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语文课后服务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后服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课后服务教案

第1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第2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实践 反思

一、学案导学法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导学”就是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①。首先,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与推广,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其次,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要在课前备好两案:“教案”“导学案”,同时要兼顾两个角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 两案合并,教与学相统一。所以“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主导下“教”的作用,同时尊重学生主体意义“学”的过程,能充分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思维,做到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真正诠释了以“生本理念”。

二、导学案编制特点与原则

导学案起到连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桥梁作用,借助导学案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中师生合作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建构高效课堂的保证。总而言之,“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②”。

因此,导学案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课时连续性原则:导学案最好以课时为单位编制,针对性强。同时根据专题下版块特点,注重导学案编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②问题层次化原则:将文本代表性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形式,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加以质疑、释疑甚至激发其思维,进而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导学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渐进性,符合学生自身认知规律。③主体参与性原则: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那么,导学案编制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制,亲自体验,从而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学法指导性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把教学由“授人以鱼”变革为“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新形式,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走集思广益之路,没有终南捷径。

三、“学案导学”教学实践的困惑反思

我校语文教学导学案编制已有多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导学案的实际操作效果,笔者力求从“导学案如何编制”和“导学案怎么有效导学”两个层面加以反思。

(一)、教案、导学案要“一体化”

我校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既要使用教材、教案,又要处理导学案,实际运用感觉不顺心,四十分钟难以科学合理利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教案注重教,导学案注重学,只有教案、导学案“一体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基于导学案的利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作好预习,通过预习,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在导学案利用基础之上,讲学生不解的地方。比如学生体验肤浅的地方讲一讲,学生卡壳的地方讲一讲。做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统一。并要求学生将问题的答案要点落实到导学案上,避免学生表面的活跃,削减了动手表述能力。

(二)、利用导学案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如此体会,如果事先学生不能对某课相关背景资料认真阅读思考,那么我们课堂上将会占用很多时间来讲明相关背景资料,所以我们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就应相应在课前预习环节增加相关背景资料链接,如相关的背景、作者介绍、作品评论等等,这样,学生自己在预习时根据相关背景资料能看懂的,能记熟的,教师课堂就没必要讲解。如果担心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相关资料,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通过巩固练习来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学生就可以利用导学案“先学后教”,可见“学案导学”不是限制课堂教学形式,而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立足于学情,针对性编写导学案

市场上教辅资料满天飞,有些编得再好,因为无法根据具体某个学校甚至是某个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来编写针对性很强的导学案,往往不是内容过细过杂,就是内容过深过难。所以,导学案应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层次来编写。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各个班级的学情尽管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差异性,所以,导学案的编写不能简单的搞组内分工,大家共用一案的模式,一份导学案的编制,代表一个老师根据本班学情而设计形成成果,这必须有结合自班学情二次编制的过程,做到同中有所差异。也就真正做到立足学情,实现导学案利用最优化,切实为提高本班的课堂教学服务。甚至可以尝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编制。亲自体验导学案编制的过程,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四)、课前问题预设性与课堂问题生成性要统一

平时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导学案上课前预设的问题很多时候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冲突,课堂教学往往重新回到过去的传统模式,教师围绕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教师把预设的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讲解的深刻透彻。比如:课前预习部分既要有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又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把预习中自己的问题编在导学案上。上交给老师,老师做好统计整合。便于课堂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总之,基于“学案导学”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同时导学案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学案导学法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便发挥导学案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①《学案导学:课程变革的细节》季洪旭《新课程》2007.9

②《“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孙晓红2009.10

第3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一、重新认识新课改,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也一直跟着这股潮流涌动。在我们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相冲突。大家觉得新课改的课堂就是有新颖的活动形式,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学生的表演……,而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徒有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没有能力的培养,有名家称这样的课堂是“虚假地繁荣,认真地胡闹”。而考试考得仍是语文知识,所以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于是我们在矛盾中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改革是要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改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要改;过去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是本末倒置,要改;过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改……,但好的方面仍需要保留。也就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服务。所以课堂活动不是形式,不是“作秀”,那么新课改与考试就并不冲突。只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我们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3、课后勤于反思

