-434.

第5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平原河网地区 水土流失及防治 建设管理程序 建议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26-02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跨江滨海,湖泊诸多,河网密布。境内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行政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圩区面积7.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水面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丘陵山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平原与水面面积比例局全国首位。

为做好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对水土流失类型区进行科学划分,因地制宜地分区治理,1999年江苏省政府通过“苏政发54号文件”将江苏省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平原沙土区”,其中重点防治区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景名胜区,平原沙土区主要指沿海沙区和苏中沿江高沙土区。目前利用国债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平原河网地区以镇村河道或者镇村行政区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试点,由于缺少水土保持规划以及有效技术引导,加上频繁的城镇开发及大量生产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地表反复扰动,加剧对水土资源的破坏程度,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生态破坏问题,如表土损失、耕作肥力下降、水河道及城镇管道淤积、加剧旱涝灾害、破坏防洪排涝系统功能。

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近年已经引起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未构建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防治和管理目前以借鉴山区、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经验为主,因平原区和丘陵山区地质地貌、土壤质地有较大差别,生产建设项目密度及规模、施工方式各异,有必要结合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对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开展管理体系和措施体系的研究。

1 平原河网地区水土流失特点与危害

1.1 耕地生产力减退

表层耕作土壤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耕地生产力的核心。自然界形成1厘米厚的表层腐殖层土壤,需要300~400年的时间,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江苏沿江、沿海平原地区主要为沉积成陆,表土主要为砂土、粉砂土或盐碱砂土,经过土壤改良成为可以耕种的农田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目前沿江沿海开发建设项目表土扰动十分频繁,耕地表层耕作层土壤的破坏具有范围广、程度剧烈、易沙化、恢复难度大的特征。在未采取有效保护耕作土壤措施的前提下,水土流失容易造成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的沙化造成土壤结构变化引起地力下降。在工程试运营期间绿化美化的成树时间变长,农作物、经济果园生长状况及产量与未扰动地区相比明显下降。

1.2 河道淤积

河网区河、沟、渠、塘星罗交织,农田的粗放耕种、大规模生产建设等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是造成河道淤积的主导因素。大量弃土经降雨冲刷后流入河道,增加含沙量,泥沙淤积后使河底高程抬高0.5-1.5米不等,河道设计容量损失达30-40%,降低河道引排水能力和航道标准,缩短有效使用周期,直接导致区域性、间隙性缺水或涝灾。在农田灌排区,由于泥沙淤积导致灌区蓄水减少,使广大农村地区蓄水、供水能力下降,遭遇干旱年份极易造成欠收、减产,遭遇较大暴雨又很容易雨后成涝。经统计,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县乡农村河道疏浚土方23亿方,共投入资金95亿元,河道清淤与恢复费用巨大。

1.3 面源污染

污染物伴随水土的迁移与流失而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对城镇及农林业区、水域的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河道内,松散的表土中夹杂部分生活和建筑垃圾,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水体,污染源由于水土流失引起的污染占污染负荷的40%左右;在农田表层土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化肥及农药残留物虽雨水进入水体,进入河道的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比例占污染负荷的60%。

1.4 影响城市防洪及排水

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施工中为了赶进度,参建单位疏往往会疏于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未采取拦挡遮盖防护的大量弃土在降雨作用下侵蚀强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可达10000t/km2.a甚至以上。经降雨冲刷后流入城区下水管道,短期内一定数量的泥沙沉淀淤积后堵塞,内涝呈现出区域性高发状态。近期的各地城市内涝,多频次的强降雨侵袭超过城市承载能力是主要原因,但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受淤积堵塞降低其排涝能力亦是重要因素。

