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更新指导意见范文

城市更新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更新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更新指导意见

第1篇:城市更新指导意见范文

摘要:城市建筑 设计 生态补偿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城市发展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攫取,比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二是对自然生物生境的破坏,比如,城市建成环境主要以钢材、水泥、沥青等材料为主,自然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并不适应这种生境;三是废弃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等。

从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来看,主要体现在自然生境的改变影响了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空间层面进行“生态补偿”,从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生态学思想结合到城市空间中,学者已对此有广泛研究,可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在宏观城市空间的研究上,McHarg 早在 1969 年就已将宏观生态学思想应用于城市空间优化配置的研究,探讨了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与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Julius Gy Fabos 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对大都市区的景观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实践研究。

Richard T. T. Forman 提出将生态学原理与土地规划相结合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俞孔坚基于景观生态学提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 SP)的概念,并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可以看出,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城市空间研究当中,从很早就已产生,但是基于“生态补偿思想”的空间研究还有所欠缺,其理论框架、设计方法、技术措施等都尚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粗犷的空间建设缺乏对自然环境细致的考虑,必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在未来城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生态补偿思想,从而改善建成区的人居环境,仍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 “生态补偿”思想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补偿”指的是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使保护、恢复、维持、改善和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是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一般来说,这种手段或制度安排主要通过制定经济制度来实现。2007年 8 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四个领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经济制度来实现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损失补偿。

笔者认为,“生态补偿”是基于“生态完整”的,即是在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负面影响后,对生态系统进行的修复。通常的“生态补偿”主要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然而,已经被破坏的生态服务功能若通过经济间接补偿,其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本文所说的“生态补偿”是通过规划、设计等手段,从改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调节生态系统的循环等方面入手的“补偿”,是直接对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补偿”。

一般概念的“生态补偿”是针对生产、消费等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收取费用。然而,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建造过程对自然环境也具有负面影响,只是由于相对生产、消费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规划、建设过程的负面影响更小并更难测量,所以并没有专门针对此类活动进行收费补偿。作为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等,在规划、设计、建造中应当自然而然地考虑“生态补偿”的方法,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生态补偿方法的分类

从现有生态补偿的措施、方法和机制来看,笔者认为,生态补偿方法可分为经济补偿和技术补偿。目前我国已经推行的一些生态补偿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对占用、损坏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补偿,是针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进行的终端补偿方式,属于一种经济补偿手段。针对不同建设用地、工业类型、建筑类型、交通方式等类别而提出的空间景观格局优化、循环经济模式、建筑节能、水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等措施,是针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进行的补偿或调控,属于技术补偿(表 1)。

生态补偿既需要关注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过程,也需要关注影响的结果。因此,生态补偿需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共同展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补偿。但是,考虑建设用地、建筑、道路、绿地、广场等作为城市空间的必要组成要素需要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城镇建设不能仅仅进行经济补偿,更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补偿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就是在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提倡以“生态补偿思想”为指引进行空间更新的出发点。

3 “生态补偿思想”下城市空间更新的内涵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过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建设用地内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应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城市空间更新主要指针对城市建设空间范围进行的更新改造,包括用地性质的调整、建筑空间的改造、建设环境的整治等。体现“生态补偿思想”的城市空间更新,就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在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贯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同时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其核心是通过城市空间的更新,提高不同空间(绿地、广场、道路、建筑、河流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城市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减弱甚至消除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在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补偿已经减弱或消失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生态补偿”思想下城市空间更新的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补偿”思想下的城市空间更新,其核心是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补偿。在城市空间更新的过程中,可通过完善整体景观格局、改善城市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的循环等方面,达到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的。

完善整体景观格局景观格局可分为不同空间尺度,在城市空间更新过程中,应当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进行景观格局的调整。总的来说,就是要建立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景观格局。在宏观尺度上,首先,需要识别主要的生态斑块,如山体、林地、湖泊、水系等,对生态斑块严格保护,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斑块的负面影响。其次,建立不同生态斑块之间的廊道,通过廊道将斑块和基质联系起来。

结语:

现代城市建筑的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即使城市建筑中应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形成建设之前的自然环境。可以肯定,无论如何,现代城市的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其实是体现对自然环境补偿的城市建设。研究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应当更多地研究如何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补偿措施、方法、技术和制度等,改善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高中华. 生态危机的技术内涵:对技术负面效应的评析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 18(5): 3840.