第4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语文;提高;素养

教育的职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为家庭培养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应该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高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克服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讲究轻负担,低消耗,高效率,优质量;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

所谓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语文素养的内涵包含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因此,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在金水区“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品位”的理念下,我们学校扎扎实实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扎实的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典型的课型研讨为抓手,聚焦课堂,探索促进学校课堂文化内涵式发展的有效策略。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都在认真思考,学校高效课堂的打造。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应该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层面,静下心来,深入的想一想,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对于高校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课堂,更离不开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打造。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最本质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中精彩的呈现,课后深入的研究与提升,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做到了认真贯彻深化课堂教学“三环节”的研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增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课前备课---要深要细。

教学就是生活,课前的设计有如准备做一盘菜,要把材料准备充分,要在心中酝酿好步骤。上课前,教师要深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教学资源,认真梳理、比较、分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取舍,要深读学生在心智起点、知识水平、基本经验等方面的已知和未知,结合学习主题,设计适合的问题和方法。同时使课程纲要、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学生评价序列化、一致化,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因此,每一节语文课,我都做到精心备课,不但会有感情的通读、多读课文本身,认真钻研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实施开发,“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认真了解本节课语文训练的重点,以及在本单元中,所体现的对学生进行的语文素养的训练的要点和重点。同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的经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客观条件,精心编写导学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课堂实践----要活要实。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关键,灵活处理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预设与生成的时机和方式,扎实遵循课型研讨的规律和学生心智需求,通过自我观察、实践、调整,注重生成。

高效的语文课堂,目标一定要明确,过程一定要紧凑,效果一定要良好。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生命得到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有好的课堂氛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注重讲究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也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储备,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人文氛围中展开,在人文关怀中进行,在人文体验中深化。

高效的语文课堂设计巧妙,思路新颖。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在深挖教材,研究学情、教法的基础上,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课件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腰鼓的铿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再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首先播放历史电影片段,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通过品读、精读文章,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兴趣高涨,对“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理解的十分透彻,最后又进行语文课本剧的准备、表演、与展示,极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超越教材本身的语文课堂的学习。俗话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之后,拓展学生阅读《华人十大科学家》、《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时代名人传记》等文章;学习《船长》等文本让学生走进雨果的世界,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是学生充分体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进而与陶行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阅读《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先生》、《好读书》等文章,是学生阅读的空间超越所学课本的本身。而超越文本得语文课堂,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有意义,扎扎实实。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充实,有实效性。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语文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的,有相互的讨论、有思维的碰撞,充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3、课后研究----要深要精。

课后,教师要及时收集、梳理、分析课前与课中的相关信息,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课例研究、课型研讨等校本教研活动,做到要深要精,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发展和生命发展。

总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每一节课堂都是高效课堂,达到每一个教学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言道: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一节好的、高效的语文课,应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最高的追求。让语文课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教师;语文味”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历来就存在,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也是语文教学讨论的永远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等知识有关,但是,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问题的附庸。语文课堂应该彰显“语文味”。

一、什么是语文课的“语文味”

所谓语文课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二、语文课为什么应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内涵又深又广,不是这里能够穷尽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选入教材的文章是容思想、情感、审美、智慧为一体的。因为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审美和智慧的展现。因此,语文课要逐步地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感受这种审美,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得靠什么?靠读。唐彪先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对文章的感知靠读,对文章的理解、感悟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因此,彰显“语文味”是读的需要。

如果说人文性是语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它外在的肉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产生的。我们的课文又是由语言组成。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他们是那么丰富,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套用郑板桥的《竹石》的诗来说明品词赏句的重要性最合适不过了:“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此,彰显“语文味”是品的需要。

从教学目的中看,语文课堂中只是读、品赏,以及由它们而产生的听、说是不够的,应该还要做到读写结合。语文它具有工具性,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语言,把课文的语言尽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彰显“语文味”是读写结合的需要。

三、语文课怎样彰显“语文味”