1.5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原生状态下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程度基本上属于轻微度,对农作物耕作、河道畅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但生产建设项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工程施工过程不同程度地扰动地表和地下岩土,土方运转流动、取弃土产生新的面等环节,增加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因素,而平原沙土区土壤受水力、风力、暴晒等影响易砂化、液化,直接加速了土壤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具有潜在性危害的表现短期内不会呈现,但因地表固化比例增加、地下补水减少发生植被生长质量、植被退化、覆盖度偏低等现象会导致美观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第6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土壤肥料学的核心内容分为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土壤学部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理论性较强,概念琐碎繁多,内容抽象分散,是学习肥料学部分的基础和先导;肥料学部分主要介绍常用化学肥料的基本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施用原则和技术,实践性较强。目前教学时多将这两部分内容分别讲解,导致二者缺乏关联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多以本科院校为标准,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1.2教学方法和手段

单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语言简介和描述来传输知识,较枯燥、琐碎,学生被动接受。

1.3实践教学欠缺土壤肥料学作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应用型课程

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建立在实践课基础之上的,实践课应贯穿教学始终,实践课的完成状况直接反映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目前,实践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将整个实验体系割裂成若干相互独立的实验,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限制下分别进行传统验证型和单一性实验,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简单操作,缺乏对知识系统性、关联性认识,动手能力较差。

1.4对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严重不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撰写论文、课堂小组讨论等层面,无法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2对策研究与分析

2.1构建以能力模块为主的教学目标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中土壤肥料学综合能力模块包括4个方面: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养分、植物营养、施肥原理。以这4个模块为中心衍生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养分测定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核心技术,从而构架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既要突出农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要强调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农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按照专业要求,对繁冗分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和提炼,高度概括课程基础知识与理论,不可涉及过深,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强化应用为重点。比如在讲解土壤酸碱性时,重点讲授土壤酸碱性检测、改良,对于土壤酸碱性的产生原因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增加应用性知识,重点掌握实际生产中正在使用或新近推广的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学科最新进展,将农业生产实际和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在讲解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基本原理时,一方面讲授常规测定方法,如奈氏试剂比色法测定铵态氮、二苯胺法测定硝态氮、四苯硼钠比浊法测定速效钾、磷钼蓝(氯化亚锡还原)比色法测定速效磷等常规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要讲解目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如基层农技中心常使用养分速测仪,向学生介绍养分速测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相较于实验室常规操作的优劣,以及如何改进与克服等。

2.2丰富教学方式与手段

2.2.1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教育手段,尽可能选择教学媒体信息资源,使用视听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持久集中注意力。如在讲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时,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对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不易理解,因此,可选择一些测土配方施肥的操作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术语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此外,还可就这一问题继续拓展,搜集相关网络资料,如农田土壤配方施肥技术、设施农业培肥施肥技术、国内外不同配方施肥技术等网络资料(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深入理解。

2.2.2采用启发式教育以学生知识水平为基础

按照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多使用“为什么”“如何理解“”怎么解释”这样的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讲解土壤类型时,问学生:“天水的土壤质地与敦煌的土壤质地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天水土壤肥沃,敦煌土质不良。”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土壤粒级组成的角度区分不同土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随时解答学生疑惑。

2.2.3多开展课堂讨论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例如在讲解土壤氮磷钾肥施用时,可结合授课班级农村生源地学生实际,以家乡种植什么作物、土壤养分如何、作物生长状况如何、一般施用什么肥料以及采用哪种施肥方法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及时补充、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保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3以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2.3.1以科研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