第2篇:城市更新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城市滨水景观;开发策略;设计途径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地上与水下,还包括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等,是景观类相关学科中最综合、复杂和挑战性的学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LID)是近年来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雨洪控制利用的新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从源头上通过一系列分散的小型措施进行产流控制,以最大限度地维持开发前的场地水文功能,实现区域良性水循环。经过数10年的发展,LID技术体系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LID理念的内涵已逐步由雨洪的工程管理扩展到了场地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全过程。

1 城市滨水区的特征

1.1 滨水区的环境特征

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的交错带,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水中的生物和水边的绿色植物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城市环境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

1.2 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1.2.1 滨水区景观的视觉效应。视觉效应主要受位置与距离2个因素的控制,人与水相对位置的变化,导致视线产生平视或俯视。平视时,人与水面具有整体感;俯视时,视线极为开阔。人还可以借助建筑、桥、堤岛及游船等凌于水上,或者身体直接进入水中,并与水中的其它生物接触。

1.2.2 驳岸的景观功能。岸线是城市的风景线和游步道,也是最佳的驻足观景点。驳岸的线形、砌筑方式、材料的色彩与质感都与景观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设计时应首先选择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岸线形状,兼顾沿岸风景视线的组织及人的亲水性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提供亲水设施。

1.3 滨水区人的行为特征

许多景观规划研究成果表明:人群对进行自发性活动和“连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场所的环境品质有较高要求。这些空间场所一般都需具有形象优美、绿化质量好、服务设施完善及环境舒适等特点,尤其对水边的环境特别钟爱,但是,人对水的感情,往往与人的参与条件有关。

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意义

20世纪80年代开始,滨水区的更新开发一直是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热点,以滨水区景观品质、生态环境、文化复兴为起点,逐步扩展到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滨水区建设视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契机,在保护性开发及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再开发模式,如生态环境修复型开发、城市空间整合型开发、城市旅游拓展型开发、水文化复兴型开发等,在整体空间结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整改、生态河道治理、公共绿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城市滨水景观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更新,大家对滨水区开发建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不仅要注重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环境品质方面的提升,还应强调其在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以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开发新举措。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水资源和水质性缺水的状态,结合滨水景观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同时,城市滨水区通常以居住功能型和公共型景观为主,绿地、慢行步道和水体是滨水景观的主要环境要素,空间连续性强,径流量适中,后期降雨径流水质较好,绿地渗透率高,将滨水景观与雨水管理相结合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基于LID新理念构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交融的现代滨水空间,寻求可持续的开发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3.1 城市滨水景观的LID场地设计流程及内容

由于LID理论与方法是从工程技术角度逐步发展为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目前尚没有LID场地规划流程及其内容的统一规定,也没有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但一般LID综合管理体系的设施布局规划和设计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场地敏感保护区和集中开发范围的确定,雨洪生态过程及关键点的判别,场地设计目标的确定,场地规划策略和LID技术设施的布局。初步方案确定后还需要结合开发前后水文变化计算机模拟、社会效益分析、后期维护及建设成本评价等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加以评估,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3.2 城市滨水景观的LID开发策略

城市雨洪管理通常采用3种策略:一是将雨水滞留贮存在场地及其附近,以便缓慢释放“管道与池塘”系统;二是利用土壤下渗能力在源头进行就地处理的暴雨水源头控制策略;三是通过场地规划模式控制地表径流。同时,LID设计策略和措施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场地功能定位、土壤和地质状况、地形植被特点等。在进行滨水环境LID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场地特殊条件,强调LID技术体系与城市土地规划与设计的多层次复合关系,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多渠道进行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管理。

宏观层面,基于整体开发理念,需协调上、下游场地和建设区域市政、水域、规划等不同部门,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统筹规划与有效管理,保护区域敏感性自然资源,修复与重塑水域自然生境。同时,强调场地开发模式优化,提倡聚集式发展,限制不透水区域面积,提升水域综合功能,并在适建区规划、开发控制指标及配套政策法规、后期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宏观性指导意见,对水体环境、滨水廊道、开放空间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等分项规划提出相关策略。微观层面,综合分析影响雨水管理的地形、建筑物、水体、道路、地下管线等相关因素和雨水控制目标,从雨水基础设施布局、工程措施选择、施工管理等方面分别提出技术指导以及景观化设计途径。

3.3 城市滨水景观的LID设计途径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可实现径流体积削减、污染物控制、峰流量削减、延长汇流时间、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转输排放等多种目标,其实现途径包括源头控制、传输控制以及终端处理三个阶段。在城市滨水景观LID设计中应基于现状场地条件和空间需求,结合雨洪生态过程不同管理阶段的设计目标,比选相应技术措施和方法,从而完善雨水从源头到末端的连续水文过程。