(一)下足课前功夫

除了解读课文外,还要研究课标对本学段、本年级的要求,研究教材的导语,研究课后的习题,弄清编者的意图,确立好教学目标,切实用好教材。此外,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认知的生长点等。

(二)净化语文课堂环境

把不是语文的东西从语文课堂上清除出去。语文课堂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课,不是思维训练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或文学课;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也不是上述基本一个学科的代名词,同样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有自己存在的独立价值,有自己的独立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作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附庸,语文教学如果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是与“语文味”截然对立的,因此,应该使语文课堂得到净化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个性、爱好,把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清除出去。

(三)教学心中有“标”

“标”即教学目标。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教什么”。学生通过预习能知道的,能掌握的,已经会的,教师就没必要教,教了就是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认知还跟课前的程度一样,没有什么提高。“教”――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意识不到东西;教学生容易回生、混淆、出错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打好基础,形成能力、学会学习。一节课40分钟,转瞬即逝,所以,教师要完成哪些任务,进行哪些训练,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随意,讲到哪里是哪里;也不可处处刨坑,处处砸点,避免水过地皮湿。

语文教学需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为什么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达到“会学”,即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形成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我想,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四)课堂目中有“人”

第6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微课”特点

若要使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优势,首先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51―01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大浪潮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时体现出的优势后,也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的具体策略,以期通过对两者的有效整合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激发出新的发展动力,并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上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拥有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

一、信息技术在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1. 有利于语文课堂的整体把握。于教师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在备课过程中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填充,做到将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内容合而并重地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于学生而言,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电子教案以及收集来的趣味性十足的课文背景知识后,可以调动起自己的多种感官来综合学习新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

2. 有利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重难点。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讲授具有抽象概念的课程时,往往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影音及动态图片讲解资源等,对课文中出现的使学生较难通过文字理解的画面都通过这一信息技术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苏州园林》一课中,对于从未去过苏州园林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中所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就显得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从网络上下载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使得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描绘出的隽永画卷。

3. 有利于学案导学的推进与完善。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即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学生起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并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学习,以求达到共赢的学习理念。学案在这里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后,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资料进行收集和查阅整理,然后根据教师的学案流程进行一一预习,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学案的预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搜寻到的资料来扩展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一点也体现在,学生在对这些课外资料的查找过程中,也可以倾听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发出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无疑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大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

4. 有利于突出教学风格。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的很重要一点即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出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如,在一些班级氛围较为沉闷的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做些生动活泼带入性强的课件来讲授知识,必要时也可以配备影音资料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对于教学课堂相对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相应做一些较为严肃的课件来约束学生太活跃的氛围,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教学中的课堂纪律。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1.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搜寻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可以通过提前设置预习题目使得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时,做到方向明确,并通过这种搜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主体内容进行提前预热,在初步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更加深入的体验到课文所营造出的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第8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广阔平台和快速渠道。它包含各类信息,拥有快速的收集方式,通过各类网站整合起来,供人们分享。它在给人们带来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书信,网络视频与电视一起为人们提供影视节目,买车票并非一定要去火车站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也发挥着它的独特力量,带给了一场教育理念、手段上的革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小学语文教学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早就融入了各地中小学的教学中,以互联网络为平台,构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课件教案、课外知识、教学辅导、作业练习等各种资源都能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到。另外,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技术也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渠道,极大地方便了各项教学工作,具体表现在:

1.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改传统的仅以教材和教师用书等规定材料为教学内容来源的教学方式为教材为主,互联网信息为辅的立体、多面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可以广泛地加强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整体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传统的粉笔、黑板、人为主的教学方式为粉笔、黑板、人为主,动态音视频为辅的开放、活泼、生动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改变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为枯燥的文字课赋予生动有趣,形象具体的新活力。

3.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课堂听讲、课后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课堂听讲、课后练习为主,收看网络同步讲解、搜索学习内容为辅的网络学习新模式。新的信息获取手段使小学生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教师的理念和知识范围,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满足小学生求知的需求。