开展实践教学将传统分散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把土壤肥料学中的单项小实验整合为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综合性大实验,让学生以科研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式做实验,打破课程界限,将学科单项实验转变为以专业为单位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型学生转变为研究型、探索型学生。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可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项目为载体,开放式组织实验教学,形成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例如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常规实验有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制备、土壤速效氮测定、土壤速效磷测定、土壤速效钾测定、土壤酸碱度测定、土壤盐分测定。每个实验需两课时,共14~16课时,对于整个课程教学来说,实验课所占比重很小,对学生要求也低。教师在上课之初就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等进行详细讲解并写在黑板上,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即可,无需做过多准备和思考,因此对实验细节并不注意,印象不深刻。此外,对学生实验成绩的判定也是以实验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实验报告书写规范与否为标准,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以项目为载体的实验教学突破了原有知识序列,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学生具体实施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应严格把握课程知识面和实验要点,选择可行性强、易于操作的项目,例如调查当地某一土壤状况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5~6人为一个实验小组,不同实验小组可选择不同土壤为研究对象,如露天土壤或设施农业土壤。项目确定后由教师给出大体实验思路和框架,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个实验小组独立搜集资料,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并将方案提交给教师,参考教师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正,方案确定后进行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对目标地块的土壤样本进行采集和处理,分别检测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状,以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土壤盐分等参数,每项小实验由不同学生负责完成,协作开展。例如在测定土壤含水量时,不同实验组选择了烘干法、酒精燃烧法等不同方法;在测定土壤质地时选择了简易比重计法、干测法、湿测法等不同方法,通过小组间结果比对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试验中探索研究、分析解决,如比较大田土壤与设施土壤的特殊属性并分析原因,以及如何克服和控制连作障碍改良设施土壤等问题。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如实验设备使用、实验操作细节、实验结果与预计不符等)时,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总和分析,针对不同土壤提出可行性较强的改良措施,如土壤酸碱性改良、贫瘠土壤培肥地力、科学灌溉等。

2.3.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思考、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以研究的态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组织和鼓励学生开展农村调查和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养分水平,制约当地主要作物增产的限制因素,当地化学肥料施用状况,当地采取的土壤改良方法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进行田间调查检测,对于需要实验分析的数据,可提取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通过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指导学生深入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实地走访、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农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现状及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用肥料使用状况与肥料利用率等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给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3结语

第7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本农田;保护;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20

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视从未松懈,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的20多年来,在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而最近几年,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基本农田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和挑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1 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挑战

1.1 土地规划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变得越发紧张,经济社会发展与基本农田保护冲突严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于基本农田的划定,采用的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2个方面的问题:重量而轻质,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基本农田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甚至可以超过现状耕地的80%,而在一些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为了实现保护目标,往往会将一些质量较差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在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基本农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冲突,想要保证基本农田的面积,必须限制工程项目建设,而想要推动经济发展,又必然会占用基本农田。

1.2 保护意识问题

在基本农田保护中,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直接主体,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工业产品的价格,加上农药、化肥等价格的逐渐上涨,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许多农民往往会将基本农田用于种植一些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如果树、花卉等,或者作为畜禽养殖场地,也有许多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使得基本农田大量荒废。

1.3 农田审批问题

《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指出,基本农田的征收和转用需要经国务院审批。而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想要完全避开基本农田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输变电线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占用基本农田的面积不大,但是比较频繁,审批周期较长,极大地延误了项目的工期,部分项目可能因此存在提前开工,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问题,或者由于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被迫放弃项目,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2 基本农田保护的有效对策

2.1 科学划分基本农田

应该对各地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进行科学分解,在全国、全省以及县市范围内进行统一协调,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使得基本农田保护可以更好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相协调;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先将高产稳产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要求保护区域的划分合理,方便进行利用;应该结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的划分,到实地进行落实和审核,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的区位空间分析,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

2.2 提升农田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的投入,提升农户务农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可以自发地对基本农田进行经营和保护。例如,可以进一步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土壤改良、水利灌溉、机械化生产等先进技术,提升基本农田的生产率,激发农户经营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应该加强农业补贴力度,建立起基本农田的专项补贴机制,利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使得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价格逐渐向基本农田倾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通过补贴的间接作用,强化资金、税务、信贷等的管理,提升社会组织对于基本农田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推动相关政策创新

应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完善基本农田补划区域在利用环节的空间规划和时间秩序,对于工程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补划区域内按照1:1的比例进行补充;应该强化台账管理,对项目占用及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区位等进行记录,做好基本农田变化的年度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3 结语

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基本农田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探索基本农田保护的有效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宏品,陶乃江.新形势下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大姚县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84-85.

第8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措施丘陵地区

我国新一轮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始于1998年,2001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正式启动[1]。我国丘陵面积较大,特别是南方地区大多为丘陵,山岗起伏,地势复杂,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许多地方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简单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进行土地整治是改善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土地整治项目中,往往存在按“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硬性规划,改变了某些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不仅影响了农户的出行而且加大了投资成本。因此有必要根据丘陵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探寻适合该区域的土地整治方法。

一、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

1.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治首先要改善土地生态。丘陵地区土壤坡度较大,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另外,长期落后的山区经济造成了当地居民的不合理行为,如伐木为薪、过度垦殖等,造成耕地丧失、环境污染,土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强。

2.科学性

丘陵地区地理条件复杂。民情风俗多样,农民因循守旧的思想还较严重,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要科学论证,在对当地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整治可行性的思路;其次是科学规划,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学的相关要求,对田、路、林、沟渠进行合理布局;再次是科学施工和管理,根据规划布局,严格施工,对工程设施进行后期的科学管理[1]。

3.统筹兼顾性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①协调好农、林、牧、水利、电力、城建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②处理好项目区内居民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区内外的各种利益冲突;③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1]。

4.因地制宜性

丘陵地区地貌往往由山、丘、岗、冲、小平原等构成,与平原地区的平整广阔有很大差异,农业经济结构组成多样。因此。土地整治不能搞整齐划一的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形.安排不同的种植方式种植作物;结合丘陵地区地形特点对主要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工程材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1,2]。

二、丘陵地区应该重视的工程的措施

1.土地平整工程中

丘陵地区,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归并地块和“坡改梯”两种方式进行。归并地块可减小田埂系数,增加耕地面积;“坡改梯”是对丘陵坡面未利用地或利用质量不高的农地整治成梯田的一种扩大耕地面积形式。丘陵地区,特别是南方丘陵地区坡地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坡地表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有些地方甚至是完露的岩砾。土地平整工程中,表土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治后耕地质量的高低[3]。为避免土地平整施工对微薄表土的破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中明确了三种保留表土的T程措施:对坡度较陡,田面宽度10 m以下的梯田应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对坡度较缓,田面宽度在20~30m的梯田,应采用表土逐行置换法;对田面宽度在10~15 m的梯田,应采用表土中间堆置法。因此,在项目工程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坡度级以及拟设计的梯田的种类(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对表土保护的设计应有不同的设计方案[3]。

2.土地灌排工程中

丘陵地区排灌系统主要由沟、渠、水库、堰塘以及一些引水排水设施等构成的水资源运行网络。水利工程布置的重点在于调剂分配该区现有水资源,饮水灌溉。修筑灌排沟渠,进行水土保护[4]。

针对丘陵地区这些问题,可采取:第一,在沟渠的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势,采取不同形式布设沟渠,一般根据地势,按等高线修成梯田,采用斗农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设,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第二,丘陵地区受地形起伏影响,输水、取水困难。为保证稳定的水源灌溉,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的水利设施;为有效取水在低洼之处设置“倒虹吸”。第三,开发利用矿坑排水是农业节水的新途径。

3.道路工程中

丘陵地区道路布局凌乱,规格不一,多弯多拐,多起伏,且大多为泥土筑成。在丘陵地区道路整治中,布局上应结合居民出行方便。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布设,一般沿岗脊或岗腰布设,而且道路一般应顺势与排水沟相结合[5]。在道路用料上,丘陵地区碎石、砾石、沙土等材料来源更为方便,可就地取材,节省开支。

4.农田防护工程中

农田防护是丘陵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丘陵地区许多因素构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核心是水土流失问题。

为控制水土流失,采用生物工程和非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如“坡改梯”、加护坡、设置跌水等方式来减少水土流失;非生物工程措施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其一,营建防护林;其二,营建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另外为了有效利用丘陵坡地,在后续耕种工作中可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如生土熟化法,即“无机促有机”的方法,第一年结合深翻施足基肥,结合播种开沟条施化肥,每年秋季,将秸秆还田。连续二年以后,第三年肥料的使用要根据测土结果配方施肥。

三、总结

丘陵地区特殊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土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特殊性。本文结合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有些措施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徐新创,苗东利.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治特殊工程措施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6):102-104.