4.信息技术改变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

改周一到周五在学校课堂交流为主的方式为网络邮件、QQ、论坛等新型交流方式。新的交流方式加深了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特别是一些学生胆子小、脸皮薄,可以把一些当面不敢说的话通过这一手段向老师和同学表达出来,加深相互的认识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在发挥其便利的特长的同时,也表现出它的双面性,即事物总是有其利也有其弊。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较少,面对新的教学手段,感觉到无能为力。

2.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固化,习惯了传统教育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技术。

3.部分教师盲目乱用、滥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语文课变为科技课。

4.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加强,家长对小学生上网不能持科学的态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些建议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注定以后的教育工作将大量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投影仪、电脑、幻灯机等常规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已经是本世纪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课堂设备之一。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之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满足课堂教学的新需求。

2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身教言传,不仅教给学生学会知识,更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方式、理念不仅极大地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更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教师的理念过于陈旧,方法过于保守,就会将学生引向不好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学会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知识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学生引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部分教师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较为常见的是经常采用纯PPT上课等,造成课堂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不能适应,只能跟着抄笔记,课后才能找时间自己消化等现象。所以,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公开课等形式相互学习、讨论,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避免信息技术在课堂的乱用、滥用。

4.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学校要加大力气建设好校园网络平台,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制度和设备,方便教师获取最新、最快的教育信息,为教学工作服务。同时,加强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使之能简单应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够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经验,促进相互沟通和了解。加强家校联系,认真宣传,为家长介绍科学合理管理小学生上网,避免家长对小学生上网的疏于管理或者过度干涉。

四、总结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备应用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阶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获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立足实际,大胆尝试,科学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英.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9篇:语文课后服务教案范文

【关键词】激趣;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教坛新兵,在从事教育工作这十年中,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地加深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地总结教法。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激趣是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都会明显提高。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转变备课观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名师编著的教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有跟着教鞭舞蹈的份儿,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亲密配合,最害怕的则是学生偏离自己的教学方向。然而这样“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是不喜欢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改变备课的观念。教师要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把学生真正的作为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案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考虑“学生如何学”,明确自己的讲解、引导、启发和点拨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在备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会如何学。当学生被关注了,学习也会有兴趣。

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师应抓住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共鸣。语文学习可分“听、说、读、写、背”五大模块。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专研教材,创设符合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演,尽情地写。如我在讲《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课文的脉络后,让他们尽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之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们兴趣高涨,一节课下来,学得非常开心,既满足了玩的欲望,又学到了知识。又如我讲《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当学生被刘老师那充满活力、对生活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打动时,让学生谈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个人,当学生们纷纷把想到这个人说出来后,我借机让学生写小练笔,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深有感触,把自己的小作文写得很好。语文课就应多彩,学生才会绽放笑脸,从而提升语文的素养。

三、用好教材中的语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的资源。如插图资源,我们教师就沒有必要上网下载相关的图片,与课文相配套的插图都是很有教学意义的。如学习古诗时让学生借助课文的彩图来理解效果非常好。插图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广阔的世界。处理插图资源,我们教师还要运用好教材中的问题资源。“问题是唤醒学生潜意识的载体”,学生正是在不断地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课后的习题是很重要的,有的教师对其忽略了,忽略的正是课文的解决的关键。在我们旧版教材中“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的问题也很关键,这些问题就是文章的重点所在。课前,我们可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示的问题进行预习,课上学生就会学得很轻松,时间一长,兴趣自然在成功的体验中生成。

四、用导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温故入新法、设置悬念法、以石攻玉法(用课文相关材料导入)、解题释义法、揭题自学要求法、直观演示法、看图示意法、引用诗文法、故事导入法、游戏激发法、音乐激趣法等。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我运用的是音乐导入法,在聆听音乐时感受月光曲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在讲《田忌赛马》一课时 ,我采用游戏导入法,用玩扑克牌游戏的方法揭示孙膑指导赛马的方法。学生兴趣浓厚,一节课学得很轻松。

五、开展活动,感受语文学习的愉悦性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我们还有必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的愉悦性。比如举行用偏旁组字比赛、查字典比赛、写字比赛、找错别字当“医生”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春游、秋游……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欲望与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好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自豪,分享成功者的欢乐,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六、要重视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