[2]GB/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S].

[3]郑财贵,朱玉碧.浅析南方丘陵地区土地平整中的表土问题及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22(7):512-515.

第9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为顺利实施《南通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积极推动全区农业科学、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现就加快全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市区菜篮子和市民休闲旅游提供平台;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增加环境容量,全面推进全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扶持项目范围

扶持项目范围包括《规划》区域中的农田基础设施、设施农业、项目农业。具体项目如下: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益性基础设施,主要指新建和维修农村道路、桥、涵、闸,河道疏浚等;生产性灌溉设施,主要指电灌站及与之配套的输变电线路、渠道、地下灌溉管道等;生态型基础设施,主要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建设模式,实行整村推进。

(二)设施农业。在《规划》中2012年前实施的项目区域范围内,当年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或混凝土立柱大棚、或50亩以上连栋大棚、或2000平方米以上智能温室等。

(三)项目农业。在《规划》中2012年前实施的项目区域范围内的下列三类项目:(1)种植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包括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连片绿化和水产品养殖基地等,苗圃、连片绿化当年总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其他种养基地项目当年总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2)休闲旅游项目,指当年新增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3)农产品加工项目,指新增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项目。

(四)土地流转。对流转连片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进行补助。

三、扶持政策

采取政府主导的形式扶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扶持项目农业。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等。具体扶持政策如下:

(一)农田基础设施投入,除市财政承担30%外,区、街道分别承担40%和30%。

(二)对当年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50亩以上连栋大棚和2000平方米以上智能温室按照造价的1/3实行定额补助,除市财政承担50%外,余由区财政承担。

(三)种养基地按照新增投入的15%实行定额补助,除市财政各承担50%外,余由区财政承担。

(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按照新增固定资产投入的10%实行补助,除市财政承担50%外,余由区财政承担。

(五)对当年新增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投入部分给予1-3年财政贴息,除市财政承担50%外,余由区财政承担。

(六)对土地流转连片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给予每亩200元的财政补助,除市财政承担50%外,余由区财政承担。

上述项目年度定额补助办理办法执行市规定。

四、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项目进行管理。区农经局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

(一)立项管理。

1.立项条件。享受本意见规定的扶持政策的项目,必须对照本意见规定的扶持项目范围立项,其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须以村(社区)为单位立项,并具备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条件,有土地流转和农居拆迁的村优先立项。

2.立项程序。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由街办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分别向区农经局、财政局申报,经区级初审汇总后报市农发局,经批复后实施。

(2)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立项:由项目实施单位分别向区农经局、财政局申请,经区农经局、财政局初审并汇总后报市农发局。

(二)建设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参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街办,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立项公示制和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建后管护责任制。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实施主体为企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实行先建后补,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年度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完成计划内容,验收合格后按标准进行补助。

(三)资金管理。

财政资金按照“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帐核算”的原则管理。为强化项目管理,从项目经费中安排不超过财政投入2%的项目管理费,用于项目规划设计、立项考察、招投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级财政在完成工程招投标后,预拨30%财政资金到街办财政,其余资金在工程竣工验收后,除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外,一次拨付到位。设施农业和项目农业、土地流转财政补助资金在项目验收后,一次性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五、组织领导

建立全区农田基础设施和项目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街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农工办、农经局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并加强相关指导工作;区财政局要强化支农资金的整合,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